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站庄松腰养生

站庄松腰养生

发布时间:2020-07-06 22:20:37

1、松腰有什么好处?

松腰后,气机变化非常快,身体素质也会迅速提高。不仅脊椎会松开,腰两侧的肌肉、两个腰眼、腰椎和骶椎的连接部分也会松开,整个背部的肌肉、肌腱韧带也会象冰融化一样松开。松腰后从外在的形体到内在的气机都会发生变化。气往脊骨里边走,甚至在脊骨前边走,脊骨里边的气会和四肢连起来,意念一动,四肢当中一个气会往回走,这种情形近似中脉的影子。
腰椎及其韧带,腰两侧肌肉等都放松,逐步改变腰部的自然弯曲状态;达到站立时腰部伸直乃至后突,坐时腰部伸直乃至前塌,伸直时不要硬挺,而是上下牵拉,好似各脊椎骨轻轻重叠在一起,古谓“形如九曲珠”,就指放松的脊椎而言。

2、如何松尾闾

松尾闾

“专门松尾闾之方法,则有“垂、泛、扣、转”四式,现分述如下:
(意念中尾闾部似连着一根棍子,柱于地上,如此久久行之,尾闾则可下垂)
第一式,垂尾闾。见站庄松腰法。注意初练者,由于下蹲的程度小,尾闾与指地点的连线为一向后的斜线,随下蹲程度的加大,其线渐趋垂直,待成垂直直线后即可转入第二式。
第二式,泛臀。接上式,上身不动,髋关节部之两股骨头向外后撑,膝微内扣内收,大腿根内侧放松向后收,臀向后面凸出(勿上翘),以此抻开腰骶关节,松开臀后面的骶髂关节,从而使臀向后、外泛(翻)张,使骶髂关节松动。
第三式,扣尾闾。随着泛臀与下蹲程度的增加,尾闾逐渐移到指地点的后面,尾闾从下垂状变成前扣,指地点则可从等边三角形中点逐渐前移至两足连线中点,同时身体继续下蹲至大腿呈水平状。
第四式,转尾闾(尾闾划圈)。接上式,两足尖稍向外撇,尾闾做前后划弧摆动,做左右划弧摆动,最后尾闾做转圈动作。此法与前述转胯松腰法之转腰涮胯动作似同实异。转胯松腰虽也要求以尾闾骨为动点带动骨盆转动,但主要是力催形动,转动仅在尾闾。古人把尾闾转动喻为钟锤、钟摆。一是表明其重视程度;二是为了保密。须知这是腰胯全松以后之事:尾闾灵动自如,气机圆活无滞,已达周身一家、意气合一的境界。
上述松尾闾的四式修法,由于各家修法对尾闾的要求不同,因而有所侧重。一般练太极、形意等内家拳,要求垂尾闾;练少林拳要求泛臀,即松后胯;练八卦掌则要求缩臀靠胯。为什么要求不同?因尾闾在不同的形式下有不同的作用。尾闾下垂,使气机容易收归丹田,向外发力时,从丹田叫力较易,对初学者也容易做到。太极拳讲太极推手,尾闾下垂就不易被推动,因此要求尾闾下垂。在尾闾下垂后丹田气充足了,就要冲开后胯,使骶髂关节能够活动,做法就是泛臀。骨盆后的骶髂关节是假关节,一般不会动。修定就要把此处练活,使骨盆、骶髂关节能活动,如果把耻骨连合处练松开,把臀泛开,活动范围就更大,命根气就会更加充足,如果发力打人,力气会更大。因此,少林拳练功强调泛臀。八卦掌讲究轻灵,只泛臀不行,尾闾要向前扣。尾闾向前扣,不仅封住海底以炼精化气,而且能把气调起来,使动作轻灵。因此八卦掌练功要求尾闾前扣,即缩臀靠胯。
太极拳、少林拳、八卦掌等不同功法看起来对尾闾的要求不同,实际上也是练习松尾闾不同阶段的要求,从垂尾闾、泛臀、扣尾闾到转尾闾,直到尾闾能划圈了,灵动自如,气机就达到圆活无滞,能随自己指挥,也就达到周身一家、形神合一的境界了。但在练功时,须从垂尾闾练起,循序渐进,欲速则不达。如果把某一阶段的要求局限化,当作整体或当作唯一正确的姿势,则属以偏概全。
另外有所谓“尾闾如钟锤”,“尾闾如钟摆”的说法。实际就是第四式的尾闾会动、会摆、会转。会转以后就能调动周身的气机,尾闾往那儿动,气就往那儿冲,象一口大钟,它不会自动响,怎样才能响呢?一拉钟锤,撞到钟上就响了。尾闾就象钟锤,尾闾往那边一靠,气马上就往那儿去。使丹田发力,用尾闾扣激,把气力发到周身各个地方。但这仍是初级的调气发功,功夫高时则“周身处处是丹田”,不需要再从丹田去调。
作用
尾骨上与骶骨相接,前扣之骶骨与后翘之尾骨相接处有微隙可活动,有穴名腰俞(即腰部气血转输之处),尾闾处非常重要。动功与内家拳都注重松腰胯,但罕有谈及松尾闾者,然而尾闾之活动,关系到周身阳气的发生和发动。尾闾能运动周身之阳气(张紫阳八脉经称阳维脉即在此处),尾闾不松则气难以灵动。龟、鹿长寿,其尾闾均能灵活转动。尾闾松动后则气机易于流通,故古有“尾闾中正神贯顶,气透三关入泥丸”之说。需知这只是尾闾松动后的初级效用罢了。”
一味练习松尾闾四步功,容易招致脱肛、疝气等气下陷的疾病。因此要注意提肛相合。不过就是注意到了提肛,从练功的顺序看,还是不够的。这需要气能聚命门和会阴。
这就涉及到松腰的问题。
腰为肾之外府,肾中藏有元阴、元阳化生元气,注于气海以滋养全身。又腰为支撑人体的重要支柱。故养生家特别重视之。松腰可使腰部灵活,不仅要能转平圈,而且要能转“立圈”与“混旋圈”。这一方面可增强肾的功能,使人元气充足,此即古人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之意。另一方面,腰部放松,可使气血流通,从而保证主宰一身活动的职能,古人说“力发于足,主宰于腰,形于四肢”,又说“力由脊发”,腰部不能放松,是达不到此境界的。
腰部如不能放松,弊病甚多:
(一)腰部前塌(尤其体弱元气不足者前塌更甚),一方面影响命门蓄气,另一方面阻滞背部气机上升,轻则背部酸痛,背部呆滞、头晕、眉间闷胀、腹满、腹胀等,重则气机走窜,甚至发展到不能自控(这是气不能纳入河车大路,而别出少阳、太阳之故。若能予以调整腰部身形,与引气归经,则气自顺矣)。
(二)影响命门火对水液的蒸腾,男人可现遗精,白浊,甚至癃淋;女人则白带增多,月经不调,小便频数等。
(三)修动中禅者(尤其往复转身频繁者),易使阴阳升降失衡,浮阳上腾于面,多呈满面红光而欠涵蓄,甚至中风半身不遂。
(四)腰不松,气不能聚,尾闾关不能打开。(尾闾不松,腰也难松,这两者互相影响,需要互相促进)
欲解上述诸弊端,均需着意于松腰的练法。

