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微信谣言养生

微信谣言养生

发布时间:2020-07-04 15:32:07

1、朋友圈里哪些养生知识,是常见的谣言?

你朋友圈里转的这些内容是谣言、不可信!

谣言一:大蒜油炸变红是地沟油

谈地沟油色变是一普遍的社会现象。之前热传了一个鉴别油是地沟油与否的方法:大蒜油炸变红是地沟油。这个方法吸引了诸多人的眼球,群众纷纷效法,发现大蒜在某些油中的确会变红,便对此深信不疑。

这个方法真的靠谱吗?答案是不!第一,此种鉴别方法的原理是大蒜遇黄曲霉素会变色,而在科研数据库里并没有大蒜遇黄曲霉素变色的说法,可信度很低。第二,黄曲霉素是地沟通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但地沟油中不一定会含有黄曲霉素,也可能是其他物质。第一点就可以直接把这个谣言推翻了,假如第一点成立,第二点也不成立。如此这般,这个谣言不攻自破了!

谣言二:虾和维生素C同吃会砷中毒

网络流传一名太晚女孩无缘无故七窍流血暴毙,有解释称:问题在于她在吃了大量的虾后,又服用了维生素C,虾中含有砷,在维生素C的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导致砷中毒。人的正常膳食中,每餐都含有相当剂量的虾和维生素C,虾和维生素C同食可导致砷中毒?实在无法令人信服!然而就是有人对此诚惶诚恐。

首先,从虾所含有的砷来看,即使是吃进去后全部吸收,并与维生素C起反应,都不足以达到砒霜纯品的口服致死量,不可能引起急性砷中毒。其次,维生素C是一种强氧化剂,在酸性环境下比较稳定,胃中的消化主要是物理过程,食材中的砷和维生素C不太可能在胃中起反应。所以,安安心心地吃番茄炒大虾吧!

谣言三:榴莲不能和牛奶一起吃

又是一则流传的消息:中国游客吃榴莲后喝牛奶,致咖啡因中毒、血压飙升,引发心脏病猝死,而且据说泰国还有明确的规定,食用大量榴莲后,8个小时之内不能饮用奶类食品。事实果真如此?

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榴莲和咖啡都不存在咖啡因这种物质,这个怎么都说不通吧?还有我们平时很爱的甜品:榴莲蛋糕、榴莲冰淇淋都是混合鲜奶、炼乳与榴莲制作而成的,不也是该吃吃该喝喝!

谣言四:蘑菇富集重金属不能吃

有一个“博士”称:蘑菇不能多吃,因为蘑菇富集重金属的能力特别强,几乎所有的重金属,都富集在蘑菇中,但人体却没有排出重金属的机制,时间长了,这些重金属就会在肾小管内聚集,严重时甚至会引起肾小管的坏死。

好像说的也很有道理?别被忽悠了!一些蘑菇能富集重金属是客观事实,而富集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土壤的污染程度,蘑菇的富集重金属是蘑菇对不良生长环境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重金属并不是蘑菇生长的必须养分,对蘑菇也没有促进作用,所以在种植中也不会有人为添加。综上,正常渠道采购的蘑菇可正常食用无需担心,但从膳食均衡的角度出发,还是建议每天控制一定的量食用。

谣言五:用微波炉加热食物会致癌

微波、辐射这样的词总能引起许多人的恐慌,关于微波炉传说也就往往得到格外关注。在这个闻癌色变的年代,“微波炉加热产生致癌物”更是在一遍又一遍的重复中成为广泛接受的“信念”。

那么微波炉到底会不会致癌呢?微波是一种电磁波,跟可见光本质上是同样的东西,它们的差别只在于频率的不同。微波的频率比电波高,比红外线和可见光低,电波和可见光不会致癌,自然也就不难理解频率介于它们之间的微波也不会致癌。

