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齐鲁文化特点及形成没有
齐文化--商业海洋文化
鲁文化--原始儒家文化
两着各有千秋,大约在汉朝两者融合,形成齐鲁文化
“齐鲁”一名,因于先秦齐、鲁两国。到战国末年,随着民族融合和人文同化的基本完成,齐、鲁两国文化也逐渐融合为一体。因为文化的一体,“齐鲁”形成一个统一的文化圈,由统一的文化圈形成了“齐鲁”的地域概念。这一地域与后来的山东省区范围大体相当,故成为山东的代称。
“齐鲁”和“山东”都是历史上形成的地理名词,今天看来,二者所指地理范围完全一致,可以通用。但在历史上,二者是有很大区别的。“山东”一名,在历史上所指地域范围变化很大,到宋元时期,今山东地区,才作为行政区划提了出来,而包括范围,仍与今山东不同。直到清代才正式命名为山东省。从此,地域范围或有变化,但名称不变,范围出入也不大,与古齐鲁范围基本一致。讲齐鲁文化,先秦时代,以齐、鲁两国地域范围为准,汉代以后以今山东省区范围为准,二者或有不大一致的地方,只能以这个标准处理。
“齐鲁”缘起于先秦齐、鲁两国,是齐、鲁两国的合称,原是国家概念。
齐与鲁是西周初年的两个封国,是西周在东方代行统治权的两个重要阵地。因为西周初建时,东部沿海地区殷人和东夷人的势力强大,不服统治,屡次发生反周叛乱。周公东征,平定武庚和商奄叛乱之后,周王便将两个最得力的人物:周公和姜太公分别封于商奄和薄姑旧地,建立鲁国和齐国,以镇抚东方殷人和夷人。鲁居泰山之阳,都曲阜;齐居泰山之阴,始都营丘(今山东昌乐,一说即临淄),后迁薄姑,再迁至临淄。齐、鲁始封时,地方各百里,至春秋战国时期,经过数百年的兼并战争,两国疆域不断拓展扩大,基本控制了今山东地区。而且随着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族融合,人文同化,文化的交流,齐、鲁两国内部联系逐步加强。有别于中原、燕赵、秦、晋、吴越、荆楚等的齐鲁地域文化圈逐步形成。“齐、鲁”一词也逐步联系起来,由国家概念向地域概念过渡。
首先将齐、鲁联系起来的是孔子。他说:“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论语·雍也》)这是指齐、鲁两国思想文化的联系和区别而言的,还未把齐、鲁联为一个词。过了不久,他又说:“齐、鲁之故,吾子何不闻焉。”(《左传·定公十年》)又进一步强调了两国文化的内在联系。但是,这里的“齐鲁”仍是国家概念,各自独立其义。到战国后期,“齐鲁”才真正组成一个词,成为含有统一文化特点的地域概念。最早把“齐鲁”作为统一地域概念使用的是荀子。《荀子·性恶篇》云:“天非私齐鲁之民而外秦人也,然而于父子之义,夫妇之别,不如齐鲁之孝具敬父者,何也?以秦人之纵情性,安恣睢,慢于礼义故也,岂其性异矣哉!”把“齐鲁”与秦对言,显然是指两个地区。齐鲁地区的人文与秦国地区的人文有何不同呢?齐鲁尚礼义,有“礼义之邦”誉称,秦则缺乏礼义文化,是其政教不同造成的,绝非因为人的本性不同。从此之后,“齐鲁”一词便经常出现,或作为国家概念,指齐、鲁两国,或作为地域概念是指今山东地区;或作为地域文化概念指齐鲁文化范围。如《史记·儒林传》云:“韩生推《诗》之意,而为内外传数万言,其语颇与齐鲁间殊。”就是说汉代生于燕郡(今北京)的韩婴作《诗》内外传(即《韩诗》),其语言和学术观点,与齐鲁地区作为今文或古文经学的《诗》论特点明显不同。《汉书·艺文志》说:“汉兴,有齐鲁之说”;《晋书·范宣传》:“讽诵之声,有若齐鲁”;苏辙诗有句:“我本生西南(四川眉山县),为学慕齐鲁”;李清照《上枢密韩肖胄诗》:“嫠家父祖生齐鲁,位下名高人比数”;吴伟业《赠苍雪诗》:“洱水与苍山,佛教之齐鲁”等等。“齐鲁”一词,已成为较为固定的地域概念,这一概念源于齐鲁两国,且与两国文化有许多共同特点,从而形成一个独立的地域文化圈分不开。这一方面说明,齐、鲁两国文化经过逐步融合到战国时代已初步融合为一个统一的文化实体,成为天下向慕的“礼义之邦”了;另一方面作为地域概念也明确化,即指今山东地区。山东号称“齐鲁”、或简称“鲁”,或别称“齐”。就是这样形成的,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和较固定的地域范围。
粗犷刚烈的齐人
如果说鲁人文质彬彬的话,那么齐人给人们的印象则是粗犷刚烈,他们可杀而不可辱,面对挑战,置生死于度外,全力施为,一决雌雄。在中国历史上,粗犷刚烈的典型事例,大多发生在齐地,或由齐地人唱主角。欲知其详,请看刘德增《粗犷刚烈的齐人》一文。刘淑强女士的《鲁国文化与周礼》一文,又就周礼对鲁国文化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作了深入的阐述。
体魄强悍,粗犷刚烈,喉咙粗大,不善言辞,遇事说不上三句话,便吹胡子瞪眼睛撸袖子,“砍头不过碗大疤!”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架势。这便是“山东好汉”给人的印象之一。小说家写山东人,往往尽力刻划山东人的这一面,瓦岗寨里的程咬金,梁山泊上的李逵,粗犷、莽撞、豪爽、勇武、坦直,庶几成为小说家笔下的山东人的固定形象。然则这又决非小说家妙笔生花,面壁虚构
鲁国文化与周礼
在周代的众多邦国中,鲁国是姬姓“宗邦”,诸侯“望国”,故“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清人高士奇语)。鲁国成为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时人称“周礼尽在鲁矣”。各国诸侯了解周礼也往往到鲁国学习,鲁国是有名的礼仪之邦。鲁国与周礼的这种密切关联,使得鲁国形成了谦逊礼让的淳朴民风,同时也使鲁国国势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概括讲来,周礼的内容应该包括礼义、礼仪或礼节、礼俗三个层面。礼义是抽象的礼的道德准则;礼仪或礼节是具体的礼乐制度,可大致分为吉、凶、军、宾、嘉5大方面。细分之,有所谓“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之说,真可谓“繁文缛礼”,大而至于政治、军事,小而至于衣冠、陈设,无不有义。这些礼仪都是本着忠、孝、信、义等准则推衍而来,目的是为了“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礼俗即周人的社会风俗与道德习惯,它较礼节更细且繁,只是并无硬性规定。就主次而言,礼仪、礼节、礼俗是从属于礼义的,因为礼的根本目标是维护周王朝的统治,这才是其本质所在。
鲁国是周公之子伯禽的封国,而周公无论在帮助武王争夺天下,还是在成王年幼时平定天下,都有卓著的功勋。因此,鲁国初封时不仅受赐丰厚,而且还得到了不少特权。《礼记·明堂位》记载说:“凡四代之器、服、官,鲁兼用之。是故,鲁,王礼也,天下传之久矣。”鲁国建国之地殷商势力极重,伯禽要把鲁国建成宗周模式的东方据点,因此,他们代表周王室担负着镇抚周边部族,传播宗周文化的使命,极力推行周朝礼乐。另外,鲁国适宜农桑,是一个稳定的定居农业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礼乐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划分成若干等级的人和谐相处。
在鲁国,周礼乃是人们的行为准则,上至鲁公,下至卿士,无不循礼而动。不论是“国之大事”,还是往来小节,如君位传承、祭天礼祖、对外战争、朝聘会盟,以及燕享、乡射等等无不如此,否则就会遭到指责,甚至被视为“不祥”的举动。周礼由周王室制订,而在具体实施时,各诸侯国一般是各取其需,因地制宜。唯有鲁国始终不忘“法则周公”,祖述先王之训。
《春秋》一书是鲁国国史,该书“常事不书”,所以鲁人依礼而动的行为有许多不一定见于记载。即使《春秋》经以及他书中见载的鲁国君臣的一些“违礼”之举,也往往引起人们的规谏、评论或者指责,如隐公到棠地“观渔者”,桓公取郜大鼎于宋而置于太庙,醒公与夫人姜氏一道到齐国去,庄公到齐国观社,庄公丹桓宫之楹而刻其桷,文公欲弛孟文子和敬子之宅以广其宫,夏父弗忌跻僖公,宣公夏天在泗渊滥捕,以及鲁三家的一些不礼之举等等。但在入东周以来“礼坏乐崩”的情况下,鲁国仍有不少知礼之人,如臧僖伯、臧哀伯、臧文仲、柳下惠、曹刿、夏父展、里革、匠人庆、申#、叔孙豹、子服景伯、孔子等等。另外,如文公时的宗有司,《左传》的作者左丘明,他们也都以知礼、明礼而闻名。
