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夏季养生先养阳

夏季养生先养阳

发布时间:2020-07-04 16:00:37

1、夏天如何养阳

夏季是自然界阳气生发最旺盛、植物生长最繁荣、动物最活跃的时期,人体也要与自然界阳气相应,顺其升发之性“动而向外”,使自己的阳气得到充分的宣泄和舒展。夏季养阳的健康养生方法: 1、采阳:即采集外界阳气补益人身之阳。充分把握夏季自然界阳气旺盛的时机,多到户外活动,与自然界多接触,吸收其阳气精华,补充能量,增强生命力。夏季虽然炎热,但不能过分厌恶太阳,要适当地接受太阳的照射。夏季阳光充足,树木茂盛,能对大气起净化作用,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有机化学污染物及其他尘埃较少,故夏季多到户外,尤其是日照充分的山地林区,去呼吸新鲜空气,对健康无疑是大有好处的。2、顺阳:即顺应阳气上升生发的特性,从心身两方面疏放阳气。精神上要更乐观开朗,保持轻松开放的心情,多与人交流,使精神舒畅,情绪得以宣泄,尽量避免发怒;形体上要舒展筋骨,开放穴道,使毛孔疏松,穿着应宽松自然,避免束胸绑腰太紧,让身体的阳气能够向外发散,并应多参加有益的体育活动。此外还可从饮食药物方面补益阳气。3、护阳:即保护阳气,防止其损伤耗散太过。中医有夏月宜补气的说法。一方面,夏天出汗较多,阳气每易发泄耗伤,汗液是阳气蒸腾阴液所致,其过程会消耗阳气,人们既要顺势而动,又要处处维护阳气,勿使其过用、过劳,以防不必要的耗散。夏季炎热,人们往往只顾眼前舒服,避热趋凉,但此时人体阳气隆盛向外,体内阳气,特别是中焦脾胃阳气相对较虚,即所谓的“伏阴在内”,故人们的起居饮食要注意保护内脏阳气。如睡觉时要避免腹部受凉,吃东西切忌贪凉等。平日人们在夏季习惯凉茶来解暑,认为多喝凉茶能防止中暑,可解热。其实这是个误区。凉茶大多苦寒,多饮会耗损体内脾胃阳气,加之夏季人体内阳气较虚,更易损伤人体阳气。也就是说,要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否则会有损于阳气。夏季还可适当食一些温性的食物以温补体内耗损的脾胃阳气。4、蓄阳养阴:夏季养阳还与秋冬季机体的健康有密切关系,它是秋冬养阴的基础。夏季养生,应顺从自然界万物繁荣,生“长”旺盛的特点。只有春夏养阳,使阳气充足,才能固守体内阴精。张景岳在《类经》一书中说“阴根于阳,阳根于阴……所以圣人春夏养阳,以为秋冬之地……”。