2、微信朋友圈里的那些高质量科学谣言怎么编出来的

1. 编造一个高质量谣言的经典要素
题主所问的是“高质量”谣言,我觉得很多人觉得的那些著名钓鱼网算不上。网上大多所谓的钓鱼文,一点科学性也没有,更是远远称不上高质量。不同于一般的谣言,取决于其内容及目的,科学谣言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被证实或者证伪的。
一般而言,一条比较有技术含量的科学谣言,具备如下几个要素:
1.1 文字质量
写报告也好,谣言也好,最基本的要求便是文字:是否有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格式是否标准……一篇内容精彩,但排版错乱的文章会损失大量读者;同样道理,一条内容极具迷惑性,却通篇错别字的谣言,更容易引起怀疑。
1.2 日常相关性(受众)
为了使谣言广泛传播并引起恐慌,谣言的内容必须贴近受众的日常生活,尤其是一些每天必不可少的活动,比如吃饭(食品安全)、睡眠(电子产品的辐射)、生理活动(空气质量)等……一般在听说自己的每日活动中存在“可能的危险”时,第一反应总会是“如何避免”;而不是“这个信息是正确还是错误”。
所以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微波炉会产生致癌物”、“食盐能抗癌”、“在北京待一天相当于抽 20 支烟”这一类消息总是会在第一时间引起关注,并呈现出爆炸式的传播趋势。而“北极星是北半球最亮的星”这种谣言,虽然出现的时期相似,辟谣的难度相似,引起的关注与前几条并不在一个数量级。
更加细致一点的话,比如你想传播一条关于“西瓜中含有增甜剂”的消息,告诉家庭妇女、学生……无疑会比在商务人士中宣传更为高效;如果你想传播一条关于“在伦敦地铁呆 20 分钟等于吸 2 包烟”的消息,告诉留学生和上班族,无疑比告诉街上开跑车的年轻人更靠谱;如果你想传播一条“吃肉容易致癌”的消息,在医学院中散布,估计毫无成效。
1.3 科学性
对于一条成功的科学谣言,科学性是必不可少的。在大多数人的意识中,谣言之所以为谣言,是因为它们“不科学”;既然能被证伪,科学性又从何谈起呢?
这里要说的,是一种“不严谨的科学”。
我们日常所接触的“科学”,“科普”成分居多,大部分算不上严谨:从初中课本中“原子核的结构与太阳结构相似”、“温度是冷热的量度”……到生活中经常被提及的“化妆品中化学物质会伤害皮肤”、“饮用水久置会变成有害物质”……其中各种说法,大多是为了使人们便于理解记忆,对严肃的科学事实采取更通俗的说法;而科学谣言,正是抓住了这一特征,模仿“常识”,与各类信息混在一起,更加难以分辨。
“离开剂量谈毒性的一切行为都是耍流氓”是广泛应用在科学谣言中的手段。这些谣言往往由科学事实推断而来,却抛去了最基本的剂量问题,把定量化的结论转变为定性结论。以下随手列举几个此类推断,相信类似逻辑的谣言,您已经见过不少:
虾和大量维生素同时服用,可能会影响人体健康 → 虾和维生素同时服用,会产生有毒物质 → 海鲜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一起吃,容易中毒 → 上周台湾一少女同时吃了海鲜和维生素之后,暴毙而亡……
每天喝 10 L 以上的水,容易引起水中毒 → 每天喝 10 L 饮料,会引起中毒 → 饮料会引起中毒 → 饮料居然有毒!中国的食品安全堪忧!这个社会怎么了……
每天摄入过多红肉,引起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可能增加 → 每天吃红肉,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 吃红肉会得心脏病 → 中国的红肉不能吃,对心脏有害,请转告你的家人!……
