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宗教养生

宗教养生

发布时间:2020-07-04 21:24:03

1、道教养生思想有?

养生思想是道教教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的最高信仰是道,而作为得道的最高境界是“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1,由此成为仙人或真人。仙或真人的观念是从古老的方仙道中继承的思想。它的特点在于,希望通过一定的修炼,人的精神和形体都得到改造,微妙灵通,超越现实世界的束缚,甚至在天地毁灭的大劫到来时,仍能保持生命的存在。成仙就是与道合一,因此它是所信仰的道与现实的人之间的连结点。成仙的理想是道教教义思想的核心之一,而养生,就是成仙理论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成仙在于追求形神俱妙,即形神永久的结合。尽管对其结合方式,即形神俱妙的具体内涵,历代道教徒的理解有所变化,这也是道教与其他宗教,如佛教的一个根本区别。南朝的道教理论家陶弘景曾简明地阐述过道教与佛教的重大区别,在他看来,仙家与释家,两家的性质(体相)差异主要表现在对形神关系的不同的理解和追求上。“凡质象所结,不过形神。形神合时,则是人是物,形神若离,则是灵是鬼。其非离非合,佛法所摄,亦离亦合,仙道所依。今问何以能致此?仙是铸炼之事极,感变之理通也。……假令为仙者,以药石炼其形,以精灵莹其神,以和气濯其质,以善德解其缠,众法共通,无障无碍,欲合则乘云驾龙,欲离则尸解化质,不离不合,则或存或亡。于是各随其业,修道讲学,渐阶无穷,教功令满,亦毕竟寂灭矣。”

2他说的形神相合,或离合自如,是仙家的根本特点,与佛教不求形神相合大有不同。所以著名学者汤用彤先生认为:“从宗教理论上阐明佛道两教之不同,陶弘景此作似甚为重要。”

3因此,仙学理论是道教教义和基本面貌与其他宗教相区别的标志。从这一角度看,包含在仙学理论中的养生思想,是道教特质的表现。

道教以长生成仙为终极追求。长期以来,道教徒们无时无刻不在寻求通向长生成仙的道路和途径,道教文献中的大量的养生著作和道教养生方术,便是他们努力研究和不断实践的结果。这充分表现了道教热爱生命、渴望永生的热忱和探索精神。

所谓道教养生观,就是道教对人的生命、人与自然、精神与自然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的基本认识和态度,也就是道教养生思想的基础。事实上,道教养生思想又是道教思想和哲学的主体和特色。

重人贵生——道教养生思想的出发点

“重人贵生”既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命题,也是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基础和出发点。道教既然以长生成仙为终极追求,那就必然要对人的生命价值作出判断,回答现实生命的意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早期道教继承了先秦以来的“重人贵生”的传统思想,并以此作为要旨之一。道教是世界上最重视现世生命存在的宗教。在道教徒看来,人的生命是最为可贵的,因此人生最为重要的任务和最大的目标,是要努力养护和发展自己的生命。道教教义的核心是道,所谓得道,就是人们经过修炼获得的长生不死之道。得道之人可以返本还原,和大自然之道同一体性,永恒不变。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说:“天地之性,万二千物,人命最重”。所以,人们应当热爱自己的生命。“人最善者,莫若常欲乐生,汲汲若渴,乃后可也。”4基于这样的认识,炼养躯体、健康长寿自然就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葛洪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好物者也;是以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5因为道教将长生作为信仰的核心,所以道教将身体的养护与延续置于一个极高的价值尺度之上。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在《坐忘论》中说:“夫人之所贵者,生也,生之所贵者,道也。故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者不相离,然后乃长生。言长久也,得道之质也。”6人们只要得道,就可以“形体得之永固”,成为长生不死的神仙。在道教养生家看来,要想做到长生不死,肉体成仙,首先应当从爱护、保养自己的身体和生命着手,注意自身的锻炼和养护。因此,早期道教养生家提出了重命养身、乐生恶死的主张。
对于如何获得长寿,《太平经》提出了“自爱自养”的主张,所谓“得长寿者,本当保知自爱自好自亲,以此自养,乃可无凶害也”。7这就是说,只有通过自我养护和锻炼,才能求得生命的长存。道教基本教义认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乐事,死亡才是痛苦的,因而鼓励人们至少要争取尽其天年,最好能长生不死。这是道教有别于其他宗教的特有的积极的养生观。《太平经》说:“人命近在汝身,何为叩心仰呼天乎?有身不自清,当清谁乎?有身不自爱,当念谁乎?有身不自责,当责谁乎?复思此言,无怨鬼神。”东晋道士葛洪说:“夫陶冶造化,莫灵于人,故达其浅者,则能役用万物;得其深者,则能长生久视。知上药之延年,故服其药以求仙。知龟鹤之遗寿,故效其道(导)引以增年。”8概括起来,道教的上述观点和主张,反映了这样一个主题,即要以人的主动精神去探索和实现人类的健康长寿,并通过各种实践方法,取得人类把握自身生命的途径。因此,重人贵生的养生观,乃是道教养生学的重要特征之一。

元气论——道教养生观的基础

道教养生的基础是元气论。元气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医学、养生学以及其他自然科学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道教在养生思想上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元气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国古代养生学的气功、服食、房中等实践方法和理论体系。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认为,气分为天气、地气与中和之气,三气“交而为合”,“相亲相爱”,以养芸芸万物众生。人是天地中和之气的产物,人欲长生不老,就应修其根本,以养气炼气为主要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然天地之道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守气而不绝也。故天专以气为吉凶也,万物象之,无气则终死也。子欲不终穷,宜与气为玄牝,象天为之,安得死也。”9从魏晋到隋唐,道教逐步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元气学说,这个学说将宇宙生成论、人体生命生成论、养生论通过元气论统一起来,其目的是论证“道在养生”的宗旨以及“养生以养气炼气为主”的理论。元气是人的生命之源,生命之基,生命之本。养生以炼养元气为根本,因此,道教养生无论是导引行气、服食药饵、房中补导还是日常卫生,其目的无不在于炼气养气,使人体元气充实,精神旺健,最终达到健康长寿,长生不死。由此可以看出,道教养生学之所以在世界同类文化中独具持色,并在基本思想、理论、方法上自成体系,其根源在于它是以元气论为基础的。不研究和了解元气论,就不可能真正认识和实践道教养生文化和方法技术。更为重要的是,炼气养气是长寿健康的第一步,也是修炼成仙的前提。

