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懂内功的进来
我不是专家
我不能给你太多建议
我奶就是气功大师,在我家这面还挺有名!能内力外发,我自己体会过,很奇妙!
但是有病一样去医院,有病要治!现在我奶一样有糖尿病!气功是治不了病的,只能强身健体!
楼上说的都是内功心法,我敢打包票你看不懂。
这东西没有老师教,自己是吾不了的!
个人推荐你去打太极拳!我奶说正宗的太极拳,对身体很好,而且你的资质够好还能打出内气!注意~!开碑裂石是不可能的。
你找个好点的太极拳师(早上老太太老头们)我奶就是在我家附近教别人打拳,而且是不要钱的,我奶说要钱的很多就是骗子!因为内心不纯的人是不好拳的!
我奶的师傅也是免费教的,这是可遇不可求的,不可强求!!!
最后祝你身体健康!
2、道教为什么说“养生之要,首在养心”
在如此众多方面,深究起来,最重要的应首推“养心调神”。养心养性可称是养生之道的“道中之道”,调理精神为调理机体之先,这点从历代养生专著专篇的名称就可看出。相传商代有的《彭祖养生摄性论》,汉代王乔的《养性自身经))及梁代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等均是以养性概括养生。“性”的主要内容指的是心理方面,与养心内涵相近。所以古人将养心放在养生的突出地位,起主导作用。人生三宝——精、气、神,这三者中神为最重要,神是精、气的集中体现。古人有喻:“神为车,气为马。”《养神气铭》指出:“神者气之子,气者神之母,形者神之室……神去则形腐。”神产生于气,寓舍于形,但却对形、体、精、气起着主宰作用,是它们存在的价值和标志。精与神的关系,《固精法》形象地喻为“神似火,精犹油”。精可以理解为人体物质基础,这种物质生命活动整体集中概括就是“神”,如灯之焰。一个人养生长寿,要必须抓住三宝一一保精、蓄气、养神。要以神蓄气、以神摄精。这里,不妨举两个浅显的事例来说明养生中心理和生命的关系。一是几年前,美国波士顿有一80岁老翁因车祸死去,医生在解剖尸体时意外发现,死者体内血管硬化,心脏比正常人大一倍,有慢性肾炎,肝脏中原来血运已经堵塞,但却从附近另辟了一条血液通道来代替。他的每一种疾病都是致命的,却不明白他为什么还能在路上行走。询问死者妻子时说他生前一向生活得很好,并且自认为非常健康,经常到处走动。这是由于死者生前有着乐观的精神和生存的意念,结果动用了身体中的后备力量,很安然地活下来。事实上,如果悲观失望的人,就是机体完全健康,也必弄得百病丛生,无法生活。位科学家说得好:“希望,是一切疾病的解毒药,生存是意念抵抗疾病的有力武器。”再是有位匈牙利科学家,幼时患白喉,医生断定他活不了多久。在24岁时又因营养不良而体弱,医生认为他最多只能再活6个月,但由于他坚持自我心身调理,却享年103岁。人的生命活动中精神因素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养生中调摄精神养心修牲应是主导方面。这一点,对于老人养生尤为重要。因为老人精气不足,怒火易炽;耳目不明,易起疑心;处境不顺,多有抑郁。故不仅应注意起居、饮食、行动等方面直和、宜平、宜缓,更应注意统之以心安神静为要旨,要求于此排遣不良情绪。元代王隐居《衰老论》说:“盖年老养生之道,不贵求奇,先当以前贤破幻之诗,洗涤胸中忧结,名利不苟求,喜怒不妄发……神虑不邪思。”尤乘集《疗心法言》中载:“人多烦我少记,人悸怖我不怒;淡然无为,神气自满,此长生之药。”
3、道教养生之道这本书可以学习吗?
