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中医养生经络图

中医养生经络图

发布时间:2020-07-04 16:35:53

1、中医经络的养生方法是怎么按摩的?

中医认为,衰老的发生与劳役过度、房事不节、饮食所伤、七情太过等因素有关。但人是有血肉有感情的,吃五谷杂粮,所以很难避免其一。

衰老主要与五脏六腑有关,关系最直接的脏腑是肾、脾、胃、肝、肺、心。

中医经络养生之百会穴

百会穴在头部,前正中发际直上5寸,两耳尖中点连线上。称“百脉之会,百病所主”。是百脉交会穴。

按摩百会穴可用手指指腹按摩,顺时针和逆时针各揉按50下,或各1到2分钟为宜,每日早晚各一次。

经常按揉可以健脑益智、抗老防衰,从而达到减缓衰老的作用。

中医经络养生之神阙穴

神阙穴在腹部,脐中央。多篇中医古籍都称其为“乃生命之根蒂”。

神阙穴可按揉、可艾灸以达到养生减缓衰老的作用。

中医经络养生之关元穴

关元穴位于腹部,肚脐下3寸,人体正中线上。是元阴、元阳出入之所,按揉和艾灸可以大补元气、温肾助阳,从而减缓衰老。

按揉法或震颤法。震颤法是双手交叉重叠置于关元穴上,稍加压力,然后交叉之手快速地、小幅度地上下推动。但是不能用力过猛,有酸胀感即可。

中医经络养生之足三里穴

足三里位于小腿,外膝眼下三寸,距离腿前胫骨约一横指距离。

足三里是强壮穴,自古以来都是养生的必备穴位之一。经常按揉或艾灸可以健脾养胃,调补气血,促进气血的化生。

按揉方法同百会穴相似,用指腹按揉。


中医经络养生之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是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三条经络的交汇之处,用途广泛,除可健脾益血外,也可调肝补肾,还有安神的作用。

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中医经络养生的穴位可以减缓衰老,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仅是心血来潮短期的按揉穴位并没有很好的作用,想延缓衰老还需要长期的坚持。

2、中医经络养生操的做操方法及要领

绿谷五春经络操分为五节,下面介绍每节运动所对应的经脉位置、动作要领及作用: 腹部运动。分:腹式呼吸和拍小腹两个动作。
(一)、腹式呼吸。用肚子呼吸,吸气肚鼓,呼气肚瘪。用鼻呼吸、口呼吸都可以。
1. 要领:双手上下叠于下腹前,两眼微闭,意守下丹田,胸不动,不停顿,不憋气,不提气。每天早、午、晚3次,每次5-20分钟,每分钟呼吸4-6次。睡在床上更好做。
(二)、拍小腹部。拍小腹,九十九。可以帮助燃烧腹部脂肪,达到减肥的效果。
1. 要领:五指并拢、空掌,从腹部左边顺时针方向,圆圈拍打,伴随向下蹲动作。每天做2次,早、晚各做一次,每次11个9呼。
2. 作用:人体的腹部有9条重要的经络经过,还有关元、气海等重要穴位,可以说腹部是人体元气的大海、生命动力的宝藏。腹式运动可以培固人体元气、提高免疫力,对于高血压、糖尿病、便秘、失眠、免疫力低下等慢性疾病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功效。 下蹲运动。分:高蹲、半蹲、全蹲、直起直蹲,是最好的全身有氧养生运动。
1. 要领:上身直立,双手向前伸直,双腿弯曲向下蹲,然后起立。每个动作做2-4个8呼。每天2次,早、晚各一次,每次20-50下。
2. 作用:下蹲运动是一种全身运动,可以活跃全身所有经络中的气血,加强足六经与督脉的活力,可固肾精、强腰力、积蓄生命阳气,对于冠心病、糖尿病、便秘、免疫力低下等疾病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拍打胆经。位于大腿外侧、裤子的正中线,从腰部直到脚腕部。
1. 要领:双手向两侧伸直,用大臂带动小臂和腕力空掌用力拍打到脚腕,伴随下蹲动作。每天做2次,早、晚各做一次,每次6个8呼。
2. 作用:《黄帝内经》中记载: “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之说,也就是说所有脏腑功能的强弱,都要取决于胆腑。胆经是十二经子午流注的起端,是保证全身气血运行畅通的关键,所以经常拍打胆经可以充盈全身气血,从而调养全身脏腑,对气血亏损、长期失眠、体质虚弱者有很好的治疗功效。 手抓运动。分4个动作:猫抓、婴儿抓、鹰抓、数手。连起来做效果更好。
1. 要领:上身直立、不能向前倾,手指用力,伴随下蹲动作。猫抓、婴儿抓、鹰抓每个做2-4个8呼;数手每个动作做3次,8-18个9呼。每天2次,早、晚各做一次。
2. 作用:《黄帝内经》指出:“心主神明,主血脉”。常言也道:“十指连心”。手抓运动是通过锻炼手部六条经络,增益人体大脑、心脑功能,对预防和调理老年痴呆、心脑血管疾病有极大的功效。此外对肩、肘、关节的各种疾病也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拍打六要穴。从人体的十四条经络的400多个穴位中,选出最重要的六大保健养生穴位。每个穴位每次6-8个8呼。每天拍2次,早、晚各一次。
第1穴:膻中穴。位于两个乳头连线的中间点,正中心的心窝处。任脉上的要穴。
1. 要领:双手合十向前伸直,用大臂带动小臂和手腕的惯性弹打,伴随下蹲动作;
2. 作用:对感冒、哮喘、气短、心悸等肺经、心脏疾病都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第2穴:大椎穴。位于颈部后面中间的第七节颈椎处、低头时凸起的部位。督脉上的要穴。
1. 要领:双手交叉向上伸直,用大臂带动小臂和手腕的惯性弹打,伴随下蹲动作;
2. 作用:对颈椎病、肩骨疼痛等病症有很好的防疗作用,是治疗颈椎病的首选要穴。
第3穴:内关穴。位于手腕横纹下3个手指、两条筋中间。心包经上的要穴。(以下穴位都是空掌拍打)
1. 要领:沿着手臂内侧中线的心包经,一直拍到肩膀,伴随下蹲动作;
2. 作用:防治各种心脏疾病,增强心肺功能,是自古以来治疗心脏疾病的首选要穴。
第4穴:合谷穴。位于大拇指根部和食指根部的中间位置。大肠经上的要穴。
1. 要领:沿手臂外侧中线的大肠经拍到肩膀,伴随下蹲动作;
2. 作用:防治脑中风、老人痴呆症有很好的效果,是治疗头、面部疾病的第一要穴。可防治各种肠胃疾病、大肠炎和大肠癌。
第5穴:肾俞穴。位于腰部最后一根肋骨同高、腰椎旁开两指。膀胱经上的重要穴位。
1. 要领:双手向两侧伸直,用大臂带动小臂的惯性空掌拍打,伴随下蹲动作;
2. 作用:防治肾虚、阳痿、性功能低下、性冷淡、前列腺、糖尿病、脱发、耳鸣、耳聋等有很好的效果。是调理肾脏的第一要穴。
第6穴:足三里穴。位于膝盖骨下四指、胫骨外线旁开一指的位置。胃经上的第一要穴。
1. 要领:沿着小腿外侧的胃经一直拍到脚腕部,伴随下蹲动作;
2. 作用:调理人体后天的脾胃和治疗所有脾胃有关的疾病,预防胃炎和胃癌。是两大长寿穴之一,自古以来的养生要穴。 起跳运动。中医药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早、晚各一次,每次4次。
1. 要领:双脚起跳,双手在身体两侧从前面往向上挥,同时大声喊出:“通”的一声。
2. 作用:结束动作,能起到气血通畅,五脏调和,阴阳平衡的效果。