天人合一——养生中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模型

道教养生思想的又一显著特点是,将人的养生实践活动置于一个宏观的环境中去考察和认识。人天观是道教养生思想的又一重要观点,它以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理论为核心,反映了道士们在养生实践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这种认识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直接影响了道教养生理论与实践模式的形成发展。

道教养生思想中的人天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认为人体的内环境系统与外界的自然环境系统是一致的,二者有着共同的生成、变化和兴衰规律。这是继承了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天人合一理论。《黄帝内经》中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又说:“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10《太平经》指出:“人者,乃象天地,四时、五行、六和、八方相随,而壹兴壹哀,无有解己也。故当豫备之,救吉凶之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理不忘乱,可长久矣。”
道教养生非常注重按照季节和时辰进行修炼,服食养生和房中养生也很讲究季节和时间;而日常摄养卫生更是如此。这些养生方法的理论根源,都来自于道教的人天观。

第二,人体与宇宙的结构是相同的。不仅人的身体器官构造与宇宙结构相应,而且通过阴阳五行八卦等符号体系,将天人结构巧妙地组合在一个同构体系中。宇宙是一个放大的人体,人体则是一个缩小了的宇宙。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首先利用阴阳五行八卦理论阐发这一观点。他以黄老学说为指导,以《周易》卦爻为理论框架结构,以内外丹合修为方法,求“含精养神,通德三元,精液腠理,筋骨致坚,众邪辟除,正气常存,累积长久,变形而仙”11的养生效果。魏伯阳发挥《周易》天人合一的宇宙图式,结合黄老清静思想和自身内、外丹修炼的体验,建立了一个纳天道变化和人体养生、外丹炼制与内丹炼养为一体的养生修炼理论实践体系。其目的和作用在于把握人体与天道自然的共同变化规律,法天地日月变化、阴阳消长来从事养生修炼,使人体精气在“抱元守一”的意念作用下上下运行,从而促进人的生命系统的改善和发展。《周易参同契》开创的这一内炼思想,对道教养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模式具有极为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唐末五代及宋元之际曾风行于世。宋代道教养生家俞琰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遂借天符之进退,阴阳之屈伸,设为火候也,法象示人。盖天地俨如一鼎器,日月乃药物也。日月行乎天地间,往来出没,即火候也。人能即此,反求诸身,自可默会火候进退之妙矣。”(《周易参同契发挥》)12

修炼方术——养生的技术体系和下手思路

前面我们指出了道教养生思想的前提、基础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思维模式。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套旨在使人健康长寿的养生方术。这是一个实际操作的技术体系,它代表和反映了道士们对养生的基本认识和态度,并成功地将其转化为养生实践。

道教养生观的特点是积极进取的,《西升经》中说:“我命在我,不属天地”13这种精神贯穿于道教养生发展的全过程。其内在实质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生自我的生命得到极大的延续和发展,从而获得生命的超越和自由。这种思想使道教养生不断获得生命之源和动力,促使其不断发展。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引《大有经》说:“夫形生愚智,天也。强弱寿天,人也。天道自然,人道自己。始而胎气充实,生而乳食有余,长而滋味不足,壮而声色有节者,强而寿。始而胎气虚耗,生而乳食不足,长而滋味有余,壮而声色自放者,弱而夭。生长全足,加之导养,年未可量。”14阐明了道教“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含义和道教养生观的真谛。由此出发,历代道教徒对于养生方术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和理论。

在养生手段和原则方面,道教又形成了不少修炼观点。大致说来可划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清静养生的思路。道教的修生理论是清心寡欲、清静无为,其具体方法便是“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养生之都契也。”15认为这十二“少”,是养生的基本法则,并以此反对“十二多”。“十二多”是指多思、多念、多欲、多事、多语、多笑、多愁、多乐、多喜、多怒、多好、多恶。16道士们认为:多思索则精神受到危害;多杂念则神志散逸;多嗜欲则神志昏蔽;多事累则形体疲劳;多说话则气短神累;多嘻笑则五脏损伤;多忧愁则内心恐惧;多快乐则意气骄溢;多喜则善忘错记头脑昏乱,多发怒则血脉喷张不定;多爱好则迷恋于中不可控制;多厌恶则内心慌悴没有欢乐。如果这十二多不除,势必伤生、丧身。行十二少,去十二多,修炼时间长了,达到无少无多,随心所欲的地步,那就接近于得道的境界了。
第二,运动养生的思路。《金丹心法·劳筋骨》中说:“天体运转,日月星辰皆流转,盖阳精主动,动而有常,唯行健自强,所以永贞而不息。”17道教养生学既强调运动养生,又主张运动要适度。葛洪《抱朴子内篇·极言》说:“养生之方,唾不及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久视,坐不至久,卧不及疲。……不欲甚劳甚逸,不欲起晚,不欲汗流,不欲多睡,不欲奔车走马,不欲极目远望。”18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教诫篇》称:“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视、久听……能中和者,必久寿也。”19又说:“夫流水不腐,户抠不朽者,以其劳动数故也。”20孙思邈说得更明白:“养生之道,无作搏戏强用气力,无举重,无疾行。”“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21这一运动养生的观点,极大地促进了道教各种导引术和内炼方法的发展,至今仍具有养生健身价值。“生命在于运动”就是其实质的集中体现。

第三,性命双修的思路。宋代张伯端开创的南宗重命,主张先命后性,即从命功下手,以性功为圆满。而北宗即全真道,主张先性后命,即从性功下手,然后及于命功。但两家区别仅限于修炼方法的次第,并不偏于一功。其实质都是主张在养生实践中,将有形的形体器官和精神意识合而为一,将其视为在养生实践中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修炼对象。全真道的开创者王重阳在《五篇灵文》中指出:“命无性不灵,性无命不立。”22这种性命双修的思想对道教养生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将道教养生推向了一个层次更高的、更完整的方法体系,即既注重“命功”的身体保健修炼,又注重“性功”的精神意识和思想道德的修炼;元代道士李道纯在《性命论》中指出:“性者先天至神,一灵之谓也。命者先天至精,一气之谓也。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23他认为:“高上之士性命兼达,先持戒定慧而虚其心,后炼精气神而保其身。身安泰则命基永固,心虚澄则性本圆明。性圆明则无来无去,命永固则无生无死,至于混成圆顿,直入无为,性命双全,形神俱妙也。”24

