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易经五行体生用怎么解
养生有道w:你好
梅花易数是宋代大儒邵雍创立的。
六爻卦排出后,有动爻的三划卦,叫【用卦】。没有动爻的卦叫【体卦】,体卦代表命主本人,用卦代表事物的对方。
体、用卦确立后,再确定【互卦】。二爻、三爻、四爻,组成【下互】。三爻、四爻、五爻,组成【上互】。用卦之动爻变后,成【变卦】
体、用、下互、上互、变,各卦都用五行表示相互的生、克、比应之关系,以断卦之吉凶。
我说明白吗?你明白了吗?
祝你好运。
2、周易对中医养生学有什么影响?
易道是人类文明标志性启点!
抱括养生健康,如阴阳组合成八卦,五个八卦体组成,五行相生相克协调互补,绿色健康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
3、八卦的观察对象中包括了天地万象,那么易经八卦与中医养生之道有怎样的关系?
不难发现中医的肝刚好对应“文王八卦”的挂震位置,中医的肺刚好对应“文王八卦”的兑卦位置。
4、《易经》对中医起作用?
《易经》对中医防治学的影响很大,如坤卦初六“履霜坚冰至”,强调杜渐防微,和《黄帝内经》治未病的防治思想相一致。《易经·否卦》云:“其亡!其亡!系于苞桑。”人在面临否卦的严重时刻,倘能经常保持“我将灭亡!我将灭亡!”的警惕,加强锻炼身体,这样不但不会灭亡,还会像根深蒂固的桑树一样长生。 《易经》十分重视心理因素与疾病的关系。《易经·萃卦》曰:“萃如,嗟如,无攸利,往无咎,小吝”。即谓因病而唉声叹气,没有丝毫好处,不如扶病走动走动,虽有小吝,终究对病无大妨碍。也就是说,“即忧虑,又叹息,这样是没有什么吉利的”。[6]《易经·无妄》说:“无妄之疾,勿药有喜。”得病之后不要胡思乱想,只要心情舒畅,不吃药也会好的”。《易经·乾卦》九三爻辞:“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过度紧张却使我们长期而反复地处于超生理的紧张状态,如果不加警惕,将会危害身体健康”。中医心理学的观点与《易经》的看法相一致。情绪失调常常是疾病的先兆。忿怒能引起一系列生理心理变化,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易经》在养生方面的许多重要的富有哲理的见解,告诉我们必须注意我们的日常生活习惯,注意身体所发出的各种信号。多数严重的疾病往往是经过多年缓慢发展的结果。这对中医养生学也有直接的重要影响。 《易经》对中医治则的影响很大。机体阴阳失衡即为病态,调整阴阳为中医的根本治则。易道尚中,中医的理、法、方、药,都离不开“中”字,选方遗药,掌握药味、药性和药力,都以“中”病为宜,过与不及都不能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既济》与《未济》二卦相对,相互对立转化。临床上心火与肾水未济,可致心神不宁,腰痛头晕等证。如水不涵木而致风火上窜,头疼目赤,用“滋水涵木”法治疗,可使水火既济,保持阴阳平衡。中医学维持机体稳态的治则,与易象卦理息息相通。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运用八卦取象比类和阴阳观念,总结前人用药经验提出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理论,明确了中医用药原则。张仲景《伤寒论》把阴阳学说和太极含三为一发展为六经学说,创立了六经辩证的原则,奠定了临床医学的基础。秦国名医医和即曾自觉运用当时卦象成说解说、分析晋侯的病情(《左传·昭公元年》)。《易经》提出“八卦气验”,论及节气与疾病的联系,是中医气象医学之发源。如每年春分惊蜇前后,天气突变日数最多,人为祸事、空中或地面意外伤亡也是全年之冠。无明患病的频率,更是春分和秋分前后最为显著。由此,我们领悟到一个道理,宇宙是大周天,人体是小周天,人还是脱离不了潜在自然率周而复始的摆布和干扰。[7]《易经》的这种思想促进了中医气象医学和时间医学的发展。所以,中医理论的发展才是振兴中医之根本。 总之,《易经》一言以蔽之,曰:变易而已矣。曰变易,曰不易,曰渐变,曰突变,括此数义,医道可尽矣。作为中医学的源头活水,《易经》的天人合一整体观,阴阳对立统一观以及取类比象等义理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得到了详尽的发挥和成功的运用。甚至当今世界上许多物理学、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重大发现也多受《易经》思维方式的影响。美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F.卡普拉吸收了中国古代《易经》和道家著作中关于阴和阳的互补、平衡、循环的概念,以及道家的自然无为的思想,构造新的世界文化模式。[8]在中国三千年的文化中,几乎所有最伟大和最重要的著作都受到这本书的启发,或者对它的论题的解释产生影响。[9]特别是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只有用古老《易经》的思维方法和现代西方的科学方法,来重新审视和研究中医学才能取得本质性进展。这种中西文化的融合,正是中医振兴的契机。
5、读懂《易经》有什么好处?
