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谁知道 毕业论文《太极拳对老年人保健与养生的意义及影响》怎么写? 急!急!急!
1.先说明中国人老龄化越来越明显,社会发达了,孝敬老人也更多了。
2.然后说明老年人的常见问题。以前这些问题目前的处理办法。
3.通过健身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目前常见方法,锻练方法。其中太极拳的地位如何
4.太极拳的历史及发展
5.太极拳的建国后的发展,以及推广历史与效果
6.转而提到目前太极拳推广中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7.太极拳在老年人保健中的实际应用实例
你可以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基本上网上都有。足够写1万字的。
2、太极拳与传统养生的关系
太极拳的养生作用,是建国以后随着传统杨式24式太极拳的普及,才逐渐被人们认识的。后来,陈式、吴式、孙式、武式等抄太极拳也开始在民间广泛传播。除了太极拳的技击袭作用以外,太极拳之所以能够对养生起到积极作用,是因为她动静兼顾,阴阳和合。通过身体松、正、静、圆、空,配合以细缓匀长的深呼吸,使人内在的精、气、神达到高度的统一,在没有剧烈运动的百前提下,不仅增加了腿部的肌肉度和力量,而且促进了人体血液及经络的循环。打完太极拳后,可以使人有神清气爽、浑身舒畅的感觉,从而达到了养生的目的。
3、传统太极拳和养生。大于3000字的一篇结课文章。邮箱329410749@qq.com。大神们,发给我吧!!
给两篇你参考 :
浅析太极拳与养生保健
太极拳是在传统养生法“导引术”和“吐纳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健身运动,主张“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又具有气功调心的锻炼方法。从而也就形成了太极拳要意识、呼吸和动作密切结合,“练意、练气、练身”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始而意动,继而内动,再之外动”,并形成刚柔相济,快慢有节、蓄发互变,以内劲为统驭的独特拳法。
祖国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经络贯通上下,沟通内外,内属於脏腑,外络於肢节。太极拳独特的习练方式可有利於通经活络。首先,我们知道,突然、强烈而持久的七情刺激,会使人体气机紊乱和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太极拳却强调全身心的放松,可削弱、转移和克服内伤病的七情刺激,而有利於经络的疏通。其次,太极拳全身性的轻慢松柔的适当运动,会使周身暖意融融,可加大经络传导速度和强度,有利於脉气在全身上下、内外回圈无端的经络系统中运行, 有助於经络畅通透达,使气血充盈全身,濡养各脏腑组织器官,营阴阳,维持和保护机体功能,加大抗御病邪和自我修复能力。第三,太极拳运动中,腰部的旋转, 四肢的屈伸所构成的缠绕运动会对全身300多个穴位产生不同的牵拉、拧挤和压摩作用。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按摩,能起到类似针刺的作用,活跃经络,激发经气,疏通经络和调整虚实,加强维持并联系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使其处於协调有序状态。
太极拳是非常讲究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养生术,太极拳的动静结合,动中求静,以静御动和虽动犹静,使太极拳更符合运动适度的健身原则;同时太极 拳独特的心静用意,使心更易入静,可有效阻断过分亢进和炽烈的七情对气血的干扰和逆乱影响,护卫“元神”正常发挥其调控人体身心健康的功能。
太极拳是一门源远流长、内容深邃的科学,包含著丰富而独特的习练方法。太极拳不仅继承了中国古老的传统养生之道,而又以现代科学为依据,得到了发展,从而使其在健身、治病和抗衰老上获得了更大的养生保健功效,具有药物所不及的特殊功效。这种特殊功效并非伸手可取,必须要在习练中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做到动作规范,即指身体姿势要符合一定的运动标准,这也是各个招式,不管动作怎样千变万化,所共同遵循的动作要求。只有身体姿势和动作的规范,才有利於“意动身随”;有利於肢体放长,更灵活地表现出端正、疏松、圆润和轻灵等特点,有利於“以静御动”、“动中求静”和“精神内守”,从而使练 拳出现只有意动而不觉形动的虚灵境界,使锻炼进入更高层次,做到由内发於外,且能由外敛於内,巧妙地进行内外交修,达到心身合一。要做到动作规范,首先要 做到身体的自然与放松,同时精神也应放松,“神疏”方能“体静”。
