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太极养生操教学

太极养生操教学

发布时间:2020-07-05 08:47:40

1、养生操怎么做

做眼保健操的正确方法
眼保健操是根据祖国医学推拿、经络理论,结合体育医疗综合而成的按摩法。它通过对眼部周围穴位的按摩,使眼内气血通畅,改善神经营养,以达到消除睫状肌紧张或痉挛的目的。实践表明,眼保健操同用眼卫生相结合,可以控制近视眼的新发病例,起到保护视力、防治近视的作用。

眼保健操必须经常操练,做到动作准确,并持之以恒。 一般每天可做二次,上下午各一次。 眼保健操经过简化有以下四节。

第一节探天应穴(攒竹下三分):以左右大拇指罗纹面接左右眉头下面的上眶角处。其他四指散开弯曲如弓状,支在前额上,按探面不要大。

第二节挤按睛明穴:以左手或右手大拇指按鼻根部,先向下按、然后向上挤。

第三节按揉四白穴:先以左右食指与中指并拢,放在靠近鼻翼两侧,大拇指支撑在下腭骨凹陷处,然后放下中指,在面颊中央按揉。注意穴位不需移动,按揉面不要太大。

第四节接太阳穴、轮刮眼眶(太阳、攒竹、鱼腰、丝竹空、瞳子骱、承泣等):拳起四指,以左右大拇指罗纹面按住太阳穴,以左右食指第二节内侧面轮刮眼眶上下一圈,上侧从眉头开始,到眉梢为止,下面从内眼角起至外眼角止,先上后下,轮刮上下一圈。

以上内容摘自下面的网址,有图片,还有眼保健操音乐.