修道者,修自身也。
身明,心静,神清,自可达道。
推荐《copy道德经》、《太上清静经》、《易经》
现今于世,避世修zd道、潜修是很难的了。只有一边于凡尘修身修心修神,一边完善自己,这也是所谓的入世修道
我也修道,无事可相互印证下,呵呵
4、道教为什么强调养生
养生术被认为是能沟通人仙关系的桥梁。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道家与道教”一卷中论述这一问题时说:“道家只求长生,并不是认为精神不死,而是实体的长生,也并非认为长生是人生问题的解决途径之一,而是惟一的解决途径。”正是这样,养生术与先秦神仙家直至后来的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并随着这一宗教体系的发展演化而形成一门博大精深的、蕴含着高度健身疗疾价值的古代人体科学和养生方法体系。
早期道教的信徒们信奉秦汉流传的神仙说及不死观念。他们深信凡人通过服食、导引、行气、房中术等修炼方法能成为神仙,达到长生不死,羽化飞升。西晋著名道士葛洪在其《抱朴子内篇》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长生成仙之说:“登虚蹑景,云舆霓盖,餐朝霞之沆瀣,吸玄黄之醇精。饮则玉醴金浆,食则翠芝朱英,居则瑶堂瑰窒,行则逍遥天清。”他认为,这种神仙境界是人人都可达到的,但须通过艰苦的努力和辛勤的修炼,“仙之可学致,如黍稷之可播种得,甚炳然耳。然未有不耕而获嘉禾,未有不勤而获长生度世也。”他强调:“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长生之道,道之至也,故古人重之也。”他充分肯定人在养护生命、长寿长生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坚信人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延年益寿乃至长生不死。他指出:“夫陶冶造化,莫灵于人。故达其浅者,则能役用万物;得其深者,则能长生久视。知上药之延年,故服其药以求仙,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道(导)引以增年。”传说活了800岁以上的彭祖和老子都是人而不是天生神人,“非异类而寿独长者,由于得道,非自然也”。至于如何得道成仙?葛洪认为除了要勤修和拜师以外,还要首先作到“不伤不损”,亦即避免各种可能伤身害生之事,其次要注意养生治身:“养生之尽理者,既将服神药,又行气不懈,朝夕导引,以宣动荣卫,使无辍阂;加之以房中之术,节量饮食,不犯风湿,不患所不能,如此可以无病。”最后是在以上基础之上习炼成仙之道:“欲求神仙,惟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宝精、行气、服一大药便足。”
葛洪认为神仙是由凡人经过修炼而变成的,而神仙的最大特点是长生不死、羽化飞升。
在葛洪看来,神仙并不是虚无缥缈的,长生久驻的人就是活神仙。若要长生,首先要长寿,而要长寿则需采用一定的养生保健方法来祛病健身,使身体和精神保持健康强盛。而这些手段即是道家养生修炼学的主要内容
5、怎么养生
6、道教养生思想有?
养生思想是道教教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的最高信仰是道,而作为得道的最高境界是“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1,由此成为仙人或真人。仙或真人的观念是从古老的方仙道中继承的思想。它的特点在于,希望通过一定的修炼,人的精神和形体都得到改造,微妙灵通,超越现实世界的束缚,甚至在天地毁灭的大劫到来时,仍能保持生命的存在。成仙就是与道合一,因此它是所信仰的道与现实的人之间的连结点。成仙的理想是道教教义思想的核心之一,而养生,就是成仙理论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成仙在于追求形神俱妙,即形神永久的结合。尽管对其结合方式,即形神俱妙的具体内涵,历代道教徒的理解有所变化,这也是道教与其他宗教,如佛教的一个根本区别。南朝的道教理论家陶弘景曾简明地阐述过道教与佛教的重大区别,在他看来,仙家与释家,两家的性质(体相)差异主要表现在对形神关系的不同的理解和追求上。“凡质象所结,不过形神。形神合时,则是人是物,形神若离,则是灵是鬼。其非离非合,佛法所摄,亦离亦合,仙道所依。今问何以能致此?仙是铸炼之事极,感变之理通也。……假令为仙者,以药石炼其形,以精灵莹其神,以和气濯其质,以善德解其缠,众法共通,无障无碍,欲合则乘云驾龙,欲离则尸解化质,不离不合,则或存或亡。于是各随其业,修道讲学,渐阶无穷,教功令满,亦毕竟寂灭矣。”
2他说的形神相合,或离合自如,是仙家的根本特点,与佛教不求形神相合大有不同。所以著名学者汤用彤先生认为:“从宗教理论上阐明佛道两教之不同,陶弘景此作似甚为重要。”
3因此,仙学理论是道教教义和基本面貌与其他宗教相区别的标志。从这一角度看,包含在仙学理论中的养生思想,是道教特质的表现。
