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医养生重锻炼,中方养生重食养,为何中西医养生方法差别如此之大?
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伴随着的就是工作压力的加大和身体素质的下降。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仗着年轻,熬着最晚的夜,敷着最贵的面膜;保温杯里泡枸杞。在这种种啼笑皆非的现象后面,反映的是当代人养生意识的觉醒。在身体一次次发出头晕乏力、记忆力衰退的警告之后,人们不得不重视养生的作用。
但是养生也分很多种。西方强调的是运动的作用,它认为只有你的身体素质提高上去了,各种病症也就随之消除了。而中医认为病从口出,要想调养好身体首先得控制饮食,如果体内湿气重就少吃寒性食物,如果肝火旺就少吃易上火的食物。听起来也很有道理。因为食物为身体提供营养,每一种食物都有自己的作用,需要合理利用起来。
中西方养生差异大的原因离不开历史因素。中方历史源远流长,在历史的沉淀中早已形成了一套关于食物营养的体系。而且流传下来了很多记录中草药功效的书籍,这些都是由实践证明了的有一定道理的理论,比如《本草纲目》。既然能流传下来肯定是有用的、有益的。而且中国人工作非常繁忙,往往没有时间去做固定的训练。
而西方向来崇尚“科学”,他们喜欢用被“科学”验证了的理论来指导生活。他们毕竟不太注重食物的功效,反而对健身锻炼更感兴趣。而且他们的历史较短,气候环境也比较单一,没有研究食物的习惯。他们也非常注重身材的管理,锻炼既能保持身材又能强身健体,何乐而不为呢?
2、西方人是怎样 养生的
中西方养生保健方法差异之解析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日益重视,中国传统的日常保健与养生方法慢慢重新为国人采用。以现代生命科学的知识来剖析其中的科学原理,及其与西方之差异,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这些方法的优劣,供不同的个体来选择适合自身的健身之道。
中国的传统哲学,无论儒家、道教、佛教都很注重自身修行与养生。东方哲学崇尚简约,无论饮食、日常行为规范都无不体现这一思想。这一思想与西方具有巨大的区别。
先说饮食,佛教提倡素食,对此思想体现得最为极致,儒家、道教也都是提倡日常的简约,远离奢侈、浪费。素食本身是低蛋白、低脂肪、低能量、高纤维的饮食,这与目前西方人的饮食习惯正好相反。西方人好吃肉食、牛奶等高能量、高脂肪的食物。从这一点往极致的方向推理,东方人比较像素食动物,西方人比较像肉食动物。通常来说,素食中纤维较多,比较难消化,其中所含的能量也较低,因而素食动物肠道比较长,以此来保证摄取足够的营养;而肉食相反,高蛋白、高脂肪保证有足够能量,因而肉食动物肠道较短就能摄取足够营养。饮食的差异很明显影响了动物的行为方式。素食动物摄取低能量的食品,其营养是缓慢长久的吸收,其各种肌肉的运动也相应和缓,因而爆发力通常较弱,但是耐力强;而肉食动物相反,其食物能迅速为期提供能量,因而爆发力强,但是耐力弱。体现在中西方人身上,西方人强壮,力量大,但是擅长长跑的通常是东方人。
饮食习惯以及思维方式影响了行为方式,东方人喜欢和缓、优雅、低对抗、技巧性的运动,西方人通常喜欢粗野、狂暴、力量对抗型的运动。在养生方式上,也体现了这一特点。东方人喜欢的太极拳、打坐等方式都是低能耗的健身方式。而西方人喜欢球类、长跑这种高能耗的运动。
无论低能耗,抑或高能耗的运动方式,我认为其目的都是让全身的血液循环,包括微循环的畅通。在东方说法是经络的畅通,西方的解释我不太清楚,可能包括身体机能的提高,免疫力的增强等。中医的说法是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我觉得这个最好的解释了运动的保健功能。中西方采用的方式是殊途同归,但是代价不一样。高能耗的剧烈运动可以让机体血液循环畅通,但是过后往往比较疲劳。而较低能耗的太极拳及打坐放松的方式,通过较为静态的方式让血液全身畅通,过后一般会觉得神采奕奕,精神倍增。
在这一点上我个人跟崇尚东方的修为方式。采用低能耗的方式达到相同的目的,对个体来说首先就是更合算的方式。低能耗说明细胞的代谢速度慢,细胞的代谢速度慢,意味着你的细胞在有限的分裂次数极限下,单个细胞的寿命更长,因而细胞形成的整体的个体的寿命就长。这一现象最好的例子就是动作缓慢的乌龟寿命很长。基本不依赖现代医疗手段的东方修行和尚寿命非常长。目前东方人的寿命平均不及西方,个人认为这是医疗和生活水平差异造成,这与修行方式无关。
东方的修行方式对周围的环境破坏小,环保,低能耗。这无论是对物种还是单个个体都是相当有利的。人类的高能耗对地球造成的负担已经过大了,不加以适当控制,整个地球生物圈平衡就会被破坏,最终对人类本身造成的直接打击,可能会比其他的物种更大。
3、中国人和西方人饮食的差异
中西文化历来是世界文化的两大派系, 而饮食在两个辛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方饮食习俗,不论在其观念、性质,还是在其方式、对诸多方面,所存在的差异是非常鲜明的。笔者根据自十年从事西式餐饮的经验,提出以下几点看法,以供. 中西饮食观念豹差异
万史上,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有5 000年
久而厚重的历史,创造了无数的灿烂文明,在这种文
箴中,使中国的饮食更加博大精深。随着时间的流逝
辽阔国土的地域差异,四大莱系逐渐形成,四大莱系
体系,各有特点,但共同点是用料复杂考究,制作方法
, 口味、菜式多种多样,令人惊叹。
西方以欧美为代表,其文化同样源远流长。到中世纪,
欧洲文化已十分完善,在此期间,旧西方的饮食文化已经
形成。其主要特点为:主食以面粉为主,原料也较为丰富,
制作方法较中国简单,但同时也十分注重口味。
由于中西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人于饮食重科学。重科
学即讲求营养。故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隹则,进食尤如
为一生物的机器添加燃料,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