参考资料:http://www.11jj.cn/data/2006/1025/article_2633.htm#

2、中医经络养生操的做操方法及要领

绿谷五春经络操分为五节,下面介绍每节运动所对应的经脉位置、动作要领及作用: 腹部运动。分:腹式呼吸和拍小腹两个动作。
(一)、腹式呼吸。用肚子呼吸,吸气肚鼓,呼气肚瘪。用鼻呼吸、口呼吸都可以。
1. 要领:双手上下叠于下腹前,两眼微闭,意守下丹田,胸不动,不停顿,不憋气,不提气。每天早、午、晚3次,每次5-20分钟,每分钟呼吸4-6次。睡在床上更好做。
(二)、拍小腹部。拍小腹,九十九。可以帮助燃烧腹部脂肪,达到减肥的效果。
1. 要领:五指并拢、空掌,从腹部左边顺时针方向,圆圈拍打,伴随向下蹲动作。每天做2次,早、晚各做一次,每次11个9呼。
2. 作用:人体的腹部有9条重要的经络经过,还有关元、气海等重要穴位,可以说腹部是人体元气的大海、生命动力的宝藏。腹式运动可以培固人体元气、提高免疫力,对于高血压、糖尿病、便秘、失眠、免疫力低下等慢性疾病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功效。 下蹲运动。分:高蹲、半蹲、全蹲、直起直蹲,是最好的全身有氧养生运动。
1. 要领:上身直立,双手向前伸直,双腿弯曲向下蹲,然后起立。每个动作做2-4个8呼。每天2次,早、晚各一次,每次20-50下。
2. 作用:下蹲运动是一种全身运动,可以活跃全身所有经络中的气血,加强足六经与督脉的活力,可固肾精、强腰力、积蓄生命阳气,对于冠心病、糖尿病、便秘、免疫力低下等疾病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拍打胆经。位于大腿外侧、裤子的正中线,从腰部直到脚腕部。
1. 要领:双手向两侧伸直,用大臂带动小臂和腕力空掌用力拍打到脚腕,伴随下蹲动作。每天做2次,早、晚各做一次,每次6个8呼。
2. 作用:《黄帝内经》中记载: “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之说,也就是说所有脏腑功能的强弱,都要取决于胆腑。胆经是十二经子午流注的起端,是保证全身气血运行畅通的关键,所以经常拍打胆经可以充盈全身气血,从而调养全身脏腑,对气血亏损、长期失眠、体质虚弱者有很好的治疗功效。 手抓运动。分4个动作:猫抓、婴儿抓、鹰抓、数手。连起来做效果更好。
1. 要领:上身直立、不能向前倾,手指用力,伴随下蹲动作。猫抓、婴儿抓、鹰抓每个做2-4个8呼;数手每个动作做3次,8-18个9呼。每天2次,早、晚各做一次。
2. 作用:《黄帝内经》指出:“心主神明,主血脉”。常言也道:“十指连心”。手抓运动是通过锻炼手部六条经络,增益人体大脑、心脑功能,对预防和调理老年痴呆、心脑血管疾病有极大的功效。此外对肩、肘、关节的各种疾病也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拍打六要穴。从人体的十四条经络的400多个穴位中,选出最重要的六大保健养生穴位。每个穴位每次6-8个8呼。每天拍2次,早、晚各一次。
第1穴:膻中穴。位于两个乳头连线的中间点,正中心的心窝处。任脉上的要穴。
1. 要领:双手合十向前伸直,用大臂带动小臂和手腕的惯性弹打,伴随下蹲动作;
2. 作用:对感冒、哮喘、气短、心悸等肺经、心脏疾病都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第2穴:大椎穴。位于颈部后面中间的第七节颈椎处、低头时凸起的部位。督脉上的要穴。
1. 要领:双手交叉向上伸直,用大臂带动小臂和手腕的惯性弹打,伴随下蹲动作;
2. 作用:对颈椎病、肩骨疼痛等病症有很好的防疗作用,是治疗颈椎病的首选要穴。
第3穴:内关穴。位于手腕横纹下3个手指、两条筋中间。心包经上的要穴。(以下穴位都是空掌拍打)
1. 要领:沿着手臂内侧中线的心包经,一直拍到肩膀,伴随下蹲动作;
2. 作用:防治各种心脏疾病,增强心肺功能,是自古以来治疗心脏疾病的首选要穴。
第4穴:合谷穴。位于大拇指根部和食指根部的中间位置。大肠经上的要穴。
1. 要领:沿手臂外侧中线的大肠经拍到肩膀,伴随下蹲动作;
2. 作用:防治脑中风、老人痴呆症有很好的效果,是治疗头、面部疾病的第一要穴。可防治各种肠胃疾病、大肠炎和大肠癌。
第5穴:肾俞穴。位于腰部最后一根肋骨同高、腰椎旁开两指。膀胱经上的重要穴位。
1. 要领:双手向两侧伸直,用大臂带动小臂的惯性空掌拍打,伴随下蹲动作;
2. 作用:防治肾虚、阳痿、性功能低下、性冷淡、前列腺、糖尿病、脱发、耳鸣、耳聋等有很好的效果。是调理肾脏的第一要穴。
第6穴:足三里穴。位于膝盖骨下四指、胫骨外线旁开一指的位置。胃经上的第一要穴。
1. 要领:沿着小腿外侧的胃经一直拍到脚腕部,伴随下蹲动作;
2. 作用:调理人体后天的脾胃和治疗所有脾胃有关的疾病,预防胃炎和胃癌。是两大长寿穴之一,自古以来的养生要穴。 起跳运动。中医药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早、晚各一次,每次4次。
1. 要领:双脚起跳,双手在身体两侧从前面往向上挥,同时大声喊出:“通”的一声。
2. 作用:结束动作,能起到气血通畅,五脏调和,阴阳平衡的效果。

3、太极拳功前操带口令的教学视频(个人)

