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书法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大略来说,在书法创作或学习中由于精神力的集中,呼吸自动进入胸吸腹出状态,心境平缓无喜无悲,这种状态是对身体有益的。
但是,任何事情也不过过于沉溺,正所谓物极则反,应该要合理安排时间。
2、书法的好处
一、字是“门面”,一手好字,受益一生。
书法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学书法最基本的活动是写字,而写字首要的目的是为了记事和交流感情,起码的要求是把字写得规范、整洁、清楚,使人看了乐于接受,如果把字写得杂乱无章,甚至随心所欲,胡乱造字,读者如释“天书”,无法辨认,就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今社会,写得一手漂亮的字,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都会给人留下好的印象,增强自信心。
二、书法可以修身养性。
学书法能使人变“静”,培养人的专心、细心、耐心和毅力等优秀品质,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这是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常言道:宁静致远,静能生智。
当一个人的心灵处于宁静状态时,其思维质量和办事效率是最高的;反之则心浮气躁、思绪混乱或语无伦次。现在的社会生活节奏变快,但人心普遍浮躁、做事马虎、缺少耐心和毅力等。通过书法,可以弥补。
三、书法可陶冶情操。
书法的内在规律决定了习书的严肃性。这就要求习书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以高度的学习热情,俨然诚恳的态度来对待;必须勤奋不息,孜孜不倦;必须加强修养,拓宽意境;必须丰富学识,博古通今,否则必将一事无成。
四、书法有益健康。
书法艺术不仅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还是养生保健的有效方法。医学专家研究结论表明,在可使人长寿的二十种职业中,书法名列榜首。
写字能祛病健身。古人云:“写字用于养心,愈病君子之乐。”写字是一种高雅的艺术爱好,能使人在挥毫中自得其乐。人在写字时“不思声色,不思得失,不思荣辱,心无烦恼,形无劳倦”,使躯体和精神放松,对肌体起到调节、修复等作用,可推迟或延缓脑的老化。
“作书能养气,也能助气。”练习书法时,须绝虑疑神,全躯启动,力送毫端,注于纸上,抒胸中气,散心中郁。这样,对人的心理和生理方面都有一定的调节和锻炼作用,久而久之,可使人灵心焕发,无疾而寿。即便不幸患病,也可通过练习写字,养心愈疾,畅达延年。古往今来说书法能使人健康长寿,并非虚传。
(2)书法与健康养生扩展资料: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对于人的健康长寿的确有一定作用。 历代著名书法家的年龄情况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人活七十古来稀",而历代书法家却有很多 活了七八十、甚至八九十高龄。
例如,唐代的柳公权八十七岁,欧阳询八十四岁,虞世南八十岁; 其后的徐浩七十九岁,杨凝式八十一岁,杨维贞七十四岁,文征明八十九岁,刘世安八十五岁, 梁同书九十二岁,翁同和八十五岁,包世臣八十岁,何绍基七十四岁等等。可见,练习书法的确有助于人的健康。
书法与养生的这种维妙关系,从"练功"的角度也可以得到解释。事实上,写字时端坐的姿势,就是气功里所讲的"坐功"。
一个人若能每天坚持坐上一阵子,便可以像练气功那样,达到以意导气,使人精神振奋,意守丹田,呼吸匀称,肌体和精神得到协调一致。如此坚持下去,定会有益身心!少生疾病,健康愉快,延年益寿。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五千年来最具有经典标志的民族符号。它是用毛笔书写汉字并具有审美惯性的艺术形式。
书法堪称中国的“第四宗教”,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仪式感和大众参与性,故有五千多年来,各时期代表人物灿若星河,最重要的人物有王羲之、颜真卿、黄庭坚、米芾、赵孟頫、祝允明、王铎、毛泽东等。
技法上讲究执笔、用笔、点画、结构、墨法、章法等,与中国传统绘画、篆刻关系密切。从表面字义理解,书法指书写的法度。生活中,书法一词另具备以下含义。第一,某幅书写作品的代称或者所有书写作品的统称;第二,一种艺术类别,一般指书写汉字的艺术。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由此可知唐代书法的法度追求最高、最严谨,唐代书法成就也是书法史上最顶峰的。
3、书法能起到养生和保健作用,你知道吗
书法养生方法其实,练习书法是动静结合的运动,动静结合、一张一弛是健康的必须条件。一个人光动不静不行,光静不动更不行。所以练习书法一来方面能使人从紧张中轻松起来,另一方面又使人能从闲散中充实起来,从而起到调节生活节奏以及内在系统平衡的作用。而且,据专业人士介绍,不同的自书法更可以带来不同的养生功效:楷书:字体端正工整,结构紧密,笔法严谨,沉着稳重,适合于焦虑、紧百张、恐惧症、冠心病、高血压、心率紊乱患者的心理调节。隶书:书体从容,风格变化多端,形象丰富,对于调节焦躁不安、固执偏激的情绪有帮助。草书:大起大落如风驰电掣,一气呵成。尤其适合精神压抑、忧郁者抒情达性之用,而不宜于焦躁者练习。篆书:严正安稳,行笔缓慢,尤适合于度焦虑、紧张和躁动者练习,有利于调节心理,适合于冠心病、高血压患者的辅助治疗。
4、如何看待书画与健康的关系?