道教以长生成仙为终极追求。长期以来,道教徒们无时无刻不在寻求通向长生成仙的道路和途径,道教文献中的大量的养生著作和道教养生方术,便是他们努力研究和不断实践的结果。这充分表现了道教热爱生命、渴望永生的热忱和探索精神。
所谓道教养生观,就是道教对人的生命、人与自然、精神与自然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的基本认识和态度,也就是道教养生思想的基础。事实上,道教养生思想又是道教思想和哲学的主体和特色。
重人贵生——道教养生思想的出发点
“重人贵生”既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命题,也是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基础和出发点。道教既然以长生成仙为终极追求,那就必然要对人的生命价值作出判断,回答现实生命的意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早期道教继承了先秦以来的“重人贵生”的传统思想,并以此作为要旨之一。道教是世界上最重视现世生命存在的宗教。在道教徒看来,人的生命是最为可贵的,因此人生最为重要的任务和最大的目标,是要努力养护和发展自己的生命。道教教义的核心是道,所谓得道,就是人们经过修炼获得的长生不死之道。得道之人可以返本还原,和大自然之道同一体性,永恒不变。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说:“天地之性,万二千物,人命最重”。所以,人们应当热爱自己的生命。“人最善者,莫若常欲乐生,汲汲若渴,乃后可也。”4基于这样的认识,炼养躯体、健康长寿自然就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葛洪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好物者也;是以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5因为道教将长生作为信仰的核心,所以道教将身体的养护与延续置于一个极高的价值尺度之上。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在《坐忘论》中说:“夫人之所贵者,生也,生之所贵者,道也。故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者不相离,然后乃长生。言长久也,得道之质也。”6人们只要得道,就可以“形体得之永固”,成为长生不死的神仙。在道教养生家看来,要想做到长生不死,肉体成仙,首先应当从爱护、保养自己的身体和生命着手,注意自身的锻炼和养护。因此,早期道教养生家提出了重命养身、乐生恶死的主张。
对于如何获得长寿,《太平经》提出了“自爱自养”的主张,所谓“得长寿者,本当保知自爱自好自亲,以此自养,乃可无凶害也”。7这就是说,只有通过自我养护和锻炼,才能求得生命的长存。道教基本教义认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乐事,死亡才是痛苦的,因而鼓励人们至少要争取尽其天年,最好能长生不死。这是道教有别于其他宗教的特有的积极的养生观。《太平经》说:“人命近在汝身,何为叩心仰呼天乎?有身不自清,当清谁乎?有身不自爱,当念谁乎?有身不自责,当责谁乎?复思此言,无怨鬼神。”东晋道士葛洪说:“夫陶冶造化,莫灵于人,故达其浅者,则能役用万物;得其深者,则能长生久视。知上药之延年,故服其药以求仙。知龟鹤之遗寿,故效其道(导)引以增年。”8概括起来,道教的上述观点和主张,反映了这样一个主题,即要以人的主动精神去探索和实现人类的健康长寿,并通过各种实践方法,取得人类把握自身生命的途径。因此,重人贵生的养生观,乃是道教养生学的重要特征之一。
元气论——道教养生观的基础
道教养生的基础是元气论。元气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医学、养生学以及其他自然科学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道教在养生思想上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元气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国古代养生学的气功、服食、房中等实践方法和理论体系。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认为,气分为天气、地气与中和之气,三气“交而为合”,“相亲相爱”,以养芸芸万物众生。人是天地中和之气的产物,人欲长生不老,就应修其根本,以养气炼气为主要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然天地之道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守气而不绝也。