朋友,你好!
没有邮箱地址怎么发呀?请留下邮箱地址,最好是QQ邮箱,这样我发送更方便一些。其他邮箱会将我的文件判为垃圾邮件。

4、求杨式太极拳养生功的动作要领,谢谢

太极拳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串着“阴阳”和“虚实”,这在太极拳动作上表现为每个拳式都具有“开与合”、“圆与方”、“卷与放”、“虚与实”、“轻与沉”、“柔与刚”、“慢与快”,并在动作中有左右、上下、里外、大小和进退等对立统一的独特形式。这是构成太极拳的基本原则。

太极拳不仅在外形上是独特的,而且在内功上也有其特殊的要求。练太极拳时,首先要用意不用拙力,所以太极拳在内是意气运动,在外则是神气鼓荡运动,也就是说既要练意,又要练气。这种意气运动的特点是太极拳的精华所在,并统领着太极拳的其他各种特点。此外,练太极拳时全身放长和顺逆缠丝相互变换之下,动作要求表现出能柔能刚,且富弹性。它的动态,要求一动全动,节节贯串,相连不断,一气呵成。它的速度,要求有慢有快,快慢相间。它的力量,要求有柔有刚,刚柔相济。它的立身与动作,要求中正不偏,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和开中寓合、合中寓开。具备了这些条件,太极拳才能充分发挥它的特殊作用。在体育保健上,不仅能增强运动器官与内脏器官,并能锻炼和增强意识的指挥能力,亦即“用意不用力”的能力,可以顺利地指挥着气活跃于全身。这样就既练了气,也练了意,意气相互增长与强旺,身体自然强壮。同样,在技击上也有其独特的作用:可以以轻制重,以慢制快,克制自然,并掌握自然,动作起来可以一动全动,“周身一家”,达到知己知彼和知机知势的懂劲功夫。

第一特点 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

第二特点 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

第三特点 顺逆缠丝的螺旋运动

第四特点 立身中正、上下相随的虚实运动

第五特点 腰脊带头、内外相合的节节贯串运动

第六特点 相连不断、滔滔不绝的一气呵成运动

第七特点 从柔到刚、从刚到柔的刚柔相济运动

第八特点 从慢到快、从快到慢的快慢相间运动

[把这八个标题记熟,倒背如流慢慢去悟]

第一特点 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

拳谱规定:

1)“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2)“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3)“心为令,气为旗”,“气以直养而无害”;

4)“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太极拳是用意练意的拳,也是行气练气的拳。但练拳时,要“以心行气”:心为发令者,气为奉令而行的“传旗”;一举一动均要用意不用力,先意动而后形动,这样才能做到“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动作才能沉着,久练之后才能收敛入骨,达到“行气”最深入的功夫。因此,可以说太极拳是一种意气运动。“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和用意不用拙力,是太极拳的第一个特点。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

(1)练拳时,意识要贯注在动作上,以意行气,不可只顾默想内气如何运行。

(2)练拳时动作要顺遂、沉着,劲运到终点时要表现出劲别来,这是使意气得到鼓荡的三个措施。

(3)紧紧掌握外显的神气鼓荡,以便做到不痴不呆,并反过来促进内在的意气运动。

(4)善于运用其它七个特点,以便配合着来提高意气运动。

第二特点 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

拳谱规定:

(1)“需领顶劲,气沉丹田”;

(2)“含胸拔背,沉肩坠肘”;

(3)“松腰圆铛,开胯屈膝”;

(4)“神聚气敛,身手放长”。

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需领顶劲和气沉丹田是身躯放长,含胸拔背是以前胸作支柱把后背放长;沉肩坠肘是手臂放长;松腰圆铛和开胯屈膝,并使腿部得到圆活旋转,是腿部在这种特定的姿势下放长的结果。所以太极拳的步法必须在圆铛松腰和开胯屈膝的姿势下用旋踝转腿来倒换虚实。外表看,是腿的缠丝劲的表现,其实内部促进了腿的放长。这一系列的放长,又促进了全身的放长;使身肢不特产生了弹性,形成棚劲,而且因全身放长,促使精神也能自然提起。因此,只要具备了放长的姿势,就不容易发生努责鼓劲(拙力)的毛病,为自然的松开和身手放长提供了条件。所以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就成了太极拳的第二个特点。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