1.4 引用科研成果
如果能在谣言中引用科研成果,当然会大大增加谣言的“可信度”。比如在 1.3 中提到的任何一条逻辑链,能够引用最初的科研成果,都会使谣言更具迷惑性。然而,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不当引用科研成果,甚至自己编造,只会使谣言看起来“没档次”和更易于被辟谣。
比如前些年疯狂流传的“先父遗传”谣言中提到:
英国人类学研究所 Dr. Gossip 教授的最新研究报告指出……
稍微学过点英语的人都能看出来这是条谣言,而如果把“Dr. Gossip”换成“Dr. Davies”之类的寻常名字,相信愿意花时间稍微做些 research 去了解这个人是否存在的网友不会在多数。
2. 反例:经典却低质量的谣言
那么,是不是广泛传播的谣言,都属于高质量的科学性谣言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接下来,我会试着分析几条人人网上很火爆的谣言(包括钓鱼文),说说它们为什么“不科学”。
在这里声明一下,我很反对钓鱼文,更厌恶为了显示自己可怜的“智商优越感”而发明钓鱼文、钓鱼状态的人。从比自己傻的人身上找优越感,是得不自信到什么程度?
2.1 最低级:概念迷惑
例: 科学研究表明,中国人的胃中普遍存在 HCl,是一种腐蚀性的强酸,中国的食品安全……
分析:为了钓鱼而钓鱼的状态,极容易被破解。与此相似的还有:叶诗文承认比赛前服用一种叫(2R,3S,4R,5R)-2,3,4,5,6- 五羟基己醛的兴奋剂;水中含有大量一氧化二氢,服用会引起中毒……
随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大多数类似段子只能骗到小学生和极少数极度缺乏基本科学常识的人。
2.2 进阶级:引用假文献和假术语
例:《高铁――悄悄开启群发性地质灾害的魔盒》
中科院西安地球环境研究所张拾迈教授经过全面、细致的研究,得出了“中国的地质不适合建高铁”的结论。
他认为在中国的地质条件下,高铁产生的“夏尔谢夫力”将连锁导致严重的“斯蒂芬金效应”,从而引起群发性的地质灾害。他在临终前强烈建议,如果一定要建高铁,希望高铁建设至少保证使用有砟道床。
分析:原作者已发表声明,所谓的“专家”、“夏尔谢夫力”、“斯蒂芬金效应”均为虚构,这种谣言,在互联网上稍作搜索便知真假;利用的是人们相信“看起来科学”而懒得自己动手证实的特点(这也是大多数科学谣言破绽颇多却能广为流传的原因)。
除去编造的内容,这篇文章的文笔在人人钓鱼文中算是很不错的。
2.3 高级:试图使用科学方法证明
例:《圆周率真的等于 3.14 吗?我们的教科书真实率低于 5%,连数学也不例外。》http://www.acfun.tv/v/ac292601
分析:文中用到了“看似科学”的错误证明方法,然而相比上面随手 google 便可以辟谣的谣言来说,它更容易被相信——只有具备一定数学知识的人才能看出其中错误,更多的人传播它,只是因为“看上去像对的”。
3. 实践:亲手制造科学谣言
在这一段中,我将试图通过简单的步骤,具体演示一下,如何造出一条生动的科学谣言。
3.1 明确目标与受众
目标:可乐(原因:日常生活经常接触)
范围:人体健康(也可以从食品安全着手)
3.2 初始搜索
我们需要一些来源正规的文献和研究,可以从各种专业期刊库中搜索,这里方便起见直接用了 google scholar。关键词:soft drink,health。
点开第一条搜索结果,出来的是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中的一篇文章。http://ajph.aphapublications.org/doi/pdf/10.2105/AJPH.2005.083782