《易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一大奇书,其价值和作用硕大,影响意义深远,拥有博大精深的内容和广泛丰富的形式。它是我们祖先的伟大创造,是先民智慧和高度结晶。
《易经》是我国古代最古老的占卜用书,流传至今的是周朝的《易》,因此亦称《周易》。它被奉为儒家的经典,称作《易经》,而且冠居群经之首,有“万经这王”之称。经过后人的进一步创造发挥,形成了《易经》的完整体系,体现着生活经验和哲学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条件,是儒、释、道、法、名、墨、阴阳等诸子百家的重要思想渊源,在世界文化中也占有崇高的地位。人们根据《易经》的基本图形“八卦”创造了八卦拳,八卦掌,太极拳,太极剑等等。在现代,《易经》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因为它关系到哲学思想、计谋策略、思维方式、修身养性、政治军事、天文地理、伦理道德、人际关系、医学养生、行为科学、文艺美学、围棋技艺等等,真是包罗万象,不胜枚举,甚至目前的科学技术,如计算机软件、遗传密码、混沌理论、耗散结构等等也可以从中等到启示,真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易经》六十四卦可视为有关人生问题的六十四个专题,三百八十四爻可看作三百八十四种处境中可能发生的情况与最佳对策。《易经》,在古代是士大夫必读的高深教科书;在今天,仍然是引导人们适应各种复杂环境的锦囊宝鉴,人生的行为指南。而学习《易经》任何时候都不会晚,孔子曾说:“吾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人生半途,积累了不少经验教训,当然有助于对《易经》更深入地理解。话虽如此,青少年朋友拥有充沛的精力和丰裕的时间,如果能及早从《易经》这大海洋中汲取富贵的智慧之水,作为跋涉人生征途中的甘泉,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加深领悟,当然就更为理想不过的了。
[真心推荐]
1、“六十四卦”中的人生哲理与谋略——《易经》对话录,孙映逵
杨亦鸣著,社会科学出版社,
2、易经的智慧,殷旵,珍泉著,线装书局出版,
3、周易四书禅解,[明]智旭著,施维周建雄整理,巴蜀书社,
4、周易全解,金景芳
吕绍纲著,
以上几部是我几年来所读到的最理想的入门首选阅读书籍(虽然手头上有十多个版本),特此推荐。
6、东方易经生中医养生身管是真的吗?骗人的?
易经养生的原理有点玄妙,从五行到用各种方法(用象)来,到实施,都有套路可循。符合自然规律,不过呢,这个易经养生,应该是千源人千面,每个人都有所不同。可以说是大同小异。略有所区别。至于你说的这个骗人不骗人的,就看zd效果来说话了。易医重在看调理的效果。
7、易经,奇门遁甲。真的可信吗?有没有科学的一面?
我相信科学尚存在不可知的方面,易经,奇门遁甲有它存在的意义。
8、中国哪个讲易经讲得好一些?
黄寿祺的《周易译注》的确不错,我正在看。南怀瑾先生的《易经杂说》和《易经系传别讲》比较容易看下去,似乎深度缺乏一点
我个人建议,学习吴怀云的教材,正宗阴阳五行八字预测学。吴怀云是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90年代已经去世,但是他的基础教材写的是最好的,由浅入深,而且颇具大家风范,一些涉及到新派的理念他也会把旧派的观点讲给你听。 80年代台湾香港这些地方的命理研究比大陆至少领先10年。 现在我也在学。是我一个学八字的朋友推荐的,好不好你搜索一下就明白,看了就明白。 这本书你可以淘宝上购买,或者我发给你。 还有我推荐你有点基础了去看三命通汇这类典籍充电。古人的书一定得看看。
我已经在你百度hi上了。有事可以留言咨询。
额,忽然发现你问的是易经研究……其实易经研究属于学术研究,和算命没什么关系,刚才我看前面回答了很多还以为你是要学习八字算命。 易经研究你先读懂易经,用自己的理解去体悟原文,然后适当的去吸取一些其他人研究的结果。 还有一种易经“研究”就是占卜了。占卜有不同的办法,有根据卦辞的,也有根据象形的,你需要自己去看,这个我还不是特别了解。如果你要了解,可以把标题注明是要看易经的学术研究。
前面说的周易江湖可以看看,我也看过,里面有介绍一些占卜方法,起褂方法等,还介绍了现在铜钱褂和以前的不同。不过你看我现在对周易的了解也就明白看这个书只是能当休闲读物。还是自己看易经读通再说。
9、如何破解《易经》中的健康密码?