第四,众术合修的思路。葛洪提出“藉众术之共成长生”的观点,认为“凡养生者,欲令多闻而体要,博见而善择。偏修一事,不足必赖也。”25他反对并抨击那些“知玄素之术者,则曰唯房中之术可以度世矣;明吐纳之道者,则曰唯导引可以难老矣;知草木之方者,则曰唯药饵可以无穷矣”26的养生偏见,提出了众术合修,取长补短的科学养生主张。他说:“养生尽理者,既将服神药,又行气不懈,朝夕导引,以宣动荣卫,使无辍阂。加之以房中之术,节量饮食,不犯风湿,不患所不能,如此可以无病。”27葛洪众术合修的理论,是他对道教养生学的一大贡献,并对后世道教养生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陶弘景继承了葛洪的传统,在《养性延命录》中辑录了自上古以来的养生理论和养生术,对行气、导引、炼丹都有所研究。这种兼收并蓄的传统一直被后代卓有成就的养生家们所继承,从唐初孙思邈的《千金方》(包括《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以至明清的养生著作中都广收行气、导引、服食等养生术。

从上面提到的各种思路看,每一种思路都可以引导出不同的方法,同时所有的思路又都指向对人的形体和精神的共同的改良。由此,道教的养生思想不仅是一个智慧的宝库,也是一个具体方法的无穷资源。

注:

1《道藏》第11册334页。

2《答朝士访仙佛两教体相书》。

3《汤用彤学术认论集》,中华书局,1985年,第142页。

4《太平经·乐得天心法》。

5《抱朴子内篇·勤求》。

6《道藏》第22册第2页。

7《太平经·经文部数所应诀》。

8《抱朴子内篇·对俗》。

9《太平经·包天裹地守气不绝诀》。

10《素问·宝命全形论》。

11《道藏》第20册91页。

12《道藏》第20册199页。

13《道藏》第14册594页。

14《养性延命录·并序》,《道藏》第18册474页。

15《养性延命录》引《小有经》,《道藏》第18册476页。

16《养性延命录》引《小有经》,《道藏》第18册476页。

17《藏外道书》第25册444页。

18《道藏》第28册221页。

19《道藏》第18册477页。

20《道藏》第18册478页。

21《干金翼方·养老大例第三》。

22《五篇灵文·序》。

23《中和集》卷四《道藏》第4册503页。

24《中和集》卷四《道藏》第4册503页。

25《抱朴子内篇·微旨》,《道藏》第28册第193页。

26《抱朴子内篇·微旨》,《道藏》第28册第193页。

27《抱朴子内篇·微旨》,《道藏》第28册第193页。

2、道教养生?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是中华民族原始宗教的延续。道教的最高理想:“长生不死,常欲乐生”,其内涵把长寿、最佳养生之道作为自己的道义。
道教的最高境界:“形与神俱,飞升成仙”。其含义把精神修养,形体锻炼,形神合一视为与养生观密不可分。
道教把人体视为“小宇宙”,把自然界视为“大宇宙”,大与小运转要协谐,要顺乎自然造化之道,不可违拗。只有如此,才能达到尽享天年的人伦之乐。
道家养生方式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最上乘者是先秦时代老子倡导的清静无为,中乘者为秦汉方士的神仙服食,最下乘者是东汉末期的张道陵等。明、清以来,道家的养生学发展到了相当完善的地步,在精神、呼吸、形体、食物等修炼方面形成了整套方法,其中许多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作为道教的精华传习至今。
道家特别强调精神方面的修炼,把“清静无为”、“离境坐忘”作为养神的核心。道家认为,自然界博大无边,欲望又无有止境,要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物质名利,势必会劳神伤身,损害健康。要做到“不以名害身,不以位易志”,就必须“去物欲,简尘事”。
道家所提倡的这种心理上、精神上的“清静无为”,虽是不现实的,但对生活在快节奏、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中的人们,如若在紧张喧闹的现代生活中,有那么片刻的时间,使整个身心回归到自然状态,进入上乘修道境界之中,对消减疾病、净化心灵、启迪智慧,恐怕会有裨益的。道家养生的另一核心方式是注意呼吸修炼。其最基本最重要的是服气法,它与现代气功中的调息、吐纳、内视功法、内守丹田法很相似。道教认为吸入天地间的四时正气,日、月、星辰的精气,就可以长生。结合呼吸修炼,道家也很讲究形体修炼。其主要内容有按摩、导引、拳术。按摩,即循行一定的经穴,用按压、揉摩、捏推等手法作用于人体;导引、拳术则是引导四肢百骸,做各种屈伸俯仰运动,达到疏通经络、理气止痛的治疗效果。
道教的养生,以长生不老、羽化登仙为最终目标。这种对于长生不老向往的思想,早在老庄著作中就有阐述。在《庄子》的《逍遥游》和《齐物论》等篇中,有关于神仙的描述:“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意思是神仙的肌肤光滑洁白得如同冰雪,姿容美丽婉转得如同少女。不吃五谷,只是吸风饮露。乘着天上的飘浮的云气,驾驭着飞龙,行游在四海之外。《庄子》还说到这些神仙,大火烧着不觉得热,江河冰着不感到冷,雷电飓风打着它也不会惊慌。《战国策·楚策》中有奉献不死之药的故事,尽管它是讽刺楚王、揭露进药人“欺王”的,但它反映我们祖先早就在寻求长生的方法,探索生死的奥秘了。
《史记·始皇本纪》和《汉书·郊祀志》里都有秦始皇和汉武帝热衷于寻求仙药的记载。秦始皇在位12年,就千次派遣方士携带童男、童女,入海求取长生药。汉武帝时,方士又以炼制黄白药作为获取长生之药的手段。

3、道教修行兼顾养生,有了好身体才能修行,才能成就,佛教修行只修行,不知道养生,没有好身体,健康没有,

呵呵,你是根本不了解佛教,不过很正常,末法时代,不了解的绝对是大多数。
请问一个人要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喝酒(含毒品,香烟)活得长还是说,杀生,偷盗,邪淫,妄语,喝酒的人活得长?
我想一般都会说前者对不对?
既然如此从基本的五戒来看佛教也是懂得怎么养身,怎么延年益寿的吧。
还有,道教分内丹,外丹,请问谁长生不老了?没有的啊!凡是生必有灭,这个身体他是个泡沫,因为无常!你再怎么护息,终归还是会磨灭的,佛教的修行重不在于此,在于学习佛法,生生世世不断的增进。
因为不断的增进,所以求人身不失,求天生,求生净土,求涅槃,求成佛,这样就能够使众生不同的希望通过五戒十善,断我见我执,开悟,道种智等具体的方法而达到,舍此粗重身求天身乃至佛身之长久身不坏身。
关键善友是你相信不因果轮回,身见未除,所以末学为善友推荐http://www.hymzw.net/book.html这个地址栏的书,其中右下有现代人的宗教观可以一读,其他的书也非常的好。

4、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养生方法,儒教跟道教的养生方法有何不同?