(1)太极拳主要是练习棚劲, 棚劲生于弹性,弹性则生于身肢的放长,因此要注意身肢的放长。

(2)身躯及上部的放长,必须是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和含胸拔背。

(3)手足的放长,必须是沉肩坠肘、松腰圆裆和开胯屈膝的旋转。

(4)练习棚劲时,先求绵软以去掉旧力(拙力),同时放长以生长弹性的新劲。

(5)只有神聚气敛地练拳,才是加强绷劲的内在因素。

第三特点 顺逆缠丝的螺旋运动

拳谱规定:

(1)“运劲如抽丝”;

(2)“运劲如缠丝”;

(3)“任君开展与收敛,千万不可离太极”;

(4)“妙手一运一太极,迹象化完归乌有”。

从上列四项规定中可以看出,太极拳运动必须如抽丝的形状。抽丝是旋转着抽出来的,因为直抽于旋转之中,自然就形成一种螺旋的形状,这是曲直对立面的统一。至于缠丝劲或抽丝劲都是指这个意思。因为在缠的过程中伸缩其四肢同样会产生一种螺旋的形象,所以拳论说,不论开展的大动作或紧凑的小动作,千万不可离开这种对立统一的太极劲。练纯熟之后,这种缠丝圈就越练越小,达到有圈不见圈的境界,到那时就纯以意知了,所以顺逆缠丝对立统一的螺旋运动就成为太极拳的第三个特点。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

(1)缠丝劲为太极拳命名的由来,没有缠丝劲就不能使劲环绕着身肢节节上升,达到完整一气。

(2)须知“贯串”的要求,不仅是运动须通过关节部分,而且还须使它通过整个关节上下的肌肉部分,这是螺旋缠丝的作用。

(3)太极拳有一对基本缠丝和五对方位缠丝是教和学太极拳的最好的工具。

(4)运劲如缠丝,只有在轻灵贯串条件下才能实现;同时,神气方面必须鼓荡和内敛。

(5)缠丝劲的运用不可产生缺陷、凹凸和断续等三个缺点。

第四特点 立身中正、上下相随的虚实运动

拳谱规定:

(1)“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须留意也。”

(2)“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此一虚一实”。

(3)“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上下相随人难侵”。

(4)“尾闾正中神贯顶”,“上下一条线”。

上列四项规定可以说明,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必须分清虚实。动作能分清虚实地转换,就可耐久不疲,这是最经济的一种动力活动。因此,练太极拳时双手要有虚实,双足也要有虚实,尤其重要的是左手和左足、右手和右足要上下相随地分清虚实,也就是说,左手实则左足应虚,右手虚则右足应实。这是调节内劲使之保持中正的中心环节。此外,形成落点的虚中有实,实中要有虚,从而处处总有此一虚一实,使内劲处处达到中正不偏。初学时,动作可以大实大虚,以后逐步练成小虚小实,最后达到内有虚实而外面不见有虚实的境界,这是调整虚实的最深功夫。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

(1)分清主要的三个虚实,即脚的虚实、手的虚实和一手一脚的虚实。

(2)注意调整左手左足和右手右足——手与脚的虚实,这是“上下相随人难侵”的主要关键。

(3)要根据轻重浮沉的原则,经常检查自己划分虚实中的缺点。

(4)要做到双轻、双沉和半轻半重这三个无病的虚实,这要刻刻留心,久久锻炼才能养成。

(5)推手时不要忘却“隅手对待隅手”的原则。四正手与四隅手要相互转换,两者具练。

第五特点 腰脊带头、内外相合的节节贯串运动

拳谱规定:

(1)“腰脊为第一主宰,一动无有不动”;

(2)“周身节节贯串,毋使丝毫间断”;

(3)“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无有缺陷”;

