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玄门太极养生功

玄门太极养生功

发布时间:2020-07-09 14:42:38

1、道家养生 气功和太极拳有什么区别吗

那差别就太大了。道家养生气功讲“体道、悟道、经络、真气,甚至传说的周天、气冲病灶”这些,涉及了哲学、中医等,本质是“心”的修练。而太极拳只是一种养生健身的方法,主要还是“形”。

2、太极养生功究竟如何?

太极养生功很有好处的,知不过前提是要坚持练习,:人的行为是由大脑中枢神经系统调控的。太极养生练习在意念的弓一导下,通过放松人静可以使中枢神经系统得道到调整和平衡,使大脑的有序化程度得到提高,增长智慧。“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这是太极养生版的生动说法。经络是沟通人体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的独立系统权,是气血运行的通路。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 内容参考:道源圣城网养生频道

3、道教四大圣地?

四座道教圣山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起始于东汉道教《太平经》的完成由张道陵创立。道教的四大圣地分别是:鹤鸣山、武当山、龙虎山、齐云山。 圣地之鹤鸣山:鹤鸣山又作鹄鸣山,塔子山,又名东山,位于四川省剑阁古城之东,山势陡峻,风景秀丽,从山麓起有石级数千,拾级而上直达山巅。现在山上留有道教造像数十尊,露天仅有一尊圆雕立体像,其余皆刻于龛内,其中唐代大中十一年(8作鹄鸣山,又名东山,现在山上留有道教造像数十尊,露天仅有一尊圆雕立体像,其余皆刻于龛内,其中唐代大中十一年(857年)所造天尊像,身穿宽领大袖道袍,足着首靴,是道教造像的代表作。 圣地之武当山: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西部丹江口市境内的武当山,古有太和山,玄岳、太岳之称,方圆400公里,东邻襄樊市,西接十堰市(新兴汽车城),是一个自然风光秀丽、文物古迹丰富的旅游胜地。武当山是鄂西主要山脉之一,以汉水南岸,属大巴山东段分支。起自陕鄂边境,止于襄樊市南,呈西北-东南走向,长260公里,海拔1000余米,总面积312平方公里。它背依神农架,面对丹江口水库,奇峰嵯峨,溪谷幽深,植被繁茂,道观林立,景象万千,是国家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有七十二峰、二十四涧、十一洞、十石、十池、九泉、九井、三潭、九台及元、明建筑群等风景胜迹,居72峰之首的天柱峰海拔1612米,北宋书画家米芾曾赞武当为“天下第一山”。 (外篇)武当山有“道教第一名山”之称。山上祭奉“真武大帝”,称为“非真武不足当之”,故名“武当”,为道教奉祀真武大帝的道场。全山方圆400公里,故有“八百里武当”之称。群山逶迤的武当山,是集幽、奇、秀、美为一体的道教名山。胜景有72峰、36岩、24涧、11洞、3潭、10池、9台。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如金铸玉雕的宝柱雄剌苍天,素称“一柱擎天”。武当山四季风光不同,景色各异,春天山峦滴翠,繁花似锦;夏日风雷激荡,云飘雾绕;金秋林疏叶红,满目清新;冬季银装素裹,冰柱撑天。这些胜景古人称之为“动八景”和“静八景”。登峰远眺,群峰犹如繁星点点,丹江水库犹如一面明镜。武当山人文景观宏伟壮丽,素有“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之说。在古均州城至金顶70公里的建筑线上,建成了8宫、2观、36庵堂、72岩庙、39桥梁、12亭台等建筑群,总面积达160万平方米。这些建筑均镶嵌在峰峦岩洞和奇峰幽谷之中,布局巧妙,规模宏伟,技艺精湛。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派种繁多,但就其功法我风格而论,大体分为南、北两大派系。北派源于佛教圣地嵩山少林寺,称为少林派,其拳术称为外家拳。南派则出于道教圣地武当山,人称武当派,其拳术被称为内家拳。因此武当、少林并称为中华武术的两大主脉,在武林中,素有“南尊武当,北宗少林”之说。道教非常重视修炼养生,其本质上是探讨生命活动的规律,以求长生久视。武当武术就是武当道教在生命探索中产生出的结晶,是修身养性的动功技术演成成手战之道的结果。据传,武当内家拳的祖师是北宋徽宗时的武当丹士张三丰。他在武当修炼时曾看到喜鹊和蛇的一场争斗,“喜鹊上下飞击,而蛇蜿蜒轻身摇首闪击”的姿式给张三丰以极大启示,就而悟通太极妙理,创造了风格独特的武当拳术。