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乙五行拳实战
这个的确是既能实战,也能养身。不过武当的武术在现在看来主要以养身为主。所以不会实战也就被忽略了。其实你可以从别的武术先学起,等到真正掌握了以后,再去看。虽然不能全盘领悟,至少也能够从套路中看懂一部分实战的东西。
2、请给我“五形拳”的详细资料,最好有教学。
少林五形拳(又称“少林五行八法拳”),属北派少林。这套拳术具有拳禅一体,内外合一,神形兼备的特点。内容包括:龙、虎、豹、鹤、蛇五种拳型,和内功、意念、外功、拳、腿、擒摔、身步、发声用气等八种功法的锻炼。该拳不仅练艺,而且主张“练身修心”。如龙形拳法,主张以意为先,凝神守中,主练“神”。这对于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有良好作用。虎形拳法,腰实臂沉(头正身直)主练“骨”。有助于调节体形,锻炼腰、腿、肩、背肌肉和促进骨骼生长,尤其对培养青少年的正确姿势,促进正常发育很有益处。豹形拳法发力迅猛,拳势暴烈,主练“力”。可增强劲力,提高灵敏、速度等素质。蛇形拳法柔巧迅疾,主练“气”。不仅能锻炼深长的呼吸,增大肺活量,还可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血管的功能。鹤形拳法稳实轻柔,聚精凝神,主练“精”。 可培养人的内在精神,使头脑清醒,精神振奋,有益于提高全身各器官系统的机能。
“少林五形八法拳”结构严谨,刚柔相间,简练朴实,易学易用,便于自学。这里介绍的这趟拳术,是根据传统的少林五形八法拳,依其特点、风格而从中选编出的二十个动作。适于不同年龄、性别的初学者练习。
正身拱立 二虎争威 卧虎扑食 饿虎抱石 搬石寻路 潜身入洞 黑虎推山 饿虎揽食
豹子撞林 迎风双探 乌龙探水 黑虎抖爪 五爪探顶 黑虎钻林 豹子抖尘 白蛇初探
白鹤单息 白虎望月 金豹擂石 虎尾揽林 潜身入洞 白鹤寻食 正身拱立
1、起势(正身拱立势)
直立,两掌并拢相合。掌尖高与鼻端齐,眼看两中指尖。
要领:全身放松,头颈正直,舌抵上堂,下颏内收,扣齿,精神贯注(气沉丹田),肩部不可上耸,胸腹内含,呼吸均匀、自然。
2、马步双冲拳(二虎争威势)
①左脚向左迈出一步,两腿弯曲成马步。两掌向下分别向左右划弧并收于腰侧握拳,拳心向下,随势用意念将气吸至“命门”,眼看前下方。
②上动不停,两拳迅速由腰侧向前平行冲出,拳高与肩平,拳心向下,同时呼气(用意念将气充至丹田)。眼看正前方。
要领:以上动作要连贯、迅速、准确。马步不可移动,保持腿正。胯圆、肩平、身直、扣足展膝,五趾抓地,腰背平齐。两眼随拳冲出时看正前方。要做到功架稳固、扎实。呼吸顺达。
3、虚步虎爪势(卧虎扑食势)
接上动,两拳变掌外旋成掌心向上时配合吸气,随即屈肘向下,两掌分加紧经两胯侧向上举臂翻腕内扣,形成虎爪(掌心内含向下),呼气;同时重心右移,左脚尖内收点地,成左虚步。头部随势向左转,眼看左虎爪。
要领:虚步与两手的动作要配合协调,两掌经两胯侧时左脚内收,两掌成虎爪时脚尖点地。两臂要有沉、托的含意,两肘平行抬起,肩部不可上耸,腹部内收,气沉丹田。十指用力内扣,意念贯于十指尖。虎爪要做得圆满。
4、左弓步撞爪(饿虎抱石势)
接上动,身体略向左转,吸气,左脚向左迈出成左弓,左虎爪收回置于腹前,爪心向下。右虎爪从右肩侧向前推出,同时配合呼气。眼看右爪。
要领:左虎爪紧靠腹前,右爪推出时劲力要整,可同时发“呵”声(内在)以壮劲力,腰部挺直,右肘要“沉垂”。意念要集中于十指尖。
