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季养生用语
春捂秋冻、不生杂百病。
清明食螺,眼不生疴。
清明蛋,好当饭。
多吃大蒜多吃姜,保你四季皆无恙。
一天之际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
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
春日暖阳亮堂堂,晒得心度儿都舒畅。
感冒不避凤,从春咳到冬。
春夏莫贪睡,秋冬可安眠。
运动好比灵芝草,何必苦把仙方找。
肥不过春雨,苦不过秋霜。
春天孩儿面,一日三变脸。
春寒防感冒,春暖防过敏。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天上四时春为首,人间五福寿当先。
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
吃了端午专粽,再把棉衣送。
三月三,荠菜当灵丹。
初春早韭,秋末晚菘。
春郊游,秋登高,夏游泳,冬慢跑。
断得四属季荤,断不得四季青。
菜花黄,痴子忙。
百草回芽,百病易发。
感冒不避风,从春咳到冬。
热不急脱衣,冷不急穿棉。
2、春季如何养生?
3、传递健康与春季养生诗句有哪些
养生诗词
养生原则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治身养性谨务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抱朴子》晋 葛洪
我命在我,不在天.―――《仙经》
养生以不伤为本.―――《仙经》
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积微成损,积疾成衰.―――《养生论》三国 嵇康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养老奉亲书》宋陈直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抱朴子》 晋 葛洪
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虽常服药物,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理虚元鉴》明 汪绮石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刺法论》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惜精养生
元气实,不思食;元神会,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陆地仙.―――《养心要语》明胡文焕
人年五十者,精力将衰,大法当二十日一次施泄.―――《泰定养生主论》元王珪
纵欲戕生,古今同慨.―――《退庵随笔》清梁章钜
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随生,死亡随至.―――《尊生八笺》明 高濂
酒色之类,使人志气昏酣荒耗,伤生败德.―――《食色绅言》明陈继儒
御女之法,能一月再泄,一岁二十四泄,皆得二百岁.―――《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聚精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摄生三要》明 袁坤仪
男贵寡欲养精,女贵平心养血.―――《广嗣纪要》明万全
精神养生
4、春季养生。。怎样做。。
老话说:春捂秋冻,这是老祖宗们几千年的养生观念,意思是告诉我们春天乍暖还寒,很容易伤风,因此,不要一下子脱掉棉衣,因为冬天会有一个惯性的冷,而秋天是向冬天的过度,天气虽然会骤然的冷,但是秋天也有一定的延续,因此,秋天少穿一点,也还是可以抵御寒冷,但是这种传统的说法究竟有什么道理呢?又该怎样做呢?我们一起来剖析一下。
1、春捂就是预防感染风寒。春捂重点是捂“两头”,也就是头和脚是重点。春天的天也像小孩子的脸一样一天变三遍,一会阴雨连绵,一会又会艳阳高照,这样的天气是最容易感冒的,再加上春天的细菌和病毒更加的活跃,也增加了感染的机会,所以,要保护好头部,因为人的呼吸道很重要也是最容易感染的,建议春天可以在颈部加上一个围巾,这样可以很好的保护好气管。而脚是对寒冷感觉最敏感的,寒从脚起,下肢的血液循环远比上肢差,而且一旦脚感觉到冷,全身都会冷,同时脚冷对关节的健康也不利,所以,春天脚一定要穿的暖一些,不要感觉到寒冷,不可过早的就穿单鞋。女性朋友们也不要那么急于穿上单裙或者短裙。
2、春捂的时间多长为宜?春捂有利于预防疾病,但是也不是就这么一直捂下去,那也是会出问题的,那究竟该捂多长时间呢?专家已经给我们很好的建议,一般立春后10—15天,因为半个月后基本上快到春分的节气,气温就会比较平稳的上升,不会忽冷忽热,这个时候就可以脱掉棉衣了。当然也要因人而异,如果是老年人,体质相对弱一些,捂的时间也可以适当的长一些。
3、根据温度决定捂还是脱。因为中国地大物博,南北差异也很大,北方的立春之后依然寒冷,甚至温度会在零度以下,那么春捂的时间是需要更长一些的,北方真正结束冬天的寒冷估计到八九才可以,东北有谚语: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黄牛遍地走。八九南飞的燕子才飞回到东北,也预示着春天来了,天气变温暖了。而南方的城市春天总是来的比较早,立春过后气温就开始回升了,所以,可以根据天气的温度变化来决定增减衣服,一般以15度为一个参照点,如果低于这个温度,就要穿的保暖一些,如果温度在15度以上,可以考虑适当的减少衣服了。还要注意早晚温差的变化,如果温差太大,还是捂着点好,温差在7—10度,建议还是多穿一点为好
5、春季养生有哪些谚语?