太极拳运动采用腹式呼吸方法,要求深、匀、细、缓、长,但初练者不要刻意追求这些,只要采用通顺的自然呼吸就可以了。腹式顺呼吸也是达到腹式逆 呼吸的必由之路,腹式逆呼吸会加大躯体神经系统对呼吸的调控,从而对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内脏机能产生更加良好的影响。但初练者不能因此而盲目采用这种呼吸方法,否则不仅会顾此失彼,影响运动习练,甚至出现憋气等现象。实际上,只要随著动作的熟练,腹式顺呼吸的越发协调,达到腹式逆呼吸只是瓜熟蒂落的事情。太极拳哲理取法自然,不可违背。所以初练者务必遵循呼吸要畅利的原则,切忌急於求成。
太极拳良好的养生保健功效,只有经过长期的锻炼才能发挥出来,首先,太极拳同其他体育项目一样,锻炼效果的出现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具有身体不练则退的规律。另外,身体的康复和体质的改善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俗话说“得病如山倒,去病如抽丝”,就是这个道理。太极拳具有健身疗病作用,但不具“立 竿见影”之效。
第二,太极拳养生保健功效是“练身、练气、练意”综合锻炼的结果,能掌握太极拳真谛,本身就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正是体现了练拳的不可间断性。
第三,实践证明,太极拳养生保健功效的获取,贵在坚持习练。每位立志习练太极拳进行养生保健者,都应从中悟出持之以恒的道理。
所谓“功到必成”,是一个战胜自我的过程,也是一个对打太极拳养成习惯、产生兴趣的过程。随著这种转变,一种身心健康的充实感、愉悦感、幸福感会油然而生,工作和生活品质的提高会不期而至,人生乐趣会得到更大的享受,对太极拳健身、疗疾和抗衰老三大功效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感受。反过来,又会强化练拳的信心和兴趣,最终会使太极拳成为习练者走向健康途中的良师益友。(以上内容转载自新浪健康。)
太极对神经系统的调节
太极拳是一种重要的健身和防治疾病的手段。我国《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提出:“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汉代名医华佗创编了《五禽戏》作为健康运动,他的理论是:"人身常动摇则谷气消,血脉通,病不生,不犹户枢不朽是也"。练习太极拳,除全身各肌肉群、关节需要活动外,还要配合呼吸及意识活动。这样对中枢神经系统起了良好的影响,从而给其他系统与器官机能活动的改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大脑是全身的主宰,是司令部,人体的一切活动都由大脑发号施令,中枢神经系统指挥行动,人体的本身就是一部最精密的仪器,是功能最齐全的装置,既有接收装置、发射装置,又有自动调控装置、分析处理装置,因此可以比喻为一架生物电脑。人体有病时大多数原因是由於於各种装置之间的功能混乱、无序、不平衡所致.而打太极拳时则要求大脑全神贯注,“意守丹田”,不要存有杂念,即要“心静用意”,在意识支配下使自己的思想始终集中在动作上,这样就排除了大脑其他思绪的干扰,专注于指挥全身各器官系统机能的变化和协调动作,使神经系统受自我意念控制的能力得到提高,就能迅速、正确地传达和接受各器官装置系统变换动作的资讯。人的大脑皮层有许多功能定位区,用於练拳的一定部位处於高度兴奋,而脑组织的其馀区域则转入抑制状态(生理学称之为诱导现象),使大脑皮层兴奋 与抑制得到调整,为大脑提供资讯和修复机会,随著练拳熟练程度的不断提高,肌肉收缩和舒张的交替,转换能力也随之增强,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 ― 自我意念控制能力的加强,传递资讯的速度就愈快,正确性也越来越高,从而使神经系统的功能得到不断的改善。由於采用意识和运动相结合的锻炼方法,练拳时, 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和第二信号系统处於高度的兴奋集中状态(即兴奋集中在很小的一定区域),而大脑皮质的其他地区则处於抑制状态,使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人体就能很快地消除了疲劳,这对於某些慢性病患者尤为重要,因为大脑的充分休息,打破了疾病的病理兴奋灶,修复和改善了高级神经中枢的功能,进而使内脏器官 的病患获得修复和改善,某些局部的病状也就逐日减轻或消失了。所以经常坚持打太极拳.使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兴奋与抑制不断地得到调节,促进了身体各部分组织的新陈代谢,使练习者气血逐渐得以旺盛,精神爽朗,反应灵敏,起到健身和防治疾病的效果。通过长时期的缓慢、柔软、放松的肢体运动,使脑部气血充沛,脑的毛细血管大量开放,保证了脑组织的供血和大脑的健康,使中枢神经系统保持充沛的活动,并使体内一些抗衰老的物质(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数量增 多,有助於延缓组织衰退和老化的进程。