武当武术的起源之说历史上争论颇多,但蛇在攻防之时采取的姿势却非常形象地演示出武当内家功夫的真谛,那就是“以柔克刚,后发制人,辩位于尺寸毫厘,制敌于擒扑封闭”。后经历代宗师不断的充实和发展,武当拳术又派生出众多的门派和种类,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包括“太极”、“形意”、“八卦”等拳术套路;太极枪、太极剑等各种刀剑械术;轻功、硬功、绝技及各种强身健体的气功等。武当武术也由此走出深山,以其松沉自然、外柔内刚,行功走架如浮云流水连绵不绝的独特风格在武林独树一帜,成为中华武术的主要流派。武当武术与道教渊源甚深,阴阳消长、八卦演弯等是武当武术的理论核心,以此核心演化出的技法则讲究刚柔相济、以柔克刚。老子在《道德经》里本质地阐述了“柔刚、动静、曲直”等等,对矛盾的辩证关系,那么武当武术出自奉老子为教祖的道教门槛里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武当山山川形胜,具有险、奇秀、峻、秀、幽等特点,正符合道家入山修仙的理想环境,故自古为道家所瞩目。我国道教教义崇尚自然,主张返朴归真,追求成仙入道。传说早在西周时期,就有净乐国王子真武来此修炼,并得道成仙,被后世奉为“真武大帝”。以后,历史上著名道家如阴长生、吕纯阳、陈抟、寂然子、张宇清、张三丰等,皆曾来此修炼,武当山亦就成为道教名山。真武,本名玄武,为古代“四象”神之一,是北方七宿的化身。北方七宿就是现在的北斗七星,它形状如一只龟,下面有腾蛇星,于是人们便赋予玄武龟蛇相缠的形象。北宋真宗年间,为避真宗祖父赵玄朗之讳,改名为真武。在道教中,玄武原本地位并不高,和青龙、白虎、朱雀一样只是护法神,在天尊圣祖外出时充作仪仗。到了宋代,玄武开始升格,成为镇守北方、威武勇猛、法力无边的玄天上帝、真武大帝。武当山修建道观始祖老子李聃的后代,大力提倡信奉道教,并在全国各地大兴土木,建造道宫庵观,当时武当山灵应峰上也建起了五龙祠等一批建筑。以后历经唐、宋、元各代的增建扩建,规模不断扩大,但到元朝末年,由于战争,山上大部分建筑毁于兵火。1399年,明燕王朱棣发兵南京,从他侄儿惠帝手里夺取了帝位,称为成祖,并迁都北京,在大规模营造北京皇城的同时,于明永乐十年(1412年)下令重修武当山宫观,命工部侍郎郭琎率三十万军民工匠,在短短十年时间内,建造了净乐宫、迎恩宫、玉虚宫、遇真宫、紫霄宫、南岩宫、五龙宫、太和宫和复真观、元和观等三十三处庞大的建筑群。从古均州城一直修至主峰金顶。成祖上举完全出于政治需要,由于他的政权是从自己的亲侄子手中夺来的,唯恐部下和百姓不服,就大力宣扬“君权神授”,说自己是奉“真武大帝”之命来治世的。因此,当时对武当山的建设与营造北京皇城同样重视,也使武当山成为我国众多名山中唯一受到封建皇朝统一规划、设计、投资、建设的一座名山。而今这些宫观庙宇,除立于均县城内的净乐宫、迎恩宫,由于建造庙江口水库,与均县一起沉没于水底外,其余建筑均保存完好。金顶和紫霄宫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经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派员考察、评审,列入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世界级文化古迹胜地。 圣地之龙虎山: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县渔塘乡境,由酷似龙虎的二山组成,是我国典型的丹霞地貌区,原名云绵山。相传因第一代天师在此炼丹,丹成而见龙虎,故改名为龙虎山。 圣地之齐云山:齐云山又名白岳、云岳,距安徽省屯溪市33公里,在休宁县城西15公里处,海拔1000余米,面积60多平方公里,因最高峰齐云岩得名,以幽深奇险著称。有三十六奇峰、七十二怪岩、二十四涧及其他许多洞泉飞瀑,与黄山、九华山合称“皖南三秀”,素有“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之誉。 中原道教圣地——镇平五垛山风景区。五垛山位于镇平县二龙乡,是久负盛名的中原道教圣地,与湖北武当山齐名,素有“北顶”之称、奇峰相峙,飞瀑高挂,怪石林立,泉流潺潺,春天杜鹃烂漫,夏日绿意盎然,秋季层林尽染,冬季银装素裹,山水如诗如画,兼具南秀北雄。唐贞观年间,著名道士吴筠在此创建吴筠观。明朝皇帝朱允文也曾到此避难。后为纪念朱允文而建的祖师庙雄踞海拔1665米的五垛山主峰圣垛之上,四周云雾茫茫,扑朔迷离,恍若仙境。景区内的“五垛晓烟”、“金顶日出”、“三潭夜月”、“鹰啸长空”、“群蝶戏瀑”、“仙女沐浴”、“拴马桩”、“藏兵洞”、“插剑石”、“青牛宫”等四十多个名胜景点,让人回味无穷,叹为观止。中原道教圣地——镇平五垛山风景区,民间有“北顶”之称,与武当山的“南顶”遥相呼应。

