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吕洞宾养生

吕洞宾养生

发布时间:2020-07-03 02:23:07

1、吕洞宾醉酒提壶力千钧 其他几句是什么?

这是醉八仙拳法的招式内容,原文如下:

吕洞宾醉酒提壶力千钧,铁拐李旋踵膝撞醉还真,汉钟离跌步抱酲兜心顶,蓝采和单提敬酒拦腰破,张果老醉酒抛杯踢连环,曹国舅仙人敬酒锁喉扣,韩湘子擒腕击胸醉吹箫,何仙姑弹腰献酒醉荡步。

醉八仙拳是以道家的八仙为名,模仿八仙各饮酒醉态而形成的传统拳术。属象形类拳种之一。腿走八卦、醉眼朦胧、跌跌撞撞、摇摇摆摆;实际上形醉意不醉,拳醉心不醉,有其独特的手眼身法步。

(1)吕洞宾养生扩展资料

醉八仙拳由基本功、配套、套路、功力等组成。其中包括:踢打、擒拿等地上技术,又有缠锁、摔跌等地面技术,故又被认为是“地趟拳”的一种。“醉八仙”,是模拟吕洞宾、铁拐李、张果老、韩湘子、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蓝采和八位道家仙长形姿为特色,动作名称人物特点创编。

拳源于易,“醉八仙”内容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分刀、枪、剑、棍、拳五个内容,拳法套路:有简八式,即八个动作组成是醉八仙的入门拳法,也是醉八仙的基础拳法,老少皆可练习,根据五行生克编创而成,有很高的养生价值。

由此八式,分别各演变八式,即八八六十四式。手法有点、抓、劈、插、刁拿、扣;身法有撞、挤、靠;腿法有勾、挂、盘、剪、提、蹬、弹、缠、扫、戮;步法有滑、叉、盖、跳等。其跌扑滚翻的内容有“翻身”、“乌龙绞柱”、 “鲤鱼打挺”、“抢背”、“盘腿跌”、“前、后滚翻”等等。

醉拳在发展过程中,吸取了“地趟拳”的技法,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其拳经要决曰:“地龙真经利在底攻,全身卧地强固精明,伸可成曲停亦能行,屈如伏虎伸比腾龙,行停无迹伸曲潜踪,身坚如铁法密如绳,翻猛虎豹转疾雏鹰,倒分前后左右分明”。

2、吕祖养生酒多少钱一盒

吕祖养生酒是山西洞宾酒业公司开发的新一代养生保健酒。吕洞宾养生酒组方设计源自《吕祖全书》中记载的吕洞宾用以济世度人的养生古方,是一种纯天然的养生酒。采用传统白酒发酵工艺,挖掘吕祖(八仙之一吕洞宾)养生的历史文化底蕴,结合吕祖道教——全真教的养生文化精髓,再利用先版进的微生物有益菌工艺,聘用国家知名白酒专家和微生物专家,共同开发出来的一款新产品。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多种营养物质,主要为微量的高级醇及较多的维生素.含有18种氨基酸,人体所必须的氨基酸就有7种。氨基酸为人体生长发育和维持体内氮含量平衡所必须,某些氨基酸体内不能自行合成,不许有饮食中摄取。吕祖养生酒正是含这类氨基酸比较完全的养生酒,具有强身健体的药权效。

单价180元

3、谁知道醉八仙的口诀!

吕洞宾——醉酒提壶力千斤

铁拐李——旋争膝撞醉还真

钟离权——跌步抱提窝心顶

张果老——醉酒抛杯踢连环

韩湘子——擒腕擎胸醉吹箫

蓝采和——单提敬酒拦腰破

曹国舅——仙人敬酒锁喉扣

何仙姑——弹腰献酒醉荡步

“醉八仙”出自民间,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很高的艺术性,“醉八仙”的技击特点,在于寓拳法于醉形中,似醉非醉,以醉态、醉意来迷惑对方。以“拳无拳,意无意,无拳之中是真意”为其宗旨,做到醉中藏法。法法似醉,形醉意千醉,步醉心不醉。

“醉八仙”的动作要求忽左忽右,行踪飘忽不定, 身形如狂似癫,步法东扯西牵, 拳法刚柔相济,快速灵活,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把对方击败。“醉八仙”在战术上,讲究虚守实发,逢击而避,乘隙而入,指东打西。