2、春夏如何养阳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极,则伐其本,坏其真矣。”——《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夏季重养阳由于春季生发之气属少阳,夏季长养之气属太阳,所以生、长之气均属阳;秋季收敛之气属少阴,冬季闭藏之气属太阴,所以收、藏之气均属阴。因此,“春夏养阳”的含义,就是要求人们在春夏季节,要保养、增长、调节人体生、长之气的能量,以与自然生、长之气相适应。“秋冬养阴”,就是要求人们在秋冬季节,要保养、增长、调节人体收、藏之气的能量,以与自然收、藏之气相适应,这样才能符合养生之道,从而沐到却病延年、延缓衰老过程的目的。事实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适应自然变化所形成的生活习惯,如天寒增添衣被,天热裁减衣被等所谓防寒、防暑的措施等,实际上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具体内容。中医常说阴阳,局外人雾里看花大致已经习惯,但了解一些它的基本轮廓,也有必要。打个比喻:一支蜡烛点燃着,烛膏和灯芯属阴,烛光和热能为阳;一辆急驶中的汽车,车械和汽油为阴,展示的车速和力量则属阳。人体也一样,躯体、脏器、体液为阴,生命的活力、脏器的功能则为阳。它是物质和功能间的关系,合则为一,分则为二。明代张景岳说得最贴切透彻:“道产阴阳,原同一气”,这是合二为一;“阴阳者,一分为二也”,这是分则为二。说明了它可分而不可离的道理。盛夏时节,自然界生机勃发、万物生长,古人认为是阳气充旺的缘故,人类养生也应顺时维护保养本能上已经萌动着的阳气,从而来增强体质,或修复自身。《内经》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此时绿荫蓊勃,庄稼成熟,人体也一样,全身细胞随着大自然阳气的鼓荡而生长旺盛,连头发也不易脱落,想必都有体会,一年四季当中,夏天洗头是掉发最少的,一发可知全身,内脏器官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阳气生发对人体的影响,由此可以想见了。地球运转了亿万年,近一二十年来大自然面临着人类的最大挑战,大到核子裂变的地动山摇,小到不可胜数的车辆、机器、空调的不间断的轰鸣和排污,亘古屹立的冰川为之融化,飓风、海啸、暴雨、地震、荒漠接踵而至,长此以往,我真不敢遐想我们的后辈骨肉将如何再苟且寄生在这颗危机四伏的地球上。其实,今天活着的人都有责任,不能只顾自己,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凡事要顺从自然规律,不能用尽手段来阻遏和背逆气候的更迭,滥用空调就是显著的一例:现今不少市民,出门冷气车,工作八小时蜷缩在空调下拨弄电脑,晚上拥着鸭绒被昏睡,与春夏当令的阳气生发背道而驰,人体数千年来积渐形成的生物钟本能,被非时之寒颠倒得昏头转向,面目全非,抗病能力随之下降,于是感冒发热、肺部感染、腰颈椎病、心脑血管病变与日俱增,以前隆冬的疾病都提前来到了夏天,可以预言,受寒将成为伏暑威胁人类生命的头号杀手,这是夏不养阳的恶果所遗。唐代学者王冰注疏《内经》说:“养生者必敬顺天时”,要符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时序规律,“春夏养阳”除了生活起居必须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外,突出一点就是避免过度的寒冷刺激,它有利于阳气的生发,有利于正气的内存,王冰说要“敬顺天时”,我说还该加点敬畏心态,大自然不可侮,当火烛小心。 接受冬病夏治治疗的患者,在三伏天30天内要在饮食等生活上有所注意:(1)要远离空调,因皮肤会遇冷而毛孔收缩,影响药物的渗入,同时也会降低经络传导的速率和活跃性。(2)少吃冷饮,冷饮一方面可伤及脾胃的阳气,使本已阳虚的体质更加虚弱,另一方面冷食可使沉积在体内的寒气凝滞而影响治疗效果。(3)睡眠充足,睡眠可使全身肌肉放松,神经紧张得到调整,从而提高经络穴位对药物刺激的反应。(4)适度锻炼,可增加神经肌肉的协调性,鼓舞阳气的发生,增加汗液的排泄,以带动体内滞留的寒气发出体表。(5)注意饮食营养,可选服些健脾养肺、补益肺肾的药膳,避免烟酒、辛辣、海腥发物。春夏季节由于人的阳气发散于外,内脏的阳气相对空虚,适当用些补阳之品。对人体颇有裨益,譬如春季有些阳气不足的人们容易出现春困。表现为精神不振,身体困倦乏力,嗜睡等症。另外阳气不足还可导致卫外防御力下降,易患摩冒,到了夏季还容易出现肠胃系统的疾病。所以‘内经·素问》中指出的春夏养阳是非常有科学性的。秋冬季节阳气又逐渐潜藏于体内,阳热之气复又回到体内,阳热之气熏妁阴液,造成体内阴液相对不足。此时苦不注重阴血的培育,就会造成明阳平衡失调。出现病症。所以素体阴虚的人到秋冬季节易患秋燥,寒包火邪所引起,但根本原因还是机体阴虚而致;寒包火证则属体内阴虚阳盛。阴阳失衡,卫外功能低下,复感寒邪侵袭而致。