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知道,董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应该这样看,史书记载华佗、扁鹊医术高,但非常遗憾没有著作传世。
张仲景毫无疑问是医圣,其辩证和方药源于伊尹的汤液经,绝对经典。但针灸水平差了许多,否则伤寒论会更有看头。
孙思邈是中医史上唯一一个同时精通中药与针灸的医师,可惜晚生于仲景所以称不了医圣,但他的千金方是方剂史上的经典,而且他的医术没有背离正统中医。
相比之下李时珍差的远,他的本草纲目受人关注更多是因为外行人的以讹传讹,这本书部头虽大但很多地方背离了中医的本意,容易误导人入岔路。
所以,仲景和孙思邈并列(或者仲景微弱优势领先),华佗、扁鹊无法判断,李时珍根本不在同一个档次上。
2、董奉传赏析
医学家董奉生平稽考及立传商榷
董奉,三国时古闽著名医学家。史载为侯官县人。古时侯官辖地甚广,拥有今闽江下游长乐等县地盘。经考董奉实为长乐县人。历代《长乐县志》都有他的传。关于他的生平,古籍记载不一。古代民间对医术深湛,能起危病之人于濒死者,多崇为“仙人”。董奉特擅岐黄,活人甚众,为时人所敬拜,加上后人记述渲染,附会神话,遂被目为“神仙式”人物;旧志把他归入《方外》或《释道》传记之列。但有关他的“杏林”掌故,千余载在民间流传不衰。我们今天修纂新志,搜罗历史上曾造福于民,有医人寿世之功的人物,去古籍所载之糟粕,剥神话之外衣,还其本来面目,称他为医学家,可以在地方志中为他立一专传,似亦不悖志体。但给人物重新写传,要核其生平,删去不符史实和有违事理的地方;凡内容应该改正的,纵已误记千年,亦应坚决改正。
董奉一生事迹,无正史可据。最先记载他的生平的,是葛洪所著的《神仙传》。葛洪(281~364)字稚川,西晋句容(今属江苏)人,是一个道教理论家、名医、炼丹术士。少好神仙修养之术,著有《抱朴子》、《神仙传》及《金匮药疗》等书传世。《神仙传》中记载道教人物颇多,凡是涉及神话及灵异之言,当然不足信。此书东晋后,即已面世;历代版本甚多,有“汉魏丛书”本,“四库全书”本,“说郛”本,“五朝小说大观”……等本,都不容易看到。今天流行市上的为上海古籍社所复印的清刻本,因历时千载,文字传刻难免讹错,但内中所载事实大体相同,其中都有《董奉传》,今摘录其生平可信的事迹及有关“杏林”掌故如下:
“董奉者,字君异,侯官人。吴先主时,有少年为奉本县长,见奉年四十余。罢官去后,后五十余年,复为他职,行经侯官。诸故吏人皆老,而奉颜貌一如往日。问:‘君得道耶?吾昔见君如此。吾今皓首,而君转少,何也?’奉曰:‘偶然耳’。又杜燮为交州刺史,得毒病死,死已三日奉时在彼,乃往与药三丸,纳在口中,以水灌之,使人捧其头,摇而消之。须臾,手足似动,颜色渐还,半日乃能起坐,凡四日,乃能语。……后还豫章庐山下居。奉山居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五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后杏子盛,于林中作一草仓,示时人曰:‘欲买杏者,不须报奉,但将谷一器,置仓中,即往取一器杏去。’常有人置谷来少,而取杏去多者,林中群虎大吼逐之,大怖,即挈杏走。路旁倾覆,至家量杏,一如谷多少。奉每年货杏得谷,以赈救贫乏,供给行旅不逮,岁二万余斛。”