《易经》的八卦理论中蕴含这很多的医疗养生道理,千百年来,各个朝代的名医都用这一套理论来治病救人取得很大成就。《易经》中的阴阳理论由于将人体的阴阳和周围环境的阴阳结合,将阴阳之气平衡作为养生最高境界而得到人们的认可。
有这么一个故事:贞观年中,定州鼓城县人魏全,他家很富有,上有一个老娘,这个魏全也很孝顺,一天老娘忽忽然就不明不白失明了。魏全很孝顺啊,也很着急,就去向一个叫王子贞的《周易》专家求助,说:哥们!帮忙算算,我老娘的病该怎样医治好?子贞就取来《周易》算了一卦,说:“到明年有人从东方来,身穿青衣的,在三月一日那天你要注意看好了,让他给你娘治病,‘疗必愈’。”魏全就等到时候到了,就在路上等,看见一个人穿青绸衫,就邀请他来家,并且给他准备了丰盛的饮食。说:俺老娘眼瞎了,你会治病吗,给娘治治?那人说:“我不知道怎样治病啊,我就会给人家制作耕地用的犁子,为你做个犁子好不好?”就持斧绕着房子找犁子辕,忽然见一颗桑树的曲干枝在井上,遂用斧头斫下。神了,魏全的母亲两眼“焕然见物”,病好了。
这个故事和咱们的《易经》有点关系,但这只是一个传奇故事而已,本身并不代表我们认同这个实事,算是个引子吧。你可能会说:是迷信。当作迷信也好,半信半疑也好,我们在这里只是用这个小故事当一个敲门砖,引出我们《易经》中与健康的关系。
我们说周易很神奇,其实在古代这样的例子非常的多,在《易经》衍生出的预测体系之中,用预测来推测治病的方法,古来有之,现在的一些造诣比较深的老中医有时也会用这样的方法,来辅助治疗。当然,《易经》预测疾病到底科学根据在哪里,现在人们还没有完全弄明白。但是根据一些医案,可以看出它有时还是有成功的案例的。《易经》中隐藏了多少有关健康的秘密呢?主要来说有下面几点: 养生重在养气
俗话说:人活一口气。很多上了年纪的人身体出现问题首先出现在呼吸系统。《易经》中有非常著名的八个字:“天地氤氲,万物化醇”,就是说,天地之间充满了氤氲的气,这些气产生了万物。可见气是生命的根本。后来的道家对它进行了发挥,看那些道士,大多都是穿一身八卦衣,就是这个道理。
紧接着又说“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男女两性的精气配合起来,万物就产生了。精微物质结合就产生了生命,这个精微的根本是什么呢?就是气。
那么什么是气呢?气其实就是宇宙中的精微,无色无质,可不是我们所呼吸的大气、空气。很多人说养生重在养气,我们养气,需要从呼吸下手,中医认为人的生命赖气以生,气存则生,气失则亡。所以有“善养生者,必知养气。”明代张景岳说:“人之有生,全赖此气。”可见,气与养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医将《易经》中的气演化为三层含义:空气,就是我们呼吸的氧气、二氧化碳等;水谷气,就是我们吃的东西化成的精微物质,我们现代人讲养生,可以通过排毒,可以通过调理气息,古代道家有“食气功”的养生方法,就是吞咽这个气,相当于吸收日月精华;元气,就是先天父母给的气,是一种遗传物质,有点DNA的意味,但是绝对不是DNA,这种气是生命的根本,我们看武侠小说,两个高手打架,一个被伤了元气,命在旦夕,就是指这种气。
到底怎样用气来养生呢?《易经》上告诉了我们,无极生太极,就是虚空生万物,当你心中静到极点,则“真气”就生了,但是要配合呼吸。《易经》有个卦叫乾卦,乾卦代表阳气。潜、见、惕、跃、飞、亢是乾卦的六个爻。这六个爻表示了乾卦通过气的潜伏,发展到顶点,然后收回来又潜伏下来。这个阳气发展盛衰、潜藏、变化规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的阳气要善于潜藏 ,也要善于用;过度的用气,不停的消耗气,多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易经》告诉我们如何掌握这个气,何时大用,何时小用。这里面有很多学问,我们可以简单的说成它是生命科学,但是绝对不是迷信。
太极生命钟
说到《易经》,很多人就会联想到太极图,可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最高秘密都在这张图上。它代表了阴阳对立,辩证统一的高深养生智慧。《易经》上说:“一阴一阳叫做道。”