儒教的养生代表思想最为突出的就是“中庸”,讲求人要顺应自然,不可轻易改变一些东西,而道教则不同,道教可以说是中医的起源,中医的产生与道教有着脱离不开的联系,道教则会讲究阴阳五行了,讲究相生相克的原理,就会让人们注意身体的内脏器官,而且会有相对应的疗法,使人们更加健康。

道教与中医有很大的关系。道教的始祖是黄帝,中医有一本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印证着道教与中医有着联系。中医治疗方法有方剂,针灸,祝由三种,到今日,而今祝由之法已失传,只有方剂和针灸任然沿用。祝由之法有民间道士还会一些,但屈指可数。

“中庸”是儒家的思想行为准绳。所谓“中庸”,就是要求人们的行为和处事不偏不倚,“允执其中”;而礼则是衡量太过或不及的标准,此即“以礼节之”的意思。《孔子家语·五仪解》所谓“劳逸过度者,疾共杀之”,便是中庸观念在养生方面的具体表现,中庸影响十分大。

道教与医学最直接的关系,就是道教五行在医学中对应身体的代表。医学里五脏六腑与道教的五行学说是同根同源的对应关系。想要在医学上运用五行,就要了解五行在人体的代表,比如,金:在人体中代表肺部与大肠,在体外代表鼻子与皮肤。

元明清,中医逐渐把道教的一些养生手段,比如按摩,调息等等纳入了范围,道教的炼丹术则进了制药领域,而道教的医学典籍更是丰富了中医的理论和医疗手段,比如东晋葛洪的《金匮药方》,南梁陶弘景的《本草集注》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等。

5、信佛的人可以用道教养生方法吗?

信佛的人,如果受了三归依,就要理解和信守三归依戒。也就是归依佛,归依法,知归依僧。
道教的养生方法,有一些在佛教是不被支持的。
比如:打通任督二脉。道教所谓的小周道天,进而打通大周天。
佛教的根本修持目标是超出三界,脱离六道。如果专注于养生的目的而进行修炼,这就容易落于我执的状态,就是变得执着于自己的身内体,这于出世的修证是不利的。
当然,如果严格按照佛教的修持方法,达到道教的养生目标容是没有问题的。也就是说,一旦开悟,一开俱开,身体、精神全部通顺,但此时仍然没有身体的执着。

6、道教养生文化?

养生术被认为是能沟通人仙关系的桥梁。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道家与道教”一卷中论述这一问题时说:“道家只求长生,并不是认为精神不死,而是实体的长生,也并非认为长生是人生问题的解决途径之一,而是惟一的解决途径。”正是这样,养生术与先秦神仙家直至后来的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并随着这一宗教体系的发展演化而形成一门博大精深的、蕴含着高度健身疗疾价值的古代人体科学和养生方法体系。
早期道教的信徒们信奉秦汉流传的神仙说及不死观念。他们深信凡人通过服食、导引、行气、房中术等修炼方法能成为神仙,达到长生不死,羽化飞升。西晋著名道士葛洪在其《抱朴子内篇》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长生成仙之说:“登虚蹑景,云舆霓盖,餐朝霞之沆瀣,吸玄黄之醇精。饮则玉醴金浆,食则翠芝朱英,居则瑶堂瑰窒,行则逍遥天清。”他认为,这种神仙境界是人人都可达到的,但须通过艰苦的努力和辛勤的修炼,“仙之可学致,如黍稷之可播种得,甚炳然耳。然未有不耕而获嘉禾,未有不勤而获长生度世也。”他强调:“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长生之道,道之至也,故古人重之也。”他充分肯定人在养护生命、长寿长生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坚信人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延年益寿乃至长生不死。他指出:“夫陶冶造化,莫灵于人。故达其浅者,则能役用万物;得其深者,则能长生久视。知上药之延年,故服其药以求仙,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道(导)引以增年。”传说活了800岁以上的彭祖和老子都是人而不是天生神人,“非异类而寿独长者,由于得道,非自然也”。至于如何得道成仙?葛洪认为除了要勤修和拜师以外,还要首先作到“不伤不损”,亦即避免各种可能伤身害生之事,其次要注意养生治身:“养生之尽理者,既将服神药,又行气不懈,朝夕导引,以宣动荣卫,使无辍阂;加之以房中之术,节量饮食,不犯风湿,不患所不能,如此可以无病。”最后是在以上基础之上习炼成仙之道:“欲求神仙,惟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宝精、行气、服一大药便足。”
葛洪认为神仙是由凡人经过修炼而变成的,而神仙的最大特点是长生不死、羽化飞升。
在葛洪看来,神仙并不是虚无缥缈的,长生久驻的人就是活神仙。若要长生,首先要长寿,而要长寿则需采用一定的养生保健方法来祛病健身,使身体和精神保持健康强盛。而这些手段即是道家养生修炼学的主要内容。------------

7、基督徒(做养生可以吗?