前面的 introction 和 experimental 可以不看,直接拖到 result(结论)部分,看到文章中结论下面分了数个小标题,分别是:软饮料摄入量与能量(energy)、体重(body weight)、钙摄入量(Calcium intake)、营养摄入(nutrient intake),以及人体健康(health outcome)的关系。
3.3 总结信息
每一个小标题下的结论总结起来为:
1. 长期每日摄入软饮料会导致日常能量摄入过高(不具有制造恐慌的作用)
2. 对一群男生的研究表明,在一年内,长期每日摄入软饮料会导致体重升高,但是此报告并未提及日常热量的摄入变化的关系(可以使用)
3. 过去有 13 篇研究表明,软饮料的摄入会导致钙摄入的减少;1 篇文献表明,软饮料的摄入与钙摄入没有显著联系;另有 1 篇文献表明,软饮料的摄入与钙摄入可能呈正相关(结果不确定)
4. 如 3 一样,各种结果的文献都有。
3.4 组织文字
如果要编短谣言的话:使用结果确定,且容易引起恐慌的 2。
“《美国公共卫生杂志》发表 Dr. Lenny R 的一项研究,证实不论每天吃多少东西,只要喝可乐就会导致肥胖”
如果编长谣言的话:将结论适当结合,并选择性引用对结论有利的文献。
“可乐杀精?可乐致癌?骨质疏松都是可乐惹的祸?长期以来,这些传闻都被认作是谣言。然而,在 2007 年《美国公共卫生杂志》中引用的 Dr. Lenny R 的一项研究[1]中,证实了可乐确实会对人的身体机能造成一系列严重影响,甚至危害健康。
人们总是觉得可乐清凉解渴,并不会增加太多热量,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美国某中学,男生们被要求每天摄入可乐,并持续记录体重。一年之后,惊人的事情发生了:男孩们的体重均发生了增长,有些甚至从正常体重变为肥胖(obese)。更多的研究同样表明,可乐的摄入与体重增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哪怕只有小小的一罐,也能带给你大量的糖分,进而转化为厚厚的脂肪。
一罐可乐中含有的糖分已经超过了联合国健康组织推荐的日最高摄入量,容易引起蛀牙、免疫力下降、营养不良、肥胖等……后果。看了这些科学报告,你还敢喝可乐吗?今天喝的可乐,都将会变成明天射在你膝盖上的箭、击垮你身体的石子……”
引用:
[1] Am J Public Health. 2007;97:667–675. doi:10.2105/AJPH.2005.083782
[2] Giammattei J, Blix G, Marshak HH, Wollitzer AO, Pettitt DJ. Television watching and soft drink consumption: associations with obesity in 11- to 13-year-old schoolchildren.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 2003;157: 882–886.
在上文的编辑过程中,采取的措施有:
模糊目标:将所有软饮料改为可乐
模糊剂量:大量饮用可乐与肥胖有相关性 → 饮用可乐导致肥胖
引用真文献与真作者
采用“科学”的写作格式
选择性无视对文章不利的事实(同时有很多研究表明可乐与肥胖没有相关性)
过分演绎危害
使用危言耸听的文字
当然我文笔不好,这里只是写个小例子。
4. 如何判断谣言真假
写了这么多,到底如何判断消息的来源可靠与否,或者消息是否可信呢?结合上文,可写的很多,但总结起来只有一个原则:三思而后“信”。
不论是对文章的来源 google 也好,询问身边相关专业的同学也好,在看到消息后,多加判断;哪怕是自己没有能力判断的情况下,不要轻易传播危言耸听的消息,也是扼杀谣言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转载至知乎日报。