什么是道,道就是最高规律。西方说谁创造了天地呢?是神。《易经》上说是“道”,是道创造了天地万物,是世界的根本。道是根本的规律,最高的规律,即“一阴”和“一阳”。《黄帝内经》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太极图的黑色部分代表阴,白色部分代表阳。总共表达了四个方面的变化: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换。因为阴阳有这么多关系,所以说,在中医辩证施治的时候,常常会有同样的一种病,有不同的医法;不同的病也可能会采取同样一种治法,这就是个根据,是个根本。由此,人体不同的部位、组织,以至不同的生理活动,都可划分为阴阳两类,例如:背为阳、腹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动为阳,靜为阴;力与精神为阳,体液和温度为阴。按照同样的道理,身体每一经络系统都分阴阳,不同的病症类型亦可按阴阳划分。阴阳既相互对立统一又能相互转化。五脏六腑也分阴阳,怎样一个分法呢?实心的属阳,比如心脏,空心的属阴,比如胃膀胱。有人说,那心脏不是实心啊,但是主要是实体就行了。
阴阳失衡可导致疾病,而营养均衡,能治疗多种疾病。心病可以导致身病,身病又可以引起心态失衡,导致心病,造成恶性循环,现代“富贵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则是身心疾病的综合。通过调整心态,吸取中草药的各种有效成分,均衡人体营养,调整人体五脏六腑的阴阳平衡,人体就能战胜顽疾而恢复健康。
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一种消长变化过程中的,阴阳在这种消长变化中达到动态的平衡。这种消长变化是绝对的,而动态平衡则是相对的。比如白天阳盛,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兴奋为主;而夜间阴盛,机体的生理功能相应的以抑制为主。从子夜到中午,阳气渐盛,人体的生理功能逐渐由抑制转向兴奋,即阴消阳长;而从中午到子夜,阳气渐衰,则人体的生理功能由兴奋渐变为抑制,这就是阳消阴长。
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即所谓物极必反。比如,某些急性温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元气,在持续高烧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细微的要断绝等症状,就是由阳证转化为阴证的表现。可以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而阴阳转化则是质变的过程。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而阴阳转化则是阴阳消长发展的结果。
另外,中医上讲的表里、寒热、虚实都是疾病过程中所表现的一组组既对立而又统一的正反现象。对这些正反现象,中医用阴阳来加以概括。从每组正反两方面对立的意义来说,表证、热证、实证可归属于阳证范畴;里证、寒证、虚证可归属于阴证的范畴。因此,阴阳是“八纲”中总纲,一切病证都可以归之为阴证或阳证的大原则中。你会问啥叫“八纲”?“八纲”就是中医辩证施治的八个主要的纲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就像守护南天门的四大金刚,中医的最基础的理论就是这八个字。懂了这八个字,中医你就学完了一大半了。
易经的太极图告诉了我们养生的最高的奥秘:阴阳。阴阳平衡是养生的最高境界。《黄帝内经》说:“阴阳平衡,才是真正健康的人。”当然原话不是这样说的,我们给它翻译了一下。再进一步言说,就是一个字:中。阴阳平衡则处于健康状态,阴阳失衡则处于病态或者亚健康,人体健康的标志是阴阳平衡,包括心态平衡。人们必须控制过与不足,使一切“顺其自然”,更不能违反养生规律,透支健康而刻意追求成功,凡事别太执着。阴阳平衡,则正气充盈,人体抵抗外邪的能力强,外邪不侵。不论环境有多恶劣,也不论遭受何种挫折,都能保持健康;反之,人体由于阴阳失衡,就极易处于亚健康状态,患各种疾病而失去健康。