有人把太极拳比喻为“大脑皮层的体操”。它正是从根本上解除脑力劳动者因用脑过度神经过度紧张的状态。太极拳对肢体在运动中要求“节节放松”这些高要求可 以使中枢神经支配平时被废退的肌肉得以运动,这些符合人体生理要求的拳理,可以有效地解除人体大脑的过度紧张和因物质文明日益发达,肢体使用减少,过度懒惰、不劳动、少劳动而造成的现代社会“文明病”。还有,在练太极拳时,由於拳势的不断变换,眼随手转动,停势时眼向前平视,视线展视远方,练习日久,视觉 神经能获得有规律的锻炼,对保护、健全、恢复视力有良好的作用。
经常练习的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练习套路後,周身感觉舒适,精神焕发;周身感觉活泼,反应灵敏。情绪的提高在生理上是有重要的意义的。“情绪”提高,可以使各种生理机制活跃起来。练习太极拳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著良好作用。
太极拳是运用阴阳原理的极佳典范,每个动作都包含阴阳之变化。虚与实、动与静、表与裏、开与合、进与退、收与放、左与右、刚与柔、正与隅,相辅相成。又 增强了整体观念,要求身心合一,松静无为,内外上下一致,以意领气,气随意行,意到气到。因此练习太极拳能调整阴阳,疏通经络,达到保健的作用。
练习太极拳要求情神贯注、意守丹田、不存杂念,即要用意不用力和心静。这种意识和身体锻炼相结合的方法,都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的情况下完成的,它使大脑皮质形成一个特殊兴奋灶,而其他区域则处於抑制状态。这样就使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可以打破疾病的病理兴奋灶,这有益於大脑皮层兴奋、抑制的调整。修复和改善高级神经中枢的功能,从而使内脏器官的病患获得修复和改善,对大脑皮层过度兴奋引起的神经衰弱、失眠、头晕等有显著疗效。
练太极拳时呼吸较深,动作缓慢而柔和,既能增加脑动脉内的血流量和供氧量,也能有效地改善脑神经细胞的营养。还可使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紊乱得到调整和改善。
太极拳要用右脑思维(形象思维),再和左脑合作表现在姿势动作上。形象思维:事以理依,物以形存,太极拳必有其形与理,要有形象的摹仿、形象记忆、形象 理解和形象创造等思维活动。将右脑思维的资讯传给左脑,形成逻辑运动,才能达到拳论讲的:“一动无有不动”“有形皆是假,无形才是真”的境界,是一种智慧,是左右脑高度配合的意动。
太极拳的练习,“开发右脑”用图像去思维,而後再转化为语言或运动(左脑),这时左脑的运动是以资讯规范的运动,是完整的、柔化的、松静的,故有助增强记忆力及专注力,对失眠、忧郁、烦躁等也有一定疗效。
太极拳是一种很有趣味的运动,动作需要完整一气,由眼神到上肢、躯干、下肢,上下协调毫不紊乱,前後连贯,绵绵不断,需要有良好的支配和平衡能力。练拳的时候,周身感觉舒适,精神焕发。由於大脑的情绪的提高,可以使各种生理机制活跃起来,对患有某些慢性病的人来说,情绪的提高更为重要,有益於使病人脱离 病态心理。从而起到防病、治病、强身、防身的目的。
太极拳对大脑的良性效应
打太极拳最好到有花草树木陪伴的自然环境中。当你做几次深呼吸後,静下心来,抛开尘世的嘈杂喧闹,抛开种种忧虑和烦恼,呼吸随著动作协调进行,然後就开始一个运动一个运动地舒缓行进。这时你就有 了天人合一的感觉,你感觉到自己是大自然中的一个生命体,达到一种恬淡虚无、宁静自如的境界。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无为状态,体悟到圆通的无碍妙境。好精神和好心情有益於健康,这是人所皆知的。
参加太极拳活动,身临优美的环境,呼吸新鲜的空气,伴之行云流水般的动作,恍若步入仙境。此时 此刻,极有利於消除人的烦闷、焦虑、孤独和忧郁,减除老年抑郁症,治疗心理障碍病症,真是一服千金难买的良药。习练太极拳对大脑有保护和开发作用,因打拳时思想高度集中,以意导气使大脑皮层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通过太极拳锻炼可以消除大脑神经的紧张疲劳,清醒头脑,活跃情绪,恢复神经系统的动态平衡.