故天专以气为吉凶也,万物象之,无气则终死也。子欲不终穷,宜与气为玄牝,象天为之,安得死也。”9从魏晋到隋唐,道教逐步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元气学说,这个学说将宇宙生成论、人体生命生成论、养生论通过元气论统一起来,其目的是论证“道在养生”的宗旨以及“养生以养气炼气为主”的理论。元气是人的生命之源,生命之基,生命之本。养生以炼养元气为根本,因此,道教养生无论是导引行气、服食药饵、房中补导还是日常卫生,其目的无不在于炼气养气,使人体元气充实,精神旺健,最终达到健康长寿,长生不死。由此可以看出,道教养生学之所以在世界同类文化中独具持色,并在基本思想、理论、方法上自成体系,其根源在于它是以元气论为基础的。不研究和了解元气论,就不可能真正认识和实践道教养生文化和方法技术。更为重要的是,炼气养气是长寿健康的第一步,也是修炼成仙的前提。
天人合一——养生中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模型
道教养生思想的又一显著特点是,将人的养生实践活动置于一个宏观的环境中去考察和认识。人天观是道教养生思想的又一重要观点,它以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理论为核心,反映了道士们在养生实践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这种认识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直接影响了道教养生理论与实践模式的形成发展。
道教养生思想中的人天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认为人体的内环境系统与外界的自然环境系统是一致的,二者有着共同的生成、变化和兴衰规律。这是继承了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天人合一理论。《黄帝内经》中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又说:“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10《太平经》指出:“人者,乃象天地,四时、五行、六和、八方相随,而壹兴壹哀,无有解己也。故当豫备之,救吉凶之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理不忘乱,可长久矣。”
道教养生非常注重按照季节和时辰进行修炼,服食养生和房中养生也很讲究季节和时间;而日常摄养卫生更是如此。这些养生方法的理论根源,都来自于道教的人天观。
第二,人体与宇宙的结构是相同的。不仅人的身体器官构造与宇宙结构相应,而且通过阴阳五行八卦等符号体系,将天人结构巧妙地组合在一个同构体系中。宇宙是一个放大的人体,人体则是一个缩小了的宇宙。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首先利用阴阳五行八卦理论阐发这一观点。他以黄老学说为指导,以《周易》卦爻为理论框架结构,以内外丹合修为方法,求“含精养神,通德三元,精液腠理,筋骨致坚,众邪辟除,正气常存,累积长久,变形而仙”11的养生效果。魏伯阳发挥《周易》天人合一的宇宙图式,结合黄老清静思想和自身内、外丹修炼的体验,建立了一个纳天道变化和人体养生、外丹炼制与内丹炼养为一体的养生修炼理论实践体系。其目的和作用在于把握人体与天道自然的共同变化规律,法天地日月变化、阴阳消长来从事养生修炼,使人体精气在“抱元守一”的意念作用下上下运行,从而促进人的生命系统的改善和发展。《周易参同契》开创的这一内炼思想,对道教养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模式具有极为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唐末五代及宋元之际曾风行于世。宋代道教养生家俞琰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遂借天符之进退,阴阳之屈伸,设为火候也,法象示人。盖天地俨如一鼎器,日月乃药物也。日月行乎天地间,往来出没,即火候也。人能即此,反求诸身,自可默会火候进退之妙矣。”(《周易参同契发挥》)12
修炼方术——养生的技术体系和下手思路
前面我们指出了道教养生思想的前提、基础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思维模式。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套旨在使人健康长寿的养生方术。这是一个实际操作的技术体系,它代表和反映了道士们对养生的基本认识和态度,并成功地将其转化为养生实践。