4、求杨式太极拳养生功的动作要领,谢谢

太极拳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串着“阴阳”和“虚实”,这在太极拳动作上表现为每个拳式都具有“开与合”、“圆与方”、“卷与放”、“虚与实”、“轻与沉”、“柔与刚”、“慢与快”,并在动作中有左右、上下、里外、大小和进退等对立统一的独特形式。这是构成太极拳的基本原则。

太极拳不仅在外形上是独特的,而且在内功上也有其特殊的要求。练太极拳时,首先要用意不用拙力,所以太极拳在内是意气运动,在外则是神气鼓荡运动,也就是说既要练意,又要练气。这种意气运动的特点是太极拳的精华所在,并统领着太极拳的其他各种特点。此外,练太极拳时全身放长和顺逆缠丝相互变换之下,动作要求表现出能柔能刚,且富弹性。它的动态,要求一动全动,节节贯串,相连不断,一气呵成。它的速度,要求有慢有快,快慢相间。它的力量,要求有柔有刚,刚柔相济。它的立身与动作,要求中正不偏,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和开中寓合、合中寓开。具备了这些条件,太极拳才能充分发挥它的特殊作用。在体育保健上,不仅能增强运动器官与内脏器官,并能锻炼和增强意识的指挥能力,亦即“用意不用力”的能力,可以顺利地指挥着气活跃于全身。这样就既练了气,也练了意,意气相互增长与强旺,身体自然强壮。同样,在技击上也有其独特的作用:可以以轻制重,以慢制快,克制自然,并掌握自然,动作起来可以一动全动,“周身一家”,达到知己知彼和知机知势的懂劲功夫。

第一特点 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

第二特点 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

第三特点 顺逆缠丝的螺旋运动

第四特点 立身中正、上下相随的虚实运动

第五特点 腰脊带头、内外相合的节节贯串运动

第六特点 相连不断、滔滔不绝的一气呵成运动

第七特点 从柔到刚、从刚到柔的刚柔相济运动

第八特点 从慢到快、从快到慢的快慢相间运动

[把这八个标题记熟,倒背如流慢慢去悟]

第一特点 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

拳谱规定:

1)“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2)“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3)“心为令,气为旗”,“气以直养而无害”;

4)“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太极拳是用意练意的拳,也是行气练气的拳。但练拳时,要“以心行气”:心为发令者,气为奉令而行的“传旗”;一举一动均要用意不用力,先意动而后形动,这样才能做到“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动作才能沉着,久练之后才能收敛入骨,达到“行气”最深入的功夫。因此,可以说太极拳是一种意气运动。“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和用意不用拙力,是太极拳的第一个特点。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

(1)练拳时,意识要贯注在动作上,以意行气,不可只顾默想内气如何运行。

(2)练拳时动作要顺遂、沉着,劲运到终点时要表现出劲别来,这是使意气得到鼓荡的三个措施。

(3)紧紧掌握外显的神气鼓荡,以便做到不痴不呆,并反过来促进内在的意气运动。

(4)善于运用其它七个特点,以便配合着来提高意气运动。

第二特点 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

拳谱规定:

(1)“需领顶劲,气沉丹田”;

(2)“含胸拔背,沉肩坠肘”;

(3)“松腰圆铛,开胯屈膝”;

(4)“神聚气敛,身手放长”。

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需领顶劲和气沉丹田是身躯放长,含胸拔背是以前胸作支柱把后背放长;沉肩坠肘是手臂放长;松腰圆铛和开胯屈膝,并使腿部得到圆活旋转,是腿部在这种特定的姿势下放长的结果。所以太极拳的步法必须在圆铛松腰和开胯屈膝的姿势下用旋踝转腿来倒换虚实。外表看,是腿的缠丝劲的表现,其实内部促进了腿的放长。这一系列的放长,又促进了全身的放长;使身肢不特产生了弹性,形成棚劲,而且因全身放长,促使精神也能自然提起。因此,只要具备了放长的姿势,就不容易发生努责鼓劲(拙力)的毛病,为自然的松开和身手放长提供了条件。所以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就成了太极拳的第二个特点。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

(1)太极拳主要是练习棚劲, 棚劲生于弹性,弹性则生于身肢的放长,因此要注意身肢的放长。

(2)身躯及上部的放长,必须是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和含胸拔背。

(3)手足的放长,必须是沉肩坠肘、松腰圆裆和开胯屈膝的旋转。

(4)练习棚劲时,先求绵软以去掉旧力(拙力),同时放长以生长弹性的新劲。

(5)只有神聚气敛地练拳,才是加强绷劲的内在因素。

第三特点 顺逆缠丝的螺旋运动

拳谱规定:

(1)“运劲如抽丝”;

(2)“运劲如缠丝”;

(3)“任君开展与收敛,千万不可离太极”;

(4)“妙手一运一太极,迹象化完归乌有”。

从上列四项规定中可以看出,太极拳运动必须如抽丝的形状。抽丝是旋转着抽出来的,因为直抽于旋转之中,自然就形成一种螺旋的形状,这是曲直对立面的统一。至于缠丝劲或抽丝劲都是指这个意思。因为在缠的过程中伸缩其四肢同样会产生一种螺旋的形象,所以拳论说,不论开展的大动作或紧凑的小动作,千万不可离开这种对立统一的太极劲。练纯熟之后,这种缠丝圈就越练越小,达到有圈不见圈的境界,到那时就纯以意知了,所以顺逆缠丝对立统一的螺旋运动就成为太极拳的第三个特点。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

(1)缠丝劲为太极拳命名的由来,没有缠丝劲就不能使劲环绕着身肢节节上升,达到完整一气。

(2)须知“贯串”的要求,不仅是运动须通过关节部分,而且还须使它通过整个关节上下的肌肉部分,这是螺旋缠丝的作用。

(3)太极拳有一对基本缠丝和五对方位缠丝是教和学太极拳的最好的工具。

(4)运劲如缠丝,只有在轻灵贯串条件下才能实现;同时,神气方面必须鼓荡和内敛。

(5)缠丝劲的运用不可产生缺陷、凹凸和断续等三个缺点。

第四特点 立身中正、上下相随的虚实运动

拳谱规定:

(1)“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须留意也。”

(2)“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此一虚一实”。

(3)“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上下相随人难侵”。

(4)“尾闾正中神贯顶”,“上下一条线”。

上列四项规定可以说明,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必须分清虚实。动作能分清虚实地转换,就可耐久不疲,这是最经济的一种动力活动。因此,练太极拳时双手要有虚实,双足也要有虚实,尤其重要的是左手和左足、右手和右足要上下相随地分清虚实,也就是说,左手实则左足应虚,右手虚则右足应实。这是调节内劲使之保持中正的中心环节。此外,形成落点的虚中有实,实中要有虚,从而处处总有此一虚一实,使内劲处处达到中正不偏。初学时,动作可以大实大虚,以后逐步练成小虚小实,最后达到内有虚实而外面不见有虚实的境界,这是调整虚实的最深功夫。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

(1)分清主要的三个虚实,即脚的虚实、手的虚实和一手一脚的虚实。

(2)注意调整左手左足和右手右足——手与脚的虚实,这是“上下相随人难侵”的主要关键。

(3)要根据轻重浮沉的原则,经常检查自己划分虚实中的缺点。

(4)要做到双轻、双沉和半轻半重这三个无病的虚实,这要刻刻留心,久久锻炼才能养成。

(5)推手时不要忘却“隅手对待隅手”的原则。四正手与四隅手要相互转换,两者具练。

第五特点 腰脊带头、内外相合的节节贯串运动

拳谱规定:

(1)“腰脊为第一主宰,一动无有不动”;

(2)“周身节节贯串,毋使丝毫间断”;

(3)“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无有缺陷”;

(4)“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

从以上四项规定可以看出,为了达到一动全动,必须以腰脊为中心,因为腰是左右平行转动的中轴,脊是上下弯曲的根基。太极拳动作既要一动全动,那么在运动线路上就不能单纯地左右平旋,也不能专在上下、前后做弯曲动作,而必须将腰脊联合起来,使运动的路线形成一条既是左右,又是上下、前后的空间曲线,以建立一动全动的基础。这就是说,只有通过腰脊为中心,才可以使周身九个主要的运动关节(颈、脊、腰、胯、膝、踝、肩、肘和腕)依次贯串起来。此外,还要做到周身无缺陷,贯串如九曲圆珠,这样功夫才可以进展到周身一家的地步。所以腰脊带头,内外相合的节节贯串运动,就成了太极拳的第五个特点。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

(1)腰脊联合作中轴,手臂动作要有倾斜度(45度左右);

(2)由中轴而产生的“动分”和“静合”,是运用离心力达到贯串的中心关键;

(3)开中寓合、合中寓开是节节贯串和旋转自如的具体表现;

(4)发劲的节节贯串是加强运劲贯串的手段;

(5)减小腕关节的动度,为提高身法作用的必要手段。

第六特点 相连不断、滔滔不绝的一气呵成运动

拳谱规定:
(1)“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

(2)“收即是放,放即是收”;

(3)“劲断意不断,意断神可接”;

(4)“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一气呵成”。

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太极拳不以一动全动为满足,还要求在练全趟架子时能够进一步做到一气呵成,内劲不断。这是加大运动量的又一方法。其具体方法是:在手法上遇到往复时,要嵌进折迭;在步法上遇到进退时,要嵌以转换;在开合、收放时,要有收即是放和放即是收的意和劲。当然,这个特点同特点五一样,是在螺旋式缠丝运动的辅助下来实现的。如果在发劲之后出现了断劲现象,就要将这种发劲的余意接续下去。万一意也断了,就要运用意、劲的余神接续下去。为了做到这点,劲要有折迭转换,动作要用意不用力,借使收放统一的身法如同长江水滔滔不绝,中间无卸劲的余地,亦无意驰的时候,这样就自然可以达到一气呵成的要求。因此,相连不断、滔滔不绝的一气呵成运动就可作为太极拳的第六个特点。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