以上是记载董奉生平的最原始资料,其中无生卒年份,可见当时已不可考。董奉养生有术,年九十余犹如四十壮年容貌,又能治愈死已三日的人(今医学称“假死”),都是可能的。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求诊者不取诊金,仅令栽杏五株或一株;杏熟,售之以济贫,尤为难能可贵。这种医人济困的胸怀,实令人钦佩。福建古代有这样一个伟大的医学家,为他立传,扬其善行,播其高风,也是无乖于情理的。
历代翻印葛洪《神仙传》者不少,内容无大改,记载大体相同。我还查看“四库文渊阁”本和台北《笔记小说大观》第四编第一册,也与此相同。
古籍中董奉生卒具体年份无考。《神仙传》记他活了三百多岁,不可信,但董奉生活的时代却是可以查考的。传中有“吴先主时”一语,足证他是三国时人;“吴先主”,就是割据江南的孙权(182~252),孙权建吴国,据荆、扬、交三州之地。交州(辖今广东,广西和越南南部)、扬州(辖今福建等地)都是吴国领土。董奉活着的时间,约在孙权在世时左右。至于董奉治好交州刺史杜燮之病一事,“杜燮”名字有误。交州在东汉末年,本名交趾,最高行政长官为太守,建安初(196~198),才升格为州,置刺史,下辖七郡。交州当时为边远地区,非朝廷威治所能远及,仅名义上羁縻而已。建安十三年(208)赤壁大战后,曹操势力北撤、孙权乘机占领交州。终孙权之世,交州行政长官,只有士燮和步隲二人,董奉传中所云的“杜燮”应为“士燮”之误。《三国志·吴志》有《士燮传》,兹录有关事迹以佐证:
“士燮字威彦,苍梧广信人也。父赐,桓帝时,为日南太守。赐死后,燮举茂才,除巫令,迁交趾太守。燮体器宽厚,谦虚下士,中国人士往依避难者以百数。处大乱之中,保全一郡,二十余年民不失业。羁旅之徒,皆蒙其庆。汉朝赐燮玺书曰:‘交州绝域,南带江海,上恩不宣,下义壅隔。今以燮为绥南中郎将,葛督七郡,领交趾太守如故。’建安十五年(210),孙权遣步隲为交州刺史,燮秉承节度,权加燮为左将军。在郡四十余岁,黄武五年(226),年九十卒。”
据此可知,孙权在时,没有杜燮,只有士燮,官衔是左将军兼交趾太守。《三国志》人称良史,志传本文,虽未载与董奉有关的事,但至南朝刘宋时,史学家裴松之却在《士燮传》中加一注文(见今中华书局本《吴志》第1192页),文引葛洪《神仙传》所载:
“燮当病死已三日,仙人董奉以一丸药与服,以水含之,捧其头摇之。食顷,即开目动手、颜色渐复。半日能起坐,四日复能语,遂复常。奉字君异,侯官人也。”
所谓仙人,就是神医,能起死回生的医生。根据这段记载,董奉所医治者为士燮,并非杜燮甚明。裴松之时代距西晋不远,所引《神仙传》尚无误,之后辗转传抄,“士燮”遂变成“杜燮”,还附加一些神话。
我初步探索,此误至迟起自北宋。我曾看过1961年中华书局本《太平广记》卷十二《董奉传》所记事迹,与今日上海复印本内容基本相同,病人仍为杜燮。考《太平广记》成书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据中华书局本标点者在《前言》中说,此书是根据吴骞旧存的一种明刻本,并依残宋本校对过的。则“杜燮”之误,当起自北宋。以后历代刻本引记,都沿袭不改。如乾隆《福建通志》、《福州府志》等书,都未能免此。此误流传长至千年,更无怪今日新印的《长乐县志·人物志》了。
新印的《长乐县志·人物志》第一集试写稿,第一个人物即为董奉,该传除沿袭“杜燮”之误外,另有一种写法:
“董奉,又名董平,字君异,号拔乾,侯官县董墘村(今长乐县古槐乡青山村)人。汉建安五年(200)生。董奉从小学医,信奉道教。……有次到交州(今广东一带)行医时,恰遇交州太守杜燮病危,垂死已三日。董奉把三粒药丸放在病人口中,用水灌入,………不久,病人手足似乎能动,……不久病愈。……董奉后在杜燮府中居住,不久,杜燮阴谋反叛朝廷,担心董奉漏其密谋,想加害董奉。董奉利用气功装死,骗过杜燮后逃走。……吴天纪四年(280),董奉逝世。”
文中除沿袭“杜燮”之误未改外,还附记了董奉生卒年间,是他只活到虚岁八十一岁,与《神仙传》所载大不相符,不知何所据而云然?又士燮(即所谓杜燮)乃正面人物,开发边区、安定社会和团结少数民族均有显著成绩,得到当地人民的拥戴,寿至九十方死,见于《吴志》。他何曾反叛朝廷?谋害董奉?此说不知何据
《长乐县志》在民国时,已修过一次,其中《董奉传》只说:“董奉祖居十一都青山下,三国时人。奉修道青山,而山因奉得名。”传中无记生卒年份,也无“杜燮”反叛朝廷情事,新志所记当另有根据。
笔者浅见,写人物传的关键,首要尊重史实,要有可靠的资料根据,然后,才谈到立场和文字结构问题,要避免标奇立异。同时,还要参阅历代有关志书,取长弃短,才能写出一篇较为翔实的传记
士燮误为“杜燮”,其来已久。在陈衍《福建通志·董奉传》已注意改正,录所记要点如下:
董奉字君异,侯官人。……交州太守士燮死已三日。奉时在南方,以三丸内燮口中,后四日遂活。乃为奉起高楼于庭中。奉不饮食,唯啖哺枣……士燮年至九十。”
陈衍不愧为方志学名家,他毅然订正千年之误。他的《民国福建通志·列传》的内容多沿袭旧志,独此传不袭前人,可谓卓识,但陈衍在《董奉传》末又注,传出《列仙传》及《太平御览》引《南岳魏夫人内传》,实是画蛇添足。且误引出处。按《列仙传》乃汉刘向所著,刘向汉宣帝时人,何能预及三国时事?笔者又查过商务印书馆涵芳楼本及四库文渊阁本的《太平御览》《道部六·尸解》和《果部五·杏》,均载有董奉故事,但未见提及交州刺史某某条文,可见陈衍仍是依据《三国志·吴志士燮传》来订正旧误,所以凡是人物传中引用的资料,必须辨明其来源,实事求是地认真处理,以便后人核对。
3、董奉是谁?
福州董奉与庐山遗迹
与华佗齐名于世的董奉,是三国时代福州长乐人。他一生行医济世,救死扶伤,不收钱财,仅要求重病治愈者,在山上种五株杏树;轻病治愈者,种一株杏树。于是,几年后杏林满山,故人们便以“杏林春暖”来赞誉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名医。至今,在长乐有一座山就被称为董奉山,而在福州的茶亭街河上村,则有一座明代的救生堂,均为纪念董奉。
董奉年青时离开福建前往江西庐山学道,继续民为除害。当时由于江西江河溪涧里多出现巨蟒,常危害人畜,董奉设法杀之。据《庐山志》卷七记载:“浔阳城东门通大桥,常有蛟,为百姓害,董奉治之,少日见一蛟死浮出。”《浔阳志·董奉太乙观》还记载:“董奉居庐山大中祥符观”。张景诗云:“桃花漫说武陵源,误杀刘郎不得仙。争似莲花峰下客,栽成红杏上青天。”说的是董奉是在庐山逝世后成仙的故事。
同时,《庐山志》还记载董奉在江西行医期间,有一县官女儿得了怪病,医疗无效,请董奉医治即愈,于是县令便把女儿嫁给董奉为妻。因董奉常年累月要外出为人治病,怕妻子孤单,便收养一女为她侍候。
董奉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还在庐山上建有董奉馆。《真仙通鉴》载:“奉在人间百年,其颜色常如三十许人。”可见董奉有一套养生之道。
4、董奉的后世纪念
