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诸葛亮养生

诸葛亮养生

发布时间:2020-07-02 23:34:19

1、诸葛亮的为人处事

善于运用心理战术的诸葛亮也在空城之计、三气周瑜、七擒七纵中向我们完美的体现了这一点。正是凭借过人的才识、超凡的智慧以及强大的人格魅力,才成就了他一生的卓越成就,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2、诸葛亮为什么短命只活了53岁?

在那个时代56不是短命,按平均寿命算属于高寿了,贵族一般寿命长一些,再贵族里活到56也可以了。当时56相当于现在七八十

3、《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为什么喜欢穿一身道袍?

《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总是摇着羽扇,一副指挥若定的样子。有很多场合,他都穿着道袍,比如借东风、比如以七星灯祈禳续命等等。他出山前隐居隆中,还说等功成后归隐之类的,活脱脱是个逍遥避世的道人。

诸葛亮是道人吗?当然不是。道教的主要宗旨是修行得道、炼丹养生、逍遥避世、无量度人。诸葛亮一生在仕途孜孜进取,是标准儒家知识分子。他事必躬亲,勤于政事,54岁去世,根本就不会养生。

那么,《三国演义》为什么这么写?

首先,这是罗贯中的安排。鲁迅点评《三国演义》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把诸葛亮写得太厉害了,以至于不似人类。为了达到这种效果,他用各种手段故意神话诸葛亮。最能让人产生神秘感的,无疑是宗教,道士总是给人一种神仙的感觉。

第二,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当时佛教还未在中国流行,中国本土宗教就是道教,而且当时影响很大。道教的教义基本来自《道德经》,但是各个流派又有区别:

张角的太平道影响最大,甚至造成东汉灭亡。张角笼络人心的主要办法是看病,让病人自己忏悔,如果康复了说明病人很真诚,否则说明心还不够诚。东汉末年疾病流行,百姓畏之如虎,这一招非常有效。

张道陵的五斗米教影响也很大。张道陵的发迹地在蜀中、汉中一带,他的儿子、孙子、孙女等人都是五斗米教的大师,孙子张鲁做了镇南将军,邑万户。曹操对张鲁也很重视,张鲁归降后,让自己的儿子娶了张鲁的女儿。

还有一位于吉,据说是《太平经》的作者,对张角、张道陵的影响都很大。于吉跟底层民众接触少,主要是走达官贵人的上层路线,虽然也制作符水给人看病,不过影响不大。

4、诸葛亮他会早逝,是因为什么?