3、练站桩时松腰落胯要提肛吗

要,配合着呼吸,不过这是比较深的了,想着呼吸想不起提肛,想着提肛想不到松腰,想了这么多,你的心就静不下来,心静不下来站桩就没有意义,一项一项的练,先练型 后练气 在练意

4、怎样练好三心并站庄

三心并站庄时的身形要求,在《简明智能气功学》关于“练功各部身形要求”中都有了,但是大家还缺乏从理论上对照实践来抠,书里边讲的体态要求、动作要领、实际效用,很多东西都有深意。你们可以一边站庄,一边看书,一边对照书调整自己的形体,反复从基本功上去,提高就快了。我现在针对大家站庄的情况,重点讲一讲。
首先从头部讲起。头部是全身的主宰,应保持中正,不左右倾斜,不前俯后仰,应该是头顶向上虚悬或上顶。头顶百会处似有一根绳子把人吊起来,或百会处如轻轻地顶着一个球,不使球掉下来。顶头悬时不能梗着脖子,脖子处不能用意念,意念应在百会处。头顶虚悬要从始至终,站多长时问头顶就悬吊多长时间。
在头顶向上虚悬的同时,要拉着下颏往回收、往上提,同时鼻子尖往下一转找会阴,从会阴那里往后一转,往上提,顺着脊骨上来到头顶。会阴往上提时要顺势把膝盖和脚心带起来,脚心也往会阴处并。做好三心并先得从会阴那里并,会阴往上提带着脚心上来,三心才能并好。这样往上一提整个人就拉起来了,就象兜子兜起来似的,人悬起来了,站庄时就会觉得轻松一点。如果头不注意往上顶,脖子随随便便往下一缩,都压到腿上,腿就沉,不舒服,所以站庄不注意头部姿势会影响全身。
两手的位置不论放在丹田处或前平举到与肩等高处,肩都不能绷劲,不能端肩膀。肩要放松,肩膀很自然地耷拉着,往下松.这时锁骨、胸部有点沉,所以肩下松时还要往两侧外撑,带着夹(音ga肢窝撑出去。有的人站庄时间一长就身上流汗,两手冰凉,原因就是肩肘没放松,气过不来。要把肩膀抖搂抖搂,放松地前后转一转,往下边一放,再把胳臂松动一下。胳臂不要成个死角,大小臂、肩肘腕应是一个圆弧。胳臂抬高时,手不能太前伸或后缩,应是个圆的,用意念把它撑起来,象抱着一个球。手的位置开始时可以放低一点,以后再慢慢上升,但也不能过高。肩不能耸(松肩),肘要下垂(坠肘),腕要张开成坐腕状.手如抱球。要特别注意手中要有意念,不能空。两手中间仿佛真有一个皮非常薄的气球,手指的劲不匀会捅破,稍不经心会掉落,对这样一个娇气的东西,两手要小心翼翼地捧着它、抱着它。
胸部不能挺,也不能水蛇腰、驼着背,后面出个小罗锅,象背着东西。应该是两肩外展,头顶向上虚悬,胸部微含,把背拉直。
腹部要放松,但不能把肚子腆出来。要把腹部收住,腰部后松。办法是把会阴往小腹回缩,0胯骨前边尖部的骨头向后缩,缩向腰部,把腰向后突出去;同时两个胯骨尖把两肋往上推、往后收,使两肋撑开,胸部放开,这时气就从下边提起来了,往上升向中丹田。这样做,往后松腰就容易了,因为这样松腰不完全是形体用劲,而是用气带过去的。把气缩回来往腰上收,身体两侧用胯骨催起来,会阴往上提,这样顶着催起来,气就不往下降了。气往上升,配合着百会上领,上下就连成一个整体了。上下气机连成了整体,内蕴充足,才能显现出“站如松”的挺拔英俊、内气浑厚的姿态。
百会往上提要配合尾间下垂,上下两头拉。身体微下蹲,尾闾下垂象立到地底下一样,支撑着身体,意念要使尾闾和地连结在一起,臀部“似坐非坐”。这时,头往上一拉,加上会阴上缩,胯往上挤,腰就松过来了。
