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养生内功心法

养生内功心法

发布时间:2020-07-06 06:23:05

1、有没有内功心法啥的

武当纯阳无极功是道家功法之精华,由张三丰所传授,此功法是武当派最高内功心法,
也是护体防身必须修炼的功法。此功内外双修,动静结合,内练五脏六腑,外练筋骨皮,
通过长期吸运、闭、喷气,并配合身体外部、躯干、四肢的一系列特定动作的锻炼和排打
,达到却邪扶正,治伤除病,外可抗击承打之功效。
练功注意事项
(1)修练者面朝东方或南方,勿乱改方向;练功时间,早上(5-7时)和夜间(12-1时
)为最佳,三四月份至秋分为练功最佳季节。农历九月九以后为收功期。
(2)选择空气新鲜或树林、湖泊边为宜,静功练习可以在室内或空气新鲜环境。
(3)修练者以年满17~25岁未婚男子为主要对象。习练者必须尊师重道,团结功友,
不能大声喧哗。
(4)修练者在习练前宽衣带,使气血舒畅,不要使身体受到约束和阻碍。
(5)已婚人在修练期间应禁止房事,同时忌辛辣刺激食物。
(6)修练此功法须持之以恒,循序渐进,不能贪多求快。
纯阳无极功总诀:吸气鹤飞起,呼气深海底,气形合为一,丹田是吾依。
纯阳无极功动作分式
1、五指推腹
预备式:面朝东方,两脚并立,身体中正,舌顶上腭,呼吸自然,气神定正,气沉丹
田,目视前方。
1左脚向左横移一步与肩同宽,十趾抓地,脚尖内扣,肩肘松沉。两手从身体两侧向前
抬臂伸起手掌,同时两掌向外翻掌,由前往两侧主两腰划弧,将两掌抱至两腰胯,同时两
脚跟离地,力达脚尖,用鼻吸气,沉入丹田,双腿微曲,提肛,含胸拔背。
2接上式,右掌由肋处紧贴腹部往左肚角处斜推,同时下沉用鼻喷气,然后顺着原线路
收至右肋处,用同样的方法左右推腹六次,全身放松。
注:划手为呼气,推腹为喷气,日久丹田内气充实,可用拳或棍排打,增强抵抗能力

2、力劈华山
1以右脚跟和左脚前掌为轴,身体往右旋转180度,同时吸气,目视右方,转身时右手
向外平摆至右后下方往右肋处挽掌,握拳屈肘夹肘,拳心朝上贴在右肋处,悬按在右拳上
,肘部外*%,掌尖朝后,上身尽量后拧。
2接上式,上身略往左摆,右肩下沉,右手同时从肋处往下摆至左侧,至左上方往右前方
抡臂劈掌。同时吸气,上身随抡臂时往右转,左掌不动,眼睛随右手看,然后再抡臂掌,
吸气一次后身体原地转体还原,调息后用同样方法做一遍。
注:此功法左右各练36次,使两肋坚实无比,可承受击打。
3、霸王脱袍
1左腿屈膝半蹲,右脚虚步,足尖点地于左脚旁,右手在屈膝半蹲的同时向外平摆至右
后下方往右肋处挽掌,屈肘夹肋,拳心向上,屈膝半蹲的同时吸气。
2接上式,右脚往右前方上一步,足尖外摆,左脚随后往右脚前上一步腿伸直,身体随
步法向右转体,右臂也随之下摆至左,经上方往上方往右前方抡臂摆掌呼气,腿右弓。
3接上式,右臂由右前方往下同右肩一起左摆,同时腿右弓步,当右臂摆至左侧时下沉
,使右背肋部绷紧,右掌用劲左下悬按,肘部微曲外绷,右掌悬按在右肋处不动,上身稍
往前扑。
4接上式不停,右臂同身体一起由左往右抡臂砍掌呼气,抡臂时肘部不要伸屈,腿部由
左弓步变右弓步,双足不动,足尖向前。
4、霸王举鼎
1左脚往左横移一步成弓步,左弓上身面向左弯腰,右手同时从上经左足前抓握拳,左
臂后摆上翘成反钩手同时吸气,右手握拳屈肘回收,拳心朝上,贴在右肋处,左手同时由后
往前平摆按在右拳上,掌尖朝后,肘臂向外悬*%,双手收回肋处,同时向前铲腿,足尖上勾
离地一尺。
2接上式,右脚收回往左脚旁迅速跺地,重心随即移至右腿,左脚随后前跨一步成弓步
,右肋部前挺,同时左臂向上翻掌上顶,肘微曲,掌尖朝右,右手后翘勾手。
3接上式数秒种后,步法不变,上身和左臂同时往右摆,左肋部尽量扩张。然后右手不
变,左臂由上往前抡臂砍掌,同时呼气一次。然后再随上身右摆往左抡臂砍掌呼气一次。

注:此功法左右各做36次。
5、苏秦背剑
1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上体向左旋拧转体,面朝左方,同时右手从下经左向右上方摆臂
勾拳,悬肘小臂和拳往外旋拧,右手同时握拳后摆至右肘部微曲,拳背对腰悬离身体,在
身体向左旋拧的同时吸气,重心下坠。两腿微曲略往左弓步,全身上下有一股拧拗劲,眼
看右手。
2身体迅速由左往右旋拧转体,双足不变动,两腿由左弓步变右弓步,同时右手由前上
方往右后摆臂,仰掌上翘悬离身体,左拳同时由前上方变掌托起悬臂,肘略曲,掌心朝面
部,后摆臂和上托掌同时喷气看左掌。
6、金龟亮背
1以两脚为轴心,蹲身向右旋转90度,同时两掌由前向两侧往下分掌,两掌置于左右两
侧,屈肘与肩同高,目视前方。
2右脚跟着地踏实,左脚向前进步半蹲身,两掌由两侧向下至两肋处成仰掌,两脚形成
虚步目视左脚。
3两仰掌向内转腕,向前向下螺旋伸出,同时左脚踏实,右脚向前上步,两掌交*成俯
掌,同时喷气。
7、滴水穿石
1两脚分开与肩同宽,直立迅速往左转体,两腿屈膝左弓,左脚尖内扣,转体时呼气,
收丹下沉,含胸拔背,双手同时后摆变勾手。
2接上式,身体迅速向右转成右弓步,转身的同时左手从后向右前上方摆掌、立掌,掌
心朝右,右手从右后往左后下方摆掌,掌心向后,摆掌的同时呼气一次。
注:摆掌时不能贴心,转体时借助腰部和两肩的摆力,使身体加速旋拧转体吸气。

8、蜗牛挖地
1双手十指分开,掌心悬空,支撑地面与肩同宽,右腿屈膝前弓,脚前掌着地。左腿屈
膝后翘,脚掌朝上,抬头目视前方,身体前扑。
2接上式,身体由前往后缩,同时吸气,低头内勾,双手伸直,两腿屈膝。
3接上式,身体慢慢往前伸展,头由下向前慢慢用劲顶,意念头顶前顶过程中,间隔呼
气三次,同时双手将身体上撑,头往上仰,右脚用劲蹬伸。同时左脚往上蹬,然后缩身吸
气慢慢前伸,喷气时身体两头尽量往上翘,双手十指和前掌用力撑地,调息后换腿练习。

注:做此动作可增强指力,以及喉部抗击性。
9、蛤蟆乘凉
1身体爬卧地面,双手用力将身体撑起,与肩同宽,双腿并拢伸直,身体悬于空中停数
秒钟,同时吸气,目视前方。
2接上式,身体瞬间腾空,四肢脱离地面,两手向前伸直,两脚向上翘起,使腹部落地
,同时吸气,目视前方。
10、鲤鱼板籽
1身体仰卧地面,双腿屈膝弓起,脚掌撑地,双臂握拳于两侧,肘尖顶地。
2接上式,两脚和头同时用力往上挺起,同时吸气,腹部挺起数秒钟后,猛然下沉使身
体腾空落地,落地时双掌往上推,使背部落地,同时喷气。反复做36次。
11、蟒蛇出洞
1身体俯卧地面,双手从两侧往外分开向前围合,掌心向上,随后继续收至两肩处再向
前平推,小臂用力贴地,屈肘将身体向前牵引,当屈肘至90度时,双手同时向前伸展,掌
心朝下,伸臂的同时喷气一次。
2接上式,双臂同时再次屈肘,身体擦地向前牵引,双掌向前伸,同时呼气一次,然后
又屈肘,身体向前,同时呼气。呼气时双臂尽量前伸,使胸腹部尽量伸展。
12、猿猴进洞
1身体右侧卧于地面,双臂屈肘并拢缩收在胸部,两拳握紧贴在面部,低头,左腿屈膝
上缩,大腿贴在两肘处,右腿微曲侧贴在地面。
2全身同时用劲往内缩卷吸气,使腰肾部鼓气紧绷,主要是右边。
3接上式,上身动作不变,就地翻身滚向左边,使左侧贴地。翻滚的同时右腿屈膝上缩
,膝关节压在双拳上,左腿往下伸直,翻滚到左侧时呼气一次。
4接上式呼气后,再向右翻滚缩卷喷气数秒后左翻滚呼气,练习数遍后,换成左边喷气
右边呼气。
注:此动作左右各做36次,可增强腰部抗击打。
13、纯阳躺觉
1坐在地上两腿并拢伸直,足前上勾。两手从两侧向前围合,握拳交*合抱在胸前,上
身随两手围合时前扑,将胸内含拔背贴时肘贴膝,两手围合吸气。
2接上式数秒后,上身往后仰卧,双手同时向两边分掌扩胸,喷气。
注:做此动作使心脏和腹部得到松紧,锻炼了心肌的弹性和腹肌的韧性,以及背部和
腰肾。
14、铜墙铁壁(辅助功)
1背对墙,双足提跟蹲起,两掌置两肋处,提跟时吸气。如对墙壁练时,后头前伸,双
手用力前撑。
2接上式,双脚跟同时迅速落地,背部略弓撞靠墙,双掌同时向前撑。在撞墙壁喷气时
丹田的惊榨劲和人体的下沉后靠力聚集一起呼气撞墙。撞墙的力量由轻到重,离墙由近到
远逐步练习。
15、风吹杨柳(治伤)
1两腿张开直立,两臂伸肘微曲。以腰为轴,由上往左经后向右下大幅度翻转旋摆上身
一周时,间歇、呼气数次后长喷气一次。吸气由自己选择方位。双掌随身翻转时变换,当
身体和双臂朝上翻顶,摆至左右两侧时掌心朝外。双腿上下方时直立,摆至左方时右腿弓
,左腿伸直,眼看双掌。翻转一周后再向相反方向翻转。
注:此动作可治疗在排打中造成的伤痛。

2、有没有比较好的内功心法

有内功,但不能像小说和影视描述的哪样神奇,它是锻炼身体内部器官的功法或气功,强健其功能使身体健康的一种活动,相对外功而言。
内功,武林术语。它是锻炼身体内部器官的功法或气功,强健其功能使身体健康的一种活动,相对外功而言,运功疗伤也是内功的一种用法。太极、八极、形意、八卦等都强调内在的意、气、劲三者结合。内功的最高境界叫做“身知”,即是“身体本身知道气的运行”的意思,尚有许多的深奥之处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与考证。
气、经络学是在世界医学中,唯一由中国发明的独特学说,它在防病治病方式上,不是依靠药物,而是以调理经络之气来起到作用。武术的内功来源和经络学说有密切关系。