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各类无机元素的含量是
否搭配合宜,热量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
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这些问题都
是烹调中的大学问,而莱肴的色、香、味如何,则是次一等
的要求。即或在西方首屈一指的饮食大国— — 法国, 其饮
食文化虽然在很多方面与我们近似,但一接触到营养问
题,双方便拉开了距离。
中国五味调和的烹调术旨在追求美味,其加工过程中
的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攻,都会使菜肴的营养成分被破
坏。法国烹调虽亦追求美味,但同时总不忘“营养”这一大
前提,一味舍营养而求美味是他们所不取的。尤其是20世
纪60年代出现的现代烹调思想,特别强调养生、减肥,从
而追求清淡少油,强调采用新鲜原料,强调烹调过程中保
持原有的营养成分和原有的味道,所以蔬菜基本上都是生
吃。所以说西方饮食之重营养是带有普遍性的。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表加以比较。
中西烹调方法比较
项 目 由 西
原 料 名目繁多肉类、蔬菜、面粉、奶制
、多种多样 品等
制作方法 考究,炸、蒸、煮、焖等 较简单,以炸、烤、清水
多种方法 煮为主
营 养 营养少且不集中 营养全面、含热量高
侧重点 口味 营养、方便
2.中西玖食对象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
“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
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 在
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
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
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
据西方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
比西方多6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
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
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
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
鼓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佛教便视动物为“生灵”,而植
物则“无灵”,所以,主张素食主义。
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
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
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
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
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
弱。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
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3.中西玖食方式、餐具及礼仪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
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
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
餐饮文化
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妻
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爱
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与人相互敬酒
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与人之间
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j
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
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
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在餐具方面,差异就更甚明显。众所周知,中国
亚洲一些黄种人的国家,使用的是筷子、汤匙,吃饭t
盛;而西方人呢,则是盘子盛食物,用刀叉即切即吃
则有专门的汤匙。筷子与刀叉作为东西方最具代表十
种餐具,筷子和刀叉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
着不同的两种智慧。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
者李政道博士,在接受一位日本记者采访时,也有一
精辟的论述:“中华民族是个优秀民族,中国人早在
国时期就使用了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是
伦地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
伸,手指能做的事它几乎都能做,而且不怕高温与寒:
是高明极了!
