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哪些环境对运动养生有益?
人们都需要有一个舒适、优美、和谐的工作、生活环境,这是不言而喻的。当人们进行体育锻炼时,也不例外地需要一个良好的运动环境。因为运动环境的优劣,不仅影响锻炼者的运动兴奋性,而且直接影响锻炼者的健康和运动效果。那么,什么样的环境有宜于运动呢。
1.空气要清新空气是人们天天接触的物质。空气中的氧气占空气体积的1/5,它跟人类关系很密切,是人的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在体育活动场的周围,最好没有工业废气、尘埃及吸烟出现的烟雾等,因为它们均能降低运动能力并有害于健康。尤其是吸烟出现的烟雾,为害甚大,烟雾中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人体吸入后会使血液中一部分血红蛋白相结合,而丧失氧的正常运输作用。早晚选择空气新鲜的场所进行身体锻炼的效果最佳。
2.无噪音干扰噪音会影响锻炼者注意力的集中,运动扩散,锻炼效果不佳,并可能引起伤害事故的发生。实验证明,噪音降低运动效率,增加锻炼者的疲劳感;优美、动听的音乐,给人以艺术享受,不仅能使锻炼者心旷神怡,而且能提高锻炼的兴趣,加强动作节奏感和锻炼的效果。现在,音乐广泛用于体育竞技比赛和群众体育活动的伴奏,是不无道理的。
3.温度和湿度要适宜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对运动都是有影响的。气温过高,运动起来出汗过多,就可能发生脱水现象。如在烈日下进行耐力性项目运动,会使工作能力下降,过早出现疲劳状态。体温升高超过一定限度时,会发生中暑现象。在寒冷的环境中运动,要消耗很多热量,人体为了维持一定的体温,可能产生寒颤和不适。温度太高,会影响汗的蒸发;低温度和高风速,能促进汗的蒸发。寒冷而潮湿的气候以及发潮的衣服,都对运动有不利影响。人体对热环境的适应,要比对冷环境的适应快一些。热环境对人体的生理影响则比冷环境大。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运动会感到舒适。人体要适应变化的外环境,适当地在不同温度或湿度的环境中进行运动,也是增强体质,改善对外环境适应能力的一个方面,但事先要采取预防措施,谨慎从事。
4.防御传染病在大运动量运动的影响下,有机体由于应急系统的超负荷,往往处在比较敏感的状态,对各种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和某些传染病的抵御能力随之下降,周围各种病菌便乘虚而入,易于发生传染病。因此,除选择良好的运动作业环境外,注意保持饮食、住宿卫生,调节室温和通风,常洗澡、换衣、晒被等,也是保持创造良好运动环境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2、体育的养生方法有哪些,请分别阐述
传统的运动保健,除具有系统的理论外,还有切实可行的原则和方法,主要是:
1.强调动静结合
不能因为强调动而忘了静,要动静兼修,动静适宜。运动时,一切顺乎自然,进行自然调息、调心,神态从容,摒弃杂念,神形兼顾,内外俱练,动于外而静于内,动主练而静主养神。这样,在锻炼过程中内练精神、外练形体,使内外合谐,体现出“由动入静”、“静中有动”、“以静制动”、“动静结合”的整体思想。
2.提倡持之以恒
人贵有志,学贵有恒,做任何事情,要想取得成效,没有恒心是不行的。古人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就说明,锻炼身体非一朝一夕之事,要经常而不间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会达到锻炼目的的。运动养生不仅是身体的锻炼,也是意志和毅力的锻炼。如果因为工作忙,难以按原计划时间坚持,每天挤出10分钟,8分钟进行短时间的锻炼也可以。若因病或因其他原因不能到野外或操场锻炼,在院内、室内、楼道内做做原地跑、原地跳、广播操、太极拳也可以。无论如何不能高兴时练的累死累活,兴奋过去多少天都不练。
3.运动适度,不宜过量
若运动后食欲减退,头昏头痛,自觉劳累汗多,精神倦怠,说明运动量过大,超过了机体耐受的限度,会使身体因过劳而受损。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就告诫人们:“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有。”那么,运动量怎样掌握才算合适呢?一般来说,以每次锻炼后感觉不到过度疲劳为适宜;也有人以脉搏及心跳频率作为运动量的指标,若运动量大,心率及脉率就快。对于正常成年人的运动量,以每分钟心率增加至140次为宜;而对于老年人的运动量,以每分钟增加至120次为宜。
4.舒适自然,循序渐进