3、中老年人成为微信朋友圈谣言的“转发大户”,父母总是相信微信谣言怎么办?

怎么办呢?我想说的是只能一步步的去引导我们的父母们。不要让他们再信这些谣言了,也不要再让他们转发了。
毕竟我们的父母都是生在六七十年代,微信对于他们来说也是比较新颖的,他们微信最大的用处就是和子女聊聊天,没事总是会翻朋友圈去看一看信息,如果看到这些微信圈的谣言,他们也许就信以为真了,然后就转发起来,其实在某些时候并不是他们的错,而是他们思想观念导致的。
我们做子女的,如果发现这种情况,一定要及时的父母不要让他们转发,一定要给他们说这是谣言,我们子女要当智者,谣言止于智者。

4、养生大辟谣,这些谣言不能信,有哪些养生的误区?

养生能包治百病、长生不老”,“吃了这种药就能药到病除,根本不用看医生”,打着这种旗号的一定是谣言。养生作为一直热门的话题,受到越来越多人关注。养生专家和养生馆应运而生,看似很专业的专家其实也不都是可信的,养生的雷区很多,稍不留神便走进误区。一些养生商家为了谋求利益,不惜制造谣言,一起来看。

健康长寿。养身不就是为了长寿?很多人随着年龄的增大,越来越担心自己的身体,一听到有关长寿的消息都恨不得扑上去探究竟。“每天梳头白下能健康长寿”,这种方法不需要花钱,只需要每天花时间,因此很多人多去实践了。其实,梳头发并不能助你长寿,反而刺激和破坏皮脂源,严重的话,导致脱发。



喝尿治病养生。电视剧中“喝童子尿解毒“的片段坑了多少人啊,现实中真的有人去实践喝尿。有爆料说,有一个群体是尿疗的忠实粉丝,他们认为喝自己的尿能治病、养生。现实情况是,喝自己的尿病没治好,反而喝出了肾衰竭。一泡尿能治百病,那还要医生干什么,国家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研发药物吗?理智想想,都能知道喝尿治病是养生的谣言。



民间的养生法层出不穷,误区也很多,我们要知道,没有什么养生方法真的能让人长生不老、没病没痛。生老病死本来就是世间的规律。在养生的同时,请你保持警惕。

5、老人家总是被养生谣言给欺骗,该如何让他们不要相信?

老人家知道养生的一些传言,一方面是通过同伴互相告知的,另一些可能是看手机上的朋友圈广告或电视上的保健品营销广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达到让父母不再轻信外人说的养生谣言的目的。

第一,设法阻断他们的信息获取渠道,或者给他们推荐你信任的养生公众号。完全让老人不关注养生可能做不到,既然这样的话还不如主动给他们推荐正规的养生问题推送公众号,这样不仅可以让老人学习到正确的养生知识,还可以避免他们被骗,乱购买一些不合格的低劣昂贵保健品。第二,要经常灌输给老人有病要去医院治疗,医院比所谓的江湖骗子靠谱的观念。

第三,摆证据。收集一些其他老人被骗的事例说给老人听,最好是身边人亲身发生过的例子。告诉他们乱服药或乱使用不合格产品会对身体造成更大损害,不仅花了钱还得不到治疗,让他们免于被蛊惑。

第四,如果有心的话做儿女的可以自己多了解一些关于养生的小知识平时说给老人听。老人年纪大了,对于身体的保护肯定是处于迷茫且急切的状态,你要稳住老人的心神让他们不要乱,自己多了解一些保养身体的方法,这样老人心里也会有点谱,毕竟比起外人,父母还是更信任自己说的话。

最后,很多老人家注重养生,不仅是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也是为了不拖累儿女,不想让自己的身体给他们造成负担。所以,在此事情上做儿女的要尽量体谅父母,用平和耐心的态度对待他们,不要一味斥责他们无知迷信。

6、微信辟谣功能什么意思

“微信辟谣助手”小程序,用户不仅可以主动搜索谣言,就连你阅读或分享过的文章,一旦被鉴定为谣言,你都能收到提醒,让谣言无所遁形。

一、在微信“发现”--“小程序”里,搜索“微信辟谣助手”

然后,“微信辟谣助手”就乖乖躺在你的小程序列表里啦!

二、输入关键字搜索辟谣信息
用户遇到疑似谣言时只需在“谣言识别”页面,输入关键字搜一搜即可轻松辨别,从此远离谣言困扰。

三、展示最新谣言及辟谣。

用户进入“谣言识别”即可查看最近被合作的第三方机构辟谣的谣言。
四、辟谣提醒
当用户近期阅读或转发的文章里被第三方进行了辟谣的,辟谣助手会通过“公众平台安全助手”给用户发送辟谣提醒。

同时,在小程序的“与我相关”里可以看到自己收到辟谣提醒的整体情况。

还可以将这一界面一键分享到聊天界面之中,点开后可以看到近期自己看过的谣言文章及辟谣信息。

7、是谁制造了微信朋友圈里的“关怀式”谣言?