3、内功心法

易筋经 全文

【达摩易筋经】
『达摩易筋经』相传是由少林寺『达摩大师』所创,为中国武术界中最负盛
名的内功心法。之所以神秘,则源之於千百年来达摩易筋经向来只传内门弟子
,而坊间虽然仅凭著一些片段的印象抄练,却已然能进艺无穷,而流传开来,
使得『达摩易筋经』的功效备受肯定。长久以来各方为求『达摩易筋经』古本
,均不遗余力。故事也一个个发生小说家的丰富题材於斯而生,虽不如小说笔
下的神力无穷,却亦已是相去不远。

以发扬国术为宗旨的『中国武术名拳录』教学录影带,发行以来承蒙各界的
关怀与爱护,对本产品建言良多,其中尤以问『劲』寻『气』为盛。然『气』
之导引与调息,『劲』之刚、柔、收、发、非专章无以明述。有监於此,本公
司不惜钜资特别情商『北螳螂自然本门』,第六代忠字辈掌门周宝富老师,公
布向来不予外传的内功心法,正宗古本一0八式『达摩易筋经』,以利各方同
好之练功与修行。

修行『达摩易筋经』,能使人神清气明,通身舒畅,经由『导引』更能强化
人体细胞组织之新陈代谢,对於『精、气、神』的强化以及美 容养颜均有助益
。『达摩易筋经』为中国 武术界最有效的练气内功,每日运行,日久自然於运
劲上挥 霍自如。长时间较技时亦不致感到呼吸困难。同时,於拳术 演练上更能
增进动作的速 度,而拳法的劲道亦能相对增强,实乃习武之人不可缺少的练 功
心法。『达摩易筋经』向有传内不传外之规,此即是内门弟 子不同於外门弟子
之所在,时 值今日工商社会科技先进。国人运动量相形减少体能日渐虚 弱,有
感於此,特破旧规嘉惠大众,期藉『达摩易筋经』之公开,延众之精,强众之
气,增众之 神,进体魄之强健於无 形。

『达摩易筋经』可改善骨骼的结构,对於发育中的青少年,是最佳的健身术
。青少年每日修习『达摩易筋经』持续半年后,会让人有虎虎生风之感;儿童
持续修习『达摩易筋经』,对虚弱的体质会大为改善;中年人修行『达摩易筋
经』后,平时常见之倦怠顿行消失,一般常见之忧郁紧张渐行消退,体质因值
改善而体力充沛,老年人,或有行动不便以及痼疾缠身之人,练习『达摩易筋
经』对於改善虚弱的体质,及身体的健康与复健均能有所助益;女性练习『达
摩易筋经』因呼吸的调息促进体内氧气的供给,而使精神焕发,体态均匀恢复
青春,更因行功时能燃烧大量脂肪,实为美容、养颜、瘦身之最佳运动。

『达摩易筋经』之运行是依『天、地、人』三才牵引,导行『先天、后天、
自然』三门之气,每门各分为『九节』行功,每节十二式,共计 为一0八式。
练习『达摩易筋经』是以『天门一0八式』为先行,『天门功』乃是萃取先天
之气为主,故名曰为:『先天导行气功』。先天之气与生俱来随孕而生,然因
岁月增长日渐疏远,徒有先天之气却未能使用,天门功是藉由肢体之运行广纳
先天之气,以强身健魄。所谓『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动以养生、健身、病
顺生节欲、取利去害』,牵引『天门之功』导引『先天之息』则获益无穷。
初学『达摩易筋经』之时会有内急排便之现象,此乃排除体内污浊废气之正
常现象,又每次修习之时以不超过三节,三十二式为宜,实因『达摩易筋经』
动 作看似简单,然演练起来功效非凡切忌贪功。

『中国武术名拳录』教学带的制作一向严谨,以期对中国武术之传承能尽棉
薄之力,尽量保留原貌,此次制作之,正宗古本天门一0八式『达摩易筋经』
先天导行气功。仍一本初衷,以让修习者易学易懂为目标,现今已经拍摄完成
,正式推出共计九卷,每卷十二式,影带内容前段以教学为主,讲解每一式之
动作与调息之方法,后段为带领修习只要跟著影带练习轻松易学,随处可练不
限空间,老少咸宜。

养身口诀

『动以养生、健身、顺生节欲、取利去害』

『导气令和、引体令柔』

『春三月』,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使神得爽

『夏三月』,天地之交,夜卧早起,使气得泄。

『秋三月』,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收 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

『冬三月』,水冰地折,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去寒就温。

『导引之息』,以鼻纳气,以口吐气,纳者一息,吐者六气,吹呼唏呵嘘泗。

『吹之去热,呼之去风,唏之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泗以解极』

『达摩易筋经』据传是由少林寺『达摩大师』所创,为中国武术界最负盛名的
内功心法,『达摩易筋经』之运行,是依『天、地、人』三才牵引,导行『先天、
后天、自然』三门之气,每门各分『九节』行功,每节十二式,共计为108式,

练习『达摩易筋经』是以『天门108式』为先行,『天门功』乃是萃取先天
之气为主,故名为『先天导行气功』,先天之气,与生俱来,随孕而生。

少林易筋经是一种健身目的十分明确的武术套路。“易“的含义即变易、活动、改变,引伸为增强之义;“筋“指筋脉、肌肉、筋骨;“经“为方法。因此,“易筋经“从字面上理解即活动筋骨,以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方法。实际上,它更是一种十分经典的气功功法。各位可从下面所转载的练法中仔细体会。
易筋经共计十二势,其预备式为:两腿开立,头端平,目前视,口微闭,调呼吸。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松。
第一势:韦驮献杵第一势
两臂曲肘,徐徐平举至胸前成抱球势,屈腕立掌,指头向上,掌心相对(10厘米左右距离)。此动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 次。
诀曰: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剑,心澄貌亦恭。
第二势:韦驮献杵第二势
两足分开,与肩同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两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两侧平举;立掌,掌心向外;两目前视;吸气时胸部扩张,臂向后挺;呼气时,指尖内翘,掌向外撑。反复进行8-20 次。
诀曰:足指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第三势:韦驮献杵第三势
两脚开立,足尖着地,足跟提起;双手上举高过头顶,掌心向上,两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头,目观掌背。舌舐上腭,鼻息调匀。吸气时,两手用暗劲尽力上托,两腿同时用力下蹬;呼气时,全身放松,两掌向前下翻。收势时,两掌变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将两拳缓缓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脚跟着地。反复8-20 次。
诀曰: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舌可生津将腭舐,鼻能调息觉心安。
第四势:摘星换斗势
右脚稍向右前方移步,与左脚形成斜八字,随势向左微侧;屈膝,提右脚跟,身向下沉,右虚步。右手高举伸直,掌心向下,头微右斜,双目仰视右手心;左臂曲肘,自然置于背后。吸气时,头往上顶,双肩后挺;呼气时,全身放松,再左右两侧交换姿势锻炼。连续5-10 次。
诀曰: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回收左右侔。
第五势:倒拽九牛尾势
右脚前跨一步,屈膝成右弓步。右手握拳,举至前上方,双目观拳;左手握拳;左臂屈肘,斜垂于背后。吸气时,两拳紧握内收,右拳收至右肩,左拳垂至背后;呼气时,两拳两臂放松还原为本势预备动作。再身体后转,成左弓步,左右手交替进行。随呼吸反复5-10 次。
诀曰:两腿后伸前屈,小腹运气放松;用力在于两膀,观原须注双瞳。
第六势:出爪亮翅势
两脚开立,两臂前平举,立掌,掌心向前,十指用力分开,虎口相对,两眼怒目平视前方,随势脚跟提起,以两脚尖支持体重。再两掌缓缓分开,上肢成一字样平举,立掌,掌心向外,随势脚跟着地。吸气时,两掌用暗劲伸探,手指向后翘;呼气时,臂掌放松。连续8-12 次。
诀曰:挺身兼怒目,推手向当前;用力收回处,功须七次全。
第七势:九鬼拔马刀势
脚尖相衔,足跟分离成八字形;两臂向前成叉掌立于胸前。左手屈肘经下往后,成勾手置于身后,指尖向上;右手由肩上屈肘后伸,拉住左手指,使右手成抱颈状。足趾抓地,身体前倾,如拔刀一样。吸气时,双手用力拉紧,呼气时放松。左右交换。反复5-10 次。
诀曰:侧首弯肱,抱顶及颈;自头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轮,身直气静。
第八势:三盘落地势
左脚向左横跨一步,屈膝下蹲成马步。上体挺直,两手叉腰,再屈肘翻掌向上,小臂平举如托重物状;稍停片刻,两手翻掌向下,小臂伸直放松,如放下重物状。动作随呼吸进行,吸气时,如托物状:呼气时,如放物状,反复5-10 次。收功时,两脚徐徐伸直,左脚收回,两足并拢,成直立状。
诀曰:上腭坚撑舌,张眸意注牙;足开蹲似踞,手按猛如拿;两掌翻齐起,千斤重有加;瞪目兼闭口,起立足无斜。
第九势:青龙探爪势
两脚开立,两手成仰拳护腰。右手向左前方伸探,五指捏成勾手,上体左转。腰部自左至右转动,右手亦随之自左至右水平划圈,手划至前上方时,上体前倾,同时呼气:划至身体左侧时,上体伸直,同时吸气。左右交换,动作相反。连续5-10 次。
诀曰:青龙探爪,左从右出;修士效之,掌气平实;力周肩背,围收过膝;两目平注,息调心谧。
第十势:卧虎扑食势
右脚向右跨一大步,屈右膝下蹲,成右弓左仆腿势;上体前倾,双手撑地,头微抬起,目注前下方。吸气时,同时两臂伸直,上体抬高并尽量前探,重心前移;呼气时,同时屈肘,胸部下落,上体后收,重心后移,蓄势待发。如此反复,随呼吸而两臂屈伸,上体起伏,前探后收,如猛虎扑食。动作连续5-10 次后,换左弓右仆脚势进行,动作如前。
诀曰:两足分蹲身似倾,屈伸左右腿相更;昂头胸作探前势,偃背腰还似砥平;鼻息调元均出入,指尖著地赖支撑;降龙伏虎神仙事,学得真形也卫生。
第十一势:打躬势
两脚开立,脚尖内扣。双手仰掌缓缓向左右而上,用力合抱头后部,手指弹敲小脑后片刻。配合呼吸做屈体动作;吸气时,身体挺直,目向前视,头如顶物;呼气时,直膝俯身弯腰,两手用力使头探于膝间作打躬状,勿使脚跟离地。根据体力反复8-20 次。
诀曰:两手齐持脑,垂腰至膝间;头惟探胯下,口更齿牙关;掩耳聪教塞,调元气自闲;舌尖还抵腭,力在肘双弯。
第十二势:工尾势
两腿开立,双手仰掌由胸前徐徐上举至头顶,目视掌而移,身立正直,勿挺胸凸腹;十指交叉,旋腕反掌上托,掌以向上,仰身,腰向后弯,目上视;然后上体前屈,双臂下垂,推掌至地,昂首瞪目。呼气时,屈体下弯,脚跟稍微离地;吸气时,上身立起,脚跟着地;如此反复21次。收功:直立,两臂左右侧举,屈伸7次。
诀曰: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头,凝神一志;起而顿足,二十一次;左右伸肱,以七为志;更作坐功,盘膝垂眦;口注于心,息调于鼻;定静乃起,厥功维备。
总考诀曰:总考其法,图成十二。谁实贻诸,五代之季。达摩西来,传少林寺。有宋岳候,更为鉴识。却病延年,功无与类。
健康指导
易筋经气感强,收效快,尤其是内外兼修,身心同养,性命双修,具有御邪疗疾,延年益寿,开发潜能的功效。从中医研究的角度看,易筋经以中医经络走向和气血运行来指导气息的升降,在身体曲折旋转和手足推挽开合过程中,人体气血流通,关窍通利,从而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而按现代医学观点来看,修习易筋经,会使人体血液循环加强,从而改善人体的内脏功能,推迟衰老。
易筋经运动量较大,动作难度较高,因此,全套运动只适宜于体质较好的青壮年慢性病患者。体质较弱者,可量力而行,有选择地操练其中几势或减少每势操练次数。心脑血管和哮喘病发作期间忌用。

