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郭沫若养生

郭沫若养生

发布时间:2020-07-06 01:56:19

1、郭沫若如何评兰亭集序

郭沫若如何评兰亭集序

《兰亭序》自从被唐太宗钦定为王羲之的“真迹”后,受到了当时的重臣和士大夫的附和和吹捧与后来历代帝王和文人的推崇,把《兰亭序》奉为书法中的“神品”、“顶峰”、“楷模”,甚至把《兰亭序》“神化”,把王羲之尊为”书圣“。长期以来,对《兰亭序》的迷信,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影响之深,及至今日。虽然偶有人提出疑议,但也未受到重视。
1965年,郭沫若连续发表了三篇文章,即:“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兰亭序》与老庄思想”、“驳议的商讨”。1972年又发表了“新疆新出土的晋人写本《三国志》残卷”。郭沫若并不否认《兰亭序》是一件上乘的书法作品,也不否认王羲之是一位伟大的书法家,但他经过详细考证,断定《兰亭序》并不是王羲之的真迹。而是后人的“依托”,就是冒王羲之之名的伪作,连序文也是掺了假的。
郭沫若的主要论点有二:“《兰亭序》在思想上既不合乎王羲之的思想,在书法上也不合乎王羲之的时代。”
一、不合时代
中国的书法分篆、隶、楷、草四大体系,它们各有鲜明的时代特性。一般来说,秦以前流行篆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书法有了改变。据晋朝卫恒《四体书势》写到“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
隶书一直流行到南北朝末期,到了齐梁之间才有楷、草出现,这已经是晚于东晋一百多年了。到了唐朝,楷书趋向成熟,遂代替了隶书盛行起来,直到今日。王羲之是东晋的书法家,正是隶书流行时代,晋书《王羲之传》也说:“及长,辨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因此,当时不可能冒出一位楷书圣人王羲之来。
经郭沫若考证,近年出土的晋代墓碑,皆为隶书。新疆出土的晋人手抄本《三国志》也完全是隶书体。王羲之《豹奴帖》、《十七帖》也都有隶意,而《兰亭序》的书法则是唐代才流行的楷体(或称行楷),毫无隶意,可见是后人之作。
《兰亭序》的笔势也与王羲之的大不相同。梁武帝的《书评》对王羲之的评语是:“王右军书,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但《兰亭序》的字势却没有雄强的味道。而是相当妩媚。这与王羲之的笔法和性格都不相符。
二、不合思想
《兰亭序》在东晋时期是史无记载,世无传闻的。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收尽了历代名人佳作,但也未收此序文。直到南朝梁学者刘孝标所注的《世说新语》中才提到了此序文。全文较短,包括最后的附注,共153个字,称为《临河序》。到了唐代才改称《兰亭序》,并在序文中增加了一大段话,共167个字,但把附注删掉了。由此可见,唐朝的《兰亭序》是在梁代《临河序》的基础上加以删改、扩大而成的,因此说,序文是掺了假的。
《兰亭序》所增添的这段话,充满了悲观厌世的怀念情绪,如说:“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又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
增添的这段话,既与前文相矛盾,也与兰亭欢聚的气氛不合。前文说:“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娱目骋怀,信可乐也。”增添的文字却突然把“信可乐也”转变为“痛哉”“悲夫”。《兰亭序》写的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修禊事也”。修禊是古代联欢性质文人聚会。从序文后面所附的26人的诗作(包括王羲之的两首)中所表露出来的也都是欢乐气氛,并没有增添文字中的悲观气息。
增添的文字与王羲之的思想、性格更不相符。晋书《王羲之传》说他“以骨鲠称”,就是说他的性格是以正直刚强而出名的。他自己也是以忧国忧民的志士自居。《兰亭序》作于东晋永和9年,当时王羲之才四十多岁,正当壮年,官居“右军将军”。当时征西将军庾亮称赞他为官清廉高尚。晚年,他辞职还乡,游遍了名山大川。他感叹道:“我卒当以乐死。”就是说,他将以快乐告终。综上所述,在兰亭修禊时,他断然不会冒出悲观厌世的情绪来。
结论只有一个:序文既是掺了假的,就不会是王羲之的原作,更不会是王的真迹了。
究竟谁是做此依托之作的人呢?据郭沫若考证,最大的可能是隋代僧人智录。智录是王羲之的第七代孙,也是一位非常有名的书法家。他写的《千字文》与《兰亭序》的书法极为一致,有的字简直就象翻印的。据《兰亭考》记载,前代也有人说过:“《兰亭修禊前序》世传前僧智永临写。”“右师实右军末裔,颇能传其家法。”据说智永临书三十年,能兼诸体。关于他的故事很多,如说,向他求书的人非常多,连门槛都被踩破了,故不得不加层铁皮保护,人称“铁门槛”。
智永出家为僧,当然有着看破红尘之感。《兰亭序》增添的一段话,也很合乎出家人的遁世情绪。因此从思想上说,两者也是相符的。
郭沫若的文章,在六十年代曾引起很大争论。有人同意他的观点,如启功、龙潜、史树青等;也有人不同意,如章士钊、高二适、商承祚等。孰是孰非虽然至今仍无定论,但郭沫若刻苦钻研精神和严谨治学态度确实令人佩服。他这四篇文章涉及的历代著作多达近百篇, 他考证的碑帖和书法也有六十多种。他不仅逐句逐字加以考证,甚至每个字的用笔轻重,用墨浓淡也都不放过。真不愧为一位令人尊敬的史学家

