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养生丸药方

养生丸药方

发布时间:2020-07-09 12:24:26

1、清肝明目的中药配方?

中医眼科常用明目的大致分两种:一、补:枸杞子平补肝肾、明目,平日可拿来泡茶最为实用。同类补药还有
菟丝子

女贞子
。二、清:
决明子
也常用,不过注意的是:你要是有泄泻、畏寒肢冷等阳虚症状最好不用,因为它属于
清肝明目
之品,性寒。同类的还有
夏枯草

密蒙花

蔓荆子
。花,
决明子

石决明
,
夏枯草
,桑叶,
珍珠母
,
钩藤
,薄荷,白芍,羚羊,枸杞,熟地,
山栀子
,黑木耳,
青葙子
,
夜明砂
,
密蒙花
,
谷精草
,
龙胆草
,
熊胆

2、请达人给个可以长期服用,滋补肝肾,调节气血,养生的中药药方

一、雪耳炖木瓜

原料:雪耳25克,木瓜1个,北杏15克,南杏20克,冰糖适量。

方法:1.先将雪耳用清水浸透发开,再用清水漂洗干净,备用。

2.木瓜削去皮、去籽,用清水洗干净,切成小块,备用。

3.南、北杏去皮,用清水洗干净,连同上料一起放入炖盅内,加入适量冰糖,放入适量滚开水,盖上炖盅盖,放入锅内,隔水炖至材料入味,即可食用。

功效:养阴润肺、滋润养颜。

二、木瓜鲜奶

原料:木瓜360克,鲜牛奶两杯,白砂糖适量,碎冰块适量。

方法:1.选取新鲜熟透木瓜,去皮、去核,切成大块状,备用。

2.将木瓜块、鲜牛奶、白砂糖及适量碎冰一齐放入果汁机中,打碎成浓汁,即可饮用。

功效:润肤养颜。

注意:脾胃虚寒者禁用。

三、龙莲鸡蛋汤

原料:龙眼肉15克,莲子肉50克,鸡蛋两只、生姜两片、南枣四枚、盐少许。

方法:1.先将鸡蛋隔水蒸熟,去壳,用清水冲洗干净,备用。

2.龙眼肉、莲子肉、生姜、南枣分别用清水洗干净。莲子肉去心,保留红棕色莲子衣;生姜去皮,切两片;南枣去核,备用。

3.瓦煲内放入适量清水,先用猛火煲至水滚,然后放入以上材料,改用中火煲两小时左右,加入盐少许,即可食用。

功效:宁心安神,养血润肤。

四、百合红枣银杏羹

原料:百合50克,红枣10枚,白果50克,牛肉300克,生姜两片,盐少许。

方法:1.将新鲜牛肉用滚水洗干净之后,切薄片,备用。

2.白果去壳,用水浸去外层薄膜,再用清水洗净,备用。

3.百合、红枣和生姜分别用清水洗干净。红枣去核;生姜去皮,切两片,备用。

4.瓦煲内加入适量清水,先用猛火煲至水滚,放入百合、红枣、白果和生姜片,改用中火煲百合至将熟,加入牛肉,继续煲至牛肉熟,即可放入盐少许,盛出即食。

功效:补血养阴,滋润养颜,润肺益气,止喘,涩精。

老中医告诫爱美女性的一个秘诀是:别瞎花钱买什么美容品,每天吃2丸乌鸡白凤丸,价格不贵,效果比什么都明显

3、九蒸九晒黑芝麻蜜丸的两种配方

配方一:黑芝麻适量,九蒸九晒,研末;将大枣去核,捣成泥状。黑芝麻倍大枣泥量,调成膏,或做成丸。

配方二:黑芝麻1000克茯苓200克,蜂蜜1000克。制法:将芝麻1日内蒸3次晒3次,重复3天即可完成,即九蒸九晒;茯苓洗净去皮晒干,共研细末,以蜂蜜成丸。

(3)养生丸药方扩展资料:

黑芝麻性甘,平。归肝、肾、大肠经。能补肝肾,润肠燥。适用于肝肾不足引起的头晕眼花、须发早白、四肢无力以及精亏血虚之肠燥便秘等症状。不过,芝麻含油脂多,通便力甚强。因此,易腹泻、白带较多的人,不宜食用。炒过的芝麻,较为性热,胃热者宜少用。

参考资料:人民健康网-黑芝麻是平民补品

4、求推荐一些清热解毒中药丸,或者是清热解毒的中药配方也行

清热解毒药丸很多种,先确定你是哪里的火,如果是心火用牛黄清心丸,内脏毒火康氏牛黄解毒丸,肺胃热黄连上清丸或牛黄上清丸,胃火引起的牙疼用牛黄清胃丸,肝火旺用龙胆泻肝丸。

5、黄帝内经的13个药方是哪些药?