翻译后的易筋经全文总 论

译曰,佛祖大意,谓登正果者,其初基有二:一曰清虚,一曰脱换。能清虚则无障,能脱换则无碍。无碍无障,始可入定出定矣。知乎此,则进道有其基矣。所云清虚者,洗髓是也;脱换者,易筋是也。

其洗髓之说,谓人之生感于情欲,一落有形之身,而脏腑肢骸悉为滓秽所染,必洗涤净尽,无一毫之瑕障,方可步超凡八圣之门,不由此则进道无基。所言洗髓者,欲清其内;易筋者,欲坚其外。如果能内清静、外坚固,登寿①域在反掌之间耳,何患无成?

且云易筋者,谓人身之筋骨由胎而受之,有筋弛者、筋挛者、筋靡者、筋弱者、筋缩者、筋壮者,筋舒者、筋劲者、筋和者,种种不一,悉由胎。如筋弛则病、筋挛则瘦,筋靡则痿,筋弱则懈,筋缩则亡,筋壮则强,筋舒则长,筋劲则刚,筋和则康。若其人内无清虚而有障,外无坚固而有碍,岂许入道哉?故入道莫先于易筋以坚其体,壮内以助其外。否则,道亦难期。

其所言易筋者,易之为言大矣哉。易者,乃阴阳之道也。勇即变化之易也。易之变化,虽存乎阴阳,而阴阳之变化,实存乎人。弄壶中之日月,搏掌上之阴阳。故二竖②系之在人,无不可易。所以为虚、为实者易之③,为刚、为柔者易之,为静、为动者易之。高下者易其升降,后先者易其缓急,顺逆者易其往来,危者易之安,乱者易之治,祸者易之福,亡者易之存,气数者可以易之挽回,天地者可以易之反覆,何莫非易之功也。至若人身之筋骨,岂不可以易之哉。

然筋,人身之经络也。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经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如人肩之能负,手之能摄,足之能履,通身之活泼灵动者,皆筋之挺然者也。岂可容其弛、挛、靡、弱哉。而病、瘦、痿、懈者,又宁许其入道乎。佛祖以挽回斡旋之法,俾筋挛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强,筋弛者易之以和,筋缩者易之以长,筋靡者易之以壮。即绵泥之身,可以立成铁石,何莫非易之功也。身之利也,圣之基也,此其一端耳。故阴阳为人握也,而阴阳不得自为阴阳。人各成其人,而人勿为阴阳所罗。以血气之驱,而易为金石之体。内无障,外无碍,始可入得定去,出得定来。然此君功夫,亦非细故也。而功有渐次,法有内外,气有运用,行有起止,至药物器制,节候岁月④,饮食起居,始终各有征验。入斯门者,宜先办信心,次立虞心,奋勇坚往,精进如法,行持而不懈,自无不立跻⑤圣域矣。

般刺密谛曰,此篇就达摩大师本意,言易筋之大概。译而成文,毫不敢加以臆见或创造一语。后篇行功法,则具详原经译义。倘遇西竺高明圣僧,再请琢磨可也。

膜 论

夫人之一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内而精气与神,外而筋骨与肉,共成其一身也。如脏腑之外,筋骨主之;筋骨之外,肌肉主之,肌肉之内,血脉主之;周身上下动摇活泼者,此又主之于气也。是故修炼之功,全在培养血气者为大要也。即如天之生物,亦各随阴阳之所至,而百物生焉,况于人生乎,又况于修炼乎。且夫精气神为无形之物也,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

此法必先炼有形者,为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若专培无形而弃有形,则不可;专炼有形而弃无形,更不可。所以有形之身,必得无形之气,相倚而不相违,乃成不坏之体。设相违而不相倚,则有形者化而无形矣。是故炼筋,必须炼膜,、炼膜必须炼气。然而炼筋易而炼膜难,炼膜难而炼气更难也。先从极难,极乱处立定脚根,后向不动、不摇处认斯真法。

务培其元气,守其中气,保其正气。护其肾气,养其肝气,调其肺气,理其脾气,升其清气,降其浊气,闭其邪恶不正之气。勿伤于气,勿逆于气,勿忧思悲怒以损其气。使气清而平,平而和,和而畅达,能行于筋,串于膜,以至通身灵动,无处不行,无处不到。气至则膜起,气行则膜张。能起能张,则膜与筋齐坚齐固矣。

如炼筋不炼膜,而膜无所主;炼膜不炼筋,而膜无所依;炼筋、炼膜而不炼气,而筋膜泥而不起;炼气而不炼筋膜,而气痿而不能宣达流串于筋⑥络。气不能流串,则筋不能坚固,此所谓参互其用,错综其道也。

挨炼至筋起之后,必宜倍加功力,务使周身之膜皆能腾起,与筋齐坚,着于皮,固于内,始为子母各当。否则筋坚无助,譬如植物,无土培养,岂曰全功也哉。

般刺密谛曰:此篇言易筋以炼膜为先,炼膜以炼气为主。然此膜人多不识,不可为脂膜之膜,乃筋膜之膜也。脂膜,腔中物也。筋膜,骨外物也。筋则联络肢骸,膜则包贴骸骨。筋与膜较,膜软于筋;肉与膜较,膜劲于肉。膜居肉之内,骨之外。包骨衬肉之物也。其状若此,行此功者,必使气串于膜间,护其骨,壮其筋,合为一体,乃曰全功。

内壮论

内与外对,壮与衰对,壮与衰较,壮可久也。内与外较,外勿略也。内壮言坚,外壮言勇。坚而能勇是真勇也。勇而能坚是真坚也。坚坚勇勇,勇勇坚坚,乃成万劫不化之身,方是金刚之体矣。

凡炼内壮,其则有三,一曰守此中道。守中者,专于积气也。积气者,专于眼、耳,鼻、舌、身、意也。其下手之要,妙于用揉,其法详后。凡揉之时,宜解襟仰卧,手掌着处,其一掌下胸腹之间,即名曰中。惟此中乃存气之地,应须守之。守之之法,在乎含其眼光,凝其耳韵,匀其鼻息,缄其口气,逸其身劳,锁其意弛,四肢不动,一念冥心,先存想其中道,后绝其诸妄念,渐至如一不动,是名曰守。斯为合式。盖揉在于是,则一身之精气神俱注于是。久久积之,自成庚方一片矣。设如杂念纷纭,弛想世务,神气随之而不凝,则虚其揉矣,何益之有。

二曰勿他想。人身之中,精神气血不能自主,悉听于意,意行则行,意止则止。手中之时,意随掌下,是为合式。若或弛意于各肢,其所凝积精气与神,随即走散于各肢,即成外壮,而非内壮矣。揉而不积,又虚其揉矣,有何益哉。

三曰待其充周。凡揉与守,所以积气。气既积矣,精神血脉悉皆附之守之不驰,揉之且久,气惟中蕴而不旁溢。气积而力自积,气充而力自周。此气即孟子所谓至大至刚,塞乎天地之间者,是吾浩然之气也。设未及充周,驰意外走,散于四肢,不惟外壮不全,而内壮亦属不坚,则两无是处矣。

般刺密谛曰,人之初生,本来原善。若为情欲杂念分文,则本来面目一切抹倒,又为眼、耳、鼻、舌、身、意分损灵犀、蔽其慧性,以致不能悟道,所以达摩大师面壁少林九载者,是不纵耳目之欲也。耳目不为欲纵,猿马自被其锁绊矣。故达摩大师得斯真法,始能只履西归,而登正果也。此篇乃达摩佛祖心印先基,真法在守中一句。其用在含其眼光,七句。若能如法行之,则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极乐世界,可立而登矣。

揉 法

夫揉之为用、意在磨砺其筋骨也。磨砺者,即揉之谓也。其法有三段,每段百日。一日揉有节候。如春月起功,功行之时,恐有春寒,难以裸体,只可解开襟。次行于二月中旬,取天道渐和,方能现身下功,渐暖乃为通便,任意可行也。

二曰揉有定式。人之一身,右气左血。凡揉之法,宜从身右推向于左,是取推气入于血分,令其通融;又取胃居于右,揉令胃宽,能多纳气;又取揉者右掌有力,用而不劳。

三日揉宜轻浅。凡揉之法,虽曰入功,宜法天义。天地生物,渐次不骤,气至自生,候至物成。揉若法之,但取推荡,徐徐来往,勿重勿深,久久自得,是为合式。设令太重,必伤皮肤,恐生痪虏;深则伤于肌肉筋膜,恐生热肿,不可不慎。

采精华法、

太阳之精,太阴之华,二气交融,化生万物。古人善采咽者,久久皆仙。其法秘密,世人莫知。即有知音,苦无坚志,且无恒心,是为虚负,居诸而成之者少也。

凡行内炼者,自初功始,至于成功,以至终身,勿论闲忙,勿及外事。若采咽之功,苟无间断,则仙道不难于成。其所以采咽者,盖取阴阳精华,益我神智,俾凝滞渐消,清灵自长,万病不生,良有大益。

其法:日取于朔,谓与月初之交,其气方新,堪取日精。月取于望,谓金水盈满,其气正旺,堪取月华。设朔望日遇有阴雨或值不暇,则取初二、初三、十六、十七,犹可凝神补取。若过此六日,则日咽月亏,虚而不足取也。朔取日精,宜寅卯时,高处默对,调匀鼻息,细吸光华,合满一口,闭息凝神,细细咽下,以意送之,至于中宫,是为一咽。如此七咽,静守片时,然后起行,任从酬应,毫无妨碍。望取月华,亦准前法,于戌亥时,采吞七咽。此乃天地自然之利,惟有恒心者,乃能享用之;亦惟有信心者,乃能取用之。此为法中之一部大功,切勿忽误也。

注:①寿,《易筋经》作"圣"。

②二竖,指病魔。

③之,《易筋经》"之"后有"为寒为暑者易之"七字。

④节侯岁月,《易筋经》作 "火候岁月"。

⑤跻(ji基),登。

⑥筋,《易筋经》作"经"。

4、内功心法是不是真的存在?