3、穴位图—亚健康自我调理中医经络养生百科全书求医不如求己怎么样

挺好的一个软件,很实用,很符合我的专业,里面东西很多,还是希望以后能有更大的提高。

4、疏通经络的养生方法,能具体说一下么

正常人可疏通经络。对于病人来说不打通任督二脉是不可能彻底疏通经络的。湿瘀太多不打通任督二脉根本排不出来。

5、中医养生古法经络是什么?

经络疗法可达到医疗效果,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copy疗效。中医经络养生就是根据中医经络理论,按照中医经络和腧穴的功效主知治,采取针、灸、推拿、按摩、导引等方式,达到梳理经络、调和阴阳而最终实现驱道邪治病,使机体恢复阴平阳密的和谐状态。

6、中医养生有经络概念,为什么西医没有经络概念?

人体经络是中医学及中医治疗的基础。中医学认为,在人体内存在一个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经络系统。中医养生有经络概念,为什么西医没有呢?

其根本原因是: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用来描述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个主观的概念,而西医里讲的是客观存在的物质。

现代医学建立在人体解剖学的基础上但解剖学无法解释人体的经络现象。经过全世界范围50多万人次的实验,已经证明经络现象的客观存在。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粗大、纵行于体内的主要干线称为“经”或“经脉”;络,又称“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横行于体内,与经脉交织成网络。经络把人体内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联结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经脉由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及附属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组成,起着控制全身的主导作用。络脉由十五别络、浮络、孙络组成,后者自络脉支出,遍布全身,难以数计。

2500年前中国就发现了人体经络。宋代著名医学家王惟一把《内经》里描述的14 条经络及354个穴位刻画在一个铜人上,成为世界上第一台针灸、经络学教学和临床治病的模型。《内经·经脉篇》说,经络可控制人体功能,具有“决生死,处百病”的作用。也即生命之是否存在,疾病之所以发生以及得到治疗都决定于经络。祝总骧教授主编的《锻炼经络 百岁健康》一书认为:“各种医疗保健法,如针灸、推拿、气功、民间疗法、武术、体育运动以及生活中的一举一动等等之所以具有医疗保健的效果,无一不是由于激发和锻炼了人们的经络系统而产生的,因而可以说经络系统就是人体健康的总控制系统,或者说经络系统就是人体的保键系统。”

 中医还认为,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的通道。然而,经络所运行的气血并不是显在的气血-红色的血液及其所携带的氧气,显在的气血是通过血管而运行的。中医所说的经络内所运行的气血,指的是潜在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内气。经络对人体内部的调节、控制,也是经络通过运行潜在的内气来实现的。

 经络同其内运行的内气一样,也是潜在的,看不见、摸不着,也不能被解剖出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西方医学一直没有发现经络,在1989年以前也不承认经络的存在。直到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经络组和北京经络中心等在祝总骧教授领导下,用三种实验方法证实了经络的客观存在,西方医学界才承认经络。

与中医养生经络图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