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中药在养生保健中的应用

中药在养生保健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0-07-06 22:40:19

1、中草药可以用来养生吗?

养生中药材
1.枸杞
性平和,有滋养肝肾、益精明目之效。适用普遍人群,尤适宜糖尿病及慢性支气管患者。枸杞最好在白天的时候吃效果更好,最好是在早上十点到下午四点这段时间内。注意量不宜太大,15-20克左右就可以了,吃太多容易因为消化不良而引起拉肚子或者是食滞等不适症状。
枸杞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兼具药食功能的中药了,枸杞的养生作用以及药理作用都是非常强大的,对于养生保健具有一定的好处。
2.黄芪
性偏温,可补气提神,增强免疫力。多用于气虚者。在保肝护肝方面有很积极作用。如果是气虚者,最常用的配伍是黄芪、党参、太子参、人参;如果是血虚,加当归是最适合的;如果偏阴虚,加点枸杞子也是很好的搭配。
3.西洋参
西洋参,可益气养阴补气。当一个人处于亚健康状态需要提神醒脑的时候,西洋参就会成为一味很常用的药物。同时,在一些阴虚证的治疗上,与肺虚、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疾病上都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是和北芪不同,西洋参药性偏凉,最好在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更为稳妥。
4.三七
三七是一种常用的活血药,有活血化瘀、通血管、通脉还可以止血的双向调节作用。如今很多老年人多有动脉硬化、冠心病、心绞痛等由于血管不通或斑块形成所导致的心血管疾患,高血压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同时,三七还具备有活血化瘀和止血的双向调节功效,可防护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
日常还有很多的食物是可以用作药也是可以食用的。都有哪些食物呢?小编整理了一些常见的,一起接着看一下。
药食同源的食物
莲藕
冬季天气干燥,吃些藕,能起到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的作用。同时,莲藕性温,有收缩血管的功能,多吃可以补肺养血。莲藕,毫无疑问地成为时下的“当家菜”。鲜藕除了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外,蛋白质和各种维生素及矿物质的含量也很丰富,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对治疗便秘,促使有害物质排出,十分有益。
荸荠
荸荠,又称马蹄、地栗、尾梨,原产印度。肥大、嫩脆者最好。可生食,也可煮熟吃或当菜肴。有清热化痰、生津开胃、明目清音、消食醒酒等功效。荸荠的地上茎,中药名“通天草”,有清热利尿的作用。
银耳
银耳含多种氨基酸,能缓解皮肤干燥、瘙痒。银耳性平无毒,既有补脾开胃的功效,又有益气清肠的作用,还可以滋阴润肺。另外,银耳还能增强人体免疫力,以及增强肿瘤患者对放、化疗的耐受力。

白萝卜
中医认为,白萝卜色白属金,对应五脏中的肺,其性甘平味辛,归肺脾经,具有下气、消食、除疾润肺、解毒生津,利尿通便的功效,主治肺痿、肺热、便秘、吐血、气胀、食滞、消化不良、痰多、大小便不通畅等。
罗汉果
罗汉果被人们誉为“神仙果”,具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养声润肺,去除口臭之功效,而且对烟酒过度等引起的声音嘶哑、咽干口渴等效果尤佳。并且可调降血糖值,改善糖尿病。可保嗓子,还可治疗风热袭肺引起的声音嘶哑、咳嗽不爽、咽痛等症。可用于肺火燥咳,咽痛失音,肠燥便秘等症状。
柿子
中医认为,柿子性寒味甘微涩,归肺、脾、胃、大肠经,具有润肺化痰、清热生津、涩肠止痢、健脾益胃,生津润肠、凉血止血等多种功效。对于秋燥咳嗽有痰的人来说,吃点柿子能有效润肺化痰。

2、谈对《中医药与养生保健》的认识

养生百保健的内容非常宽泛,中国从古至今对养生保健也在不断的探索发展。养生保健大致包括四季中的生活起居、饮食调养、身体锻炼、精神度养护、克服不良习惯、注意生活节制等方方面面。按照中医养生理论和方法,重要的是顺时养生。顺时就是顺四时而适寒暑内。这是中医养生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人体适应四时阴阳变化规律,才容能发育成长,健康长寿。

3、需要一篇有关中医药养生保健之类的论文

<本草纲目>中的常用小药方
1. 腋下狐臭 可用姜汁涂搽,可断根或用或田螺一个,塞入巴豆仁一粒,待壳内有汁水流出即以搽患处,坚持此方可断根
2. 中药毒 可用姜汁解
3. 刀斧内伤 可用生姜嚼烂敷伤处
4. 食蟹中毒 可用干蒜煮汁服下
5. 染须发 可用蝌蚪,黑桑椹各半斤瓶中封固,百日化泥,取涂须发,永黑如漆
6. 脸上黑斑 可用白僵蚕末,水调涂搽
7. 乳汁不通 可用木莲两个,前猪蹄一个,煮烂连汁服,一日即容可通乳
8. 牙齿出血 可用淡竹叶煎浓汁含漱

4、如何认识药食两用品在养生保健,疾病防治中的作用与地位

古人认为药与食物同起源於一个根源。《皇帝内经》中《素问—生气通天论》有言:“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无味。”提出了谨和无味调阴阳的观点,记载「酸、甜、苦、辛、咸」五味调和之摄取至使人民百姓保持身体健康。唐朝时期的《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反映出“药食同源”的思想。
我国素有“药食同源”之说。传统中医学认为食即是药,或者说相当于药。因为它们同源、同用、同效。食物的性能与药物的性能一致,包括“气”、“味”、“升降浮沉”、“归经”、“补泻”等内容,并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应用。传统中医食与药并没有明确界限,因此药疗中有食,食疗中有药。
中医药食学说,即药物与饮食关系的学说。在中医中,药食同源,药食互补,药食互用,药与食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将二者配合起来,用以养生疗疾,是中医的一个显著特色。“食养”,在我国古代医书《皇帝内经》中早有论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阐明了药食气味厚薄对人体阴阳盛衰的影响。医圣张仲景在行医中,首例“食治”专篇。由此可见,中医对食物的认识和中药一样,讲究寒热温凉四性和辛、甘、酸、苦、感五味。古人云:气血得理,百病不生;若气血失调,百病竞起。万物均为食。食用的方法得当,方能把万物变为食、药统一体,因时、因地、因体、因病,经过万物的取己之长,配制得当,可食或冲服,迅速加强人体的正常需求与代谢。众多事实证明了万物均为药,万物均为食。药食同源即药与食物相同。
『药食同源』这一孕育中国医学逻辑理论的饮食文化思想,早以深深渗透进中国各民族人民的心底,它不仅能维持生命延续保养身体健康,更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5、养生保健中药材有哪些

1

与中药在养生保健中的应用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