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庄子》——《庖丁解牛》中的“养生之道”指的是什么?
从《庖丁解牛》析养生之道
主旨
本文借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说明养生之道,凡事要顺应自然,不勉强硬碰,还要抱持谨慎小心的态度,收敛锋芒,这样便可以保全生命,保全天性,存养精神,尽享天年。
段落大意
本文共五段,各段大意如下∶
第一段∶说明养生之道,就是要顺应自然。
第二段∶描写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艺。
第三段∶写文惠君对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艺的赞叹。
第四段∶庖丁自述解牛的见解。
第五段∶以文惠君的话总结全文,并点明文章的题旨。
内容分析
全文共五段,可归纳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段,是养生主全文的总纲,说明了养生之道,就是要顺应自然。重点如下∶
(1) 作者以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知识作对比,指出若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
知识,那就会使人疲困不安,容易危害生命。
(2) 为了免除对身体的危害,人应忘却一切善恶的观念,不要为善以追求好名声,
不要为恶以遭受刑罚。
(3) 为忘却善恶、免伤身心,则凡事都要顺著自然的中道以为常法,这便可以保
全性命、保全天性、存养精神、尽享天年。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至五段,作者以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阐释养生之道。这部分的重点如下∶
(1) 庖丁解牛的高超技术∶
A ) 庖丁解牛时,用手按著,用肩膊靠著、用脚踏著、用膝盖抵住要支解的
牛, 手、肩、足、膝各部分的动作纯熟配合,合於桑林舞的节拍旋律。
B) 庖丁运刀解牛时发出的声响,无不合乎音律,合於经首乐章的节奏韵律。
(2)文惠君的赞叹∶
由於庖丁解牛的动作熟练,而且富於美感和节奏感,令文惠君赞叹不已∶赞叹
地说:「技术何以竟达到这样的境地?」
(3)文惠君的赞赏,引出庖丁解牛的一番见解∶
庖丁先指出他解牛的总则∶「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他追求的是道,是事物中蕴含的道理、哲理,已超过於一般的技术了。
庖丁自述解牛的经验∶
(i)解牛的三个阶段∶
(a) 初期∶庖丁解牛之初,因为不了解牛体的自然结构,看不见筋肉骨节间的空隙,所以将整头牛看成一个整体。
(b) 三年后∶因为庖丁解牛的经验多了,对牛体的结构已非常熟悉,所以解牛时他所看到的,再不是整头牛,他所注意的只是牛体筋肉骨节间的空隙罢了。
(c) 现在∶他解牛时只用心神跟牛体接触,而不需用眼睛去观看。这是因为他顺著牛体的自然结构,在筋肉骨节间的空隙运刀,不会碰著筋肉盘结的地方。
(ii) 庖丁用「族庖」、「良庖」衬托自己的技艺高超:
(a) 「族庖」每月更换一把刀,因为他用刀硬把骨头砍断。