两晋时期的文风
三国两晋时期,是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又是文学独立自觉的时代。这个时期的散文具有如下的特征:①在内容上抒情色彩越来越浓,表达社会政治见解和抒发个人感慨往往密切结合;②在形式上骈偶化倾向逐渐明显,更加讲求遣词造句的艺术技巧,体裁愈益多样化。其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建安黄初、魏晋之际、西晋、东晋几个阶段。

建安黄初时期这一时期的散文成就,以地区而论,曹魏为最,吴、蜀次之。以体裁而言,主要是应用文字,论辩散文次之。近人刘师培认为,曹魏散文与汉代散文不同之处在于:书檄之文,骋词以张势;论说之文,渐事研求名理;奏疏之文,质直而摒华(《中国中古文学史》)。此外,笔札之文,意真而语畅,也是这时散文有别于前代的一个方面。

曹魏散文名家,首选即曹氏父子。曹操文章清峻通脱,质朴简约,如《让县自明本志令》、《求贤令》、《整齐风俗令》、《军谯令》、《祀故太尉桥玄文》等。曹丕以书札见长,如《与吴质书》、《与繁钦书》、《答曹洪书》等,清丽卓约,富于情韵意趣,对后来旷达一派有一定影响。曹植表章,“独冠群才”(《文心雕龙·章表》),如《求自试表》、《求通亲亲表》、《陈审举表》,多有哀怨;其《与吴季重书》、《与杨德祖书》亦富于抒情意味,辞藻比其父兄华美。“建安七子”中,孔融文章多寓讥讽,如《与曹公书》、《难曹公制酒禁书》,而像《荐祢衡表》、《与曹公论盛孝章书》,则奋笔直书,刚劲锋利。陈琳檄文最为出色,如《为袁绍檄豫州》、《檄吴将校部曲》,铺张扬厉,贯古及今,是传世之作。阮□亦擅长符檄,文思敏捷,下笔倚马可待。其他书札,如繁钦《与魏太子书》,吴质《答魏太子□》、《答东阿王书》,皆文笔轻灵,属辞自然,情致委宛。

蜀国散文家有诸葛亮。其《出师表》,言辞诚恳,志笃文实,叮咛周详而几于涕零,感人至深,被认为是章表之英;又如《与群下教》、《诫子书》,内容充实,说理透辟,精确简练。其他如谯周、□正、秦宓也都有文名。吴国作家中,薛综、诸葛恪移文书札,率直明晰,不事藻饰。稍后韦昭、华□、薛莹等则渐趋骈俪。华□《谏盛夏兴工疏》,取贾谊《治安策》意,慷慨深切,颇有气势。

建安前后有一部分子书。早期有荀悦《申鉴》,多借古讽今,攻击曹操。其后有蒋济《万机论》、杜恕《体论》、刘邵《人物志》。比较重要的是徐□《中论》,立论确凿,类比切当,繁富绵密,不取辩论之体,而多雍容典雅之姿,深受曹丕推重。这个时期子书在内容上不独尊儒术而颇杂名法老庄,其学术价值超过文学价值。