道教养生观的特点是积极进取的,《西升经》中说:“我命在我,不属天地”13这种精神贯穿于道教养生发展的全过程。其内在实质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生自我的生命得到极大的延续和发展,从而获得生命的超越和自由。这种思想使道教养生不断获得生命之源和动力,促使其不断发展。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引《大有经》说:“夫形生愚智,天也。强弱寿天,人也。天道自然,人道自己。始而胎气充实,生而乳食有余,长而滋味不足,壮而声色有节者,强而寿。始而胎气虚耗,生而乳食不足,长而滋味有余,壮而声色自放者,弱而夭。生长全足,加之导养,年未可量。”14阐明了道教“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含义和道教养生观的真谛。由此出发,历代道教徒对于养生方术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和理论。
在养生手段和原则方面,道教又形成了不少修炼观点。大致说来可划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清静养生的思路。道教的修生理论是清心寡欲、清静无为,其具体方法便是“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养生之都契也。”15认为这十二“少”,是养生的基本法则,并以此反对“十二多”。“十二多”是指多思、多念、多欲、多事、多语、多笑、多愁、多乐、多喜、多怒、多好、多恶。16道士们认为:多思索则精神受到危害;多杂念则神志散逸;多嗜欲则神志昏蔽;多事累则形体疲劳;多说话则气短神累;多嘻笑则五脏损伤;多忧愁则内心恐惧;多快乐则意气骄溢;多喜则善忘错记头脑昏乱,多发怒则血脉喷张不定;多爱好则迷恋于中不可控制;多厌恶则内心慌悴没有欢乐。如果这十二多不除,势必伤生、丧身。行十二少,去十二多,修炼时间长了,达到无少无多,随心所欲的地步,那就接近于得道的境界了。
第二,运动养生的思路。《金丹心法·劳筋骨》中说:“天体运转,日月星辰皆流转,盖阳精主动,动而有常,唯行健自强,所以永贞而不息。”17道教养生学既强调运动养生,又主张运动要适度。葛洪《抱朴子内篇·极言》说:“养生之方,唾不及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久视,坐不至久,卧不及疲。……不欲甚劳甚逸,不欲起晚,不欲汗流,不欲多睡,不欲奔车走马,不欲极目远望。”18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教诫篇》称:“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视、久听……能中和者,必久寿也。”19又说:“夫流水不腐,户抠不朽者,以其劳动数故也。”20孙思邈说得更明白:“养生之道,无作搏戏强用气力,无举重,无疾行。”“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21这一运动养生的观点,极大地促进了道教各种导引术和内炼方法的发展,至今仍具有养生健身价值。“生命在于运动”就是其实质的集中体现。
第三,性命双修的思路。宋代张伯端开创的南宗重命,主张先命后性,即从命功下手,以性功为圆满。而北宗即全真道,主张先性后命,即从性功下手,然后及于命功。但两家区别仅限于修炼方法的次第,并不偏于一功。其实质都是主张在养生实践中,将有形的形体器官和精神意识合而为一,将其视为在养生实践中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修炼对象。全真道的开创者王重阳在《五篇灵文》中指出:“命无性不灵,性无命不立。”22这种性命双修的思想对道教养生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将道教养生推向了一个层次更高的、更完整的方法体系,即既注重“命功”的身体保健修炼,又注重“性功”的精神意识和思想道德的修炼;元代道士李道纯在《性命论》中指出:“性者先天至神,一灵之谓也。命者先天至精,一气之谓也。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23他认为:“高上之士性命兼达,先持戒定慧而虚其心,后炼精气神而保其身。身安泰则命基永固,心虚澄则性本圆明。性圆明则无来无去,命永固则无生无死,至于混成圆顿,直入无为,性命双全,形神俱妙也。”24
