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代名医名言
一、天人合一
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2.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3.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4.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5.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
二、养生保健
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
3.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素问·上古天真论》)
4.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5.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明·绮石《理虚元鉴·心肾论》)
6.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三、防病治未病
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汉·张机《金匮要略》)
3.上工治未病。(《难经·七十七难》)
4.虚邪贼风,避其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5.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6.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
四、医德医风
1.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2.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3.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4.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5.未医彼病,先医我心。(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6.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7.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清·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
五、医术学习
1.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汉·张机《伤寒杂病论序》)
2.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汉·张机《金匮要略》)
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序》)
4. 方不在多,心契则灵;症不在难,意会则明。(明·陈实功《外科正宗·痈疽治法论第二》)
5. 至重惟人命,最难确是医。(明·龚信《古今医鉴·謦医箴》)
6. 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清·刘一仁《医学传心录·病因赋》)
7. 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清·吴塘《温病条辨·自序》)
8. 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矣。(清·赵濂《医门补要·自序》)
9. 医之良,在工巧神圣;医之功,在望闻问切;医之学,在脉药方症。(清·陈清淳《蜀中医纂·习医规格》)
10.《素问》,载道之书也,词简而义深。(元·朱震亨《格致余论》)
11. 不通仲景之书,不足以言医。(舒诏《伤寒集注》自序)
12. 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礼记》)
13. 脾胃为病,最详东垣(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
14. 不为良相,必为良医。(邵登瀛《四时病机》绍諴序)
15. 医之为书,非《素问》无以立论,非《本草》无以主方。(元·朱震亨《格至余论》自序)
六、阴阳五行
1.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
6.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 孤阴不长,独阳不成。(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火集》)
10.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元·朱震亨《局方发挥》)
11.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2. 阴中有阴,阳中有阴。(《素问·金匮真言论》)
13.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
七、藏象学说
1.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黄元御《素灵微蕴·原胃解》)
2.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脾胃》)
3. 脾胃为水谷之海。(明·龚信《古今医鉴·泄泻》)。
4.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喘促》)。
5.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 头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肾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
7.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8.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9.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0.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1.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2. 脾胃者,仓廪之宫,五味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3.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4.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5.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6.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7.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素问·灵兰秘典论》)
18. 肝受血而能视。(《素问·五藏生成篇》)
19. 肝体阴而用阳。(清·唐宗海《血证论·滑氏补肝散》
20. 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灵枢·五味第五十六》)
21.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素问·五藏别论》)
22.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素问·五藏别论》)
23. 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素问·五藏别论》)
24. 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素问·五藏别论》)
25. 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素问·五藏别论》)
26. 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素问·宜明五气篇》)
27. 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素问·五脏生成篇》)
28.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灵枢·脉度》)
29.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素问·六节脏象论》)
30. 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灵枢·口问》)
31. 肝气通于目,肝的则目能辨五色矣。(《灵枢·脉度》)
32.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素问·六节脏象论》)
33. 脾喜燥恶湿,喜温恶寒。(张山雷《脏腑药式补正·脾部》)
34.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素问·厥论》)
35. 肺为水之上源。(清·汪昂《医方集解·清暑之剂》)
36. 肺为脏腑之华盖。(清·陈念祖《医学三字经·咳嗽》)
37.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素问·六节脏象论》)
38. 肾开窍于二阴。(《素问·金匮真言论》)
39.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素问·六节脏象论》)
