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正气?
2、怎样理解“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谓的“正气”就是对病源微生物的抵抗力以及自身的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邪”指的是各种致病因素。
意思是说:当人体脏腑功能正常,正气旺盛,气血充盈流畅,卫外固密,外邪难以入侵,内邪难于产生,就不会发生疾病。
出自《素问遗篇·刺法论》说:“真气不正,故有邪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正盛衰论
邪正盛衰理论取法于古代的军事思想。《素问》将这一思想引入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取决于邪、正双方的盛衰。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评热病论》)。必须提高人体内“正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刺法论》)。这是中医防病治病的基本原则。
至于增强正气的方法,《素问》中提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上古天真论》)又“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上古天真论》)。以上论说对预防疾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养生中的正气扩展资料
不同的疾病又有不同的虚实表现。《素问》用大量的篇幅分析了热病、风病、寒病、咳病、疟病、厥病、痹病、疾病、腹中诸病等各种病证的虚实表现,并在《素问·玉机真脏论》中总结出“五实”、“五虚”的基本证候。
虚实治疗的基本原则是“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三部九候论》)。辨析邪正盛衰的思想一直指导着中医的临床治疗。后人本此原则创立了诸多相应的方剂,大大提高了临床治疗的效果。
影响评价
本书内容非常丰富,书中从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方药等各个方面,对人体生理活动、病理变化以及诊断、治疗。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进行了客观认识。
作了较全面系统的论述,从而为祖国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千百年来,一直对临床实践起指导作用。不但为历代医家所宗,而现在中医运用的基础理论,仍以本书记述为主要依据,是祖国医学重要经典著作之一。
3、第五:养生题 提升人的正气的四大穴位是哪四个?
养生养什么?其实就是养人体的正气。因此,我们强调养生保健从根本上讲就是如何扶养正气,《金匮要略》治疗杂病的最大特点就是注重扶持人体正气,而扶正之中,又贵在脾肾。为什么这么说呢?肾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肾一虚,正气则虚,因此扶养正气贵在温补脾肾。
中医认为,温补者,莫过于灸法,那灸哪里才能温补脾肾呢?宋代医家窦材在《扁鹊心书》中告诉我们,人于无病时,长灸关元穴、命门穴、气海穴、中脘穴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命矣。以上窦材提到的4个穴位,就是温补脾肾、扶养正气、延长寿命的要穴。
我们每天可以对这4个穴位进行艾灸15~20分钟,以皮肤发红为宜,可强壮元阳、理脾和胃,有增强抗病能力的作用,对于忙碌的现代人来说,平时也可以多按摩这几个穴位。
有人可能会问,这几个穴位我先灸哪个,后灸哪个啊?有没有顺序啊?有,我告诉你这个顺序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头部,后灸四肢。这样我们就可以先灸背部的命门穴,然后再分别灸腹部的中脘穴、气海穴、关元穴。
中医讲“久病无实”“久病必虚”,慢性病一般会导致气血不足,需要用补的办法调。艾灸是温热的,所以能益气温阳,使正气充盛而邪不能害,故能起到很好的扶正祛邪、保健防病、养生益寿的效果。
孙思邈有言“要想人常安,三里长不干”,古语也有“针之不到药之不及,必须灸之”“家有三年灸,郎中不用来”的说法,可见艾灸之功不容小觑。
4、养生养正气,如何维护好身体的正气?
这个我觉得首先是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应该早睡早起。
5、怎样理解人体中正气的概念?
正气是指人体抗邪的能力。正气是中医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和抗病、康复能力而言
6、中医在进行未病先防时,用养生的方法来增强正气时都实施哪些措施?