5、进步左靠肘(搬石寻路势)
接上动,右虎爪变掌外旋半周,同时吸气,屈肘收于腹前,掌心向上。同时左虎爪变掌左肘向左前方靠出,拇指向内,掌心向下。左脚随动作向左迈出半步,右脚步同跟进,身体微向右转成马步,配合呼气充至丹田。眼看左腕。
要领:左肘横击,要结合步型的前移,配合呼气的同时发挥整体的劲力。
6、跟点步右冲拳(潜身入洞势)
接上动,身体略左转,吸气,左脚跟为轴外旋,右脚随之跟随进半步,脚尖向前,前脚步掌着地于左脚右后侧,重心落于两腿正中,成右跟点步。右掌随势由腹前变拳,向前冲出,拳眼向上,肘部略沉拳高与肩平。左掌收置右肩侧,配合呼气,眼看正前方。
要领:提膝伸掌要迅疾、敏快,意念由涌泉穴经足三里至会阴后,通达百会。
18、震脚双冲拳(白虎望月势)
①接上动,右脚向前落地(震脚),左腿随之抬起,左脚扣于右膝后侧,两掌变虎爪收于腹前。虎爪心下,眼看前下方。
②上动不停,左脚向前迈出,成左弓步。身体侧前倾,双虎爪变拳,分上、下向前冲出,两拳眼相对,肘部微屈,两拳间相距厘米,同呼气。眼看两拳中间。
要领:震脚时身体随之下沉,双拳击出时要用腰背之力,势出沉稳。意念贯于两拳中之“劳宫穴”。
19、提膝双砸拳(金豹擂石势)
接上动,左腿提膝内收,随身体直立后吸气,随即两拳平行下砸,同时呼气,拳心相对,两拳相距厘米,眼看左膝。
要领:双砸拳与提膝动作要同时完成。要做得稳固有力,上体可略前倾。砸拳时可配合发“嘿”声,以助豹形合力。
20、右腿连击(虎尾搅林势)
①接上动,左脚落地并吸气,右腿屈膝后脚前蹬(以脚跟发力),右拳下垂,拳心向内,置于胯前。左拳变掌置于右肩侧,掌心向右,同时呼气。眼看前方。
②上动不停,右膝略做回收后,即呈横踹击出,右拳提起变掌,与左掌同时向前后横击,掌心均向外,身体略后仰,同时呼气。眼看右脚。
要领:噔、喘腿时脚尖要勾起,动作要迅速、连贯,同时呼气两次中间不吸气。支撑腿要稳固,掌握好重心。
21、弓步双冲拳(潜身入洞势)
①接上动,右腿收回,脚尖点地成虚步。右掌变拳,收于腰间,拳心向上。左掌向右经体前横摆置于右肩侧,随势吸气。眼看前方。
②上动不停,右腿向前迈一大步,成右弓步,左掌变拳和拳同是分别向前后冲出,拳眼均向上。此时随冲拳配合呼气,眼看右拳。
要领:双拳击出时,两肩要松沉身体略做前倾。气沉丹田。
22、虚步撩掌(白鹤寻食势)
①接上动,身体向左转,成左弓步。右拳向下经体前向左撩起,与左臂平行。左拳变掌。眼看右拳。
②上动不停,两臂同时向上,向右、向下、向前做环形双撩。同时左腿略收后,脚尖点地成左虚步。左肘略屈,立掌置于体前,右拳置于左腋下,拳眼向上,眼看左掌中指尖。
要领:做环形摆动时,两臂要平行双撩,腰身转换要灵活自然。整个动作随势吸气,意念送至“命门”。
23、收势(正身拱立势)
接上动,身体略向右转,右拳向右下摆至体侧上方时变掌,与左掌声同时向正上方相合成立掌还原至下颏前。左脚随势呼气。眼看中指尖。
要领:眼与右掌的动作要相随,合掌姿势要沉实、稳重。精神要贯注(气沉丹田)胸腹部内含,呼吸保持均匀、自然。
3、有练过武当太乙五行拳的吗?练的进来,我练了一小段时间,感觉对身体不错,你们觉得怎么样?
好像不错的样子,怎么学的,我也有点支气管炎,考虑学习下。
不过打两个小时是不是长了点,小心过犹不及。
建议可以配合六字诀同时习练,增进呼吸功能。
关于养生的话,从五行拳的机理来看似乎有点道理,不过还应该注意平时的保养,多学学中医理论,看看黄帝内经,生活中行为符合自然规律,估计这样就能养生了。
既然你练习五行拳能改善身体,那么说明它是有效地,坚持下去应该会很好。
祝你早日恢复健康!
