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禅境自然养生会所

禅境自然养生会所

发布时间:2020-07-09 21:39:26

1、禅境心德录的txt全集下载地址

禅境心德录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禅境心德录-正文-五十四 九宫八卦自然门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说:你是不是写糊涂了啊,一会儿杨清禅,一会儿是我的,乱七八糟。其实不是的,当初我就是那样子子。我很清楚我就是杨天启,但是还知道自己是杨清禅,杨清禅的心意就是我的心意,而且杨清禅的一切感受我也同样感受到了,完全是一个人,唯一不同的是与以前梦见的杨清禅不一样,那时我就忘了自己是杨天启。现在是觉醒了,但是却没脱离受蕴。有人很可能说:阳神弃壳而出,身外有身,这就是解脱啊。不错,是解脱,解脱也有度的深浅啊。当时我也觉得自己已经很高了,来去自如,纵横四海啊。
再说这杨清禅离开东岳泰山,一路飞行到了中岳嵩山,我以为是到了少林寺,谁知进了院子一看,满院子黄土,无有僧众。
院子里有一个老婆婆,脸色发黄,穿着黄衣服,正在纺线织布,仔细一看原来是黄道婆,一见到我进入院中,高兴的说道:‘清禅,你来了啊,我每日都在纺线,准备造服(佛)装,却没有访到一个真仙,如今你……

2、烟台禅境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怎么样?

烟台禅境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是2016-10-20在山东省烟台市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山东省烟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江路218号。

烟台禅境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70600MA3CK17F20,企业法人赵恩伯,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烟台禅境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烟台禅境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3、物理学真的步入禅境了吗

爱因斯坦在后半生中,一直在寻找统一场论,即一个能在单独的包罗万象的数学框架下描写自然界所有力的理论。他渴望以前人从未成功达到过的清晰来揭示宇宙活动的奥秘,由此而展示的自然界的动人美丽和优雅。爱因斯坦未能实现他的梦,因为当时人们还不知道自然界的许多基本特征。但在他去世以后的半个世纪中,人们已构筑起越来越完整的有关自然界的理论。
如今,相当一部分物理学家相信他们终于发现了一个框架,有可能把这些知识缝合成一个无缝的整体——一个单一的理论,一个能描述一切现象的理论,这就是弦论。它正在实现当年爱因斯坦满怀热情追求的统一理论的理想。
弦论可以用来描述引力和所有基本粒子。它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自然界的基本单元,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看起来像粒子,实际上都是很小很小的一维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正如小提琴上的弦,弦理论中的宇宙弦
(我们把弦论中的弦称作宇宙弦,以免与普通的弦混淆)可以作某些模式的振动。每种振动模式都对应有特殊的共振频率和波长。小提琴弦的一个共振频率对应于一个音阶,而宇宙弦的不同频率的振动对应于不同的质量和能量。
所有的基本粒子,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都是宇宙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或振动激发态。每条宇宙弦的典型尺度约为长度的基本单位,即普朗克长度(10-33厘米)。
简言之,如果把宇宙看作是由宇宙弦组成的大海,那末基本粒子就像是水中的泡沫,它们不断在产生,也不断在湮灭。我们现实的物质世界,其实,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壮丽的交响乐

在弦论之前,物质的实在性体现在组成客观世界的砖块是上百种原子,这些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等基本粒子组成。这些基本粒子都被当作是物质实体,都是组成物质世界的“超级砖块”,因而可以把物质世界看作是物质实体。
在弦论之中,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过去认为是组成客观世界的砖块的基本粒子,现在都是宇宙弦上的各种“音符”。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真的成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物理学到此已进入了“自性本空”的境界!
有人会想,天啊!物质都不是客观实在了,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实在的吗?
回答是,有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就是实在的。佛学认为,物质世界的本质,就是缘起性空。藏识海(又名“如来藏”)是宇宙的本体。物质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风缘引起的海上波涛。
换言之,物质世界,就是风“缘”吹奏宇宙“本体”产生的交响乐。
《入楞伽经》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流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这句偈语说:譬如一个大海,风平浪静,澄然湛寂,当阵阵烈风吹来时,使平静的大海,生起重重无尽的浪波。从此,便如万壑怒号,天地晦冥,再没有停息澄清的时候了。宇宙的本体——藏识海(如来藏)本是澄然湛寂,随缘常住而不变的。因内外境风的吹荡,便使寂然清净的本体,随变为浪潮起伏,跟着生起前面七识的种种作用。由此波浪互相撞击,奔腾澎湃,便转生一切境界,而无有止境了。
以上知识点,请细细斟酌。总之,要改变对这个世界的根本看法。
这个世界是“空”的,只是“场”与“场”的相互作用而已。没有实体,没有色,没有绝对的静止,也没有永恒的存在。

4、怎样才能心静如水,心无杂物?