鲁国根深蒂固的礼乐传统,对鲁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鲁人都知道礼有“经国家,定社稷,利后嗣”的功能,因而他们认识到“服于有礼,社稷之卫也”、“无礼必亡”,对周礼怀有极大热忱。《礼记·礼运》说:“坏国、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礼尚在,国便不亡,周礼关乎国泰民安,于此可见。鲁闵公元年,齐欲伐鲁,齐公问“鲁可取乎”,其大夫仲孙湫说:“不可。犹秉周礼。周礼,所以本也。臣闻之:国将亡,本必先颠,而后枝叶从之。鲁不弃周礼,未可动也。”此时,鲁国正值庆父内乱,但尚秉周礼就难以攻取,因为周礼可以起到一种协调人心的作用,在统治者内部,它可以防止和调节矛盾,而对下层人民来说,周礼则既有慑服之威,又有收罗人心之用。
“尊尊而亲亲”是宗法制度的根本原则,也是周礼的基本要求。为争权夺位,鲁国也发生过类似骨肉相残的事件,但与他国相比,鲁国的情况要好得多,所以《礼记·明堂位》说鲁国“礼乐、刑法、政俗未尝相变”,“天下以为有道之国,是故,天下资礼乐焉”。臧文仲教季孙行父“事君之礼”说:“见有礼于其君者,事之,如孝子之养父母也;见无礼于其君者,逐之,如鹰
#
之逐鸟雀也。”鲁人敬尊君主,使鲁国的政治比较稳定。不过,由于“亲亲”观念深入人心,他们十分相信“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古训,使掌握鲁国大权的卿族一直限定在“伯禽之后”的范围之内,异姓家族的贤能之士很难进入鲁国政权。与“尊尊”原则有关,鲁卿在位时,不论其行为怎样越轨,而对他的宗族影响并不大,受到惩治的仅仅是祸卿本人。这样,卿族一旦有了势力,也就站稳了脚跟,其势力的持续发展,便最终导致了公室衰微、大夫专政。
春秋时期,鲁国实际已经是积弱之国,其主盟不若齐、晋之强,地势不及秦、楚之大,然而,诸如滕、薛、曹、邾、杞等国皆勤贽,修朝礼;即使远在方域之外的谷、邓等国也不惮仆仆,至鲁来朝。小国亲鲁,皆因鲁乃周礼所在。
鲁国春秋以来的外交主线还是与齐、晋、宋、卫等大国的关系上,然而,在对各国的态度方面,鲁国的态度似乎又不尽相同。鲁与晋、卫乃兄弟之国,与对待齐、宋相比,鲁人在与卫、晋的交往中态度要温和得多。小国交鲁,鲁国也往往亲近同姓。时人的宗法观念是:“凡今之人,莫若兄弟”,“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在诸小国中,曹、滕与鲁同姓,邾、莒、薛、杞皆为异姓。故曹太子朝鲁,鲁以上卿相宾;滕、薛争长,鲁长滕侯。而邾、莒为鲁国近邻,杞、邾则频频朝鲁,然杞侯之朝以不敬见讨,邾、莒也为鲁国世怨。鲁国自春秋以来国势日弱,其不能修好异姓近邦实是一个重要原因。
政治、外交之外,鲁文化的礼乐传统也影响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在“化成民俗”方面产生了明显效应。鲁人行为中的重义轻利观念,经济上的重农轻商意识,以及日常生活中严格的男、女之别等等均是。
西周末年以来,由于周室的衰微和时代的进步,再加之鲁国国势的下降,原来“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结束了。鲁在春秋后期也推选了“初税亩”、“用田赋”等一系列社会改革,改变了周的政治、经济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周礼乐的崩坏亦成为自然之势。春秋末年,孔子看不惯层出不穷的违背礼乐制度的现象,他希望恢复周礼,推行“王道”于天下,并以礼乐之学教授生徒,儒学于是创立。
公元前249年,鲁灭于楚。然而,鲁国的礼乐传统经孔门师徒的弘扬,已更加深入到人们的意识深层,它并没有因为鲁国的灭亡而丧失。秦朝末年,刘邦举兵围鲁时,“鲁中诸儒尚讲诵育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70多年以后的汉武帝时代,太史公司马迁到鲁地“观仲尼之庙堂”时,诸生依然“以时习礼其家”。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说“汉代统一了鲁国的礼教和秦国的法律”,更明白道出了鲁国礼乐之学在两汉时的重要影响。
2、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
齐鲁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凝聚力和生命力来自其基本精神。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我们大体归纳如下几点: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的救世精神、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等。这些,对我们民族优秀传统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气节即志气和节操,指的是为坚持正义和真理,宁死不向邪恶屈服的品质。气节之中,民族气节为重。民族气节是爱国主义的道德基础,它以维护民族、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表现出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在这一点上齐鲁诸子是有共同特点的,是他们共同铸就了齐鲁文化尚气节的爱国精神,但是最突出的还是儒家。儿子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的名言,孟子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公孙丑》)的壮语。孔、盂是说到做到的。孔子周游列国,到处碰壁,穷于宋、困于郑、呃于陈蔡之间。“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继续弹琴唱歌。在强暴面前,孔干表现出大无畏的精神,如公元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齐有司黎弥以献舞乐为名,欲劫持鲁君(定公)。在千钧一发之际,孔子“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以礼严辞痛斥齐国君臣,挫败了齐人的阴谋,保卫了鲁君安全,维护了鲁国的尊严。(见《史记,孔子世家》)在真理面前孔子是“学而不厌”,“敏以行之”。他创办私学授徒三干,整理文化遗产,进行思想文化的创建,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建设,作出了永不磨灭的贡献。孔子是伟大的民族英雄,其思想永远闪烁着爱国主义的光辉。
孟子则善养“浩然正气”,以充塞天地的气概,推行其王道主义,把治理天下作为己任,提出“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五下》)的主张,为追求真理,维护正义,可以舍生忘死。
管仲,自古有争议。他与召忽辅佐公子纠,公子纠死难后,召忽死之,管仲不死,反事其仇公子小白,也就是齐桓公。因此,有人非议他。孔子的学生子路、子贡就提出管仲“非仁乎?”的问题。孔子对管仲以仁许之,说:“如其仁!如其仁!”又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如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管仲自己解释这件事,不死于公子纠之难,是因为他“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史记·管晏列传》)管仲的“功名”是与治天下连在一起的。他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尊王攘夷,救邢,存卫,立曹,北逐戎狄,捍卫了中原和平和文明。这与死于一人、一姓的主人相比,是大局,是民族国家的大节。孔子以仁许之,正是对他这种大节的肯定,故管仲的爱国主义是深层的,一般具有忠君忠主思想的人是不能理解的。