魏晋之际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是论难散文,其次是书序之属。其内容,或为玄理之辩,或多嫉世之辞,而后又转化为超然物外之音。其文体风格,或清峻通脱,或富艳宏阔,但都析理严密,浑厚典重。这是由于时势险恶,情多压抑,虽以老庄为旨趣,却不敢汪洋恣肆,而蓄气于内,更显得狷急深邃。

这时散文家,大致可分为两派,一为阮籍、嵇康,一为王弼、何晏。阮籍长于论辩,名作如《大人先生传》,语重意奇,惊风骇俗,发前人所未发;其他如《通易论》、《通老论》、《达庄论》、《乐论》等,多阐发道家之绪,而才藻艳逸,托体高远,行文奇偶相成,散体之中或用韵语。嵇康散文使气骋辞,明快犀利,立论新颖,如《管蔡论》,借管蔡事为□丘俭起兵反对司马氏辩护;《与山巨源绝交书》,名为与友人书信,实为对统治者的抗争,公然“非汤武而薄周孔”;《难自然好学论》,竟斥仁义为“臭”“腐”、“六经未必为太阳”;《声无哀乐论》、《养生论》等,析理之美,优于前代,对南朝论辩散文深有启迪。“竹林七贤”中,刘伶有《酒德颂》,思想、语言都近乎嵇康,而文体则颇似辞赋。王、何的文章不多,深辨玄理,言约意深,虽曰精微,而动人心魄之力却远不如嵇、阮。竹林七贤像南朝墓砖画

李康《运命论》亦颇有名。文章引证大量史实,反复论述人生命运之理,多用排句铺陈,气势磅礴,语言畅达。夏侯玄的《乐毅论》上承《史》《汉》传赞,是当时盛行的历史人物论中的代表作。陈寿《三国志》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历史著作,其中有许多成功的史传散文,如《诸葛亮传》、《华佗传》等。文笔简洁质朴,上承《史记》、《汉书》,下启范晔、沈约。

书序类中以李密《陈情表》最出色。剖陈衷曲,辞语恳切,笔调哀婉,通篇以情感人,连晋武帝也不能不为之动容。向秀的《思旧赋序》,即景生情,寥寥数语,却凄神寒骨。

西晋时期西晋散文一个突出特点是骈偶化越来越严重,骈文作为一种文体这时已臻于成熟。有的文章通篇皆用对句,建安时期的疏散之气逐渐消失。文体越来越多,赋序甚至独立成为一种专门体裁。

散文名家,首推陆机、潘岳。陆机被认为是骈文的奠基者。他的《豪士赋序》、《叹逝赋序》、《吊魏武帝文》等,说理与抒情结合,是当时骈体文的典型。潘岳尤善为哀诔之文,如《马□督诔》、《夏侯常侍诔》、《哀永逝文》,都富于感情。

晋初笔札,首推张华。现存多为短制,信笔写去,自然洒脱,不假雕饰。陆机的《与赵王伦□荐戴渊》,音韵和谐,词藻华丽,是整齐的骈体。陆云的《与兄平原书》30余篇,多讨论文章写作之事,娓娓如道家常,纯用散语。刘琨的《答卢谌书》,悲凉慷慨,充满不平之气,语句整饬而错综,介乎骈散之间。这些文章,都风格各异。

西晋时期言意之辨、有无之辨十分激烈,是当时议论散文的一个主要内容,其中欧阳建的《言尽意论》和裴□的《崇有论》是哲学史上的重要著作。此外,刘毅有《请罢中正疏》,王沈有《释时论》,二人都猛烈抨击九品中正制。江统《徙戎论》指出迁徙少数民族于内地必有后患,预见深刻,文亦质直。其他如陆机的《辨亡论》,效贾谊《过秦论》,排偶有过,而气势不及;其《五等论》与曹□《六代论》同样有名,但都主张复古,思想不足取,词句尚明快清晰。

西晋时期出现了一批俳谐文字,如张敏《头责子羽文》,陆云《嘲褚常侍》、《牛责季友》,石崇《奴券》,鲁褒《钱神论》等。时人纷起效尤,拟作数以百计,一时成为风气,它们上继扬雄、王褒,寓讽刺于嬉笑,形成了散文中一个新的门类。其中《钱神论》对金钱崇拜的揭露堪称淋漓尽致。