总而言之,通过练太极拳全面锻炼大脑与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强健了,司令部的指挥正确、迅速,及时、有效,身体内部的各种装置、器官运转有序、阴阳平衡,机体内部的自卫抗病能力加强,许多宿疾逐步不药而愈,所以说太极拳是一种愉快的防病、治病、强身的最佳手段,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好方法。为了您的健康早日下 决心练太极拳吧!“莫到病时思强身”。
4、关于练太极对身体有好处的论文
实践证明,太极拳是一种合乎生理规律的健身运动,是一种良好的养生保健方法。我国学者应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从太极拳运动对人体的影响,得出了太极拳具有的广泛的养生保健价值。
练太极拳的好处太极拳是一项在我国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传统运动项目,坚持练太极拳对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和提高生活质量大有裨益。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活动与健康关系密切。乐观向上的心境有益于健康,而过度的喜、怒、哀、乐、悲、恐、惊等心情都会给健康带来危险。太极拳认为“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其中在养心,要求清净无为不苟求自我,泰然处之的自足心态。通过自我意念控制,使身体和精神获得最大程度地放松。太极拳修炼到一定层次,每一次演练都力求是人生的自我感悟,人性的自我净化,人格的自我完善和内心的自我更新。“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这是达到太极拳对心理调节的最高境界。
在传统观念中,人们只重视太极拳的强身健体的功能,其实太极拳能有效地磨练人的精神,发现人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心理平静下来,太极拳的演练本身也是一个意志行为过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不断提高水平的同时,也不断发展自己意志水平。在人格方面,使人变得刚毅、开朗、乐观,学会控制自己的需要和动机;学会解决动机斗争的矛盾;使自己的个性倾向更趋于成熟。太极拳活动还能增加人与人之间互相接触的形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人忘记烦恼和痛苦,消除孤独感。人的心理不是孤立的,心与身是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的。现代社会人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比较紧张,心情急躁,感情容易冲动。太极拳活动持久而又耐力,从而增加自我控制能力,使情绪更加稳定。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身体机能状态和心理状态会发生自然的衰退,这是谁也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太极拳不仅能够减缓身体的衰老,而且使精神世界青春常驻。
自然科学研究的结论
在运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对太极拳的养生保健进行研究方面,北京运动医学研究所曲绵域研究员等于1955年,在同年龄段的老人中随机选出32名经常练习太极拳的和56名不练太极拳的正常老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医学检测和比较观察。结果发现,练习太极拳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都有着良好的影响。经常练习太极拳的老人各方面的生理指标和整体健康状况,都比一般老人的状况好。他们的研究成果伴随着1956年国家体委组织创编并推广的《简化太极拳》和1962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太极拳运动》一书,传播开来。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运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对太极拳的锻炼价值进行研究的成果颇为突出。他们运用本院的先进测试仪器,发挥自身的学术专长(生理学家、心理学家、电脑专家、力学专家等),对太极拳的健身价值进行了系列研究。从1988年该会主席曹一民先生等发表《从脑电、心电、血脂等指标,探讨太极拳运动的保健作用和机理》起,至今已发表太极拳研究论文19篇。他们的研究结果认为,坚持太极拳练习就能在下述八方面获得锻炼效果:1、能改善心脏的功能状态(包括有冠心病史者);2、能促进心肺功能及能量代谢功能的提高;3、能显著降低高脂血症的发病率;4、能有效的改善人体末端微循环状态,提高人体对于外界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5、能够显著增大脑波ɑ频段(ɑ波即觉醒波)的能量,明显增进左右脑功能的平衡与协调,其结果将使身心更加和谐、增大抗御疾病和保持健康的能力;6、能有效地解除人体的精神过度紧张状态,从根本上消除现代社会“文明病”的致病原因,预防生理性疾病的发生;7、能改善老年人的情绪、思虑、性格、记忆与动作稳定性,以及改善老年人的睡眠质量;8、他们还采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制的ZJX-1型中医经络信息分析仪对31位太极拳锻练者进行人体经络测试。结果发现,太极拳运动能对人体经络平稳起到明显的调节作用。
