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疯狂的老子养生,老子养生的精髓是什么?
无为而治是养生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无为而治的思想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而且一再强专调无为才能无不为,所以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要靠万民自我实现无为无不为属,以顺应民众的需求为重点来治理国家,不要强加少数人的意志,就可以很轻松或者说很顺利的治理。
2、老子思想对中国古代养生的影响有什么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养”,即保养、调养、补养、护养;“生”,即生命、生存、生长。“养生”意义有二,一是如何延长生命时限,二是如何提高生命质量。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明代焦弱侯《笔乘》有言:“老之有庄,犹孔之有孟。”意即庄子的许多思想都是师出于老子的。所以,尽管庄子最先提出“养生”一词,但关于养生之论,我们还是应追溯到老子。
老子遗世之著作,仅有《老子》一书,也叫《道德经》。该书言仅五千,但字字珠玑,句句玄妙,博大精深,涵盖天地,历来被人们称为“哲理诗”。 《老子》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时至今日,它风行欧美,流行世界,已被译成30多种外国语言,拥有近500个外文版本,是世界外文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文化经典。老子也被美国《纽约时报》列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老子》并不是一部养生书,但综观全书,其中闪耀着诸多老子鲜明而独特的养生智慧:
顺应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自然界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人体必须与自然规律相适应才能生长。否则,逆自然规律而动,必染疾折寿。
宽容无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认为,人若像水一样虽然滋润万物而与万物不争,心胸宽阔,公而忘私,保持节操,便能健康长寿。 恬淡寡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主张恬淡寡欲,清净为上。他告诫人们要淡泊名利,寡欲清心,经常保持心平气和、致虚守静的心理状态,这样才能延年益寿。
老子说:“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他认为,养生必先修德,只有提高道德修养,才能净化心灵,从而使身体强健。所以,他的诸多养生思想都与修身养性联系在一起~
3、道家养生思想是什么?
道家思想中,“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等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影响和促进。
清静无为
清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具体地说,就是《道德经》所说的“少私寡欲”。这种清静无为以养神长寿的思想,一直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浸透到养生学中养精神、调情志、气功导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
贵柔、返朴归真
老子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到,新生的东西是柔弱的,但却富有生命力;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他在《道德经》中指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如果经常处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过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返朴归真”。
形神兼养
庄子养生倡导去物欲致虚静以养神,但也不否认有一定的养形作用。《庄子·刻意》说:“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所好也”。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的导引术是道家所倡导的,从其产生开始就是用于健身、治并防病的。