黄帝内经的13个药方

《内经》中的治疗措施,多以针刺为主,而略于方药。对方药的运用,仅提出了十三首方剂,通称“内经十三方”。但其中的小金丹,载于《素问遗篇·刺法论》,显系后世之方。这十三方方药虽少,但它是我国运用方剂治疗疾病的早期记载,在我国方药史上,有一定的历史意义,而且其中某些方药,仍为现今临床所运用。现将十三方附录于后。

汤 液 醪 醴

《素问·汤液醪醴论》说:“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岐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
汤液和醪醴,都是以五谷作为原料,经过酿制面成。古代用五谷熬煮成的清液,作为五脏的滋养剂,即为汤液;用五谷熬煮,再经发酵酿造,作为五脏病的治疗剂,即为醪醴。虽然五谷均为汤液、醪醴的原料,但经文又指出,“必以稻米”。因其生长在高下得宜的平地,上受天阳,下受水阴,而能得“天地之和”,故效用纯正完备;春种深秋收割,尽得秋金刚劲之气,故其薪“至坚”,所以必以稻米作为最佳的原料,稻薪作为最好的燃料。
古代的这种汤液醪醴,对后世方剂学的发展,有很深的影响。例如现代所用的汤剂、酒剂,以及方药中使用的粳米、秫米、薏米、赤小豆等,都是直接从《内经》的汤液醪醴发展而来的。

生 铁 洛 饮

《素问·病能论》说:“帝曰:有病怒狂者,……治之奈何?岐伯曰:……使之服以生铁洛为饮。夫生铁洛者,下气疾也。”
洛,与“落”通用,生铁落即炉冶间锤落之铁屑;气疾,丹波元简云:“凡狂易癫眩,惊悸痫瘈,心神不定之证,宜概称气疾焉”。生铁落,其气重而寒,能坠热开结,平木火之邪,又能重镇心神,所以它能治怒狂。
生铁落治怒狂有良效,现临床亦常用。由于怒狂多由恼怒伤肝,肝气不得疏泄,郁而化火,煎熬津液,结为痰火而成。因此,近世治疗多佐以化痰开窍之品。

左 角 发 酒

《素问·缪刺论》说:“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鬄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
手足少阴、太阴和足阳明五络,皆会于耳,上于额角。若邪气侵犯,五络闭塞不通,因而突然神志昏迷,不省人事,状如尸厥,但全身血脉皆在搏动。可剃其左角之发,约一方寸,烧制为末,以美酒一杯同服,如口噤不能饮,则灌之。
李时珍说:“发为血之余”,故发亦名血余。性味苦涩微温,能治血病,为止血消瘀之良药。功能消瘀利窍,治血瘀阻塞,通利小便。酒性温热,功能温经散寒,活血通血脉,通达表里。所以本方具有通行经络,消瘀利窍,和畅气血等作用。五络通,气血行,阴阳调,则神志清。因血余功能止血消瘀,现常用作止血药,治疗吐血,衄血、血淋、崩漏等证。

泽 泻 饮

《素问·病能论》说:“有病身热解堕,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酒风。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
酒风,即《素问·风论》所说的漏风病。主要症状是全身发热,身体倦怠无力,大汗如浴,恶风,少气。这是因为患者素常嗜酒生湿伤脾,湿郁生热所致。湿热伤筋,以致筋脉弛纵,身体懈堕倦怠无力;湿热郁蒸,则汗出如浴,汗多则卫气虚而恶风;热甚火壮,“壮大食气”,故气衰而少气。治疗用泽泻、白术各十分,麋衔五分,三药混合研末每次三指撮,饭前空腹服,温开水送下。
泽泻淡渗,能利水道,清湿热。白术苦温,能燥湿止汗。麋衔又名薇衔、鹿衔,为治风湿病药。本方对湿热内蕴,汗出恶风,筋缓身重体倦,有一定的疗效。本方在服法方面,提出了“为后饭”,这是我国对服药时间的最早记载。