螺旋转在养生气功、武术、太极拳(如云手、推手等)、催眠术等方面应用更为普遍,是不可缺少的法术。如螺旋拳、掌、腿、刀、枪、棍等。从形体分:有转脊功、转头功。转臀功、旋转功、滚功。从气功运动层次看所有养生功法都有旋转气场的内容。如收功采用螺旋收气法,治病采用螺旋聚气法(袖甩乾坤),组场采用螺旋聚气法,禅宗祖师达摩化肿瘤采用形气并重旋转按摩法等等。国外研究发现人体场呈纵横交错旋转垂直状态,而穴位呈现更为密集的微粒子漩涡状态,科学家把“能量漩涡”称作“查科瑞”,并发现人体主要的“查科瑞”与中医经络理论的穴位相符。中医气功采用旋转按摩正是强化“能量漩涡”,通经达络、活血化瘀。而人们自我按摩时自觉不自觉地本能地采用旋转按摩,这是什么力量促使人们这样做呢?是螺旋气场共振效应,是信息感应的结果。古今许多气功实践家的实践活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着旋转这一聚能与发送的根本方法。可见旋转气场有很多妙用。圣哲为描述天理大道而采用“万字”、“阴阳鱼”符号,给人以动态的、旋转的、具有凝聚力的、对立统一互变等规律的暗示。纵观天体螺旋到生命痕迹的螺旋,纵观古今成千上万的中医气功养生法,不难发现合天理、生理的共同要素是螺旋(形、气)运动。总之,螺旋转在养生中的地位不容忽视,是能量存储与释放的最优方式

5、谁有内功心法 口诀。基本的也行啊!?

这是站桩——浑圆桩,如果你真想练,这个是基础,但是依然需要师傅的。
浑圆桩
基本姿势:
*浑圆桩* 两脚与肩同宽,脚尖向前平行站立,身体正直,小腹放松;两手抬至胸前,手指微张,两手相距20厘米,环抱成半圆形;两手高不过肩,低不过脐;头正直,下颚微内收。两眼向前平视,闭目或半闭目均可。口似张似闭,以鼻自然呼吸。臀部似坐非坐。作用:坚持炼浑圆桩不但健身而且治疗多种慢性疾病,能使内功渐臻化境。

*意念*
浑圆桩功的意念诱导
炼浑圆桩功必须意念诱导,否则对身体有害,称为死桩。意念诱导,又叫意识引导。浑圆站桩功的意念诱导比较复杂,王安平先生将其归纳为两部分:假借部分和内视部分。其说:“意念的对象在身体外部活动的称假借,又称假想;意念的对象在身体内部活动的称为,古人称之为返观内照,外国人叫生物回授法。”浑圆桩功的内视分“皮下肌肉层通”、“五脏六腑通”、“骨骼骨髓通”,三层功夫是浑圆武功内炼过程的必然。初炼者不论先炼浑圆桩或扶按浑圆桩、提抱浑圆桩等,都要先从手部内视起。如炼浑圆桩时,先想到手部的麻热胀,快则几秒钟,慢则几分钟就会在手指、手心、手背出现或麻或热或胀的反应。一旦出现麻、热、胀三种反应中任一感觉即为上功、得气了。有了功感后不要让它(麻热胀)跑掉,想到它往小臂上走,小臂有了感觉,想它往大臂上走,大臂有了感觉引导它往肩部走、背部走、腰部走、胸部走、臀部走、大腿走、小腿走,直至脚部为止。到麻热胀感觉(有一种感应也算)到了脚部时,说明从上到下、从肢体到整体部分产生了功感,即皮下肌肉层,(第一层)功夫已炼成。
浑圆桩功的训练方法

王芗斋先生在对入门站桩方面有过这样的论述:“站桩即立稳,平均之站立也。初习为基本桩,习时须首先将全体之间架配备安排妥当,内清虚而外脱换,松和自然,头直目正,身端顶立,神壮力均,气静息平,......身体关节似有微曲之意,扫除万虑,默对长空,内念不外游,外缘不内侵,以神光朗照颠顶,虚灵独存,浑身毛发有长伸直竖之势,周身内外激荡回旋,觉如云端宝树上有绳吊系下,有本支撑,其悠扬相依之神情,喻日空气游泳殊近相似也。然后再体验肌肉细胞动荡之情态,锻炼自得,自知为正常运动。”

王安平老师在《修真心语》中也作过这种描述:“以静为养,养而聚神,聚神炼气,气足生精,精满浑圆身,浑圆生电,电多生光,光芒四射。”又说:“自我意识,自我调节,自我控制,体外运用,遍身麻热胀,气血液体流,肌肉器官动,浑圆成一统。”

1、浑圆桩
两脚与肩同宽,脚尖向前平行站立,身体正直,小腹放松;两手抬至胸前,手指微张,两手相距20厘米,环抱成半圆形;两手高不过肩,低不过脐;头正直,下颚微内收。两眼向前平视,闭目或半闭目均可。口似张似闭,以鼻自然呼吸。臀部似坐非坐。作用:坚持炼浑圆桩不但健身而且治疗多种慢性疾病,能使内功渐臻化境。

2、单腿浑圆桩
单腿直立自然站稳,另高于大腿部更好;脚尖微向里扣,不应大于30厘米,两手如同浑圆桩作用:①长期坚持练习本桩法不仅可以收到很好的减肥效果,而且能炼就一般人推拉不动的武功。 ②提高人体平衡能力,延缓衰老。

3、扶按浑圆桩
两脚成丁八步自然站立,脚间距约为一脚长;两膝微屈,臀部上提,左右臀部平齐,不可一前一后;两手臂抬起平伸,前手高不过肩,后手比前手稍低;两手一前一后环抱成椭圆形,五指微张开,掌心向前下方,即阴阳掌;前手前伸不得超过前脚尖,后手不得贴于身,与前胸不得少于一拳之距离。作用:本桩法可练出向前的按弹力、扶按力、前直力、前撞力、上托力,是练习双推手的最佳姿势之一。

4、提抱浑圆桩
姿势如同扶按浑圆桩。唯独两手臂与怀间如同抱一棵大树;两掌心向里,五指张开。

作用:锻炼向前横臂的冲撞力。增加内抱外拨的力量,此桩法是练习散手防护面部的最佳姿势之一,也是双推手必练的桩法。

5、提插浑圆桩
其他要求如同扶按浑圆桩。唯将两手扶按变成为两掌心相对,五指叉开前上挺直。
作用:练习向上向前插的力量;以适应推手的实战要求。

浑圆桩功的意念诱导
炼浑圆桩功必须意念诱导,否则对身体有害,称为死桩。意念诱导,又叫意识引导。浑圆站桩功的意念诱导比较复杂,王安平先生将其归纳为两部分:假借部分和内视部分。其说:“意念的对象在身体外部活动的称假借,又称假想;意念的对象在身体内部活动的称为,古人称之为返观内照,外国人叫生物回授法。”浑圆桩功的内视分“皮下肌肉层通”、“五脏六腑通”、“骨骼骨髓通”,三层功夫是浑圆武功内炼过程的必然。初炼者不论先炼浑圆桩或扶按浑圆桩、提抱浑圆桩等,都要先从手部内视起。如炼浑圆桩时,先想到手部的麻热胀,快则几秒钟,慢则几分钟就会在手指、手心、手背出现或麻或热或胀的反应。一旦出现麻、热、胀三种反应中任一感觉即为上功、得气了。有了功感后不要让它(麻热胀)跑掉,想到它往小臂上走,小臂有了感觉,想它往大臂上走,大臂有了感觉引导它往肩部走、背部走、腰部走、胸部走、臀部走、大腿走、小腿走,直至脚部为止。到麻热胀感觉(有一种感应也算)到了脚部时,说明从上到下、从肢体到整体部分产生了功感,即皮下肌肉层,(第一层)功夫已炼成。 麻热胀是浑圆功夫着眼于内炼本质所提出来的。麻是神经系统、神经细胞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生理物理反应;热是本身体温的反应和气血运行在动脉血管、静脉血管和毛细血管里的摩擦反应,也是体内物质分解化合的反应;胀是在气功状态下动脉血管、静脉血管和毛细血管扩张的反应。就如《中华浑圆功》一书中所说:“对初炼浑圆功者来说,有四句话要紧记,即“看到远方(视而不见或微闭眼睛),想到手上(麻、热、胀),思想集中,全身放松”。当想到手上有了麻、热、胀的感应,这叫立意;有了感应不让它跑掉,这叫守意;再把守住的意念引导往大臂、肩、背、腰、胸、腹、臀、大腿、小腿、脚部发展,这叫用意。意念应立、必守,守必用,用必活。用必活,即要求用意要灵活,不可执着。炼浑圆功整个过程都是用意的过程。所谓“毋无毋助长”、“毋过毋不及”、“似有似无”、“若有若无”等等说法,均指用意。
如果是为修炼,应该每天有6小时以上的站桩(当然得时间允许,我想大多数人很难有这个时间)。如果是养生,每天一到两小时最佳(就我以前指导别人的经验来看,最好能坚持两小时)。

站桩还有一个问题,如果你每天练2小时功夫(如果你没有疾病,脏腑病变),最好持续练两小时,而不是分两次练,每次1小时(初学者练体力的除外)。如果身体虚弱,或者是初学者,就应该分开练,增加次数,减少时间(总的时间还是逐渐增加的)。

最后还要强调:重视站桩,站桩是增长功力的好方法。不论你是为修道练,还是为养生练。有关练桩功气感的问题,就我,以及好朋友,同门师兄弟练习的经验来看,得气确实有快慢之分。这有几个方面的因素:

1.桩法不同,功感产生的部位,方式就不同。如果你没有按照你所练的功法的要求发气,那么得气也慢些。你要先弄清楚从哪里先得气,感受最强。

2.气感在修炼的过程来说,不是气感越强功夫越高。

3.练功时间不够。我以前和你有同样的毛病,一到冬天手足冰冷,(就我的经验看,这样的人下盘功夫都不是很好)不过练到2小时以上时,这种情况就逐步得到了缓解

6、谁有正宗内功心法(要看的懂的)

