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养生有哪些方法?
“少房事多运动重食疗选环境”这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王孙思邈的养生法。孙思邈长期居住民间研究医学,为人疗疾,采种中药,著书立说,被人们尊称为“药王”。同时,孙思邈又是一位著名的养生学家,他提倡养生、食治和怡老,内容丰富,涉及到预防医学、心身医学、老年医学诸方面。由于他身体力行,活到了101岁,从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能将养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长寿老人。具体地说:他的养生理论归纳有如下四点。
1.提倡抑情节欲
孙思邈认为情欲过度是罹疾早衰的重要因素之一,提倡要做到“十二少”,即“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并强调性医学保健的重要性,认为房事太过,不仅可以影响本人的身体健康,而且还会影响优生优育、波及下一代的身心发育。为此,他引用彭祖的观点:“上士别床,中士异被,服药百裹,不如独卧。”以说明节制房事的重要性。
2.主张“常欲小劳”
孙思邈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他认为运动比营养、休息更为重要,从而把按摩、摇动肢节等全身运动作为养生的重要内容。
3.强调食养重视药饵孙思邈指出:“安身之本必须于食,救疾之道惟在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不明药性者,不能以除病。”可见其对食养与药饵的重视。在饮食调养方面,他主张饮食清淡,少吃荤、腥,忌吃生、杂。他还力倡“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认为少食多餐有益身心健康。同时,他把服食具有滋补和防治老年病功效的中药作为养生的措施之一。
4.环境居处很重要
在住地方面,孙思邈强调要“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及“山林深处,固是佳境”。现在世界各地几乎都把山清水秀、鸟e68a847a6431333431336661语花香、空气清新、环境幽静处作为疗养胜地,可见药王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是有道理的。在住室方面他又指出:“但令雅素洁净,无风雨暑湿地为佳。”
总之,药王孙思邈的养生思想和方法是非常丰富的,他说到了,也做到了,名副其实。
2、中医古代养生方法“叩天钟”是什么?有什么保健功效?
古人认为,齿健则身健,身健则长寿。由此可见,牙齿与人的生长和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唐代名医孙思邈也主张“清晨叩齿三百下”。宋朝大诗人苏东坡就有叩齿健身的习惯,他曾说:“一过半夜,披上上衣面朝东南,盘腿而坐,叩齿三十六下,当会神清气爽。”
乾隆皇帝是清朝在位最久、寿命最长的皇帝,他的长寿秘诀之一也为“齿宜常叩”。叩齿,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叩天钟”,是我国古代极为盛行的一种养生术。民谚中就有“朝暮叩齿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的说法。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人们在叩齿的过程中,口腔中的唾液会随之增多,而传统医学认为唾液能滋养五脏六腑,现代医学也证明唾液中有许多与生命活动有关的物质,其不仅有促进消化吸收的作用,还有滋阴降火,生津补肾,润泽肌肤毛发,滑利关节孔窍等重要作用。
肾中精气充沛,则牙齿坚固而不易脱落;肾中精气不足,则牙齿易于松动,甚至早期脱落。叩齿能健齿、充肾精,故可健肾。叩齿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健齿。齿健,则食物易被嚼细,胃负减轻,从而达到养胃的效果。叩齿催生的唾液,可以减轻脾胃的负担,从而达到健脾胃的目的。齿与骨同出一源,为肾精所养。叩齿能健肾,充盈肾精,自然会惠及骨骼,持之以恒,必然能达到健骨的作用。
3、求助中医:四时养生法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百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误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度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问疟。奉收者少。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答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版,使志若估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权,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春生者少。
4、中医方面的养生疗法在哪可以学到?
在黄帝内经中有许多方法:四季养生,二十节气养生,十二时辰养生等等。
5、中医养生一般都有哪些方法?