迷信天命,不信科学
诸葛亮的身体素质本来是很好的。从小参加劳动,身长八尺,十七岁和姐姐、弟弟寄居襄阳城西二十里隆中山村,“躬耕陇亩”到二十七岁才脱离劳动出山辅佐刘备,是一个经过劳动锻炼的知识分子。直到45岁“五月渡庐,深入不毛”都没有生病。但他不重视保健养生,不晓得“我命在我不在天。”甚至错误认为个人寿夭完全由上天决定,自己无能为力。例如:《三国演义》第九十回载:诸葛亮将兀突骨的三万藤甲军诱入盘蛇谷中,尽数焚死,尸横遍野,这本是战争必然的产物。诸葛亮却迷信天命,垂泪而叹曰:“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甚至病危,还不相信医药治疗,却迷信“祈禳之法”步罡踏斗,祈祷禳星,这种荒诞邪说肯定是要失败的。但他却归罪于魏延“将主灯扑灭”,绝顶聪明的人却愚昧迷信到如此不可思议。相比之下,曹操却清醒得多,他对左慈歪理邪说,坚持批判镇压。但对中医保健养生科学却深信不疑,西晋《博物志》卷五《方士》载:东汉末年陇西名医封君达,魏主曹操向他请教保健长寿之术,他说:“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勿过极、少忽过虚,去肥浓,节酸咸,减思虑,捐喜怒,除驰逐,慎房事,春夏施泻,秋冬闭藏”。曹操非常赞赏他的意见,并身体力行,所以虽日理万机,还精力充沛,活到六十六岁高龄。晚年病重,群臣奏请设醮修禳,他坚决不同意说:“寿期已尽,无所祷也”。
超常工作,透支生命
诸葛亮在致后主刘禅的《后出师表》说:“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话可是说到做到,成为历代忠良之士的人生坐标。但我们在敬佩其敬业精神同时,也应对他的“工作效果”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估,并进而分析他为什么呕心沥血至死都没有实现匡复汉室理想,除当时的政治形势,曹操统一了北方、改革政治,用人唯才,实行屯田制,军事和经济实力远较蜀国强大外,更重要的一条是诸葛亮不善于发现、培养、提拔、使用英才。他相中马谡,误事又害己,而有大才和功劳的魏延,却荒诞的说他脑后有反骨,一直限制使用。以致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无奈局面。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就一直处于这么一种“无人”可用和必须“事必躬亲”的状况中,这个“事必躬亲”既是无奈,又是他必须面对的唯一选择。可以说这既是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致命弱点。一个人精力毕竟是有限的,经常超负荷工作,透支生命,早衰早逝,也就顺理成章了。愚以为,诸葛亮的死完全是活活累死的,其具体死因和上个世纪我国许多中年知识分子英年早逝相同,是否可以这样说,诸葛亮成也“事必躬亲”亡也“事必躬亲”呢?
遇事激动、劳心伤神
诸葛亮虽然在军事指挥上神定气闲,潇洒自如。但在个人情感上,却容易激动,甚至忧郁不能自制。当时的思想家、医学家已经认识到情绪对健康的影响,早在战国成书的《吕氏春秋》就说:“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五者接踵,则生害矣”。而良好的情绪则可使人战胜疾病。《荀子·致士》说:“得众动天,美意延年”,意思是说心情舒畅可使人延年益寿。连孔夫子都说:“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三国演义》载:一次“忽报有人自成都来,说张苞身死,孔明闻知,放声大哭,口中吐血,昏绝于地”。旬日以后,尚“自觉昏沉,不能理事”。又一次“忽报关兴病死,孔明放声大哭,昏倒在地,半晌方苏”。由于郁怒伤肝,忧愁思虑劳伤心脾,天长日久,诸葛亮身体受到严重损害,最终导致死亡。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人在生气时,特别是在忧愁和暴怒时,机体会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的物质,所以会“气死人”。诸葛亮究竟死于何疾,史无明确记载,但据《三国志》、《三国演义》、《三国故事》等描述,愚以为他患胃溃疡或胃痛死亡较合乎医学常理。理由:一是他经常忧郁不能自制、化解,容易引起胃粘膜充血、胃酸分泌增多,因而诱发胃溃疡和胃出血。二是诸葛亮疾病贯穿一条主线——即大出血(咯血和吐血),大出血不外乎呼吸道和消化道。而史书和小说均未见诸葛亮有肺结核症状,即发烧、咳嗽、盗汗等症状描述。《三国演义》却记载:诸葛亮得知曹睿打败东吴、长叹一声昏倒在地,醒后说:“吾心乱矣,旧病复发,恐不能生矣”,接着数次吐血不止,这样吐血,从医学角度来讲,完全属于情绪所致的胃溃疡大出血。由此可知,经常过激的情绪冲动加速旧疾恶化,也是诸葛亮早逝的原因。
知识失衡、养生盲人
诸葛亮在隆中度过了十个寒暑,这十年中他白天“田间作苦”,夜间秉烛攻读,除了学习儒家经典外,还博览战国时的申、商、韩以及兵、农、阴阳各家典籍,但就是没有学医,这主要是当时社会儒学一直占统治地位,读书人重文轻理,医学和其他自然科学视为“左道旁门”、“方伎”。其实当时中医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已经有了较完整的理论,《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等一批经典著作相继问世,对气候、情绪、饮食、劳逸等对人的健康影响,讲得很透彻。令人不解的是,对诸子百家无所不知的诸葛亮,为何对保健养生知识一片苍白。他似乎忘记了这样一个事:当一个人生命都不存在的时候,再好的经国才华又如何发挥呢?应该说:诸葛亮是属于会工作不懂得生活的人。就说饮食吧,他身为蜀相,刘备得成都,对诸葛亮以及其他勋功将领都颁给了极丰厚的金、银、锦帛和田宅,但诸葛亮日常生活,却自奉俭约,“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这在当时是少见的。营养不良,超负荷脑力劳动,必然降低免疫功能,诱发疾病,连司马懿都知道:“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这方面也和曹操形成鲜明对比,曹操不但善于工作,更会休息,旅游、狩猎、歌舞、饮宴都积极参加,吃喝也很讲究营养和食疗,还亲自撰写了食疗专著《四时御时制》,这本专著不仅在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医食疗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5、静以养生下面一句是什么(诸葛亮)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此句出自诸copy葛亮的《戒子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百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
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
译文:
君子度的操守,(应该)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不澹泊就不能明晰志向,不宁静就不能高瞻远瞩。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 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知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偏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道日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经时济世,可悲地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却哪里来得及!