周易上还有一卦“大过”,就是说不能太过头,因为是阴阳对立,过犹不及,阳盛而阴衰,阴盛而阳衰。但是也不能不足,因为阴阳互根,孤阳不生,孤阴不立,太极图中白色的里边有一个黑色的小圆圈,黑色的里面有一个白色的小圆圈,就是告诉我们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那我们治病来说,比如治阴虚的药,要补阴,但是药里面往往要加一点阳性的药,因为阴中有阳啊,这样要的疗效才会发挥的更加充分。下面给大家列出一些常见的阴阳失衡的病理表征:
一、阴证:面色暗淡,精神萎靡,身倦肢冷,气短懒言,口不渴,尿清便溏,舌淡,脉沉细无力。
二、阳证:面红身热,神烦气粗,声大多言,口渴饮冷,尿赤便干,苔黄,脉数有力。
此外,临床上还有阴虚和阳虚、亡阴和亡阳等证。这些病证的名称中虽然都有阴阳,但实质上都是以虚证为主,应属阴证。
三、阴虚:由于阴液不足,“阴虚生内热”所致。主证为低热颧红,手足心热,盗汗,口燥咽干,尿少而黄,大便秘结,舌红无苔,脉细而浮有力,重取则无脉。
四、阳虚:由于阳气不足,“阳虚则生寒”所致。主证为畏寒肢冷,疲倦乏力,自汗,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苔白,舌质淡,脉细无力。
五、亡阴:汗多而粘,口干喜冷饮,烦躁,面色潮红,畏热,舌红而干,脉虚数而无力。多见于大失血或脱水的病人。
六、亡阳:冷汗出,恶寒,手足厥冷,气息微弱,喜热饮,舌淡,脉微欲绝。多见于休克的病人。
天人合一
古代说“天人一物”,就是说天地人是同一个体系,同一个根源;又说“内外一理”,就是人的内部和外部是一个道理,甚至心物一元,就是说心理和物质世界可以互相影响,一体同元。这些道理,都起源于易经,易经的每一卦都包含天道地道与人道在内,天的运行规律跟人身体的规律是一回事,天地之气与人体内的气运行规律是一样的。《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合称为“三才”。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典型思想。
据研究:人体血液成份近似海水,人的心跳与呼吸频率4︰1;与声音在水中传导是空气的四倍相一致;强磁场条件下易发生子痫;日蚀时易患冠心病、溃疡病;太阳黑子活动,耀斑大活动时易发生心律不齐;慧星接近地球时易发生大流行;天王星与冥王星或海王星不谐调时,人吃食物易发生中毒;冥王星与放射性事故同步;海水长潮时老人易发生急性死亡,落潮时老人易发生慢性死亡;甚至人每天呼吸25290次(18次/分钟)恰好与太阳二分点需要25290年走完一圈黄道带相一致;每年春分惊蛰前后天气突变反常时,人为事故灾祸也随之增多;寒冷,潮湿天气易发生关节疼痛,气压低易发生冠心病;夜晚睡眠血压常小于白天;人体脏腑内分泌、经络、气血活动常在节气当日有变化等等。
中医认为“天地合气,命曰人”。就是说天地气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人类。既然如此,人的养生当然也不能离开天地了。它告诉我们,养生要顺应天地,本质上就是说人必须要顺应环境的变化,身体才能健康,那么,怎么样来顺应天地呢?当中有些什么奥秘呢?其中一个就是阴阳运行的规律,就是阴阳变化的规律,在一天当中、一年当中,阴阳的变化,都追究一个规律“阳长阴消,阴长阳消”,也就是阴阳不停地在变化的规律。我们养生就要顺应这个规律来进行。
更深一点来讲,就说到了心理,心物一元,比如现代人热衷的瑜伽,就是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身心才会健康。怎样做到天人合一呢?道家有道家的方法,佛家有佛家的方法,不一而足,它们讲究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天人既然合一了,就没有我了,没有了我也就没有天地了,真正达到了虚静的境界,达到养生的目的。中医一向,崇尚法天地,恬淡虚无的养心法,虽然说法不同,但是都是在说两个字:虚静。
八卦、五行、养生之间的关系
易经上说:太极生出两仪,两仪生出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就是八卦的来源。“生”是怎么来的呢?就是变化,《易经》的“易”字就有变易的意思,《易经》就是讲的变化的学问。