书法是我国的一种传统艺术,由于我国的汉字起源于象形,象形文字都是由自然界中存在的物体描摹而来的,因此书法与绘画有同源之说。书法与绘画都是造型艺术,都是利用手中的笔将创作者心中的艺术构思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从事书画的创作,既是一种艺术享受,也是一种很好的健身养性的方法。
书画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在进行艺术构思时强调的是“调练心境、排除杂念、万神归一”,创作者必须端正姿势、调整好呼吸、闭目养神、内视自己、控制感觉,把意识集中于一点,进入万念皆空的艺术创作境界。现代医学认为,处在这种境界中,人的生理反应有4个特点:大脑皮层稳定;能量消耗减少;血液中的乳酸盐(人体内的一种疲劳素)降低;心平气和,头脑清醒。这种状态是很好的养性过程。
书画创作进入到运笔实际创作时,又是一个很好的体育锻炼,不但腕力、臂力、指力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而且还要有很多好的坐功和站功,对腰腿也能起到很好的锻炼作用。手腕、手指得到充分的锻炼可以健脑,腰腿得到锻炼可以减少腰腿疾病,延缓衰老,有益于人的健康长寿。
书画创作在中医养生学家看来,是一种动静结合的活动。进行创作时要求气贯丹田,运劲手指端,才能做到“力透指背”、“入木三分”等艺术效果,这是一种用意念引导的功力,意念有气功锻炼的要素在内。这种注意力和运动力凝聚的特点,能活跃人体的经络和脉息,有调理脏腑、舒展经络的功能,从而可以娱心调情,散发心中的郁气,使心理处于最佳状态,而益寿延年。
所以产妇如果有条件从事书画艺术的创作,炼神运气静心养性,定会身心健康,母婴快乐。
5、现在大家对练习书法与养生保健之间有什么更好建议吗?
我认为练书法重要的意义不在于字写得好与差,练得是人的情操、心境和修养,养生的关键就是养的人的情操、心境和修养。
6、书法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练习书法,怡心养性,对人的身心健康的确大有裨益。
前苏联著名的科学家巴甫洛夫曾说:“紧张是颗定时炸弹”。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异常加快,常常使人处于紧张状态之中,而这种状态就会破坏人内在系统的动态平衡,影响人的心、脑,甚至危机生命。长期紧张不利于身心健康,而闲散又何尝不是腐蚀生命的毒剂。特别是年老退休的人,在目前的社会制度下,老有所养,在物质生活方面有所依靠,又没有具体的工作任务,若终日无所适从,这同样不利于身心的健康。而练习书法是动静结合的运动,动静结合、一张一弛是健康的必须条件。一个人光动不静不行,光静不动更不行。所以练习书法一方面能使人从紧张中轻松起来,另一方面又使人能从闲散中充实起来,从而起到调节生活节奏以及内在系统平衡的作用。
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指出:“作书能养气,亦能助气。静坐作书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矜躁俱平,若行、草,任意挥洒,至痛快淋漓之候,又觉灵心焕发。”他这里所说的“气”主要是指精神气、灵气,本就兼含精神与物质,能使生理机能调畅,手、腕、臂、身谐调,使呼吸、血液循环、脑神经谐调,整个运动过程都在生理、精神谐调一致中进行。也就是说,若有某种心理性的或病理性的疾病,并因这些疾病使自己心理或生理失调,则写字有使失调的机制渐趋和谐之功能。东汉大文学家、书法家蔡邕也曾说,落笔前“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口不出言,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书法讲求调息、呼吸、练气,故作书者必须静心养气,运笔之前应调节情绪,抒发心怀,排除杂念,以便能集中精力进行书写(这尤其适用于篆、隶、楷这几种相对属于静态的字体)。从这一角度来看,书法与“心无异缘、意绝妄想、六窗寂静、端坐默究”(《宗门武库》)的佛家禅定功夫并无二致,又与讲究调息、凝神入静、以意导气,通过养气来调动人体内的本能力量的气功如出一辙。如按照周星莲所说的写字“先须端坐正心,则气自和,血脉自贯,臂自活,腕自灵,指自凝,笔自端。是臂也、腕也、掌也、指也、笔也,皆运用在一心”。按这种方法去做,“自然之气机”便流行体内,精神与生理机制谐调,真进入这般境界,这又何异于当代流行的“心理疗法”。
7、书画与健康有关系吗?