现将运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对太极拳对养生保健的作用概述如下:
(一)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神经系统是人体的“司令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它的支配下进行的。神经系统是有机体内能够感受刺激,产生和传导兴奋,控制和调节各种生命活动并起主导作用的人体组成部分。神经系统在控制和调节机体的活动中,首先是借助各种感受器,接受人体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信息。经周围神经传到脑和脊髓,通过脑和脊髓各级中枢的整和作用,再经周围神经传导到各效应器,控制和调节人体各系统进行的活动。可见神经系统的功能:一是使人体各系统形成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二是使人体各系统与外界保持相对平衡,否则人体机能下降或发生病变,甚至危及生命。
太极拳运动要求体松、心静和意识主导,可以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机制的转换。习练太极拳时可使大脑皮层运动区域的活动处于兴奋状态,使大脑皮层的其它区域因负诱导作用而处于抑制状态,所以人们在紧张的学习、工作之余习练太极拳可以变换大脑皮层的兴奋区域,从而使大脑得到较好的调节和休息。同时亦可以降低疾病在大脑皮层引起的病理兴奋,有助于被疾病病理兴奋所抑制或衰退的功能得到兴奋,使病状逐渐减轻或消失,从而达到较好的健身、祛病的功效。
(二)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运动系统是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等部分组成。骨是运动杠杆,骨连结起到枢纽作用,骨骼肌是运动的动力部分,三者联系密切。其主要功能是使人体在空间移动,使人体各部分相互关系发生变动,维持身体各部分以及整体的位置与姿势,此外,还支持体重,构成人体基本外形,保护脑髓和内脏器官,协调内脏器官进行活动等等。如果人没有运动系统则无法生存。
太极拳特别强调以内中轴引动腰脊(外中轴),依次带动关节,使人体内外进行轻松、慢、圆的整体性武术运动。这样必然会对人体各系统特别使对腰和四肢都得到及其良好的刺激,增强其柔韧性、协调性和力量,将人体筋骨肌肉连的又有弹性又有力量,加强了关节和骨骼的固定性和平稳性,从而保证了关节和骨骼的正常活动。另外还将人体皮肤练的又松柔又细嫩,又光滑又红嫩,又有弹性又有韧性,又协调又自然,从而增强皮肤保护机体,感觉灵敏,调节体温和水盐平衡,毛细血管和毛孔畅通,分泌、排泄、湿润皮肤等能力。
太极拳缠绕螺旋的运动方式产生合理的生理负荷,使骨骼、关节、肌肉得到系统全面的锻炼,如骨密质增厚,骨径变粗,骨小梁的排列更加整齐规律。这些变化会增强骨的新陈代谢,在形态结构上产生良好效果。虽着形态结构的变化,骨变得更加坚固,从而提高了抗折、抗压、抗扭转等性能。在太极拳练习中应配合桩功、静功练习,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对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影响
太极拳动作柔和缓慢,随着动作导引内气贯通五脏六腑。深、长、细、匀的腹式呼吸,是以隔肌活动为主的深长的呼吸运动,由于横隔膜上下移动的范围较大,致使胸腔容积增大,胸内负压增加,肺泡壁弹性纤维网被动拉长和收缩力增大,从而可以增强隔肌及辅助呼吸肌的力量和肺泡壁弹性纤维的弹性,改善肺组织的弹性,提高肺的全部潜在通气能力。太极拳的动作要与呼吸配合,动作与呼吸配合时听任自然,毫不勉强,日久自然气贯四梢,呼吸变慢,膈肌收缩和舒张能力提高,增大肺活量,防治各种慢性肺病。
太极拳运动的腹式呼吸,可以加大隔肌、腹肌的收缩和舒张,对肝脏,肠胃能起到自我按摩作用,提高肠胃的蠕动、消化和吸收的能力,改善人体内部的物质代谢,提高人体健康水平。
(四)对心血管系统及免疫系统的影响
人体循环系统使人体内部一套封闭系统,包括血脉系统和经络系统,主要功能使不断向全身各系统和部分、组织与细胞输送营养物质、氧气和激素,以及各种能量,以滋补营养和充能,并将其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和尿素等废物分别送到肺、肾、肠胃和皮肤等器官排除体外,从而保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由于太极拳使人体内外进行缓慢的螺旋形或圆弧形武术运动,人体各系统和各部分必然会得到轻柔挤压、揉搓和按摩的锻炼,增强人体循环系统的弹性、伸缩性、柔韧性和力量。当骨骼肌松弛时,静脉学管外周压力下降使静脉血管的容量增加,减轻心脏负担,毛细血管被动扩张,容量增加,随血液输送到组织的氧气、营养物质等也相应增加,促进了内环境的物质交换,对细胞新陈代谢其促进作用。由于太极拳运动强度减小无氧代谢成分较少,引起机体疲劳的产物——乳酸也减少。研究证明,长时间、低强度运动可以使血管弹性扩张系数增加,加速主动脉排空,还可以改善微循环的作用,练习太极拳可以有效地降低血小板粘聚性,血浆粘度和纤维蛋白元含量,促进了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起到活血化淤作用;同时还可以显著提高血液酸碱平衡能力。实验证明,太极拳对人的心脏功能有明显提高作用。可使心机纤维增粗,心壁增厚,收缩力增强,冠状动脉口径变粗,心脏容量和每博输出量增加。
太极拳运动作为缓和型的有氧练习,可以促进机体副交感神经活性增强,交感神经的活性下降,因而使机体对应激的敏感性下降,改善机体免疫功能.
