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黄帝内经与中医养生

黄帝内经与中医养生

发布时间:2020-07-06 18:18:58

1、黄帝内经对养生有用么

中医最讲究养生,因为中医讲求:不治已病治未病,也就是防为主,治为辅,争取不得病,就知是讲养。而内经是中医道的始祖,它里面系统而又全面的介绍了养生知识,是大方面的学问,但要具体到使用,则要有实践做配合。内经里面对用药的篇幅很少,大量专的篇幅用于说明病的成因和防治方法,告诫人们要顺天时,得地利,清心欲。所以要以内经为主导思想,再将现代养生成果做为手段,理论与实践相接合才属能成事。
希望采纳

2、现代人为什么要学习《黄帝内经》?

因为《黄帝内经》告诉我们:现代人怎样去做人和生活。

《黄帝内经》是医学,是医道,它的真正作用并不是机械地对疾病进行治疗,而是像一位引领者,能引导我们顺应自然的力量。

对于我们普通的读者来说,读懂《黄帝内经》不仅能学到养生的预防医学,培养和补充我们智慧的元气,它还能告诉我们怎样去做人和生活。“百病始于喜怒阴阳饮食”,所以,正确的为人处世生活方式和习惯都在这本书中你一定的启示。

《黄帝内经》详细阐述了中医的养生理论,包含了时间、行为、空间三个层面,系统地告诉我们身体与三个层面有关的系统问题。

在时间上以“上古”与“今时”比较。身体行为上以“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与“今时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做比较。环境与人的空间关系上用“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来说明。更能形象生动地切入我们的实际生活中。


现代人之所以要学习《黄帝内经》,我们大致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强大自立的民族,要有与之相匹配的传统民族文化

国学与我们同在,国学不仅包括了数千年积累、流传下来的经典,像《四书五经》、《老子》《庄子》《孙子》《史记》《汉书》以及唐诗宋词,还饱含了研究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娱乐方式的各种学问。

国学研究的对象包括了文献、实物,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了各民族的建筑、服饰、餐饮、音乐、绘画、医药、戏曲等等。

国学的研究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有更多的学问被纳入国学研究的范围。

西方文明进入中国以来,国学又是开放的,随时代进步的,国外学问的介入。而走向富强的中国人猛然醒悟,保护和振兴国学逐渐成为全民的共识。

强大自立的民族,一定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民族文化。因此,中国人从学术界到普通百姓,都在重新发现国学的现代价值。

《黄帝内经》作为国学经典,是中国医之始祖,开创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之所以称之为“经”,是因为其重要性。它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历代医家必读的教科书,这部医学著作也是历代医学作品的理论渊源。



第二,在全民注重健康生活的今天,《黄帝内经》可以做我们的上医

我们开始读经典国学,在经典的熏陶中获得一些心灵的澄静是一种方化。而我们来了解《黄帝内经》,不仅陶冶情操,更实际的是为了身心的健康,它是专业医者研究的宝藏,它也不是我们普通人想像的那么晦涩难懂。

因为《黄帝内经》的记事方式,与《论语》相似,也是采用一问一答式。而且都是我们切身能接触到的东西,只要你耐心读来,人人都能有所得,人人都能从书中找到自己的体验和感觉。

《黄帝内经》中的理论,可以用“顺其自然”来体现,按照人和天地自然是一个整体,即人与天地相应。天地自然春夏秋冬四季轮换,人的五脏六腑运行的规律也不例外,从生长到生发,从收敛到收藏。

按照这样的规律,人的身体才是健康的,生命才能得以延长。健康长寿养身心,正是我们现代人最重视的生活理念。预防医学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部分,避免了许多疾病的产生,所以,现代人读《黄帝内经》是提前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本身就是最好的防患未然。

 如果你愿意,《黄帝内经》可以做我们的上医。“上医治未病”顺应身体的自然的平衡。


第三,《黄帝内经》像一位引领者,能引导我们顺应自然的力量

我们普通人读《黄帝内经》,首先读到的是养生,让它成为家人的营养顾问,预防病入;

其次,我们会读到了生命的本源规律,顺应阴阳之道,自然生发身体机理,理解生命的意义;

最后,我们来掌握一些基本的医学常识,学习开启智慧,何乐而不为呢?

比如在开篇《上古天真论》有说到养生、也有阴阳道术,不仅告诉你人活多久,还要告诉你为什么活那么久。“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生活作息、特别是熬夜、贪欲,人其实是在减寿。工作生活用力过猛,把自己的性命提前耗掉了。

“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要长寿要注意形和神,这就是为什么心态好、淡然少欲的人容易长寿。现代人拼酒、贪欲、淫溢等都在消耗人的真元。





总之:中医认为人要保持节制,而不是消耗。“户枢不蠹”养生是顺应人体自然规律的预防医学。

现代人学习《黄帝内经》,“顺其自然,人与天地相应”通过国学精粹,修心养性,慢慢品味人生,心静情逸,拥有健康安乐的人生。


3、《黄帝内经》中的养生内容有哪些?