董奉医术的高明和不求名利、乐善好施的高尚医德被人们传为佳话,千秋流传。人们把他同当时谯郡的华佗、南阳的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后世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称誉医术高尚的医家,唤中医为“杏林”。据载今江西九江董氏原行医处仍有杏林。董奉死后,人们在庐山上建有董奉馆;在长乐有一座山被称为董奉山;在福州的茶亭街河上村有一座明代的救生堂,均为纪念董奉。《真仙通鉴》载:“奉在人间百年,其颜色常如三十许人。”可见董奉有一套养生之道。
今古槐镇龙田村境内有董奉山,就是后人为纪念董奉改名的。董奉山原名福山,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说福州是“因州西北有福山,故名”。清乾隆《福州府志》按语说:“福山,今名董峰山,属长乐县”,董峰可能是董奉的谐音。有的说,福州得名的福山,就是董奉山。
今在董奉的老家,古槐镇龙田村与雁堂村交界处,建起了颇具规模的董奉草堂。草堂占地20亩,仿后汉三国时代风格而建,四周遍植杏树,使我们能感受“杏林春暖”千古佳话的意韵。
董奉草堂中的景观有中国长乐中医馆、“杏林望重”大屏风、清代名医陈修园专馆南雅堂、“百草园”以及各种石刻等景点。正厅内立董奉“悬壶济世”半身塑像。
5、董奉的主要贡献,著作有哪些
董奉,又名董平,字君异,号拔墘,候官县董墘村(今福州市长乐市古槐乡青山村)人,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生。少年学医,信奉道教。年青时,曾任候官县小吏,不久归隐,在其家村后山中,一面练功,一面行医。
6、董奉在庐山逝世后成仙的故事是什么?
同时,《庐山志》还记载董奉在江西行医期间,有一县官女儿得了怪病,医疗无效,请董奉医治即愈,于是县令便把女儿嫁给董奉为妻。因董奉长年累月要外出为人治病,怕妻子孤单,便收养一女为她侍候。
早些年,有一个年轻人任侯官县的长吏,见董奉当时有40来岁。后来这位长吏罢官走了,50多年后又担任了另外的职务,经过侯官县,见当年的同事都老了,而董奉的容貌似和50年前一样。
他就问董奉:“你是不是得了道呢?我当年看见你是这样,现在我已白发苍苍,可你却比当年还年轻,这是怎么回事?”
董奉含糊地应了一句:“这是偶然的事罢了。”
交州刺史吴士燮得了暴病死去,已经停尸3天,正好董奉在交州,听说后就前去看望,把3个药丸放在死者嘴里,又给灌了些水,让人把死者的头捧起来摇动着让药丸溶化.
不一会儿,吴士燮的手脚就像能动,脸上有了活人的颜色,半日就能坐起来,4天后就能说话了。
后来董奉回到豫章庐山下住,有一个人得了热病,快死了,用车拉着来见董奉,叩头哀求董奉救命。董奉让病人坐在一间屋子里,用五层布单子蒙上他,让他别动。
病人说起初觉得一个什么动物舔他身子的每一个地方,使他疼痛难忍。这个东西的舌头好像有一尺多长,喘气像牛一样粗,不知是个什么玩意儿。
过了很久那东西走了。董奉就把病人身上的布单揭下来给他洗澡,然后就让他回家。董奉告诉病人不久就会好,注意不要受风。
十几天后,病人身上的皮全脱掉了,全身通红,十分疼痛,只有洗澡才能止痛。20天后,病人身上长出新皮,病也好了,皮肤十分光滑,像凝结后的油脂。
董奉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还在庐山上建有董奉馆。《真仙通鉴》载:“奉在人间百年,其颜色常如三十许人。”可见董奉有一套独特的养生之道。
7、董奉的主要贡献、著作有哪些?