其他齐鲁诸子及其思想也都表现出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爱国行动和爱国精神。曹刿自荐,领兵败齐,保卫鲁国,孙膑用兵败魏于桂陵、马陵,保卫了齐国,信陵君窃符救赵,既救赵,又强魏,这些是一种类型的爱国行动。鲁仲连义不帝秦,用三寸不烂之舌解楚南阳之围,退赵伐高唐之兵,却侵占聊城的燕国10万之众,淳于髡“数使诸侯,未尝屈辱”;子贡出使,不辱君命,并有“一出而存鲁,灭吴,弱齐,强晋而霸越”的奇迹;晏子长于辞令,善于人交,使楚舌战群敌,增齐国威,墨子日夜奔走,消弭战争等外交活动,又是一种爱国型类。稷下先生“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并进行文化思想创造,又是一种类型的爱国表现。孔、孟、墨稷下先生等都办教育,育人才,传播科学文化,也是一种类型的爱国之举,总之,爱国是多种形式的,关键是在生死关头能不能全节,“表现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在这方面齐鲁诸子为我们留下了光辉的思想、模范的行动,齐鲁文化的这一基本精神,对我们国家的统一巩固、民族的团结凝聚,起了极大的积极作用,也成为我们民族的基本精神之一。 中华民族崇尚集体主义,讲合群,讲和谐,讲统一,强调大公无私。
群体主义精神,是齐鲁诸子、各家学派的又一共同主导精神。首先,管仲道家学派对合群、团结、同心同德是十分重视的。他们认为合群、团结、万众一心是力量的源泉,克敌制胜的根本。尽管管仲及管仲道家学派倾向于霸道,其学术思想基本是从霸业出发的,但是对“人和”“同心”等是强调的。
墨家以天下为己任,强调:“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以“利他”、“利人”、“无我”为极限,可说是大公无私的典型。但是在理论的全面系统上则比儒家大差一筹,首先,孔子把“和”、“同”分开,强调:“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为其大公合群的思想建立了理论基础。其次,孔子在总结前人关于群体主义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并绘制了他那理想社会的蓝图,即《礼记·礼运》所载:“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那段话。这种理想社会,自然是空想的,但它却把“大公无私”的群体主义精神发挥到了一个高度,使人们向往,并把它作为一种高尚的追求,为之奋斗不已,吸引着、凝聚着我们民族的群体,在他设计的现实的“小康”之目标下不停地前进。
继孔子之后,另一位集大成儒学大师荀子把群体主义提到了人类理性的高度。《荀子·王制》云:“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亦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人生不能无群”,“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
对我们民族的群体精神或集体主义观念,在文化讨论中时常受到否定性的批判,认为它束缚子个体人性的发展。但是,我们认为,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的形成决非无因,是我们民族在数千年文明历史发展中总结出的思想,早已成为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精神之一,它对我们民族的心理心态、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和思维方式都有深刻影响,对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所起积极作用是巨大的。首先,我们民族的凝聚、人民的团结、国家的统一,虽历尽外来民族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而颠扑不破,群体精神起了不可忽视的作。其次,大公无私的集体观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克己奉公,舍生忘死,成仁取义,英勇献身。再次,中国古代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虽不科学,但与未来共产主义理想在精神上是有内在联系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共产主义理论能在中国这块古老文化哺育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是与二者之间内在的精神联系分不开的。深入发掘中国民族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对我国现代化事业也是有意义的。 齐鲁古代文化之所以兴旺发达、人才济济、圣贤辈出,优越于其他地区,除了上文我们讲的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民族聚居融合的动力以及上述基本精神之外,还有一点,很值得深入研究,那就是常被人们忽视的齐鲁文化中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这一精神不仅表现在先秦齐鲁诸子百家,而且表现在史前东夷人的发明创造,
史前东夷人的发明创造很多,小至弓、矢、舟、车的发明,中至鱼、猎、农、牧、酿造、冶炼技术的创造,大至天文、地理、律历、礼乐制度的发现和创建,据文献记载和历史传说。大多无出东夷者。征诸考古资料、文献记载和历史传说是大体可信的(具体见下编)。因为东夷民族是勤劳、勇敢、聪明睿智、善于发明创造的民族,而又以仁厚、逊让、谨慎著名。勤劳则聪明技巧,谦逊则进取向上;仁厚则宽容,善于和易于吸纳外来文化、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故史前东夷人发明创造居多。
春秋战国时代,齐鲁地区似乎再现了史前东夷文化繁荣的时代,管仲是伟大的政治家,管仲改革,就是一次宏伟的创建工程,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到军事等,都有重大的创建,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过去人们受“述而不作”夫子自道的束缚,认为他只是文化的继承和传授者,其实,他的思想文化的创造革新是全面的,无与伦比的。拿中国传统的礼乐文化来说,一般认为是周公的创造,孔子只是“从周”、“继周”者,是的,周公是礼乐文化的首创者,但是周礼文化到春秋时期早巳崩坏,虽然孔子自己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但周公的礼乐是个什么样子,恐怕孔子自己也说不清,只是为自己的创新找个权威性的依托而已。孔子的礼乐文化思想完全是他的创造。后世流传的礼乐文化传统实际是孔子的一套。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是恰当的。
齐国兵学独树一帜,其他各国无与伦比。孙子集其大成,著成世界上最古老、最有影响的兵典——《孙子兵法》。
在科学技术方面,春秋战国时代的主要成就也多出齐鲁。鲁班不仅是能工巧匠,被尊为土木工匠的祖师,他也是一位发明家。传说锯、伞等是他发明的。
在天文学方面,齐人甘德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他的天文著作与魏人石申的著作合为一本,叫《甘石星经》。二人各有所长,但总的看甘氏早于也高于石氏。
在地理学方面,邹衍的大九州说,虽是由近及远、“由小推大”地推测加想象推出来的,但征诸后来的地理发现,不能说他不是一项科学的推测。同时,他深观阴阳的变化,作“五德终始”论,也是有天文学深厚基础的。
在医学方面,神医匾鹊——秦越人出于齐地郑阳,在当时也是无人可与他比肩的。
3、齐鲁文化的风俗文化
自远古时代,以齐鲁为代表的山东地区就确立了堂室、栏厩、宅院为结构的家庭居住模式,孟子称作“五亩之宅”。数千年来,以家庭副业、树艺木果、饲养六畜为内容的庭院经济在自给自足的家庭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成份。