东晋时期东晋文坛盛行骈文,不过,有少数人仍沿用散文写作,或以散驭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前期如王羲之,后期是陶渊明。

王羲之文风清淡,不尚辞藻而多情致。名篇如《□亭集序》,由叙事而写景,用感物以抒怀,笔势飘逸,一如其书法。后世很多人想学而不可及,只有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独得其妙。他的书信如《与会稽王□》、《报殷浩书》、《遗谢安书》等,均得自然之体。其杂帖文字,短小精悍,文约义丰,气清辞美,隽永有味,是六朝散文中不可多得者。

陶渊明是魏晋时期最重要的诗人,也是重要散文家之一。他的文章自然淡泊而内涵丰腴,在内容上一扫魏晋间玄学佛理的虚缈空幻,代之以山水田园、人情物态的清新淳朴,革除嵇、阮以下的压郁愤懑而归于真率超脱;在辞句上则摒弃潘陆的骈偶雕砌,返于明白省净。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序》、《五柳先生传》、《与子俨等疏》、《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其中有的是传诵千古、家喻户晓的不朽名篇。归去来兮图卷(局部)明代夏芷作

东晋时期思想界很活跃,传统的“三玄”研究与对佛学义理的追求使玄学有六家七宗之多,佛学因释子们对般若学真谛的探索亦勃然兴盛,道教理论也日趋系统化,因之出现了大量阐述或论辩玄理的散文。玄学家中孙盛的《老聃非大贤论》、《老子疑问反讯》,王坦之的《废庄论》,对老庄哲学提出严厉批评。戴逵的《释疑论》驳斥佛教因果报应论,《放达非为道论》批评魏晋名士的放达作风,都有一定积极意义。佛教理论家有道安、支遁、僧肇、慧远等。僧肇的《物不迁论》、《不真空论》等,析理精密而又极富文采,远过西晋诸论。慧远的《沙门不敬王者论》,在当时和稍后论辩文中有一定代表性。葛洪是道教理论的奠基人,其《抱朴子》内篇论道术,外篇论儒学,文字整饬,有骈有散。书中所摘录的鲍敬言的《无君论》,可以看出是一篇尖锐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的重要政论文。

东晋的应用文字中,庾亮的表奏靡密闲畅,如《让中书监表》。温峤的书记循理清通,如《重与陶侃书》。孙绰的碑铭择言雅洁,当时大臣王导、郄鉴、庾亮、庾冰诸碑文都出自他之手。

东晋历史散文中,纪传类无可称道者。史论类中,干宝的《晋武帝革命论》、袁宏的《三国名臣序赞》等,有一定影响

2、谁介绍一下郭沫若的生平事迹

1994年8月15日,郭沫若的日本夫人安娜(佐藤富子)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年。

郭沫若平生最喜欢101这个数字。在1958年完成的诗集《百花齐放》中,他特意写了101首诗,并在《后记》里阐释了101这个数字所蕴含的深刻的哲理意味———“象征着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这里有‘既济,未济’的味道,完了却又没有完”。凑巧的是,郭沫若在北京医院逝世时,所住的病房也是101号;而今安娜也以101岁的高龄走完她的人生旅程,这难道是巧合吗?

现在郭沫若与安娜都已作古,101,像是冥冥之中的一根丝线,把这一对曾经共患难的夫妻,在精神上重新维系在一起了。

1914年,郭沫若赴日本留学,学名郭开贞。初到日本的那几年,在异国流浪生活中遭受的民族歧视,国内黑暗的社会现实和军阀争战,父母包办婚姻留下的创伤,加上在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读书时因过於用功而患上的“极度神经衰弱症”,使他陷於消沉、苦闷之中,他忽儿想自杀,忽儿想出家,精神濒於崩溃。

正在这时,他与安娜相遇,正如他自己所说:“把我从这疯狂的一步救转回来的,或者要算是我和安娜的恋爱吧……我和她开始恋爱,我的作诗欲望才认真地发生了出来。”

1916年6月,郭沫若在东京一高的留日同学陈龙骥患了肺病,住进圣路加医院。郭沫若此时已升入冈山六高读书。这年暑假,他到东京去探望友人。在圣路加医院,他第一次见到日本女护士佐藤富子。他发现,这位少女的眉宇之间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圣洁之光,熠熠生辉。这洁光,令他感到神圣,令他肃然起敬。