身体下蹲后容易犯的毛病是两膝盖死往里扣,往里挤,把裆夹住了。应该是膝盖往里拧着往上提,再往外挤往外翻,从大腿根后边往外撑,把胯给撑开。两脚站得不能太宽,脚跟比肩稍宽一些,脚尖和肩宽度差不多,也可以稍窄一些。脚太宽,腰不易往后放松。宽度适当,站庄时身体会慢慢往下坐,越来越矮。身体不松,腰不松,蹲低了就非常费劲,不过,开始站庄时不论怎么站都要费力气,膝盖、大腿酸痛,这时就要坚持,爱怎么酸就怎么酸,就是耗着不动,可以用意念去体会哪里酸,怎么酸法,把气注进去,还可以用百会、会阴、鼻子尖往上提膝盖。这时的酸正是长力气、换力气的时侯,等到气足了把“拙力”换掉了,以后就不会酸了,身体也会蹲得更低了,身体重心也不会都压在后脚跟上了。
站庄时有人身体会微晃,但不能晃得太大。有的人会哆嗦,这是累的表现,没有关系,哆嗦劲过去慢慢就好了。
一般来讲,站庄时上肢这一关容易过。胳臂抬着,酸痛,抬不动了,咬牙坚持,坚持到最后,觉得胳膊变轻了,没有了,这一关就过去了。这时给个意念,胳膊不自觉地就随着动。想“起”,胳膊“忽”地自己起来了,根本没用劲;想“外开”自已就开出去了。腿这一关就不太好过,因为上边有重力压着,所以身体下蹲时不要勉强往下坐,低到一定程度就行了。身体好的同志应该要求自己严一些,因为站庄是给自己站,站直了省劲,可是越直越不出功夫,作用和往下坐一坐差多了。
站庄时要注意体察身体的三个气球。两只手中间抱着一个小球(手里总要有抱着球的概念),两臂围着一个大球,这个球也非常娇气,一松就掉、一挤就破。此外,胳膊和下丹田之间还有一个球,这个球是和躯干连在一起的,如果站得很矮,这两个球就合到一起了。对于这几个球,站庄时要随时注意,不时往球里加点气,慢慢拉拉气(越慢,动作越小越好,别人看不出才好)。拉气时不光是局部动,应该是手和腕和肘和肩,整个胳臂整体地一起动。体会一下手里的气,胳臂里的气,两手还可以对着身体前后拉一拉,体会身体里的气。经常这样去体会,气感越来越强,慢慢感触功能得到强化,查病、感知、手感等功能都会出来。
从“三心”往丹田并气,应该是随时并。手拉一拉有气了,往丹田里一想就行了。以后拉气把丹田带上了,把混元窍带上了,站一个钟头庄,拉一个钟头气,收一个钟头气。光站着不动就没有这么好的效果。
站庄时间多了,有的人容易心烦,站不下去,想睁眼。虽然自己也不想看看什么,却总也抑制不住想睁眼的欲望。什么道理?因为站庄以后里边气多了,能量多了。按平时的习惯,一有能量就要把它消耗出去。“眼为使气神”,眼一睁,气跑了,能量也消耗了。所以练功要“收视返听”,闭上眼想身体里边。里边气多了,要把能量消耗出去,这时要下决心不睁眼,把能量聚在身体里边,在里边体会,往身体深处想,气就深入进去了。为什么能量多了要往外散不往里边走呢?因为外边是轻车熟路,是习惯的通路,里边没有现成的通路,所以要主动运用意识开辟里边的通路,慢慢形成习惯。会注意里边了,气就从往外走变成转向里边,里边气足了,能量聚到一定程度,里边一通,一下子对里边就能感觉清楚了,能看见了。有的人练功总想出功能,可是到快出功能的关键时刻,自己退坡不好好练了,不是“ 内向”而走“外向”了。当然一站两三个小时是觉得累,可是累劲过去就感到轻松了,非常轻松舒适,真正的高级享受,不想收功了。
站庄时轻微晃动可以体会气感,晃动大了腰就不好松了,所以能够不晃动的尽量不晃。遇到不自觉晃动的情况,就把百会上顶,尾闾下垂,全身放松,慢慢动得就小了。
练功中舌尖要把上腭顶住,而意念要使之顶到百会。百会上领,舌顶上腭,会阴上提,脚心上提,同时尾闾下垂,“四上一下”整体地同时进行,上下气机平衡,身体会很轻松。不注意尾闾下垂,光上不下,气机上涌,失去平衡会带来血压升高。姿式对了,意念对了,身体松了,慢慢体内气机充足、通畅,气一通,身形自己会往下矮。身形矮注意膝盖不能过脚尖,这样站庄既出功夫又长力气。