道家的自然养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历代都有众多的崇拜者与继承者。他们一方面身体力行,体验效果,同时还阐述发挥补充老庄养生思想,撰述著作,指导后人。
4、疯狂的老子养生《道德经》中的养生思想是什么?
《道德经》与养生思想学说老子的身体观与病因说是两个不同的文化课题,是将身体摆在形上的层次, 肯定的是人身与天地合一的生命内涵,强调其相互感通的哲理关系。将病因摆在 形下的层次,降落在具象的身体形式上,指出外感致病、心理致病与社会致病的 种种因素,肇因于人体与天地关系间的失常,有形的身躯联结不上宇宙秩序的常 道,在欲望的作祟下,失去了天人间原有的平衡与和谐的状态,人体不足以抵抗 各种外邪的侵袭,导致病患丛生。这种天人关系的瓦解与破坏,正是有限形体的 最大病源,招来无穷的祸患。要防治身体的各种疾病,还是要进行形下与形上的 会通,回到天人一体的思维模式上,顺应与运用天地之道,即以法天则地的方式, 重新进入到宇宙的秩序之中。 张祖仁说老子思想基本上是以“生命”为核心的存在体证。它主要是建立在 形上学的宇宙论上,推求到宇宙根源的处所,以作为人生安顿之地,决定与自己 生命根源相应的生活态度,以取得人生的安全立足点。这是一种对生命存有的文 化医疗,关心的不是个体外在生理形式的病痛与灾难,而是从宇宙法则的终极关 怀,扩充人的主体生命在天地运行秩序中的对应之道。这种医疗的观念,从人类 生理自然的欲望与本能中,领悟到生命存在的形上作用,以心灵层面自我调适来 维护与保养机体的正常运作。 老子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是从生命的精神层面入手,关心的不是身体的生 理现象,而是法乎自然的运行规律,以精神内守的方式解消外在物欲的追求,不 是采用物质的医疗方式,是透过精神对形体的积极作用,达到除疾康复的医疗目 这是一种很特殊的治疗方法,对身体有着相当独特的见解,是扩充说明第十二章“为腹不为目”的主张,认为“心”与“志”是身体感官的意志作用,与“目” 是同个位阶,造成人名利与欲望追求,在不断精神外求的过程中,积累着各式各 样的病因,带来生命存在的各种灾难挑战。以“虚”与“弱”的生命功夫,来阻 断横生的欲望与内侵的邪念,回到藏体于内的“腹”与“骨”,是一种纯生理的 本能存有,是不受感官与心知的支配与指使,回到身体内在的自然本质处,以浑 厚的生命能量化解外在名利的竞争与追逐,其医疗方法是建立在“实”与“强” 上,扩充生理本性的深厚体质。 张祖仁说“实其腹”与“强其骨”是促进生命的反身而诚与返璞归真,“腹” 与“骨”象征着身体合道的观照性生命,用来涤除感官与心知的欲望作用,回到 少私寡欲的本性上,展现出与世无争的清明澹泊,可以达到“无知无欲”的境界。 这也是一种对治“知”与“欲”的医疗手段,以“无知”与“无欲”来克服人们 各种有知有欲的病因,从现实的滥用机智与自作聪明中超拔出来,领悟了“无” 的实现原理,以“实”与“强”来彰显“无”的作用,此作用在于“为无为”, 即以无为而为,是生命本能的自然行为,在“无知”、“无欲”与“无为”下, 获得“无不治”的医疗效果。这是一种探本溯源的医疗方法。 老子的诊疗方法,就是从“有欲”提升到“无欲”的身体状态,追求的是 人合乎于道的生命形态,以人内在的主体性与实践性,回复原本清净圆满的心性, 破除后天种种心知与欲望的病因,展现出法天贵真的归根本质。老子对身体的医 疗是相当重视,有着整套治身的功夫,如云: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 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 十章)张祖仁说这一连串的问句,追问着生命自我医疗的方法,第一句涉及到身 体魂魄合离的问题,谈形与灵合、魄与魂合的生命现象,强调二者能否“抱一” 与“无离”,也就是精神与肉体要调和一致,使人体的魂魄能契合天地的阴阳, 在符合天理与阴阳的运作法则下,达到与道“无离”的“抱一”境界。第二句涉 及到身体气息运行的问题,反省第五十五章“心使气曰强”的问题,要求心不使 气,回到听任生理本能的自然,达到“专气致柔”的“婴儿”境界,如赤子一般 无思无虑与无造无作。第三句涉及到身体心灵修持的问题,要求能洗心洁净,破 除人间形形色色机巧的形式,从俗务尘华中超脱出来,达到“无疵”的“玄览” 境界。第四句的“爱国治民”谈的是功成身退的问题,以“无知”来化除一切的 假知假见,以身退而不居,达到无心而自化的生命境界。第五句涉及身体感官应 对的问题,“天门”泛指人体的一切官能,、“为雌”即“守柔”,要人柔弱安 静,勿争雄长,勿轻举妄动。第六句是指身体智慧开启的问题,认为人智慧本体 的修证,是无为而自然的,是真正“明白四达”的大澈大悟。 这种对生命的医疗方法,在于肯定人体道德的“善”,以“善”来安顿身体的自处之道。“善”是人体最佳的医疗方法,老子以“水”来比喻“善” 的作用,如谓“上善若水”与“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即人生命的保存之道在于 善用水德,效法水灌溉万物而无取于万物的德性。 老子《道德经》与养生思想与研究在今天有重要的意义。
5、老庄思想中的养生思想有哪些?