(4)“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

从以上四项规定可以看出,为了达到一动全动,必须以腰脊为中心,因为腰是左右平行转动的中轴,脊是上下弯曲的根基。太极拳动作既要一动全动,那么在运动线路上就不能单纯地左右平旋,也不能专在上下、前后做弯曲动作,而必须将腰脊联合起来,使运动的路线形成一条既是左右,又是上下、前后的空间曲线,以建立一动全动的基础。这就是说,只有通过腰脊为中心,才可以使周身九个主要的运动关节(颈、脊、腰、胯、膝、踝、肩、肘和腕)依次贯串起来。此外,还要做到周身无缺陷,贯串如九曲圆珠,这样功夫才可以进展到周身一家的地步。所以腰脊带头,内外相合的节节贯串运动,就成了太极拳的第五个特点。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

(1)腰脊联合作中轴,手臂动作要有倾斜度(45度左右);

(2)由中轴而产生的“动分”和“静合”,是运用离心力达到贯串的中心关键;

(3)开中寓合、合中寓开是节节贯串和旋转自如的具体表现;

(4)发劲的节节贯串是加强运劲贯串的手段;

(5)减小腕关节的动度,为提高身法作用的必要手段。

第六特点 相连不断、滔滔不绝的一气呵成运动

拳谱规定:
(1)“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

(2)“收即是放,放即是收”;

(3)“劲断意不断,意断神可接”;

(4)“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一气呵成”。

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太极拳不以一动全动为满足,还要求在练全趟架子时能够进一步做到一气呵成,内劲不断。这是加大运动量的又一方法。其具体方法是:在手法上遇到往复时,要嵌进折迭;在步法上遇到进退时,要嵌以转换;在开合、收放时,要有收即是放和放即是收的意和劲。当然,这个特点同特点五一样,是在螺旋式缠丝运动的辅助下来实现的。如果在发劲之后出现了断劲现象,就要将这种发劲的余意接续下去。万一意也断了,就要运用意、劲的余神接续下去。为了做到这点,劲要有折迭转换,动作要用意不用力,借使收放统一的身法如同长江水滔滔不绝,中间无卸劲的余地,亦无意驰的时候,这样就自然可以达到一气呵成的要求。因此,相连不断、滔滔不绝的一气呵成运动就可作为太极拳的第六个特点。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

(1)遇到动作有往复时,必须嵌有折迭--这是在手法上做到相连不断的必要措施。

(2)遇到身体有进退时,必须嵌有转换--这是在步法上做到相连不断的必要措施。

(3)劲断了,要有意在,意不到时,要有神在,这是补救断劲的方法。

(4)能神气鼓荡地走架子,就可证明已将意贯注于动作中了。意在,为内劲不断的标志。

(5)太极劲的方圆相生,是从“呼为开展、为方”和“吸为紧凑、为圆”中产生出来的。

第七特点 从柔到刚、从刚到柔的刚柔相济运动

拳谱规定:

(1)“运劲如百练钢,何坚不摧”,“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2)“外操柔软,内含坚刚,常求柔软之于外,久之自可得内之坚刚;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

(3)“太极拳决不可失之绵软。周身往复,以精神意气为本,用久自然贯通焉”。

(4)“运劲之功夫,先化硬为柔,然后练柔成刚。极其至也,亦柔亦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故此拳不可以刚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极之无名名之”。

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太极拳的学习,首先要摧毁人们动作中原有的坚硬劲,使它化为柔软,这是化柔的时期,这个时期愈长,则愈可把僵硬摧毁得彻底。此时的要点是仍须不失绵软,在柔软之下,向着更有弹性的坚刚上迈进。这个刚,不是从努责和鼓劲而产生的“生铁”的刚,而是由松开和放长而产生的弹性的刚。因为身肢放长,并不断螺旋式地绞来绞去,就可产生这种弹性。因此,又可名为“棚劲刚”。只有这种具有弹性的刚,才能达到“外操柔软,内含坚刚”的要求。这种刚柔的变换是由精神意气的隐显来掌握的。所谓“隐则柔”、“显则刚”,就是这个道理。功夫精进后,劲可内隐得极深,使外形显得极柔,使人感到好象又回复到柔上去了,其实内在的质量却更加刚了。因此,从柔到刚、从刚到柔的刚柔相济运动就成为太极拳的第七个特点。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