5、太极拳如何松腰?

初学太极拳需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练手,第二阶段练腿,第三阶段练腰。第一阶段主要是最初要学会用手将弧线画圆画准;第二阶段手上弧线画得较熟练后重点练习腿功,使腿上不断长劲,慢慢练出一点上轻下稳的功夫;第三阶段则是在前面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开始学练用腰。这是学练太极拳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练太极拳登堂入室的重要阶梯。

腰是太极拳的核心,也是修炼太极拳的关键,是太极拳技击的真正玄机所在,因此,腰部训练非常重要。

正如拳谚云:“形意拳、八卦步,太极腰。”又云:“打拳不活腰,终究艺不高。”学习太极拳之难,最难的就是对腰功的理解、领会和把握。那么腰该如何去练呢?

腰部要放松,松腰、腰椎及其韧带,腰两侧肌肉等都放松,逐步改变腰部的自然弯曲状态。达到站立时腰部伸直乃至后突;坐时腰部伸直乃至前塌。伸直时不要硬挺,而是上下牵拉,好似各脊椎骨轻轻重叠在一起,古谓“形如九曲球”,就指放松的脊椎而言。

(一)站庄松腰法

全身松静站立,两脚踩气分开,呈后八字;两膝微屈下蹲,膝不过足尖;髋后收,使大腿根之鼠蹊部成空虚之三角;腰部命门穴向后突,尾闾下垂呈似坐非坐状;尾闾尖指向两脚跟连线之等边三角形之中点,同是调裆提会阴。全身身形按前述要求,松膝微内扣,踝放松,足平铺,手抱球或合十,置腹前、胸前均可。要采用腹式呼吸,吸气时意念收向命门,吸满气,微微向下一坐,同时腰放松,可反复进行3?5个呼吸。每次站半小时。此法不仅能松腰胯,亦为松尾闾之捷法。