(b) 「良庖」每年更换一把刀,因为他用刀截断筋肉。
(c) 庖丁的刀已用了十九年,解牛数千,但刀刃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似的。因为牛的骨节是有空隙的,而刀刃则没有厚度,以没有厚度的刀刃深入有空隙的骨节中,自然宽广非常,很有运转的馀地。所以他的刀虽已用了十九年,但仍锋利如新。
(4) 庖丁从解牛经验中得出的感受∶
(i) 做事要小心谨慎∶虽然庖丁解牛的技艺高超,但当他遇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时,绝不掉以轻心,他会战战兢兢地提高警惕,集中视线,放慢动作,谨慎小心地轻刀宰割。正如人遇到困难时,应谨慎小心,以免出错。
(ii) 做人要敛藏自处∶当牛分解开了,他自然感到心满意足,於是把刀抹净后收藏起来。正如人解决困难后,应收敛锋芒,以免招至妒忌。
(4)文惠君听了庖丁的一番话后,领悟到养生之道,点出了文章的题旨。
以庖丁解牛喻养生之道∶
喻体 本体
牛体 错综复杂的社会
牛的筋肉骨节 世上纷繁的事务
刀 人的生命
刀刃 人的本性
解牛的过程 人生的历程
解牛的方法 养生的方法
解牛方法 养生方法
庖丁先了解牛体的自然结构,顺著牛体自然的肌理,从筋肉骨节的缝隙处下刀,不切割筋骨,刀子无损,故能持久耐用。人处身於复杂的社会,面对纷繁的世事,应先了解事物的道理,顺应自然而行,巧妙地避开种种障碍,不硬碰,才能尽享天年。
2、蒋介石的生活习惯
蒋介石的饮食起居
蒋介石(1887年~1975年)89岁,相对于同时代的中国人来说可谓长寿了。从很多电视电影上看到,无论在何等重大场合及会议上,蒋介石面前永远只是一杯白开水,而且杯子是透明玻璃杯。仅从这点来看,他是一个生活极其有规律,不好奢华、饮食有度的人。事实上他也正是这样一位懂得养生的人。
1、 保持身心平衡
蒋介石长期担当国民党领导人,工作非常繁忙,日理万机,战争年代,指挥千军万马,日夜不眠。但依旧精力充沛,运筹帷幄。
据传记中介绍,蒋介石工作和休息安排得非常好,工作起来他很投入和忘我,可以说是锲而不舍,但工作告一段落后,他马上就会去青山绿水等自然名胜地欣赏湖光山色,忘情尘世,松弛精神,保持身心平衡。这个习惯从大陆到台湾一直未变。
2、 生活节奏规律
虽然蒋介石平时注意生活节奏的松弛有张,但是在大陆比较动荡的年代里,生活安排不能做到有序。国民党败退台湾后,随着活动空间的缩小,反而使他能有序地安排自己的作息。据说他每天6点起床,7点梳洗完毕,之后早操,操后早餐。原本南方人的蒋介石喜欢泡饭或米粥加咸菜,多为上海名菜腌竹笋。早餐时听侍从读报标题,上午第一项工作是自己阅报,重点详细看。然后正式办公,批阅电文或召开会议。下午1点半用午餐,初到台湾是两菜一汤,后改为四菜一汤和点心水果。蔬菜以青菜豆腐为主,多为家乡上海浙江风味。午饭后小睡半小时,下午继续办公,4点半左右要散步半小时和喝茶,然后继续办公到7点下班。7点以后用晚餐。餐后看电影,一般10点息灯就寝。
3、 没有不良嗜好
蒋介石生活上是比较正统的,没有吃喝嫖赌等不良嗜好,也不抽烟酗酒。偶尔喝一些果酒,饮食上非常节制,正餐时经常是两菜一汤,这些做法相对于一国之尊来说是非常节俭的。蒋介石一生都比较清瘦,没有臃肿肥胖,这也是他能活到89岁的资本。
3、跪求养生之道。。。
4、养生之道是什么意思
5、蒋介石活到了八十八岁高龄,是如何养生的?