可以。
一提到养生,很多人马上会想到道家和道教,因为在这一延续的传统中,有着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的养生资源。其实,养生作为一种关涉身心健康的实践活动,在其他宗教传统中也受到关注。基督教就是一个例子。《圣经》中有宝贵的资源有待我们去挖掘。《圣经》与养生之间的关系:1.《圣经》对生命的认识;2.《圣经》中长寿的秘诀;3.《圣经》中的饮食禁忌;4.《圣经》中的时间观及压力管理;5.《圣经》中的祈祷和健康。从这些讨论中我们可以得知,长寿的钥匙掌握在造物主手中。我们可以做的是顺服神追求公义,讨神喜悦;饮食方面,洁净我们的口,必有助于我们的健康;时间方面,认识到万事皆有定时,就可减轻我们生活的压力。最后,过着祷告的生活将有益于我们的身心。这些是《圣经》在养生方面对我们的启示。
1.《圣经》对生命的认识
《圣经》对生命的认识,从它的第一章创世纪里就已较清晰地表明出来。创世纪第一章谈到世界包括人的创造过程,讲到人的创造是一切创造的最高潮;阳光、雨露、植物、动物的创造都早于人的创造,为人的创造提供必要的条件。这也就是说,人的生命不是孤独的生命,他对其他的创造物有依赖性。《圣经》中还提到,“神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创世纪1章27节)。人的尊贵和尊严,在此得到体现。人有上帝的形象,表明人和其它动物是不同的,是有神性的;在他堕落之前,他的灵与上帝是合而为一的。
《圣经》还认为,人类有共同的始祖,即亚当和夏娃。亚当原文是“土”的意思,也就是说,上帝是泥土造人。人从土中来,回土中去,就是人的光景。
《圣经》中还有类似《太平经》中的承负思想,即祖先的作为会影响子孙后代。亚当、夏娃因偷吃禁果而犯罪,而这一原罪由子孙后代一直背负着。 旧约圣经所描绘的人类的处境是暗淡的,但新约圣经给人带来一种新的希望。亚当使人犯罪,而耶稣基督洗净人的罪,使人有复活的盼望。这种复活不仅在灵魂,而且在肉身上。
在《圣经》看来,一个人照看他灵魂的同时,他的肉身也就得到照顾。从这些讨论中我们可得知,我们的肉身来自泥土,必终归于泥土,对肉身不朽的追求就应当不过分。
2.《圣经》中长寿的秘诀
人类堕落后从伊甸园被赶了出来,也就失去了长生不老的保障。不过早期人类的寿命还是很长的。《圣经》的创世纪第五章所列的大洪水之前的人,都超过传说中彭祖八百岁的寿命。其中最长寿命的属玛土撒拉,命长969岁。《圣经》中没有记载这些人如何获得长寿。一个人的长寿同他的命定或基因有关系,但一群人的长寿可能还跟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有关。在大洪水之前。自然环境还是不错的,有足够的植物果实可充饥。这一点从大洪水后神的一条诫命看的出来。创世纪第九章记载,洪水退去之后,神对诺亚及他的儿子说:“凡活着的动物都可以作你们的食物,这一切都赐给你们,如同菜蔬一样。”(创世纪9章3节)大洪水之后,人类的寿命每况愈下。诗篇说道,“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但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诗篇90篇10节)
如何延年益寿也是《圣经》关注的主题之一。特别在箴言书多处提到与长寿有关的话, 其中最重要的两点是智慧和敬畏耶和华。“你籍着我(智慧),日子比增多,年岁也比增加。”(箴言9:11)“敬畏耶和华的得着生命,他必恒久知足,不遭祸患。”(箴言19:23)
《圣经》中“智慧”和“敬畏耶和华”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箴言书中说,“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敬畏耶和华”就是敬畏与顺服创造万物的主宰。我们的生命来源于这位主宰,还有什么比顺服他有更高的智慧?顺服的重要一层含义,是顺服神的戒律。神的戒律在摩西十戒得到充分体现。十戒中有一节明确地说:“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神所赐的地上得以长久。”(出埃及记20章12节)这是一条唯一带应许的诫命。说明人的寿命同人的德行有密切关系。要长寿必须培养自己的德行,必须顺服神。
3.《圣经》中的饮食禁忌
《圣经》中的神,不仅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要,还满足人们日用饮食。耶稣的主祷文中就有一句话:“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马太福音 6:11)。说明耶和华是赐饮食的神。不过耶和华所赐的食物是有禁忌的,有的食物可吃,有的食物不可吃,在《利未记》十一章中有详细的记载。其中提到不可吃的动物有猪,不可吃的鱼类有鲶鱼,因为前者不倒嚼,后者无翅无鳞。
《圣经》中另一大食物禁忌是血。利未记十七章耶和华对摩西说:“凡以色列家中的人,或是寄居在他们中间的外人,若吃什么血,我必向那吃血的人变脸,把他从民中剪除,因为活物的生命是在血中。我把这血赐给你们,可以在坛上为你们的生命赎罪,因血里有生命,所以能赎罪。因此,我对以色列人说,你们都不可吃血,寄居在你们中间的外人也不可吃血。凡以色列人,或是寄居在他们中间的外人,若打猎得了可吃的禽兽,必放出它的血来,用土掩盖。
论到一切活物的生命,就在血中。所以我对以色列人说,无论什么活物的血,你们都不可吃,因为一切活物的血就是他的生命。凡吃了血的,必被剪除。”
《圣经》不允许把所有的动物当食物吃,但在一定的场合吃肉是许可的。当希伯来人从埃及出来,在旷野行走时,抱怨吃不到肉,神就降鹌鹑给他们吃(出埃及记16章)。不过在申命记中提到的迦南美地的主要食物即基本是植物蔬菜类:水、小麦、大麦、葡萄树、无花果树、石榴树、橄榄树和蜜(申命记8章7节)。
《圣经》但以理书记载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一个名叫但以理的希伯来被掳到巴比伦,巴比伦王赐他膳食,因为膳食里头有在希伯来看来不洁净的东西,但以理婉拒了。为不得罪国王,但以理请求给他与他的同伴只吃素菜和水,看看他们的容貌比起其他用王膳的年轻人如何。他的请求被答应。结果十天后,他们的容貌更加俊美肥胖(但以理书1章)。 看来在《圣经》里对吃素食的人的祝福大于吃荤食的。