不久,陈龙骥在养生院病故。郭沫若给亡友料理完丧事后,再度来到圣路加医院,索要亡友的X光底片,藉此机会见一见他锺情的那位日本姑娘。

佐藤富子听郭沫若说起友人之死,流了不少同情的眼泪,还说了许多安慰的话。这泪水,这话语,滋润着郭沫若的心田,他感受着一种苦涩的甜蜜。他想:这位日本少女的出现,大概是上帝对我的怜悯罢———见我失去了一位投契的良朋,便送来了一位娴淑的腻友,补救我心灵的空虚。他怀着对爱的神秘憧憬,匆匆回冈山去了。

据日本仙台市广濑町九番一号尚迥女子学校有关资料记载,佐藤富子是宫城县黑川郡大衡村大衡字中山三十四番地士族传道士卯右卫门的长女,兄弟姐妹共八人。她的祖父是北海道大学的创始人,首届校长。父亲原是北海道大学士木系毕业的工程师,后转而信仰基督教,当了牧师。富子於1914年在尚迥学校毕业后,母亲准备给她操办婚事,她坚决拒绝,并设法出逃,来到东京京桥区圣路加医院当护士,立志将一生献给慈善事业。
http://tieba.baidu.com/f?kz=122530437

3、为什么写作益养生?

写作,不论写任何体裁的文章,只要有兴趣去写、认真去写,都对健康有益,古今中外在创作方面zd有成就的健康老人都证实了这点。如:中国科学家竺可桢82岁写成了《物候学》;唐代名医孙思邈在100岁时写成了《千金翼方》;英国著名剧作家潇伯纳93岁时写成了《牵强附会的寓方》;希腊著名剧作家索福克勒斯100岁时还在编写剧本;美国著名黑专人作家杜波依斯在93岁时完成了《黑色的火焰》三部曲。中国文学家郭沫若、茅盾也都在80多岁时还从事创作。

写作益健康的机制,首先在于写作过程是大脑思维活动的过程,按照“用进废退”原则,经常写作的人,大脑功能便得到了良性有序的增强,可有效地预防大脑早衰。再则,爱写作的人,必定热爱生活、热爱事业与工作,他们把物欲看得很轻,他们的心态也就常处于平衡状态。为此,属他们机体的内分泌,激素的分泌,气血的运行也常逞平衡状态,这样他们机体的免疫系统与抗病能力也都可相应地得到提高。还有写作过程中的专心一意、聚精会神、物我两忘的境界,是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可促使大脑内啡肽的发生,这对养生祛病都大有益处。

4、练书法有什么好处

『冶心练气』——书法是一种陶冶心灵,练气养气的柔性运动,对于体能和心智的锻炼都有帮助。不仅能修心养性,改变气质,更得以从静中稳定血压,使得身心清爽愉快。

『肯定自我』——以适当有效的方法学习书法,自能在极短时间内培养创作、书写作品的能力,适时显露才华获得成就感,对事业和人生都有绝对的帮助。

『忙闲兼宜』——练习书法易于调配时间,在忙闲中取得平衡,是一种“闲人的忙事,忙人的闲事”。工作的人,在忙余提笔挥毫,,自能悠游其间,获得心灵的调剂;而较有闲暇的人,若能提笔练字,必能由于练习书法而充实生活。

『增广文学素养』——练写书法必需了解许多古典文籍和诗词,增长文学的素养,并因选用有益自身及社会教化的文字内容,而能促成良性的社会教育。

『起到养生作用』——挥毫是抒发个人情绪的良方,心情好时乐在其中,心情低潮时大笔一挥,自能去忧解闷。不少医学家认为,书法与气功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中国书法也能起到促进身心健康,使人精力充沛,益寿延年的作用。练习书法与气功的“三调”非常相似: 1)调身——姿势:写字要调整好身体的姿势。中国书法非常重视写字姿势,要求两脚平开与肩宽,松腰宽肩,含胸拔背,两手自然放平,左手按纸成弧形,右手拿笔,体态要轻松自然,有利于全身肌肉、血管、神经的放松,从而促进入静。 2)调神——入静:练习书法,因为要聚精会神地读帖、临帖,从而调整了精神状态,使意念集中。 3)调息——调整呼吸:练习书法时,要求呼吸自如、深长而均匀,不要屏气或有意识抑制呼吸,促进心肺功能的调节。