鸡 矢 醴

《素问·腹中论》说:“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食,此为何病?岐伯对曰:名为鼓胀。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
矢,同屎。《本草纲目》说:“(鸡)屎白,气味微寒,无毒。”鼓胀生于湿热,亦有因积滞而形成的。鸡屎能下气消积,通利大小便,故治鼓胀有特效。但若属于虚证之鼓胀病,则不宜使用本方,正如张介宾说:“鸡矢……攻伐实邪之剂也,……凡鼓胀由于停积及湿热有余者,皆宜用之。若脾胃虚寒发胀及中气虚满等证,最所忌也,误服则死。”
鸡矢醴的制作及服用法,《本草纲目》引何大英云:“用腊月干鸡矢白半斤,袋盛,以酒醅一斗,渍七日,温服三杯,日三;或为末,服二钱亦可”。此方民间现仍常用以治小儿消化不良之腹胀有佳效。用法,将鸡矢白晒干,焙黄,研末或作丸剂,温开水送服。又法将鸡矢白晒干,焙黄一两,米酒三碗,煎数沸,去滓,过滤,澄清,空腹服,一日二次。

乌 鲗 骨 藘 茹 丸

《素问·腹中论》说:“帝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伤肝,故月事衰少不来也。帝曰:治之奈何?复以何术?岐伯曰:以四乌鲗骨,一藘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肠中及伤肝也。”
血枯,即精血枯竭,月经闭止不来的病证。其成因,可由少年时有所大脱血,如吐、衄、崩、漏,失血过多,或因醉后行房,阴精尽泄,精血两伤,气亦耗散。肝主藏血,肾主藏精,肺主气。血亡精竭气耗,则肝、肾、肺三脏俱伤,以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气逆于上,则见胸胁胀满,甚则妨碍饮食,常闻到腥臊气味及鼻流清涕等症状,由于血不归经则唾血,气不荣于身则四肢清冷,气血两虚则头目眩晕,气血逆乱则时常大小便出血。治疗可用乌鲗骨四分,藘茹一分,二药研末混合,以麻雀卵和丸,如小豆大。每次饭前服五丸,鲍鱼汤送下,取其通利肠中和补益肝脏。
乌鲗骨,即乌贼骨,又名海螵蛸。气味咸温下行,主女子赤白漏下及血枯经闭。藘茹,即茜草。气味甘寒,能止血治崩,又能和血通经。麻雀卵,气味甘温,能补益精血,主男子阳萎不举及女子带下,便溺不利。鲍鱼,气味辛温,能通血脉益阴气,煮汁服之能同诸药通女子血闭。故本方具有补养精、气、血,强壮肺、肝、肾,活血通经的作用,所以能治血枯精亏诸证。

兰 草 汤

《素问·奇病论》说:“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瘅,是热病。脾瘅,即脾胃湿热证。它主要的症状就是口中时有甜味,舌苔腻。其成因多由肥甘厚味太过,助热生湿,脾气滞而不能输布津液,上溢于口,而见口甘之症。治用一味兰草,煎汁内服,可以清化湿热,消胀除满。
兰草,即佩兰。气味辛平芳香,能醒脾化湿,清暑辟浊。临床用佩兰一两,煎汤代茶,治口甜苔腻,久久不除者有良效。骆龙吉《内经拾遗方论》说:“兰草一两,用水三盏,煎一盏半,温服无时。”

豕 膏

《灵枢·痈疽》篇说:“痈发于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为脓,脓不写,塞咽,半日死。其化为脓者,写则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发于腋下赤坚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细而长,疏砭之,涂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
豕膏,即猪脂,欲名猪油。嗌,即咽喉处,为肺气出入之道路。痈发于嗌,影响呼吸,病势凶猛,故叫猛疽。如发于腋下,坚硬红肿而小形如米粒的,叫做米疽。猛疽和米疽,从其所生部位及症状辨证,皆属肺经积热,毒火入侵而成。
猪脂,气味甘,微寒,无毒,用以泄肺经之积热。《本草纲目》引孙思邈说:“利血脉,散风热,润肺。入膏药,主诸疮。”此痈疽属毒热,尤其是在咽喉部,故宜冷服之,以加强解热的效力,使邪由下而出。后世用猪脂做膏药,即从此方演变而来的。