山东地区庭院经济的开发始于齐鲁立国,姜尚、管子、晏子、墨子、孟子的富国思想中都有发展庭院经济的主张,反映着鲜明的庭院创收的富民意识。管子认为,“养桑麻,育六畜,则民富”,“六畜育于家,瓜瓠荤菜具备,国之富也”,“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很显然,管仲已把庭院经济纳入他治齐的经济政策之中。 孟子把庭院经济纳入其“仁政”措施。他向梁惠王构画了一个田宅、农桑、禽畜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小农家庭经济蓝图:“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不像孔子那样不关心耕稼园圃。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孟子特别留意四邻的生业。东邻杀猪,也要问个为什么。孟母失口说了个“啖汝”,只好当真从东邻买肉以明不欺。再联系孟母断织的故事,这买肉的钱应为纺织所得。所以,上述主张来自孟子对邹鲁庭院经济的经验,带有向梁惠王交流的性质。
墨子没有孔孟那么多的人道、伦理情感,他对整个社会的批判都从尊重私有财产出发,以劳动者外在的物质功利为价值取向。从“入人园圃,窃其桃李”,“攘人犬豕鸡豚”,到“入人栏厩,取人马牛”;从“小为非”到“大为非”,通过非道德数值的递加、积累,来论证自己的思想主张。可以说,墨子是第一个阐明齐鲁人庭院保护意识的思想家。
魏晋时期,士族官僚掀起一股聚敛财富的潮流,领导这场 新潮流的是山东琅邪(今临沂)人王戎。 王戎身为朝廷三公,其聚敛财富的方式,一不贪污受贿,二不盘剥吏民,而是以山东庭院经济的方式经营田园。他亲执牙筹,昼夜忙碌,虽失三公身分,却显示了山东人劳动致富的本色。
北魏青州人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除农业知识外,详细记载了树果的培植嫁接,禽畜的饲养医治,农业副产品的加工等,可以说是庭院经济的总结和指导性著作。其体例和创意来自山东人独特的经济眼光。
北齐琅邪人颜之推还把庭院富家的经验作为家训告诫子孙,“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以蓄,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能守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筑室村果,生则获其利,死则遗其泽”。琅邪颜氏以文学传家,却以树艺木果,饲养六畜为治家守业之本,显然是来之于山东庭院富家的传统。
司马迁讲,邹鲁“颇有桑麻之业”。“齐鲁千亩桑麻”,“与千户侯等”。
桑麻滋养出无与伦比的齐鲁“女工”。姜太公到齐,即“劝其女工之业”。到春秋时,齐地女工率先使用铁制的刀针。《管子·海王》载:“一女必有一刀一针”。《论衡·程材》讲:“齐部世刺绣,恒女无不能。”当时,齐地制做的精美丝织品有“冰纨、绮绣、纯丽 之物,号冠带衣履天下”。到汉代,临淄、定陶、亢父(今济宁)成为丝织业的三大中心。唐代诗人杜甫“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织不相失”的诗句,足以反映齐鲁家庭纺织业的领先地位和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
除桑麻外,齐鲁庭院内外的经济树种还有漆树。孔子弟子有漆开、漆雕哆、漆雕徒父;宋国蒙(今山东曹县南)人庄子做过漆园小吏。《汉书·地理志》讲,兖州“厥贡漆丝”。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山东已有漆树、漆园,汉代兖州的漆产量、质量已很可观,并成为朝廷贡品。
现代常见的树类,大都已在古代扎根于齐鲁宅院。《诗·齐风·东方之日》有“折柳樊圃”的诗句。榆树春生榆荚,可良用救荒。《齐民要术》称“能种(榆)千顷,岁收千匹”。古人称槐树为三宫槐或守宫槐。北宋莘县人王#亲植三株槐树于庭院,说:“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其子王旦果然在宋真宗时拜相,成为一代名臣。直到今天,山东仍多柳、榆、槐等树,各地还有以此命名的村庄。
“瓜桃李枣”是山东人对庭院百果的概称。管仲治齐,大力提倡种植瓜瓠百果。值得一提的是齐鲁的吊瓜和葫芦,几千年来一直生长在庭院,至今也没移植到田间。
中国传统的六畜是马、牛、羊、猪、狗、鸡,其广义应包括骡、驴、猫、鸭、鹅等所有的家畜和家禽。
从春秋发明牛耕开始,牛就和农家结下了不解之缘。齐人宁戚是个喂牛的,他以《饭牛歌》说齐桓公,其中有“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的词句。农谚讲:“蚕无夜食不长,马无夜草不肥”,大牲畜要在夜里添刍料,宁戚的歌反映了齐地所积累的养牛经验。战国时,齐将田单被困在即墨(今平度市东南),竟能在久困的城内收得千余头牛,以火牛阵大破燕军。唐代登 州东牟郡(今蓬莱)、莱州东莱郡(今莱州)、密州高密郡,“土贡牛黄”。牛黄是牛的胆结石,十分稀少,上述地区又非牧区,主要来之家畜,可知山东庭院养牛之多。
古人以车代步,马多为有车的富家所养。孔子讲:“有马者借人乘之。”冯谖说孟尝君“狗马实外厩”。直到民国,山东的富户门前都竖有拴马桩,有的用穿鼻石直接砌在墙壁上。高大豪华的宅院,再拴上几匹马,显得十分气派。至于其它家畜,更是山东人的家常生业。曾参家养猪,曾父烹猪以存教,与孟母如出一辙。
齐鲁人民同树果六畜在庭院内共处了几千年,对它们倾注了太多的辛劳和感情,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他们用人的情感去挖掘树果六畜的文化意蕴,体味出人生哲理、社会人伦和道德价值观念,使树果六畜成为人的文化载体和符号,并以此显示人的主动立场和主体地位。这种思维方式及全部内容,也反映了齐鲁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其一,“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中国人往往为树果披上生命的灵光, 为禽畜赋以人的名分。
桃李为弟子、槐树为三公、石榴为多子房,桃子、李子、杏子均以“子”命名。人兽之别本来有强烈的道德界定,可自古中国人就人与禽畜互名。先秦时的狗就有名字,山东、河北人呼猫为男猫、女猫。龙的传人称儿子为“犬子”,山东人名多“禽”,孔子名儿曰“鲤”,弟子名司马牛。颜之推讲,“北土多有名儿为驴、驹、豚子者”。这种以人度物的现象,反映了树果六畜已是庭院中不可分割的一员,是中国人热恋故土家园心态的折射。远离家乡的人,望见家中的老槐树,家中的鸡狗,都会倍感亲切,它们就是家园的代表和象征。
其二,庭院经济培养了山东人民勤劳致富的自觉意识和正义感,增强了对亏人自利、不劳而获行为的鄙视。
农夫“蚤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妇女“夙兴夜寐,强乎纺绩织#”,是齐鲁人民的优良传统。鲁相公仪休家道富足,其妻因职业癖好而纺织不停,由此可知齐鲁妇女对家庭纺织的热衷和专一,对勤劳致富的自觉意识。直到今天,山东人对房前屋后、庭院栏圈都要精心规划,从不闲置。这种劳动致富的自觉意识,使山东人对“非机杼之物”从不起非分之想。“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普通百姓或许不熟悉孔夫子的这段话,但他们懂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墨子反对窃人牛马桃李的主张与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偷鸡摸狗的“小为非”被山东人所不齿,轰轰烈烈的“江洋大盗”的胆气则为人们所钦服。
其三,古代山东人从树果六畜中引发和体味出为人处世的哲理和原则, 并将其纳入日常生活的吉凶祸福之中。
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取其所长,弃其所短”,“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尊客面前不叱狗”等成语,都是各阶层人们体味出的处世哲理。山东人从远古就有着逢凶化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招凤之桐,三公之槐特别受人青睐;桑与“丧”谐音,一般不栽在门前;男女婚姻,要看属相是否相和;梨不分着吃。这些都反映了脆弱的小生产者对“凶祸”的恐惧,对吉祥、美好生活的向往,并在被动、命定意识的背后,透露出一种以自己的智慧、进取来主宰生活的主动意识。
4、齐鲁养生三瑰宝有什么?