(1)初期要化去原有的僵硬劲,越柔软越好;这段时间也是愈长愈好,一般要一、二年的时间。

(2)全身练到绵软后,即可进而具体地练习全身的放长,以练习刚劲。

(3)行气用柔,落点用刚,是太极拳划分刚柔的界限。

(4)心意结合神气的忽隐忽显和呼吸,是太极拳对于刚柔变换的法则。

(5)刚柔同样达到高级水平,是太极拳妙手称号的标准。

*陈鑫《总论发明》说:“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类好手;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妙手一运一太极,迹象化完归乌有。”这是陈式对于太极拳刚柔度的标准。

第八特点 从慢到快、从快到慢的快慢相间运动

拳谱规定:

(1)“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2)“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3)“初学宜慢,慢不可痴呆;习而后快,快不可错乱”;

(4)“形抗五岳,势压三峰,由徐入疾,由浅入深”。

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在初练太极拳套路(一趟架子)时,动作应该越慢越好,可将时间放长。动作慢了,才有修改的机会,才能检查出不顺遂的地方。但是,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可渐渐加快,缩短走一趟架子所需的时间。但由慢转快,同样也要有一个限度,即要做到随快,但动作仍能沉着,仍能表现出劲别来,并不发生浮漂与错乱现象。这是指练习一趟架子所需时间的长短而言的。在这种能慢能快的总前提下,用到每个拳式时则须将这种快慢的对立面统一于一个拳式中,即转关处要慢,过了转关处就逐渐加快,运到落点时最快,以后复转慢,如此周而复始。所以太极拳的每个拳式都要经过能慢能快的锻炼,这样才能在推手时,“彼微动,己先动”,“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创造有利于自己的条件,并能达到快慢相间的统一。所以,从慢到快、从快到慢的快慢相间运动,就成为太极拳的第八个特点。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

(1)初学时要慢,为的是有一个检查纠正的机会。

(2)求慢必须以精神提起和意气灵换为前提。

(3)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应逐渐缩短走一趟架子所需的时间。但求快,必须以动作沉着和能表现出劲别为前提。

(4)快慢相间的原则是转关折迭处慢,过了转关后,渐渐加快,过方点后再转慢。同时,转关时行气要慢,尽头的落点要快。

(5)在整趟架子中,快慢相间的变化幅度要求做到匀清。

结 语

太极拳的八个特点是从太极拳拳谱中一再经过提炼而精选出来的。前人留下的宝贵的练拳经验,早已成为现时练习太极拳的原则,也是人们练太极拳所一致遵循的准则。

另外应该指出,特点随分八个,但其实质是一个,因此在练习走架子或推手时,不可孤立地对待这些特点,务须在每一个动作中都逐渐做到符合这些特点。因为任何一个拳式或是动作,都必须运用集中的意识来指挥整个动作过程(特点一),使身肢在精神提起的前提下具有弹性(特点二),并在虚实灵活变换(特点四)与顺逆螺旋缠丝中(特点三),促成内外相合,达到一动无有不动的节节贯串(特点五)和相连不断的一气呵成(特点六),表现出刚柔相济的质量(特点七)和有慢有快的速度(特点八),这是太极拳应具备的特色。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些特点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的。因此,如果孤立对待,企图贯彻一个特点而放弃另外的特点,则不但损害了后者,同时也影响了前者。所以这些特点不是为一个特定动作所特有,更不是某一个动作仅有某一个特点,而是构成整个太极拳套路的每一个拳式皆应具有的特点。