在礼仪方面,中西两者更显不
同。在中国古代,在用餐过程中,就
有一套繁文缛节。《礼记·曲记》载:
“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毋放饭,
⋯ ⋯ 毋固获,毋扬饭,⋯⋯ 卒食,客自
前跪,撒饭齐以授相者,主人辞于
客,然后客坐。”这段话大意主要是:
大家共同吃饭时,不可以只顾自己吃
饭。如果和别人一起吃饭,必须检查
手的清洁。不要把多余的饭放回锅
里,不要专占着食物,也不要簸扬着
热饭。吃完饭后,客人应该起身向前
收拾桌上的盘碟,交给主人,主人跟
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
再坐下。这些礼仪有的在现代也是必
要的礼貌。在西方宴席上,主人一般
只给客人夹一次菜,其余由客人自主
食用;若客人不要,也不便硬让人家
再吃,也不要按中国人的习惯频频给
客人劝酒、夹菜。吃东西时,也不要
发出响声,但客人要注意赞赏主人准
备的饭菜。若与人谈话,只能与邻座
的交谈,不要与距离远的人交谈。
4.中西饮食性质的差异
饮食观念的不同,使西方饮食倾
向于科学、理性,中国饮食倾向于艺
术、感性。烹调出自饮食,饮食原来
是一个旨在供给维持生命的营养。西
方饮食习俗的着重点仅仅是原始的
饮食实用性的延伸;而中国饮食习俗
中对昧的偏重,就把饮食推向了艺术
的殿堂。从这两种饮食观可以看出:
西方饮食日趋规范化,中‘国饮食随意
性大。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是明显的,
而且各有长处。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
息交流的加快,中西饮食文化将在碰
撞中不断融合,在融合中相互互补。
现在的中餐已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
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西餐也
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意、形的境
界发展。中西餐饮文化将在交流中共
同发展。
http://www.gotoread.com/vo/4961/page519377.html
4、中国和西方人们的饮食差异有哪些?
饮食方式的不同,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
在中国,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 而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
中国的传统饮食有四大特点: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人们都习惯在饭桌上表达惜别和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
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中国的饮食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
3、重味:中国的饮食最注重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
4、重理: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中国的饮食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而西式餐饮的主要特点是:一是生,如牛排带血丝;二是冷,如凡是饮料都加冰块;三是甜,无甜不餐,无餐不甜。此外西式餐饮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 同时,还重视各类营养成分的搭配组合;选料精细,用料广泛;讲究调味,调味品种多;注重色泽;器皿讲究。
5、中方饮食讲究养生,西方讲究营养均衡,哪一方饮食文化更符合人体吸收呢?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外国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
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
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由于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吧。
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
另一方面,对吃的过份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 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来把这种“境界”具体化,恐怕仍然是很难涵盖得了的。
6、中医养身与西方养身哪个比较好
西药见疗效是很快的,而中药在于养,见效慢,若你想养养身体,那我建议你才去中医方式,若你条件不允许,则可考虑西医,不过本人还是比较看好中医的
7、西医养生重锻炼,中方养生重食养,两种不同养生方法该如何选择?
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伴随着的就是工作压力的加大和身体素质的下降。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仗着年轻,熬着最晚的夜,敷着最贵的面膜;保温杯里泡枸杞。在这种种啼笑皆非的现象后面,反映的是当代人养生意识的觉醒。在身体一次次发出头晕乏力、记忆力衰退的警告之后,人们不得不重视养生的作用。
但是养生也分很多种。西方强调的是运动的作用,它认为只有你的身体素质提高上去了,各种病症也就随之消除了。而中医认为病从口出,要想调养好身体首先得控制饮食,如果体内湿气重就少吃寒性食物,如果肝火旺就少吃易上火的食物。听起来也很有道理。因为食物为身体提供营养,每一种食物都有自己的作用,需要合理利用起来。
中西方养生差异大的原因离不开历史因素。中方历史源远流长,在历史的沉淀中早已形成了一套关于食物营养的体系。而且流传下来了很多记录中草药功效的书籍,这些都是由实践证明了的有一定道理的理论,比如《本草纲目》。既然能流传下来肯定是有用的、有益的。而且中国人工作非常繁忙,往往没有时间去做固定的训练。
而西方向来崇尚“科学”,他们喜欢用被“科学”验证了的理论来指导生活。他们毕竟不太注重食物的功效,反而对健身锻炼更感兴趣。而且他们的历史较短,气候环境也比较单一,没有研究食物的习惯。他们也非常注重身材的管理,锻炼既能保持身材又能强身健体,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