5、我在网上看到郭沫若用静坐的方式治好神经衰弱,我怕吃西药,是否用静坐治疗呢?求高手指教

呵呵,静坐这种方法的确可以治疗好,但是很多人都坚持不下去

6、关于保健的名言

乐观是养生的一大秘法,常常忧思和忿怒,足以使健康的身体变得衰弱而有余。 ——屠格涅夫
轻快的步行如同其它形式的运动一样,是治疗情绪紧张的一服理想的“解毒剂”,并能改善人们的一般健康。 ——怀特
勤奋是身体健康最好的预防针。
世上最高级的三个医师:节食博士、安宁博士、快活博士。——史威夫特
世上最好的医生是饮食有度、保持平安与喜悦的心情。——史威福特【英】
人的健全,不但靠饮食,尤靠运动。 ——蔡元培
身体要过着一种有规则的、有节制的生活,方才能保持健康。
—夸美纽斯【捷】
身体的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神的健康。 ——约翰·格雷【英】
散步不需要伴侣,东望西望没人管,快步慢步由你说,这不但是自由,而且只有这种时候才特别容易领略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那种“分段苦”的味道。 ——梁实秋
使身体充满精力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快活的习惯。 ——葛德文
养成简单朴素的生活习惯,是增进健康的一大因素,使人对于生活必需品不加挑剔。 ——伊壁鸠鲁【古罗马】
忧愁、顾虑和悲观,可以使人得病,积极、愉快和坚强的意志乐观的情绪,可以战胜疾病,更可以使人强壮和长寿。 ——巴甫洛夫
有一个方法可以让自己好看,就是尽量保持快乐的心境。 ——席幕蓉
有规律的生活是健康与长寿的秘诀。 ——巴尔扎克【法】
饮食节制常常使人头脑清醒思想敏捷。 ——富兰克林
要保持健康的身体,除了节食、安静这两位医生外,还有一位,就是快乐。
——丘吉尔
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 ——马克思
年青人有的是健康,因而他也就浪费健康。一旦觉得健康值得宝贵的时候,那犹如已经把钱失掉的败家子,是已经失掉健康了。 ——郭沫若
保持身体健康是一种职责,但是只有极少数人意识到这一点。 —赫·斯宾塞
保持一生健壮的真正方法是延长青春的心。 ——柯林斯
保持健康的好办法:吃你不愿吃的东西,喝你所不爱喝的饮料,做你所不想做的事情。 ——马克·吐温【美】
长期的心灰意懒以及烦恼足以致人于贫病枯萎。 ——布朗
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可以养心。
锻炼身体,短时间内效果不显,但持之以恒,其功自见。就像储蓄一样,零存整取,积久即成巨款。 ——孙允中
节制和运动是两个真正的医生。 ——卢梭
健康的人最重视的是生活;特别是有天才的人,因为他比别人更需要生活。
——罗曼·罗兰【法】
精神畅快,心气和平。饮食有节,寒暖当心。起居以时,劳逸均匀。
—梅兰芳
经得起各种诱惑和烦恼的考验,才算达到了最完美的心灵的健康。 ——培根【英】
最有利于增进身体健康的是愉快和满足。 ——木村大一
走路是极好的运动,人应该养成走长路的习惯。 ——杰弗逊

7、王阳明的“静坐”养生你学会了吗?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祖籍浙江余姚,后迁至山阴(今绍兴),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七年(1529年),曾创建阳明书院,故称阳明先生。王阳明28岁中进士,历官庐陵知县、刑部主事、兵部主事、史部主事、左佥都御史、南京兵部尚书等。一生文治武功俱称于世,敕封新建伯。著有《王文成公全集》38卷,是我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心学杰出代表。他创立“心学”称“阳明学”,又称“姚江学派”。

王阳明的“心学”体系,经过四百年之久史海沉浮,当今又在世界上掀起研究王学热潮。王阳明对“静坐”养生明确地说:“究极仙径秘旨,静坐为长生久视之道。”唯有坚持修炼“静坐”养生,才能有健康的身体、顽强的意志,才能开悟得道,用正的思想指导人的行动。王阳明修炼“静坐”养生之道,有独特系列创新之见,值得学习弘扬,且非常有现实意义。