(1)养生之道与健康长寿

影响健康长寿的因素很多,诸如先天遗传、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水平、营养状况、个人职业等等。但能否讲究养生之道,也很重要。《内经》中已把“治未病”的预防为主的思想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并提出能否抗衰老的关键是实行正确的养生之道。疾病是健康的大敌。但《内经》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因此,养生之道的目的,就是为了培补人体正气,增强抵抗力,从而不得病或少得病。

(2)养生学、康复学的原则和方法

《黄帝内经》里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养生学、康复学原则和方法,至今仍有效地指导人们的预防保健和康复实践。现分述如下:

①协调阴阳

疾病是健康的大敌,而一切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黄帝内经》都认为是由于阴阳失调,故主张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本”就是阴阳。因此,要想不得或少得疾病,就必须注意协调阴阳,切实做到“法于阴阳”,补其不足,纠其偏胜,正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②保阳气,益阴精

保养阳气和补益阴精,这是中医养生康复学的一条重要原则。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化。所以,“阳强则寿,阳衰则夭”,养生必须养阳。但善养生者,又必须宝其精。因为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

③顺应自然

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运动,影响着人体阴阳之气的盛衰,人体必须适应大自然的阴阳消长变化,才能维持生命活动。如果不能适应自然界的这种变化,就会引起疾病的发生,甚至危及生命。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因此,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养生,是中医养生康复学的基本原则。此外,《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还提出了四时“养生”、“养长”、“养收”、“养藏”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具体方法,来抗御外界的侵袭,预防疾病的发生,保持机体阴阳平衡,达到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

④调摄精神

注重调摄精神,是促进人类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之一。精神意志活动,是五脏精气活动的体现,但反过来,意志在一定程度上又能控制自己的精神和脏腑的活动,正如《灵枢·本脏篇》说:“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御”、“收”、“适”、“和”,都有主动的含义。所以,充分发挥人的意志作用,重视精神的调养,既是养生防病、预防早衰的重要原则,也是内因为主的学术思想在摄生学说中的体现。精神意志调摄的方法,有两个具体内容,一是养意志,二是调情志。培养意志是为了加强脏腑气血的活动能力,调和情志则在于排除干扰脏腑气血活动的精神因素。⑤饮食有节

《黄帝内经》十分重视饮食调理,认为饮食是人体营养的主要来源,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饮食调理得当,不仅可以保持人体的正常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还可以治疗某些疾病,饮食不足或调理不当,则可诱发某些疾病。因此,《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食饮有节”的养生方法、维护脾胃化源。其内容包括节饮食、忌偏嗜、适寒温诸方面。

⑥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是指生活起居要有一定规律,这里主要包括睡眠、劳作、性生活等几个方面。古人观察到,日月江河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天行有常”,人要长寿,就要“法则大地,象似日月”(《素问·上古天真论》),使自己的生活作息保持一定的规律,才能“生气不竭”。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四季卧起早晚之宜,《素问·生气通天论》有平旦、日中、日西将暮三时劳作歇息之分。现代生物学也认为,人体存在许多生命节律,控制着机体的生理活动。《内经》“起居有常”的养生方法,就是要人们顺从这些生命节律,安排起居作息,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协调统一,保持生命力长久不衰。

(3)关于发育、衰老与长寿的论述

“生、长、壮、老、已”,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这说明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所谓限度,是指自然寿命可以活到的年龄,传统医学称之为“天年”。《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春秋皆度百岁”的记载。唐,王冰注曰:“度百岁,谓至一百二十岁也。”《灵枢·天年》则重点讨论了关于天年的问题,提出“人之寿百岁而死……百岁乃得终。”并对人体自出生以后,从幼年、健壮、衰老直到死亡的各个阶段(10~100岁)生理上、体态行动上和性情变化上的情况,作了详细的论述,认为人生的一般寿命应当有百岁,到百岁以后才是自然趋向衰老的最终阶段。《黄帝内经》认为造成早衰的主要原因是起居无节,精神失于调摄,缺少锻炼,不注意养生防病;指出养生长寿的要旨在于顺应天时,形神兼养,保全精气,这些精辟的论述,包含着十分科学的内容,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健康长寿问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4、黄帝内经中讲的养生法则主要有哪些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抄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袭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 其基本素材百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度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它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5、黄帝内经养生作息时间表

6、《黄帝内经》中阐述了什么养生思想?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系统结构,反映出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黄帝内经》一书,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医学巨著,而且也是一部光辉的养生学、康复学著作。因为它全面地反映并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养生学、康复学成就,对于中医养生学、康复学的有关理论、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论述,从而奠定了我国养生学、康复学的理论基础,是学习中医养生学、康复学的必读之书。

《黄帝内经》是战国秦汉以来各医家的论文汇编,其汇编成书的时间约在西汉。然自成编以后,直至唐代,仍有增损。因此,《内经》这部著作,并不是出自一人的手笔,也不是一个时代、一个地方的医学成就,而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各医家的经验总结汇编。所谓黄帝著《内经》,亦仅是托名而已。