4.《圣经》中的时间观及压力管理
《圣经》不仅关注饮食对身体的影响,还关注我们身心整体的健康,教导我们管理好压力。要管理好压力,我们必须活在他的时间之中。
上帝的时间观同我们被造之物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彼得后书3章8节说道:
“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一个人如果活在神的时间之中,顺应万事万
物的变化规律,万事都会互相效力,使他得益处的。
这种时间观还出现在传道书3章中: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务都有定时。
生有时杀戮有时,医治有时。拆毁有时,建造有时。
死有时。栽种有时,拔出所栽种的,也有时。
哭有时,笑有时。哀恸有时,跳舞有时。
抛掷寻找有时,失落有时。保守有时,舍弃有时。
石头有时,堆聚石头有时。怀抱有时,不怀抱有时。
撕裂有时,缝补有时。静默有时,言语有时。
喜爱有时,恨恶有时。争战有时,和好有时。
Ben Lerner在他的《养生书:来自<圣经>的养生之道》(Body of God)提出压力管理的10
条戒律。
1.不要过于在意自己的外表(耶和华却对撒母耳说,不要看他的外貌和他身材高大,我不拣选他。因为,耶和华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华是看内心——撒母耳记16章7节)。
2.不要有过多的欲望(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缺乏——诗篇23篇)。
3.不要随波逐流(在神面前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
4.不要太在乎结果(约瑟被买看似失败却成就了大事——创世纪17章50节)。
5.不要心高气傲(伟大的上帝和渺小的我)。
6.不要受时间影响(享受现在是上帝赐给你的礼物)。
7.不要怨恨(你们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的过犯。你们不饶恕人的过犯,
你们的天父也必不饶恕你们的过犯——马太福音6章14-15节)。
8.不要惧怕(我岂没有吩咐你吗?你当刚强壮胆。不要惧怕,也不要惊惶。因为你无论往哪里去,耶和华你的神必与你同在——约书亚记1章9节)。
9.你应该有信心(你们若是不信,定然不得立稳——以赛亚书7章9节)。
10.你应该充满希望(我们行善,不可丧志。若不灰心,到了时候,就要收成——加拉太书6章
9节)。
这十条戒律是从《圣经》中抽出来的原则,应该对每个人都适用。
5.《圣经》中的祈祷和健康
《圣经》中祷告同养生也有很大的关系。基督徒常常为自己和别人的健康祷告,在耶稣教给他门徒的“主祷文”中就专门提到饮食问题。主祷文是这么说的:“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们日用的饮食,今天赐给我们。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因为国度、权柄、荣耀全是你的,直到永远,阿门。”(马太福音 6: 9-13) 在这篇主祷文中,把我们赖以生存的饮食来源,归结于天上之父上帝的恩赐。饮食是否对身体有益处,也要看它是否符合上帝的旨意。另外,心灵的健康需要我们有博大的胸怀,要学会饶恕人,正如我们希望得到人们饶恕一样。最后,我们的一生中有很多试炼和试探。有时我们会胜过这些试炼与试探,
有时我们会失败。比如我们从小染上的对身体有害的习惯和社会上的诱惑,就需要通过祷告戒掉它们,远离它们。
《圣经》中祷告是会被应允的。耶稣说:“你们奉我的名,无论向父求什么,他就赏给你们。”(约翰福音15章16节)
“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你们若向父求什么,他必因我的名赐给你们。”(约翰福音16章23
节)
但是否所有祷告都得到垂听呢?未必。如果我们妄求,要求大富大贵,这种祷告很难得到应允的。另外一方面,如果我们心灵诚实,神是会赐福于我们的。耶稣自己给信徒立了很好的榜样。《圣经》路加福音22章14-20节说到:“时候到了,耶稣坐席,使徒也和他同坐。耶稣对他们说:“我很愿意在受害以前和你们吃这逾越节的筵席。我告诉你们:我不再吃这筵席,直到成就在上帝的国里。”耶稣接过杯来,祝谢了,说:“你们拿这个,大家分着喝。我告诉
你们:从今以后,我不再喝这葡萄汁,直等上帝的国来到。”又拿起饼来,祝谢了,就擘开,
递给他们,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舍的,你们也应当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饭后也照样拿起杯来,说:“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约,是为你们流出来的。”
祝谢也就是感恩的祷告。在圣经的另一处,我们也看到耶稣祝谢食物:“耶稣拿起饼来,祝谢了,就分给那坐着的人;分鱼也是这样,都随着他们所要的。他们吃饱了,耶稣对门徒说: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来,免得有糟的。’他们便将那五个大麦饼的零碎,就是众人吃了剩下的,收拾起来,装满了十二个篮子。众人看见耶稣所行的神迹,就说:‘这真是那要到世间来的先知!’”(约翰福音6章1-14 节) 祝谢过的食物使人健康。这就是基督徒饭前祷告的主要原因。
从上述五方面的讨论得知,贯穿《圣经》中的养生思想是摆对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做为被造物,我们必须知道自己的生命局限,凡事讨神的喜悦,凡事顺服,凡事祷告。神必将按我们命定的岁数让我们完全。过一种敬畏神的智慧的生活,是长寿的伟大秘诀。箴言书说道:
“智慧使你长寿,也使你荣华富贵。”(箴言:4:10)
“智慧会使你延年益寿。”(箴言9:11)
“敬畏上主的人延年益寿,邪恶的人命短福薄。”(箴言10:2)
以上,基督徒是可以做养生的。