治疗此症时,适当加用滋阴补血之品,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秋冬养阴”很有道理。 尚需说明一点,所谓冬季宜用养阴滋补,仅是对阴虚体质或久病阴虚患者而言:夏季宜用补阳药。也只是针对阳虚体质或久病阳虚者而言。对于一般体质之人,或急性病,则不应拘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而应该注意“用寒远寒,用热远热”的治疗原则。 ------------------------------------------------------------------------------------------------- 《黄帝内经》有云:秋冬养阴、春夏养阳。很多人可能都很奇怪,秋冬已经很冷了,你还让我养阴。春夏已经很热了,你为什么还让我养阳? 在我前几篇博文中,其实已经讲到了一些春夏养阳的问题(见《为什么要“春捂”》、《春季养生重舒发》)。今天专门来着重解释下为什么春夏要养阳。 中医养生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的生命活动一定遵循自然的规律,如此才能保证身体健康、百病不侵。这个道理很好理解,就跟治洪水一样。大禹的父亲治洪水用堵,结果洪水冲破了堤坝,大禹用疏,洪水就治理好了。人也是如此,顺着自然规律,就是养生,逆反自然,就是自寻死路。近几年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大家有目共睹,这些都是人类破坏自然的结果。(因为比较关注环境,所以这里多罗嗦一下,言归正传)。那么,春夏是怎么样的自然规律?春天,天气渐暖,万物复苏,万象更新,生物都开始焕发光彩。 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阳气开始生发,阴气开始渐收。是一个阳长阴消的过程。而夏天,是万物生长最旺盛的时候,阳气也是最旺盛的时候。也就是说,这两个时段,自然要求所有的生物是把阳气舒发出来,不能憋着,我们人同样如此。“春夏养阳”,其实主要包含两个意思 。 其一,要让阳气舒发好。也就是要配合着自然环境,让自己体内的阳气生上来。那哪些方式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呢?比如,适当增加运动,出点汗。多去户外走走,多呼吸新鲜空气。衣服稍微多穿点,让身体时刻保持暖和的状态。吃点辛味食物,能促使身体内部的生发。早晨早点起来。等等这些,都是属于阳气舒发的方法。而现在很多人,却总是违背自然做事。比如不爱运动,不爱去户外,自诩自己为宅男宅女。为了漂亮,初春就早早得穿上了夏装,晚上不睡觉,白天睡不停,这些举动,都是促使阳消阴长的,所以现在很多年轻人的体质都很弱,走不动路,爬个几层楼梯就喘息不止,动不动就要生病。很多人还很奇怪,我每天生活很正常啊,大家不都这样吗,为什么身体感觉这么不好呢?是的,大家都这样,所以这样的大家体质都不好。即使现在你感觉还行,那只是你先天底子好,但是只要你继续这么折腾下去,你的身体迟早会报复你的。当然了,夏天天气太热,已经超过了我们人的常规承受力,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出汗,但是不能经常大汗。否则也会因为出汗太多而脱阳。而现代人,夏天总是吹着空调,吃着冷饮,又是把自己的阳气给憋回去了,这个是夏季养生的大忌,必须得改变。所以,春夏养阳,首先,要让阳气能舒发,这是养阳的第一个意思。 其二,要保护阳气。有人要问,这么热了,还保护什么?这个保护,是我们人自身造成的。因为天热了,人就喜欢贪凉。春天的表现是脱得太快,其实“春捂”就是告诉你春天要稍微多穿点,捂点汗出来才能养阳。而夏天,就是前面所讲的,吹着冷气,吃着冷饮。好了,外面确实很热,但是因为人自己作孽,把身体里面搞得很寒。所以,为了保护我们的阳气,这个时候就要养阳了。那么怎么做呢?春天就是穿多点,多做户外运动。夏天,就是不能老吹空调,冷饮要少吃,每天要让自己出点汗。有句话叫“冬吃萝卜夏吃姜”,因为姜就是驱寒的,能驱走我们体内的寒,达到保护阳气的目的。所以,夏天的时候,适当吃些热性的食物还是需要的。有很多地区流行夏天吃羊肉,因为羊肉也是养阳的,就符合“春夏养阳”的道理。 说到这里,有些人可能会说:哦,我知道怎么做了。然后春天的时候拼命穿,裹得透不过气来。夏天就姜啊、羊肉吃个不停。如果这样做,你就完了。什么事都讲究适可而止,我们养阳,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与自然界平衡。你捂的太多,热性食物吃得太多,超出了与自然的平衡,照样要生病。要掌握这个平衡,做得很完美,那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我们一般人如何控制这个度呢?简单得说,春天日常穿着以微汗为宜,当然运动时多出点汗不要紧。夏天冷气不要直接对着人吹,在空调房里也是微汗为宜。吃冷饮时放慢速度,一次不要吃太多。每隔两个礼拜或一个月,专门吃点热性食物。这样,基本能达到要求了。 所以,“春夏养阳”,一要配合阳气舒发,二要保护阳气,这样,才是正确的养阳法。