《内功真传》又名《内功四经》,作者不详成书年代也不详。清代郎琊人王南溪整理注释并传于世。
此书自南溪之徒宗景房公开后,数百年间影响甚微,鲜为人知。后此书流入形意门中,而促成宋氏形意之名震武林,至此才书因拳显、名因人重,《内功四经》才真正成了"内功圣经"。
近年来《内功四经》频频见诸书刊,武人大都奉若神明,但是迄今为止,《内功四经》的文字一起没有人用白话译读,其内功的练法也一直没有见人用白话详加说明。与此情况相伴的是二十几年来中国武林似未闻有哪门拳学用此《内功真传》来指导自己的学术实践,似乎也未闻哪个人用此《内功真传》练成了绝顶内功的。
这是怎么一回事?一方面是顶礼膜拜推崇备至,一方面是不知所云不见其功,不管怎么说,这种现象都不为正常。
在发现了这种奇怪现象之后,我不禁产生了一种好奇之心,于是本着对文化遗产负责对学科学术负责对生活现实负责的态度,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尽自己所能,试着对《内功四经》进行了研读、判读、整理和解读。
同样一本书,一段文字,由于读者底蕴不同学识不同观念不同,见仁见智便各有特色,也可以说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读法,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见解。同样的道理,我对《内功四经》的解释,只是也只能代表我个人的意见,也不一定正确,仅仅是公开一家之言,与朋友共享一点读书的心得体会而已。倘若薄言或中,不致误人,则本从幸甚!倘若此举纯属以其昏使人昭昭,但得名家批评赐教,则本人幸甚、读者幸甚矣!
一、《内功四经》原文
1、内功经
内功之传,脉络甚真;前任后督,行气滚滚;井池双穴,了劲循循。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无垠。龟尾升气,丹田练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既明脉络,次观格式;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背平而正,足坚而稳,膝屈而伸,裆深而藏,肋平而张。
既明格式,下言气窍:气调而匀,劲松而紧,缓缓行之,久久功成。先吸后呼,一出一入;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收丹田,气之归宿,吸入呼出,勿使有声。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坐或立,吸气于喉,发意送下,渐至底收。升的升路,肋骨齐举;降的降所,气吞俞口。
既明气窍,再详劲诀:通、透、穿、贴、松、悍、合、坚。曰通,劲之顺也;曰透,劲之速也;曰穿,劲之连也;曰贴,劲之络也;曰松,劲之涣也;曰悍,劲之萃也;曰合,劲之一也;曰坚,劲之转也。
按肩以练步,逼臀以坚膝,圆裆以坚胯,提胸以下腰,提颏以正项,贴背以转手,松肩以出劲。曰横劲,曰坚劲,变之分明,横以坚济,坚以横用
五气朝元,周而复始,四肢元首,收纳甚妙。练神练气,返本还原,天地交泰,水升火降,头足上下,交接如神。静生光芒,动则飞腾,气胜形随,意劲神同。以神帅气,以气帅形,形随气腾。
劲诀既详,下言调气:每日清晨,或坐或立,闭目钳口,细调呼吸,一出一入,皆从鼻孔,而少时气定,遂吸气一口,默想真气自涌泉发出,升于两肋,自两肋升于前胸,自前胸升于耳后,渐升于泥丸百会穴;降气时,默想真气由泥丸降至印堂,至鼻,至喉,至脊背,透至前心,沉于丹田。丹田气足,自能复于尾闾,达于脊背,上升泥丸。周而复始,从乎天地循环之理也。
2、纳卦经
头颈效法乎乾,取其刚坚纯粹。
足膝效法乎坤,取其镇静厚载。
肩背宜于松活,是以巽顺之意。
裆胯又宜措紧,须现兑泽之情。
胸欲练起,艮山相似。
肋有呼吸,震动莫测。
坎离为水火之象,水济火,为济水。
心肾为水火之脏,水宜升,火宜降。
3、神运经
练形而能坚,练精而能实,练气而能壮,练神而能飞。固形气以为纵横之本,萃精神以为飞腾之基,故形气成为盛而能纵横,精神足而飞腾。
内功十二大力
诀云:底练稳步如山,坚膝屈腿如柱,裆胯内外凌集,胸背刚柔相济,
头颅正直撞敌,三门坚肩贴背,二门横肘竖肘,穿骨破彼之劲,
坚骨挂彼之下,内掠敌彼之里,外格敌彼之外,撩攻全局若一。
4、地龙经
地龙真经,利在底攻,全身练地,固强精神,伸可成曲,住也能行,曲成伏虎,伸成腾龙,行住无迹,曲伸潜踪。身坚似铁,法密如笼,翻猛虎豹,转疾隼鹰。倒分前后,左右分明,前攻用掌,二三门同;后攻用足,踵膝通用;远则追击,近则接迎;大胯着地,侧身局成;仰则若坐,*骨单凭;高低任意,
二、《内功四经》判读
《内功四经》由《内功经》、《纳卦经》、《神运经》、《地龙经》四篇文章组成。
反复研读并相互比较各篇之后,我们不难发现,所谓的《纳卦经》只不过是对《内功经》的格式亦即功架的注释和补充说明。如果删去《纳卦经》的卦名卦象,并不影响其意思的实际表达;用卦爻解释《内功经》是把简单的说复杂了,把明白的说糊涂了,把平易的说玄虚了,从现代拳学的角度上讲,毫无必要,实属多余。所以窃以为《纳卦经》一篇应从《内功真传》中淘汰出局。
细研《地龙经》,我们也不难发现,古今注家都一直认为《地龙经》是仆技专著,并且把篇中的前后左右屈伸翻转统统都释为仆技的内容,这是大失原篇本意的。如果把《神运经》的"以神帅气,以气帅形……"与《地龙经》的前四句对换,我们就可以看出,它们是"珠联璧合"立马成为一篇对全方位搏击有着普遍指导意义的拳经。
《神运经》的"以神帅气"一节,在不同的抄本中位置不同,一种位置是在《内功经》中一种是列作《神运经》的上半阕。据此我们可以猜测"以神帅气"这一段文字,在原始文件中是一散页,整理者是根据个人的见解来安排它的位置的。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把它安置到一个我们认为更合适的地方呢?
《神运经》中的"练形而能坚,练精而能实,练气而能壮,练神而能飞"没有实际的操作意义,仅是对内功修为的功效说明--既不具操作意义,故可以排除在《内功真传》之外,"不以为经"。《神运经》的后四句是对前四句的补充说明,"皮不存也,毛将附焉?"不提也罢
以此观之,则《地龙经》"无名",而《神运经》"无实",至此我们不妨来个"割头换相"张冠李戴,合《神运》《地龙》二经为一,冠之以《神运经》,倒也名符其实,不碍观瞻。
在做完这些工作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内功真传》的内容只有两项,一项是《内功经》即"内功"的修炼;一项是《神运经》,即"内功"的运用。以此观之则把《内功真传》名字正名为《内功神运经》更为适合。所以后面整理的经文即以《内功神运经》命名。
各抄本《神运经》之后,均附有《内功十二大力》,通过分析类比可以发现,十二大力的前四力内容早已包括于《内功经》的"格式"之内,后八力其实不是造力行为而是打法内容。所以前四句可以删去,后八句应归为"神运"部分。
《内功经》的的劲诀,原文用"通、透、穿、贴、松、悍(汗)、合、坚"八字概括,原抄本对这八个字的解释,用现代语言来"听"就象是听江湖黑话、异域方言,真有点不知所云。例如说"透"的意思是"速",说"穿"是"连",说"贴"是"络",说"悍"是"萃"说"坚"是"专"是"能",又说"穿贴"是"横竖连络","合坚"是"横竖斜缠",如此这般,我想即使是专业的语言学家,不看前人"注释"也万难想到这些字有如此有解释法!
我一直想用通俗明白的话解释这八个字,在长期的皓首穷经依然无法格物致知之后,我开始尝试用新的方法破译这组字谜,终于发现如果把这个八个字分为四个词组,便可以用现代拳学的语言来解释其中的三个:"通透"就是通顺透彻;"松悍"就是柔弱刚强;"合坚"就是一体坚固,这样就与现代的伸拔、刚柔、齐整一一对应了。
剩下来的"穿贴",在百思不得其解之后,我只好大胆地假设这个词组中有一个错别字,在比较字形与草书笔法之后,我认为穿字是紧字之误,"穿贴"当为"紧贴"。把"穿贴"变为"紧贴"之后,"通透"的筋骨伸拔和"紧贴"的肌肉平附便体现在桩功的劲诀之中。现在既然有更科学的说法,原话当然可以不用了。
我承认我对《内功四经》的判读是离经叛道的--既"篡改"了经文,又否定了传统说法,所以在下把《内功真传》整理为《内功神运经的行为,将揭开《内功真传》流传史上破天荒的最异世骇俗的一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简直等于拆了古建筑的砖又砌了一堵仿古形式的墙,这在虔诚的文物保管员眼里无疑是"势可忍孰不可忍"的破坏行为。我已料到此举必将受到传统卫道士的严厉抨击,对此我将不意外也不后悔。
在不少人眼里,古人的遗文神圣不可侵犯,古人的墨卷只能烧高香供起来仰视,一个字都 改动不得,更不应该持半点异议,对此,我实在无法赞同。
我认为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有益于现实和能够服务于现实。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变革,科学在发展,经典也必须与时俱进,或者说,必须根据时代需要对经典做出新的解释,只有这样,过去的经典在现在依然经典。那种一味尊古读经把古代经典原封不动地套在现代学科学术头上的想法与做法显然是不明智的,因为历史的车轮不会停止也不会倒转退回到过去的年代,神奇的木牛流马不可能在今天的高速公路上与汽车并驾齐驱。学术也一样,如果它依旧可以指导人们的行动,那么它依然可以是人们手中的工具书;如果它已经成了纯粹的文物,就让它长眠在博物馆里,而从行动的视野中消失吧。
三、重订《内功经》
内功真传。脉络甚真;前任后督,行气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龟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千变万化,不离根本,得其奥妙,方叹无垠。
内功之基,始于工桩,握其大要,纲举目张: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足坚而稳。脊竖而拔,肋开而张,膝曲而伸,裆深而藏。
内功呼吸,平和从容,吸入呼出,勿使有声。下收谷道,上提玉楼,吐故纳新,下气于腹。
内功之劲,如弓张弦,如水充满,如风鼓帆,气调而匀,劲松而紧,缓缓行之,久久功成。
内功之理,不玄不虚。内功行之,非易非难。神化大谬,轻慢不贤,心领神会,自知底端。

四、重订《神运经》
以神帅气,以气帅形,气随意转,形随气腾,意动神驰,神往气升。静则饱满,动则奔涌。
伸可成曲,住也能行,曲如伏虎,伸比腾龙。行住无迹,曲伸潜踪,翻猛虎豹,转疾隼鹰。身坚似铁,法密如笼,门有变化,法无定形。前后有序,左右分明,远则追击,近则接迎。高低任意,长短纵横,如火如电,如水如风。
仆技之作,刚柔皆能,高山落石,弩箭离弓。如球如轮,滚滚不停,有感皆应,见机出锋。不及先进,过位不停,因形就势,拆毁无情。
莫知而达,不思而作,应变自如,源于直觉。超乎行为,出自本能,内功神运,理亦平平。