8、养生的道教养生

道家学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人们所提出的哲学思想。他们的学术思想在中医养生学的形成过程中产生过一定的影响。道家因崇尚自然高远,鄙弃狭隘功利主义,长期以来被今人错误的认为道家走向极端,因为今人错误的认为道家思想中有这些历史局限性和消极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也对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其实,今人的这些观点是极端错误的。要正确理解道家思想中的无为,并非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老子的“无为”学说,当代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们多把它当作一个消极的思想来理解,其实这是错误的。从《道德经》的全篇哲学理念的反映,无为其实就是无主观臆断的作为,无人为之为,是一切遵循客观规律的行为。按通常的说法,无为,就是科学的作为,就是合理的作为,因而也是积极的作为。其实现代词汇里的“消极”和“积极”,都是以讹传讹被人们约定俗成地误解了。消极,就是消除偏执和极端,是非常对头的行为;积极,就是强化偏执和极端,是非常错误的行为。既然已经以讹传讹,实在无可奈何。只望细心研究的人,读到此处,知道有人纠正即可。
1.少私寡欲
《道德经》所说的“少私寡欲”。这种以养神长寿的思想,一直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浸透到养生学中养精神、调情志、气功导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
2、贵柔、返璞归真
老子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到,新生的东西是柔弱的,但却富有生命力;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他在《道德经》中指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如果经常处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过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返朴归真”。
3.形神兼养
庄子养生倡导去物欲致虚静以养神,但也不否认有一定的养形作用。《庄子·刻意》说:“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所好也”。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的导引术是道家所倡导的,从其产生开始就是用于健身、治病、防病的。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中说:“昔在皇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表面上,这个描述是说黄帝跟我们普通大众不同,一生中每个阶段都远远超过众人——刚生下有神灵,柔弱时就能够说话,幼小时就非常的迅速、果断;长大后非常敦实、敏捷,成人后就登上了天子之位。其实,这不仅仅是说黄帝,而且是在说我们所有人——每一个人都是“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
小孩子都是手握着拳头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这就叫“生而神灵”。刚出生的小孩是把拇指扣在里面握拳。拇指都压着一个穴位(在无名指和小指之间),即心经的少府穴。心藏神,心主神明,说明婴儿是内含神灵,神气不外泄的。所有人刚出时都由脐带跟母亲的精气神连在一起,随着“啪”的一声把脐带剪断,人就变先天为后天。当人长大之后,手慢慢地松开了,之后的一辈子里有的人抓权,有的人抓名,有的人抓利,有的人抓钱,有的人抓人,最后逐渐老去,撒手而归,撒手就没有神灵了,神灵散掉了,人就死了。老子也发现了这个秘密,老子发现婴儿“骨弱筋柔而握固”,虽然筋骨柔弱,但握拳却很坚固。所以提示我们,养生就要复归,要慢慢地回归到婴儿的那个状态去。
“弱而能言”是指柔弱的时候就会说话,我们试想小孩子刚开始说话时,都在说什么?他们总在发问:“妈妈,我从哪里来的?”还有的会问:“妈妈,人会不会死啊?死了以后到哪里去呢?”这是对生命本质的发问,这是终极的问题,是哲学问题。婴儿问的都是哲学问题,一个人离哲学越近,就离婴儿的状态越近;离婴儿的状态近了,你想不长寿都难啦。而我们长大后问的多是世俗问题,比如我们总是问:“吃了没有?”“你一年能赚多少钱?”“你住多大的房子?”我们失去了我们幼小时的童心和超脱,不再关怀生命本质,越来越失掉天真。今天,当我们吃穿不愁的时候,其实需要超脱一些,去关怀一下生命的本质,对终极问题发问,只有多考虑这样的问题,你才能成为天真的人,才能长寿。
“幼而徇齐”是指幼小时做事情非常快,想做什么就立即去做,不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每一个人小时候都是如此专注,比如说小孩子看到一朵花,他会一下把花抓住,不管花上有没有刺,有没有毒,也不管路有多么的坎坷不平。可长大后,想要什么,我们常常瞻前顾后、思左想右、犹豫不决、左右摇摆。考虑问题太多了,不再“徇齐”,做事情有意无意地背离真实、专一,烦恼渐生,健康受损。
所以,《黄帝内经》中描述黄帝的一生,实际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只是随着长大,我们慢慢淡忘、失掉了“神灵”、“能言”、“徇齐”、“敦敏”,失掉赤子之心。而通过修炼,把我们越来越年老的生命回归到儿童时代,复归婴儿的“敦敏”“徇齐”“神灵”,这就是养生。
养生困境
无人领导改革
重术轻学,信徒的素质难以提升
道士,要他演述科仪,可以长达三天三夜;但要他讲经说法,则难以启口,也难以维持半个小时。「学」与「术」严重失调。今日在台湾许多宫庙的住持,不仅看不懂道经,甚至误把佛经当道经来诵念。宫庙的住持及信众,普遍存在素质低落的问题。这种现象的形成,虽然原因很多,但是道庙重「术」不重嘉言录》,一九八二年四月基隆十方大觉寺印赠等书,《印光法师文钞》是收集印光文钞最全的书,后来台中莲社亦予出版,而不收录此信,殆出自于为贤者讳的心态。印光受到太虚学生的攻击,不止一次,印顺《太虚大师年谱》民国十八年条云:「时印老(五月二十九日)《复某居士书》,痛斥大愚。」可见除佛化青年会的传单外,太虚剃度的弟子大愚也撰文攻击过印光。
「学」,则是主要原因之一
「术」是指科仪、风水、占卜、命相。「学」是指对经书道理的阐扬。台湾及东南亚一带的华人社会,非常重视俗称「山」、「医」、「命」、「相」、「卜」等五术。山(仙道),指静坐、炼气、养生、药饵、灵修等。医(医疗),指针灸、方剂、推拿、食疗、心灵治疗等。命(算命),指紫微斗数、八字、四柱等。相(勘察),指手相、面相、骨相、名相(姓名学)、墓相(阴宅)、宅相(阳宅)、风水勘舆等。卜(卜卦),指易占、六壬、太乙神术等占卜术。这些流传久远的术数之说,自有它存在的价值,唯过度重视「术法」科仪,而不从哲理着手配合来论述,易使人诬指为迷信。「术」须有「学」来做领导、介绍,才不致流于庸俗低劣,且术越深,修持应越高,才不会以术为恶。「学」是指经书中的哲理要义。道经中不乏好的经典,有些谈论义理,如《道德经》、《南华经》、《黄帝阴符经》、《太平经》、《周易参同契》、《抱朴子》、《清静经》、《悟真篇》等等,有些涉及民俗如《北斗经》、《南斗经》、《老子守庚申求长生经》、《受生经》、《玉历至宝钞》、《玉匣记》等等,这些均必须有人来加以简择,以古籍今译的方式,将其义理及其对后世民俗的影响,介绍给世人。 今日道教的术法太过,而学理的认知则普遍受到忽略,造成了信众的素质难以提升。
三、缺乏教团组织,传教无方,无认同感
今日世界的宗教,如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甚至台湾的佛教、新兴宗教等,大都有定期聚会(或经常聚会),有教团组织、传道方式。但相对的,道教徒则是一盘散沙,平时各人拜各人的神,并无定期聚会,各宫庙也互不相属,无人讲经传道。拜妈祖的,自认是妈祖信徒;拜关公的,是关公信徒;对道教神只毫无概念,对道教也无认同感,甚至不认为自己是道教徒;有的更刻意去攀缘佛教,弄成道庙由和尚住持,而成了非佛非道的怪现象。所以在台湾虽然有不少香火鼎盛的宫庙,但却因各自为政,无认同感,而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缺乏讲经布道者
宫庙的住持及道士,终其一生,大都以科仪术数为职志,能讲经说法者极少,也无定期公开的讲经活动。台湾无线的电视台甚多,定时播出佛教讲经节目的,有六七个,甚至有许多电视台是整日播放佛教节目的。佛教有自己传道的专用电视台。除电视台外,扩播电台亦有佛教讲经节目。相对的,在电视台或播音电台方面,几乎全看不到道教的讲经节目。如此传道,如何能得信众?而在培养人才上,虽有一间小规模的木栅道教学院,也一直没培养出能讲经传道的人才。一个缺乏主动向民众传道的宗教,在起跑点上已输了一大截。不培训说经人才,不重视说经人才,将使道教在年青一代的信徒中迅速流失。老干而无新枝,其后果可想而知。
五、修持法门过于杂散,未加整理
在世界各宗教中,常将信徒分为「圣」与「凡」二者。一般的民众为「凡」,经过特定的宗教修持法门后,才能转「凡」而为「圣」。「修持」在宗教活动中,占着极大的分量。以道教来说,悟道者为圣,未悟道者为凡。凡夫为凡,神仙为圣。一般民众,未加修持为凡;对社会人民有贡献死后成「神」,及由积善并加修持而来的「仙」,皆属「圣」。由凡入圣,须以修持(修炼)为桥梁。 道教由于流传久远,所以派别众多,修炼法门各异。正一重符箓,上清重存思,外丹主黄白,内丹炼精气神,房中重男女和调;此外,祷祀、召遣、药饵、避谷、食气、守一、清静无为等等法门不一而足。在今日好简恶繁的功利社会中,须有人来简化其修持次第,循序诱导。道教的众多法门,如无人来加以综汇整理,初学者将难以入手,也无法吸引信众。
六、过度的包容,丧失了自己
兼容并蓄,本来是一种美德,也应是成功的条件之一;由于道教有宽广的包容性,所以在中土,虽有宗教争执,却不会产生宗教战争。而争执的结果,则是逐渐走向融合。但过度的包容,却反而使优点变成了缺点,丧失了自己的特色,而成为失败的主因。自宋以下,长期来大量混佛入道的结果,造成了今日的民众不能区分佛教与道教,以为拜佛即是信道。这种情形不仅在台湾如此,在海外的华人社会也如此。笔者今年三月初曾到新加坡开会,道教界的李至旺道长告诉笔者说新加坡有的道庙甚至将印度神及回教神一起设在庙中来拜,但这种看似宗教融合、民族共存的寛大胸怀,不仅得不到认同,反而招来了印度教徒、回教徒的抗议,认为亵渎了他们的神只。这个例子说明了过度的包容,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包容并非坏事,但必须有选择性,也不能仅从包容对方神祗入手而已,而是须从哲学义理、科仪、传教方式等多方面上着手,用包容来将对方长处摄取为己有,如此才能得蒙其利。道教包容,促成了佛、道的融合,但过度的包容,也让道教丧失了自己。举例而言,由于明末《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小说的倡导,于是道教将观音、锭光佛、文殊等神吸收为己神,同属玉帝所辖。但因给予过高的地位,这样的做法,反而造成佛、道不分的后果。相对的,佛教虽也吸收道教的神祗,如关公在道教的阶位是帝君,然而佛教却把他说成是受智顗渡化的神而已,阶位仅是佛教的护法神,地位低下可知。道教将佛教的神置于高阶,佛教将道教的神置于低阶,于是相形之下,造成了佛在道上的误导。

