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苏轼美食养生

苏轼美食养生

发布时间:2020-07-05 11:39:01

1、苏轼也是美食家吗?

是啊!很有才的!

苏东坡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美食家。他一生爱好美食、发掘美食,创导美食,为弘扬我国的饮食文化立下了卓越的功勋。人民群众爱戴他、怀念他,也把有些美味甘旨与他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如"东坡鱼"、"东坡羹"、"东坡豆腐"、"东坡墨鱼"等等.其中尤以"东坡肉"最为著名。

原来苏东坡爱吃猪肉,也善于烧猪肉。北宋元丰年间,他因得罪朝廷,贬官谪居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这是一个"僻陋"的小地方。苏东坡给朋友的信中说:黄州 "猪、牛、獐、鹿如土,鱼蟹不论钱"'"鱼稻薪炭颇贱,甚为贫者相宜"。也就是说,物产相当丰富,价钱便宜,可惜百姓贫穷.文化落后.烹事不精,这就迫使他只得自操刀俎,谋求美食。他有一首《食猪肉诗》云: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首诗见于南宋周紫芝《竹坡诗话》,诗题或作《猪肉颂》,或作《炖肉歌》,诗句文字也略有差异。但苏东坡在黄州经常吃肉烹肉则不容怀疑。他另有一首诗云:"卯酒困三杯,午餐便一肉。"又给朋友的信中说:生活虽然"至俭,然犹每日一肉"(致王定国);"食猪肉,实美而真饱"(答毕仲举)。所以他在黄州创造讲究火候的炖肉法是极有可能的。又据传说,后来他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疏浚西湖,替老百姓办了一件大好事。杭州居民答谢他,送来不少猪肉美酒。他把这些猪肉切成一块块,用他的烹调方法烧制,连酒一起去慰问疏浚的民工,但他的厨师把"连酒一起适"错领会成"连酒一起烧",结果烧成带有酒味的红烧肉,却出奇地更加香酥味美。从此"东坡肉"遂广为流传,成为杭州的名菜。

2、赏析苏东坡的任意一首关于饮食的诗?

《食荔枝》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此诗作于广东惠州贬所,是历来咏荔诗中的名篇。诗人谪官“南荒”,但心胸却十分豁达,处之泰然,不仅酷爱岭南山水,更酷爱岭南荔枝,乃至因此愿意“长作岭南人”。

3、很多人都推崇苏东坡的养生之道,那么苏东坡是如何养生的?

在现代社会中有很多人都推崇养生,并且养生的人群越来越趋向于年轻化。那么你们知道吗?古代的大文学家以及美食爱好者苏东坡也热衷于养生,而且他把认为有助于养生的经验都记录在了《东坡志林》中,这些养生经验非常贴近生活。 

苏东坡曾经给朋友写了一个从战国流传下来的养生方子,在苏东坡看来这非常的有效,因此在养生方子里面提到了四种方法。第一就是无事以当贵。意思就是说在没有什么事情会让你觉得比养生更重要了。第二就是早寝以当富。在苏东坡看来早睡是一种财富,所以提倡早睡。第三个就是安步以当车。也就是说少坐车,要多步行。最后就是晓食以当肉。意思就是说晚一点吃饭,饿了就把吃的食物都想成肉,这样就能够非常有食欲。要知道苏东坡有一段时间是非常穷的,非常缺乏食物,所以其中的第三条、四条对他非常的重要。 

其次苏东坡对喝水也有一定的研究。在苏东坡看来,雨水是可以泡茶,长期服用这样的水是能够有长生之效。所以在苏东坡的院中有很多盆盆罐罐,这些都是用来接雨的。

最后就是喝茶,苏东坡对喝茶也有新的认识。在苏东坡看来,喝茶虽然可以解腻消烦,但是不能泡浓茶,要不然会损伤脾胃。所以说他觉得饭后喝浓茶只是用来漱口,而且漱口茶没有必要用那些高档茶。

4、苏轼写的关于美食的诗?