书法是世界公认的一种我国仅有的传统艺术,由于我国一的汉字起源于象形,象形文字都是由自然界中存在的物体描摹而来的,因此书法与绘画有同源之说。书法与绘画都是造型艺术,都是利用手中的笔将创作者心中的艺术构思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从事书画的创作,既是一种艺术享受,也是一种很好的健身养性的方法。
书画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在进行艺术构思时强调的是“调练心境、排除杂念、万神归一”,创作者必须端正姿势、调整好呼吸、闭目养神、内视自己、控制感觉,把意识集中于一点,进入万念皆空的艺术创作境界,现代医学认为,处在这种境界中,人的生理反应有四个特点:大脑皮层稳定;能量消耗减少;血液中的乳酸盐(人体内的一种疲劳素)降低;心平气和,头脑清醒。这种状态是很好的养性过程。
书画创作进入到运笔实际创作时,又是一个很好的体育锻炼,不但腕力、臂力、指力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而且还要有很多好的坐功和站功,对腰腿也能起到很好的锻炼作用。手腕、手指得到充分的锻炼可以健脑,腰腿得到锻炼可以减少腰腿疾病,延缓衰老,有益于人的健康长寿。
书画创作在中医养生学家看来,是一种动静结合的活动。进行创作时要求气贯丹田,运劲手指端,才能做到“力透指背”、“入木三分”等艺术效果,这是一种用意念引导的功力,意念有气功锻炼的要素在内。这种注意力和运动力凝聚的特点,能活跃人体的经络和脉息,有调理脏腑、舒展经络的功能,从而可以娱心调情,散发心中的郁气,使心理处于最佳状态,而益寿延年。
所以长期从事书画艺术的创作,炼神运气静心养性,定会使你身心健康,延年益寿。
8、浅析书法与医学之间的关系
书法与医学的关系很微妙,它们有共性也有区别:
【共性】
1、都属于艺术:书法就不用说了,医学其实也是一门高深的艺术,一个优秀的医生,不但能从身体上解决患者的病痛,也能让病人在心境上得到升华,这就是高超的水平;
2、熟能生巧:学好书法要多看,多练,学好医学更是如此,一个经过5年学习的医学生要想独当一面,至少需要5年的实践,这十年才能打造一个初步成才的医生,也是一个手熟的过程;
3、天资聪慧:练习书法的人很多,但是成为大师的人却也了了,勤练固然可以写好,但是要想胸有成竹也是讲究天分的,医学也是如此,别的不说,光入门的成绩要求就在众学科之上;
4、强调个性:没有个性的书法,那只能是临帖,医学也是如此,我国古代就有“张仲景、刘完素、李杲、朱震亨”四大家,都是各有千秋,各有成就。
【区别】
1、练习途径不同:书法讲究通过缓慢练习,而医学是个高智商的实践技术;
2、可逆性不一:书法写错可以重来,而医疗诊治人命关天,必须精准无误;
3、目标性不同:书法作为技艺可写给他人展示,医生却不能以此自傲,因为那是职责;
4、合作性不同:书法是一个静心的独立艺术,而医学是讲究各综合学科一起合作。
9、书画与健康有怎样的关系?