现在流行的太极拳,不论是哪一式,也不问姿势是开展还是紧凑,更不管这趟架子内多几个拳式还是少几个拳式,只要细心观察,这些外表随有差异的太极拳架子,内中或多或少都具有这些共同特点。所不同的,仅是有的是明显的表现于外,而有的则以暗劲方式隐藏于内。这也说明了太极拳流行数百年不为其他武术所同化,而仍能独具一格,皆是这些共同的特点作了中流砥柱。因此,学习太极拳时,不可把它当作等闲视之。
[如果还有理解更深的内涵,去看《中医基础理论》《黄帝内经》《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套路》《中国传统文化导论》朱汉民有了这几本你够用了

5、八步养生操

不知道,但可以提供一个绝妙的养生建议:
敲打经络是百养生最根本的方法。中医认为敲打经络可以治疗任何疾度病,某一种病一定属于某一种或几种经络范畴。比如心问脏病就敲打心包经;肺病就敲打肺经等等。下载答国家标准经络图,再了解一下专各种病的经络范畴(参见“求医不如求己”最后的附图)你就会变成自己的保健医生属了!何止养生!?(别忘赞)

6、著名养生专家梅墨生先生为什么只活了59岁?

老先生是因为肠癌离开人世的,这种疾病在早期是没有明显的症状的而且一般发现的时候都已经是晚期了,可能老先生长期非常注重养身所以对自己的身体很有信心导致了没能及时的发现这个疾病。

养生方面,老先生从来没有以养生专家自居。可能他在公开场合常常对大家宣扬一些好的生活方式和理念提倡大家爱惜身体,所以给大家留下了养身专家的印象。他是国家级美术师在行业内的评价都挺不错的,同时对诗词太极拳也颇有研究。所以这次老先生不幸长辞不乏有媒体为博眼球强行炒作的成分,因为养身这个词一直都有着比较大的争议。养身与否跟人是否长寿绝对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而且养生并没有能够治疗疾病的作用。

根据历史人均寿命的对比来看人类的寿命越来越长最大的原因还是现代医疗的发展和营养的提高。而养生,是一种生活方式,科学的养生对身体是一定有好处的,墨梅生先生的事件只能说是一个概率问题,是一件不幸的事情。



我们不能因为这样的一件事就去否认养身的确切价值,其实每个人在关心自己身体的时候就是在养身,只是每个人都不一样而已。有良好作息规律的人的精神状态一定是会比作息紊乱的人要好,那么有的人知道吃过多的冷饮会拉肚子却还要吃,知道高盐高油高糖的食物多吃不益却控制不住自己,这些都是你对自己身体爱惜程度的提现,或者说是对自己欲望的把握,这些就是养身。

7、求太极养生舞全套

已发送,希望合用和采纳.