(1)遇到动作有往复时,必须嵌有折迭--这是在手法上做到相连不断的必要措施。

(2)遇到身体有进退时,必须嵌有转换--这是在步法上做到相连不断的必要措施。

(3)劲断了,要有意在,意不到时,要有神在,这是补救断劲的方法。

(4)能神气鼓荡地走架子,就可证明已将意贯注于动作中了。意在,为内劲不断的标志。

(5)太极劲的方圆相生,是从“呼为开展、为方”和“吸为紧凑、为圆”中产生出来的。

第七特点 从柔到刚、从刚到柔的刚柔相济运动

拳谱规定:

(1)“运劲如百练钢,何坚不摧”,“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2)“外操柔软,内含坚刚,常求柔软之于外,久之自可得内之坚刚;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

(3)“太极拳决不可失之绵软。周身往复,以精神意气为本,用久自然贯通焉”。

(4)“运劲之功夫,先化硬为柔,然后练柔成刚。极其至也,亦柔亦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故此拳不可以刚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极之无名名之”。

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太极拳的学习,首先要摧毁人们动作中原有的坚硬劲,使它化为柔软,这是化柔的时期,这个时期愈长,则愈可把僵硬摧毁得彻底。此时的要点是仍须不失绵软,在柔软之下,向着更有弹性的坚刚上迈进。这个刚,不是从努责和鼓劲而产生的“生铁”的刚,而是由松开和放长而产生的弹性的刚。因为身肢放长,并不断螺旋式地绞来绞去,就可产生这种弹性。因此,又可名为“棚劲刚”。只有这种具有弹性的刚,才能达到“外操柔软,内含坚刚”的要求。这种刚柔的变换是由精神意气的隐显来掌握的。所谓“隐则柔”、“显则刚”,就是这个道理。功夫精进后,劲可内隐得极深,使外形显得极柔,使人感到好象又回复到柔上去了,其实内在的质量却更加刚了。因此,从柔到刚、从刚到柔的刚柔相济运动就成为太极拳的第七个特点。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

(1)初期要化去原有的僵硬劲,越柔软越好;这段时间也是愈长愈好,一般要一、二年的时间。

(2)全身练到绵软后,即可进而具体地练习全身的放长,以练习刚劲。

(3)行气用柔,落点用刚,是太极拳划分刚柔的界限。

(4)心意结合神气的忽隐忽显和呼吸,是太极拳对于刚柔变换的法则。

(5)刚柔同样达到高级水平,是太极拳妙手称号的标准。

*陈鑫《总论发明》说:“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类好手;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妙手一运一太极,迹象化完归乌有。”这是陈式对于太极拳刚柔度的标准。

第八特点 从慢到快、从快到慢的快慢相间运动

拳谱规定:

(1)“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2)“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3)“初学宜慢,慢不可痴呆;习而后快,快不可错乱”;

(4)“形抗五岳,势压三峰,由徐入疾,由浅入深”。

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在初练太极拳套路(一趟架子)时,动作应该越慢越好,可将时间放长。动作慢了,才有修改的机会,才能检查出不顺遂的地方。但是,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可渐渐加快,缩短走一趟架子所需的时间。但由慢转快,同样也要有一个限度,即要做到随快,但动作仍能沉着,仍能表现出劲别来,并不发生浮漂与错乱现象。这是指练习一趟架子所需时间的长短而言的。在这种能慢能快的总前提下,用到每个拳式时则须将这种快慢的对立面统一于一个拳式中,即转关处要慢,过了转关处就逐渐加快,运到落点时最快,以后复转慢,如此周而复始。所以太极拳的每个拳式都要经过能慢能快的锻炼,这样才能在推手时,“彼微动,己先动”,“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创造有利于自己的条件,并能达到快慢相间的统一。所以,从慢到快、从快到慢的快慢相间运动,就成为太极拳的第八个特点。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

(1)初学时要慢,为的是有一个检查纠正的机会。

(2)求慢必须以精神提起和意气灵换为前提。

(3)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应逐渐缩短走一趟架子所需的时间。但求快,必须以动作沉着和能表现出劲别为前提。