3、怎样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四季寒暑更替是天地阴阳变化的结果,人体的生理机能也随之呈现“体内时令”性的规律性改变,因此顺应四时的变化也就保持了机体与外界阴阳变化的统一性,这就是古人提出顺应四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基础。一般说来,春夏温热,人体阳气活动旺盛,阴津往往容易随汗液外泄而耗伤。人们为了适应这种气候变化,比较注意养护阴津,但往往不自觉忽视了养护阳气。

祖国医学认为,夏季养生重在“养阳”。所谓“春夏养阳”,就是要求人们顺从自然界春主升、夏主长的规律,重视保养阳气,以达到健体延年的目的。著名养生学家汪绮石在《理虚元鉴》里明确指出:“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指明了夏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在盛夏防暑邪;在长夏防湿邪;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从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即《黄帝内经》里所指出的“春夏养阳”,也就是说,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仍然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

夏季伤阳的主要因素

暑热暑湿伤阳 酷暑亢阳最易耗气伤阴,阴津往往容易随汗液外泄而耗伤,导致阴不敛阳。正如我国古代医家王冰所说:“无阴则阳无以生,全阴则阳气不极。”此外长夏多湿,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尤其是损伤脾胃阳气。

起居不慎伤阳

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开放,最易受风寒湿邪侵袭。人们往往只顾眼前舒服,过于避热趋凉,如在露天乘冷过夜,导致风寒之邪乘虚而入损伤阳气。《养老寿亲书》里指出:“夏日天暑地热,若檐下过道,穿隙破窗,皆不可乘凉,以防贼风中人。”《摄生消息论》亦指出:“不得于星月下露卧,兼使睡着,使人扇风取凉。”

饮食不慎伤阳

夏暑季节气候炎热,人们多喜贪冷饮凉,殊不知过于贪凉易损伤人体阳气,导致疾病发生。元代养生家丘处机主张夏季饮食应:“温暖,不令太饱,时时进之……其于肥腻当戒。”也就是说,长夏的饮食要稍热一点,不要太寒凉;亦不要吃得太多,但在次数上可稍多一些。

夏季养阳的主要方法

防暑解热,谨防冷气病

夏季的突出特点是炎热,当以防暑解热为重点。通常人们多用空调等冷气设备,但用之不当易患冷气病。所谓冷气病,是指由于久处冷气设备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时所患的一种疾病。轻者面部神经痛、下肢酸痛、乏力、头痛、腰痛、易感冒和患不同程度的胃肠病等;重者会患皮肤病和心血管疾病。具体防病方法有:室内外的温差不宜太大,以不超过5℃为好;室内温度不低于25℃;冷气房不要长期关闭,有条件时要经常通风,使空气流通;入睡后,最好关上冷气机;当室内感觉有凉意时,一定要站起来,适当活动四肢和躯体,以加速血液循环。

调节精神,心静自然凉

夏天高温灼热,湿气袭人,容易让人烦躁不安,情绪紧张。祖国医学十分重视人的精神对疾病的影响,指出盛夏季节“心宜恬淡,冰雪胸怀”,主张“静养勿躁”,切忌脾气火爆,急躁动怒,而劳神伤气,于健康不利。因此,入夏以后,应注意调养情绪、放松精神、平心静气、止躁制怒、乐观愉快,就会进入“心静自然凉”的境地。

起居有律,顺应阴阳

夏季自然界万物生长旺盛,起居也应随之做适应性调整,如清晨早起,洗漱后在室外清静处散步慢跑,呼吸新鲜空气,舒展人体阳气。早睡早起,顺应自然,保持旺盛机能。从立春至立夏以6点起床为宜;立夏至处暑以5点为宜;(处暑至立冬以6点为宜;立冬至立春以7点为宜),但随着地区不同,节气差异还要进行具体调整,以东方大白、太阳未出为合适(冬季适当晚些,以日见地平线为宜)。

适当运动,夏不厌热

顺应四时的变化使机体与外界阴阳变化的保持一致,人类才能适应自然,因此,夏季参加适当运动是必要的。通过各种有益的运动来活动筋骨、调畅气血、养护阳气。通常认为,气温在21℃左右是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此时生理机能最佳,最适宜进行体育活动。在气温过高(超过35℃)的情况下,要预防中暑和因大量出汗而导致的脱水,此时进行体育活动必须慎重,特别是年长者和儿童,此时不适于进行体育运动。对热环境已适应者可进行适当运动。但在锻炼过程中,既要避免酷暑烈日,又要“无厌于日”,适当多接触一些阳光。夏季多汗多脂,应勤洗澡,水温一般在30℃~40℃为宜。衣着要宽松舒适,保持清洁干燥,以利于体温放散和避免汗湿浸渍。