为健康而进行的锻炼,应当是轻松愉快的,容易做到的,充满乐趣和丰富多彩的,人们才愿意坚持实行。即“运动应当在顺乎自然和圆形平面的方式下进行。”这是美国运动生理学家莫尔豪斯的结论。在健身方面,疲劳和痛苦都是不必要的,要轻轻松松地渐次增加活动量,“不能一口吃个胖子”。正确的锻炼方法是运动量由小到大,动作由简单到复杂。比如跑步,刚开始练跑时要跑得慢些、距离短些,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再逐渐增加跑步的速度和距离。
5.运动时间,因时制宜
一般来说,早晨运动较好,因为早晨的空气较新鲜,而室内的氧气经过一夜的睡眠后,大部分被人吸收了,二氧化碳的浓度相对增多,到室外空气清新的地方进行运动锻炼,即可把积聚在身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出来,吸进更多的氧气,使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强,为一天的工作打好基础。此外,午睡前后或晚上睡觉前也可进行运动,以消除一天的紧张,轻松地进入梦乡,但运动不要太激烈,以免引起神经系统的兴奋,影响睡眠。总之,许多健身运动,随时都可以做,多少做些,都是有益的。但稍微剧烈的运动,不要在吃饭前后进行,因为在饭前呈现饥饿状态,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低,易发生低血糖症;饭后剧烈运动,大部分血液到肌肉里去,胃肠的血液相对减少,不仅影响消化,还可引起胃下垂、慢性胃肠炎等疾病。
6.运动项目,因人制宜
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肌肉力量减退,神经系统反应较慢,协调能力差,宜选择动作缓慢柔和、肌肉协调放松、全身能得到活动的运动,像步行、太极拳、慢跑等。而对于年轻力壮、身体又好的人,可选择运动量大的锻炼项目,如长跑、打篮球、踢足球等。此外,每个人工作性质不同,所选择的运动项目亦应有差别,如售货员、理发员、厨师要长时间站立,易发生下肢静脉曲张,在运动时不要多跑多跳,应仰卧抬腿;经常伏案工作者,要选择一些扩胸、伸腰、仰头的运动项目,又由于用眼较多,还应开展望远活动。总之,体育项目的选择,既要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又要适合身体条件,对脑力劳动者来说,宜少参加一些使精神紧张的活动
3、运动养生对环境有什么要求?
人们都需要有一个舒适、优美、和谐的工作、生活环境,这是不言而喻的。当人们进行体育锻炼时,也不例外地需要一个良好的运动环境。因为运动环境的优劣,不仅影响锻炼者的运动兴奋性,而且直接影响锻炼者的健康和运动效果。那么,什么样的环境有宜于运动呢?
1.空气要清新
空气是人们天天接触的物质。空气中的氧气占空气体积的1/5,它跟人类关系很密切,是人的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在体育活动场的周围,最好没有工业废气、尘埃及吸烟出现的烟雾等,因为它们均能降低运动能力并有害于健康。尤其是吸烟出现的烟雾,为害甚大,烟雾中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人体吸人后会使血液中一部分血红蛋白相结合,而丧失氧的正常运输作用。早晚选择空气新鲜的场所进行身体锻炼的效果最佳。
2.无噪音干扰
噪音会影响锻炼者注意力的集中,运动扩散,锻炼效果不佳,并可能引起伤害事故的发生。实验证明,噪音降低运动效率,增加锻炼者的疲劳感;优美、动听的音乐,给人以艺术享受,不仅能使锻炼者心旷神怡,而且能提高锻炼的兴趣,加强动作节奏感和锻炼的效果。现在,音乐广泛用于体育竞技比赛和群众体育活动的伴奏,是不无道理的。
3.温度和湿度要适宜
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对运动都是有影响的。气温过高,运动起来出汗过多,就可能发生脱水现象。如在烈日下进行耐力性项目运动,会使工作能力下降,过早出现疲劳状态。体温升高超过一定限度时,会发生中暑现象。在寒冷的环境中运动,要消耗很多热量,人体为了维持一定的体温,可能产生寒颤和不适。温度太高,会影响汗的蒸发;低温度和高风速,能促进汗的蒸发。寒冷而潮湿的气候以及发潮的衣服,都对运动有不利影响。人体对热环境的适应,要比对冷环境的适应快一些。热环境对人体的生理影响则比冷环境大。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运动会感到舒适。人体要适应变化的外环境,适当地在不同温度或湿度的环境中进行运动,也是增强体质,改善对外环境适应能力的一个方面,但事先要采取预防措施.谨慎从事。
4.防御传染病
在大运动量运动的影响下,有机体由于应急系统的超负荷,往往处在比较敏感的状态,对各种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和某些传染病的抵御能力随之下降,周围各种病菌便乘虚而人,易于发生传染病。因此,除选择良好的运动作业环境外,注意保持饮食、住宿卫生,调节室温和通风,常洗澡、换衣、晒被等,也是保持创造良好运动环境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4、体育养生与体育锻炼有什么区别?