惠州一绝 / 食荔枝

[作者]
苏轼(宋)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猪肉颂》——苏轼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于潜僧绿筠轩

[作者]
苏轼(宋)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5、苏轼为什么被称为美食家

因为苏轼发明了很多美食,所以被称为美食家。

苏轼本人是个美食家,宋人笔记小说有许多苏轼发明美食的记载。苏轼知杭州时,元祐五年五、六月间,浙西大雨,太湖泛滥。苏轼指挥疏濬西湖,筑苏堤。杭州百姓感谢他。

过年时,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指点家人将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然后分送给大家吃,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

《曲洧旧闻》又记:苏东坡与客论食次,取纸一幅以示客云:“烂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香梗,荐以蒸子鹅,吴兴庖人斫松江鲙;既饱,以庐山玉帘泉,烹曾坑斗品茶。少焉解衣仰卧,使人诵东坡先生《赤壁前后赋》,亦足以一笑也。”



(5)苏轼美食养生扩展资料:

个人经历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农历虚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

治平三年(1066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此时,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

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调为湖州知州。他在地方任职时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6、苏东坡与美食:他发明了什么美食,美食的来历、他发明美食的时候写的诗 需要四个

东坡凉粉
相传北宋时期,大文学家苏东坡任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县) 签书判官时,于凤翔东湖避暑,炎炎夏日无清凉爽口之物下肚,特命人取滨豆(也称作小扁豆)研磨成粉,熬制成糊状,盛入石头器皿中待其冷却后,切成条状,配以盐醋辣椒等佐料凉拌,因其口感爽、滑、并有清凉解暑之功效,之后流传与凤翔民间。后人为纪念他称其为“东坡凉粉”并流传至今。
东坡肉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大文学家。他不但对诗文、书法造诣很深,而且堪称我国古代美食家,对烹调菜肴亦很有研究,尤其擅长制作红烧肉追本穷源,苏轼的这种红烧肉最早在徐州的创制,在黄州时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杭州时闻名全国。关于东坡肉名字的由来有很多传说,其中一种传说:
相传苏东坡在徐州、黄州、杭州三个地方做过“东坡肉”。在任徐州知州时带领百姓抗洪筑堤保城,百姓纷纷杀猪宰羊上府慰劳,东坡推辞不掉,收下后亲自指点家人烧制红烧肉回赠予老百姓。大家食后,都觉得此肉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一致称它为“回赠肉”。
元丰三年(1080)二月一日,苏轼被谪贬到黄州,见黄州市面猪肉价贱,而人们不大吃它,便亲自烹调猪肉。有一次他食得兴起,即兴作了一首打油诗名曰《食猪肉诗》,诗中写道:“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早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此诗一传十,十传百,人们开始争相仿制,并把这道菜戏称为“东坡肉”。 苏东坡二任杭州知州时,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桥,使葑草湮没大半的西湖重新恢复昔日美景,杭州的老百姓非常感谢他,过年时,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东坡收到后,便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醇香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大家吃后无不赞赏称奇,于是“东坡肉”的美名更传遍了全国。

7、苏东坡著有养生专著《东坡养生篇》,苏东坡的养生之宝是什么?

宋代苏轼是北宋文坛领袖,同时又是美食家兼食疗专家,著有养生专著《东坡养生篇》等书。他到老年仍保持身体健康。

苏轼在著作中记述,他身体健康、腰腿壮健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他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食用煮熟的芡实,因此才上了花甲之年,依然才思敏捷,健步如飞。

苏东坡研究的芡实吃法颇为奇异:

时常取刚煮的芡实,放入口中,缓缓含嚼,直至津液满口,再鼓漱几遍,徐徐咽下。他每天用此法吃芡实数十粒,日复一日坚持不懈。

苏轼还钟情芡实粥,每日一碗,将其作为自己的食疗佳品,他说:“粥既快养,粥后一觉,妙不可言也。芡实,别名鸡头米、鸡头苞等。芡实是《黄帝内经》中记载的上品药材,也是常用的药食两用药材。

《神农本草经》说芡实有“补中,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的功效。

常吃可健身体,强筋骨,耳聪目明。吃芡实时宜慢火炖煮、细嚼慢咽。一次不能食用太多,方能起到充养身体的作用。中老年人一般很喜欢喝粥类食物,米粥的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特别是放些有滋补作用的原料做的米粥效果会更好,芡实煮粥就非常好,如果在搭配上薏米和山药就味道更好了,滋补的功效也会更强。