(二)转胯松腰法

周身中正站立,两脚平行分开,略宽于肩,两手叉腰,适度下蹲,躯干与大腿成钝角,膝不过足尖。髋关节放松,以尾闾骨为动点带动髋部划圆。以此活动腰部之关节、肌肉、韧带等。习练久久,腰胯不仅能平转划圆,而且要能立转划圆即转“立圈”,甚至能转平、立相合之“混旋圈”。

(三)面壁蹲墙松腰法

面壁而立,全身放松,周身中正,两脚并拢,脚尖顶墙根,两肩前扣,含胸收腹,鼻尖贴墙,腰后突下蹲,头不可倾斜,如此反复。初练者脚尖顶墙下蹲有困难,可以稍离寸许,两脚分开平行站立下蹲。每次下蹲30为一组,每日蹲一组以上。待熟练后,鼻尖可离墙下蹲;再进一步可将腿蹲平后耗时间。此法不仅可以松腰,而且可以治疗练气功出偏造成的多种不适,为古不传之秘法。

6、站桩时怎样才能坐胯松腰

找坐椅子的感觉!

7、转尾於对身体有什么好处?怎样帮帮我松腰?

第一步是垂尾闾。同学们练三心并站庄,一开始就练垂尾闾。
第二步,泛臀。臀部往外泛。泛臀是开后胯的意思,不是撅屁股,脚尖往里扣,膝盖往里拧,胯关节往外翻,一翻一拧,把后面撑开,臀就往外翻出去了。
第三步,扣尾闾。尾闾往前扣。
第四步,转尾闾.
提谷道,谷道往上一提一缩(缩谷道的目的是让尾闾动一动,如尾闾不动弹,光缩谷道,阳气往上上天梯不好上),尾闾一动弹,气就引过来了,它自己往上升。这是从内景上讲的。我们不练周天功,不着意它,但我们练功的时候,周天自己会动,里面自然而然要变化。练意念周天,用意念一导,想气到尾闾,气到命门,有股热气就上去了,那是皮下的混元气。经脉之气就不是那么简单,需要通过呼吸来推动,经脉之气走的是脊柱外面,比皮肤之下的混元气要深一点。真走脊柱里面非动尾闾不行,不动尾闾气不好进去,当然不是绝对进不去。过尾闾关头顶要有气感,头顶一痒,尾闾跟锥子扎一样疼。一痛,真气透过封脊椎管的韧带和结缔组织,从脊柱管往上走。尾闾要不会动弹,不好进去,走脊柱管里不大好走。尾闾。