(五)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的作用
太极拳是按照太极理论和中医基本理论,按照人体阴阳五行运动的规律,通过经络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感应传导,调节脏腑器官的机能活动,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作用,使人体保持正常的健康状态。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与人的生理病理关系密切。经络畅通则身体健康,经络不通则生疾病。太极拳的练习方式、途径虽不尽相同,但根本目的都在于练就充足的内气,并运行内气贯通十二经脉,奇经八脉,通大小周天,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5、有关太极拳的论文?
太极拳起源于中国,其动作刚柔相济,既可技击防身,又能增强体质、防治疾病的传统拳术。太极拳历史悠久,流派众多,传播广泛,深受人们的喜爱。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与流传,许多轶闻史事仅见于拳术家的言传身教。
1929年扬州金一明的《三十二势长拳》中说:“武当脱胎于少林,少林得法于禽经。”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模仿熊、虎、猿、鹿、鸟五种禽兽的动作,结合民间流传的保健运动,创编出了《五禽戏》,华佗因此被尊称为拳术开山始祖。
此后,拳术发展为外内两家:外家是以达摩禅师为祖的少林派,内家是以张三丰为祖的武当派。
南岳国师文进之编著的《太极拳剑推手各势详解》一书,在谈到太极拳的起源时有记:“张三丰生于辽东懿州,身高七尺,能日行千里,洪武初,至蜀大和山修道,二十七年入湖北武当山诵经。一日,有鹊雀急呼于院中,张氏闻之,由窗中窥见树上有雀,其目下视,地下幡有长蛇,其目仰视,二物相斗,历久不止,每当雀上下飞击长蛇时,蛇乃蜿蜒轻身摇首闪避,未被击中,张氏由此悟通太极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之理。”
太极拳最初是叫长拳、十三势,后来王宗岳根据《周易》阴阳动静的道理名其为太极拳。因为太极拳运动作势,任其自然,无中生有,所谓无极而太极也。
太极拳虽然在套路、推手架式、气动功力等方面各派有异,但都具有疏经活络、调和气血、营养腑脏、强筋壮骨的功效。 太极拳作为拳术之一,早期曾称为“长拳”、“绵拳”、“十三势”、“软手”。至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山西武术家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辞》,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的意思。
天地之间,世界之上,万物与机缘,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树木花草,山岳楼台,看似静止,无不在渐渐老化。俗语说,只有“变”是不变的。太极拳就是要把种种变化,在拳演练出来。动静开合,刚柔快慢,上下左右,顺逆缠绕,忽隐忽现,虚虚实实,绵绵不断,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显时气势充沛,隐时烟消云散,以意带力,到点融化于全身,做到劲断意不断,然后再轻轻启动,挥洒自如。一意一念,一举一动,随心所欲,都在自我控制之中,以达到养生、防身的效果,这就是太极拳。
6、求一篇太极拳对养生的作用的论文
太极拳是在传统养生法“导引术”和“吐纳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健身运动。主张“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又具有气功内行功调心的锻炼方法。从而也就形成了太极拳要意识、呼吸和动作密切结合,“练意、练气、练身”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始而意动,继而内动,再之外动”;并形成刚柔相济,快慢有节、蓄发互变,以内劲为统驭的独特拳法。
太极拳作为一项体育运动,之所以具有养生保健功能,其奥秘在于“一动无不动”的身体活动,能给各组织器官一定强度和量的刺激,激发和促进身体在生理、生化和形态结构上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变化,使体质朝着增强的方向上转化和发展。对于中老年人及慢性病病人来说,能推迟身体各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上的退行性变化,能有效地起到健身、疗疾、延缓衰老的作用。