如水的宁静,如法的修行,能穿透浮华窥见真如。自在的本性,自性的净土,从未离开过九品莲爵。禅师强调,我们一颗修行的心要清澈如水,要透光如镜。要心止于安然,要心舒于自在,那么,菩提必然现前,禅境自然显现。

我曾经跟圆通禅师请教过一件自身体会的小事情。近几年来,素食让自己焦躁不安,妄念如杂草般的心稍有停歇。心比较安宁的时候,往往能看透一些生活当中的虚实和哀乐,往往能把握一些事物发展的方向或者说能预知一些将要造访的善因恶果。这让我想起一桶水,用竹竿搅动后水流转不停,我们不能看到水中杂物颗粒之所在,而当水流停下来的时候,水面如镜,其中的杂物颗粒必然会尽收眼底。禅师开示我说,这就是你内心有个清凉界,这个清凉界就是成佛之因啊!他说:你有如此之感很好,但是,光有此感也属虚幻,不能着相。须知,世间万物都缘于因果。众生畏果,菩萨畏因。你既然能参透一些事物的因果缘由,更要牢记因果,不昧因果,精修大乘之道,方能领略禅机般若。

5、禅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禅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13-10-17在海淀分局登记成立。法定代表人郭俊雄,公司经营范围包括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推广、技术转让等。
法定代表人:郭俊雄
成立时间:2013-10-17
注册资本:50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110108016372773
企业类型:股份有限公司(非上市、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1号院8号楼一层CG05-030号

6、禅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揭阳分公司怎么样?

禅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揭阳分公司是2014-01-02在广东省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分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揭阳市建阳路五福园第一期A幢3号。

禅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揭阳分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445200090120937P,企业法人李润新,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禅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揭阳分公司的经营范围是:经营范围为: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推广、技术转让;计算机系统服务;数据处理;基础软件服务;应用软件服务;计算机技术培训;经济贸易咨询;企业管理咨询;维修办公设备;销售计算机、软件及辅助设备、通讯设备、机械设备、电子产品、家用电器、仪器仪表、礼品、文化用品;(以上各项,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项目除外;法律、行政法规限制的项目须取得许可后方可经营)。在广东省,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608143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5000万以上 和 1000-5000万 规模的企业中,共228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禅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揭阳分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7、山西禅境花缘文化交流有限公司怎么样?

山西禅境花缘文化交流有限公司是2016-03-18在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太原市尖草坪区和平北路268号晋龙大厦万众亿鑫商务秘书A区010室。

山西禅境花缘文化交流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140108MA0GTHMQ90,企业法人常子辉,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山西禅境花缘文化交流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代理国内广告业务;企业形象策划;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会议服务、展览展示;电子商务(不含药品);网络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摄影服务;影视策划;食品流通;饰品、工艺美术品(不含文物)、日用百货、服装鞋帽、花卉苗木、文化用品、化妆品的销售。(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山西禅境花缘文化交流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8、论述以王维诗歌及水墨山水华为代表的禅境。

王维诗歌中的山水画意与禅趣境界作者:刘晓文
【内容提要】
王维一生诗作四百余首,成就最高的当属山水田园诗。在对山水自然的观照中,诗人任运随性,意出尘外,形成了独特的美学风格。本文拟从山水画意与禅趣境界两方面探求王维诗歌的艺术精神。