4、形意拳养身效果和太极拳比较起来如何呢?
其实效果是一样的,都zd有相通的地方,对强身健体都是有很大的帮助,如果是养生练习桩法就可以了。补充一下,楼下说的不错,殊途同归,只是练法上有所不同,但是所最求的结果是一样的内家最大的好处就回是避免运动损伤,是静中求动,主要是意念支配,身体尽量放松,但松而不懈,紧而不僵,运动形式上就是松紧的转答换,所谓形松意紧,最忌讳的就是弩劲,如果用来养生可以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5、太极拳,太乙五行拳哪个健身养生的效果好
太极,太乙都是出自道家的功夫,各有长处,如果楼主有机会都能学到,那建议你还是都学到,艺多也不压身,也可以互相印证。
但是太极教、练的人比较多,有更多的交流对象,推荐学太极。
6、五行拳如果和别人对打的话厉害么?
当然可以防身,也可以自学。但得下很大功夫去领悟,去动脑筋。现在的人不像古人为了生存练武术,也就下不了那么大的功夫去练,好多都流于理论研究。也就是,前人功夫高,今人理论强。现在好多人练武术主要还是为了健身,很少有追求技击效果。
形意五行拳,认真的按“三节”、“四梢”、 “五行”、 “六合”等理法学说作指导去练,认真的去揣摩“九要论”来练,感觉还是不错的。如练劈拳,找个视野开阔的地方, 劈拳的姿势是手的一探一回,犹如人的一呼一吸。一趟四五百米地打下去,气息越来越绵长,越来越深远,精力便充沛了。
手部动作激发了全身,渐渐感到气息鼓荡,全身毛孔开合。薛颠说过:“练拳的人要学会体呼吸。”呼吸的妙处在打劈拳时可以体会到。
许多人身体都有隐疾,以劈拳练息可以将其灭于无形。而且人一上了岁数,身体会亏空,就要通过练息将气补足。 劈拳养肺,人的两条胳膊对肺有直接作用。如做的广播体操,如扩胸运动、伸展运动都是通过运动两条胳膊,来达到锻炼呼吸,强健肺部的效果。通过练息,身上的气养育起来,大脑时常会有灵感,此时学拳就真是趣味无穷了。
然后接着钻拳、崩拳、炮拳、横拳一路的练下去。
所以,我觉得自学养生还是不错的。但是,不能勉强,追求什么神奇的效果,反而把身体搞坏了。相信,身体好了,自然也就能技击了。
7、五行拳如何?除了可以养生之外,实战方面如何?
形意五行拳这玩意打架确实好用!不过用文字的太过抽象不太好描述,更何况同样的一个崩拳在不同的情况下应用是不同的!所以想知道里面的水有多深最好还是找自己的师父或师傅,再不然教练或老师去请益,当面讲一来直观二来说的清楚
8、太乙五行拳介绍
武当太乙五行拳原名“五行擒扑二十三式”。 是近年最先发现的一套正宗武当拳术。太乙五行拳以五行生克之理为依据, 以养气健身、制敌自卫为旨归,讲究尚意不尚力,贵化劲而不硬抗,辨位于分寸毫厘,制敌于擒扑封闭,动静自如,心息相依,水流云绕,莫测端倪。太乙五行拳特点是:拳势柔和绵软,多缠绕动作,桩式稳沉,腰随胯转,两手环抱,脚走弧线,演练如蛇之行,运行似蚕作萤,架势紧凑,方丈之地即可演练,以练架式为主,结合站桩,缠绕等基本功锻炼。“抓筋拿脉”说的就是此拳。
你可以看这个页面有详细介绍
http://www.wudangquan.net/taiyiwuxingquan.html
上面有这个拳法的介绍 和 联系方法.有几张动态图片....
最近央视武林大会太乙五行拳的视频上面也有链接..
地址是
你可以看看http://www.wudangquan.net/bbs/Thread.asp?tid=252
9、学太极大概一年多了。现在想学心意拳,可以自学么 ?听说心意拳很实效。另外心意拳养生么?