作为曾经的盛世皇家贡品和齐鲁三瑰宝之一的上水金银花,是金银花中具有保健价值的佼佼者
5、齐鲁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
齐鲁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过程中起核心作用和主体作用,其凝聚力和生命力来自其基本精神。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我们大体归纳如下几点: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的救世精神、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等。这些,对我们民族优秀传统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齐文化的源头是尊贤上(尚)攻,是一种比较开放的思想。主要分为在军事是富国强兵,思路上不拘一格,注重经济的发展,在礼仪方面将就简单实用。是一种重利的文化。
鲁文化的源头是亲亲尚恩,是一种比较保守的思想文化。注重礼节,是儒家文化的前身。更注重与社会礼仪。是一种尊礼的文化。但是实用性不强。传统的文化是仁,礼。注重人伦,纲常,宗法,秩序稳定。
齐国兵学独树一帜,其他各国无与伦比。孙子集其大成,著成世界上最古老、最有影响的兵典——《孙子兵法》。
在科学技术方面,春秋战国时代的主要成就也多出齐鲁。鲁班不仅是能工巧匠,被尊为土木工匠的祖师,他也是一位发明家。传说锯、伞等是他发明的。
在天文学方面,齐人甘德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他的天文著作与魏人石申的著作合为一本,叫《甘石星经》。二人各有所长,但总的看甘氏早于也高于石氏。
在地理学方面,邹衍的大九州说,虽是由近及远、“由小推大”地推测加想象推出来的,但征诸后来的地理发现,不能说他不是一项科学的推测。同时,他深观阴阳的变化,作“五德终始”论,也是有天文学深厚基础的。
在医学方面,神医匾鹊——秦越人出于齐地郑阳,在当时也是无人可与他比肩的。
五岳独尊;天下第一泉-----趵突泉;孔子故裏--曲阜;台儿庄大战纪念馆;铁道游击队影视城等等。
6、齐鲁文化特点及形成
齐文化--商业海洋文化
鲁文化--原始儒家文化
两着各有千秋,大约在汉朝两者融合,形成齐鲁文化
“齐鲁”一名,因于先秦齐、鲁两国。到战国末年,随着民族融合和人文同化的基本完成,齐、鲁两国文化也逐渐融合为一体。因为文化的一体,“齐鲁”形成一个统一的文化圈,由统一的文化圈形成了“齐鲁”的地域概念。这一地域与后来的山东省区范围大体相当,故成为山东的代称。
“齐鲁”和“山东”都是历史上形成的地理名词,今天看来,二者所指地理范围完全一致,可以通用。但在历史上,二者是有很大区别的。“山东”一名,在历史上所指地域范围变化很大,到宋元时期,今山东地区,才作为行政区划提了出来,而包括范围,仍与今山东不同。直到清代才正式命名为山东省。从此,地域范围或有变化,但名称不变,范围出入也不大,与古齐鲁范围基本一致。讲齐鲁文化,先秦时代,以齐、鲁两国地域范围为准,汉代以后以今山东省区范围为准,二者或有不大一致的地方,只能以这个标准处理。
“齐鲁”缘起于先秦齐、鲁两国,是齐、鲁两国的合称,原是国家概念。
齐与鲁是西周初年的两个封国,是西周在东方代行统治权的两个重要阵地。因为西周初建时,东部沿海地区殷人和东夷人的势力强大,不服统治,屡次发生反周叛乱。周公东征,平定武庚和商奄叛乱之后,周王便将两个最得力的人物:周公和姜太公分别封于商奄和薄姑旧地,建立鲁国和齐国,以镇抚东方殷人和夷人。鲁居泰山之阳,都曲阜;齐居泰山之阴,始都营丘(今山东昌乐,一说即临淄),后迁薄姑,再迁至临淄。齐、鲁始封时,地方各百里,至春秋战国时期,经过数百年的兼并战争,两国疆域不断拓展扩大,基本控制了今山东地区。而且随着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族融合,人文同化,文化的交流,齐、鲁两国内部联系逐步加强。有别于中原、燕赵、秦、晋、吴越、荆楚等的齐鲁地域文化圈逐步形成。“齐、鲁”一词也逐步联系起来,由国家概念向地域概念过渡。
首先将齐、鲁联系起来的是孔子。他说:“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论语·雍也》)这是指齐、鲁两国思想文化的联系和区别而言的,还未把齐、鲁联为一个词。过了不久,他又说:“齐、鲁之故,吾子何不闻焉。”(《左传·定公十年》)又进一步强调了两国文化的内在联系。但是,这里的“齐鲁”仍是国家概念,各自独立其义。到战国后期,“齐鲁”才真正组成一个词,成为含有统一文化特点的地域概念。最早把“齐鲁”作为统一地域概念使用的是荀子。《荀子·性恶篇》云:“天非私齐鲁之民而外秦人也,然而于父子之义,夫妇之别,不如齐鲁之孝具敬父者,何也?以秦人之纵情性,安恣睢,慢于礼义故也,岂其性异矣哉!”把“齐鲁”与秦对言,显然是指两个地区。齐鲁地区的人文与秦国地区的人文有何不同呢?齐鲁尚礼义,有“礼义之邦”誉称,秦则缺乏礼义文化,是其政教不同造成的,绝非因为人的本性不同。从此之后,“齐鲁”一词便经常出现,或作为国家概念,指齐、鲁两国,或作为地域概念是指今山东地区;或作为地域文化概念指齐鲁文化范围。如《史记·儒林传》云:“韩生推《诗》之意,而为内外传数万言,其语颇与齐鲁间殊。”就是说汉代生于燕郡(今北京)的韩婴作《诗》内外传(即《韩诗》),其语言和学术观点,与齐鲁地区作为今文或古文经学的《诗》论特点明显不同。《汉书·艺文志》说:“汉兴,有齐鲁之说”;《晋书·范宣传》:“讽诵之声,有若齐鲁”;苏辙诗有句:“我本生西南(四川眉山县),为学慕齐鲁”;李清照《上枢密韩肖胄诗》:“嫠家父祖生齐鲁,位下名高人比数”;吴伟业《赠苍雪诗》:“洱水与苍山,佛教之齐鲁”等等。“齐鲁”一词,已成为较为固定的地域概念,这一概念源于齐鲁两国,且与两国文化有许多共同特点,从而形成一个独立的地域文化圈分不开。这一方面说明,齐、鲁两国文化经过逐步融合到战国时代已初步融合为一个统一的文化实体,成为天下向慕的“礼义之邦”了;另一方面作为地域概念也明确化,即指今山东地区。山东号称“齐鲁”、或简称“鲁”,或别称“齐”。就是这样形成的,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和较固定的地域范围。