第四,众术合修的思路。葛洪提出“藉众术之共成长生”的观点,认为“凡养生者,欲令多闻而体要,博见而善择。偏修一事,不足必赖也。”25他反对并抨击那些“知玄素之术者,则曰唯房中之术可以度世矣;明吐纳之道者,则曰唯导引可以难老矣;知草木之方者,则曰唯药饵可以无穷矣”26的养生偏见,提出了众术合修,取长补短的科学养生主张。他说:“养生尽理者,既将服神药,又行气不懈,朝夕导引,以宣动荣卫,使无辍阂。加之以房中之术,节量饮食,不犯风湿,不患所不能,如此可以无病。”27葛洪众术合修的理论,是他对道教养生学的一大贡献,并对后世道教养生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陶弘景继承了葛洪的传统,在《养性延命录》中辑录了自上古以来的养生理论和养生术,对行气、导引、炼丹都有所研究。这种兼收并蓄的传统一直被后代卓有成就的养生家们所继承,从唐初孙思邈的《千金方》(包括《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以至明清的养生著作中都广收行气、导引、服食等养生术。
从上面提到的各种思路看,每一种思路都可以引导出不同的方法,同时所有的思路又都指向对人的形体和精神的共同的改良。由此,道教的养生思想不仅是一个智慧的宝库,也是一个具体方法的无穷资源。
注:
1《道藏》第11册334页。
2《答朝士访仙佛两教体相书》。
3《汤用彤学术认论集》,中华书局,1985年,第142页。
4《太平经·乐得天心法》。
5《抱朴子内篇·勤求》。
6《道藏》第22册第2页。
7《太平经·经文部数所应诀》。
8《抱朴子内篇·对俗》。
9《太平经·包天裹地守气不绝诀》。
10《素问·宝命全形论》。
11《道藏》第20册91页。
12《道藏》第20册199页。
13《道藏》第14册594页。
14《养性延命录·并序》,《道藏》第18册474页。
15《养性延命录》引《小有经》,《道藏》第18册476页。
16《养性延命录》引《小有经》,《道藏》第18册476页。
17《藏外道书》第25册444页。
18《道藏》第28册221页。
19《道藏》第18册477页。
20《道藏》第18册478页。
21《干金翼方·养老大例第三》。
22《五篇灵文·序》。
23《中和集》卷四《道藏》第4册503页。
24《中和集》卷四《道藏》第4册503页。
25《抱朴子内篇·微旨》,《道藏》第28册第193页。
26《抱朴子内篇·微旨》,《道藏》第28册第193页。
27《抱朴子内篇·微旨》,《道藏》第28册第193页。
7、请问,道教所说的“养生之要,首在养心”是什么意思?该如何理解?请具体解释和说明。
说起中医养生之道,内容十分丰富,诸如饮食调理,食疗养生,睡眠起居,养心调神,节欲保精,针灸按摩等等,不一而足。
在如此众多方面,深究起来,最重要的应首推“养心调神”。养心养性可称是养生之道的“道中之道”,调理精神为调理机体之先,这点从历代养生专著专篇的名称就可看出。相传商代有的《彭祖养生摄性论》,汉代王乔的《养性自身经))及梁代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等均是以养性概括养生。“性”的主要内容指的是心理方面,与养心内涵相近。所以古人将养心放在养生的突出地位,起主导作用。人生三宝——精、气、神,这三者中神为最重要,神是精、气的集中体现。古人有喻:“神为车,气为马。”《养神气铭》指出:“神者气之子,气者神之母,形者神之室……神去则形腐。”神产生于气,寓舍于形,但却对形、体、精、气起着主宰作用,是它们存在的价值和标志。精与神的关系,《固精法》形象地喻为“神似火,精犹油”。精可以理解为人体物质基础,这种物质生命活动整体集中概括就是“神”,如灯之焰。一个人养生长寿,要必须抓住三宝一一保精、蓄气、养神。要以神蓄气、以神摄精。这里,不妨举两个浅显的事例来说明养生中心理和生命的关系。一是几年前,美国波士顿有一80岁老翁因车祸死去,医生在解剖尸体时意外发现,死者体内血管硬化,心脏比正常人大一倍,有慢性肾炎,肝脏中原来血运已经堵塞,但却从附近另辟了一条血液通道来代替。他的每一种疾病都是致命的,却不明白他为什么还能在路上行走。询问死者妻子时说他生前一向生活得很好,并且自认为非常健康,经常到处走动。这是由于死者生前有着乐观的精神和生存的意念,结果动用了身体中的后备力量,很安然地活下来。事实上,如果悲观失望的人,就是机体完全健康,也必弄得百病丛生,无法生活。位科学家说得好:“希望,是一切疾病的解毒药,生存是意念抵抗疾病的有力武器。”再是有位匈牙利科学家,幼时患白喉,医生断定他活不了多久。在24岁时又因营养不良而体弱,医生认为他最多只能再活6个月,但由于他坚持自我心身调理,却享年103岁。人的生命活动中精神因素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养生中调摄精神养心修牲应是主导方面。这一点,对于老人养生尤为重要。因为老人精气不足,怒火易炽;耳目不明,易起疑心;处境不顺,多有抑郁。故不仅应注意起居、饮食、行动等方面直和、宜平、宜缓,更应注意统之以心安神静为要旨,要求于此排遣不良情绪。元代王隐居《衰老论》说:“盖年老养生之道,不贵求奇,先当以前贤破幻之诗,洗涤胸中忧结,名利不苟求,喜怒不妄发……神虑不邪思。”尤乘集《疗心法言》中载:“人多烦我少记,人悸怖我不怒;淡然无为,神气自满,此长生之药。”
如此看来,养生之道,不在求仙丹灵药,而首在养心调神,注意心理卫生,则高龄有望。
来源:http://cache.baidu.com/c?m=2c5bb529c7151b80d937a74f14&p=9d63c54ad5c319fc57e9cc287f5f&user=baidu
8、如何修炼内功?