蒋介石生于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去世,他虽执掌国家大权,但生逢民国乱世,内外交困,身体并不强壮,却活到了八十多岁高龄,其养生之道确有值得借鉴之处。
一、多喝白开水
蒋介石每天早上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先喝1杯30?40℃的白开水,这个温度与人体温度相似,是“营养水”,能促进肠胃蠕动。然后,还要再喝1杯温度稍微高一点的白开水,唤醒全身细胞。
外出时,侍卫会准备两个保温杯,一杯水30?40℃,另一杯水温度略高。蒋介石并不等到口渴才饮用,他每隔20分钟喝1次,每次都是两杯水交替喝,喝得不多,但很频繁。
这种喝水方法,是西方流行的“水疗法”。原来,有医生告诉蒋介石夫妇:白开水的好处就是纯正,没有任何对人体有害的杂质,没有杂质的东西,对人体就是有益的。后来,宋美龄也一直用这种方法保持容颜。
二、节制饮食
蒋介石年轻时酒量不错,但和宋美龄结婚后,在宋的劝说下,就很少饮酒了。他最爱的食物是鸡汤和鸡蛋,每天1碗鸡汤,1个煎蛋,雷打不动,也从不超标。鸡汤温热,能补中益气,还能暖胃,很适合他这种偏瘦体质的人。鸡蛋虽然营养丰富,但胆固醇含量高,所以,即使很偏爱,他也从来不多吃。
在饮食上,蒋介石非常懂得节制,经常说“少食多得”,认为很多疾病都是吃多了造成的,这一点和夫人宋美龄的观点不谋而合。夫妻两个人都吃得很少,而且以素食为主,水果蔬菜是餐桌上的必备品。两个人都非常喜欢吃木瓜,既养胃,又美白。
虽然吃得不多,但为了保证营养均衡,蒋介石提出了“菜色调和”的要求,即餐桌上必须有黑、绿、白、黄、红5种颜色的食物,这在当时还是一个很新鲜的观点。
三、散步
散步是蒋介石夫妻两人的“必修课”。每天吃完饭后,在房前屋后走一走,看看风景,聊聊天,既有助于消化,又能有效缓解压力。散步的好处数不胜数,虽然现在人人皆知,但在当时,他们能意识到这一点,还是非常难得的。
6、蒋介石最器重的八大金刚都有怎样的人生结局
八大金刚指的是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时期共有8位干将是蒋介石最信任的,他们分别是:何应钦、顾祝同、钱大钧、蒋鼎文、陈诚、刘峙、张治中、陈继承。“八大金刚”自黄埔军校始,就追随蒋介石,在国民党的党政军等方面握有重权。
八大金刚第一位的是何应钦(1890——1987)字敬之,生于贵州兴义县,老同盟会员,黄埔军校总教官,长期是蒋手下的二号人物,历任陆海空三军总参谋长,军政部长,后来签定的《塘沽协定》,被指为卖国贼,亲日派,但依旧权柄在握,声势不改,直到到台湾后,才退出了决策层,安然过上了平淡生活。何本人没怎么带过兵,一直在大本营主持,抗战结束后作为中国地区总受降官接受了日本的投降。何与蒋的关系,可以用互相利用为形容,何两次对蒋生出异心,一是联桂让蒋第一次下野,二是西安事变准备武力讨伐,按常理蒋早就该清除异己,但蒋没有,因为何手下有国民党内很大一部分实力,蒋不得不借助,这也是何一直身居高位的原因。何深懂养生之道,待人宽和,提的起放的下,俊杰人物。也因此高寿,活到九十七岁,是国民党内长寿者之一。
第二位应该是陈诚(1898——1965),土木系领袖,字辞修,别号石叟,这个浙江人,炮兵出身,东征中三炮定敌,大得蒋的欢心,后来与谭祥结婚,和蒋成了干亲家,更得蒋的重视。主持十一师时,联合李默庵,肖乾等驱走师长,在讨唐和中原大战中表现优异,在其后的围剿红军中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隐隐形成与何抗衡的实力,这也是出于蒋的默许,蒋想在党内找一股实力牵制何,陈诚自然是最好的人选,也因此陈诚形成的土木系,一跃成为国民党的横跨军政的强大的力量,其十八军,也成为中央军五大王牌之一。