9、你知道佛教如何养生的吗

简单点说,用容易听懂的语言来说。佛教是一种智慧抄,不是一般的宗教迷信,所以,如果想从佛教的智慧中获得诸如养生的方法,那么,你一定首先要相信,信心对百于养生的效果很重要。
信心之外,重点在于,了解养生的关键,我认为本质上的养生,是保护人体的能量平衡,就是说不要消耗太多的身体能量,所以,从这个角度,第一,不过份劳累,第二,良好的作息习惯,第三,专心,而不是杂心,就是说,做该做的事情,不要胡乡瞎想,这个很耗费能度量。

10、道教有什么养生理论?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是中华民族原始宗教的延续。道教的最高理想:“长生不死,常欲乐生”,其内涵把长寿、最佳养生之道作为自己的道义。

道教的最高境界:“形与神俱,飞升成仙”。其含义把精神修养,形体锻炼,形神合一视为与养生观密不可分。

道教把人体视为“小宇宙”,把自然界视为“大宇宙”,大与小运转要协谐,要顺乎自然造化之道,不可违拗。只有如此,才能达到尽享天年的人伦之乐。

道家养生方式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最上乘者是先秦时代老子倡导的清静无为,中乘者为秦汉方士的神仙服食,最下乘者是东汉末期的张道陵等。明、清以来,道家的养生学发展到了相当完善的地步,在精神、呼吸、形体、食物等修炼方面形成了整套方法,其中许多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作为道教的精华传习至今。

道家特别强调精神方面的修炼,把“清静无为”、“离境坐忘”作为养神的核心。道家认为,自然界博大无边,欲望又无有止境,要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物质名利,势必会劳神伤身,损害健康。要做到“不以名害身,不以位易志”,就必须“去物欲,简尘事”。

道家所提倡的这种心理上、精神上的“清静无为”,虽是不现实的,但对生活在快节奏、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中的人们,如若在紧张喧闹的现代生活中,有那么片刻的时间,使整个身心回归到自然状态,进入上乘修道境界之中,对消减疾病、净化心灵、启迪智慧,恐怕会有裨益的。道家养生的另一核心方式是注意呼吸修炼。其最基本最重要的是服气法,它与现代气功中的调息、吐纳、内视功法、内守丹田法很相似。道教认为吸入天地间的四时正气,日、月、星辰的精气,就可以长生。结合呼吸修炼,道家也很讲究形体修炼。其主要内容有按摩、导引、拳术。按摩,即循行一定的经穴,用按压、揉摩、捏推等手法作用于人体;导引、拳术则是引导四肢百骸,做各种屈伸俯仰运动,达到疏通经络、理气止痛的治疗效果。

道教的养生,以长生不老、羽化登仙为最终目标。这种对于长生不老向往的思想,早在老庄著作中就有阐述。在《庄子》的《逍遥游》和《齐物论》等篇中,有关于神仙的描述:“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意思是神仙的肌肤光滑洁白得如同冰雪,姿容美丽婉转得如同少女。不吃五谷,只是吸风饮露。乘着天上的飘浮的云气,驾驭着飞龙,行游在四海之外。《庄子》还说到这些神仙,大火烧着不觉得热,江河冰着不感到冷,雷电飓风打着它也不会惊慌。《战国策·楚策》中有奉献不死之药的故事,尽管它是讽刺楚王、揭露进药人“欺王”的,但它反映我们祖先早就在寻求长生的方法,探索生死的奥秘了。

《史记·始皇本纪》和《汉书·郊祀志》里都有秦始皇和汉武帝热衷于寻求仙药的记载。秦始皇在位12年,就千次派遣方士携带童男、童女,入海求取长生药。汉武帝时,方士又以炼制黄白药作为获取长生之药的手段。

与宗教养生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