关于心意拳之创立,旧传有三说:
一曰“ 心意拳为印度高僧达摩所创”。相传南朝梁武帝大通元年(527),天竺(今印度)香至王之三子达摩泛海至广州。武帝闻之,派使者迎其至建业(今南京)。后因话不投机而离梁,渡江到北魏,上嵩山少林寺,终日面壁,九年后圆寂。大同元年(535),葬于熊耳山定林寺。达摩死后,始有其传播武技之说。后来,又有了关于其创立心意拳的传说。民国十七年(1928),凌善清在其所著《形意五行拳图说·形意拳之源流》中云:“六朝时,天竺僧达摩始挟其所谓西域技击者来传之于中土,于是北方之强者群起而趋之。今犹有所谓达摩拳、达摩剑等流传于世,而形意拳亦其一也。”又云:“达摩所传者,意在于摄生,而刺击次之。形意拳者,其名译自梵音,其旨即在于养气,……寺僧有得其一体者,复兴中国固有之武技融会而错综之,超逾腾踔,以之胜人。于是始有所谓少林拳者名于世,而去达摩所传之意亦日愈远。北宋时有张三丰者,隐武当为皇冠,究心达摩之术者若干年,得其玄奥,乃尽弃少林之成法,而一以练气为主。有从之者,即授以形意拳以为练习初步。成效既著,学者蜂起,世人遂名之曰‘内家’,而称少林为‘外家’,而形意一拳,至是亦遂为内家所专有矣。”
凌氏此说一出,曾引起了武术界同仁的非议。民国十九年(1930),徐哲东著《国技论略》,唐豪著《少林武当考》,均指出达摩与武术无关,达摩创拳为“伪作”,张三丰传习形意更属虚构。徐哲东说:“达摩首开禅宗,本以静坐证误而不落文字,言论为旨,其传慧可,唯云:楞伽四卷可为心印,如果有易筋、洗髓何不与楞伽同言?岂易筋、洗髓之妙万胜楞伽耶?此亦足为伪作之证矣。”
有关记载达摩身世经历的史料《传说正宏记》和《续高僧传》以及《景德传灯录》等书均无达摩创心意拳之说。考心意诸古谱,如《姬际可自述》、王子诚《拳论质疑序》、曹继武《拳论·十法摘要》、戴龙邦《六 合拳序》、祁县《戴良栋拳谱抄本》等墨本,都无片言只字提及达摩创心意拳之事。更重要者,详考心意拳内容,博大精深,融历代拳经拳法为一炉,取中华传统哲理为原理。如内功理论,本源于殷周时产生的易学;五行拳也是依据殷周时产生的阴阳五行学说所创;至于十二形拳中的龙、虎、蛇、马、猴、鸡等形象,则早在原始社会中便是部落所尊奉的图腾了。达摩作为一个外国人,既然是“挟其所谓西域技击者来传之于中土,”为什么其内容没有一点西域特色,而完全体现的是中国风格呢?可见,心意拳并非来自印度。再说,达摩来到中国后仅仅八年时间,怎么可能创编出一个溶铸了中国古老文化精华,又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拳种呢?更何况达摩到达中土后是在少林“面壁九年”后即圆寂的呢!
不难看出,达摩创立心意拳之说实为妄传。究其原因,不过是托神名以示拳贵,使之易于传播而已。民间尚有尊如来佛为心意拳之老祖者,可为一个佐证。
二曰“心意拳为岳飞所创”。此说最早见于文字的是曹继武的“十法摘要”。曹氏云:“惟此六 合拳者则出自宋朝岳武穆王。嗣后金元明数代,鲜有其技,至明末清初有蒲东诸冯姬隆风先生……遍访名师,至终南山,得岳武穆王拳经。”戴龙邦承其师曹继武之说,于乾隆十五年(1750)为“六 合拳”作序云:“岳飞当童子时,受业于周侗师,精通枪法,以枪为拳,立法以教将佐,名曰意拳,神妙莫测,盖从古未有之技也。”以后,便有了“心意十二形为岳飞被困牛头山时所创”之说。此说顺应了人们对清王朝统治的不满和对民族英雄岳飞的敬仰心理,因而很快地被人们所认定,并广泛地传播开来。
民国时期,许多国术专著先后问世,比较有影响的有孙福全著《形意拳学》、《拳意述真》,刘殿琛著《形意拳术抉微》,姜容樵著《形意母拳》,薛颠著《形意拳术讲义》等等。有的专著中,对岳飞创立心意拳的传说予以肯定。如刘殿琛在其所著《形意拳术抉微》中云:“形意拳术一门为最合军用,盖该拳为岳武穆所发明。”然而,多数著作在述及岳飞或者周侗创心意时,均持谨慎态度,冠以“相传”二字。如李烛尘之《国术史》,吴图南之《国术概论》,高降衡之《形意拳基本行功秘法》(墨本)等,均取“相传”、“或谓”之说。有的著作则对岳飞创立心意拳提出了质疑。姜容樵云:“形意拳,相传创始於宋之岳武穆,第考诸史册,仅载其知拳,而未详其所治若何,及受之何人,传与何方,学者憾焉。”徐哲东在其《国技论略》中进一步指出:“形意拳家言,形意拳传自岳飞,其事终出于依托。盖形意拳家借岳飞以增重也。形意拳是否岳飞之传,亦可疑也。”徐哲东最早提出了岳飞创立心意拳乃是“依托”之说。我们深以为然。