祖国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经络贯通上下,沟通内外,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太极拳独特的习练方式可有利于通经活络。首先,我们知道,突然、强烈而持久的七情刺激,会使人体气机紊乱和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太极拳却强调全身心的放松,可削弱、转移和克服内伤病的七情刺激,而有利于经络的疏通。其次,太极拳全身性的轻慢松柔的适当运动,会使周身暖意融融,可加大经络传导速度和强度,有利于脉气在遍上全身上下、内外循环无端的经络系统中运行,有助于经络畅通透达,使气血充盈灌注全身,濡养各脏腑组织器官,营阴阳,维持和保护机体功能,加大抗御病邪和自我修复能力。第三,太极拳运动中,腰部的旋转,四肢的屈伸所构成的缠绕运动会对全身300多个穴位产生不同的牵拉、拧挤和压摩作用。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按摩,能起到类似针刺的作用,活跃经络,激发经气,疏通经络和调整虚实,加强维持并联系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使其处于协调有序状态。
太极拳是非常讲究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养生术,太极拳的动静结合,动中求静,以静御动和虽动犹静,使太极拳更符合运动适度的健身原则;同时太极拳独特的心静用意,使心更易入静,可有效阻断过分亢进和炽烈地七情对气血的干扰和逆乱影响,护卫“元神”正常发挥其调控人体身心健康的功能。
太极拳是一门源远流长、内容深邃的科学,包含着丰富而独特的习练方法。太极拳不仅继承了中国古老的传统养生之道,而又以现代科学为依据,得到了发展,从而使其在健身、治病和抗衰老上获得了更大的养生保健功效,具有药物所不及的特殊功效。这种特殊功效并非伸手可取,必须要在习练中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做到动作规范,即指身体姿势要符合一定的运动标准,这也是各个式子,不管动作怎样千变万化,所共同遵循的动作要求。只有身体姿势和动作的规范,才有利于“意动身随”;有利于肢体放长,更灵活地表现出端正、疏松、圆润和轻灵等特点,有利于“以静御动”、“动中求静”和“精神内守”,从而使练拳出现只有意动而不觉形动的虚灵境界,使锻炼进入更高层次,做到由内发于外,且能由外敛于内,功妙地进行内外交修,达到心身合一。要做到动作规范,首先要做到身体的自然与放松,同时精神也应放松,“神疏”方能“体静”。
太极拳运动采用腹式呼吸方法,要求深、匀、细、缓、长,但初练者不要刻意追求这些,只要采用通顺的自然呼吸就可以了。腹式顺呼吸也是达到腹式逆呼吸的必由之路,腹式逆呼吸会加大躯体神经系统对呼吸的调控,从而对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内脏机能产生更加良好的影响。但初练者不能因此而盲目采用这种呼吸方法,否则不仅会顾此失彼影响运动习练甚至出现憋气等现象。实际上,只要随着动作的熟练,腹式顺呼吸越发越协调,达到腹式逆呼吸只是瓜熟蒂落的事情。太极拳哲理取法自然,不可违背。所以初练者务必遵循呼吸要畅利的原则,切忌急于求成。 太极拳良好的养生保健功效,只有经过长期的锻炼才能发挥出来,首先,太极拳同其他体育项目一样,锻炼效果的出现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具有身体不练则退的规律。另外,身体的康复和体质的改善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俗话说“得病如山倒,去病如抽丝”,就是这个道理。太极拳具有健身疗病作用,但不具“立竿见影”之效。
第二,太极拳养生保健功效是“练身、练气、练意”综合锻炼的结果,能掌握太极拳真谛,本身就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正是体现了练拳的不可间断性。 第三,实践证明,太极拳养生保健功效的获取,贵在坚持习练。每位立志习练太极拳进行养生保健者,都应从中悟出持之以恒的道理。
所谓“功到必成”,是一个战胜自我的过程,也是一个对打太极拳养成习惯的产生兴趣的过程。随着这种转变,一种身心健康的充实感、愉悦感、幸福感会油然而生,工作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会不期而至,人生乐趣会得到更大享受,对太极拳健身、疗疾和抗衰老三大功效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感受。反过来,又会强化练拳的信心和兴趣,最终会使太极拳成为习练者走向健康途中的良师益友。