【关键词】 王维 山水田园诗 画意 禅趣境界

王维身兼诗人、画家于一体,且善书法、识音律,与之同时的殷璠评价摩诘诗“在泉成珠,着壁成绘”,后世子詹谓之“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这些评价都十分精当地指出了王维诗中所具有的诗情画意的内蕴。盖诗画虽有体式章法、水墨气象之不同,其终极指向却是殊途同归,即觉万象之情,发一己之思。具体到王维,其诗中之画境,画中之诗境,构成了其艺术观照中独特的审美意趣。
山水诗自谢灵运始,便使山川成为了独立的审美对象,其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开了一代之诗风。如:
“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野》)
“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晚出西射堂》)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
“野旷沙岸静,天高秋月明。”(《初去郡》)
语词清丽精炼,境界天然,为其可爱之处,然谢诗摹形穷相,描物雕貌,寄以玄言奥理,极尽刻画之能,只得山川皮相,于其神韵之理,犹有未得。且意象密集,重于写实,将山川隔于人外,情景割裂,未能以情贯之。故有人批评其诗“尚巧似”(钟嵘《诗品》),此亦谢诗之桎梏。
反观王维之诗歌,静秀清逸,语尚天然,不事雕琢,多以常境入诗,精于写意,词句多真纯简约,寓大美于清淡。与陶潜有可通之处,于至淡至纯之处,闪烁着生机与光华。观其诗作中清淡天然之意,殆与陶潜之境略有相似。如《桃源行》:
渔舟逐水爱山春, 两岸桃花夹去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 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 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 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 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 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 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 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 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 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 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 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 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 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 青溪几度到云林。
此为长篇叙事诗,直接取材于陶渊明《桃花源记》,而《蓝田山石门精舍》诗则意通桃源:
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
探奇不觉远,因以缘源穷。
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
安知清流转,偶与前山通。
舍舟理轻策,果然惬所适。
老僧四五人,逍遥荫松柏。
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
道心及牧童,世事问樵客。
暝宿长林下,焚香卧瑶席。
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
再寻畏迷误,明发更登历。
笑谢桃源人,花红复来觌。