粗犷刚烈的齐人
如果说鲁人文质彬彬的话,那么齐人给人们的印象则是粗犷刚烈,他们可杀而不可辱,面对挑战,置生死于度外,全力施为,一决雌雄。在中国历史上,粗犷刚烈的典型事例,大多发生在齐地,或由齐地人唱主角。欲知其详,请看刘德增《粗犷刚烈的齐人》一文。刘淑强女士的《鲁国文化与周礼》一文,又就周礼对鲁国文化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作了深入的阐述。
体魄强悍,粗犷刚烈,喉咙粗大,不善言辞,遇事说不上三句话,便吹胡子瞪眼睛撸袖子,“砍头不过碗大疤!”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架势。这便是“山东好汉”给人的印象之一。小说家写山东人,往往尽力刻划山东人的这一面,瓦岗寨里的程咬金,梁山泊上的李逵,粗犷、莽撞、豪爽、勇武、坦直,庶几成为小说家笔下的山东人的固定形象。然则这又决非小说家妙笔生花,面壁虚构
鲁国文化与周礼
在周代的众多邦国中,鲁国是姬姓“宗邦”,诸侯“望国”,故“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清人高士奇语)。鲁国成为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时人称“周礼尽在鲁矣”。各国诸侯了解周礼也往往到鲁国学习,鲁国是有名的礼仪之邦。鲁国与周礼的这种密切关联,使得鲁国形成了谦逊礼让的淳朴民风,同时也使鲁国国势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概括讲来,周礼的内容应该包括礼义、礼仪或礼节、礼俗三个层面。礼义是抽象的礼的道德准则;礼仪或礼节是具体的礼乐制度,可大致分为吉、凶、军、宾、嘉5大方面。细分之,有所谓“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之说,真可谓“繁文缛礼”,大而至于政治、军事,小而至于衣冠、陈设,无不有义。这些礼仪都是本着忠、孝、信、义等准则推衍而来,目的是为了“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礼俗即周人的社会风俗与道德习惯,它较礼节更细且繁,只是并无硬性规定。就主次而言,礼仪、礼节、礼俗是从属于礼义的,因为礼的根本目标是维护周王朝的统治,这才是其本质所在。
鲁国是周公之子伯禽的封国,而周公无论在帮助武王争夺天下,还是在成王年幼时平定天下,都有卓著的功勋。因此,鲁国初封时不仅受赐丰厚,而且还得到了不少特权。《礼记·明堂位》记载说:“凡四代之器、服、官,鲁兼用之。是故,鲁,王礼也,天下传之久矣。”鲁国建国之地殷商势力极重,伯禽要把鲁国建成宗周模式的东方据点,因此,他们代表周王室担负着镇抚周边部族,传播宗周文化的使命,极力推行周朝礼乐。另外,鲁国适宜农桑,是一个稳定的定居农业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礼乐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划分成若干等级的人和谐相处。
在鲁国,周礼乃是人们的行为准则,上至鲁公,下至卿士,无不循礼而动。不论是“国之大事”,还是往来小节,如君位传承、祭天礼祖、对外战争、朝聘会盟,以及燕享、乡射等等无不如此,否则就会遭到指责,甚至被视为“不祥”的举动。周礼由周王室制订,而在具体实施时,各诸侯国一般是各取其需,因地制宜。唯有鲁国始终不忘“法则周公”,祖述先王之训。
《春秋》一书是鲁国国史,该书“常事不书”,所以鲁人依礼而动的行为有许多不一定见于记载。即使《春秋》经以及他书中见载的鲁国君臣的一些“违礼”之举,也往往引起人们的规谏、评论或者指责,如隐公到棠地“观渔者”,桓公取郜大鼎于宋而置于太庙,醒公与夫人姜氏一道到齐国去,庄公到齐国观社,庄公丹桓宫之楹而刻其桷,文公欲弛孟文子和敬子之宅以广其宫,夏父弗忌跻僖公,宣公夏天在泗渊滥捕,以及鲁三家的一些不礼之举等等。但在入东周以来“礼坏乐崩”的情况下,鲁国仍有不少知礼之人,如臧僖伯、臧哀伯、臧文仲、柳下惠、曹刿、夏父展、里革、匠人庆、申#、叔孙豹、子服景伯、孔子等等。另外,如文公时的宗有司,《左传》的作者左丘明,他们也都以知礼、明礼而闻名。
鲁国根深蒂固的礼乐传统,对鲁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鲁人都知道礼有“经国家,定社稷,利后嗣”的功能,因而他们认识到“服于有礼,社稷之卫也”、“无礼必亡”,对周礼怀有极大热忱。《礼记·礼运》说:“坏国、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礼尚在,国便不亡,周礼关乎国泰民安,于此可见。鲁闵公元年,齐欲伐鲁,齐公问“鲁可取乎”,其大夫仲孙湫说:“不可。犹秉周礼。周礼,所以本也。臣闻之:国将亡,本必先颠,而后枝叶从之。鲁不弃周礼,未可动也。”此时,鲁国正值庆父内乱,但尚秉周礼就难以攻取,因为周礼可以起到一种协调人心的作用,在统治者内部,它可以防止和调节矛盾,而对下层人民来说,周礼则既有慑服之威,又有收罗人心之用。