1、肥不过春雨,苦不过秋霜。
2、春天孩儿面,一日三变脸。
3、春寒防感冒,春暖防过敏。
4、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复计在于勤。
5、天上四时春为首,人间五福寿当先。
6、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
7、三月三,荠菜当灵丹。
(5)春季养生语扩展资料
谚语制跟成语一样都是语言整体中的百一部分,可以增加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流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性的艺术语句,是民众的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度力。
如“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谚语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来分,大体有以下几种:气象、农业、卫生、社会、学习。
6、春夏秋冬怎么养生
春夏秋冬,不同季节对应的养生方式各有不同:
1、春季:春季锻炼应以恢复身体机能为主。这是因为,长期没有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在经过冬季之后,一旦身体没有完全放松就进行剧烈运动,容易造成损伤。其次,切忌盲目追求运动量。盲目加大运动量会造成大量汗液的流失,易引发感冒。初春时节,早晚温差大,14点到20点是健身的最佳时间段。如果条件允许,运动前可以饮用一杯温开水,以帮助身体及时补充水分。
2、夏季:夏季补水要适量,建议运动前半小时喝两杯水。如果是户外运动,一定要带上水瓶,还可在水中加入一些生理盐,及时补充身体流失的盐分。饮水时,一次不能饮用太多,应尽量通过增加喝水频次来补充水分。二是尽量选择室内运动,如游泳、瑜伽等。这些室内运动不仅可以避免中暑,还可以保护皮肤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3、秋季:面对昼夜温差越来越大的秋季,我们更需要保护自己。秋季晨练前,应先喝点糖水或吃些水果,以补充身体所需的能量。当然,还要注意保暖,运动前进行热身。
4、冬季:冬季应该更多地选择室内运动,这样不仅能防止疾病的侵扰,还能帮助保持良好的身材。每周增加的运动量及运动时间不要超过原有基础的10%。一旦运动量太大或运动速度太快,极易发生腱炎、肌肉拉伤等问题。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从中医讲叫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不同的季节对人,对生物也不一样,叫做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一年四季都可进补,本处所说的“补”,主要包涵有修补、补充、补益和滋补的意思。不论哪个季节的进补,都可根据季节的特点,并结合人的体质和食物、药物的性味等实行,以达到调整人体阴阳,使之恢复动态平衡的目的。
四季食补各有侧重:春要促其生,夏必助其长,秋须守其收,冬务保其藏。
1、春三月,此谓发陈,阳气生发,万物复苏。
2、夏三月,此谓蕃秀,阳气旺盛,万物繁茂。
3、秋三月,此谓容平,阳气开始收敛,万物开始静止收获。
4、冬三月,此谓闭藏,阴气极盛,万物生理功能低下,阳气、精气内藏等。
参考资料 人民网 春夏秋冬 四季锻炼小常识7、春季养生的小提示
女性春季养生应该注意:
一、起居规律
在春天到来之时,皮肤舒展,末梢血液供应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多,身体各器官负荷加大,而中枢神经系统却发生一种镇静、催眠作用,肢体感觉困倦。这时千万不可贪图睡懒觉,因为这不利于阳气升发。为了适应这种气候转变,在起居上应早睡早起,经常到室外、林荫小道、树林中去散步,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春天气候多变,时寒时暖,同时人体皮表疏松,对外界的抵抗能力减弱,所以春天到来之时不要一下子就脱去厚衣服,尤其是体质虚弱者。