8、如何松腰

一、松腰的含义:腰椎及其韧带,腰两侧肌肉等都放松,逐步改变腰部的自然弯曲状态;达到站立时腰部伸直乃至后突,坐时腰部伸直乃至前塌,伸直时不要硬挺,而是上下牵拉,好似各脊椎骨轻轻重叠在一起,古谓“形如九曲珠”,就指放松的脊椎而言。
二、松腰的简单标志:站立时腰能随着呼吸自如地外凸和回缩。
具体做法:(1) 命门外凸(2)松骶髂(3)松带脉松尾闾(4)松肋腾膜(5)松经松骨
(1) 命门往外凸
自然站立,吸气时,肚脐和命门同时往外凸,凸得越大越好,呼气时还原。腰椎能做上下蛹动和左右转动。
(2)第二步就是必须松骶髂,也就是骶髂往两边拉开,又叫骶髂外翻。此举也使整个脊柱也往后突,变动了整个脊柱生理结构。这一关节的打开,也意味着整个丹田领域的扩大。
一般人站着的时候,第四第五腰椎就是卡在骶髂里面,是很难摸到的。
从生理结构来说,骶髂关节是个假关节,藉由软骨连接、韧带把我们的骶骨耳状面跟髂骨紧密地连接在一块。所以松骶髂一松韧带,二化掉那个软骨。
因命门往后凸到一点程度,由于两个骶髂关节紧紧地卡死了,固定了骶和髂,这个时候命门再往后突已经不可能了,如果骶髂不松就很难再往后突了。
(3)第三步松带脉
腰俞一打开以后,整个腰部的气血就会越来越旺盛,腰部里面气血的畅通使腰部肌肉、经膜、韧带、腰椎的松动加快,同时也使带脉的气血变得充足活泼,使我们整个人的上下气血得到很好的调整。
骶椎的马尾神经,一直可以通到脚底心。随着腰部、骶髂、阳关、腰腧、长强、尾闾的松动,马尾神经堆下肢的支配能力就会更强,两下肢的气血就会更加旺盛,气机就会更加充实。由此下肢的关节、肌肉、经脉气血调整加快,特别是开关通窍,一些大的穴位如环跳、血海、三阴交、足三里、丘虚,涌泉等都会前后松开,里外交融。
马尾神经从尾闾尖上出去的,所以尾闾的松动使体内的气机更灵活,更无碍,主要是它是直接连入大脑,且通到脚底心的缘故。
随着带脉和腰部越来越快的松开,命门随着腰椎的松动幅度加大,和精化气的越来越充足。当人的气血越来越旺盛,慢慢的命门内窍得到展现。命门内窍联动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深处,合着我们全身的每一个角落,这是我们的父母给我们的生命基础。
(4)第四步松肋腾膜
接着气走的是一般躯干的两肋,属于半表半里。两肋是成年人体唯一生产红骨髓的地方,其它骨头随年纪增大而退化,不能生产红骨髓。因红骨髓可以生血造血的,所以两肋是人的造血器官。气上冲两肋,首先是把那个肋部气血阻碍不通的地方冲开,恢复肋的造血功能。。
因为命门内窍是躯体混元气的中心,随着阳关把生精的功能一闭上后,整个精都来化气了。命门内窍气越来越充足,气就要往周身去走,供应我们的生命活动,全息的混元气上升营养大脑。因为中心气充足了,全身的气慢慢也跟着充足,它跟全身气是连在一块的。
一般肋的病灶有几个部分,首先肋本身它是扁骨,一些老人家驼着背走路,因肋是憋进去,红骨髓少了,血造的很少了,生命力衰弱了,太太为什么背驼着,看看她的肋部是瘪进去的,没多少生命力了,是气血衰了,老太太两个肋往里憋住了。中医气功说气为血帅,就是帮助那个血走,所以这个时候就反应首先冲动一个人的肋病灶,恢复肋的造血功能。
随着肋部的气血旺盛、通畅,连着肋骨的隔膜的气血慢慢充足,隔膜的功能强化。隔膜是人体的小太阳,像是人体的能量发源地一样;另外一个原因是隔膜是连接后天气(肺)和先天气(肾)。膈肌运动的收缩和放松(动力),使肺肾的混化充分,同时膈脚连着腰椎,使我们的每一个呼吸都,和腰部发生关系。
这个过程中腰部的松动越来越大了。在松肋腾肋的过程中,肝胆部(主要是肝胆经脉敷布两肋)、肺部、膈肌隔膜、肋胸关节、胸椎、胸椎脊髓的调整相互交错,相互关联,相互增强,慢慢彼此连成一个整体,过程中有疼、涨、闷、酸都正常。
(5)第五步松经松骨
随着松肋腾膜的加快,人体的气血越来越旺盛,打开在第六、七肋间的大包穴。大包管理着全身的络脉之气,这样使气可以向更深层的地方渗透,接下来开始松经松骨。松经松骨,是从命门后凸开始;;等到骶髂关节的松开,经骨已开始大幅度地松动。
但是经骨的松动内容关键,是在脊柱的松动;松了脊柱,身体的其它经骨就更容易松了。脊柱的松动有几个内容:
1、脊椎之间的松开
脊柱之间的关节随之慢慢松开。在这个松开的过程中,脊柱可能会酸涨;也可能会在一个时间段内出现,弯腰时要慢慢下去,无法快了。只能耐心等待经脉韧带拉开,随着慢慢弯下;这难关可能需要一两个星期就过去了。
2、脊椎和肋的关节松开
松动的时候,由于肋部分布着肝胆、心脾等气脉。这种形体的大变化,会引起脏器的气机变化;特别内脏本身有些病灶时,变化会多一些,有时胸闷、肋疼,有时咳嗽、流清涕,呼吸困难,呼吸的时候出现疼痛,有时候连及腰部。其实松开胸肋关节后,胸部空间拓展,肺活量的加大,往往很容易不知不觉的改变一个人的心量;尤其是心口鸠尾穴的打开,使人心气不再容易受阻,心情舒畅。以致使人心情稳定。

与站庄松腰养生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