【虚与静】
以静制动 动中取静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 他相信万物的根源是虚、静的状态,面对世事的纷纷扰扰,老子提供了一套治疗的妙方即“致虚守静”。
老子在蓬勃生长的生命中,看出往复循环的道理。他认为万物虽然纷纷扰扰,但最终还得回到它原来的根,呈现静的状态。他间接指出,人世间嚣嚣攘攘,最后还是以回到清静的状态为宜。
静不是人们常常以为的消极,在老子的观点中,有着以逸待劳、以静制动、动中取静的内涵,它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老子想阐明的是“动极则静,静极则动”的人生哲学。
如何保持“虚静”?老子提出:一要“塞兑闭门”;二得“涤除玄览”。塞兑闭门,通俗地说就叫不被外物所累;涤除玄览,则有“清除心中一切杂念”的意思。这样才能调理出一套保持心理平衡的学问。
【柔与水】
柔能克刚 水滴穿石
如果把“柔弱”之道应用在人生,老子认为“柔能克刚”,因为柔性的东西,绵绵若存,用之不动。
老子用草木来诠释他的想法,他说草木在欣欣向荣时,形质是柔脆的,可以迎风摇曳,强雨不摧,花残叶落时,就变成枯干坚硬;人也是如此,活着的时候,身体柔软,死了的时候,就变得非常僵硬。
水,最接近于这种观念。老子说,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是攻坚之强,却也没有可以胜过它的。我们看看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两岸的断崖峭壁,不就是涓涓细流千年来的切刻之痕吗?东海岸的海蚀天险,也是海用时间吻烙的戳记,水滴穿石的功力,不能小觑。
在老子的观念中,柔弱并非软弱无力的意思,其中有着坚忍不拔的性格。老子的柔弱主张,也有“处下”、“不争”、“利物”的人生观点,及谦虚容物、海纳江河的内涵。
【有与无】
有中也无 无中也有
在老子的观念中,有与无是相随相生的,无是相对于存在的观念。
许多念都在相对的前提中产生,于是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意思是说,天下人的心都明白美的观念产生后,就有丑的概念出现,但对于比美更美的事物,原来的美也会变成丑。
“相对”的哲理见证天下没有“绝对”的美丑,但在一般人心理困扰中,只会与最好的人比较,忘了与比自己不幸或与更差的人去比。
有与无事实上是相形不背的,困顿不如意时,何妨想想更落寞的那些人;飞黄腾达时,别忘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事实。这么一来,人生才不会因阻碍不通而丧失自我。
“有”、“无”之观,建构了老子“道”的哲学。这样的道是“无”的法相存在,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老子之“道”,说明了万物对立统一与周而复始的循环原理。
【谦下与不争】
为而不争 天长地久
老子说,他有三宝:一是慈;二是俭;三是不敢为天下先。慈的人,可以勇;俭的人,可以广;不敢为天下先的人,可以成器长。
不敢为天下先就是“谦下”与“不争”,那是老子的人生指导原则,也是道法自然的结果。因此老子认为:“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谷之王,就是因为它善处于下流;上善若水,则是由于它善利于万物而不争。老子点出了他的“宽心学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且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长生是老子之学说,也是他寻求心理平稳的法则。
而谦下与不争,是一条自然且无法更改的法则。争名、争利、争钱、争权是人类的四大业障,也是人类烦恼的主要来源,“不争”则是灭绝烦恼的法宝。
【道法自然】
返璞归真 顺应自然
如果我们能用一句话解释老子的人生思想,“道法自然”最是贴切。老子看待人生,基本上处于“包容”的状态,他相信这个世界是矛盾十足的世界;应付这样的人生历程,老子说出了他的看法:负阴而抱阳。
人的一生中会有难易、有无、长短、高低、前后、智愚、富穷的矛盾;矛盾的存在,在老子的眼中是一道永恒不变的习题。认同悲欢离合是人世间无可避免的常态,才能从中寻觅出可以解除困顿的妙法。
矛盾的普遍存在,表示没有任何人可以幸免,自己并非唯一痛苦者;如果真的为苦所扰,那正代表有纾解之道。
道法自然,提醒我们别去相信世界唯独自己最悲的哲学,在自然的法则中,每个人都有他必须面对的人生困境。于是老子的道法自然可以将它解释成“转自然”,用顺应自然的方式,将逆境扭转成顺境。
老子《道德经》虽然只有短短五千言,却是全世界共同重视的智慧宝典。到目前为止,恐怕没有任何一本哲学著作可以与它相提并论,无怪乎美国《纽约时报》将老子列名为世界十大古今作家之首。
老子的观点并不是否定与退化的观点,而是心理学家所谓的人性“自觉”,通过人文的反思,重塑自己的心灵,实现人我、物我的超然世界。那是点灯的历程,点一盏返璞归真、自然素朴的心灯。
参考中华国学网文章《老子的养生智慧:自然与不争是消除烦恼的良药》
6、论述《老子》对中国古代养生文化的影响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养”,即保养、调养、补养、护养;“生”,即生命、生存、生长。“养生”意义有二,一是如何延长生命时限,二是如何提高生命质量。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明代焦弱侯《笔乘》有言:“老之有庄,犹孔之有孟。”意即庄子的许多思想都是师出于老子的。所以,尽管庄子最先提出“养生”一词,但关于养生之论,我们还是应追溯到老子。
老子遗世之著作,仅有《老子》一书,也叫《道德经》。该书言仅五千,但字字珠玑,句句玄妙,博大精深,涵盖天地,历来被人们称为“哲理诗”。 《老子》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时至今日,它风行欧美,流行世界,已被译成30多种外国语言,拥有近500个外文版本,是世界外文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文化经典。老子也被美国《纽约时报》列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老子》并不是一部养生书,但综观全书,其中闪耀着诸多老子鲜明而独特的养生智慧:
顺应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自然界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人体必须与自然规律相适应才能生长。否则,逆自然规律而动,必染疾折寿。
宽容无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认为,人若像水一样虽然滋润万物而与万物不争,心胸宽阔,公而忘私,保持节操,便能健康长寿。 恬淡寡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主张恬淡寡欲,清净为上。他告诫人们要淡泊名利,寡欲清心,经常保持心平气和、致虚守静的心理状态,这样才能延年益寿。
老子说:“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他认为,养生必先修德,只有提高道德修养,才能净化心灵,从而使身体强健。所以,他的诸多养生思想都与修身养性联系在一起。
(我虽不上国学经典导读,但是作为同胞,能帮一点是一点~)加油!GO!