饮食有节,固护阳气

夏季昼长夜短,天气湿热,应注意饮食调节,切勿极饥而后食,食不可过饱。亦忌极渴而后饮,饮亦不宜过多。慎食瓜果冷饮,以免伤脾胃阳气。在食性上宜清凉生津,不宜滋腻厚味以免伤阴助热。五味方面,在谨和五味的基础上,春夏宜酸苦咸。酸性收敛,以防暑热亢盛而气阴耗散,苦能泻火保阴液,以消酷暑亢热;咸则入肾,以从其根。不宜过食辛甘,以免发散助热。这是一般情况,至于寒凉的程度、食物品种、五味偏重程度等,尚需根据春夏节令、个人体质、食品特性等加以审慎选择。

素体阳虚,养阳度夏

素体阳虚的老年人,可常食雄鸡、大枣、胡桃、鲫鱼等益气温阳的食物,以及具有温阳祛寒功效的药粥等,往往能收到益气强壮的功效。借药治老年人素体阳虚羸弱者,可适当服用益气补阳药品来养阳度夏。

4、夏季如何养阳,养阳有哪些注意事项

夏季属火,暑邪当令,天气炎热,暑气迫人,人体阳热偏盛,腠理开泄,汗出过多,耗气伤津。暑为阳邪,其性升散,体弱者易为暑邪所伤而致中暑。人体脾胃此时也趋于减弱,食欲降低,若饮食不节,贪凉饮冷,容易损伤脾阳,出现腹痛、腹泻等脾胃病征。古人还认为长夏属土,其气湿,通于脾,湿邪当令。湿属于阴邪,易损伤人体阳气。每当梅雨季节,湿邪充斥,人体脾胃最易受湿邪所伤。归纳起来,湿热之夏,养生须防损伤阳气。夏季养生养阳要注意哪些呢? 
夏季养生养阳要两防
一、一防“因暑取凉”
入睡后,抵抗力低下,易受风而患面瘫、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腹泻等。故夏季不要过度贪凉,如穿堂风、空调、电扇,这些属于虚邪贼风,会阻止人体排汗。夏季人体皮肤应保持酸性,防止细菌侵入。应勤换衣服,内衣裤应选择透气好、吸湿、散热的纯棉制品。防晒应戴太阳镜、凉帽。
①不要在露天及阴冷的地方过夜。
②睡觉及乘凉时要盖好腹部。
③不要过多吃冰冻及凉食。
④夜间空调的温度不要开得太低,最好在26度以上。
⑤不要在冷气的环境中呆得过久。
夏天炎热要适当减少户外激烈活动,但也不能过分厌恶太阳,因为太阳照射,可吸收其阳气精华补充能量。要顺应阳气上升特性,精神保持轻松愉悦,多与人交流,使情绪得以宣泄。夏天出汗多易伤心阳,因为汗是阳气蒸腾阴液所致,汗为心主。再者,易出现脾胃阳弱,故夏季胃口不开,纳呆、乏力、恶心等,应注意调养心脾、健脾利湿。饮食宜清淡,多吃冬瓜、丝瓜、西瓜,减少过食生冷、油腻。
二、二防“湿邪侵袭”
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大暑。此时,是全年湿度最高,也是阳气最旺盛的季节,由于气候炎热,酷暑多雨,所以暑湿之气比较容易乘虚而入,因为暑气盛,心气易亏耗,特别是老人、儿童、体虚气弱者,往往难以抵挡酷热暑湿,从而导致疰夏、中暑等病。
当出现全身乏力、头昏、心悸、胸闷、大汗、口渴、恶心等症状时,可能是中暑先兆,应立即将中暑者抬到通风阴凉处休息,同时给病人喝些淡盐水或绿豆汤、西瓜汁等。预防中暑,应合理安排工作,劳逸结合,避免在烈日下暴晒,室内要降温,平时要睡眠充足,饮食卫生。
①居住环境不要过于潮湿。
②饮食要清淡,少吃油重食物。

5、养生篇:怎样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该句意思为春夏保养人体生长之阳气,秋冬保养人体秋冬收藏之阴气。