不同之处仅是为诗为文之别,两者共同构建了桃花流水、鸡犬相闻的世外仙源,成了中国士人失意时精神逃遁之所。
又如:“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渭川田家》)之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归园田居》其一)
又如:“执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春中田园作》)之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辋川雨居赠裴秀才迪》)“狂歌”是一种潇洒的生命姿态,逍遥于礼法之外,“五柳”语出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诗人亦以此自喻。“狂歌五柳前”可理解为二人精神之境趋同,在艺术上,王诗与陶诗应存在一种续传的关系。人生际遇之坎坷,两人皆有所遇,陶潜之辞官毋庸再言,王维早年因伶人舞黄狮子获罪,后历经变乱,无意于仕途,于辋川半官半隐。山川田园发其幽思,使诗人更多地亲近自然,与众生契合,故其诗多有可观之处。由此观之,王维山水田园诗继承了陶渊明的自然与写意,素淡与真淳,别开生面,另辟境界。
而山水诗至谢眺,已不拘于对自然形状的摹写,诗人的主观情感亦融入诗中,进入了情景交融之境,一改大谢之玄言晦涩,益显清新流丽。且看如许诗句:
“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州,杂英满芳甸。”(《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读之令人耳目一新,而境界遂出。至王维处,又有新变,以画、乐入诗,既具层次色彩之视觉感,又兼音乐鼓荡之节奏感,在感观视听上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玲珑秀致、气韵生动的诗歌境界。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归嵩山作》)
王维诗中用字精准,恰似珠链,将不同的意象缀连起来,构成画境。这些字词看似平常,却字字熨帖,足见功力。“余”字描述日光残落衰败之景,将光影阑珊之景之意刻画得十分传神,下联中的“上”字则显示出一种动态,轻烟袅袅,直上无碍,在另一首诗《使至塞上》亦可参考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诗中“孤烟”这一意象大抵相通,由“上”而“直”,由“直”则显其静,且伴有“孤”字,颇有清冷意味。而《归嵩山作》因了一“临”字而使雄浑之气势喷薄而出。“满”可解为盛大之意,霞辉似锦,铺陈于秋山之上,一片金色。有了这两字,高远壮阔、苍劲古朴之境豁然而出,极具张力,正是一字而不可易。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青溪》)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
对动与静,声与色的恰当把握,是王维诗中显著的特点。“喧”与“静”相对,以动而言静,将“声”与“色”拨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元素。因二元之秉性之不同,便引发出活泼的生趣与静穆的观照,而“咽”、“冷”以通感之法又使物着“我”之色彩,便不再是死寂之景。“咽”描摹泉水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穿行的幽咽之声,堪称神来之笔,“冷”字则为幽深的青松着上静寂清冷之调。
王维诗中更多体现是清明秀美的画境,以画境入诗,境生笔端。南朝谢赫在《画之六法》中云:“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形,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王维诗中之画素朴清雅,以山川为境,极具气韵生动之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酬张少府》)
“山中一夜雨,树柯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新晴野望》)
“ 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蓝田山石门精舍》)
“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欹湖》)
诗人善用“山”、“月”、“松”、“石”、“溪”、“云”、“雨”等物象,状以“静”、“澹”、“远”、“闲”、“清”、“淡”、“寂”等字,以素为绚,通过一系列场景物象的组接,使清逸之气贯通其中。万物静观皆自然,白云无心出岫、飞鸟倦乏知返,为我们营造了莺啭鸟啼、鸢飞鱼跃之生趣,松风山月、青溪闲云之静穆。一种和悦的生命光芒便倾洒于这万物的本性之中了。
王维诗中对叠词的运用,亦是不容忽视的。这一方面由于诗人善音律,对事物声音的把握精确,并付诸一系列的象声词。这一点源于《诗经》与《楚辞》,如“萧萧马鸣,悠悠旆旌”(《诗经•小雅•车攻》),“代木丁丁,鸟鸣嘤嘤”(《诗经•小雅•代木》)、“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狖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山鬼》)此两诗已开摹声之先河,而王维则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技法: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栾家濑》)
“飒飒松上雨,潺潺石中流。”(《黄花川》)
“霭霭树色深,嘤嘤鸟声繁。”(《同卢拾遗、韦给事东山别业二十韵》)
“袅袅秋风动,凄凄烟雨繁。”(《和陈监四郎秋雨中思从弟据》)
以上叠字或直接拟声或描摹声音之情状,均将听觉韵律表现得十分圆满,“飒飒”、“浅浅”、“嘤嘤”、“潺潺”等象声叠字,准确地摹拟出雨声、水声、鸟声,而“袅袅”、“凄凄”则将萧瑟、烟雨迷茫之境以声写之,情状真切。
另一方面叠字的运用也是诗人写景状貌的独特手法: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青溪》)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
“漾漾”写菱叶和荇草在水中飘荡之貌,清漪层起,此起彼伏,富有动感与层次。“澄澄”则状写一种空明之境,葭苇之影沉于碧水之中,“漠漠”有广阔茫茫之意,“阴阴”则写树木浓密苍翠之感。无论拟声还是状貌,叠词的运用为王维诗之清雅更添一重精彩。
明代画家董其昌曾说,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在王维诗中山川为画境,诗歌为画心,觉证出天地与万物相契之关联,亦将艺术追求提高到了天人合一之境地。在诗、画、乐三位一体的架构下体现了如下的美学特征:“一、经营结构之美,二、光色映衬之美,三、音声律动之美,四、气韵生动之美。”[1] 同时将读者带入一个崭新的审美天地,品其诗“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2]