五、《内功经》解读
传统武术内功的修炼,与人体经络密不可分。撮要而言之,内劲是内气通过贯穿相互对立的一阴一阳两条经脉循环流注而产生,并循经过穴由近及远层层传导的。例如小周天功,内劲是内气通过贯穿任督二脉循环流注而产生,然后经曲池过肩井双关凝于手部而表现出巨大的能量的。
内气循经络运行,并可以在各个不同的部位凝聚。内气凝聚的部位不同,作用效果也就不同。体态的变化可以影响内气的变化,内气的变化可以影响心态的变化。所以脊椎上拔则内气上升,腹膈下沉则内气下降,内气凝聚于头脑则应变莫测,内气凝聚于丹田则心平气和。
内功运动的原理和法则,不外乎阴阳转换相辅相成的运动。不论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动还是可以感知而不可捉摸的意动,概莫能外这个原则。传统武术及传统养生功的真气周天运行如此,轨迹拳学的轨迹运动同样也如此--周天运行是意动,轨迹运行上形动,一隐一显,一明一暗,可谓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一旦明白了内功的原理和原则,你就不能不感慨传统内功的功法是人体科学的奇迹。
内功的修炼最好由站桩开始。桩架千变万化,形或不类,但是桩架的大形却的一定的规范。头要端正,背要竖直,肩要平顺,领要挺拔,胸要涵虚,肋要开张,腰宜平直,腹宜微收,臀胯要开张,裆部要收敛,腿膝要有弹性,足底要稳健。这些都是站桩必须遵循的原则。
内功修炼时的呼吸,要心平气和,从容不迫,要轻柔得自己都听不到自己的呼吸的声音。下要提肛,上要拔颈,呼吸要采用腹式呼吸的形式,深长匀细地缓缓进行。
站桩是要讲究劲意的,间架要轴向对争,节节拔伸;劲力要通贯,大形要饱满,气势要庄严。呼吸经过调整训练达到特殊的要求,桩态由松桩到紧桩再到动桩,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修炼,久而久之,不知不觉中就能大功告成。
武术内功的原理既不神秘也不复杂,内功的具体修正,要说难也不是太难,但是若不痛下一翻功夫也真是不容易达到目的。所以有意无意的神化内功是错误的,但是否认内功实修之作用的观念也是不对的,内功的存在和通过实修证得的是怎样的情形,只有通过身心的实证来认知和获得,除此之外,别无二途。
六、《神运经》解读
神、形、气、力随因(不仅仅是"感")而生,自然而然,毫不勉强。形、势、气、力不谋而合是内功达到神运阶段的征兆。
一个人的内功达到了神运阶段,则他于行走坐卧之中皆可因敌而动,因敌制胜,犯者立仆,挡者立摧。
比思想还快的反应出自本能。比判断更准确的行动出自直觉。当人的原始生存体系被激活之后,一旦神识直觉到危险迫近则生存体系自动启动度神速运转,直截了当地将危机解除。内功神运的看起来不可思议的神奇现象,说到明白处,不过是人体的生存体系照地事,按照原始的法则解决现实的问题而已。
七、内功的形动功法
让身体逐节逐层凹凸次序传导,循园运动,即内功的形动练法。实践证明通过形动练习,即使是对经络和内气一无所知的人,也完全可以通过涡园切换出自身的功力。这似乎说明,切实的形到势到力到要比一味的意到气到更具学术价值。

7、世界上从古至今最好的内功心法是什么?

有的内功是一直存在在主要是讲究内气修炼,、像电视上的描述那是太夸大啦,说内功之前,先说一些自然科学不能解释的东西: 第一,人体的穴位和经络。西方人大多不相信这些,中国人基本相信这个。从解剖学上解释不出来,不过穴位和经络的存在是确切无疑的。印度的瑜珈中也有类似穴位的理论。瑜珈认为人的脊柱上有14个生命能源点,瑜珈的修炼正是刺激这14个能源点,从而达到强身的功效。中国的穴位理论更加详细,穴位不仅存在于脊柱,更存在于身体的其他部位。而经络起到一种类似于纲领的作用。奇经八脉把人身的穴位贯穿起来。 第二,气。气这种东西,连很多中国人也不相信,主要是因为没见过。当然,气是看不见的东西,我也没见过,不过亲身体验过。它的存在也是确切无疑的。连中医里也有很多关于气血的理论。 下面说说内功的理论。各家的内功理论不尽相同,也就是说各家的内功心法不同。中国武术门派众多。内家有太极、八极、形意、八卦等等。不论哪一门,都有一种所谓的“气拳”,每一个招势都要静止很长时间,这就是内功的修炼。用行话来说叫“桩功”。初级的桩功只是为了体验气,比如某一个姿势,你要感觉到有热气从脚下向上蔓延,直到腰间。有这种感觉说明练对了,没有就说明练得不对。当你对于内力的行走很熟悉了,就练习更加高深的桩功,这时,就涉及到各家各派的心法了。如何引导、控制你的内力,并使之在身体里如何运行。 内功的最高境界叫做“身知”,就是“身体本身知道气的运行”的意思。再说得“武侠”一点,叫做“打通任督二脉”。这个说法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学中医的人都学过穴位,同时有一首口诀,讲的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顺序和时间。子时运行到哪一个脏腑,午时运行到哪一个脏腑……一天12个时辰正好周身运行一遍。这就是一个周天(先天大周天)。这个周天是人生来就不停运行的。练内功的人,控制他的内力在身体内快速运行,把本来应该一天完成的运行用一个小时完成,他还可能和正常人一样吗?而这个周天(后天周天)又分两种,一种是大周天,一种是小周天。小周天是指控制气血只绕行于任督二脉(上起头顶百汇穴,下止裆部会阴穴。身体前面中央线为任脉,身体后面中央线为督脉),速度快但是长功慢。大周天是指控制气血绕行身体所有经络,长功快但是速度慢。这种程度的内功修炼则是只有“身知”的人才能作到的。 达到“身知”的人真的给人一种深不可测的感觉。有一位太极名家(已故),身高1米6多,生前(当时已八十多岁高龄)坐于一把藤椅上,一个身高1米9的壮汉双手压住他的胳膊,全身用力压住他。老人家只是大喝一声,就用内力把壮汉弹出2米多远,这就是“身知”的威力。 另外,还有一种不为打人的内功。武当派的老道有一种功夫叫“寒暑铁布衣”,是张三丰创立的,练这种功夫,可使人不畏寒暑,四时只穿单衣蔽体而能云游四海。这种内功不仅涉及到上面所说的理论,还要提到道家独特的宇宙观和养生理论。在此不赘述。不过还是那句话,内功也是有极限的。像我现在在长春,经常下雪,天气较冷,但是我仍然只穿一件衬衣一件外套,不穿毛衣和羽绒服。以上是关于内功讲解来源于书籍及民间的传说,尚无考证及科学依据内功来源于中华武术,尚有许多的深奥之处值得我们去进一步研究与考证。

8、易筋经内功心法

【少林易筋经】
少林易筋经是一种健身目的十分明确的武术套路。“易“的含义即变易、活动、改变,引伸为增强之义;“筋“指筋脉、肌肉、筋骨;“经“为方法。因此,“易筋经“从字面上理解即活动筋骨,以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方法。实际上,它更是一种十分经典的气功功法。各位可从下面所转载的练法中仔细体会。
易筋经共计十二势,其预备式为:两腿开立,头端平,目前视,口微闭,调呼吸。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松。
第一势:韦驮献杵第一势
两臂曲肘,徐徐平举至胸前成抱球势,屈腕立掌,指头向上,掌心相对(10厘米左右距离)。此动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 次。
诀曰: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剑,心澄貌亦恭。
第二势:韦驮献杵第二势
两足分开,与肩同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两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两侧平举;立掌,掌心向外;两目前视;吸气时胸部扩张,臂向后挺;呼气时,指尖内翘,掌向外撑。反复进行8-20 次。
诀曰:足指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第三势:韦驮献杵第三势
两脚开立,足尖着地,足跟提起;双手上举高过头顶,掌心向上,两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头,目观掌背。舌舐上腭,鼻息调匀。吸气时,两手用暗劲尽力上托,两腿同时用力下蹬;呼气时,全身放松,两掌向前下翻。收势时,两掌变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将两拳缓缓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脚跟着地。反复 8-20 次。
诀曰: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舌可生津将腭舐,鼻能调息觉心安。
第四势:摘星换斗势
右脚稍向右前方移步,与左脚形成斜八字,随势向左微侧;屈膝,提右脚跟,身向下沉,右虚步。右手高举伸直,掌心向下,头微右斜,双目仰视右手心;左臂曲肘,自然置于背后。吸气时,头往上顶,双肩后挺;呼气时,全身放松,再左右两侧交换姿势锻炼。连续5-10 次。
诀曰: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回收左右侔。
第五势:倒拽九牛尾势
右脚前跨一步,屈膝成右弓步。右手握拳,举至前上方,双目观拳;左手握拳;左臂屈肘,斜垂于背后。吸气时,两拳紧握内收,右拳收至右肩,左拳垂至背后;呼气时,两拳两臂放松还原为本势预备动作。再身体后转,成左弓步,左右手交替进行。随呼吸反复5-10 次。
诀曰:两腿后伸前屈,小腹运气放松;用力在于两膀,观原须注双瞳。
第六势:出爪亮翅势
两脚开立,两臂前平举,立掌,掌心向前,十指用力分开,虎口相对,两眼怒目平视前方,随势脚跟提起,以两脚尖支持体重。再两掌缓缓分开,上肢成一字样平举,立掌,掌心向外,随势脚跟着地。吸气时,两掌用暗劲伸探,手指向后翘;呼气时,臂掌放松。连续8-12 次。
诀曰:挺身兼怒目,推手向当前;用力收回处,功须七次全。
第七势:九鬼拔马刀势
脚尖相衔,足跟分离成八字形;两臂向前成叉掌立于胸前。左手屈肘经下往后,成勾手置于身后,指尖向上;右手由肩上屈肘后伸,拉住左手指,使右手成抱颈状。足趾抓地,身体前倾,如拔刀一样。吸气时,双手用力拉紧,呼气时放松。左右交换。反复5-10 次。
诀曰:侧首弯肱,抱顶及颈;自头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轮,身直气静。
第八势:三盘落地势
左脚向左横跨一步,屈膝下蹲成马步。上体挺直,两手叉腰,再屈肘翻掌向上,小臂平举如托重物状;稍停片刻,两手翻掌向下,小臂伸直放松,如放下重物状。动作随呼吸进行,吸气时,如托物状:呼气时,如放物状,反复5-10 次。收功时,两脚徐徐伸直,左脚收回,两足并拢,成直立状。
诀曰:上腭坚撑舌,张眸意注牙;足开蹲似踞,手按猛如拿;两掌翻齐起,千斤重有加;瞪目兼闭口,起立足无斜。
第九势:青龙探爪势
两脚开立,两手成仰拳护腰。右手向左前方伸探,五指捏成勾手,上体左转。腰部自左至右转动,右手亦随之自左至右水平划圈,手划至前上方时,上体前倾,同时呼气:划至身体左侧时,上体伸直,同时吸气。左右交换,动作相反。连续5-10 次。
诀曰:青龙探爪,左从右出;修士效之,掌气平实;力周肩背,围收过膝;两目平注,息调心谧。
第十势:卧虎扑食势
右脚向右跨一大步,屈右膝下蹲,成右弓左仆腿势;上体前倾,双手撑地,头微抬起,目注前下方。吸气时,同时两臂伸直,上体抬高并尽量前探,重心前移;呼气时,同时屈肘,胸部下落,上体后收,重心后移,蓄势待发。如此反复,随呼吸而两臂屈伸,上体起伏,前探后收,如猛虎扑食。动作连续5-10 次后,换左弓右仆脚势进行,动作如前。
诀曰:两足分蹲身似倾,屈伸左右腿相更;昂头胸作探前势,偃背腰还似砥平;鼻息调元均出入,指尖著地赖支撑;降龙伏虎神仙事,学得真形也卫生。
第十一势:打躬势
两脚开立,脚尖内扣。双手仰掌缓缓向左右而上,用力合抱头后部,手指弹敲小脑后片刻。配合呼吸做屈体动作;吸气时,身体挺直,目向前视,头如顶物;呼气时,直膝俯身弯腰,两手用力使头探于膝间作打躬状,勿使脚跟离地。根据体力反复8-20 次。
诀曰:两手齐持脑,垂腰至膝间;头惟探胯下,口更齿牙关;掩耳聪教塞,调元气自闲;舌尖还抵腭,力在肘双弯。
第十二势:工尾势
两腿开立,双手仰掌由胸前徐徐上举至头顶,目视掌而移,身立正直,勿挺胸凸腹;十指交叉,旋腕反掌上托,掌以向上,仰身,腰向后弯,目上视;然后上体前屈,双臂下垂,推掌至地,昂首瞪目。呼气时,屈体下弯,脚跟稍微离地;吸气时,上身立起,脚跟着地;如此反复21次。收功:直立,两臂左右侧举,屈伸7次。
诀曰: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头,凝神一志;起而顿足,二十一次;左右伸肱,以七为志;更作坐功,盘膝垂眦;口注于心,息调于鼻;定静乃起,厥功维备。
总考诀曰:总考其法,图成十二。谁实贻诸,五代之季。达摩西来,传少林寺。有宋岳候,更为鉴识。却病延年,功无与类。
健康指导
易筋经气感强,收效快,尤其是内外兼修,身心同养,性命双修,具有御邪疗疾,延年益寿,开发潜能的功效。从中医研究的角度看,易筋经以中医经络走向和气血运行来指导气息的升降,在身体曲折旋转和手足推挽开合过程中,人体气血流通,关窍通利,从而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而按现代医学观点来看,修习易筋经,会使人体血液循环加强,从而改善人体的内脏功能,推迟衰老。
易筋经运动量较大,动作难度较高,因此,全套运动只适宜于体质较好的青壮年慢性病患者。体质较弱者,可量力而行,有选择地操练其中几势或减少每势操练次数。心脑血管和哮喘病发作期间忌用。

