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四时养生法

四时养生法

发布时间:2020-07-06 13:57:43

1、请问四时养生的内涵有哪些?

四时养生的内涵
中医养生学是数千年来历代医家经验的结晶。从所涉及的内容和方法来看,可谓资料丰富、记载翔实、效用确切、简便易行。随着回归自然的热潮,中医养生学方法的整体、自然特性将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医学关于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是极其丰富的,而其中重要的核心内容之一即是--顺时养生。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顺四时而适寒暑,这是中医养生学里的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也可以说是长寿的法宝。
四时养生,就是指按照一年四季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进行调养,从而达到养生和延年益寿的目的。四季春、夏、秋、冬,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一年中阴阳消长形成的。冬至阳生,由春到夏是阳长阴消的过程,所以有春之温,夏之热;夏至阴生,由秋至冬是阴长阳消的过程,所以有秋之凉,冬之寒。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客观自然条件而生存,而是要顺应四时的变化以调摄人体,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气血充盛、经络通达、情志舒畅的养生保健目的。
1、天人相应的养生观
中国哲学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医学的理论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理论也提示人们要在生产、生活中处处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如此才能安然生息。而对于人类生存最为相关的莫过于自然界日、月、星辰以及四季的变化了。
日月变化
古人早就发现,日升则阳气盛,日落则阳气衰,故而古人日出而作,日没而息。月圆时,人的气血流畅,肌肤致密,外邪不易侵入;月缺时体内气血流行较慢,肌肤疏松,外邪易乘虚而入。若月缺时遇到急风暴雨,则人较易生病。
四季更替
一年四时气候的更迭、阴阳寒热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人的生命活动。欲得安康,必须对自然界周期性的四季变化作出相应的调节。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根据四时气候的特点,人们总结出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的五脏调养法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经验,对于四季养生有着重要意义。
2、形神合一的养生观
形与神的统一,是尽享天年的关键。神寓于形,形统于神。神伤则形伤,神亡则形亡,此所谓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精神衰败,必显于形,如两目无神、面色无华、四肢乏力、纳食不佳、形体瘦削等。由于人体精神是由心神来主宰的,志、意、魂、魄皆归心神统辖,故有心神乃形之大主之说。因此,调养心神也就成为调摄形体的关键。所以,中医养生学强调清静养神,因为心静可以固元气,百病不生,百岁可活(《遵生八笺》)。
精、气、神被称为人体三宝,三者是不可分离的,它的盛衰直接体现人的生长、发育,以至衰老的状态。精,是生命之源,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各种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气乃精之所化,精为气之本。神,是指精神意识状态而言,是神志和生命活动之外观。有精则有神,神是五脏六腑、先后天精气与人体最高主宰活动的具体表现。它是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脏腑精、气、血、津液活动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寿亲养老新书》曾对精、气、神三者关系进行了概括:主身者神,养气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所以说,神的充沛需要有精和气这样的物质基础,精、气的充盈或匮乏可直接影响到神的作用。鉴于此,善养生者必须保养精气,达到精气神的协调统一。
3、动态平衡的养生观
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在动态中进行,并通过调节达到以平为期。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阴阳、气血的动态平衡。
阴阳平衡
人体阴阳平衡是健康长寿、养生疾病的前提。阴阳有着彼此消长、相互转化的关系,二者相互对立又相互制约。只有机体阴阳达到动态的平衡,人体才能保持健康稳定的状态。例如,夏天阳盛气炎,易出现热迫汗出,耗伤气阴,此时可服用养阴清凉药膳,如绿豆汤、荷叶粥、西瓜羹等,以保持体内的阴阳平衡。中药对人体的治疗也是本着阴阳平衡的原则,热病用寒药,寒病用热法,从而达到机体的阴阳平衡,使疾病不生。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可生血、行血,血可载气、裹气,二者如影随形,同行同止。若气血平衡失调,则会出现气血不生、不行等病理变化,从而引起脏腑、经络功能失调而发病。因此,保持气血的正常化生和流通,是维系健康的必要条件,调理气血也就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

2、求助中医:四时养生法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百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误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度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问疟。奉收者少。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答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版,使志若估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权,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春生者少。

3、四季养生有哪些食疗方法?

春季养生食谱

春季饮食要掌握一个原则:根据气温变化,食物由温补、辛甘逐渐转为清淡养阴之品。

早春饮食取温避凉。早春应适当吃些春笋、香椿、菠菜、柳芽、荠菜、葱、姜、蒜、韭菜、芥菜等偏于温补的蔬菜和野菜,不能一味食用人参等温热补品,以免春季气温逐渐上升,加重身体内热,损伤到人体正气;应少食黄瓜、冬瓜、茄子、绿豆等性凉食物。

仲春饮食宜辛甘。适当进食山药、红枣、蜂蜜、芹菜等平补脾胃的食物,同时注意摄取足量的维生素,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少食酸性食物,以名伤用脾胃。

晚春饮食宜清补,可以适当选择甘蔗汁、荠菜、百合、螺、鸭肉、苦瓜、紫菜、海带、海蜇、绿豆等平补食物,少食辛辣、黏冷、肥腻之物。
夏季养生食谱

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此时也是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候,人体出汗过多而容易丢失津液,因此夏季养生应该以清淡食物为主,避免伤津耗气。