自然界的阳气和阴气分别是指春夏的生长之气和秋冬的收藏之气,具体说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天阳气上升,天地间孕育的是生发之气,因此当生的不要杀,当给的不要夺,当赏的不要罚,这样才能适应春生之气。春季养阳就是要使身体和精神充满生气,不要遏制它。

夏天阳气旺盛,阴气伏于地,天地之气相交,孕育的是“长气”。因此夏季养阳的要点是不要厌恶白天日长,要注重调养意志,不要轻易发怒或伤心,使自己神气充实。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伏于地下的阴气开始上升,秋风清凉有劲,孕育着收敛清肃的“收气”。所以秋季养阴也要顺应秋天的收敛之气,重在安逸宁静,以缓和秋凉肃杀之气的刑罚。

冬三月阴气盛极,万物潜伏,自然界呈现出闭藏的景象。因此冬季养阴之道是早睡晚起,精气内藏、避寒就温,以适应自然界的“闭藏”之气,总之:四时养生的要诀就是顺四时而适寒暑。

该句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

(5)夏季养生先养阳扩展资料:

高世栻注解:“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是谓春夏养阳,以养阳之生长;秋冬养阴,以养阴之收藏。这种理论,在保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链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_网络

6、春夏养阳的何养方法

1.1 起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春季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自然万物阳气升发,因此人体阳气也需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春回大地之时,天气渐暖,空气湿润,使人皮肤腠理逐渐舒展,循环系统功能加强,皮肤末梢血液供应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多,各器官负荷增加,于是中枢神经发生一种镇静、催眠作用,使身体困乏,俗称“春困” ,所以起居方面应该晚睡觉,早起床,起床后到宽广的庭院中散步,或者是融入大自然中,去踏青登山赏花,且应该散开束发,宽松衣带,不让身体受到束缚。特别是老年人因为年事已高,多有一些慢性疾病,因此更应坚持这种养生之法。如元朝丘处机在《摄生消息论》中说到的“高年之人,多有宿疾,春气所攻,则精神昏倦……四肢倦怠,腰脚无力”。春季阳气初生而未盛,阴气初减而未衰,天气乍寒乍暖变化很大,《摄生消息论》认为春季“天气寒暄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冷易伤腠理,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渐减一重,不可暴”所以春季应注意保暖防寒,顾护阳气,根据天气的寒暖添减衣物,不可因为冬季过去了就骤减衣物,以至于受到寒凉的突然袭击,正确的做法是逐渐减少穿着厚重衣物。这也是老百姓常说的“春捂秋冻”中春季宜捂的原因。
1.2 运动春季万物欣欣向荣,空气新鲜,是踏青春游的好时节。现代人工作强度增加,工作压力非常大,在忙碌的生活中抽出一定的时间参加户外活动,借助适当的郊游踏青活动以更多地接触阳光和新鲜的空气,不仅能锻炼呼吸、循环系统以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使血脉通畅,还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提高思维能力,更能够通过这些活动广交朋友,培养发现新的兴趣爱好,动形怡神以保持心旷神怡、精神焕发,以帮助在今后的工作中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活跃的思维。
1.3 情志在精神修养方面,要心存生而不杀、给予而不夺取、赏赐而不处罚的宽厚平和的意念,保持情绪开朗,积极乐观向上。因春季肝木当令,保持精神情志的舒畅,则能促进肝气的疏泄条达,也有助于肝气升发与春季阳气升发相统一,从而增强机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 。如《摄生消息论》说:“春日融和,当眺园林亭阁虚敞之处,用摅滞怀,以畅生气,不可兀坐,以生他郁”。
1.4 饮食与药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又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为什么违背春季的养生规律就会损伤肝脏之气呢?春季肝木当令,肝旺于春,食酸则酸味入肝,酸性收敛,不利阳气升发和肝气疏泄,过食酸味饮食,则使肝木过旺而克制脾土,抑制脾胃消化功能。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当春之时,食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摄生消息论》中也提出“肝木味酸,木能胜土,土属脾,主甘。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所以在春季,应该根据这个季节的特点,在饮食中注意不宜食酸性食物过多,宜选用辛甘微温之品,因为辛甘发散为阳,可助春阳之升发,温食有助于维护人体阳气。但不宜食大辛大热之物,以防肝阳升发太过而乘克脾土,不利于机体健康 。根据我国地域分布的不同,在初春尚偏寒冷的北方可选用桂圆、猪肝、羊肝类食用,而初春多雨潮湿的南方则宜多进食健脾利湿之品,如鲫鱼、红豆汤,豆浆等。