陈日益得蒋的器重,庐山军官训练团一直担任副团长,抗战后指挥了四次武汉会战,之后长期担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为重庆屏护。内战时主持东北,败去台湾,数年经营,为蒋准备了良好的后路,也因此变为国民党二号人物,65年死,英雄早逝,举台湾悲。陈此人没有什么天赋,做事以勤稳著称,十分注重军人仪表,无论何时何地均精神不已,为人有胆识,曾在敌机轰炸时安然站立,历半小时之久。综观此人,实英雄也。1965年3月5日,身为副总统 副总裁的陈诚,因肝癌病逝于台北。
第三位是顾祝同(1891——1987),字墨三,江苏涟水县人;此人和何类似,除了在北伐带兵,其后都在行营本部工作,西安事变后受蒋命瓦解张,杨部队,完成的十分漂亮。抗战时主持第三战区,也有声有色,其间皖南事变的发生,从此为国人千夫所指。内战中主持国防部,负责蒋的军事进攻计划,深得蒋的信任,可惜手下有中共的地下党,因此失败连连。此后去了台湾,任参谋总长兼国防部长,1959年任国防会议秘书长,1972年任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依旧是重要人物,87年死,也是国民党的长寿者。顾为人小心谨慎,锋芒不外露,有军中圣人的称号。胸中有沟壑,是成大事的人,其一生好追花逐柳,可谓英雄仗剑,美人相依。
第四位是刘峙(1892——1971),字经扶,江西吉安人;刘峙的生平从他的外号即可看出,北伐时是福将,中原大战的常胜将军,抗日战争是长腿将军,到了内战时,主持徐州,为蠢猪将军。公正的说,刘在早期的军事生涯是很辉煌的,不管运气如何好,但能把吴佩孚、孙传芳打的没了脾气还是有一点能耐的,不象所公认那么不堪,或许是年岁过长,没有了拼劲,因此在后来的作战中一败再败,总之说来,刘在八大金刚中,打仗的才能是排在倒数的。其实他内战的蠢猪将军并不合适,中原突围或许有判断失误,但淮海战役刘几乎没有指挥过部队,上有蒋顾,下有杜,他自知不是这块料,没有插手部队指挥,但后来也成了替罪羊,没有去台湾,1950年10月赴印尼,当小学教师度日,1953年,经何应钦等说情,国防部才寄给他一张入台证,回到台湾,次年被委任为总统府国策顾问,10月,又任行政院光复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著有《我的回忆》一书。刘素有贪婪名声,敛财有方,后来的结局并不美满,看来为人莫贪为好。
第五位是张治中(1890——1969),字文白,安徽巢县人;这个著名的红色将军,能列入蒋的八大金刚实在是出人意料,但细观张的为人,就清楚这是为什么了,张是一个很传统的儒家人,受孙中山先生的赏识,负责黄埔军校的组建,此后一直便坚持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在黄埔之初,与共产党关系很好,便是遵循了这三大政策,之所以张是唯一没有和共产党打过仗的人,也是因为他竭力逃避内战,认为有违孙中山先生的政策,说白了,我认为张忠于的是孙中山先生,而不是什么蒋介石,这也是为什么他后来靠向大陆的根本原因。说起蒋和张的关系,蒋一直是很器重张的,对张的意见都要考虑,这固然是张自己本身的才能,更重要的是蒋对张的绝对信任,在中原大战时,张被委以重任,危局过后,便回到军校当教育长练兵,在后来的凇沪抗战,平定十九路军,凇沪会战的战役中莫不如此,不争兵权,也因此张在抗战开始后长伴在蒋的身边,担任政治部长和三青团书记长等要职,后来任西北行营长官,救了一批被盛世才囚禁的共产党,他还促成了两次和谈,第二次和谈时留在了大陆。综观张的一生,不爱财,自律甚严,厌恶内战,爱国热情高昂,实在是个伟男子,真英雄!文革中受到冲击,但在毛周的保护下,没有受到大的伤害,随后逝世,一生坚持自己的信仰,伟哉张治中!
