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让自己保持心理健康
1、保持乐观的情绪。
要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工作。善于在生活中寻找乐趣,即便是干些家务也不应视为负担,而是带着情趣去干,比如做饭,不断尝试新花样,享受烹饪的欢娱。在工作上要不断创造,在进取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断感受成功的乐趣。2、善于排除不良情绪。
遇到不顺心的事,别闷在心里,要善于把心中的烦恼或困惑及时讲出来,使消极情绪得以释放,从而保持愉悦心情总伴你左右。3、经常帮助别人。
助人为乐,是一种高尚美德,其作用不仅使被帮助者感受人间真情,解决一时之难,也使助人者感到助人后的快慰。经常帮助别人,就是使自己常处在一种良好心境中。
4、善待别人,心胸大度。
以谅解、宽容、信任、友爱等积极态度与人相处,会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尤其是被人误解的时候,要亮出高姿态,待对方晓知真相后更会佩服你,这样宽容,关心别人也有利于营造好心境。5、要有广泛的爱好。
比如收藏、体育、旅游、音乐等,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享受其间的乐趣,既能增长知识,又能广泛交友。在偶遇心境不佳时,这种兴趣活动也能起到化解作用。6、保持一颗童心。
。如果仍保持一颗童心,对任何事物都有一种好奇,不论对知识更新,还是对身心健康都有好处。
7、培养生活中的幽默感。
除了严肃、正式的场合外,在同事、朋友乃至家人中,说话时适当地采用幽默语言,对活跃气氛、融洽关系都非常有益,在一阵会心的笑声中,大家心情特别好。8、学会谐调自己与社会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要经常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为,适应社会的规范,并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适应力,从而减少因此而带来的困惑和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2、很多人都想着养生,想越来越健康,完整的健康概念是什么?
现代健康的含义并不仅是传统所指的身体没有病而已,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解释:健康不仅指一个人身体有没有出现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这就是现代关于健康的较为完整的科学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这一定义,把人的健康从生物学的意义,扩展到了精神和社会关系(社会相互影响的质量)两个方面的健康状态,把人的身心、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健康状态均包括在内。
现代健康的含义是多元的、广泛的,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3个方面,其中社会适应性归根结底取决于生理和心理的素质状况。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身体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
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使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某种功能而引起疾病。身体状况的改变可能带来相应的心理问题,生理上的缺陷、疾病,特别是痼疾,往往会使人产生烦恼、焦躁、忧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导致各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作为身心统一体的人,身体和心理是紧密依存的两个方面。
维护健康四大基石:平衡饮食、 适量运动、 戒烟限酒、 心理健康。
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
3、养生与养心怎么相互促进?
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于生命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种养生之道、养生方法也越来越多,像食疗、药疗、气功、坐禅、健身运动等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多姿多彩,也的确起到了很抄好的防病强身的作用。袭然而,健身锻炼世好,食疗药疗也好,期望它们取得良好效果,必须是在心理健康、精神愉快的前提下。举个简单的例子说,一个整天心俘气躁。焦虑不安、悲悲戚戚的人,无论服用何种“灵丹妙药”,无论用何办法滋补,是绝对无法实现“精神焕发、体魄健壮的。
这样,一个首要的问题必须明百确,这就是养哇必须先养心,养身与养心相结合,才能达到满意与养生效果。何谓养心?心者,心理精神状态是也度!养心即是通过各种恰情养性的手段,努力使自己保持心理健康,精神偷悦,保持昂扬向上的思想意志。狂自哪心身医学所指出的,真正的健康,必须是心理健康与身体问健康的壳满结合,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实际上,心与身紧密相关,一个人的精神状态,能至关重要地影响他身体内部的神经体液一-内分泌免疫调节系统。而这个系统则决定我们能否保持机体各个器官的协调关答系,保持内环境的动态平衡,决定我们是否适应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对各种外来刺激及致病因子做出有效应答。
4、心理健康与衰老有何关系?
