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中医治未病与养生

中医治未病与养生

发布时间:2020-07-02 07:33:35

1、中医为什么可以治未病,是通过什么实现的?

1.中医“治未病”的内涵 《淮南子》中有句名言:“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这里的“治”,并不单纯指医疗,还含有管理、整理、治理、研究等内容。“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大致讲,可以理解为三个层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防微杜渐”,三是“既病防变”。它要求人们在平时就要防病,有了小病就要注意阻止其酿成大患,在病变来临之际要防止其进一步恶化,这样才能掌握健康的主动权。 具体说来,中医“治未病”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平素养生,防病于先。毫无疑问,“治未病”首先应该着眼于平素养护和调摄,未雨绸缪,积极采取措施,防止疾病发生。也就是《黄帝内经》中所强调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在平时注意保养身体,从培养正气,提高机体抗邪能力和防止病邪侵袭两个方面预防疾病的发生。 防微杜渐,欲病救萌。《黄帝内经》中提出:“上工救其萌芽。”也就是说疾病虽然还没有发生,但已经出现了某些征兆,或者是疾病还处于萌芽状态时,就应该采取有效措施,防微杜渐,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 我们知道,健康与疾病之间并没有一个截然的界限,中间可能存在一个“第三状态”(即亚健康状态)。在“第三状态”,尽管事实上体内已开始发生某些异常变化,但病象尚未显露,或虽有少数临床表现,却不足以据此确诊病症。“第三状态”的前途有两种可能:或者向健康态转化,或者向疾病态转化。中医“治未病”的任务就在于促进其向健康态转化。《黄帝内经》中提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显然,这里的“治未病”,不是未病先防,而是在病虽未发生、但将要发生之时,采取措施治其先兆。临床上像中风之类的病证,多数有先兆症状,如头眩、肢麻、手颤等,如能及时发现,采取果断措施,就可以避免发病。还有一些发作性疾患,如哮喘病,当出现先兆症状时,或在缓解期,预先采取措施,就可以阻止其发作。 2. 已病早治,防其传变。 疾病发生的初期,就应该及时采取措施,积极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这也属于“治未病”的内容。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讲到:“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又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都是在强调疾病的早期治疗。 在疾病初期,一般病位较浅,病情较轻,正气受损不重,因此早期治疗很容易解决问题。正像《医学源流论》所说:“病之始生浅,则易治;久而深入,则难治”,“故凡人少有不适,必当即时调治,断不可忽为小病,以致渐深;更不可勉强支持,使病更增,以贻无穷之害。”疾病在早期即被治愈,就不会进一步发展、恶化。否则,等到病邪强盛、病情深重时再去治疗,就比较困难了。 从根本意义上讲,人类医学应该是关于“健康”的学问,而不是关于“疾病”的学问。治疗“已病”只是在疾病发生后不得已的应对措施,是“消极医学”;而“治未病”,防患于未然才是积极主动的。预防为主,防重于治,应该说是中、西医的共识。但是现代预防医学主要是针对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规律,探索和分析环境中主要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并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目的。而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则主张通过饮食、运动、精神调摄等个人养生保健方法和手段来维系人体的阴阳平衡,提高机体内在的防病抗病能力,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维护“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健康状态。(摘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王琦主编《中医中医治未病解读》)

2、中医中说的“治未病”,怎么理解?

现代的生活节奏非常快,人们常常在忙碌的工作之后,感到疲乏、劳累。再加上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人们也越

重视身体健康。我们一般都是有了病之后去治疗,

如果中医"治未病”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健康、更好的的生活,很值得我们去了解去学习。

那么什么才是中医的“治未病”呢?

“治未病”的简单理解,就是在没有患病之前先要做好预防,减少疾病的发生。也可以理解成化险为安的意思。

另外它还有一个意思,是指相对无病,病在早期阶段,患者没有察觉到,属于潜病未发阶段。这种也称为治未病,此时治疗就是化大为小,化难为易的。

《金匮要略》卷上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开头第一句,就是黄帝问他的老师歧伯:上工治未病?何也?

老师解释说:什么是治未病的最好的医生,比如医生看出病人肝脏有问题,懂得经络传导,知道病气会从肝脏传到脾上,所以先补脾。一般的医生呢,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另外,人生病大致可以归纳为三条:

一、经络受风,传入内脏,没有及时治疗,后来内部器官会出问题。

二、血管壅堵。

三、作息无规律、性生活太多、被利器所伤、虫咬或野兽所伤。

中医是怎么治未病呢?

针对第一点,如果在外面受了风寒风热的,四肢刚刚觉得沉重、鼻塞、头疼,就用锻炼、导引、呼吸法、针灸、按摩等方法,把风赶出体外,恢复健康。

不要随意伤害身体,尽量避免虫咬兽伤,令身体受外伤。

作息有规律,吃健康的食物。

不要做犯法的事,性生活有节制,保持心态平和等等,令血液畅通。这样的话,就可以保持身体健康,达到真正的“治未病”。 

这么看来,中医的“治未病”,防大于治,小恙用小治即可恢复健康,最重要的是调节心理。

爱生气的人身体都不太好,如果一个人情绪经常起伏不定,心态也不稳定,长时间会影响身体健康。所以用中医的“治未病”来养生,还是很不错的。

3、怎样正确理解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你生活和自我保健的启示)

搜索文档或关键词
中医治未病的意义
2018-06-30 2页 2.13分
用App免费查看
中医治未病的意义

中医治未病的意义

“治未病”是《黄帝内经》提出的预防医学观点,虽其距今时代久远,但其对后世影响深远、含义深刻、意义重大。下面试就中医“治未病”的意义作一初探。

在中医防病治病理论体系中,“治未病”的思想实际上包含着“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方面的含义。这一理论一直指导着后学,如唐代孙思邈指出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字里行间蕴含着先哲对“无事之前”的养生防病及欲病早调的科学观点

4、养生和养身在中医治未病中的区别是什么

养身就是保养身体、调理身体,偏重在百具体的身体机能上,而且不会太具备长远性。比如说“孕妇刚生产完,要注重养身”;“某运动员受伤后做了手术,要请假养身”等等。
养生,就是指通度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问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养生具有一种长期性、长远性。比如说“王先生30岁就很懂得养生之道,远离烟酒,作息有规律,等等。他常说:‘年答轻时懂得点养生知识,爱护身体,到回年老了也不用担心会得什么大病。’”可见,养生是长期的。它只是中医领域才会出现的一个名词,就是说,在中医里才会有“养生”这概念,西医是没有的。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答个人见解,可能会有一些偏颇之处,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5、中医如何“治未病”?

6、上医者治未病医道首重养生的原文是什么

孙思邈《千金要方·论诊候第四》,在书中记载:“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於事混淆,即病者难以救矣。”

与中医治未病与养生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