40. 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素问·脉要精微论》)
41. 脑为髓之海。(《灵枢·海论》)
42.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灵枢·营卫生会》)
43. 胃乃六腑之本。(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病机赋》)
44.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以成七窍之用,故头为精明之府。(明·张介宾《类经·疾病类》)
45. 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素问·五脏别论》)
46. 胃之为腑,体阳而用阴。(清·吴瑭《温病条辨·中焦篇》)
47. 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清·叶桂《外感温热篇》)
48. 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宋·杨士瀛《仁斋指方论·声音方论》)
49. 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清·石寿棠《医原·闻声须察阴阳·论》)
50.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素问·太阴阳明论》)
八、精神气血
1. 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素问·脉要精微论》)
2.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
3. 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本神》)
4.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灵枢·大惑论》)
5.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灵枢·营卫生会》)
6. 发为血之余,血虚则发落。(丁甘仁《丁甘仁医案·衄血》)
7. 气属阳而无形,血属阴而有形。(明·张介宾《类经·经络类》)
8. 气主煦之,血主濡之。(《难经·二十二难》)
9.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灵枢·本脏》)
10. 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素问·调经论》)
11.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素问·生气通天论》)
12. 阳随乎阴,血随乎气,故治血必先理气,血脱必先益气。(明·赵献可《医贯·血证论》)
九、病因学
1.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风者,百病之始也。(《素问·生气通天论》)
3. 风者善行而数变。(《素问·风论》)
4. 暑必挟湿,二者皆伤气分。(《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叶天士医案》)
5.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
6.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素问·生气通天论》)
7.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 悲则气消。(《素问·举痛论》)
9. 惊则气乱。(清·何梦瑶《医碥·气》)
10. 恐则气下。(《素问·举痛论》)
11. 怒则气上。(《素问·举痛论》)
12. 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
13.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4. 喜则气缓。(《素问·举痛论》)
15. 安谷则昌,绝谷则亡。(金·李杲《脾胃论·仲景引内经所说脾胃》)
16.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素问·宣明五气篇》)
17. 百病多由痰作祟。(清·汪昂《汤头歌诀·除痰之剂》)
十、病机学
1. 气常有余,血常不足。(元·朱震亨《脉因证治·杂证》)
2. 阴阳自和者,必自愈。(汉·张机《伤寒论》)
3.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0. 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
11.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素问·痹论》)
12. 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13.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素问·至真要大论》)
14.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素问·至真要大论》)
15.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16.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素问·至真要大论》)
17.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18.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19.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20.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素问·至真要大论》)
21.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22.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23.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24. 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素问·至真要大论》)
25.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26.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素问·调经论》)
27.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8. 气有余便是火。(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火》)
29.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0. 寒则气收。(《素问·举痛论》)
31. 热胜则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十一、经络针灸
1. 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头者,诸阳之会。(宋·陈言《三因极-病证方论·头痛证论》)
3.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明徐凤《针灸大全·四总穴歌》)
4. 治痿者,独取阳明。(《素问·痿论》)
十二、四诊方法
1.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有诸内者,形诸外。(元·朱震亨《丹溪心法·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3. 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曰按,曰寻。(元·滑寿《诊家枢要·诊脉之道》)
4.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宋·崔袁彦《脉诀》)
5. 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汉·张机《伤寒论·辨脉法》)
6. 脉贵有神。(清·顾松园《顾氏医镜·先哲格言》)
7. 脉有要诀,胃、神、根,三字而已……此乃诊家大法。(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脉法金针》)
8. 真寒之脉,必迟弱无神;真热之脉,必滑实有力。(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寒热篇》)
十三、辨证要点
1.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
3.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至真要大论》)
4.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素问·至真要大论》)
5.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素问·至真要大论》)
6.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素问·至真要大论》)
7.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8.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素问·至真要大论》)
9.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
10. 有一份恶寒,即有一份表证。(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表里寒热》)