夏季饮食多清淡。夏季署热,人的脾胃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应适当吃些清热解毒的食物,蔬菜类如茼蒿、芹菜、小白菜、香菜、苦瓜、竹笋、黄瓜、冬瓜等;鱼类如青鱼、鲫鱼、鲢鱼等,这些食物能起到清热解署、消除疲劳的作用,对中署和肠道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夏季饮食宜补气。可适当选择一些滋阴补气的食物,如胡萝卜、菠菜、桂圆、荔枝、花生、番茄等。多食,杂粮,蔬果以寒其体,但生冷瓜果当适可而止,不可过食,以免过于寒凉,损伤脾胃。夏季心气旺盛,易伤人气阴,在这个季节里,应以补气养阴、清署热为主,如冬瓜、西瓜、莲藕、鸭肉等,不宜多食温补、滋腻厚味之品。

秋季养生食谱

秋季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此时人体也应顺应四时变化的规律,进入保护阴气的时机,在饮食方面应以防燥养阴、滋阴润肺为主。

入秋饮食宜甘润。宜多选甘寒滋润之品,如百合、银耳、山药、梨、葡萄、荸荠、糯米、甘蔗、豆浆、芝麻、莲藕、菠菜、猪肺、鳖肉、橄榄等,这些食物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作用。应少食葱、姜、辣椒等辛味之品。

秋季饮食宜滋补。秋季引补是中医养生要旨之一,为冬令进补打好基础,避免冬季虚不受补的发生,可适当服用沙参、麦冬、百合、杏仁、川贝等中药材,对于缓解秋燥有良效。

秋季宜少辛增酸。秋天要少吃一些葱、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之品,以免伤及肺气;要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要选择苹果、石榴、葡萄、芒果、柚子、柠檬、山楂等酸味食品,以防秋燥。

冬季养生食谱

冬季是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此时天寒地冻人体血液循环减慢。中医认为,此时寒邪强盛,易伤及人体阳气,因此,冬季养生重在滋补。

冬季饮食宜滋补。冬季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是要顺应体内阳气的潜藏,敛阳护阴。可适当选用羊肉、狗肉、虾、韭菜、桂圆、木耳、栗子、核桃、甲鱼等食物;多吃些薯类,如甘薯、马铃薯等;蔬菜类如大白菜、圆白菜、白萝卜、黄豆芽、绿豆芽、油菜等。

冬季忌食寒性物。冬三月草凋零、冰冻虫伏,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人的阳气也要潜藏于内,脾胃功能相对虚弱,若再食寒凉,宜损伤脾胃阳气。因些冬季应少吃荸荠、柿子、生萝卜、生黄瓜、西瓜、鸭等性凉的食物。同时,不要吃得过饱,以免引起气血运行不畅,更不要饮酒御寒。

4、四季饮食养生原则是什么

①春季阳气百生发,少吃油腻、辛辣食物,多吃菠度菜、芥菜、卷心菜、山药等。
②夏季暑湿重,可吃些利湿的扁豆、冬瓜、薏问米。
③秋季干燥,应多吃些雪梨、玉答竹、百合、银耳等滋阴润燥食物。
④冬季可选山药、芝麻、专羊肉、枸杞属、虾、板栗、核桃、芝麻等适当进补

5、四季养生需要注意什么?

6、什么是四时之法成?

所谓“四时之法成”,是说人类还要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才能发育成长。春、夏、秋、冬,四时自然气候的变化,与人的生命活动也是对立着的两方,人体必须适应四时气候变化来维持生命活动。否则,人体生理节律就会受到干扰,抗病能力和适应能力就会降低。即使不会因感受外邪而致病,也会导致内脏功能失调而发生病变。《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明确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这段经文清楚地说明了人们在养生中要顺从四时阴阳这个根本。围绕着“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的基本观点,讨论了养生的原则,提出了平调阴阳、以合四时的理论,即主动调节内脏与外部环境的协调,才能保证身体健康。

7、健康心理学中如何做到四时养生?

如果想要做到四十养生就必须要有健康的心理必须要有正确的三观和积极呀

8、四季养生的内容

9、四时养生有哪些基本法则?

自然界四季变化的特点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根据中医的理论,四时养生百的基本法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因此,四时饮食调养也应遵循这一原则。

春天饮食原则:是减酸宜甘、选用辛温之度品。饮食宜清淡可口,忌酸涩和油腻生冷之物,知适当多摄入黄、绿色菜蔬。

夏天饮食多具有酸味、辛香之品,少寒凉、节冷饮。选用清淡爽口,少油腻易消化的食物。“夏令进补”要温阳调阴。

秋天的饮食原则:是少辛增酸、防燥护阴。例道如,少食葱、姜、蒜、韭、椒等辛味之品、版多一点酸味果蔬。适当多食芝麻、核桃、蜂蜜、糯米、乳品等。

冬天的饮食原则:是减咸增苦、保阴潜阳。适当摄入龟、鳖、藕、胡麻、木耳等。冬令进补要以养阴护权阳为主。

与四时养生法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