8、如何区分太极拳和太极操

教法方面。
太极拳,教学系统规范,每个动作都详细讲解,教师亲自示范,手把手的指导学员,力求拳架动作到位,不求身法低架,只求动作到位,精雕细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浅出;
太极操,新学员跟在老学员后面,一起随着老师练习,个别动作没看懂找机会问一问老师或者老学员,以及多跟着练几次就学会了,动作大体相似即可。
内容方面。
太极拳,注重基本功练习,桩功、定势反复纠正,缠丝功详细讲解示范,太极拳套路每个动作都拆招讲解、认真教学,并且通过推手及教师喂劲等方法检验功架,不需要音乐,拳中自有天籁音;
太极操,各类太极拳套路,太极剑等器械套路,最多加上八段锦、五禽戏等传统养生项目,每天练习也是一个套路接一个套路,跟着音乐节奏练,每个套路有固定的音乐辅助。
理论方面。
太极拳,对太极拳拳理理解深入,并且有内气的体会,功夫上身,充分理解意气与骨肉的主从关系,能够初步理解前辈们的拳经拳论,教学中能够指导学员体会意气和劲力形体的配合;
太极操,不用去管什么理论,也没听说有哪些拳经拳论,就是玩一玩,跟在后面练吧,而且练得也很开心,开心就好。
场地方面。
太极拳,一般要求室内场地,或者天气晴朗少风时在室外安静的地方;
太极操,一般是在公园里或者广场上,室外的场地;
教练方面。
太极拳,一般要求正规学拳8-10年及以上,所学系统深入,自己有深刻的体悟;
太极操,一般是同样在公园里跟在老师后面学习过几年,能够熟练的练习几个完整的套路。
学员方面。
太极拳,往往以中青年为主,也有很多小朋友,太极拳鼓励年纪小的学员学习,因为年纪越轻,学的越快,领会越好,尤其是身体健康有志于太极修炼的青少年;
太极操,以即将退休或者已经退休的中老年朋友为主,或者身体健康欠佳的一些人,听从医生建议开始学习太极拳,希望增强抵抗力和免疫力。
时间方面。
太极拳,不分寒暑,一年四季每天学习不辍,而且要求课后坚持练拳不懈,保证练拳的强度和训练量;
太极操,往往是早上跟在老师后面练习,偶尔家里有事儿就耽搁几天,忙好了继续,一到天冷或者刮风下雨就停练。
功力方面。
太极拳,因为有基本功的训练,以及套路动作规范,能够很好的获取训练效果,随着练习日久,身体松活,气血充足,功力日深,逐渐会体会到内气增长;
太极操,看起来衣袂飘飘,神采奕奕,各类套路也是动作娴熟,架子高低起伏,问起来内功是什么,一脸茫然,甚至想也不敢想。

9、养生操八段锦的步骤名称?!

第一式 两手托天理三焦
十字交叉小腹前,翻掌向上意托天, 左右分掌拨云式,双手捧抱式还原, 式随气走要缓慢,一呼一吸一周旋, 呼气尽时停片刻,随气而成要自然。
第二式 左右弯弓似射雕
马步下蹲要稳健,双手交叉左胸前, 左推右拉似射箭,左手食指指朝天, 势随腰转换右式,双手交叉右胸前, 右推左拉眼观指,双手收回式还原。

第三式 调理脾胃须单举
双手重叠掌朝天,右上左下臂捧圆, 右掌旋臂托天去,左掌翻转至脾关, 双掌均沿胃经走,换臂托按一循环, 呼尽吸足勿用力,收式双掌回丹田。

第四式 五劳七伤往后瞧
双掌捧抱似托盘,翻掌封按臂内旋, 头应随手向左转,引气向下至涌泉, 呼气尽时平松静,双臂收回掌朝天, 继续运转成右式,收式提气回丹田。
第五式 摇头摆尾去心火
马步扑步可自选,双掌扶于膝上边, 头随呼气宜向左,双目却看右足尖, 吸气还原接右式,摇头斜看左足尖, 如此往返随气练,气不可浮意要专。

第六式 两手攀足固肾腰
两足横开一步宽,两手平扶小腹前, 平分左右向后转,吸气藏腰撑腰间, 式随气走定深浅,呼气弯腰盘足圆, 手势引导勿用力,松腰收腹守涌泉。

第七式攒拳怒目增气力
马步下蹲眼睁圆,双拳束抱在胸前, 拳引内气随腰转,前打后拉两臂旋, 吸气收回呼气放,左右轮换眼看拳, 两拳收回胸前抱,收脚按掌式还原。
第八式背后七颠百病消
两腿并立撇足尖,足尖用力足跟悬, 呼气上顶手下按,落足呼气一周天, 如此反复共七遍,全身气走回丹田, 全身放松做颠抖,自然呼吸态怡然

10、太极拳=养生操,不可以吗

只要不是太讲究是可以的,太极拳讲究的是意境,养身操讲究的是养生,最求和境界不一样,就像是一个是人,一个已是仙

与太极养生操教学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