11.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汉·张机《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12.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汉·张机《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13.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呕,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14.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15. 阳明病,外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汉·张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6.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汉·张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7. 脾病身痛体重。(《素问·标本病传论》)
十四、治则治法
1.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 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 其高者,因而越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 其下者,引而竭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 中满者,泻之于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 其慓悍者,按而收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0. 其实者,散而泻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1. 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素问·疟论》)
12.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13. 温者清之,清者温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14. 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15. 燥者润之,急者缓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16. 坚者耎之,脆者坚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17. 衰者补之,强者泻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18. 踈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素问·至真要大论》)
25. 微者逆之,甚者从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26. 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27. 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滞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28. 急者缓之,散者收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29. 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30. 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素问·至真要大论》)
31.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32. 治病必求其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3. 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素问·三部九候论》)
34. 盛者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灵枢·经脉》)
35.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素问·至真要大论》)
36.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明·张介宾《类经·标本类》)
37. 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38.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39.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清·吴瑭《温病条辨·治病法论》)
40.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清·吴瑭《温病条辨·治病法论》)
41.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清·吴瑭《温病条辨·治病法论》)
42. 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清·唐宗海《血证论·吐血》)
43. 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44.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素问·生气通天论》)
45.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6.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寒,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47. 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明·龚迁贤《寿世保元·医说》)
十五、药物方剂
1.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素问·至真要大论》)
2. 补汤宜用熟,泻药不嫌生。(明·傅仁宇《审视瑶函·用药生熟各宜论》)
3. 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素问·宣明五气篇》)
4. 半夏有三禁,渴家汗家血家是也。(明·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春温夏热病大法》)
5. 附子无姜不热。(清·黄宫绣《本草求真·干姜》)
6. 石膏非大剂则无效。(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伤寒兼有伏热证》)
7. 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丹参》)
十六、临床疾病
1.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素问·咳论》)
2. 治咳嗽者,治痰为先;治痰者,下气为上。(金·张元素《活法机要·咳嗽证》)
3. 喘病之因,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喘》)
4. 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明·虞抟《医学正传·哮喘》)
5. 无痰不作眩。(元·朱震亨《丹溪必法·头眩》)
6. 无虚不能作眩,当以治虚为主。(明·张介宾《景岳全书·眩晕》)
7. 诸有水肿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汉·张机《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
8.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汉·张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9. 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痰饮》)
10.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痰饮》)
11. 盗汗为阴虚,自汗为阳虚。(清·江涵暾《笔花医镜·盗汗自汗》)
12. 胃不和则卧不安。(《素问·逆调论》)
13. 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清·吴谦等《医宗金鉴·乌梅丸集注》)
2、关于医德的名人名言有哪些?
医者仁心,医德为先。——董林森
医学贵精,不精则害人匪细。——徐春甫
世无良医,枉死者半,此言非虚。——孙思邈
医生,应该献身于维护人民健康的事业。——白求恩
为医者,须绝驰骛利名之心,专博施救援之志。——张杲
医院之本,救死扶伤;医生之本,德术并举。——夏克良
不谋当谋之事,为医之耻;贪求身外之财,从医之危。——巩元
做人一身正气,为医一尘不染。——于建华
面对面问诊,心连心开方。——夏克良
走医者仁心之路,倡清正廉洁之风。——丁 靖
行医一时,鞠躬一生,不求闻达,但求利人。——贾 冬
从医须心系千家忧与乐,诊治应胸怀百姓暖和寒。——刘克震
一个医生,只要活着,就不能忘记伤病员。——柯棣华
行医莫做分心事,救人还需有心人。——刘荣丽
临床临床,就要亲临病床,亲手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周华康
3、关于合理营养的名言?