《摄生消息》中还指出:“饭酒不可过多,人家自造米面团饼,多伤脾胃,最难消化。老人切不可以饥腹多食,以快一时之口,致生不测”。平日可食用茯苓、山药、莲子、苡仁、胡萝卜、波菜、芹菜、小白菜等。总之,春季养生要注意适应自然,生活起居、运动、情志、饮食等方面要与春天生长升发阳气相一致,顾护阳气,使阳气充盛,即可达到养生的目的。 2.1 起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花实”。董仲舒说:“阳长居大夏,以生万物。”可知夏季是万物生长茂盛,开花结实的季节。由于此时天暑下迫,地湿上蒸,所以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季节,气温很高,阳光充足,人体的新陈代谢非常旺盛,所以夏季养生应把顺应外界高温环境和人体内部的特点作为重点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即指在起居上,人们应该晚睡早起,因为夏天太阳升得早,早晨空气清新,气温又相对较低,晚睡早起可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对增强体质有益。但是晚睡早起不可避免的会使睡眠时间减少,所以在中午暑热最盛之时适当午睡既可避炎热,又可消除疲劳、补充体力,以保持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学习当中。
2.2 运动生命在于运动,夏季人体体力消耗较大,运动调摄应动静结合,可选择游泳、钓鱼、散步、慢跑等,但是运动量要适度,先要从运动量小的动作开始,等身体各部位肌肉活动开之后,逐一加大运动量,运动结束时做些放松调整活动,如慢走几步、揉揉腿,做几下深呼吸等,切记不可过于疲劳,而且不宜在烈日下或高温环境中进行运动锻炼,最好在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时进行室外运动,运动时应穿宽松、舒适、吸汗透气性强的棉织物,便于身体散热。夏季日照较强,应适当回避日晒,但不能因为厌恶日长天热而完全回避户外运动,而应适量参加各种有益的户外活动,如爬山登岳、泛舟江湖等,通过这些运动活动筋骨,使百脉通畅,气血调和,以适应夏季的养长之气。
2.3 情志在精神调养上必须避免动怒烦躁,应保持神清气爽,舒畅自如。心神得养,神气充足则人体的机能旺盛而协调,神气涣散则损坏人体的机能。如《摄生消息论》中所说:“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故夏季精神调摄,应适应自然界“生长”的规律,主动调节情志,保持胸怀宽阔,心情愉快。
2.4 饮食与药膳夏季养生还应注意饮食调养。因为夏季人处于炎热的环境中,体温调节,水盐代谢以及人体各系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导致人体代谢增强、营养消耗增加。一方面人体组织蛋白分解加速,营养消耗增加,另一方面,天热大量出汗,又导致了许多营养从汗液流失。同时夏季人体阳气在外,阴气内伏又导致消化功能相对减弱,限制了营养的正常摄取,所有这些均有可能导致机体营养代谢的失衡,甚至引起相应的营养缺乏症或其它疾病。《摄生消息论》主张“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蜜冰、凉粉、冷粥,饱腹受寒,必起霍乱。莫食瓜茄生菜,原腹中方受阴气,食此凝滞之物,多为症块”,又说“饮食温暖,不令大饱,常常进之,宜桂汤豆蔻熟水,其于肥腻当戒”,这些都意指夏季心火旺盛,而肾水衰弱,即使是很热的天气,也要着眼于健脾益气,在饮食上应少苦寒,节冷饮,少食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宜食用清淡、易消化、健助脾运的食品,如鱼、蛋、奶、西瓜、黄瓜、冬瓜、玉米、豌豆等,饮品可选用绿豆汤、酸梅汤、金银花茶、菊花茶之类。夏在五行属火,五味为苦,夏季适当食味苦之物如苦瓜、百合、菊花、苦丁茶等有解热除烦、抗菌消炎、帮助消化、增进食欲、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等功效,但过多食用味苦食物则会助心气而伤肺气,因为心火过则克制肺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心主夏……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所以夏季应少食苦味,多食酸味、咸味食物,如杨梅、草莓、西红柿、豆类及其制品、动物肝脏、海带、海蜇、海藻、虾皮等。酸味收敛,可固护体表,防止出汗过多,且适当食酸味食物有助于增强食欲。咸味食物则可帮助机体补充因出汗过多而丢失的盐分,以防汗多损伤心气。夏日饮食以温为佳,不宜过热,过热则伤气,温食宜助阳气。
综述可知夏季烈日炎炎,自然界万物生长得很茂盛,人体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养护人体阳气,方能得养生之道。《素问方盛衰论》指出:“是以春夏归阳为生,归秋冬为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则在天人相应的观点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经过千百年的实践证明,这种科学的养生原则在保障古代人们身体健康,指导人们防病治病方面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对于现代人们而言,认识“春夏养阳”养生原则的重要性,合理掌握“春夏养阳”的要诀,科学运用“春夏养阳”的具体方法,将帮助人们更加有效地增强自身体质,提高生活质量。