大家都知道冬季节比较干燥,芡实可以润燥但是又不寒凉,尤其是芡实粥很滋补,特别适合在秋冬季吃。

8、与苏轼有关的食物

1、东坡肘子

东坡肘子产生之功非苏轼,而在于苏轼之妻王弗。相传,王弗在家炖肘子时因一时大意,不小心让肘子焦黄粘锅,于是连忙加料再烹煮,以掩饰焦味。

结果味道却出乎意料的好,苏轼大乐,并且自己反复炮制,留下了记录,向亲朋好友大力推广,于是"东坡肘子"便由此传世。这道菜肥而不腻、粑而不烂,色、香、味、形俱佳。

2、东坡春鸠脍

苏东坡先生在黄州的日子里,常到周边走动,一方面写诗,一方面喝酒,春鸠脍便也就移植了,且有新意。 春天,苏东坡来到黄州相邻的一个州———罗州,今天的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这个罗州从北齐到南宋,一直非常有名,物产丰富。

城建豪华,风景优美,特别是其独有的特产蕲菜、蕲艾、蕲龟、蕲蛇、蕲竹闻名八方,苏东坡先生就吃用蕲菜做的春鸠脍。北宋时期,斑鸠还是普通的鸟类,极容易获得,鸽子是从斑鸠驯化而来的,惟斑鸠胸宽、翅尖窄、颈长,不宜远途飞翔。

取斑鸠胸脯肉,精切细丝,再切蕲段、姜丝、丁香干丝若干,用鸡蛋清拌好斑鸠丝,搁蕲芡抓匀,锅中烧热茶油,将斑鸠丝投锅里炸散捞起,将蕲段、姜丝、丁香干丝清炒,八成熟时,复投入斑鸠丝,佐盐、胡椒粉、葱花合炒。

于是蕲菜的辛香、丁香干子的豆韵、斑鸠丝的野鸟气息合并了春时的新鲜味道,实在是清新爽口,佐酒之佳肴。苏东坡先生在罗州城吃了春鸠脍,就又去到罗州城外游览,蕲河两岸垂柳依依,蛙鸣鸟啼,蕲绿水白,小桥渔舟,忽见城墙涵辉阁上有一联“霁容天在水,春态柳藏桥”。

顿觉有趣,又觉有憾,于是前往,挥毫写出“春色柳藏桥”,便是“霁容天在水,春色柳藏桥”,一字之改使对子完美无缺了。苏东坡游完罗州返回黄州,就将春鸠脍带回去,东坡春鸠脍则是后人加上的,原意是苏东坡乃天下大诗人大美食家,加上东坡二字,就提高了春鸠脍的格调。

3、东坡鱼

这道菜色泽红亮,皮酥肉嫩,甜酸中略带香辣。鱼先抹上盐,肚里塞上大白菜叶。热油锅,将鱼与葱段一起煎至半熟,加入生姜片,浇上咸豆汁或者酱油与酒,煮至熟。

起锅前,将切细橘皮撒在鱼上,盛盘上桌。鲫鱼抹上盐加入少许酒略为腌一下,稍热油 葱姜炸锅 放入鱼 煎一下然后用豆苗垫底 鱼和葱姜放在上面 淋上少许酱油蒸熟。

现今留传的东坡鱼有各种做法,如东坡糖醋鱼、东坡鳊鱼、东坡墨鱼、东坡鳜鱼、东坡鲥鱼、东坡鱼头、东坡鳆鱼、东坡鲈鱼等,反正炸、烹、煮、蒸不一而足;但最佳的做法,还是当年苏东坡创制的"东坡鱼"。

4、东坡肉

东坡肉属浙菜菜系,以猪肉为主要食材。菜品薄皮嫩肉,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腻口。东坡肉色、香、味俱佳,深受人们喜爱。慢火,少水,多酒,是制作这道菜的诀窍。

东坡肉用猪肉炖制而成,一般是一块约二寸许的方正形猪肉,一半为肥肉,一半为瘦肉,入口肥而不腻,带有酒香,十分美味。相传为北宋诗人苏东坡(四川眉山人)所创制。东坡肉的最早发源地是湖北黄冈。1080年苏东坡谪居黄冈,因当地猪多肉贱,才想出这种吃肉的方法。

5、东坡豆腐

苏轼被贬黄州时,因为俸禄不高,所以生活过得比较简朴,经常下厨待客。无奈食材有限,只能尽量将有限的食材做出最美的味道。一次偶然的机会,用黄州豆腐制作了一道菜,大家吃过后决口称赞,后来苏轼被贬到哪里,这道菜就在那里流传开来。

与苏轼美食养生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