1、人之养老之道,虽有水陆百品珍锤,每食忌于杂,杂则五味相扰。——(中国古代医学家)孙思邈
孙思邈(541年—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2、人的饮食要从五谷杂粮中吸收多方面的营养,也要从多种蔬菜中吸收营养,不能偏食。——(中国教育家)徐特立
徐特立(1877年2月1日—1968年11月28日),又名徐立华,原名懋恂,字师陶,中国革命家和教育家,湖南善化(今长沙县江背镇)人。他是毛泽东和田汉等著名人士的老师。被尊为“延安五老”之一。
3、如果需要改变一种饮食习惯,那么最好对饮食全面重新调整一下。——(英国哲学家)培根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一1626年),第一代圣阿尔本子爵(1st Viscount St Alban),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散文家、哲学家。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实验科学的创始人,是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又是给科学研究程序进行逻辑组织化的先驱。
4、饮食习惯的改良比其他任何改良,其优点显然要大得多。——(英国诗人)雪莱
珀西·比希·雪莱(英文原名:Percy Bysshe Shelley,公元1792年8月4日—公元1822年7月8日),英国著名作家、浪漫主义诗人,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出色的英语诗人之一。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
5、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要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样地,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亚里斯提卜
亚里斯提卜(Aristippos)约公元前435—前360年, 亦译作“阿里斯提卜”、“亚里士提卜”等。古希腊哲学家,昔勒尼学派的创始人。
4、孙思邈养身铭原文解释,分析及相公知识
孙思邈的养生铭
怒甚偏伤气,思虑太伤神。神疲心易役,气弱病来侵。勿使悲欢极,当令饮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亥寝鸣天鼓,寅兴嗽玉津。妖邪难侵犯,精气自全身。若要无诸病,常当节五辛。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存。寿夭休论命,修行在本人。倘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
孙思邈是唐代著名大医药学家,他少年时因病学医,熟读经史百家,著有不朽传世之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各30卷,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后世尊为“药王”。孙思邈不但医术高明,而且养生有道,年逾百岁之上,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中的老寿星。在陕西省耀县孙家塬的药王山上,后世立有一百多块石碑,其中一方刻有孙思邈所著“养生铭”,是养生保健的至理名言。
中医学把“精、气、神”视为人生“三宝”,认为一个人要想健康长寿,必须“惜气”、“安神”重视保养。所以,孙思邈在“养生铭”中首先提出不能“怒而伤气”和“思虑伤神”,以免气机紊乱,血脉失和,脏腑功能失调,而致百病杂生。孙思邈尤重视精神调养,认为一个人平时应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尽量避免不良精神刺激,勿使悲欢过极,以免出现“悲能伤肺”、“大喜伤心”的局面。孙思邈还指出,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面。所以生活起居一定要有规律,要注意节制饮食,保持膳食平衡。特别要防止夜间大吃大喝和酒醉,以免引起停食、消化不良或伤胃、伤肝等不良后果。在生活习惯上,要注意少吃刺激性食物,更不可偏食,这就是养生铭中“节五辛”的含义。所谓“亥寝鸣天鼓”,即临睡前(晚间9~11点钟)要叩齿36次,“寅兴漱玉津”是指早上(凌晨3~5点钟)醒来应以舌搅上下腭数十次,待津生满口时可咽下。上述两种导引法在唐代以前的医疗保健书籍中经常提到,具有保津和固齿的功能。孙思邈认为,每个人只要重视养生保健,就能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能有效防止“神疲心易役,气弱病来侵”的身体“未病”状态。孙思邈在“养生铭”中最后指出,能否健康长寿,主动权其实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绝不是命里注定的。只要个人保健有方、养生有道,就能长命百岁。
5、关于医德的名人名言
患者,养生之父母也。 ——钟南山
医德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服务态度。
——钟南山
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孙思邈
夫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世,道则流芳千古!
——《衣贯》
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 ——《老子·道德经》
1、白衣天使最崇高的境界:医德·心中春意常在,医风·人间无处不开花。
2、不谋当谋之事,为医之耻;贪求身外之财,从医之危。
3、不自重者取辱,不自律者招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足者博闻。
4、常修从医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戒非分之想。
5、诚实是为人的行为支撑,守信是立业的道德基石,正直是行事的品质核心,廉洁是从医的行为准绳。
6、动摇理想信念,必然迷失方向;追求骄奢浮华,终将身败名裂。
7、反腐倡廉牢记服务宗旨,科技兴院发扬奉献精神。
8、合理地用好病人的每一分钱,尽早地帮助他恢复健康。
9、红包就是(犹如)肿瘤,手术之前不切除就会癌变。
10、坚持原则,以法服人;掌权为公,以廉服人;身体力行,以德服人;苦口婆心,以理服人;心系群众,以爱服人。
11、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让患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12、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夸奖。
6、有关锻炼身体的名人名言有哪些?
