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么在冬季养生?
冬季严寒,更要利用茶方养生。
担担油茶
功效:本品味咸鲜香带辣,健脾开胃,营养滋补,提高体温,温中御寒,适用于脾胃虚,身体虚弱,宜早点、夜宵,冬季食之尤佳。
处方:大米400克,糯米100克,标准粉500克,菜油150克,芝麻150克,腌大头菜50克,精盐75克,花椒5克,红辣椒面10克,生姜25克,葱花25克,苏打粉3克,干淀粉25克,鸡蛋15个,麻油15克。
制法:锅内放人清水3000克,烧沸后放人10克姜块,1根生葱。水沸撇去浮泡,捞去葱、姜,然后将锅离火,10分钟后,将靡好的大米、糯米粉搅入水中。锅再置旺火上烧开,移放微火上煨熟成油茶糊备用。
标准粉500克,放盐5克、苏打粉3克,加清水200克,调匀揉好,静置1小时后,再搓成条状,刷上菜油,盘条发汗。锅内放菜油烧至七成熟时,将发汗后的面扯成50克的剂,拉成细如麻绳的线条,卷曲入油锅炸成油茶馓子。
菜油下锅烧熟后,分别舀入花椒粒、辣椒面中,制成椒油、红油。芝麻炒熟研成细面,大头菜剁成细粒,生姜15克剁成末。待吃茶时,先将鸡蛋打入碗中搅散(每碗1个),再将油茶糊舀入碗中与蛋液和匀,放盐、芝麻油、椒油、红油、芝麻面、姜末、大头菜粒及葱花,油菜糊面上放入捏碎的馓子。趁热喝1-2碗。
2、〖养生小课堂〗为什么提倡冬季养生
冬主寒气,寒气重,则人体易受寒邪入侵。再加上气知候多变,体虚之人容易患病。因此冬季要温补,增强免疫力。气为卫,血为营,血盈即气充,免疫力增强。
冬令进补,开春打虎
·冬季天气寒冷,热道量消耗大,气血需求大,因而容易气血不足。
·春养肝,夏回养心,秋养肺,冬养肾。肾既是人体精气神的收容器,又如“油箱”般持续供应身体所需气血。
因此,冬季是进补的黄金季节,答冬季进补可以有效增强免疫力。
3、在冬季养生的方法是什么?
冬季气侯寒知冷,万物蜇伏,阴气极盛,阳气潜藏。人体新陈代谢相对缓慢,成形胜于化气。冬应于肾故养生当避寒就温,敛阳护阴。
精神调养
为保证冬令阳气潜藏不受干扰,首先在精神上要固密心志,情绪安定,勿使七情过激。
起居调养
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睡眠,以利阳气伏藏,阳精积蓄。适当增加衣被,减少房事,切勿骤暖大汗,以免阳气外泄或积热于内。
饮食调养
宜摄取滋阴壮阳、热量较高的膳食,如谷类、羊肉、道鳖、龟、木耳、鸡肉、牛奶、豆类、兔肉、鸡蛋等以及新鲜蔬菜水果;通过补充维生素B、C,增强免疫与抗寒能力;适当减少食盐摄入,增加苦味以回坚肾养心。冬季重在养“藏”,故是进补的最佳时期。
运动调养
坚持锻炼身体,但应避免在大风、大雪、大寒、大雾中运动,以免损伤阳性。也可作室内运动,增强体质。
防病保健
冬季是麻疹、白喉、流感、腮腺炎等病的好发答季节,应加强预防,可选用板蓝根、大青叶、鱼腥草、兰花草等药物煎水饮。年老体弱者可选食补、药补,也可坚持足底按摩、足三里穴位按摩等方法,促进新陈代谢,增强抗病能力。
4、冬季养生知识
你好。
养生三件事:吃饭、睡觉、排便。
《内径》曰:“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调寒暑。”冬三月,此为闭藏。藏者,养静为摄生首务。
食当宜温热之物,进行温补。 冬季属水,色黑。肾属水。冬季养生:多食黑色食品。
黑色食物:黑米、黑芝麻、黑木耳、黑豆、香菇、黑荞麦、紫菜、海带、乌骨鸡、发菜、海参、黑豆豉、黑枣、龙眼肉、黑鱼、甲鱼、草菇、灵芝、黑芋头、蕨菜、桂圆、乌梅。
东北人常说:“冬季进补,开春打虎”。
冬季来临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日入而息,日出而作”。睡觉时,不可蒙头而睡。头为百阳之首,冬要冻脑。
衣食二端,乃养生切要事,食要称意,衣要适体。即使养生之妙药。
卯时手阳明大肠经旺,此时进行排便、排毒。要养成习惯。
适当运动,室外的时间,不可太久。量力而行。
心态要好。俗话说:“面带微笑,胜似吃药。”恬淡向世界,微笑对人生,少一些焦虑,多一些恬淡。
5、冬季养生需要注意什么
6、冬季为什么适合养生?