第六位是钱大钧(1893——1982)字慕尹,江苏昆山人;此人的一生算是多姿多彩,带过很多次兵,也曾在大本营有过指挥全局的运筹帷幄时候,更有从政当上海市长的经历。他的军事生涯并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早期的二次东征以六连士兵破陈炯明的四千之众算是绝唱。此后的北伐,中原大战,剿共俱有他的参与,没功劳也有苦劳,或许是看到了这一点,蒋把他调来身边当了侍从长,西安事变中一度受到蒋的猜忌,但他中的枪伤帮了他一把,反而连累曾扩情。后来任军政部次长,抗战结束后出任上海市长兼淞沪警备总司令,后来去了台湾。此人亦长寿,八十九岁方死。钱大钧爱财,犹胜刘峙,时人根据他的名字取“钓大钱”,抗战后作为接收大员狠狠的捞了一笔。到台湾后,转向于体育事业,为台湾的体育做了杰出的贡献。
第七位是蒋鼎文(1895——1974),字铭三,浙江诸暨人;原来是元帅府的副官,后来在军中有了一席之地,曾围剿红军,参加蒋桂战争,中原大战,解决福建事变,西安事变中传递信函,被称为飞将军。为蒋宋所感谢,抗战后任西北行营主任,后来出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在豫湘桂战役中一溃千里,引咎辞职,此后虽然还在国民党中,但已经不再担任重要职位,转而经商,倒是颇有收获,去台湾后,衣食无缺,得以善终。蒋此人,贪花胜过顾祝同,尤其是中意“嫖”,感染性病,为民国一大笑话。
第八位是陈继承(1893——1971),字武民,江苏靖江人;1916年毕业于保定军校,分配到陆军第72混成旅第一团第一营任见习官,黄埔军校成立后,被任命为中校战术教官,1927年,陈继承任21师师长,1932年2月,任其为洛阳卫戍司令;西安事变时,陈继承随蒋公被扣于西安。1937年,调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任教育长,管理严格,带兵凶猛,有巴顿之风。1944年,被任命为川鄂陕甘边区总司令,1946年夏,又任为北平警备司令;1948年,因与傅作义矛盾激化及北平七 五事件等原因被免职。此人受蒋的重用,参与了诸多事件,却没什么关键的地方。正是没有什么大功,也没有什么大过,不出彩,唯一著名的一次是镇压青年学生的“七五”惨案,后来也是去台,52年退役,到招商局担任顾问,善终。
7、陈立夫的养生之道
陈立夫一生历经风风雨雨,却身体安康长寿,享年102岁,其中确实有些养生之道。
1990年8月27日晚,陈氏家族在美国纽约举行了一个盛大宴会,庆祝陈立夫和夫人孙禄卿90大寿。为了感谢前来祝寿的亲朋好友、校友门生、国民党元老,陈立夫以介绍他的养生之道作为答谢致辞。
陈立夫说,他的长寿之道分为四个“老”,共32字:“老健:养身在动,养心在静;老伴:爱其所同,敬其所异;老友:以诚相见,以礼相待;老本: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在宴会上,陈立夫的致辞如下:
人生活到90岁是一件不简单的事,尤其夫妇二人都到90。我今天答谢诸位第一句话就是“祝诸位全体健康和长寿。”同时要乘此机会报告大家,老年人之四大需要,以及达到四大条件之要点如下: 老而不健康,是不幸福的,所以要保持健康为最重要。让我奉赠你们八个字:“养身在动,养心在静。”
古人云:“户枢不蠹,流水不腐。”因为它常动之故。人体亦然,多动使其血液流通,增进健康,其理易明。人都了解自己身体方面的缺点何在,就得在这方面多做运动。我每天清早5时半一起身,就要淋浴,淋浴时当水冲到哪里,就按摩到哪里,从头顶到脚心,每处用两手按摩100下,一共需要40分钟,连洗脸拭牙等约需1小时。早饭后,再散步1000步。如此做来,已有28年,决没有一天间断。持之以恒为最重要,此之所谓“养身在动”。