1、生命在于运动。——伏尔泰
2、运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达·芬奇
3、只有运动才可以除去各种各样的疑虑。——歌德
4、生命就是运动,人的生命就是运动。——列夫·托尔斯泰
5、生命在于矛盾,在于运动,一旦矛盾消除,运动停止,生命也就结束了。 ——歌德
6、努力发展体育事业,把我们的国民锻炼成为身体健康精神愉快的人。——朱德
7、一个民族,老当益壮的人多,那个民族一定强;一个民族,未老先衰的人多,那个民族一定弱。——皮埃尔·顾拜旦
8、运动的作用可以代替药物,但所有的药物都不能替代运动。——法国医学家蒂素
9、身体虚弱,它将永远不全培养有活力的灵魂和智慧。——德国诗人卢梭
10、人生的本质就在于运动,安谧宁静就是死亡。 ——帕斯卡
11、我生平喜欢步行,运动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爱因斯坦
12、世上没有比结实的肌肉和新鲜的皮肤更美丽的衣裳。——马雅可夫斯基
13、静止便是死亡,只有运动才能敲开永生的大门。 ——泰戈尔
14、身体的健康因静止不动而破坏,因运动练习而长期保持。 ——苏格拉底
15、运动太多和太少,同样的损伤体力;饮食过多与过少,同样的损伤健康;唯有适度可以产生、增进、保持体力和健康。 ——亚里士多德
16、锻炼身体要经常,要坚持,人和机器一样,经常运动才不能生锈。 ——朱德
17、走路是极好的运动,人应该养成走长路的习惯。
18、生命在于运动,也在于静养。养生宜动,养心宜静,动静适当,形神共养,培元固本,才能使身心健康。
19、运动的好处除了强身之外,更是使一个人精神保持清新的最佳途径。
20、运动的要义不在趣味而在继续持久,养成习惯。
21、人的健全,不但靠饮食,尤靠运动。
22、健康是幸福的主要因素,锻炼是健康的重要保证。
23、不靠医,不靠药,天天锻炼最见效。——谚语
24、运动好比灵芝草,何必苦把仙方找。——谚语
25、早起活活腰,一天精神好。——谚语
26、每日频行,必身轻目明,筋节血脉调畅,饮食易消,无所壅滞。——《养生要录》
27、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谚语
28、人怕不动,脑怕不用。——谚语
29、夏游泳,冬长跑,一年四季广播操。——谚语
30、跳绳踢毽,病少一半。——谚语
31、墙靠基础坚,身强靠锻炼。——谚语
32、水停百日生毒,人歇百日生玻——谚语
33、老人血气多滞,拜则肢体屈伸,气血流畅,可终身无手足之疾。&127;——《古今图书集成》
34、运动劲出来,歇着病出来。——谚语
35、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谚语
36、练出一身汗,小病不用看。——谚语
37、天天练长跑,年老变年少。——谚语
38、卫生是妙药,锻炼是金丹。——谚语
39、仙丹妙药灵芝草,不如天天练长跑。——谚语
40、运动好比灵芝草,何苦去把仙方找。人怕不动,脑怕不用。
41、练练力出,缩缩病出。早起做早操,一天精神好。
42、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饭后三百步,不用进药铺。
43、不靠医,不靠药,天天劳动最见效。
44、动则不衰,用则不退。生命在于运动。
45、跑跑跳跳浑身轻,不走不动皮肉松。
46、若要身体健,天天来锻炼。
47、一日舞几舞,活到九十五。
48、静而少动,体弱多病;有静有动,无病无痛。
49、水停百日生毒,人歇百日生病。
50、久视伤神,久立伤胃,久坐伤血,久卧伤气。
7、劝人安心治病的名人名言
1、医病非难,难在疑似之辨。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误人匪浅。——王肯堂《肯堂医论卷中杂记》
2、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杨泉《物理论》
3、医学贵精,不精则害人匪细。——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4、医不难於用药,而难於认证。——温载之《温氏医案咳嗽》
5、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扁至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王叔和《脉经序》
6、盖医出于儒,非读书明理,终是庸俗昏昧,不能疏通变化。——李梃
7、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8、尝思用药如用兵。善用兵者必深知将士之能力,而后可用之以制敌;善用药者亦必深知药性之能力,而后能用之以治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8、孙思邈的重要名言与物理相关的哲学思想
孙思邈是我国隋唐时期杰出的医药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约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死于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大约公元五五九——六八二年)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医学家。他生性淡泊,不慕名利,热爱人民,潜心医学。不论是在病理学、诊断学、药物学、针灸学、方剂学的收集和整理方面,他都有着杰出的贡献。