后来“醉八仙”逐渐演变成了醉拳, 但“醉八仙”的一些实用技击散手在民间流传尤是广泛,千百年来一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3)吕洞宾养生扩展资料

八仙是中国民间传说中广为流传的道教八位神仙。八仙之名,明代以前说法不一,有汉代八仙、唐代八仙、宋元八仙,所列神仙各不相同。

至明代吴元泰《东游记》始定为:铁拐李(李玄)、汉钟离(钟离权)、张果老(张果)、吕洞宾(吕岩)、何仙姑(何琼)、蓝采和(许坚)、韩湘子、曹国舅(曹景休)。

八仙简介

1、铁拐李。在民间传说中为八仙之首,有的书中称其姓李,名洪水,隋朝峡人,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则说他姓李,名玄;赵翼的《陔余丛考》中又说他姓刘。有说他是唐玄宗开元、代宗大历之间人,学道于终南山,一次元神出壳,没曾想肉身为虎所食,只得投身于一个跛乞丐。

2、钟离权。名气仅次于铁拐李,他在八仙中地位较高,特别是由于道教徒的吹捧,名声更大。元时,金真道奉为“正阳祖师”。有关其人物原型,约出现在五代、宋初之际。《宣和年谱》、《夷坚志》、《宋史》等书都有他事迹的记载,只是后来讹为汉钟离,才附会为汉代人。

3、张果老。是八仙中年迈的仙翁,名“张果”,因在八仙中年事最高,人们尊称其为“张果老”,历史上实有张果其人,唐开元年间《唐玄宗敕封仙人张果记》记载其为“邢州广宗人也”(今河北省广宗县张固寨村人)。

4、吕洞宾。在道教中,全真道奉其为“纯阳祖师”,又称“吕祖”。吕洞宾,蒲州河中府(今山西芮城永乐镇)人。原名吕喦("喦”或作“岩”),字洞宾,以字行,道号纯阳子,绰号回道人。吕洞宾为天下道教主流全真道祖师,是中国传说中著名的仙人及道教的八仙之一。

5、何仙姑。是八仙中唯一的女性,有关其身世说法不一。一说她是唐朝人。宋初《太平广记》引《广异记》称有“何二娘”者,是位以织鞋为业的农妇,后因嫌家居太闷,游于罗浮山,在山寺中住下,经常采集山果供众寺僧充斋。

6、蓝采和。八仙中有位玩世不恭,似狂非狂的行乞道仙。南唐沈汾《续仙传》、宋初《太平广记》、陆游《南唐书》等书均载有他的事迹。是唐末至五代时人。其行为怪僻,贪杯喜唱,平时穿一身破蓝衫,一只脚穿只靴子,另一只则光着脚丫子。

7、韩湘子。唐韩湘子,字清夫,是古代中国民间传说故事中的八仙之一,擅吹洞箫,拜吕洞宾为师学道。道教音乐《天花引》,相传为韩湘子所作。

8、曹国舅。排名八仙之末的曹国舅,出现的时间最晚,流传的仙话也较少。其身世,说法大同小异,都和宋仁宗的曹皇后有关。《宋史》有传,曹佾,字公伯,曹彬之孙,曹皇后的弟弟。他性情和易,通晓音律,喜爱作诗,封济阳郡王,身历数朝而一帆风顺,年七十二而寿终。

4、求2个古代长生者、养生的笔记小说出处或者名字

吕洞宾 《百字碑》
《阴符》宝字来逾三百,《道德》灵文满五千。今古上自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
《庄子》、百《冲虚经》、《文始真经》、《太上老君常说清静经》
《化书度》。。。
周易参同契,这个我实在问看不懂
女仙人曹文逸的灵源大道歌
高上玉皇心印妙经
无根树
刘玉答蟾,张紫阳,张伯端。。。太多了

5、有那书籍是养生经典的著作?