佛教在盛唐有很大的发展,天台、三论、法相、华严、禅宗等教派,在佛教中国化方面,都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禅宗尤其如此,它已深深契入中国文化之中。具体而言,王维前期受北宗的影响较大,后期以南宗为主。“在北宗的影响下,他念佛、坐禅归隐;在南宗的影响下,他‘身心相离’,隐于朝和吏。”[3]
王维素有“诗佛”之称,其诗歌的禅佛意趣,渊源有三:一,擅长山水画与精于书法音律(上文已有论述,不再累赘);其二,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浓厚的家庭,其母为名门贵族之女,礼佛三十余载,这从王维的名字可以看出,他名维,字摩诘,连读恰为“维摩诘”。佛教中有一部《维摩诘所说》,此经专说般若,为禅宗根本经典之一,诗人之名得源于此,可见家庭向佛之心;其三,政治失意、亡妻不娶,使其思想渐倾于佛老,王维早年因事获罪,后因变乱,张九龄罢相后,便无意于仕途。加之诗人三十岁丧妻,终身未再娶,有史为证:“妻亡不再娶,三十余年孤居一世,屏绝尘累。”(《旧唐书•王维传》)由此诗人更加信奉佛教,参破生死。[4]其“无生”观念即信佛之一例证,诗人早期在《哭殷遥》诗中曾说:“忆昔君在日,问我学无生。”至晚年在《秋夜独坐》中云:“欲知除老病,惟有学无生。”“无生”出自佛典里的大乘般若空观,是“寂灭”与“涅盘”的另一种表述方式,学“无生”具体即表现为坐禅、静坐澄心,如入寂灭之地,而生光明智慧,进入物我“冥合”的“无我”之境。[5]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过香积寺》)
“安禅”即坐禅,“毒龙”出自《涅盘经》,意指心为色相所乱之状。句末点明题旨,即通过静空禅修,破除内心的执着与名相,此诗与北宗神秀之偈其相似: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禅之北宗,主张念佛净心、坐禅摄心,以使身心调适、心自安静,亦有持修渐进之意,最终能破除执和分别。王维早期的诗歌创作中受此影响较深,但诗歌中难免会出现凝滞拘泥,尚有未圆满通融之处。
而真正标志王维诗歌美学风格的成熟,则是他隐居辋川别庄之后的一系列诗作,这期间王维“得宋之问辋川别墅,山水绝胜,与道友裴迪,泛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不同于北宗的精进持修,南宗主张“顿悟”、“即心即佛”、“明心见性”,从平常生活中证得智慧与圆满。道不远人,真如只在本性,因此它使王维后期走上了半官半隐的生活道路。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可以离欲不染。因为本性空寂,则能外离相而内不乱,朝野与山林已无差别。
此时的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已无意于人世尘俗,只在山光鸟鸣中和悦身心,礼佛参禅。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
兴之所驱,诗人独览山川精华,乐事心中自知,不消与人说。行尽水流竭尽之处,坐看白云升起,陶然忘机,物我皆忘。“水穷”、“云起”皆自然之景,无心而发,而诗人“行”、“坐”亦是率性而为,不为物役,云水与人就圆融地契合在一起,任运而自然。而生命之意趣便在这不经意间流露而出,万物皆是平淡而宁和的,一如诗人之内心充满了禅悦与法喜。
而王维后期诗歌艺术境界之最高当属绝句: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山中》)
“吹萧凌极浦,日暮送夫君。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 (《欹湖》)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栾家濑》)
此类诗用语简洁,意象明了,清新秀俊之气溢于其中。或叙事,或状景,或抒情,均用语天然,不事雕凿,平淡素丽,姗姗可爱。于日常生活之场景,寻常话语之中,将生趣演绎得充分圆满。这一点受南宗影响颇多,南宗主张以平常心入道,心无挂碍,便日日是好日。大抵胸中有澄明清静的天然之心,才能欣赏大自然的无尽神态。胸无渣滓,而心如日月,便随处青山绿水,处处鱼跃鸢飞。如“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之句(《欹湖》),如“桃花更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之句(《田园乐》),又如“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之句(《秋夜独坐》)。
舍此之外,王维五绝诗句多处呈现一种静观之态。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要而言之,诗中之景体现出虚静澄明之貌,仿若滤去了烟火之气,进入闲散自如的状态。在静观中,万物自得,相对凝滞的境况中,饱含了寂静空旷之感。但这种静又并非绝对的虚无寂灭,而是在静中又兼有动,于动处又得以衬静,动静不二,归于大同。诚如静安先生之言“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6] 静至极处,观照万物,反而洞见愉悦之生气,“万象如在镜中,光各得其所,呈现着他们各自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7] 令人“身世两忘,万念皆寂。”[8]
论诗至此,我们方始拈出《辛夷坞》一诗: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余以为此诗可谓摩诘五绝禅诗之冠,直入无人之境,木末芙蓉花,开落两由之,不干人事。山谷溪涧之处,自是花开为春,花落为秋,任运自然。随缘起而开,顺缘灭而寂,洒脱率意,得生命之大洒脱、大自在。将动静、生死、物我等诸多矛盾统摄进一“缘”字,展现万物之本相、自性,不为他人所夺。进而觉证到诸法空相,皆由心起,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而不执着,不粘滞,心念不生,如芙蓉花之自开自落。天道自然,既无生之大喜,亦无死之大悲,得之自然,复归自然,无牵无挂,无滞无碍。
此等诗境,已直逼禅境:
“不动如如万事休,澄潭彻底未曾流。个中正念长相续,月皎天心云雾收。”(香岩智闲禅师)
“白云山头月,太平松下影。良夜无狂风,都成一片镜。”(白云演和尚)
禅宗主张以清禅无为、秋水澄净之心观照万物,如古井澄潭映照万象,得其生趣。同时破除“分别”与“执着”,明心见性,顿悟成佛。
六祖惠能的《坛经》云:“若能心中自有真,有真即是成佛因。自不求真外觅佛,去觅总是大痴人。”
神照本如的“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本来现成事,何必待思量?”
《五灯会元》卷二载慧思、慧海语录:“道源不远,性海非遥。但向己求,莫从他觅。觅即不得,得亦不真。”
南宗主张法遍一切境,提倡从观照自然的一机一境,万物色相中,悟解禅理,如是“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9],如“白云”、“山月”、“松影”皆成平等无差别之“一片镜”了。
正如宗白华先生所云:“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源。禅是中国人接受佛教大乘义论后认识到自己的深处而灿烂地发挥到哲学与艺术的境界。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也就是禅的心灵状态。”[10]
信然。