体育养生是历经千百年的锤炼和无数先辈的心血打造出来的,它来源于人民,也必将在人民的实际生活中发挥巨大作用,在现实中被推动和发展.
体育锻炼能使大脑和神经系统得到锻炼,提高神经工作过程的强度、均衡性、灵活性和神经细胞工作的耐久力;能使神经细胞获得更充足的能量物质和氧气的供应,从而使大脑和神经系统在紧张的工作过程中获得充分的能量物质保证。据研究,当脑细胞工作时,它所需的血液量比肌肉细胞多少10—20倍,大脑耗氧量占全身耗氧量的20%—25%。体育锻炼能使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合理交替,避免神经系统过度紧张,可以消除疲劳,使头脑清醒,思想敏捷。例如:
(一)气功锻炼
防病治病是气功的基本作用。气功锻炼具有活血化瘀、协调脏腑、增强正气、安宁心神、疏通经络、强筋健骨的作用。对于健康人来说,经常练气功,不仅能维持人体各个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而且能使人体功能调整到最佳状态,使身体更强壮,防止疾病的发生。对于患者来说,练气功能增强机体的自我修复和自我调节能力,从而促使疾病的好转与痊愈。因此,气功锻炼不仅是治疗措施,而且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练气功时人的大脑皮层处于耗能活动减弱和储能活动加强的抑制过程,对大脑皮层的机能产生了良好的恢复和调节作用,这是气功祛病强身的基础。练气功时,可使呼吸频率减低到5-7次/分,膈肌活动幅度加大2-3倍,虽然呼吸的次数减少了,但由于胸腔负压大大增加,每次吸入和呼出的气体量大大增加。练气功时人体的基础代谢率下降19%,最大到37%,体内血液呈现再分布状态,末梢血管扩张,微循环改善,组织灌流量增加,从而使结核病灶部位的药物浓度增加。
活动性肺结核病人练功,以强壮功为主,采用坐式,静呼吸方法:也有采用虚明功中的意守丹田及静呼吸法,每日4-6次,每次30-60分钟。非活动性肺结核病人用内养功的第一种或第二种呼吸法,多坐少卧,每日练4-6次,每次30-60分钟。
气功是一种自我疗法,简单易行,人人可学。开始锻炼时,应在气功师指导下进行,不可盲目练功,以免出错。只要坚持锻炼,持之以恒,定会取得明显的效果。
(二)太极拳锻炼
机体通过肺与环境进行气体交换,借此摄取氧气及排出体内的二氧化碳,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肺功能检查项目很多,通过检测肺活量、最大通气量、最大呼气中期流速、第一秒时间肺活量可以看出太极拳对肺功能的影响,所谓肺活量是深吸气后,用最大力气所能呼出的气量。通常以最大的速度与幅度呼吸15秒的总气量,再乘以4,即为最大通气量。最大呼气中期流速为深吸气后,以最快的速度用力呼气,把所能呼出的气量分为四等份,取其中间二份呼气量与相应呼气时间的关系。第一秒时间肺活量为第一秒呼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比。
坚持太极拳锻炼的人,由于在打太极拳时采取拳式呼吸,即要求吸匀、静、深长,使膈肌和腹机的运动增强,呼吸肌得到充分锻炼,从而增加了肺活量。有人曾将肺结核病人分为两组,一组练太极拳,一组不练太级拳,对照其肺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练太极拳组肺活量、最大通气量、最大呼气中期流速、第一秒时间肺活量均有增加,说明打太极拳对提高肺功能有良的效果。
练太极拳不但能改善呼吸,同时可改善消化功能,促进血液循环,调节新陈代谢,增加免疫功能。练太极拳最好在拳师的指导下进行,从简到繁,循序渐进,每日清晨练20—30分钟。患者应根据自己的体力情况来锻炼,不可强求一律,以打完拳后不感疲劳为宜。
总之,体育锻炼也能达到养生的目的。
5、体育养生是什么?
这种身体运动是为养生长寿服务,即以养护生命知使达最长期限为目标的体育活动。由于它以养生保寿道为目标,有其独特的理论、方法和运动方式,我们称之为中国养生体育内。中国养生体育的起源 中国养生体育有着非常古老容的历史。
6、简述体育养生应遵循的原则,结合自身情况,论述自己如何进行体育养生。500字以上,谢谢!