翘 饮

《灵枢·痈疽》篇说:“发于胁,名曰败疵,败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其病大痈脓。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锉 翘草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之,竭为取三升,则强饮,厚衣,坐于釜上,冷汗出至足,已。”
败疵,亦称胁痈。李杲说:“胁者,肝之部也,如人多郁怒,故患此疮。”治用锉 、翘草根各一升,水煎三次服,并以蒸气熏之,使能身汗出而愈。
,菱角,翘,即连翘。菱角根能清热发汗;连翘根能凉血解毒。《本草纲目》说:“连翘苦平无毒,主治寒热、鼠瘘、瘰疬、痈肿、恶疮、瘿瘤,结热蛊毒。”又说:“主治下热气,益阴精,令人面悦好,明目,久服轻身耐老。”
此方提出的“厚衣,坐于釜上,令汗出至足”,对后世辅助疗法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如仲景用桂枝汤的“温覆”,用防已黄芪汤的“坐被上,以被绕腰下”,用甘草麻黄汤的“慎风寒”等,可见其理法皆来自《内经》。

半 夏 秫 米 汤

《灵枢·邪客》篇说:“今厥气客于五藏六府,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覆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
卫气行于阳则寤,行于阴则寐。如厥逆之气入侵脏腑,迫使卫气行于阳分,不得行于阴分,则阳盛于外阴虚于内而不得眠。治以半夏汤一剂,以除其厥逆之邪,阴阳通调,就可以睡眠。半夏秫米汤是用长流水八升,多次扬之,取在上的清水五升,用苇薪燃火煮之,水沸后,放入秫米一升,和炮制过的半夏五合,以文火继煎至汤一升半,去滓,每次服一小杯,一日服三次,逐次加量,以发生药效为度。如果是病初起,服完药后应静卧,汗出后即愈。病程较久的,服至三次也可以痊愈了。
半夏、秫米,所以有如此疗效,主要是调和阴阳的作用。因半夏味辛,直驱少阴厥逆之气,使其上通于阳明;秫米甘寒,能泄阳补阴,致使阴阳和调,故能治不眠之证。流水千里,扬之万遍(《金匮要略》称为“甘澜水”),取其流畅而无阻滞,以加强药效。

马 膏 膏 法

《灵枢·经筋》篇说:“足阳明之筋……,其病足中指支胫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髀前肿, 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颊,且饮美酒,噉美炙肉,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
经筋分手足三阴三阳,合称十二经筋。这里举足阳明之筋,感受寒邪后所发生的一系列症状为例。寒主收引,热则纵缓。阳明之筋受病,或转筋,或急引,或 僻,或目不合,都是外邪入侵,经筋收引和缓纵所致。所以表现为一侧拘急,一侧缓纵的 僻、目不合等症状。由于经筋不与内在的脏腑直接相连,而布于体表,同时其受寒必因气血之虚,因此,治疗的原则是补虚劫寒,壮阳除阴,通络和肌表,调和气血。“急者缓之”,甘以缓急,故用马膏之甘平,以缓其急。“寒者热之”,“虚者补之”,故用马膏热熨,桑炭火烤以劫寒。再噉炙肉以补其虚。壮阳除阴,调和气血,通经络,和肌表,故用白酒、官桂和烧针劫刺。同时,用桑钩牵引,以正其 僻。正如张介宾说:“马膏,马脂也。其性味甘平柔润,能养筋治痹,故可以膏其急者。白酒、辣桂,性味辛温,能通经络,行血脉,故可以涂其缓者。桑之性平,能利关节,除风寒湿痹诸痛,故以桑钩钩之者,钩正其口也。复以生桑火炭,置之地坎之中,高下以坐等者,欲其深浅适中,便于坐而得其缓也。然后以前膏熨其急颊,且饮之美酒,噉之美肉,皆助血舒筋之法也。虽不善饮,亦自强者。三拊而已,言再三拊摩其患处,则病自已矣。”