1.“太虚即氧”,“静坐”,人在气中,气在人中

文学大师郭沫若的“静坐”养生之道,就是从王阳明的著作中得到启迪的。郭沫若“静坐”养生是实践了王阳明“静坐”养生的学生。王阳明从“静坐”入门,认识太虚即气而得道。老子在《道德经》中讲:“修之于身,其德乃真”。王阳明在《正蒙·太和篇》中说:“太虚即气”,“太虚无形,气之本体”,“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王阳明高明是讲万物“本体”是气,阴阳二气是统一体。阴阳二气是宇宙万物变化运动的根本。王阳明著《周易外传》讲:“虚空即气,气则动者也”。明朝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在《灵诚精义》讲:“宇宙有大关合,气运为主”。王阳明在《正蒙·太和篇》中又讲:“由太虚,有天之名;有气化,有道之名”。在《传习录》中讲:“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可知充塞天地之间……便是一气流通。”王阳明讲:“一气流通”就是“行气”,“行气治百病”。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墨子讲:“练气即行气。”《黄帝内经》讲:“气行则血行”。综上所述,充分说明了王阳明“静坐”养生是深知“人在气中,气在人中”的哲理。

2.“静坐”并非绝对静,而是“方静旋动”

王阳明对气在运行中“动与静”的理解很辩证。《正蒙注大易篇》讲:“静以居动,则动者不离乎静,动以动其静,则静者亦动而灵”。《思闻录外篇》讲:“方动即静,方静旋动,静即含动,一切事物静动两种态,静是静动,而非不动。止而行之,动动也;行而止之,静也动也”。王阳明的动静观深邃理论是提出了“方静旋动”。《中国道家内丹修炼学》讲:“旋转与波是宇宙生成生化的最根本规律”,宇宙是在不断动静态中而运动生化。《思闻录外篇》讲:“天地之化日新。动静是对立统一,动静互涵,动静是相对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动静中变化”。《思闻录外篇》讲:“今日风雷非昨日之风雷,是以知今日之日月非昨日之日月”。王阳明修正了张载“日月之形万古不变”的结论。《尚书引文·太甲》讲:“新故相推,日生不滞”。《正蒙注大易》讲:“荣枯相代而弥见其新”。《思闻录外篇》讲:“守其故物不能自新,虽其未消,亦槁而死”。故客观世界永远在动静运动中生生不息,而在气化中呈现其生命的代谢规律,唯独明白了客观世界动静规律,而顺应这规律,才能像荀子所讲:“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王阳明论动静是洞明了练气“静坐”养生的玄机。《上洞心丹经诀》讲:“静坐行气着手,运精气过三关直入脑,脑满以后,丹自玄膺而下,其味甘,其气香,至此则内丹成”。阳明极为高明,他在“静坐”中悟出“方静旋转”气行机理。点化我们要认识到“静坐”并非绝对静,静是相对的。

3.“静坐”即修心、调气,要发“诚意”、“善念”

《黄庭经》讲:“意中动静气得行”,众人皆知意调气。但进一步深入理解意念力本体在何处?一般常人并不知道。王阳明著《传习录》中讲:“盖心之本体,本无不正,自其意念发动,而后有不正故欲正其心,必就其意念而发而正之,凡其发一念而善也……发一念而恶也,恶之真如恶人臭;则意无不诚,而心可正矣,然意之所发,有善有恶……”王阳明又进一步讲:“正心诚意”,要做到“诚意”必须要“格物致知”,也就是使每一个人对外界事物认识为善去恶,明其道心,也就是“良知”。所以“心正”才能“行正”。什么叫“格物”?“格物”怎么解?宋朝大政治家、大历史学家、大文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将“格物”解为“格杀”,这是别有洞天的理解。人生活在世界上无时无刻都存在“七情”、“六欲”诱惑,如一个人不能抗拒“物欲”诱惑,即不能达到“六根”清静。《大学》讲:“致知在格物”。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又进一步讲:“我今说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要将不善之念克倒了,须彻根彻底,不使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立言总旨”。王阳明“心学”将“主静止欲”是讲透了,气功修炼功夫意念调气,就是“炼心”的功夫。“炼心”是气功修炼最上乘的功夫。关于炼心,儒佛道三家均有论述,儒家讲:“格物正心”;佛家讲:“明心见性”;道家讲:“炼心养气”。“格物”才能“止欲”,“心正”才能“行正”,平常心即是道。一团正气,一片丹心。“心月孤园朗中天”,“万缘脱去心无事”。王阳明论“静坐”中调气强调“诚意”发“善念”很重要。《唱道真言》讲:“根本起修心为根本”。这是王阳明的真知灼见。