(4)快慢相间的原则是转关折迭处慢,过了转关后,渐渐加快,过方点后再转慢。同时,转关时行气要慢,尽头的落点要快。

(5)在整趟架子中,快慢相间的变化幅度要求做到匀清。

结 语

太极拳的八个特点是从太极拳拳谱中一再经过提炼而精选出来的。前人留下的宝贵的练拳经验,早已成为现时练习太极拳的原则,也是人们练太极拳所一致遵循的准则。

另外应该指出,特点随分八个,但其实质是一个,因此在练习走架子或推手时,不可孤立地对待这些特点,务须在每一个动作中都逐渐做到符合这些特点。因为任何一个拳式或是动作,都必须运用集中的意识来指挥整个动作过程(特点一),使身肢在精神提起的前提下具有弹性(特点二),并在虚实灵活变换(特点四)与顺逆螺旋缠丝中(特点三),促成内外相合,达到一动无有不动的节节贯串(特点五)和相连不断的一气呵成(特点六),表现出刚柔相济的质量(特点七)和有慢有快的速度(特点八),这是太极拳应具备的特色。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些特点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的。因此,如果孤立对待,企图贯彻一个特点而放弃另外的特点,则不但损害了后者,同时也影响了前者。所以这些特点不是为一个特定动作所特有,更不是某一个动作仅有某一个特点,而是构成整个太极拳套路的每一个拳式皆应具有的特点。

现在流行的太极拳,不论是哪一式,也不问姿势是开展还是紧凑,更不管这趟架子内多几个拳式还是少几个拳式,只要细心观察,这些外表随有差异的太极拳架子,内中或多或少都具有这些共同特点。所不同的,仅是有的是明显的表现于外,而有的则以暗劲方式隐藏于内。这也说明了太极拳流行数百年不为其他武术所同化,而仍能独具一格,皆是这些共同的特点作了中流砥柱。因此,学习太极拳时,不可把它当作等闲视之。
[如果还有理解更深的内涵,去看《中医基础理论》《黄帝内经》《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套路》《中国传统文化导论》朱汉民有了这几本你够用了

5、太极拳养生功的好处

6、太极拳的养生功效有哪些

7、谁有养生太极掌第一套39式口令,有的发个 谢谢

养生太极拳第一套39式口令如下:

第一段:

真人采气、托梁换柱、顺手牵羊、掌推华山、白马磨头  

巧女纫针、春风摆柳、苍鹰掐嗉、苍鹰掐嗉   

第二段

上峰诊、卧龙藏身、顺身转舵、紫燕栖巢、喜鹊舒尾、罗汉安睡

野马分鬃、上峰诊脉、卧龙藏身、顺身转舵、撩衣提袍 

金鸡独立  

第三段

掩手挑帘、孤雁出群、 二龙戏珠、昭君捕蝶   

母鸡护雏、气息归元  

第四段

开合拉气、气息归元、宿鸟投林、巧女纫针、春风摆柳  

苍鹰掐嗉、迎风摆莲、顺手牵羊、推波助澜、马步单鞭 

母鸡护雏、采气归元

(7)玄门太极养生功扩展资料

养生太极内掌的好处:

1、太极拳具有柔软、慢、连贯、走弧线(即圆形动作)和一动无有不动的重要特点,被公认为有全面锻炼效果的运动项目之一。

2、太极拳能内外兼顾,具有一般运动项目活动肌肉的好处,又吸收了静坐法调息养神的好处。

3、太极拳的动作都走圆形或者弧形的线路,随着圆转如意的程度不断提高,会产生浓厚的趣味性,趣味浓厚能提高锻炼情绪,对促进健康很有好处。

参考资料来源:容网络-太极拳口令词

8、太极养生回春功的功法

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机能也在逐渐衰退,多表现为。肾虚腰痛、腿软、尿频等症,而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生活质量。,为老年朋友补肾“撑腰”,延年益寿。

与玄门太极养生功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