首先,考诸史册,《宋史》卷365《岳飞全传》,洋洋近万言,多记其作战的经历和战功,只在开头一段提到岳飞学文习武的情况:“少负气节,沉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侗(编者注:这便是心意拳为周侗所创之由来),尽其术,能左右射。侗死,朔望设祭于其家。父义之曰:‘汝为时用,能殉国死乎?’宣和四年,真定宣抚刘耕募敢战士,飞应募。”时岳飞19周岁,其学业、武术都是在这以前打下的基础,以后便是紧张的19年戎马生涯。
岳飞三子岳霖之子岳珂,字肃之,南宋时文学家、史学家,官拜户部侍郎,淮东总领制置史。曾编撰《鄂王行实编年》以记岳飞大事,又编《金佗粹编》和《金佗续编》共58卷,为岳飞传记的资料汇编。书中收集有诗文、表奏、战报,以及高宗的御札、宋王朝的命令、札子等原始资料,以及传记、轶事等,均未见岳飞创立心意拳的记载。再考一些私人著述,如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熊克的《中兴小纪》,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甚至查阅元代孔文卿的《地藏王证东窗事犯》及明代成化间的传奇之作《精忠记》等,都无一字提及岳飞创心意拳术。
其次,再考岳飞生平。岳飞(1103-1142),字鹏举,河南汤阴人,15岁结婚,16岁得子。15至19岁做韩家庄客。19岁初次投军,不久回家,料理父亲丧事。靖康元年(1126)应枢密院官员刘浩招募,再次投军。其时,岳飞23岁。建炎二年(1128),岳飞以两千兵破敌数万于南薰门。建炎四年(1130),大败金兵于静安,收复建康。绍兴元年(1131),大破曹成军于岳州。绍兴四年(1134),收复郢、襄阳、唐诸、随州等地。绍兴五年(1135),攻洞庭胡义军。绍兴六年(1136),下蔡州,还军鄂州。绍兴八年(1138),岳飞主张和金人决战,上书力阻议和。绍兴十年(1140),大败金兵于京西、颍昌,收复河南等地,又大败金兀术于郾城,进军朱仙镇。宋帝听秦桧议,诏岳飞班师。绍兴十一年(1141),岳飞被害。
从诸多史家对岳飞生平的简介中可以看出,岳飞23岁之前,主要精力除奔波生活之外,大多用于学文习武。这时,要创立一套拳术,从其年龄尚轻,阅历有限等条件看,是不可能的。23岁之后,东征西讨,南攻北战,几乎年年都有战事。岳飞二次从军后的十数年间,是在战斗异常紧张的情况下渡过的。前要以刀枪顾敌后要防奸佞陷害,常常昼夜不得解甲,数日无稍事休息的机会。而创拳立说,除自身条件外,尚需有较为充裕的时间,从创拳原理到拳法与套路的和谐统一,从由简到繁的拳路创编,再到各拳的技法实用等等,都是短时间内不可能完成的。
再说,假如岳飞真的“以枪为拳,立法以教将佐”是事实。那么,习此心意拳者总该有成千上万人吧?虽然岳飞被害后,岳氏家庭受到了株连,但是二十年后即绍兴三十二(1162),宋孝宗赵慎已为其“平反”,并赠封为太师,赐谥“武穆”,迁葬于杭州栖霞岭下。宋宁宗时,又追封为鄂王,死者岳飞及生者岳家子孙,均得荣宠。宋代武术大兴,颇受统治者重视,由于战乱频繁,尚武的社会风气进一步促进了武术的发展。民间有“锦标社”、“英略社”等练武组织,武艺高强的人可以上待“卖艺”,拳术套路已经成为拳师传授武艺的主要内容,甚至还出现了以表演套路为职业的女艺人。诗人欧阳修曾作“日本刀歌”,北宋成书《武经总要》。宋太祖之拳,李全之枪,张威之棍,呼延赞之鞭等等都被记载而流传下来。在这种浓郁的武风下,岳飞平反后,其拳应该和他的英名一样,被广泛传播。然而,在他平反后直到宋王朝灭亡的一百多年间,竟没有流传岳飞所创之拳。相反,远不知岳飞英名的许多人的武艺反而流传下来了,这岂不是咄咄怪事!