他的哲学思想集中表现在他所著的《千金要方》(撰于公元652年)和《千金翼方》(撰于公元682年)中。隋唐时期,由于统治阶级提倡佛、道、儒以及与佛教合而为一的印度医学的传入。使《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不同程度地具有了一些佛、道、儒的东西。有些是迷信。诸如服食、辟谷、禁咒等,迷信鬼神的荒诞内容。
从现代物理学理论发展,探讨孙思邈修道养生观:
当今社会,亚健康、慢性病、疑难病问题日益突出,现代医学尚没有更好的办法进行解决。
而以“性命”之学为核心的传统修道养生方法,经过前人的探索和历史的积淀,在养生康复方面有着非常独到和显著的效果,并且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均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孙思邈修道养生思想及实践进行跨学科复合型研究,更深入地了解孙氏幼年多病,而却最终健康长寿的奥秘,探究修道养生实践,对孙氏养生及医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探索道家“天道观”与物理学“统一场论”、自组织理论、混沌学理论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更深刻地认识和把握孙思邈医学科学思想,更好地继承孙思邈养生及医学成就,使孙思邈宝贵的养生经验更好地为现代养生康复服务。
孙思邈修道养生思想考:通过对《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文献、史料的研究,发现修道养生思想构成了孙氏养生及预防医学思想的核心和最高准则。
《老子》《庄子》《周易》《内经》是孙思邈道论及修道养生思想的最主要源泉。
9、关于医疗的名言警句、诗词歌赋?
1、选择医学可能是偶然,但你一旦选择了,就必须用一生的忠诚和热情去对待它。 ——钟南山
2、 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希波克拉底
3、 一位西哲说:“医学是一门科学,但要成为一名医术高超的大夫却是一门艺术”。
4、马克思:“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疗效重于理论)
5、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6、人不穷理,不可以学医;医不穷理,不可以用药。
7、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谨慎而后行医!
8、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清 吴瑭《温病条辨自序》)
9、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人。——《医工论》
10、 欲救人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不可。——【清】徐廷祚
11、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凡例》
12、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张仲景
13、只要生命还可珍贵的,医生这个职业就永远倍受崇拜!——爱默生
14、专家是令人尊敬的,他们对一般医生所不知道的事情,知道的越来越多;专家有时也是令人惋惜的,他们对一般医生所知道的事情,却知道的越来越少。——妇产科学家郎景和
15、医生的服务对象是人,世界上最复杂的事物莫过于人。要做一名好医生,首先一点要研究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是医德。医德不光是愿望,更是一种行动,这个行动要贯穿医疗的全过程,贯穿医生的整个行医生涯。——吴阶平
16、对工作还应该经常有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觉,这是一种面对病人最宝贵的生命而产生的责任感。
17、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清】陈梦蕾等《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18、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晋】杨泉《物理论》
19、医者父母心,急患者之所急。
20、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
21、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
22、学医当学眼光,眼光到处,自有的对之方,次有说不尽之妙,倘拘拘于格里,便呆钝不灵。——【清】曹仁伯《琉球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