为医者能留下杏林文化如此巨大之遗产财富,为什么还有些人一而再的置疑〝董奉〞他到底为中国留下了什么?杏林是中医文化的开宗,董奉是杏林的始祖。中华传统文化,杏林中人,杏林医案,杏林圣手,杏林春暖,杏林养生,为所有医家无尚崇高的追求。他体现中医理应具备的仁心仁术和道德的精神以及中医本身的信仰。董奉为中国完善了中医的文化,以身作则,几千年来中国医术支流汇入杏林,杏林代表着中医,因此它不仅仅是医术了。
8、董奉的个人资料
福州董奉与庐山遗迹
与华佗齐名于世的董奉,是三国时代福州长乐人。他一生行医济世,救死扶伤,不收钱财,仅要求重病治愈者,在山上种五株杏树;轻病治愈者,种一株杏树。于是,几年后杏林满山,故人们便以“杏林春暖”来赞誉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名医。至今,在长乐有一座山就被称为董奉山,而在福州的茶亭街河上村,则有一座明代的救生堂,均为纪念董奉。
董奉年青时离开福建前往江西庐山学道,继续民为除害。当时由于江西江河溪涧里多出现巨蟒,常危害人畜,董奉设法杀之。据《庐山志》卷七记载:“浔阳城东门通大桥,常有蛟,为百姓害,董奉治之,少日见一蛟死浮出。”《浔阳志·董奉太乙观》还记载:“董奉居庐山大中祥符观”。张景诗云:“桃花漫说武陵源,误杀刘郎不得仙。争似莲花峰下客,栽成红杏上青天。”说的是董奉是在庐山逝世后成仙的故事。
同时,《庐山志》还记载董奉在江西行医期间,有一县官女儿得了怪病,医疗无效,请董奉医治即愈,于是县令便把女儿嫁给董奉为妻。因董奉常年累月要外出为人治病,怕妻子孤单,便收养一女为她侍候。
董奉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还在庐山上建有董奉馆。《真仙通鉴》载:“奉在人间百年,其颜色常如三十许人。”可见董奉有一套养生之道。
9、董奉有什么贡献
董奉(220~280),字君异,侯官(今福建长乐)人。少时治医学,医术高明,与南阳张机、谯郡华佗齐名,并称“建安三神区”。如当时交州刺史吴士燮病危,延董奉诊治,以三丸药纳之口中,以水灌之,并使人捧、摇其头,经抢救而愈。董氏医德高尚,对所治愈病人轻只要求在其住宅周围种植杏树,以示报答。日久郁然成林,董氏每于杏熟时于树下作一草仓,如欲得杏者,可用谷易之。重奉以所得之谷赈济贫穷,后世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称誉医术高尚的医学家,据载今江西九江董氏原行医处仍有杏林。
董奉医术的高明和不求名利、乐善好施的高尚医德被人们传为佳话,千秋流传。人们把他同当时谯郡的华佗、南阳的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后世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称誉医术高尚的医家,唤中医为“杏林”。据载今江西九江董氏原行医处仍有杏林。董奉死后,人们在庐山上建有董奉馆;在长乐有一座山被称为董奉山;在福州的茶亭街河上村有一座明代的救生堂,均为纪念董奉。《真仙通鉴》载:“奉在人间百年,其颜色常如三十许人。”可见董奉有一套养生之道。
10、董奉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董奉,又名董平,字君异,号拔墘,候官县董墘村(今长乐县古槐乡青山村)人,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生。少年学医,信奉道教。年青时,曾任候官县小吏,不久归隐,在其家村后山中,一面练功,一面行医。董奉医术高明,治病不取钱物,只要重病愈者在山中栽杏5株,轻病愈者栽杏1株。数年之后,有杏万株,郁然成林。春天杏子熟时,董奉便在树下建一草仓储杏。需要杏子的人,可用谷子自行交换。再将所得之谷赈济贫民,供给行旅。后世称颂医家“杏林春暖”之语,盖源于此。董奉也出行在南方一带行医。有一次到交州(今广东、广西、越南北部一带),恰遇交州太守杜燮病危,垂死已3日。董奉把3粒药丸放入病人口中,用水灌下。稍后,病人手足能动,肤色逐渐转活,半日后即能坐起,4日后能说话,不久病愈。由于医术高明,人们把董奉同当时谯郡的华佗、南阳的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董奉住杜燮府中,后杜燮阴谋反叛朝廷,担心董奉泄漏其密谋,欲害之。董奉利用气功装死,骗过杜燮后逃走。晚年到豫章(今江西)庐山下隐居,继续行医。吴天纪四年(280年),董奉逝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