1. 顺应自然:顺应自然进行衣着饮食调配,起居有常,动静合宜。 2. 养性调神:要做好养性调神,一是要注意避免来自内外环境的不良刺激,二是要提高人体自身心理的调摄能力。 3. 护肾保精:注意房室有节、运动保健、按摩固肾、食疗保肾、针灸药物调治等,从而使人体精充气足、形健神旺,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的目的。 4. 体魄锻炼:注重“形神合一”、“形动神静”。并应注意运动量要适度、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5. 调摄饮食:调摄饮食主要包括注意饮食宜忌及药膳保健两个方面。 ( 1 )注意饮食宜忌:提倡饮食有常,注意饮食卫生,克服饮食偏嗜。 ( 2 )药膳保健:注意因时制宜,药食结合,辨证施膳等。 6. 针灸、推拿、药物调养:药物调养,通过长期服食一些对身体有益的药物以扶助正气,平调体内阴阳,以健身防病益寿;针灸、推拿是通过针灸及各种手法,作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以保健强身
7、中医里面有一句话,气正了形就正了,形正了身体就没病了,这里的病包不包括心理疾病,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中医里面没有这句话(你那是现代语言)。
但中医理论里面有: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刺法论》;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正气与邪气是疾病发生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在多数情况下,邪气之所以侵袭人体而发病,是因为正气虚弱,抗邪无力,因而,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前提和根据,居于主导地位。
人体脏腑功能正常,正气旺盛,气血充盈流畅,卫外固密,外邪难以入侵,内邪难于产生,就不会发生疾病。
正虚感邪而发病:正气不足,抗邪无力,特别是肺与皮毛功能低下,卫气虚弱,外邪得以乘虚侵袭人体。
正虚生邪而发病: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输布障碍,不仅可产生痰饮、水湿、瘀血、结石等病理产物性病邪,还可导致内火、内寒、内湿、内燥、内风等内生五邪的发生。
正气的盛衰决定疾病的发展与预后:正邪交争后,虽正不胜邪而发病,但相对来说,正气充盛的患者发病轻,病位浅,病程短,预后良好;而正气虚弱者,发病重,病位深,病程长,预后差。如正气虚甚,则不能消弱、中止邪气侵害,造成慢性病证迁延不愈,或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甚至病情恶化。
这些中医理论概括了中医养生的法则及中医的病理和医理,也是做人的硬道理。
正气足了人就不会得病。无论防病、“治未病”还是“治已病”,皆依此理。其知道者,行之,足矣!即只有强身才能防病,只有养生才能强身。
正气内存的前提,首先要心安、心正。因为心主神明,乃君主之官,统领全身一切器官。
如果心乱、心邪,则邪气必干。
所以养生以调心、养心为主,即保持恬淡虚无之状,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对于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季寒暑的变化,保持与环境的协调统一,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节欲保精。不可“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否则,就会导致疾病、早衰和死亡。
8、中医正气学的介绍
中医正气学是一门养生、防病的学科,也是一门预防疫病(传染病)的医学。中医正气指的是人体的正常功能活动以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有维护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功能。中医正气包括了营、卫、气、血、精、神、津、液和腑脏经络等功能活动。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所以,气血津液、腑脏经络共同组成了人体抗病防病的防缷系统,发挥着保护机体建康的作用。当人体的正气虚时,六淫邪气入侵,人就会容易生病,当一个人的正气旺盛,就会与致病邪气相抗拒,就不会生病。当正气不能抵挡邪气时为虚证,病情就会加重。
9、养生首先要扶正气什么是正气
中医学所指的“正气”,即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主要是指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用现代语言描述,正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动力,它包括了人体卫外防御功能、调节功能以及各种代偿功能等。正气充盛,让人体更好地适应外界的变化,减少疾病的侵袭,人体得病后更容易康复,故扶助正气是养生保健的根本任务。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中医学认为人体生病是由于正气虚弱,外界的病邪侵袭人体而致。《素问•评热病论篇》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不足是人体发病的根本原因,疾病的过程就是“正气”和“邪气”相互作用的结果。扶正气从脾肾着手
中医认为旺盛的正气,源于脾肾二脏,扶助正气,要从脾肾二脏着手。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功能的强弱是机体健康长寿与否的重要基础。正如《景岳全书》所说:“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可见,脾胃功能健旺是人体健康长寿的基础。现代科学实验证明,调理脾胃,能有效地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肾脏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过程,肾之精气的盛衰直接关系到人体健康和衰老。所以,历代养生家都把保护肾精做为抗病延衰的基本措施。
脾肾二脏关系极为密切,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二者先天生后天,后天充先天。脾气健运,必借肾阳之温煦;肾精充盈,有赖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进行濡养。
脾胃、肾脏功能的健运是人体正气的根本,也是保持畅旺精气神旺的根本。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人的健康是整体的,任何一个看似独立的脏腑功能其实都和其它脏腑关系密切。
要保持畅旺的精气神,提升正气,必须从整体调理身体内在的脏腑功能。同时,也不能忽视健康生活细节,合理的运动和饮食、科学的睡眠等生活习惯、这些同样也是提升、保存正气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分享0收藏0支持0反对0
10、中医说的正气是什么
所以说正气,是指人体对疾病的防御、抵抗和再生的能力。具体言之,不外乎阴阳之气、脏腑之气。脏腑之气中,尤重脾胃之气,因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荣卫化生之源。另外还有心肾之气,因为心为君主之官,肾为先天之本。正气:整个机体的生理功能和抗病能力,称作正气。正气就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由于正气具有活力很强的不断运动者的特性,对人体生命活动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的作用,人体的正气,从整体来说,是有肾中精气,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精气和肺吸入的清气所组成,在肾,脾胃,肺等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下所生成,并充沛与全身而无处不到。正气分类: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宗气:积于胸中之气,主要作用:走息道以行呼吸,惯心脉以行气血;营气:与血共行于脉中之气,主要作用:有营养和化生血液;卫气:卫在脉外,这些气都是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