“别再喝了!桶装水开封3天后细菌增加227倍”,这是微信“辟谣”工具12月份最新揭秘的谣言之一。这个谣言中有所谓媒体试验、权威机构观点,如此“专业”的“科普”文章,可能会迷惑许多读者,进而“温馨提示”转发给身边的亲戚朋友。

济南市民罗女士说,她的母亲经常会给她发一些这样的文章,并不时提醒“最近鸡爪不能吃”“豆皮不能吃”等,一开始她还跟母亲争辩,后来就干脆“呵呵”了事。还有的采访对象说,现在在亲友群里辟谣成了一件“不道德的事”,会被人认为“当面打脸”,或“没礼貌”,很是苦恼。“有一次母亲就严肃地对我说,顶撞群里的长辈,真是不懂事。”有着研究生学历的济南市民陈乔说。

“关怀式”谣言不仅给读者带来一些生活上的困扰,有时还会产生严重后果。如有的读者看到朋友圈文章说,阿司匹林在心脏病发作时是“救命药”,而不知道部分类型的心脏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反而会“夺命”,最终酿成恶果。类似的报道也不时见于报端。

到底有多少类似的“关怀式”谣言?朋友圈到底有多少谣言?记者了解到,仅微信安全中心从2015年开始,就发布了几十期当时的“十大谣言”,其中“关怀式”谣言占有很大比例,例如,2016年及今年上半年两次发布的十大谣言里,食品安全、养生急救、儿童安全等提醒类谣言均超过半数。

据《微信生态安全报告(2016)》,微信去年已处罚造谣传谣账号约10万个,朋友圈处理谣言链接数超过120万条。同时,微信专门开发的“微信辟谣助手”显示,至今年12月已辟谣的文章数已超过100万条。

8、2017微信朋友圈当中常见的谣言种类,急用谢谢

谣言不能说,说多了就是传播谣言,传播谣言违法,请知悉

9、十大微信谣言是什么内容

一、“小龙虾浑身是虫?”传播量最高,达5400多万,专家提醒,该说法夸大其辞,虾蟹不宜生食,但煮熟的小龙虾可放心食用。

二、“葡萄无籽是用避孕药培育的?”事实上,避孕药是动物激素,对植物根本不起作用。

三、“维生素A伤害婴儿大脑?”其实,有充足证据证明额定计量补充维生素A是安全的。

四、“肉鸭生长过快是注射激素?”从成本收益角度看,打激素并不划算,肉鸭生长快是科学育种的结果。

五、“美国政府说胆固醇有益无害?”新版《美国居民膳食指南》的确取消了限制胆固醇摄入的建议,但也强调不代表建立健康饮食模式时注意胆固醇不再重要。

六、“美国人民又不吃转基因了?”事实上,美国是转基因研发和消费大国,已经吃了20多年转基因食品。

七、“西瓜和桃一起吃要人命?”这类“食物相克论”造成过无数“冤案”,尚没有证据表明西瓜和桃同时食用会致命。

八、“方便面含防腐剂,32小时不消化,甚至致癌?”专家认为,没有不好的食物,只有不好的食物搭配,配些肉、菜更营养。

九、“吃樱桃感染H7N9病毒?”类似“吃猪肉感染H7N9”“吃麻辣烫感染H7N9”等谣言不断变种,专家指出H7N9是禽流感病毒,谣言在“乱扣帽子”。

十、“猪肉生了无敌钩虫?”经鉴定,网传的钩虫照片,是猪的淋巴、血管等组织,猪肉中没有钩虫的说法。

以上信息来自于网易新闻

与微信谣言养生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