说起内功,大家可能会想到《射雕XX传》、《天龙X部》里那些玄妙的东西。又有不少人说内功根本是胡说八道。那么到底有没有内功这种东西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了,这篇小文就叫内功简介嘛,没有内功还简介个X啊~~那么我来说一说吧。先来澄清一个事实,轻功和硬气功不算内功。这两种工夫虽然用气,但用得不系统。较之内在的力道来说,更倾向于外在的力道。硬功重在皮肉,轻功重在腰腿。它们的气是在长期的锻炼中自然形成的,而不是专门练出来的。我来逐一说明:
一,轻功。轻功的练法很多,大多是渐进着练的。比如说,用一个大竹笸箩(直径约2米),内装满沙子。在笸箩边上走,熟练了就跑。要求是不能把笸箩踩翻。当然,在一开始,这个要求是很容易达到的。然后用一个碗从笸箩里把沙子掏出去一碗,再跑。熟练了以后再掏一碗沙子……如此练习,当笸箩里的沙子全部掏空的时候,你就达到身轻如燕了。在这个过程中,你也会很自然地形成一股气。正所谓“提气轻身”。不过大家不要尝试,因为你怎么练也不太可能达到标准,因为这里面还有用气的诀窍是不能说出来的。如果有谁知道这些用气的诀窍的话,运用这些诀窍,并勤加苦练的话,最多1年,可以达到身轻如燕的境地。
二,硬功。硬功大多是用木棒等物敲打身体的各个部位,用这种刺激来减轻身体被打到时的痛苦,也就是所谓的抗击打练习。外在的皮肉练到一定地步,再加上硬功用气的诀窍。身体也会产生一股自然而然的内力。
也许这些东西你们已经觉得很神奇了,但是,这不能算是内功。因为他们的气都是自然而然的,并不是本身的控制用出来的。那么,内功难道还要神奇吗?从外观上来看,是的。从科学上来看,不是的。正如乱影说的,任何人都不能打破自然科学规律的束缚。也许有些东西自然科学也解释不了,不过,再怎么样也不能把大米白面变成核武器。内功也有他的极限。一个人通过修炼,可以达到种种近乎“不可思议”的地步,但是,人的肉体永远都打不过飞机大炮。
说内功之前,先说一些自然科学不能解释的东西:
第一,人体的穴位和经络。西方人大多不相信这些,中国人基本相信这个。从解剖学上解释不出来,不过穴位和经络的存在是确切无疑的。印度的瑜珈中也有类似穴位的理论。瑜珈认为人的脊柱上有14个生命能源点,瑜珈的修炼正是刺激这14个能源点,从而达到强身的功效。中国的穴位理论更加详细,穴位不仅存在于脊柱,更存在于身体的其他部位。而经络起到一种类似于纲领的作用。奇经八脉把人身的穴位贯穿起来。
第二,气。气这种东西,连很多中国人也不相信,主要是因为没见过。当然,气是看不见的东西,我也没见过,不过亲身体验过。它的存在也是确切无疑的。连中医里也有很多关于气血的理论。
下面说说内功的理论。各家的内功理论不尽相同,也就是说各家的内功心法不同。中国武术门派众多。内家有太极、八极、形意、八卦等等。不论哪一门,都有一种所谓的“气拳”,每一个招势都要静止很长时间,这就是内功的修炼。用行话来说叫“桩功”。初级的桩功只是为了体验气,比如某一个姿势,你要感觉到有热气从脚下向上蔓延,直到腰间。有这种感觉说明练对了,没有就说明练得不对。当你对于内力的行走很熟悉了,就练习更加高深的桩功,这时,就涉及到各家各派的心法了。如何引导、控制你的内力,并使之在身体里如何运行。