王维山水田园诗歌中的山水趣与禅趣是构成其恒久艺术魅力的两维,其山水诗中有中国传统士人观照山川的情思感悟。他仰观宇宙,俯察万类,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11] 其诗中山水趣兼具画境,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天地。
而山水趣与禅趣虽有相通之处,但并非山水趣皆是言禅,禅趣在王维诗歌又是另一重境界。
昔灵山法会,世尊拈花,众不能解,惟迦叶尊者破颜而笑,会心得道。王维诗中空灵之禅趣,无差别之境,生命之觉证,亦如拈花微笑,传于后世。
注释:
[1]黄桂兰《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画意》,《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第26卷,第21~23页
[2]严羽《沧浪诗话》
[3]罗小东《王维的禅修内涵与诗歌创作》,《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冬之卷,第90页
[4]辛艳《王维诗歌的禅佛意趣》,《学子》2004年第5期,第52页
[5]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2版,第198页
[6]王国维《人间词话》
[7]宗白华《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美学散步》
[8]胡应麟《诗薮•内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出版
[9]陶文鹏《论王维的美学思想》,《唐宋诗美学与艺术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68页
[10]宗白华《美学散步》
[11]王国维《人间词话》

9、禅境无极什么意思?

禅,与其说是宗教,不如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与其说是信仰,不如说是一种淡然的心境。心境平静无澜,万物自然得映;心灵静极而定,须臾便是不朽。

而我们终究身在尘世里,看不透浮生若梦。无法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们一直急急地行走在那条路上,迷失在水泥的城市森林里,却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我们迷茫而麻木地围着一颗尘心转动着……

可是,禅却总是要让人们回到自然的状态中,去发现纯净、澄然而又自在的“本来面目”。
“月白风恬,山青水绿”,大自然一切圆满,法法自足。融于这万物和谐之中,便是无我之境,既然无我,还有什么可悲可叹的呢?
只是,我们无法看透这一切,我们被世事所累,为浮惘所惑,为欲所使,这才是我们始终沉浸于痛苦的真正渊薮。

但愿处于心灵喧嚣的人们能静下来,静而定,定而慧,看清了世界,才能看清自己。
但愿疲倦浮躁的人们能静下来,或许在一刹那间,有了电光石火般的心灵感应,悟到月照寒水般的明净悠然,即使片刻也是永恒。

但愿为一颗尘心驱使的人们,能够静下来,即使尘心浮世,但求禅意不离。

10、什么叫诗词中的禅境,小说中的禅境,书画中的禅境

首先我们得了解什么是禅境,
人生中的烦恼都是自己找的,当心灵变得博大,空灵无物,犹如倒空了烦恼的杯子,便能恬淡安静。人的心灵,若能如莲花与日月,超然平淡,无分别心、取舍心、爱憎心、得失心,便能获得快乐与祥和。水往低处流,云在天上飘,一切都自然和谐地发生,这就是平常心。拥有一颗平常心,人生如行云流水,回归本真,这便是参透人生,便是禅。
宁静的心,质朴无瑕,回归本真,这便是参透人生,便是禅。
禅的定义:禅那,汉译静虑,即于一所缘境系念寂静、正审思虑。
也就是说诗词,小说,书画中的字词,文字,画面能够使读者或观看的人产生一定关于自身更深得,积极的思索,或者说使其思维得到更好得梳理的一种心理状态

与禅境自然养生会所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