儒学经典:《大舜十六字心法阐义》《周易阐真》《易经》《孝经》《大学注解》《中庸注解》《大学解要》《中庸解要》《论语》 《孟子》
太极拳经典:《张三丰全集》

道家经典:《道德经》 《清静经白话解说》 《西升经》 《庄子》 《吕洞宾全集》《性命圭旨》 《清净经图注》 《何仙姑宝卷》 《八仙得道》 《太上感应篇》 《七真天仙宝传》

佛学经典:《南屏疯僧注解金刚经》 《金刚经六祖口诀》 《金刚经白话浅言》 《燃灯佛注解金刚经》 《观音菩萨自注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义》 《坛经白话浅言》 《圆瑛大师解楞严经》 《黄檗传心法要》《达摩祖传》《达摩宝传》 《佛学不是迷信》 《初学入德之门》

基督经典:《圣经》

伊斯兰经典:《古兰经》《天方性理本经注释》《礼书五功释义》《五更月偈》

其他书籍、文章:《中华民族真气健身养生法》《生命理学》 《三教真传》 《略解西游》《西游原旨》 《西游真诠》 《化性谈》《罗汉功》 《大成拳宗师王芗斋谈拳学要义》 《生命安全论》《人类生命科学保健法》 《菜根谭》 《顺治皇帝归山词》《疗心灵 治心私》 《修心人为什么要吃素》《回答部分问题》《顺其自然随想》《道理简介》《人贵自知》

里面都多少有养身之道

6、道教有哪些促进身心健康的方法?

道教重视人生,重视生命,积极探讨如何才能使人长生久视。为了促进生命的健康长寿,道教探索出了各种养生方法。道教养生三原则:自然养生原则、清静养生原则、以德养生原则所谓的自然养生,就是顺应自己的本性,不加强为。比如你困倦了,就要上床睡觉,这是自然的;可是如果你明明感觉到非常困倦了,还是坚持不睡,继续加班加点、或者是娱乐,那就是不自然了。饥而食,渴而饮,乃生命之自然。食必求精,饮必求美,则非生命之自然。老子主张"为腹不为目",也就是希望人们以满足维护生命健康的自然需求为度,而不要过分追求感官享受。否则"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求生之厚"反而伤生。那么,是不是说你整天无所事事就符合自然养生之道了呢?也不是的。过于安逸也不是养生。庄子说:"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庄子·大宗师》),就是说天地既然赋予了我形体,就要以我一生的劳作作为代价,使我的老年得以安逸地生活,用死亡来使我安静地休息,这是天经地义的,这是自然的。该努力的时候不努力,该休息的时候不休息,那就不自然了。所以劳逸结合才是最自然的。所谓的清静养生就是要做到"淡泊宁静,清心寡欲,心平气和"。道教的一切功法无不是以内心清静为基本起点,而一切功法也不过是以追求那种常清常静的心态为最终目的。达到常清常静的境地,才能真正步入养生的佳境。清静养生重要的是要淡泊名利。老子指出:"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过分贪求名利的人,必定要劳心费力,付出沉重的身心方面的代价。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指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他奉劝那些贪图名利的人,"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生命的健康,首先取决于个人的心态情绪。清静则可以使人心和神安,恬淡虚明。一个人若能做到恬淡、虚静,就不会被外因所扰,不论生活环境如何,都不会忧思困苦。动中守静《清静经》说"真常应物",要"常应常静",才能达到"常清静"的境界。吕洞宾也说:"真常须应物,应物而不迷。"我们都知道,在无事时保持心灵的清静是比较容易的,要在日常劳碌中始终保持心灵的清静,可就太难了。而道教修行,就是要"常应常静",事来则应,事去则静。如同明镜,物来则照,物去则镜中无影。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心有主宰,不为物转。无论顺境逆境,无论富贵贫贱,始终不放弃自己的人生目标,始终如一地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方能心静如水,恬淡自适。在处理纷繁复杂的世事过程中,要遵循《庄子》所说的"去智与故,循天之理"的原则,即按事情当然之理去做,而不要逞小聪明,不要有私心杂念。这样,才能不患得患失,才能保持心灵的宁静。

7、有记载的道家养身气功吗?