6、请大家以诸葛亮自身的角度分析一下他出山前的准备,急用哈~

一,文化修养的准备。这是靠常年阅读经典著作获得的。
二,实用技能的准备。靠游学,交游宾客,以及与书本知识结合的实践取得的。
三,信息渠道上的准备,时刻了解汉末时局的态势。了解各方领导人和士人投寄情况。
四,生活上的准备,诸葛亮学过养生之法。抱膝长啸。是一种养生方法。可以缓解精神压力,回归生活本源。说到底人活着是为了享受生活的。生活一团糟的人事业也不会干得好。
五,心理上的准备。在汉末投奔他人干事业。是需要心理准备的。弄不好投奔的老板一朝倾覆,自己再有才也发挥不出来。关键还在于识人。诸葛亮看中刘备。按三国志的说法是“如鱼得水,观备亮际遇,希世一时”。

7、向天借命,诸葛亮为什么延寿不成

诸葛亮不是神,平时就不懂养生,身体垮了靠禳星续命是很蠢的行为,从古到今从未有人成功过。

8、舌战群儒中为什么孔明在反驳张昭时为什么先要谈治病养生之道

很简单 诸葛亮是用重病的人来比喻刘备 刘备兵不过千 将止关张 正如久兵的人,这样的将军怎么能打硬仗呢,重病的人也不能马上吃大补品,人常说的补的流鼻血就是补大劲了

9、国学养生大概包括什么?

国学不离古文学,古医学。
养生也以阴阳五行为基础。讲求天人合一。
起居饮食。自我调养。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顺与和。顺求天道为内心平和。

10、诸葛亮每天能吃一斤大米,可为何司马懿却说他阳寿已尽?

古话都说能吃是福,吃的少了就可能是因为身体的原因,而诸葛亮吃得又少,但是做的事情很多,就是他吸收的不如他付出的。当时第5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的想法就是马上想要和曹军决战的,但是司马懿就是相反,他想把诸葛亮给拖死,所以坚决不开战。

没有办法的诸葛亮就只好就地取材,开始囤粮,准备和魏军打持久战。但是魏军这边只有司马懿是这样想的,其他人都是主战不能等,所以,其他人都不停的去劝说司马懿出站就连司马懿的弟弟也是请战的一方。当时诸葛亮派遣了使者来到魏军那边,而司马懿也是很好的招待了他,顺便也套套他的口风,他就试探的问了一下司马懿的饮食情,而这个使者,也是毫无保留的把诸葛亮的情况,向司马懿说了。

他说诸葛亮,一天只吃一斤多的饭,那基本上一些很小的刑罚都是要自己亲自批阅的。而在当时,行军打仗,一天的消耗是很多的,一个正常人,如果是在家里劳作的话,一天大概需要两斤多的米饭,而行军打仗就更多了。况且当时诸葛亮的年龄已经到了50多了,吃得如此少而又如此的操劳,所以懂得养生之道的司马懿就断言,再这样下去,诸葛亮必定会因为劳累而死。

但是其中的真假,其实只有诸葛亮才知道,因为如果,诸葛亮派遣使节到魏营,绝对派的是自己信任的人,那么一个信任的人怎么会随随便便的向敌人去透露自己的信息呢,这里或者是一个烟雾弹故意让魏军的人误会,引他们决战。

与诸葛亮养生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