四、翻译后的易筋经全文 总论
[编辑本段]

译曰,佛祖大意,谓登正果者,其初基有二:一曰清虚,一曰脱换。能清虚则无障,能脱换则无碍。无碍无障,始可入定出定矣。知乎此,则进道有其基矣。所云清虚者,洗髓是也;脱换者,易筋是也。

其洗髓之说,谓人之生感于情欲,一落有形之身,而脏腑肢骸悉为滓秽所染,必洗涤净尽,无一毫之瑕障,方可步超凡八圣之门,不由此则进道无基。所言洗髓者,欲清其内;易筋者,欲坚其外。如果能内清静、外坚固,登寿①域在反掌之间耳,何患无成?

且云易筋者,谓人身之筋骨由胎而受之,有筋弛者、筋挛者、筋靡者、筋弱者、筋缩者、筋壮者,筋舒者、筋劲者、筋和者,种种不一,悉由胎。如筋弛则病、筋挛则瘦,筋靡则痿,筋弱则懈,筋缩则亡,筋壮则强,筋舒则长,筋劲则刚,筋和则康。若其人内无清虚而有障,外无坚固而有碍,岂许入道哉?故入道莫先于易筋以坚其体,壮内以助其外。否则,道亦难期。

其所言易筋者,易之为言大矣哉。易者,乃阴阳之道也。勇即变化之易也。易之变化,虽存乎阴阳,而阴阳之变化,实存乎人。弄壶中之日月,搏掌上之阴阳。故二竖②系之在人,无不可易。所以为虚、为实者易之③,为刚、为柔者易之,为静、为动者易之。高下者易其升降,后先者易其缓急,顺逆者易其往来,危者易之安,乱者易之治,祸者易之福,亡者易之存,气数者可以易之挽回,天地者可以易之反覆,何莫非易之功也。至若人身之筋骨,岂不可以易之哉。

然筋,人身之经络也。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经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如人肩之能负,手之能摄,足之能履,通身之活泼灵动者,皆筋之挺然者也。岂可容其弛、挛、靡、弱哉。而病、瘦、痿、懈者,又宁许其入道乎。佛祖以挽回斡旋之法,俾筋挛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强,筋弛者易之以和,筋缩者易之以长,筋靡者易之以壮。即绵泥之身,可以立成铁石,何莫非易之功也。身之利也,圣之基也,此其一端耳。故阴阳为人握也,而阴阳不得自为阴阳。人各成其人,而人勿为阴阳所罗。以血气之驱,而易为金石之体。内无障,外无碍,始可入得定去,出得定来。然此君功夫,亦非细故也。而功有渐次,法有内外,气有运用,行有起止,至药物器制,节候岁月④,饮食起居,始终各有征验。入斯门者,宜先办信心,次立虞心,奋勇坚往,精进如法,行持而不懈,自无不立跻⑤圣域矣。

般刺密谛曰,此篇就达摩大师本意,言易筋之大概。译而成文,毫不敢加以臆见或创造一语。后篇行功法,则具详原经译义。倘遇西竺高明圣僧,再请琢磨可也。

膜 论

夫人之一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内而精气与神,外而筋骨与肉,共成其一身也。如脏腑之外,筋骨主之;筋骨之外,肌肉主之,肌肉之内,血脉主之;周身上下动摇活泼者,此又主之于气也。是故修炼之功,全在培养血气者为大要也。即如天之生物,亦各随阴阳之所至,而百物生焉,况于人生乎,又况于修炼乎。且夫精气神为无形之物也,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

此法必先炼有形者,为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若专培无形而弃有形,则不可;专炼有形而弃无形,更不可。所以有形之身,必得无形之气,相倚而不相违,乃成不坏之体。设相违而不相倚,则有形者化而无形矣。是故炼筋,必须炼膜,、炼膜必须炼气。然而炼筋易而炼膜难,炼膜难而炼气更难也。先从极难,极乱处立定脚根,后向不动、不摇处认斯真法。

务培其元气,守其中气,保其正气。护其肾气,养其肝气,调其肺气,理其脾气,升其清气,降其浊气,闭其邪恶不正之气。勿伤于气,勿逆于气,勿忧思悲怒以损其气。使气清而平,平而和,和而畅达,能行于筋,串于膜,以至通身灵动,无处不行,无处不到。气至则膜起,气行则膜张。能起能张,则膜与筋齐坚齐固矣。

如炼筋不炼膜,而膜无所主;炼膜不炼筋,而膜无所依;炼筋、炼膜而不炼气,而筋膜泥而不起;炼气而不炼筋膜,而气痿而不能宣达流串于筋⑥络。气不能流串,则筋不能坚固,此所谓参互其用,错综其道也。

挨炼至筋起之后,必宜倍加功力,务使周身之膜皆能腾起,与筋齐坚,着于皮,固于内,始为子母各当。否则筋坚无助,譬如植物,无土培养,岂曰全功也哉。

般刺密谛曰:此篇言易筋以炼膜为先,炼膜以炼气为主。然此膜人多不识,不可为脂膜之膜,乃筋膜之膜也。脂膜,腔中物也。筋膜,骨外物也。筋则联络肢骸,膜则包贴骸骨。筋与膜较,膜软于筋;肉与膜较,膜劲于肉。膜居肉之内,骨之外。包骨衬肉之物也。其状若此,行此功者,必使气串于膜间,护其骨,壮其筋,合为一体,乃曰全功。

内壮论

内与外对,壮与衰对,壮与衰较,壮可久也。内与外较,外勿略也。内壮言坚,外壮言勇。坚而能勇是真勇也。勇而能坚是真坚也。坚坚勇勇,勇勇坚坚,乃成万劫不化之身,方是金刚之体矣。

凡炼内壮,其则有三,一曰守此中道。守中者,专于积气也。积气者,专于眼、耳,鼻、舌、身、意也。其下手之要,妙于用揉,其法详后。凡揉之时,宜解襟仰卧,手掌着处,其一掌下胸腹之间,即名曰中。惟此中乃存气之地,应须守之。守之之法,在乎含其眼光,凝其耳韵,匀其鼻息,缄其口气,逸其身劳,锁其意弛,四肢不动,一念冥心,先存想其中道,后绝其诸妄念,渐至如一不动,是名曰守。斯为合式。盖揉在于是,则一身之精气神俱注于是。久久积之,自成庚方一片矣。设如杂念纷纭,弛想世务,神气随之而不凝,则虚其揉矣,何益之有。

二曰勿他想。人身之中,精神气血不能自主,悉听于意,意行则行,意止则止。手中之时,意随掌下,是为合式。若或弛意于各肢,其所凝积精气与神,随即走散于各肢,即成外壮,而非内壮矣。揉而不积,又虚其揉矣,有何益哉。

三曰待其充周。凡揉与守,所以积气。气既积矣,精神血脉悉皆附之守之不驰,揉之且久,气惟中蕴而不旁溢。气积而力自积,气充而力自周。此气即孟子所谓至大至刚,塞乎天地之间者,是吾浩然之气也。设未及充周,驰意外走,散于四肢,不惟外壮不全,而内壮亦属不坚,则两无是处矣。

般刺密谛曰,人之初生,本来原善。若为情欲杂念分文,则本来面目一切抹倒,又为眼、耳、鼻、舌、身、意分损灵犀、蔽其慧性,以致不能悟道,所以达摩大师面壁少林九载者,是不纵耳目之欲也。耳目不为欲纵,猿马自被其锁绊矣。故达摩大师得斯真法,始能只履西归,而登正果也。此篇乃达摩佛祖心印先基,真法在守中一句。其用在含其眼光,七句。若能如法行之,则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极乐世界,可立而登矣。

揉 法

夫揉之为用、意在磨砺其筋骨也。磨砺者,即揉之谓也。其法有三段,每段百日。一日揉有节候。如春月起功,功行之时,恐有春寒,难以裸体,只可解开襟。次行于二月中旬,取天道渐和,方能现身下功,渐暖乃为通便,任意可行也。

二曰揉有定式。人之一身,右气左血。凡揉之法,宜从身右推向于左,是取推气入于血分,令其通融;又取胃居于右,揉令胃宽,能多纳气;又取揉者右掌有力,用而不劳。

三日揉宜轻浅。凡揉之法,虽曰入功,宜法天义。天地生物,渐次不骤,气至自生,候至物成。揉若法之,但取推荡,徐徐来往,勿重勿深,久久自得,是为合式。设令太重,必伤皮肤,恐生痪虏;深则伤于肌肉筋膜,恐生热肿,不可不慎。

采精华法

太阳之精,太阴之华,二气交融,化生万物。古人善采咽者,久久皆仙。其法秘密,世人莫知。即有知音,苦无坚志,且无恒心,是为虚负,居诸而成之者少也。

凡行内炼者,自初功始,至于成功,以至终身,勿论闲忙,勿及外事。若采咽之功,苟无间断,则仙道不难于成。其所以采咽者,盖取阴阳精华,益我神智,俾凝滞渐消,清灵自长,万病不生,良有大益。