什么是太极呢?太从字面来讲就是“终极”,什么的终极呢?就是万物的“终极”,万物的根本啊,我们就给它个名字就叫做“太极”,西方基督教说神造了万物,那么他们的“太极”就是神,老子说,万物由“道”产生,那么“道”就相当于“太极”。佛家说,是佛祖产生了一切,那么佛祖就是佛家的“太极”,有人老爱误解,说佛祖是个人吗?佛祖不是人,是产生世界一切事物本体的代名词,这个不要搞错了。比如说,你的身体什么病也没有,这个状态就相当于“太极”,但是正是这个什么也没有的的状态却能产生各种病。
你会问,两仪是什么东西,两仪就是阴阳两种相互对立相互产生的现象。什么是“仪”呢,你可以理解为“仪表”,就是两种现象。就像人一样,开始是精子卵子,然后是一个受精卵,而后分化为两个细胞,最后成人。你身体本来好好的,因为作用产生了阴阳、寒热、表里、虚实,两种对立的现象,当失去平衡的时候,你就有了生病的麻烦了。阳和阴叫做两仪,阳仪符号为“”,阴仪符号为“”。
两仪的的阴阳中,阳中含阴,阴中含阳,又变化了。又产生了四种现象,叫做四象称为少阴、太阳为阳,少阳、太阴为阴。。用符号来表示:少阴“”太阳“”少阳“”太阴“”。四象也代表四季:冬、夏至阴至阳,分别用太阴、太阳表示;春,一阳自下而生,为少阴;秋,一阴自下而生,为少阳。
比如你的病开始是阳盛的病,后来发展成阳盛损阴,阴也亏了,阴病阳病都出来了,就是这个道理。四象又开始相互叠加,和合,产生了八种结果,叫八卦,起名为“乾、坤、坎、离、震、巽、艮、兑”。八卦出来了,病也就多了。文王的八卦,我们常称为后天八卦,有自己的排列顺序:“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也”。
养生学中还将八卦配以体内八个脏器,两两相对成八组,称内外八卦。从位置看,乾南居上,为头,坤北居下,为腹。从属性看,头、胆,心、肺为阳脏,其中头为纯阳,当配乾卦,其余之部位分别为巽,离、兑卦;腹、膀胱、肾、肝为阴脏,其中腹为纯阴(胸腹较背部为阴,腹较胸又为阴,故腹为纯阴),腹当配坤卦,其余之脏分别配艮、坎、震卦。
在中医中,还将五行和八卦配合在一块,八卦以乾为天,坤为地,坎为水,离为火,震为雷,艮为风,巽为风,兑为泽的内涵,和五行的“金”、“木”、“水”、“火”、“土”配合。
东方属震,五行属木
东南方属巽,五行属木
北方属坎,五行属水
南方属离,五行属火
东北方属艮,五行属水
西南方属坤,五行属土
西方属兑,五行属金
西北方属乾,五行属金
可以说八卦蕴含了五行,是以后阴阳、五行、八纲辩证的依据。
《易经》中说乾为首,首就是头,在前文讲述人体体质的时候我们已经阐述过乾卦和头部的关系。又说“生生之谓易”,就是说我们要想健康,需要运动,关键就在于要用脑,延缓脑衰的原则仍然是“用进废退”。另外据文献记载大脑的发育也与寿命相关,即脑部发育与寿命成正比,哺乳动物中人的脑最发达,寿命也最长,说明脑与寿命确实相关。据此我们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脑不衰则全身不衰”。
据研究,胎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开始生头。人体以头为诸阳之首,为乾,故乾为一。次则生肺,肺属金,和兑相应,故兑为二。接着生心脏,心脏属火,以离对应,故离为三。接着生肝,肝属木,以震对应,故震为四。然后生胆,胆亦属木,以巽对应,故巽为五。再后生肾,肾属水,以坎对应,故坎为六。再后生肠胃,肠胃属土,以艮对应,故艮为七。最后生肌肉皮肤,肌肉皮肤属土,以坤对应,故坤为八,是整个后天八卦图的顺序。
关于八卦养生的学问比较复杂,有些给人一种生搬硬套的感觉,中医理论里面把八卦学说,蕴含到别的体系之中,专门列出来讲解的并不多,有些运用八卦养生的人,往往把它和预测联系到一块,难免画人画鬼,莫测两端。但是它告诉了我们一个信息,就是遵循一般的规律,针对自己的特点,自己的需要进行养生。
10、易经里的八卦可以用来养生吗?
易经可以养生,易经主要讲的是阴阳五行,宇宙是个大天体,人体是个小天体。世间万物都与五行相生相克相合,看看易经对身心会有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