寒 痹 熨 法

《灵枢·寿夭刚柔》篇说:“寒痹之为病也,留而不去,时痛而皮不仁……用淳酒二十斤,蜀椒一升,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种皆 咀,渍酒中,用棉絮一斤,细白布四丈,并内酒中,置酒马矢煴中,盖封涂勿使泄,五日五夜,出布棉絮,曝干之,干复渍,以尽其汁,每渍必 其日,乃出干,干,并用滓与棉絮,复布为复巾,长六七尺,为六七尺巾,则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处,令热入至于病所。寒,复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起步内中,无见风。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
寒邪入侵经络血脉之中,久留不去,以致血脉不行,凝滞而痛。病情严重者,影响营卫运行,致成麻木不仁的寒痹证。导致寒邪的侵袭,乃是命火不足,心血虚损,肝筋失养的缘故。因此,寒痹的治法,必以补命门真火,益肝心血源,通行经络,调和营卫为原则。本方用棉布浸药酒熨贴以治寒痹,是最早的一种外治方法。方中药物,酒性热而悍急,有通行十二经循行肌肤之力。蜀椒赋纯阳之性,为交通心肾的主药;干姜健胃培土,化生血气;桂心引火归源,温养肝筋。三味又得酒力及炭火的热力,装入夹袋中,在针剌前后,熨贴患处,久久施行(三十遍),则营卫通,汗液出,寒痹自能痊愈。此方虽然制作较繁,然其理法,颇有深意。

小 金 丹

《素问遗篇·刺法论》说:“小金丹方,辰砂二两,水磨雄黄一两,叶子雌黄一两,紫金半两,同入盒中,外固了,地一尺,筑地实,不用炉,不须药制,用火二十斤煅之也。七日终,候冷,七日取,次日出盒子,埋药地中,七日取出,顺日研之三日,炼白沙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望东吸日华气一口,冰水下一丸,和气咽之,服十粒,无疫干也。”
本方的炼制方法,是将辰砂、雄黄、雌黄、紫多(金箔),放入乳钵中研细,倾入磁罐中,外用盐泥封好。另在空地上挖一个坑,约尺许,将罐置于坑内,封以薄土,筑实。另用桑柴或桑炭,烧其地面,烧七天,至第八日,候冷,把罐取出,将药刮出,入于另一罐,再埋于地下,以消除火热之气,埋七天,再取出,将药倾入钵中,研细,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服法:每晨当太阳初出时,面向东方,吸一口气,用冷水和气送下一丸,共服十粒。可免受疫疠的传染。
本方的服食,是采用道家的益气养生法。方中四味药物,特别是辰砂、雄黄,是辟瘟防疫常用的药物。

小 结

上述《内经》十三方,就其所用药物来说,已包括了动物、植物、矿物三类;就其剂型来说,有汤剂、丸剂、散剂、膏剂、丹剂、酒剂;就用法来说,有内服、外用;就其功能来说,有用于治疗,有用于预防;就其方制来说,其中的汤液醪醴、生铁洛饮、左角发酒、鸡矢醴、兰草汤、豕膏等六方,属于奇方中之小者;泽泻饮、乌鲗骨藘茹丸、 翘饮、半夏秫米汤、马膏等五方,属于偶方中之小者;小金丹,属于偶方中之大者。这些方剂,不仅有其历史意义,而且其中某些方剂,现在还有其实用价值,特别是对后世方剂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6、中医帮我看看这个养生配方如何.!

这个是补的药,如果 你没有淤滞之类情形下,可以吃着看.补哪里?肝肾之阴.

7、求补身体虚的药方

你的情况属于气血两虚.给你个方子吧,是需要煎的,不过你可以让药店用机器帮你煎.桂枝15g 黄芪30g 熟地20g 当归20g川芎15g 白参15g 白术20g 山药20g茯苓15g 菟丝子20g 枸杞20g 杜仲15g鸡血藤20g 焦三仙各15g 白芍20g 炙甘草10g 6付,水煎服,日2次.

8、有没有人知道养生汤的配方?

有没有人知道养生汤的配方?
养生汤不同症状配方不同

与养生丸药方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