《黄帝内经》中所阐述的养生学思想如下:

第一,正确地回答了“生命的起源是什么”。《黄帝内经》认为生命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如《素问·宝命全形论》里指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灵枢·本神篇》亦曰:“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即认为自然界的阴阳精气是生命之源,这种认识是符合实际的。

第二,认为“天人相应”,养生学、康复学的根本点在于“顺应自然”。《黄帝内经》把人与自然界看成一个整体,自然界的种种变化,都会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即天有所变,人有所应,因而,强调要适应自然变化,避免外界侵袭。如《灵枢·本神篇》指出:“要顺四时而适寒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则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顺养原则。《素问·上古天真论》又明确指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从而开辟了中医防病养生的先河。

第三,清楚地阐明了生命的发展规律。《黄帝内经》对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有独到的观察和科学的概括,不仅注意到年龄阶段的变化,也注意了性别上的生理差异,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男子8岁为一生理阶段,女子7岁为一生理阶段的递变规律,《灵枢·天年篇》以10岁为一阶段的递变规律,分别详细阐述了人的生理变化特点。

第四,对衰老的认识是正确的。《黄帝内经》详细论述了衰老的变化过程及衰老表现,并指出情志、起居、饮食、纵欲、过劳等诸方面若调节失当,是导致早衰的重要原因,并提出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初步建立了抗老防衰及老年病防治的理论基础。

7、《黄帝内经》里的中医原理靠谱吗?

当然!《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是古人在中医和养生方面的总结与体现。它完整体现了古人对人体与四时季候的独特理解,以及人体各器官间互为依存的整体观念,详细描述了人体解剖结构及全身经络的运行情况,科学规范的确立了各种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养调治);为后世中医典籍成书提供了足够的理论依据。

8、黄帝内经》的养生学、康复学方面讲了什么?

《《黄帝内经》里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养生学、康复学原则和方法,至今仍有效地指导人们的预防保健和康复实践。现分述如下:①协调阴阳

疾病是健康的大敌,而一切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黄帝内经》都认为是由于阴阳失调,故主张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本”就是阴阳。因此,要想不得或少得疾病,就必须注意协调阴阳,切实做到“法于阴阳”,补其不足,纠其偏胜,正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②保阳气,益阴精

保养阳气和补益阴精,这是中医养生康复学的一条重要原则。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化。所以,“阳强则寿,阳衰则夭”,养生必须养阳。但善养生者,又必须宝其精。因为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

③顺应自然

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运动,影响着人体阴阳之气的盛衰,人体必须适应大自然的阴阳消长变化,才能维持生命活动。如果不能适应自然界的这种变化,就会引起疾病的发生,甚至危及生命。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因此,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养生,是中医养生康复学的基本原则。此外,《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还提出了四时“养生”、“养长”、“养收”、“养藏”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具体方法,来抗御外界的侵袭,预防疾病的发生,保持机体阴阳平衡,达到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

④调摄精神

注重调摄精神,是促进人类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之一。精神意志活动,是五脏精气活动的体现,但反过来,意志在一定程度上又能控制自己的精神和脏腑的活动,正如《灵枢·本脏篇》说:“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御”、“收”、“适”、“和”,都有主动的含义。所以,充分发挥人的意志作用,重视精神的调养,既是养生防病、预防早衰的重要原则,也是内因为主的学术思想在摄生学说中的体现。精神意志调摄的方法,有两个具体内容,一是养意志,二是调情志。培养意志是为了加强脏腑气血的活动能力,调和情志则在于排除干扰脏腑气血活动的精神因素。⑤饮食有节

《黄帝内经》十分重视饮食调理,认为饮食是人体营养的主要来源,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饮食调理得当,不仅可以保持人体的正常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还可以治疗某些疾病,饮食不足或调理不当,则可诱发某些疾病。因此,《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食饮有节”的养生方法、维护脾胃化源。其内容包括节饮食、忌偏嗜、适寒温诸方面。

⑥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是指生活起居要有一定规律,这里主要包括睡眠、劳作、性生活等几个方面。古人观察到,日月江河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天行有常”,人要长寿,就要“法则大地,象似日月”(《素问·上古天真论》),使自己的生活作息保持一定的规律,才能“生气不竭”。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四季卧起早晚之宜,《素问·生气通天论》有平旦、日中、日西将暮三时劳作歇息之分。现代生物学也认为,人体存在许多生命节律,控制着机体的生理活动。《内经》“起居有常”的养生方法,就是要人们顺从这些生命节律,安排起居作息,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协调统一,保持生命力长久不衰。

9、学完《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后 你对中医养生有何感悟?

我的感悟是万事万物都是需要发展,一定要坚持“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多去观察事物,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去面对。

10、为什么说黄帝内经是一部养生巨著

《黄来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是中医学理自论的渊源,也就是说现在说的中医理论,不管是养生的还是治病的百,理论源头都从它那里来。另外度,《黄帝内经》也重视养生,主张治知未病,有很多关于养生的论述,所以可以算道一部养生巨著。

与黄帝内经与中医养生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