7、求 太极拳与养生的范文 谢谢
太极拳法,源远流长,养神养身,以呼吸修养为主,功力若强,甚至可以四两拨千斤。
太极拳属中华武术的范畴。也可以说是中国医学的组成部分之一。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达到祛病、养生、延年益寿的目的。 太极拳是在传统养生法“导引术”和“叶纳术”的甚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健身运动,主张“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又具有气功内行功调心的锻炼方法。从而形成了太极拳要意识、呼吸和动作密切结合,“练意、练气、练身”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始而意动,继而内动,再之外动”;并形成刚柔相济,快慢有节、蓄发互变,以内劲为统驭的独特拳法。 祖国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经络贯通上下,沟通内外,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太极拳独特的习练方式可有利于通经活络。首先,突然、强烈的刺激会使人体气机紊乱和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太极拳强调全身心的放松,可削弱、转移和克服内伤病的七情刺激,从而有利于经络的疏通。其次,太极拳全身性轻慢松柔的适当运动,会使周身暖意融融,可加大经络传导速度和强度,有助于经络畅通透达,使气血充盈灌注全身,滋养各脏腑组织器官,营阴阳,维持和保护机体功能,提高抗御病邪和自我修复能力。再者,太极拳运动中,腰部的旋转、四肢的屈伸所构成的缠绕运动会对全身三百多个穴位产生不同的牵拉、拧挤和压摩作用。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按摩,能起到类似针刺的作用,活跃经络、激发经气、疏通经络和调整虚实,加强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 练太极拳,不是一般的学习拳式,必须懂得很多基本功,必须做到“放松”,“气道通畅”。肺主一身之气,肺气调则周身气行,故练功必须令其气顺,不可使气道结滞。所以练拳不可闭气、使力,总以放松、沉气为主。在练拳时要配合呼吸配合开合等。由于以上的要求,使得练太极拳的人们在练拳过程中注意放松并调整呼吸,每次练拳下来心情舒畅精神饱满。身体微微出汗,增加体内的新陈代谢,从而起到祛病强身的健身功效。运动生理学告诉我们,任何运动项目必须具有一定的强度,并且持续时间比较长,才可能对增进人体健康,特别是对人体的循环系统产生较大的影响。 常年坚持练太极拳的人普遍反映大腿粗壮。体育专家认为,大小腿肌肉群的高功能运动,使人体如同增加了许多小水泵,帮助心脏工作,即减轻了心脏负担,又有利于心血管系统的健康。由于太极拳重视人体下盘功力训练,人利于气血下行,调整人体上盛下衰状态,可防治血压高等病症,有抗衰老的功效。常言“人老先从腿上老”,中年以上的人往往出现上盛下衰的诸种疾病。美国医学界己把老年由于跌跤而死亡的现象逐年升级的问题,列为导致死亡的第三大敌人,政府拨款支持关于太极拳可防治跌跤现象的科研项目。太极拳近两三年在美国发展特别快,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从中国传统医学角度来说,“上盛下衰”指的是中老年人肝肾两亏、阴虚阳浮,出现血压升高、心虚失眠、畏寒怕冷、四肢发凉、食滞便秘等症状。患者看上去往往是红光满面,并无病容。然而,由于气血虚亏,腿脚发软,行动不便,走路时间一长,易导致足后跟痛、膝关节发硬、腰酸背疼、浑身乏力。中医认为,人过四十,肝肾易亏,犹如根枯而叶黄。烧水灌肥应从根本着手,滋肝补肾,乃是养生保健的秘诀。除了服用一些有滋补作用的食品和药品外,重要的是加强人体丹田部位和下肢的运动。因为人体丹田与命门之间(即小腹部位),正是人体吸收和气血循环运行化为精血的最关键最根本的部位。所以增强小腹、腰、裆部位及下肢运动正是促进人体消化吸收和气血循环运行的最基本的环节。腰脊和腿部增强,自然血脉流畅,精神旺盛,长久不衰,从而消除或避免“上盛下衰”诸症。太极拳不仅强调肢体放松,而且练拳全过程都要求精神放松,使大脑抑制与兴奋结合,而且它还有利于心态平衡。所以,针对当今生活方式,练习一种或几种太极拳和太极拳器械是一条非常可靠的健康之路。只要你每天坚持练拳,它就可以使你持久地保持身心健康。
8、太极拳的养生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