体育养生的原则,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松静自然,二动静相兼,三练养结合,四循序渐进,五,持之以恒。
在松静中,放松不但有助于身体的调节,而且对心理状态的调整,也有良好的作用。自然则反映了宇宙万物之规律,是贯彻在体育养生功法训练全过程中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影响体育养生功法练习的重要因素,顺应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出一招一式的匀细绵长。
动静相兼是指动于静的有机结合,这里的动是指动工经,是指经功动功与静功是各有特点,且又有紧密联系的两种体育养生功法,动静相兼是练习形式上的动与静的紧密配合与合理搭配,是思想与形体的活动及安静,两者是相对的行动,则神意境晋级又能生动
练养结合是指练功与自我调养结合起来,练功对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然而只顾练功,不注重调养,就违背了令养结合的原则,也就达不到预期的健身效果,两者必须密切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练习体育养生功法,不能急于求成,不要妄想几天之内就能运用自如,必须由简到繁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是发自练习者内心的行为表现,坚持练功,要靠自己的决心和毅力,再端正自己练功目的的前提下,调整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一点点收到功效的积累效应。
7、什么是传统体育养生学
传统体育养生学是中国传统养生学的一个分支,是古代的养生学说与强身健体的锻炼方法相结合的民族文化遗产,传统体育养生学是通过身体自身的姿势调整,呼吸锻炼,意念控制,使身心融为一体,达到增强人体各部分机能,诱导和启发人体内在潜力,起到预防疾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是一门涉及身心相互作用的复杂生命现象和规律的人体科学。
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在生产、生活与疾病作斗争中强身健体的经验总结,是我国优秀文化中的瑰宝。它对预防疾病,强身益智,涵养道德,延年益寿,强盛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传统体育养生是依靠人体自身的能力,通过调养精神和形体,起到改善人的整个机体功能的作用,它既能养生又能治病,具有医疗和体育的双重属性。
(7)体育养生环境选择扩展资料: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不断探寻生命的奥秘。经过不懈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的祖先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经验。在我国5 000多年的传统文化和养生经验中,有关养生之道和养生方法的论述十分丰富,卷帙浩繁,博大精深,这些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明水平,为我们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传统体育养生学融各种防病、治病、健身、修炼方法于一体,具有健身延年的实用价值,传统体育养生学的各种方法和套路动作简单易学且不受时间场地限制,深受大众的喜爱。
本教材首先论述传统体育养生的理论,简述传统体育养生的概念、发展简史以及基础理论,然后介绍经过历史检验、操作简便、功效显著且无副作用的练功法,如易筋经、八段锦、五禽戏、内养功、练功十八法、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三十二式太极剑、养生太极掌、太极养生功法等,最后介绍了运动处方的分类、制订运动处方的基本原则与程序、运动处方的格式及运动处方范例等。
8、运动健身和养生的取舍,我们应该怎么选择?
首先,养生与体育的预期目标不同。体育追求的是强健,养生追求的是康健。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为训练战士设置的,为了提高士兵战斗训练的兴趣,所以,目标是更快、更高、更强。在当时的作战条件下,士兵强壮的体魄,会对一些战斗的胜负产生重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为了提高士兵战斗力设计的竞技体育,在中国是划在武术里,民间摔跤、抓羊、玩石锁等也属此类,但武术与民间竞技体育,不属养生,甚至与养生的目标恰恰相反。
但体能和技能的训练还是需要的,不仅是将士需要,在日常的劳动中也需要,但体能和技能的提高又可能有损健康,怎么办?除了用游戏来代替竞技体育,作为适度提高技能的手段外,更重要的是练武的人另修养生功夫。中国养生术的动功——导引术起源很早,相传大禹就创造了禹步,据说就是道士在仪式上走的踏罡斗步。有明确记载的是华佗编创的五禽戏。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导引术终于和技击术(武术)合流,形成了太极拳及其理论。
其次,养生与体育的锻炼理念不同,严格来说,体育讲锻炼,养生讲修炼。锻炼从养生文化看来,恰恰是有损于健康的。因为超强的压力,就像使机器超负荷运转,可能一时间取得超常的效益,但必然对机器的寿命有损害。而从养生角度看来,健康主要是内脏的健康,因为内脏得病,可能危及生命,而肢体哪怕短截,肌肉哪怕切割,只要处理得当,对生存无妨。养生是从生存角度来定义健康的。
所以,修炼的自内而外也有两层意思:由充盈的内气来与外部环境交流、协调、平衡,修去过强的主观情志,顺应自然变化。在修炼方法上,意念顺应内气运动,带动肢体动作,如太极拳的“以意领指,以指领气,意到气到”,与气功中的自发动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