ZT

在道家气功的修炼中,入门后的第一个阶段便是筑基阶段。亦称:“百日筑基”。
所谓筑基,顾名思义就是打地基的意思。大家都知道,高楼大厦平地起,关键在于打好地基,地基打好了才能盖起大楼来,倘若地基不固,即便盖好大楼也会倾于一旦。
道家气功的修炼,犹如盖大楼一样,也需要筑基,这里指的筑基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要以所选功法的要求,在明师的指点下,炼精化气(男)、炼血化气(女),以堵漏失;二是用精、血化气后形成的体内真气(生命能量),去疏通、修补身体的病变。
一、堵漏与修补
1、堵漏:
男、女性进入青春发育期后,都会出现正常的生理现象,男会遗精,女有月经。这在道家养生学中称之为“身漏”,即称“漏身之体”。精与血为人体生命的“至宝”,也是人类繁衍生息的根本。但繁衍生息男无须天天走、女不该月月失。然人类生性贪图享乐,更恋床地之欢,固造成生命能量的浪费,使元气走失、疾病丛生而不能怡享天年。故历来修道仙术的第一步便是“百日筑基”即“练精化气和练血化气”。在气功隐语中称:“擒白虎(炼精化气)斩赤龙(炼血化气)”,即“堵漏”。道家先师吕洞宾所讲的“顺则凡、逆则仙,只在中间颠倒颠”便是此意。
初习者往往咬文嚼字地去理解气功术语,以为百日筑基,就是一百天完成,其实这里所指的“百日”并非百天的意思,而是以百日来形容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完成的意思。
至于到底需要多少天来筑基堵漏,这与所选的功法、有无明师指点、练功时的入境程度、每天所化的练功时间、及每个人不同的身体状况等诸多因素有密切的关联,无统一标准可循,更不是修炼者的主观愿望所能决定的。
2、修补
所谓修补,指的是修补已漏之身。这里所指的已漏之身,并不是单纯指走精与漏血,主要是指由于体内元气的走失,造成真气(生命能量)不足所引起的各种病变。因此,一般人认为未婚男女是童子身、练功无须百日筑基的看法无疑是偏面的。
二、关于气机运行
在医疗气功(大部分是道家筑基功演化而来)静功的修习中,大部分学员在筑基阶段,都要经历得气、行气、疏通和冲击四个过程。
1、得气
道家气功的修习,一般通常从“命功”入手,”所谓命功,即筑基功。而筑基功的下手功夫一般都在下丹田开始,修炼者首先会感受到练功时腹内肠子蠕动增强,频放矢气(屁)继而出现丹田发热、小腹发热等得气现象。
2、行气
随着修炼者自身“堵漏”化气和练功中外气内收的能量积聚,小腹发热伴有充实感,这是体内的真气逐渐累积的表现,随之真气就会按照自身的规律在体内运行,身体会出现一些反应。
3、疏通
由于人体正常的组织和经络都是通畅的,因此气机运行时通过正常的组织和经络时一般是没有感觉的。但人体经络中通常会有很多小的气滞点,这些小气滞点尚未形成病变,所以平时没有什么感觉,但由于练功后能量的增加,运行力度也随之加大、加上练功时意识内守,对身体的感受远比平时敏感,气机运行在疏通这些小气滞点时便会产生热、涨、麻、疼、痒、冷、重压、蚁行感等八触现象,俗称“气感”。
4、冲击
当气机运行到有明显病变或不正常的经络时,气行受到强大的阻力,这是因为所有气质性病变的部位,经络都处于淤滞或堵塞状态(气滞、血淤、痰凝、湿聚等),气要通过受到病变的阻碍,就形成了两个相反的力,冲击力和阻滞力,病变部位受到外力的冲击就会出现明显的反映,如:疼痛、发热、出血、及其他类似于病情加重的反映。这便是气功界通常讲的“气冲病灶”。道家气功把这一阶段称之为“脱胎换骨”前的“大死大活”过程。
气冲病灶的过程,少则几小时、几天,多则几个月,有的病情较重或年老又身患多种疾病的学员,甚至经历几年的气冲病灶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撇开精神因素和念力调控的因素)是以修炼者自身所积聚的能量的量级和体内需要修补的疾病的性质、严重程度及病变部位的多少来决定的。
三、关于气冲病灶
(一)、气冲病灶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即找病、翻病和退病的过程。
1、找病
当气机运行受到较强的阻力而体内能量尚不足以冲开病灶时,气机的运行便会自动改变运行路线,当另一运行路线再次受到强烈的阻滞时,便会再次改变路线,如此不断循环,一方面将体内足以冲开的小病灶(气滞点)全部疏通了,另一方面也把由于能量不足而暂时冲不开的病灶一个个地暴露出来了,这个过程就是找病的过程。
2、翻病
第一阶段的找病过程使绝大部分经络变的更为畅通,修炼者的能量在不断的练功中得到加强,便会直接冲向已经找到的病灶,并以更大的力度加以冲击,使各种病灶的症状更加突出,各种疾病都被翻了出来,这就是翻病的过程。
翻病过程是修炼者修复体内疾病的相持阶段,也是经历痛苦磨难的阶段,这个时期,不但修炼者自身会感到身体的明显不适,病情“明显加重”。如果此时到医院检查,各项指标往往也处于暂时的失衡状态而变的不正常。因此,道家气功将这一阶段称为“大死大活”阶段。不少患者由于对气功治病的机理不了解,往往在这个阶段败下阵来,放弃继续修炼而导致半途而废,实在可惜。要知道没有“大死”的过程是不可能有“大活”的结果的,更谈不上“脱胎换骨”和“返老还童”的效果了。
3、退病
病灶和真气经过一段时间的相持后,随着修炼者不断练功,体内的能量不断得到补充,病灶(大的气滞血淤区)在真气的不断冲击下,逐渐化解、缩小乃至完全消失,患者自身感觉的各种疾病的症状也会逐渐减轻、消失。这就是退病的过程。
(二)、找病翻病的三个层次
找病和翻病的过程是不以修炼者主观愿望为转移的,气机运行有它自身的规律,它不但要把你了解的病翻出来,还要把许多你并不知晓的疾病也翻出来。因此往往会给一些不了解气功治病规律的修炼者带来困惑,有的甚至误认为自己练功出了“旧病未去、反而病越练越多”偏差。其实这是道家气功修炼中极为正常的好现象,因为筑基补漏,不能光去修补你知道的病,必须对身体进行全面彻底的修复,才能真正算得上“脱胎换骨”。而“全面”、“彻底”,必然包含了三个层次的疾病。
1、过去的病
一些多年前所患过的伤病,有些虽然早已康复,但因伤病在愈合时组织结构发生某些变化(组织粘连、手术刀口的疤痕等),经络组织并不通畅,气在冲击这些组织时,便会出现疼痛,酸涨等旧伤旧病“复发”的症状。
2、现在的病
你所了解的现时正患的疾病,气冲时便会出现症状加重、疼痛加剧的现象。
3、未来的病
所谓未来的病本身就有三种情况,一种是自己并不了解、尚无症状的“已病”(已有的病);一种是没有症状的早期病变,如:中医认为的肾虚、肝瘀、心火等;另一种则是真正的“未病”(处于潜伏期的将来的病)。
这三种自己并不知道,甚至连医院也无法诊断出来的“病”,在气冲病灶时,也会被翻出来。
综上所述,对于修炼者或希望通过医疗气功的修炼、达到康复疾病目的的人来说,“百日筑基”,无论从修炼入门到康复疾病都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在这一阶段的修炼中,气冲病灶是修复“已漏之身”的必经之途、是筑基阶段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有通过了这一步,疾病才能康复,继续修炼才有了根基。