元朝统治者深怕人民造反,因而严禁民间习武。但是,不少武术还是辗转流传下来。民间艺人把武述带到戏曲里,保留了一些套路和技艺,如“关大王单刀会”、“追韩信”等。这时,岳飞仍然被戏曲家作为英雄人物描写,他的故事被搬上了舞台,但仍不见其创拳之事,民间更不复有其传。元朝取代宋王朝还不到九十年,元末,随着农民起义的不断发展,许多武艺逐渐复活起来。
明代是武艺集大成的大发展时期。由于统治者的提倡,各门武艺蓬勃兴起,习武弄棒蔚然成风。平倭大将戚继光甚至说:“若不学武艺,是不要性命的呆子。”到了明末,已出现了“内家”与“外家”的说法。明代成化年间,出现了歌颂岳飞的《精忠记》,但无论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均不见其创立心意拳一说。戚继光著《纪效新书》十八卷,可谓是中国古代军事武学典籍中的名著,但仍无提及岳飞创心意拳之事。该书《拳经捷要》节中述及拳种时云:“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 拳,各势各有所称,而实大同小异。至今温家七十二拳,三十六 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翻,十二短,此亦善之善者也。吕红八下虽刚,未及绵张短打,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与青田棍法相兼,杨氏枪法与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试想,如果当时确有岳飞之心意拳,戚继光是不可能不大书一笔的。
另外,清雍正十三年(1735)王自诚所作的《拳论质疑序》,也没有提及心意拳为岳飞所创。岳飞创立心意拳之说,是曹继武首先在他的《拳论·十法摘要》序中提出来的。也就是说,在岳飞已经去世将近六百年之后,才有了其创拳之说。
从以上史事可以看出:岳飞创意心意拳之说实为虚传。究其原因,无非是“托英名以示拳贵”而已。翻阅史册,几乎随处可见,民间结团集社、操办大事以至于揭竺而起,都要依托于某一神灵或某一圣人。如太平天国托之于上帝,梁山好汉假托为星宿下凡,二郎拳托之于二郎神等等,实在是不足为怪的。不能否认,心意拳之于否认,心意拳之于岳飞所创,为其广泛传播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
三日“心意拳为姬际可始创”。此说自民国以后,尤其是近十数年来,已逐渐为广大的形意界同仁所认定。
姬际可,字龙峰。朱祖姬从礼于明初由洪洞选定对蒲州。姬际可为八世姬训之次子。自幼学文,13岁开始习武。五后年,父母相继去世。姬际可20岁左右时,离家奔少林寺,出诸冯,过解州,翻越中条山时不幸马前失蹄,跌入深涧。他手抓树枝,沿峭壁攀登,险里逃生,终于到达少林。姬际可在少林寺学艺十载,颇得少林秘法,万擅大枪绝术,有飞马点椽并没有之绝技,人号神枪。后来,少林寺主持请他做了师傅,专授武功。是时,清军南下,各地反清志士云集少林。姬际可素来敬仰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以反清复明为已任,遂与各路豪杰相商反清大计。后被清廷获密,派亲信入寺,姬际可险遭不测,于是下山出游。先到南方,遍访技击名家,辗转到峨嵋,又入汉中,逾秦岭,上终南。“彼时因落魄江湖,毫无寸进,既不能遂平生之志,又不能重返故园,生趣毫无,遂生遁世之心”(《姬际可自述》)。可见,当时的姬际可既难遂反清复明之志,又有被清廷缉捕的危险。因此,他将希望寄托于创拳立法之上,以传播其反清复明思想。可以说,这时的姬际可已经具备了创拳立法的主客观条件。