“尊尊而亲亲”是宗法制度的根本原则,也是周礼的基本要求。为争权夺位,鲁国也发生过类似骨肉相残的事件,但与他国相比,鲁国的情况要好得多,所以《礼记·明堂位》说鲁国“礼乐、刑法、政俗未尝相变”,“天下以为有道之国,是故,天下资礼乐焉”。臧文仲教季孙行父“事君之礼”说:“见有礼于其君者,事之,如孝子之养父母也;见无礼于其君者,逐之,如鹰 # 之逐鸟雀也。”鲁人敬尊君主,使鲁国的政治比较稳定。不过,由于“亲亲”观念深入人心,他们十分相信“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古训,使掌握鲁国大权的卿族一直限定在“伯禽之后”的范围之内,异姓家族的贤能之士很难进入鲁国政权。与“尊尊”原则有关,鲁卿在位时,不论其行为怎样越轨,而对他的宗族影响并不大,受到惩治的仅仅是祸卿本人。这样,卿族一旦有了势力,也就站稳了脚跟,其势力的持续发展,便最终导致了公室衰微、大夫专政。
春秋时期,鲁国实际已经是积弱之国,其主盟不若齐、晋之强,地势不及秦、楚之大,然而,诸如滕、薛、曹、邾、杞等国皆勤贽,修朝礼;即使远在方域之外的谷、邓等国也不惮仆仆,至鲁来朝。小国亲鲁,皆因鲁乃周礼所在。
鲁国春秋以来的外交主线还是与齐、晋、宋、卫等大国的关系上,然而,在对各国的态度方面,鲁国的态度似乎又不尽相同。鲁与晋、卫乃兄弟之国,与对待齐、宋相比,鲁人在与卫、晋的交往中态度要温和得多。小国交鲁,鲁国也往往亲近同姓。时人的宗法观念是:“凡今之人,莫若兄弟”,“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在诸小国中,曹、滕与鲁同姓,邾、莒、薛、杞皆为异姓。故曹太子朝鲁,鲁以上卿相宾;滕、薛争长,鲁长滕侯。而邾、莒为鲁国近邻,杞、邾则频频朝鲁,然杞侯之朝以不敬见讨,邾、莒也为鲁国世怨。鲁国自春秋以来国势日弱,其不能修好异姓近邦实是一个重要原因。
政治、外交之外,鲁文化的礼乐传统也影响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在“化成民俗”方面产生了明显效应。鲁人行为中的重义轻利观念,经济上的重农轻商意识,以及日常生活中严格的男、女之别等等均是。
西周末年以来,由于周室的衰微和时代的进步,再加之鲁国国势的下降,原来“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结束了。鲁在春秋后期也推选了“初税亩”、“用田赋”等一系列社会改革,改变了周的政治、经济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周礼乐的崩坏亦成为自然之势。春秋末年,孔子看不惯层出不穷的违背礼乐制度的现象,他希望恢复周礼,推行“王道”于天下,并以礼乐之学教授生徒,儒学于是创立。
公元前249年,鲁灭于楚。然而,鲁国的礼乐传统经孔门师徒的弘扬,已更加深入到人们的意识深层,它并没有因为鲁国的灭亡而丧失。秦朝末年,刘邦举兵围鲁时,“鲁中诸儒尚讲诵育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70多年以后的汉武帝时代,太史公司马迁到鲁地“观仲尼之庙堂”时,诸生依然“以时习礼其家”。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说“汉代统一了鲁国的礼教和秦国的法律”,更明白道出了鲁国礼乐之学在两汉时的重要影响。
7、齐鲁养生美食的目录
食疗薪火世相传
应当遵循的饮食方式和方法
食疗与药膳的区别
基础的中医药知识
药膳的分类
自我保健应用药膳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因时施膳
因地施膳(不同地域环境的施膳)
因人施膳(不同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的施膳)
滋阴润燥养生药膳
微山湖莲百煨肉
沂州木瓜羊肉
沂州木瓜烧肉
花旗参木瓜排骨
芦荟里脊
明湖白莲藕里脊
菊花京酱肉丝
泰山黄精炖肉
西洋参捆肉
麦门冬黄瓜填肉
绿豆肘冻
仙人掌炒鲁西黄牛肉
银耳母鸡
枸杞桃仁鸡丁
鸡茸蛤士蟆
燕窝捶鸡丝
宁阳大枣焖鸡
鸡粒鲜玉米
泰山白首乌煨乌鸡
苦瓜焖鸡翅
乌鸡山东海参
花蛤蒸蛋
微山湖麻鸭菱角
莱阳沙参养阴鸭
玉竹麻鸭
人参麻鸭卷
虫草微山湖麻鸭
姜味微山湖麻鸭
松仁麻鸭粒
杞汁麻鸭脯
阳信梨麻鸭脯
核桃仁鸭卷
菏泽牡丹鸭脯
菏泽牡丹豆腐
双子美味鹅
泰山赤灵芝兔
百合兔片
泰山赤芝鹌鹑
泰山赤芝炖乳鸽
泰山赤芝枣龟煲
清汤山东海参
海参肘子
鱼肚羹
红花鱼肚
绿豆鱼片
金汤鱼丝
鱼米
龙山米汤鱼片
香砂鳜鱼
蛤肉豆腐
清蒸贝母甲鱼
参麦甲鱼
清氽牡蛎
炸蛎卷
黄豆鱼凉粉
韭酿海肠
三菇文蛤
日照青虾仁
苦瓜虾环
章丘大葱香蟹
蟹黄豆腐
蛋黄长岛扇贝
瓜汁豆花
微山湖菱角烧豆腐
煨微山湖菱米
泰山三美豆腐
泰山豆腐丸子
平阴玫瑰豆腐夹
桂香明湖白莲藕
明湖白莲藕丝羹
烟台樱桃银耳
蜂蜜百合
凉拌蒲公英
蒲公英炒肉丝
芝麻盐
枸杞丝瓜
芝麻杞叶
芝麻土豆条
姜梨双丝
黄县长把梨罐
八宝香水梨
丁香阳信梨
阳信梨雪蛤
平阴梨丸
拌莱阳梨片
辣香蜂蛹
瓜皮炒肉
银耳西瓜羹
西瓜绣球
果粒西瓜冻
冬瓜鱼饺
郯城银杏冬瓜
芦笋肉丝
芥油芦笋
拌三丝
芙蓉泰山鹿角菜
蒜茸灰菜
荠豆香袋
荠菜肉丝
荠菜黄鱼卷
荠菜海鲜卷
炸藿香
马齿苋煎蛋
酥炸槐花
笼蒸槐花
槐花炒蛋
茉莉杏仁
罗汉果炖白菜
奶汤明湖蒲菜
糟煎茭白
炒汶上荸荠片
拔丝汶上荸荠
黄花粉丝
炒鲜黄花菜
补髓汤
杞参微山湖鸭汤
海带木耳肉汤
枸杞豆腐汤
淡菜瘦肉汤
乌鸡补血汤
杞仲鹌鹑汤
榆钱鸭蛋汤
兔肉补虚汤
虫草海参汤
麦仁养阴粥
泰山何首乌粥
明水香米阿胶粥
明水香米养身粥
泰山黄精粥
天门冬粥
龙山小米淡竹叶粥
山东花生粥
阳信梨粥
荠菜粥
百合面饼
黄花菜肉饼
芹菜叶饼
平阴玫瑰荸荠饼
拔丝曹县耿饼
松香曹县耿饼
油煎槐花饼
槐花芝麻肉饼