内功的最高境界叫做“身知”,就是“身体本身知道气的运行”的意思。再说得“武侠”一点,叫做“打通任督二脉”。这个说法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学中医的人都学过穴位,同时有一首口诀,讲的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顺序和时间。子时运行到哪一个脏腑,午时运行到哪一个脏腑……一天12个时辰正好周身运行一遍。这就是一个周天(先天大周天)。这个周天是人生来就不停运行的。练内功的人,控制他的内力在身体内快速运行,把本来应该一天完成的运行用一个小时完成,他还可能和正常人一样吗?而这个周天(后天周天)又分两种,一种是大周天,一种是小周天。小周天是指控制气血只绕行于任督二脉(上起头顶百汇穴,下止裆部会阴穴。身体前面中央线为任脉,身体后面中央线为督脉),速度快但是长功慢。大周天是指控制气血绕行身体所有经络,长功快但是速度慢。这种程度的内功修炼则是只有“身知”的人才能作到的。
达到“身知”的人真的给人一种深不可测的感觉。有一位太极名家(已故),身高1米6多,生前(当时已八十多岁高龄)坐于一把藤椅上,一个身高1米9的壮汉双手压住他的胳膊,全身用力压住他。老人家只是大喝一声,就用内力把壮汉弹出2米多远,这就是“身知”的威力。
另外,还有一种不为打人的内功。武当派的老道有一种功夫叫“寒暑铁布衣”,是张三丰创立的,练这种功夫,可使人不畏寒暑,四时只穿单衣蔽体而能云游四海。这种内功不仅涉及到上面所说的理论,还要提到道家独特的宇宙观和养生理论。在此不赘述。不过还是那句话,内功也是有极限的。像我现在在长春,经常下雪,天气较冷,但是我仍然只穿一件衬衣一件外套,不穿毛衣和羽绒服。寒暑铁布衣比我还要狠,但是也绝不可能只穿一个小裤衩到南极科考去。
以上是关于内功的一些极浅显的东西,因为理论中太多涉及到门户的东西是不能说出来的,所以可能大家觉得不知所云,这也没有办法,毕竟门户之间还是很深的。
9、我是一个对道家丹道修真,内家拳很感兴趣的人,但是一直无缘入门,最近在网上找到了一部性命双修养生延寿
性命双修养生延寿功乃是东汉时魏伯阳的道教内丹学奠基著作、周易参同契、中的其中一种,只是通过他的手写出来而已,不是他编写的,至于你无缘入门,大概是你没有弄清修真入门心法吧,首先是入静,zd你先收缩视线,注意呼吸自然,聆听你自己的呼吸,呼吸平静时当眼神没有注意鼻尖时,方可入静,然后是炼丹,人是一个丹炉,你的意识就是火,你的气息和精(就是男性的精液)就是药,你要用你的火来炼丹,也就是练气还神,当你入静时感觉心内窝气沉时,大药初成,如果在之后的修行中感觉不适,异常兴奋,常有梦遗,便提肛气安知,切忌:谷道容常有,谷道下奔时,大药毁,前功尽弃! 还有道德经对你可能有帮助多看一下吧,毕竟修真只是求得真我,去伪存真为啊!最后送你一句话吧!万千红尘,大道三千!修真也只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