4.“静坐”为长生久视之道

王阳明对“静坐”养生下过很大的功夫,在修证认识到“静坐”重要。《年谱》中说:“究极仙经秘旨,静坐为长生久视之道,久能预知”。王阳明还对“静坐”有自己的创见,称“静坐”为“默坐澄心”。“静坐要省察克治,静坐能使心清静收敛,从而向人欲发动攻势,克服自我私欲产生,通过静坐能顿悟明心见性,得道成真”。王阳明强调“静坐”中身心道德的修养,否定朱熹“求理于物”,而认为“吾性自足,求理于吾心”。王阳明在“静坐”中创建“知行合一”的心学。老子著《道德经》中讲:“人居第一”。明朝大预测家邵康节讲:“人生所贵有精神”。王阳明的“静坐”养生实践说明了“静坐”养生能强身祛病,开慧悟道。并下了一个结论:“静坐是长生久视之道!”

8、当代有哪些国学大师?

9位当代国学大师:

1、王国维

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汉族,浙江省海宁人。 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王国维早年追求新学,接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继而攻词曲戏剧,后又治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郭沫若称他为新史学的开山,不止如此,他平生学无专师,自辟户牖,成就卓越,贡献突出,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

2、南怀瑾

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出生于中国浙江温州,中国当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文化传播者、学者、诗人、武术家、中国文化国学大师。南怀瑾生前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精通儒、释、道等多种典籍,全身心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建设与传播,其出版代表作诸多,比如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易经杂说》等共计三十多册,且被人们翻译成八种语言流通世界各地。

3、季羡林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4、章太炎

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浙江余杭人。原名学乘,字枚叔(以纪念汉代辞赋家枚乘),后易名为炳麟。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顾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早年又号“膏兰室主人”、“刘子骏私淑弟子”等,后自认“民国遗民”。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

5、陈寅恪

陈寅恪(1890.7.3—1969.10.7),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陈寅恪之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6、钱穆

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 ,享年95岁),男,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 。江苏无锡人,吴越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 。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 ,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7、钱钟书

钱钟书(1910年-1998年),江苏无锡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钱”。1941年,完成《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1947年,长篇小说《围城》出版。 1958年创作的《宋诗选注》,列入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1972年3月,六十二岁的钱钟书开始写作《管锥篇》。1976年,由钱钟书参与翻译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出版。1982年,创作的《管锥编增订》出版。

8、饶宗颐

饶宗颐(1917年8月9日-2018年2月6日),男,汉族,生于广东潮安县城(今潮州市湘桥区) ,祖籍梅县铜琶村,字固庵、伯濂、伯子,号选堂,是享誉海内外的学界泰斗和书画大师。他在传统经史研究、考古、宗教、哲学、艺术、文献以及近东文科等多个学科领域均有重要贡献,在当代国际汉学界享有崇高声望 。

9、李敖

李敖(1935年4月25日-2018年3月18日),男,字敖之 ,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思想家,自由主义大师,国学大师,中国近代史学者,时事批评家,台湾作家,历史学家,诗人;台湾省无党派人士,曾任台湾“立法委员”,2008年任满,宣布退出台湾省政坛。因其文笔犀利、批判色彩浓厚,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所以自诩为“中国白话文第一人”。

(8)郭沫若养生扩展资料:

南怀瑾大师,幼承庭训,天资聪颖,精研国学,一生从军、执教、经商、游历、考察、讲学,对儒、道、佛均有造诣,十九岁以前广泛涉猎并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武术等诸门学问,许多拥趸家里甚至都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南怀瑾的一大套书籍,足以说明“一代宗师”的头衔当之无愧。

与郭沫若养生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