微山湖莲子茯苓糕
山药金糕
鱼香粽
槐花包子
柿叶茶
榴芽茶
兴阳益肾养生药膳
鸡汤牡蛎
牡蛎豆腐
蜜汁金蚝
章丘大葱烧海参
猪肝扒海参
海味壮阳杂拌
牛尾海参
鸽脯海参
海参羊肉
火山东大虾
炒虾腰
酒煮虾
虾味肉丸
韭炒河虾
辣味微山湖龙虾
宫保微山湖龙虾
清汤敲虾
果肉虾仁
桃仁虾球
葱香虾皮
寿光韭菜虾皮
金堆虾子
寿光韭菜炒淡菜
淡菜猪腰
红烧鹿肉
芝麻鹿肉冻
鸡味鹿里脊
冬菇煨鹿鞭
虫草鹿肾羹
上汤鹿筋
鹿茸蒸蛋
白蘑煨鹿尾
泰山灵芝鹿尾
莱芜姜焖狗肉
固精狗肉
狗脊金樱子炖狗肉
枸杞炖狗鞭
杜仲炖单县羊肉
鹿茸单县羔羊
微山湖芡肉羹
炸脂盖
芙蓉三鲜
红烧麻雀
麻雀虾
麻雀肉丸
健肾金钱肉
杜仲炒腰花
滋肾猪腰
软炸核桃猪腰
鱼鳔猪蹄
烟台大樱桃肉丁
烟台大樱桃虾仁
人参鹿尾鸡
神仙益寿鸡
雪莲红花鸡煲
锁阳鸡
参茸鸡肉
肉桂鸡肝
青椒鸡腰
鸡腰羹
寿光韭菜炒蛋
三味补阳鞭
鹿茸牛鞭花
软炸鸭腰
人参炒鹌鹑
油炸蟋蟀
海马乳鸽金瓜煲
洋参童鸽
芹菜炒蛤蜊肉
蚝油鳝丝
橙汁鳝鱼
薏仁鲶鱼
法制黑豆
泰山栗子烧白菜
奇香卤栗
泰山板栗羹
沙苑子豆腐
寿光韭菜蚕蛹
清爽桃仁
瓦屋椿芽桃仁
酥炸苍山蒜片
苍山大蒜胡子鲶
苍山大蒜凤尾虾
苍山大蒜爆羊肉
莱芜霜雪姜丸
大力荏平红枣
山东大花生
韭花酱
泥鳅虾肉汤
羊肉甲鱼汤
雪花鸡汤
羊肉补阳汤
鹿桃二肉汤
杞鞭壮阳汤
益髓羊脊骨汤
单县羊肉补阳汤
鳅虾汤
人参鹿肉汤
参附鸡汤
淡菜粥
蚝粥
肉苁蓉单县羊肉粥
菟丝子饼
玄驹芝麻脆
补气养血养生药膳
阿胶甜肉
阿胶金钱
阿胶金丝枣
软炸蒸肚
人参肘块
玉竹卤猪心
柏子仁猪心
临沂豆豉酱猪心
水晶猪心
泰山灵芝猪心
泰山首乌猪肝片
三仙猪肝
猪肝羹
山东花生猪蹄
章鱼炖猪蹄
粉蒸猪肺
黑米酱排
乐陵桑椹里脊
炸乐陵桑椹丸
紫金圆子
枸杞肉丝
宁阳大枣猪肤羹
山杞炖鲁西黄牛肉
香酥牛骨髓
泰山四叶参鸡片
枸杞桃仁鸡丁
黄芪汽锅鸡
清蒸人参鸡
龙眼纸包鸡
泰山何首乌炖鸡
五果甜鸡
鸡粒鲜玉米
果味鸡卷
五子鸡丁
汽锅虫草乌鸡
杞菊炸鸡肝
即墨老酒蛋羹
参蛤蒸微山湖鸭
虫草汽锅微山湖麻鸭
泰山黄精羊心
高唐香驴肉
阿胶驴肉
软炸山药兔
宁阳枣炖兔肉
党参炖鹌鹑
八宝鸽子
干烧黄芪鱼
黄芪鲅鱼丸
黄芪鳝鱼羹
八宝红鱼
枸杞番茄鱼片
川芎鳕鱼
沂州木瓜带鱼
茄豆鱼片
滋补鱼头
芝麻杏仁
串烧土元
荷花枣泥卷
炸蒙阴全蝎
榆钱塌豆腐
蒜茸榆钱
椒盐香菜
拔丝郯城银杏
郯城银杏鸡煲
郯城银杏鸡丁
郯城银杏鸽
郯城银杏麻鸭
郯城银杏牛蛙
郯城银杏蹄膀
诗礼银杏
莱州月季羹
章丘大葱爆肉
章丘大葱卷饼
羊心大枣汤
四物母鸡汤
枸叶猪肝汤
双参肉汤
双杏猪肺汤
双参润肺汤
宁阳红枣桂圆粥
三宝粥
微山湖菱粉粥
明湖藕粥
荔枝汤圆
杏仁薯饼
明水香米红花饭
乐陵小枣寒食饼
补脾健胃养生药膳
玉竹腐包肉
白萝卜排骨
鲜玉米排骨
临沂八宝豆豉肉
泰山山楂咕噜排骨
泰山山楂肉干
泰山松莪炖鸡
明湖荷香菱角鸡
莱芜姜芽鸡丝
鸡丝瓜秧梗
汤爆双脆
芫爆肚仁
百合猪肚
药蒸肚片
三享一罐鲜
九转大肠
清炸大肠
黄豆蹄冻
豆蔻卤鲁西黄牛肉
六味鲁西黄牛肉脯
烤圆葱鲁西黄牛肉
珊瑚鲁西黄牛肉
萝卜丝炒黄鲁西牛
肉丝
发丝百叶
粽叶麦仁羊排
麦香羊肉丸
山药炖羊肚
树滋堂一锅补
烟台苹果咖喱鸡
三鲜鹌鹑蛋
陈皮兔
莲子煨鸽
尖椒虾酱
鲜蟹面疙瘩
杂粮鲈鱼
藿香泰山赤鳞鱼
陈皮鲳鱼
糖醋黄河鲤鱼
临沂豆豉烧鲫鱼
银沙鱼条
萝卜缨小豆腐
萝卜蛤肉
潍县萝卜盒
炸潍县萝卜丸
拌潍县萝卜丝
豆面潍县萝卜
高汤萝卜
红花莲子扣山药
拔丝大泽山葡萄
荏平鲜枣羹
酿荏平鲜枣
嘎呀豆腐
开胃豆渣
马齿苋肉包
酸甜南瓜片
南瓜肉夹
黄豆茴香苗
炸茴香苗
蒜拌茄泥
醋香紫茄
五彩茄
腊肉麦仁
蛋黄麦仁
红烧猪肉地瓜
白菜卷
高汤胶州大白菜
海带卷
济南酥锅
素炒魔芋
鲜玉米蛋饼
黑米镶藕
草莓鸡片
鱼香草莓
琥珀微山湖莲子
冰糖明湖鲜莲
红果
蜜三果
蜜蜡四果
拔丝空心乐陵枣
酥香瓦屋椿芽
瓦屋椿芽拌豆腐
瓦屋香椿芽桃仁
瓦屋香椿鱼饼
炸瓦屋椿芽丸子
红烧莱阳芋
清汤泰安黄芽白菜
肥城佛桃丸子
水晶肥城桃
茄汁肥城桃片
肥城桃肘子
明湖上素
明湖蒲菜肉卷
炸明湖荷花
莱芜姜美颜饮
莱芜姜奶
羊肉萝卜汤
鸡丝苣叶汤
虾皮萝卜汤
南瓜粥
宁阳红枣粥
微山湖菱粉粥
人参茯苓粥
果料腊八粥
菜料腊八粥
松仁玉米粥
柿饼饭
蛋炒龙山小米饭
南瓜花包
红枣黄米粽
茯苓素面
蜜汁地瓜
香甜地瓜饼
益脾饼
烙韭菜盒
豆渣窝头
泰山四粉窝头
三合面窝头
滋补养生药膳宴席菜品
阿胶养生宴
泰山灵芝养生宴
树滋堂四季养生宴
泉城养生宴
孟府养生宴
滋补养生龙凤宴
锦绣川农家乡土养生宴
东胜海天虫草海参养生宴
明湖船菜
防流感凉菜集锦食疗薪火世相传
8、齐鲁文化的介绍
齐鲁文化,确切地说,齐鲁文化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统称,东临滨海的齐国产生了以姜太公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学说又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而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相对来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
9、什么是齐鲁文化?
10、齐鲁文化包括哪些地方
齐文化主要是指先秦时期齐国的文化。齐文化创始于姜太公(姜尚),传至管仲而形成系统,后来由稷下齐法家进一步发展。齐国的地域特点为齐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齐国经济的多样性和商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