7、老子和荀子的养生思想哪种观点更合理?为什么?
老子的养生思想认为,要想长寿,最重要的是“载营魄抱一能无离”,即要能使人的血肉之躯与来灵魂合一而不分离。这里的关键在于“谷(即养)神不死”,也就是炼养精神,使之源永不衰竭。为些,就要做到“清静”、“无为”、“守一”,少私寡欲,知足常乐,与世无争,使心灵经常处于恬淡宁静的百状态;荀子对于养生观点:“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备,既指营养充足,也指养生有道。动时,既指勤劳,又指经常注意运动。只有“养备而度动时”才能更好的延年益寿~相对来说荀子的养生观点更为合理,也更为实际~
8、老子的体育养生思想有哪些不足的地方
养生一词,原出《管子》,是保养生命以达到长寿的意思。我国的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内蕴深厚,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养生文化相比,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它融合了儒、道、释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汇集了众多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经验,历久弥新,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先秦诸子到魏晋名流,从唐宋文人到明清雅士,养生之道被不断地传承和发展,留下了大量的宝贵经验。从老子的恬淡寡(guǎ)欲,到华佗的五禽戏 、孙思邈(miǎo)的《千金方》,再到白居易的乐天随意、苏东坡的通脱豁达,从古人的这些养生经验中,我们不难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部分。每个人的身体里都藏着一套健康密码,破译了这套密码,就能找到健康长寿的钥匙。
养生不只是锻炼身体,使身体健康那么简单。除了体育运动和合理的饮食之外,养生和精神状态、心理素质、道德修养、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因素有关,是一门复杂的学问。本版将开辟专栏重点将先秦以来一些著名养生专家、中医名家、文人雅士的著作与养生观点予以介绍,希望能为读者提供养生延年、祛病增龄方面的知识,让更多的朋友们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
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著作《道德经》,被后世奉为道家经典。从医学角度来看,《道德经》共八十一章,五千字。其中不少养生的观点,对中国传统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中医著名经典《黄帝内经》所论的养生之道。多是对老子学说的发挥,所以称 黄老之学 。
9、老子提出了什么养生思想?
老子,名老聃,又名李耳。楚国楚县(今河南省鹿邑)人。老子是先秦哲学家,道家养生思想的奠基人。《史记》载:“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汉代杜方言:“老子用恬淡养性,致寿数百岁。”老子为历代养生家推崇的得道长寿养生家。影响后世最大的是《老子》一书提出的养生思想。
(1)治于未乱,抱元守一
老子以“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作为养生的重要思想,提出“早服重积”、“抱元守一”等养生原则。“早服”同于中医“治未病”观点,即现代医学预防为主的观点,指早行养生之道,行养生于日常生活,持之以恒,积蓄养生之“德”,此即“重积”。这便是老子的“早服谓之重积德……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老子论养生,有抱元守一的观点,所谓“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一”即养生之道。后世养生家又指“一”为“气”、“元气”,并用以指导服气养气、内守返观、纳气归根、以结内丹,以养胎息的内气功。抱元守一又指为“守神”之中的精神调摄养生法,成为古代养生家创造应用各种养生术的指导思想。
(2)自然无为,返朴归真
自然无为是老子道家思想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养生的最高境界。它强调的是自然而然,去除人为嗜欲困惑、返朴归真的养生养神方法。所谓“见素抱朴、少思寡欲”,返归自然素朴、纯真的本性,进而达到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天人和谐统一。“真”是自然而然、不加人为的“素”、“淡”、“清”、“静”、“纯”、“朴”等等的同义语。《内经》里“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思想即来于此。中医养生注重节食、节劳逸、节制房事,以及重视精神调摄等养生法则,均产生于“自然无为”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