7、三伏天养生先养阳里面介绍了一种呼吸法是什么,?

有一种神秘的方法,在三伏天里养阳健体,预防疾病侵袭,并且对三高等慢性病调理效果出色,这就是调息养阳法。 

做法非常简单:放松地站立,双手自然下垂,然后进行缓慢、有节律地呼吸。吸气3秒钟,呼气6秒钟,就像打节拍一样地呼吸。每天练一次,一次坚持15分钟。随着耐受性的提高,再慢慢地逐渐延长到一次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实验表明,经过10分钟的调息养阳,血压能下降10毫米汞柱左右,效果非常明显。长期坚持锻炼,能够让阳气恢复到一个比较正常的水平。建议在早晨进行调息养阳,因为早晨的阳气最旺盛。另外,在高血压患者中,50%的发病是由呼吸暂停引起的,房颤也与呼吸暂停密切相关。调息养阳法能够调节呼吸,让心肺节律一致。

8、老中医经常说一句话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高世栻注解:“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是谓春夏养阳,以养阳之生长;秋冬养阴,以养阴之收藏。这种理论,在保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语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释文: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更替,周而复始,其中春夏属阳,秋冬属阴。

阴阳之气随着四时季节的变化而消长,这也是万物生、长、化、收、藏的根本原因所在,所以圣人是春夏养护阳气,以适应生长的需要,秋冬养护阴气,以适应收藏功能的需要,用这样的养生方法来顺从自然变化的规律,就能和万物一样自然而然地随着生、长、收、藏的生命运动节律来生活。

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戕伐生命的根本,损害人体真元之气

所以说阴阳四时,是万物始发与终结的规律,是生存与死亡的本源。违背了四时阴阳规律,就会产生灾害,顺从这个规律,就不会罹患严重的疾病,也就是有得于养生之道了,有智慧的人能够按规律去做,愚昧的人则常常背道而驰。

9、怎么理解中医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春夏阳令也,春时阳生,夏时阳盛。春时阳始生,风寒之邪尚为患,故春时应注意御寒保暖,民间谚语谓春季不宜过早减衣,亦即此理,以养人体之阳。夏时阳极盛,暑热邪盛,大热耗气,气者阳也,故大热亦伤人体之阳。夏夜人们喜纳凉,易受寒湿之邪,寒湿伤阳。夏季炎热,人们喜冷饮,饮食太过则易伤阳,故夏时既要善处阴凉以避大热,又要避免过食冷饮以防伤阳;夏夜纳凉,当避湿露,适当盖覆,以避寒湿。

秋冬阴令也,秋时阴收,冬时阴藏。秋冬之时燥邪为患,易伤阴,故秋冬之时宜服用滋阴之品或搽用滋润护肤之品以防燥邪,保持居室空气之湿润亦有助于避免燥邪。秋时渐寒,冬时寒盛,人们喜食辛辣好饮酒以御寒。辛辣之品易生内热,酒易生湿热,饮食太过则伤阴。因此,秋冬之时既要避免燥邪,又要避免过食辛辣和过量饮酒,以防伤阴。

人们以为春之温邪、夏之暑邪易伤阴,春夏当养阴;秋之凉邪、冬之寒邪易伤阳,秋冬当养阳。为何《内经》独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呢?春温夏暑易伤阴,秋凉冬寒易伤阳,人之所共知。且于春夏,人们知养阴而不知养阳;于秋冬,人们知养阳而不知养阴。故春夏之际,有因求养阴却伤及阳者;秋冬之时,有因求养阳而伤及阴者。

《内经》以世人之多疏忽,而善养生之圣人能识之,故言"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顺从四时阴阳之变,是谓"以从其根"。

与夏季养生先养阳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