http://www.366.in/jiaqigong/index.html 这里有记录道家气功

8、吕洞宾背的剑叫什么名

世多称吾能飞剑戮人者,吾闻之笑曰:“慈悲者,佛也。仙犹佛耳,安有取人命乎?吾固有剑,盖异于彼:一断贪嗔,二断爱欲,三断烦恼。此其三剑也。”

〔唐〕吕岩:《吕帝文集·江州亭自记》

【按语】

吕洞宾(798一?)是唐末著名道士,气功大师,名岩。相传他在六十四岁的时候考中进士,游长安,遇钟离权,受“大道天遁剑法,龙虎金丹秘文”,遂得道。据二十四史的《宋史》记载,他精通剑术,百余岁而色如童子,步履轻疾,顷刻数百里,世以为神仙。

吕洞宾在内丹术方面造诣甚深,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就有十分广泛的影响,关于他的种种神奇故事,当时即已传播于远近。有人甚至误传他能飞剑杀人,他听了之后笑道:“慈悲为怀,是佛的根本。仙家也和佛家一样,哪会有伤人性命的道理?

当然我也有剑,但和传说的不同:一把用来斩断贪婪嗔怒之心。一把用来斩断爱欲之心,一把用来斩断烦恼之心,这就是我的三把宝剑。”

吕洞宾此语,深刻地指出了养生之术最根本的地方就在于修养心性,可谓不刊之论。

与吕洞宾养生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