养心在静。首在不发脾气,不寻烦恼,知足常乐。我随蒋公服务25年,从未向他做任何要求,故心常快乐。他要我做这事做那事,我尽心竭力去做,做不好,是非所学(我是学采矿工程的),非我之罪也。故心常安,所以睡眠甚佳,不厌不游,此之谓“养心在静”。 老本者,指老而有储蓄也,亦即经济方面有独立能力,而无须求于人(包括儿女在内)也。于此我亦有八字奉献如下:“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以上四点,仅述以往之经验,仅供诸位之参考,仍请指教。
据采访过陈立夫的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的描述,陈立夫“身体虚弱,面色清秀”。百岁寿诞时,陈立夫写过一篇《我怎么会活到100岁》的长文,文章开卷语写道:“长命百岁,是人人所期望的,但是非人人所能达到的。其原因甚多:有属于先天所禀赋、有属于后天的保养、有灾难而能逃过、有俗务而能减少。”在《我怎么会活到100岁》的长文中,他谈了自己独到的体会:先天的禀赋,人人不同,而最可贵者,则具有四种 一、能熟睡。二、不发脾气。三、记忆力强。四、有恒心。 长寿关键在于后天的保养,有七点为要。
养身在动,养心在静。在上海进入中学受学时,各种球类运动均好参与。其他如赛跑、游泳、滑冰、打拳等等,亦莫不参与。年岁越老越不中断。 养心在静,要淡泊明志。余诚无志于仕途,对于勾心斗角之争,决不愿见其出现。
饮食有节,起居有时。他的家既非富有亦非贫乏。因其二叔辛亥革命起义上海,事成而家亦不复穷困。但不久反袁称帝,又遭迫害,复归于贫困。故饮食终归贫乏之,其能维持学业不辍,则全赖其三叔在银行服务以协助有以成之也,故饮食有节、起居有时二者勉强做到。
多食果菜,少食肉类。家贫其能不断餐者,因上一代兄弟友善从不分家,故能免于三餐不断。祖母茹素,固然两素两荤,家里女人吃素的多,自然适合,其实正合乎养生之道。
物熟始食,水沸始饮。吃生牛肉、海鲜等已成为人类之普通习惯,认为好吃不问其他。他则认为癌症日见其多,其原因可能在此。故终守“物熟始食,水沸始饮”,从未破例破例。
头部宜凉,足部宜热。有一美国老年人活至120岁,究其长寿原因在于:“保持头部冷,保持足部暖。”此正与中国老年人睡眠前以热水洗脚,非至极寒冷之日,不戴帽子同一理由。
知足常乐,无求乃安。昔人云:“登天难,求人更难。”故常以自立自强,好学博学诲人。“无求于人品自高。”求人常使其心不安,而受制于人,不可称为自主,欲求心之安乐必从知足无求做起。
减少俗务,寻求安宁。陈于80岁生日之起,自限“不为”之事如下:不剪彩;不证婚;参加婚礼及寿宴不发言;不任治丧委员会主任委员。如此做法减少年高时之麻烦。
陈坦言,他的身体并不特别强壮,自58岁起,即患糖尿病,亦曾因胆结石及膀胱结石,动过外科手术,其他的病亦曾生过,今居然能活到100岁,不亦乐乎。后天的保养是长寿的关键。 1949年冬,蒋介石逃到台湾后,为保住政权,先拿陈立夫开刀。陈立夫的原则是“不生气”。他去了美国,隐居在新泽西州湖林镇,埋头研究起《易经》来。 为了维持生计,他找孔祥熙等故人借了近2万美金,买了一个养鸡场。没有帮手,他就自己动手,喂食、捡蛋、买饲料、卖鸡蛋、清理鸡粪,肩挑背扛。他自学养殖专业知识,很快就学会了给鸡喂药、打针。 养鸡不仅让陈立夫摆脱了经济上的困窘,还让他的精神得到了振奋。更令他高兴的是,他因多年伏案工作,背部肌肉劳损,常年背部疼痛,从事体力劳动竟然治好了这个病。陈立夫还在家中制作皮蛋、咸蛋、豆腐乳、粽子,为唐人街的中餐馆供货。 闲下来的时间,陈立夫和夫人读书、写字、绘画,还担任了普林斯顿大学的客座教授,隔几天就去大学讲课,进入了无忧、无辱、常乐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