中医养生方法有多种,可以尝试艾灸养生。
原因:
1、调和阴阳。人体阴阳的平衡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根本。运用艾灸疗法的补泻作用,达到调和阴阳之功效。
2、温通经络。经络是气血运行之通路,经络通畅,则利于气血运行,营养物质之输布。寒湿等病邪,侵犯人体后,往往会闭阻经络,导致疾病的发生。艾灸借助其温热肌肤的功效,温暖肌肤经脉,活血通络,以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各种病证。
3、行气活血。气是人的生命之源,血为人的基本物资,气血充足,气机条达,人的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艾灸可以补气、养血,还可以疏理气机,并且能升提中气,使得气血调和以达到艾灸保健的目的。
4.散寒驱邪。气血的运行,遇寒则凝,得温则散。中医认为,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故一切气血凝涩的疾病,均可用温灸来治疗。艾灸疗法通过对经络腧穴的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络、散寒除痹的功效,以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艾是纯阳植物加上火的热力渗入阳气驱出阴邪,艾灸疗法对湿寒之证特别有效。
5.防病保健 。艾灸还具有防病保健、强身益寿的功效,体质不好,抵抗力差,容易患病的人群特别适合做艾灸,这样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功能,起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同时灸法还能改善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有利于多种疾病的康复,对现代的亚健康有很好的调节功效。
知识拓展:中医养生一般还包括食材养生,运动养生、睡眠养生等等。
6、中医养生12小时养生法
中医养生12小时养生法就是中医子午流注。中医哲学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把人的脏腑在12个时辰中的兴衰联系起来看,环环相扣,十分有序:
子时 (23点至1点),胆经最旺。胆汁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胆有多清,脑有多清。”凡在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新、气色红润。反之,日久子时不入睡者面色青白,易生肝炎、胆囊炎、结石一类病症,其中一部分人还会因此“胆怯”。这个时辰养肝血(阴)最好。
丑时 (1点至3点),肝经最旺。 “肝藏血。”人的思维和行动要靠肝血的支持,废旧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鲜血液需要产生,这种代谢通常在肝经最旺的丑时完成。如果丑时不入睡,肝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黄帝内经讲:“卧则血归于肝”。所以丑时未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倦怠而躁,易生肝病。
寅时 (3点至5点),肺经最旺。 “肺朝百脉。”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神充沛。寅时,有肺病的人反映尤为强烈,剧咳或哮喘或发烧。
卯时 (5点至7点),大肠经最旺。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经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水份与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因此,大便不正常者在此时需要辨证调理。
辰时 (7点至9点),胃经最旺。所以,人在 7点吃早饭最容易消化。如果胃火过盛,嘴唇干,重则唇裂或生疮,可以在7点清胃火。胃寒者7点养胃健脾。
已时 (9点至11点),脾经最旺。 “脾主运化,脾统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的质量好,所以嘴唇是红润的。否则唇白,或唇暗、唇紫。脾虚者 9点健脾;湿盛者9点利湿。
午时 (11点至13点),心经最旺。 “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人在午时能睡片刻,对于养心大有好处,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心率过缓者 11点补心阳;心率过速者滋心阴。
未时 (13点至15点),小肠经最旺。小肠分清浊,把水液归于膀胱,糟粕送人大肠,精华输送进脾。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饭后两肋胀痛者在此时降肝火、疏肝理气;
申时 (15点至17点),膀胱经最旺。膀胱贮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体外,津液循环在体内。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即咳而遗尿。申时人体温较热,阴虚的人尤为突出,在这个时间滋肾阴可调此证。
酉时 (17点至19点),肾经最旺。 “肾藏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肾为先天之根。”经过申时的人体泻火排毒,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时辰。肾阳虚者酉时补肾阳最为有效。
戌时 (19点至21点),心包经最旺。 “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气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伤。”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通道。心包戌时兴旺可清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完好状态。心发冷者戌时补肾阳;心闷热者戌时滋心阴。
亥时 (21点至23点),三焦经最旺。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时三焦通百脉。人如果在亥时睡眠,百脉可休养生息,对身体十分有益。可惜现代人能做到的很少,亥时百脉皆通,所以可以用任何一种进行调理。古籍《灵枢》:“经脉流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同纪。
1. 卯时( 5点至7点 )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2. 辰时( 7点至9点 )胃经旺,有利于消化;
3. 巳时(9点至11点 )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
4. 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5. 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
6. 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
7. 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
8. 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再一次增强心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
9. 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通百脉,人进入睡眠,百脉休养生息;
10.子时(23点至1点 )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
11.丑时( 1点至3点 )肝经旺,肝血推陈出新;
12.寅时( 3点至5点 )肺经旺,将肝贮藏的新鲜血液输送百脉,迎接新的一天到
来.
从亥时开始(21点)到寅时结束(5点),是人体细胞休养生息、推陈出新的时间
,也是人处于地球旋转到背向太阳的一面,阴主静,要有充足的休息,才会有良好的身
体状态。正如睡觉多的婴儿长得胖,长得快;爱闹觉的孩子发育不好。
以上是子午流注的基本概况,作为知识了解可以,死用则不行。任何知识用死了
都是"所知障"。读者可按12条经脉在12个时辰中兴衰的规律,逐渐探索适合于自身的保健方法。
7、中医养生讲究一个“形神共养”,怎么共养?
在中医界,如果要养生,我们就经常会听到这样一个词,那就是形神共养。其实也就是其字面意思,我们不仅要要注意精神方面的摄取还要注意形体方面的保养。只有两个相辅相成,方可真正均衡且统一的发展。那形神共养又是怎样的一个养法呢?
首先就是精神方面的摄取了。在精神方面,我们需要静心静气,不可什么事都操之过急,得理不饶人,随意发火,随意生气,这样子是极为不利于精神方面的养生的。其实,心胸狭窄之人是最不利于养生的。其实生气的时候貌似别人是在受气,其实吃亏的是自己,或许对方毫不在意,根本就不管你,那你只能独自生气。气憋久了,不仅不利于养生,反而还会折寿。
所以,要养生,必定是心胸宽广之人方可达到。当然,精神摄取足了,自身每天都心平气和,凡事佛系对待仍是不够的。除了在精神方面的保养之外,我们还要注意形体上的保养。
形体可以说是我们一整个人生命和灵魂的载体。形体保养不好,丢了生命,又谈何养生,这不是与养生相克吗?是另一方面的自我摧残。所以说,注重形体的保养是极为关键的。其实,形体的保养也可以理解为是健身,当然不同年龄段的人的健身是不一样的,程度也是不同的。因此,在保养形体的时候,如果是老年人建议身体力行即可,不可运动过度。
中医方法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较具权威的养生方法,在中医界都如此建议,所以要养生,神形自然是不可分离的。唯有两者相辅相成,方可真正达到养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