中医学认为人与天地相参,气候变化影响著人的生理活动,春夏为阳,气候较热;秋冬为阴,气候寒冷,人亦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发生生理上的变化。
冬季的三个月份,是阳气收藏的时期,天气非常的寒冷,必须保护身体的阳气,等待阳光出现才出外活动,所以有些动物有冬眠的情形,人也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户外活动,防止阳气过度的耗散。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如果冬天过度的消耗阳气,储存不足,则明年春天易生四肢无力头晕欲厥之类的问题,是不合乎养生之道。
冬季饮食小叮咛
1、冬季忌食寒性物:冬三月草木凋零,冰冻虫伏,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人的阳气也要潜藏于内。此时脾胃功能相对较弱,若再食寒凉,则会损伤脾胃阳气。因此冬季应该少吃荸荠、柿子等性凉的食物,尤其是女性,进入冬季之后,最易发生手脚冰凉,所以一定要忌寒凉食物,而且要注意保暖。
2、冬季进食忌过饱:冬季饮食量相对增加,但是活动量相对较少,吃得过饱容易造成气血运行不畅。因此晚餐要适当的控制,饭后要活动一下,若有腹胀,可以自己按摩腹部促进肠胃蠕动,加快对食物的吸收消化。
3、冬季忌饮酒御寒:有些人喜欢冬季饮酒,因为饮酒后会有浑身发热的感觉,这是酒精促进人体血液循环的结果。但是酒劲过后,因大量热能散出体外,反而会使人浑身发冷、阳气不足,导致酒e68a847a6431333365636130后更寒。
4.身体虚弱忌大补:话说冬季是进补的最佳时节,但是切记猛补。有些人身体虚弱,进入冬季之后,便开始大补,身体却出现了不良反应,如口舌生疮、失眠、胃疼等,这是“虚不受补”的表现,这是因为脾胃功能相对较弱,一下难以承受补品,进补后消化不良,进而影响消化吸收功能,造成营养不良,气虚血弱等。
苁蓉温肾补元汤
【主料】肉苁蓉,贝壳,熟地,三七等
【功效】温阳补肾,养神益精,养血活络,增强体能
所以需要温补,从内而外的徐徐图之,且不可想着一蹴而就,既然大补不行,我们就使用药膳食疗,药膳养生一直是被各个养生的人尚为推崇的,病者食之为药,无病食之为食,不管是从哪一方面来说,都是比较符合大众的选择......食疗如做人,不急不躁,欲速则不达!
7、冬季怎样养生
冬季养生包括精神调养、起居调养、饮实调养、运动调养、防病保健等方面!
冬三月,从立冬至立春前,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是一年中气候最寒冷的季节。严寒凝野,朔风凛冽,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用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好准备,人体的阴阳消长代谢也处于相对缓慢的水平,成形胜于化气。因此,冬季养生之道,应眼于一个“藏”字。
方法/步骤
1
一、精神调养
为了保证冬令阳气伏藏的正常生理不受干扰,首先要求精神安静。为此,《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冬三月,此为闭藏……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之说。意思是欲求精神安静,必须控制情志活动。做到如同对待他人隐私那样秘而不宣,如同获得了珍宝那样感到满足。如是,则“无扰乎阳”,养精蓿锐,有利于来春的阳气萌生。
2
二、起居调养
冬季起居作息,中医养生学的主张,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也说:“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汗出,发泄阳气,有损于人也”。在寒冷的冬季里,不应当扰动阳气,破坏阴成形大于阳化气的生理比值。因此,要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以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利阳气潜藏,阴精积蓄。至于防寒保暖,也必须根据“无扰乎阳”的养藏原则,做到恰如其分。衣着过少过薄,室温过低,则既耗阳气,又易感冒。反之,衣着过多过厚,室温过高,则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亦易于入侵。《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说明冬季节制房事,养藏保精,对于预防春季温病,具有重要意义。
3
三、饮实调养
冬季饮食对正常人来说,应当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的原则,既不宜生冷,也不宜燥热,最宜食用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为避免维生素缺乏,应摄取新鲜蔬菜。从五味与五脏关系有之,则如《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肾主冬……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这是因为冬季阳气衰微,腠理闭塞,很少出汗。减少食盐摄入量,可以减轻肾脏的负担,增加苦味可以坚肾养心。
具体地说,在冬季为了保阴潜阳,宜食谷类、羊肉、鳖、龟、木耳等食品,宜食热饮食,以保护阳气。由于冬季重于养“藏”,放在此时进补是最好的时机。
4
四、运动调养
“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这句民谚,是以说明冬季锻炼的重要性。
冬日虽寒,仍要持之以恒进行自身锻炼,但要避免在大风、大寒、大雪、雾露中锻炼。还须指出,在冬天早晨,由于冷高压的影响,往往会发生逆温现象,即上层气温高,而地表气温低,大气停止上下对流活动,工厂、家庭炉灶等排出的废气,不能向大气层扩散,使得户外空气相当污浊,能见度大大降低。有逆温现象的早晨,在室外进行锻炼不如室内为佳。
5
五、防病保健
冬季是进补强身的最佳时机。进补的方法有两类:一是食补,一是药补,两者相较,“药补不如食补”。不论食补还是药补,均需根据体质、年龄、性别等具体情况分别对待,有针对性,方能取效。具体补法详见“药物养生”和“体质养生”等有关章节。
冬季是麻疹、白喉、流感、腮腺炎等疾病的好发季节,除了注意精神、饮食运动锻炼外,还可用中药预防,如大青叶、板蓝根对流感、麻疹、腮腺炎有预防作用;黄芩可以预防猩红热;兰花草、鱼腥草可预防百日咳;生牛膝能预防白喉。这些方法简便有效,可以酌情采用。
冬寒也常诱发痼疾,如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病、脑血管病,以及痹证等,也多因触冒寒凉而诱发加重。因此防寒护阳,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要注意颜面、四肢的保健,防止冻伤。
END
经验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