书法是世界公认的一种我国仅有的传统艺术,由于我国一的汉字起源于象形,象形文字都是由自然界中存在的物体描摹而来的,因此书法与绘画有同源之说。书法与绘画都是造型艺术,都是利用手中的笔将创作者心中的艺术构思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从事书画的创作,既是一种艺术享受,也是一种很好的健身养性的方法。
书画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在进行艺术构思时强调的是“调练心境、排除杂念、万神归一”,创作者必须端正姿势、调整好呼吸、闭目养神、内视自己、控制感觉,把意识集中于一点,进入万念皆空的艺术创作境界,处在这种境界中,人的生理反应有四个特点:大脑皮层稳定;能量消耗减少;血液中的乳酸盐(人体内的一种疲劳素)降低;心平气和,头脑清醒。这种状态是很好的养性过程。
书画创作进入到运笔实际创作时,又是一个很好的体育锻炼,不但腕力、臂力、指力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而且还要有很好的坐功和站功,对腰腿也能起到很好的锻炼作用。手腕、手指得到充分的锻炼可以健脑,腰腿得到锻炼可以减少腰腿疾病,延缓衰老,有益于人的健康长寿。
书画创作是一种动静结合的活动。进行创作时要求气贯丹田,运劲手指端,才能做到“力透指背”、“入木三分”等艺术效果,这是一种用意念引导的功力,意念有气功锻炼的要素在内。这种注意力和运动力凝聚的特点,能活跃人体的经络和脉息,有调理脏腑、舒展经络的功能,从而可以娱心调情,散发心中的郁气,使心理处于最佳状态,而益寿延年。
所以长期从事书画艺术的创作,炼神运气静心养性,定会使身心健康,延年益寿。
10、练书法真的可以修身养性吗?
【写书法的六大好处】
一、可以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
通过观察、分析点、横、竖、撇、捺、折的形状特点,书写方法,形式效果等,来完成每个字的书写过程。长此以往,书写者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必定得到发展。
二、能养成细致、专注、沉着、持久的品质。
正如郭沫若先生曾经说过的,“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养成这样的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注意力,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断专行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 为什么学习书法可以使人变得细心,容易集中注意力呢?因为书法是一项十分精细的活动。要想把字写好,须得全神贯注,凝神静气,仔细观察字的结构,并要脑、眼、手相应,准确控制运笔的轻重缓急。这样久而久之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养成沉着、镇静的习惯。而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品质,对其他课程的学习乃至今后的发展都是极有益处的。
三、可以培养审美情趣。
因为汉字是由线条组成的、具有审美价值的方块文字。书法实际上是以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运笔的疾缓来抒发情感和描写意境的。 在练习过程中,首先,要按正确的笔顺去写,注意笔画间呼应的规律,力求先将字写正确、规范、整洁,再是美观;进而,通过名贴欣赏和书法技能学习,逐步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懂得什么是美的,怎样才能更美;最后,美感染了练习者,就会激发追求美、创造美的欲望。
四、发展健康个性,勇于创新。
因为艺术的生命在于个性,这一领域向来都有接纳各种美的雅量,不会有人不喜欢隶书而否认隶书之美。在学着去欣赏、接纳别人心目中的美的同时,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取长补短来滋长你心目中的美;其次,在这一领域一直推崇创新,追求个性化的东西。 有位画家曾经说过:“对待传统要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又要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 打进去,是去学别人的,希望能站在巨人的肩上,待到打出来时将是一个全新的自我。一切的创新都始于模仿。所以,书法中的临摹只是学习和继承的手段,这种继承与借鉴就是为了创新。通过临摹,我们在大脑中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的材料,为今后的创作做量的铺垫。每一次创作都是由量到质的飞跃。不管这次创作成功与否,多多少少都隐蕴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因此,从临摹到创作的过程实际上也在不知不觉中从模仿走向了创新。
五、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
也许在很多人的眼里汉字只是一种负载信息的书面符号,其实,汉字也是一种文化,因为每一个汉字都积淀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睿智与精髓,更凝聚着一种民族精神。 在平时的练习中,要探究古人的造字方法,学习历代书法名家学书的故事。这样,既可激发学习兴趣,又可培养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六、起到养生的作用。
不少医学家认为,书法与气功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中国书法也能起到促进身心健康,使人精力充沛,益寿延年的作用。练习书法与气功的“三调”非常相似: 1)调身——姿势:写字要调整好身体的姿势。中国书法非常重视写字姿势,要求两脚平开与肩宽,松腰宽肩,含胸拔背,两手自然放平,左手按纸成弧形,右手拿笔,体态要轻松自然,有利于全身肌肉、血管、神经的放松,从而促进入静。 2)调神——入静:练习书法,因为要聚精会神地读帖、临帖,从而调整了精神状态,使意念集中。 3)调息——调整呼吸:练习书法时,要求呼吸自如、深长而均匀,不要屏气或有意识抑制呼吸,促进心肺功能的调节。
总之,书法能释古通今,陶冶情操,好似知识大都市中的一派田园风光,自然、质朴、宁静,给人无限的美好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