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养德与养生的关系

养德与养生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0-07-03 07:55:19

1、“静”与“养德”有何关系?

利益的得失与品德的好坏
古往今来,追逐利益的人往往只注重方法和手段,而不注重自己的德行修养,他们以为,道德与利益是毫无关联的.其实不然,道德水平的高低往往决定着利益的得失.
古人说,“信,乃立世之本也”.为什么古人这么看重“信”呢?信,即诚信,是一个人对事对人应有的基本品德.如果一个人连基本的诚实守信的品德都不具备,那么他又怎能获得别人的信任,从而实现自己的利益呢?现代企业,无不以诚信待人为公司的第一立世准则,可见,不论是个人,还是一个企业,诚信的品德,是他获取利益的首要条件.
“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为什么大海可以如此宽广,如此波澜壮阔?因为他有天地之间无与伦比的胸怀——包容.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低,与他的包容心有很大关系,善于包容别人的人,别人也愿意为他效力.战国时,齐国公子孟尝君,注重自己道德水平的修养,同时用一颗包容天下的心欢迎天下贤士,一时,群贤毕至,门客三千,孟尝君对每个人都礼待有加,后来,当他落难时,是这些门客帮他渡过难关,重新得到了丢失的利益.试想,如果不是孟尝君有美好的品德,那么即使他有一时的辉煌,也终会因为品德的低下而丧失手中的利益.
美好的品德能够帮助人们获得利益,同样,卑劣的德行也会使人得不到利益以至丧失到手的利益.如果庞涓当上魏国军师后善待孙膑,即使孙膑的才华掩盖了他的光芒,他也会因为举荐贤能而受人尊敬.可是他没有,他用卑鄙的手段迫害孙膑,最后只落得个身死人手的下场.这不能不让我们深思,有谁会愿意和一个道德品质败坏的人结交?失去了众人的依托,又怎能握住手中的利益?
美好的德行带来利益,卑劣的德行令你丧失手中的利益.古代如此,现代更是如此.所以,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我们更应注重品德的修养,这样才能在以后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恶灵退散

2、静心养身、俭心养德

(静心 ) :谓的静心,就是指知人心静如水,心无旁骛的时候的感觉。在这种时候人会感觉自己存在于虚空之中。静心是一种状态,你只是很宁静,没有思想要去集中精神,没有主题要去沉思,没有客体要去静道心冥想,其他的一切东西都消失了。

(养身 ) :养生,动词也,亦可为名词。原指道家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即调养、保养、补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现代意义的“养生”指的是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内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

合起来就是适应生活的规律,不要什么都操之过急,一昧求快。一定要保养(涵养)。开阔视野、通达心胸、广闻博见,通过对自身的道德和素质的修炼和提升达到静心养身的境界容

3、常言道动以养身静以养心…以养德

在诸葛亮的诫子书中曾提过: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4、“养德,养生,无二术也。” 这是谁的话?

出自《医先》,由王文禄(明代医学家、养生学家)提出。养德;培养道德。养生:保养身心。无二术:没有不同之处,是一致的。

5、古人言“养生必先养德,大德必得其寿”,此话怎讲?

古人言“养生必先养德,大德必得其寿”,这话意思是说要想长寿,必须得有好品德。有些人可能认为道德修养和长寿之间有一点距离。但是,仔细想想,如果一个品德受损的人,他整天想的是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诽谤他人,也许他做了一些见不得人的阴谋,每天都害怕被他人发现,他的精力极度紧张和恐惧,这样的人怎么能活得健康长寿呢?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高尚的态度可以使身体分泌有益的荷尔蒙,并将血液中的各种成分调节到最适当的水平。同时,大脑会分泌一种天然镇静剂,使人获得稳定和快乐。自古以来,我国历代医学专家和医生都把道德修养作为保健的重要内容之一。

唐代药王孙思邈指出: 故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其行兼于百行。会百行周备,虽绝药饵不祈善而求福,不求寿自遣。” 也就是说:没有好的品德不论服什么药,还是去祈求,都不会益寿延年。古人明确指出了学生的培养与他们的品德之间的密切关系。每个品德高尚的人都有两个基本素质,一方面,他们可以正确地认识自己。

品德高尚的人知道自己想要的日子,想追求什么,不要求自己或他人,并且知道知足是幸福。另一方面,他们在与人打交道时并不自私。他们可以制定总体计划并考虑他人。他们能做好事,积累美德,愿意付出。最后,品德高尚的人心胸宽广,冷静冷漠,健康的心理状态给他们带来健康的身体和长寿。

6、翻译,中医养生首先在于养德?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laims that the cultivation of morality comes before the cultivation of health.

7、静以养生,俭以养德。是什么意思?

满意答案生如夏花11级2009-10-05静——意有安静、平静、心静、静百气凝神。 静是一种境界,静使人气和,气和即能修身。所谓修身,就是“克已”,完善人品操行,度提高人生境界。修身的标准是 “仁”和“礼”:仁,形二人,意为人人和睦友爱, “仁则爱人”。礼者,社问会人际关系也,是“仁”的社会体现。俭:勤俭、节约之意,勤俭能提高人的情操,使人作风谨严、态答度谦和。“俭、德共之,侈、恶之大也。”俭是道德的根基,养生须先养德。 追问专: 可不可以把这句话直接翻译 回答: 静使人气和,气和即能修身,而勤俭能提高人的情操,使人作风谨严、态度谦和。属

8、“养生”和“养身”有什么区别

养身就是保养身体、调理身体,偏重在具体的身体机能上,而且不会太具备长远性。比如说“孕妇刚生产完,要注重养身”;“某运动员受伤后做了手术,要请假养身”等等。

养生是保护生命、延年益寿。我国中医及佛学十分重视预防保健,称为养生,通过精神调养、食疗药膳、养生功法等等整体综合措施。达到体质增强、防治疾病、防止衰老,延长生命的目的。

(8)养德与养生的关系扩展资料:

养生,动词也,亦可为名词。原指道家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即调养、保养、补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现代意义的“养生”指的是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

保养,是指遵循生命法则,通过适度运动,加之外在护理等手段,让身体机能及外在皮肤得以休养生息,恢复应有机能,这是养生的第一层面;

涵养,是指开阔视野、通达心胸、广闻博见,通过对自身的道德和素质的修炼和提升,让身心得到一种静养与修为,从而达到修心修神的目的;

滋养,是指通过适时适地适人,遵循天地四时之规律,调配合宜食疗,以滋养调理周身,达到治未病而延年的目的。

实质上,养生就是保养五脏,使生命得以绵长的意思。

养生学是一门涉及诸多学科的综合科学,它包括中华中医学、康复学、营养学、美学、心理学、国学、物理学、化学、艺术、烹饪、运动学、佛学、道学、儒学等等。

参考资料:网络-养生

9、静以养身,俭以养德。的意思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此句出自诸葛亮的《戒子篇》:

“夫抄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
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

译文:
君子的操守,(应该)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不澹泊就不能明晰志向,不宁静就不能高瞻远瞩。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 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偏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经时济世,可悲地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却哪里来得及!

与养德与养生的关系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