二、饮食调养
春季人体新陈代谢开始旺盛,饮食宜选用辛、甘、微温之品。
春季饮食应避免吃油腻生冷之物,多吃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和新鲜蔬菜。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饮食过量、缺少维生素B是引起春天发困的原因之一。
春天是肝旺之时,多食酸性食物会使肝火更旺,损伤脾胃。应多吃一些味甘性平,且富含蛋白质、糖类、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禽蛋、牛奶、蜂蜜、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等。
三、养足精神
人的精神活动必须顺应气候的变化。人体受季节影响最大的时候是季节更替期间,尤其是冬春之交。有些人对春天气候的变化无法适应,易引发精神疾病。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不良的情绪易导致肝气郁滞不畅,使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引发精神病、肝病、心脑血管病、感染性疾病。因此,春天应注意情致养生,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以使肝气顺达,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阳春三月是万物始生的季节,此时要力戒动怒,更不要心情抑郁,要做到心胸宽阔,豁达乐观;身体要放松,要舒坦自然,充满生机。
四、运动养护
入春以后要适应阳气升发的特点,加强运动锻炼,可以到空气清新的大自然中去跑步、打拳、做操、散步、打球、放风筝,让机体吐故纳新,使筋骨得到舒展,为一年的工作学习打下良好的健康基础。实践证明,春季经常参加锻炼的人,抗病能力强、思维敏捷、不易疲劳、办事效率高。
五、保暖防病
春季养生五点小常识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是四季之始,春季饮食打好基础,对一年的健康都有重要作用。专家提醒,春季饮食注意以下几点。
一、 “多主少副”
即多吃主食,少吃副食。春天风多雨少气候干燥,气温变化反复无常,人体免疫力和防御功能极易下降,诱发一些春季常见的疾病。此时可以多吃些主食,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既经济又能直接转化成热量,提供身体基本所需。此外,春季应注重调养脾胃,而米饭同菜中的大鱼大肉相比,要容易消化得多,能很好地保护肠胃。
二、 “多菜少果”
即多吃蔬菜,少吃水果。春季以养肝为主,蔬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纤维素和矿物质,有疏通血管和肠道的特殊功能,肝和心都喜欢它,蔬菜能帮助肝脏尽快实现蛋白质、糖类、脂肪代谢;若缺少它,肝脏代谢就差。少吃水果并不是说不吃水果,而是要适量地吃。春天气温回暖,人们爱多吃酸甜的水果来解渴。但水果含有较多果酸,属生冷食物,吃多了容易伤害脾胃。
三、 “多奶少肉”
即多喝奶类,少吃肉类。春季是万物复苏、阳气生发的季节。一年之计在于春,牛奶是全营养食品,春天多喝奶能满足人体生长、健康等多方面的需求,是各类人群春季养生的首选佳品。肉类胆固醇含量高,吃多了,容易发胖,诱发“三高”等富贵病。
四、 “多水少油”
季节更替带来多风、干燥的气候,加剧了身体水分的流失。头痛、便秘、体重增加等症状都是因春燥上火所致。最简单的排毒方法就是多喝水。每天清晨起来,喝点蜂蜜水,将有助于清洗肠道,排毒祛火。
五、 “多彩少单”
即多吃五颜六色的食物,少吃颜色和口味单调的食物。在人体中,五脏各有所爱,如心爱红、苦;肝爱绿、酸;肾爱黑、咸;肺爱辣、白;脾爱黄、甜。人们在饮食中,应当照顾到各脏器的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