首先,姬际可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和强烈的民族意识。他不能直接从事反清斗争,便创拳立法,以传播反清思想。为达此目的,于是产生了终南山得岳武穆《六 合拳经》这一托词。《姬际可自述》云:“老朽备受艰辛,真乃言莫可喻。只身宿古刹,四壁肃然,单将东配殿修葺以避风雪,深夜为猛兽咆哮所惊,难以就寝。一夜掣剑逐兽返归,偶见西配殿内隐隐有光。当时明月皎洁,老朽疑由破窗射入。仔细辨别,更为可疑,顿生好感奇之心,燃油松上照,土蔽尘封,显出点点微光。纵身一跳,跨上横陀,竟见承尘之上有一柄古剑,一个木匣。老朽捧来端详,剑鞘古雅,剑光耀目,锋利异常,上嵌‘汤阴岳氏’四字,并无剑名。老朽不识其剑,实知其人。再启木匣,却是一部手册,题名《六 合经拳》,其中五行变化灾害原理,阴阳造化之枢机,起落进退虚实之奥妙,武技之精华尽集于此。老朽感焉,悉心研习其精义,十易寒暑,会其理于一本,通其形于万殊,以六 合为法,五行十形为拳,以心之发动曰意,意之所向为拳,名曰心意六 合拳。“字里行间,可见姬际可用心之良苦:一方面以岳武穆为榜样来勉励自己,以实现其反清复明之志;另一方面将自己所创之拳托之于武穆拳经,以示拳贵,使之后学者珍重此拳。值得注意的是:姬际可依据所托的“六 合拳经”,“以六 合为法,五行十形为拳”将此拳名之曰“心意六 合拳”。可见,“心意”一拳确为姬际可始创,并由其命名。
其次,姬际可具备创拳的文韬武略。姬氏上少林寺前已是文武全才,加上少林寺有丰富的秘笈资料,寺僧可精奥的拳法技艺,这种主客观条件的结合,为姬氏创拳立法奠定了基础。姬际可在少林寺十年间,又苦钻少林秘笈,并涉足名山大川,遍访技击高手,从理论到实践,逐渐使他成了一名武学大家。他承袭了中国古代武学的传统和众多拳经之精华,诸如阴阳、五行、六 合等原理,参照元代太原人白玉峰在少林寺创编的龙、虎、豹、蛇、鹤等五拳,并根据对栽些飞禽走兽的细臻观察与技击要道,遂创编了五行拳和十形拳。
再次,创拳需要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清王朝立国前后,姬际可经历了在家学大前提、少林学艺、进行反清复明活动,四出游访几个阶段。第一、二、三阶段姬际可创拳的条件还不成熟,到了清康熙初,即第四阶段,他目睹清王朝立国业已稳固,复国无望,于是云游天下,遍访名家。这时,姬际可创立心意拳可谓瓜熟蒂落,已经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雍正十三年(1735),河南进士王自诚作《拳论质疑序》。这是继《姬际可自述》之后最早的传世墨本。《序》云:“拳之种类不同,他端亦不知创自何人,惟此六 合拳则出自山西姬龙、姬凤,二师乃系明末人也,精于枪法,人皆以为神,而先生犹有虑焉。以为吾处乱世,出则可操兵,归则执枪可自卫,若当太平之日,刀兵鞘伏,倘遇不测,将何以御之。于是将枪法为拳法,会其理为一本,通基形于万殊,名其拳曰六 合。”王自诚肯定了“六 合拳”出自山西姬氏,并肯定了其“将枪法为拳法”的立拳依据,只是未写“心意”二字。而且将姬龙峰误作姬龙、姬凤二人。这种传抄中的讹误,正如《姬际可自述》一样,传到后来,由于字迹模糊,人们连现代汉语也加进去了,此实不足为怪。
近年来,在《姬氏族谱》中查证出姬际可的生平,为心意拳创自姬际可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综上所述,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心意拳创立于反清复明的民族斗争十分激烈的清王朝立国之初,为山西永济人姬际可所创。姬际可是一位崇尚岳飞精神,文武兼备的武术大家。而达摩创心意拳之传说,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心意拳与少林寺的关系。民国十四年(1925)立的《车君毅斋纪念碑记》碑文开宗明义指出:心意拳为“少林外家支派”。可见姬际可创立的心意拳是汲取了中国历代武术大家的拳理、拳法精华(包括少林拳理、拳法)使之融为一体,而又别于少林拳的一种具和独特风格的拳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