其法:日取于朔,谓与月初之交,其气方新,堪取日精。月取于望,谓金水盈满,其气正旺,堪取月华。设朔望日遇有阴雨或值不暇,则取初二、初三、十六、十七,犹可凝神补取。若过此六日,则日咽月亏,虚而不足取也。朔取日精,宜寅卯时,高处默对,调匀鼻息,细吸光华,合满一口,闭息凝神,细细咽下,以意送之,至于中宫,是为一咽。如此七咽,静守片时,然后起行,任从酬应,毫无妨碍。望取月华,亦准前法,于戌亥时,采吞七咽。此乃天地自然之利,惟有恒心者,乃能享用之;亦惟有信心者,乃能取用之。此为法中之一部大功,切勿忽误也。

达摩易筋经

“达摩易筋经”传说是达摩老祖的一种养生功法,练功时,必须在人少寂静的地方,刻苦锻炼,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掌握这个功法的特点和方法,才能入门。

少林寺的功法,名称很多,“达摩易筋经”也属最早的功法之一,所以历来在民间很受欢迎,这个功法有个特点,它能疏通各个经络脏腑,发功快,见效速。一个人难得有几十年的锻炼时间,因此就得在一、二个功法上狠下功夫,以求精通,方能锻炼出真功夫。

“达摩易筋经”确是我国一种健身的好方法,此功使神、体、气三者,即人的精神,形体和气息有效的结合起来,经过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认真锻炼,从而使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及全身经脉得到充分的调理,进而达到保健强身,防病治病,抵御早衰,延年益寿的目的。

1、韦参献杵第一式

自然呼吸,两腿挺膝,两足跟内侧相抵,脚尖外撇,成立正姿式,躯干正直,头顶之百会穴与裆下的长强穴要成一条直线;两掌自然下垂于体侧;目平视,定心凝神;然后双手向前分抬合十,停于胸前膻中穴外,式定后约静立一分钟。

2、韦参献杵第二式

接上式;自然呼吸,两掌从胸前向体侧平开,手心朝上,成双臂一字状;同时两足后跟翘起,脚尖着地,两目瞪睛平视;心平气合。式定约静立半分钟。

3、韦参献杵第三式

接上式;逆呼吸,两掌分别上抬,至双臂成U字状时,双肘微弯,掌心朝上,尽力上托;同时咬齿,舌抵上腭,气布胸际。式定后约静止半分钟。

4、摘星换斗式

右式:接上式;逆呼吸单吸不呼法,两脚后跟落地,全脚掌着地。左掌回收于背后,掌心朝下,尽力下按;同时扭项,目视右掌。式定后要气布胸际,深长鼻吸自由鼻呼,约静立半分钟。

左式:左右手势互换,右掌下落于背后,掌心朝下,尽力下按,同时左掌自体后擎天而起,扭颈,目视左掌。式定后用逆呼吸单吸不呼法,约静立半分钟。

5、倒拽九牛尾式

右式:接上式;逆呼吸;右脚跨前一步,成右弓步,同时右掌从体后向体前变握拳,翻腕上抬,拳心朝上停于面前。左掌顺式变拳,拳心朝上停于体后,两肘皆微屈;力在双膀,目视右拳。式定后约静立半分钟。

左式:左右手腿势互换,左腿蹬力,身体随之前移,重心落于右腿,继左脚提起跨前一步,成左弓步,同时左拳从体后向体前翻抬,右拳从面前向体后翻落,成左式;式定后约静立半分钟。

6、击爪亮翅式

接上式;逆呼吸,左腿蹬力,提左脚落于右脚内侧成立正姿式;同时双拳回收于腰际,拳心朝上,继而鼻吸气,挺身,怒目,双拳变立掌,向体前推出,掌心朝前,掌根尽力外挺;然鼻呼气,双掌再变握拳,从原路回收于腰际,拳心向上;再鼻吸气,双拳变五掌前推,如此反复七次;意在天门。

7、九鬼拔马刀式

右式:接上式;顺呼吸;右拳变掌从腰际外分上抬,至大臂与耳平行时,拔肩,屈肘,弯腰,扭项,右掌心朝内停于左面侧前,如抱头状;同时左拳变掌,回背于体后,尽力上抬。式定后约静立半分钟。

左式:左右手势互换,左臂伸直,左掌从体后向体侧上抬,同时右臂伸直,右掌顺式从头后经体侧下落,成左式,式定后约静立半分钟。

8、三盘落地式

接上式;自然呼吸;左足外开成马步,同时左掌下落,右掌从体后往体前上抬,至两掌心朝上于胸前相遇时,继外分,双肘微屈,掌心朝下按力于双膝之前外侧。式定后舌抵上腭,瞪睛,注意牙齿,约静蹲半至一分钟。然后双腿起立,两掌翻为掌心朝上,向上托抬如有重物;至高与胸平时,再翻为掌心朝下,变马步,再成式。凡三起三落,共蹲桩静立约一分半至三分钟。

9、青龙探爪式

右式:接上式;顺呼吸;两目平视,左足回收于右足内侧,成立正姿式;鼻呼,左掌自胸前变拳,顺式回收于腰际,右掌自胸前变爪,五指微屈,力周肩背,向体左伸探。

左式:左右手势互换,鼻吸,俯身,腰前屈,右爪从左至右经膝前围回;鼻呼,直身,变握拳停于腰际,同时左拳变爪,从腰际向体右伸探。

右、式姿式反复作三遍。

10、卧虎扑食式

右式:接上式;逆呼吸;两目平前视,上式结式为双拳停于腰际。右脚向前迈一大步。左脚跟掀起,脚尖着地,成右弓步;同时俯身、拔脊、塌腰、昂头,两臂于体前垂直,两掌十指撑地,意在指尖。式定后约静立半分钟。

左式:身体起立,左足向前跨一大步,成左弓步,作卧虎扑食左式,凡动作相反,为左右互换,式定后约静立半分钟。

11、打躬式

接上式;顺呼吸;上右足平行于左足内侧,距离约与肩宽;然后变为弓腰,垂脊,挺膝。头部探于胯下,同时两肘用力,两掌心掩塞两耳,两掌夹抱后脑,意在双肘尖。式定后随意停留片刻。

12、掉尾式

接上式;顺呼吸,挺膝,十趾尖着地,两手下落,微屈,两掌相附,手心拒地;同时瞪目视鼻准,昂头,塌腰垂脊,凝神益志,意存丹田。式定后脚跟落地,再掀起,三次后即伸膀挺肘一次;共脚跟顿地二十一次,伸膀七次;然后起立,成立正姿式。

9、求一内功心法

我个人认为,所谓的内功其实就是对于气的导引,通过长时间的练习从而形成使人觉得有气感。由于对于气的导引方法不同,形成了以下几种:
一种是利用打坐、站桩,或加做少量的动作的等方法练习,此种方法称为气功,此种练习方法是静中去求得,这种方法没有几个人能够明白,所以社会上教你练的多数是骗人的,而且此种方法练不好容易走火入魔,对身体有很大的影响。
一种是练内家拳(如太极拳、八卦掌等),此种练习方法是动中去求得,此种方法是通过打拳的过程中去调节呼吸的节奏、以及内家拳中一些基本功(如各种站桩方法、打坐等)。练内家拳只有随着联系的时间越长,不仅可以锻炼你的身体,对于内功的到感受越明显。
还有一种是少林寺的硬气功,我所知道的是通过木棍之类的东西对身体进行循序渐进地不断的拍打,再加上独门的导气法(可能是用于呼吸内功心法)来辅助练功。此种方法我个人认为也算是内功,因为我看过一本民国年间流传下来的一本关于少林寺硬气功的书,其练习方法就是通过少林寺独门的导气法,加上用物品对身体进行拍打完成的。
此三种方法都必须要通过明师去亲自去教你,而且要长时间的练才能学会、明白,因为核心的东西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谁也说不清,即使说出来并行成文字的话,你会信吗?

10、求一本基本内功心法,不要太复杂 不要太深奥

筑基炼己入门要诀
内丹入门功有二:
第一步为炼己,其功成标志为丹田气暖,肾如汤煎,气行带脉。
第二步为筑基,其功成标志为气通任督。此后,便进入后天返先天状态,一切有为之法皆不存在。社会上流传的文武火炼精、采大小药等有为之法,均属似是而非。
修炼内丹功,须先从有为之法入手,明了先后天及阴阳妙理。后天乃有为,先天乃无为。后天属阳、属动,阳中有阴、有静。先天属阴、属静,阴中有阳、有动。后天转化为先天,即阳转换成阴。后天阳中之阴转化为先天阴中之阳,即所谓“道至虚无生一气”、“无中生有”、“静极而动”。内丹功修炼达到返先天状态时,所有后天的有为之法、思维方式都不复存在,到此时练功者方真正进入内丹功之门。
现今,社会上流传内丹功之文武火炼精、采大小药、过三关之法,乃有为之法。当练功者返入先天状态,先天元气出现之时,如果用有为之法炼气,那岂不又落后天。众人不知先天真意(元神)在此的作用何等重要。
筑基阶段气通任督,此时之气称为营卫之气、混元之气。任督二脉皆通之后,进而修炼静定功境,即老子所谓“致虚极,守 静笃”。当静极而动,阳生之时,即元始先天祖气到来之候。此时,玄关窍开,采取之法要求忘却一切思维,以无待有,恍惚之中以真意返光内照,真气绵绵。待先天气足之时,以真意引先天之气行走于由混元气所打通的任督二脉之中。一旦达到先天之气能在脉中行走,便开始了后天返先天的过程,从而正式进入内丹功修炼阶段。
一、炼己口诀
盘坐宁心,松静自然。唇齿轻合,呼吸缓锦。
手须握固,眼须平视,收聚神光,达于天心。
进入泥丸,降至气穴。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丹田气暖,肾如汤煎。气行带脉,炼己功全。
炼己之法:当调身、调心达到要求后,接着慢慢将两眼神光从远处收至天心(两眉之中间),同时轻合上双眼。光聚天心又称回光,把神光回收至天心。然后引此神光进入脑中泥丸宫,再慢慢降光从中脉下至气穴。此处气穴位于两肾之间,脐后七分,命门前三分。行腹式停闭顺呼吸法:吸气时气入鼻孔缓慢吸入,沉至气穴,同时整个小腹部及两肾向外稍扩张。气吸至七分满时,闭住气,意守气穴。闭气时间总以不勉强力度。呼气时,气从鼻慢 慢呼出。放松腹,两肾火热如汤煎,此为肾中精气发动,将要外出。精气若有自行走动之兆,此乃关键之时,立即引此精气行走带脉。带脉打通且顺畅之后,丹田气足矣。行功至此,效验自知。炼己功成,按行筑基。
二、筑基口诀
丹田气足,督任并行。防危虑险,依脉运行。
周天循环,畅通身融。气归丹田,功成法明。
当丹田之气充足之时,意运此气过督脉三关(尾间、夹脊、玉枕)入泥丸,顺任脉降中丹田,再降至下丹田。如此周天循环不已,脉路畅通。此时,全身精力充沛,目光炯炯,面色红润,气足神清,至此筑基功成。
筑基阶段,气通任督之时,须防危虑险。逐步打通督脉三关,不可心急烦燥,否则导致气血乱窜,走火出偏。这一阶段专炼混元丹田气,此气炼成不仅身强体健,可为人治病疗伤,而且可应用于武技之中。运气于胸腹可抗拳脚棍棒击打;运气至手掌测可开碑裂石。

与养生内功心法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