科学研究表明,衰老虽是个生物学的自然过程,但社会心理因素却能起着明显而又重要的延缓或促进衰老的双向调节作用。美国学者芮格利1976年提出:老年性的诸多衰老征象有可能是心理冲突、痛苦与防御的累积的结果。他在治疗一位70多岁的女患者时。发现她明显的衰老并非是躯体器质性的衰老过程,而是压抑在她内心的10多年的心理创伤所致。芮格利指出:“这位病人,现在假使存在着弥漫性大脑皮层萎缩,但经神经病学和放射学检查都不能发现任何器质性改变,也没有证据说明她患有脑血管疾病。其精神状态很明显地随着隐情的起伏而波动。”有人对50~80岁患者所作的调查和检查亦表明,他们的性欲和记忆力并不像我们传统的认识那样,有很大的衰退和丧失。许多衰老患者并非是生理年龄意义上的衰老,而是心理、社会年龄意义上的衰老,是后者导致了直观上的老态龙钟,加速了生理衰老过程。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总会逐渐地老起来,黑发变白,额头皱起,体力衰弱,精力减退,开始步入老境。尽管衰老是人生旅途无法回避的问题,但每个人衰老的早晚却很不相同。如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里说:“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而今世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这里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人的衰老和年龄并不成正比。一些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尽管年龄很大,但其精神状态、行为动作上并不显得老;而那些日常不注意养生的人,可能还不到衰老的年龄,就从内心到外形上表现出衰老的现象。
引起衰老的原因很多,其中不懂得精神保健是重要的一方面。俗话说:“笑一笑,少一少;愁一愁,白了头。”这里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一个人老还是不老,与其精神状态密切相关。在精神上经常保持愉快、乐观的人,就不易衰老;相反,时常忧虑、悲观的人,会使衰老提前到来。传说中的伍子胥过昭关,一夜之间白了头。就是一个再典型不过的例子。
5、健康心理学中如何做到四时养生?
如果想要做到四十养生就必须要有健康的心理必须要有正确的三观和积极呀
6、心理健康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一是情绪,健康的心理离不开有效的情绪管理,因为一个凡夫俗子总有七情六欲、悲欢离合。所以呢,要学会适度宣泄、但又能合理控制;既能挥洒奔放、也可延时满足。每个人情绪的表现特征差异很大,有的人天生就能喜怒不形于色,而有的人到老还是又哭又笑,要想管理好情绪,首先要深入自我分析,在此基础上扬长补短、循序渐进,方能不断完善。
二是认知,也即观念、态度和思维等,常讲的心态,属于这个范畴。认知和人的成长背景、知识和阅历等都息息相关,而常见影响心理健康的认知定势(也称认知偏差)莫过于消极关注和极端思维,容易体验到的自卑、嫉妒、易怒、郁闷和惶恐等内感体验常源于僵化的认知定势。如要调整好认知,需要分析出日常思考中的僵化认知定势,再归根溯源、一一破解。(当然,这个工作是一辈子的,所谓修心养性,主要就是这个,没有止境的)
三是行为,主要指的是已经养成的坏习惯。譬如容易发脾气,可能每次发好以后都知道错了,都发誓再也不这样了,但下次还是这样,那就是因为你养成了通过”直接和粗暴”的方式宣泄愤怒的习惯,这个习惯的来源包括耳闻目染和自我实践,那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至少有三个方面:一是学会其他的合理情绪宣泄方式;二是改变一些对事对人不合理的观念和负面极端的思维方式;三是培养新的愤怒后行为模式,直到养成习惯。
所谓性格,也就是一定环境条件下,情绪、认知和行为三方面比较稳定的表现模式。
当然,自我成长的过程并没有听上去这么简单,原因有三:一是往往最难看清的就是自己,而自我认识是成长的基础;二是总有不能改变的部分,很难面对,更难接受;三是人都是有惰性的,遇到困难或瓶颈,容易放弃。凡事都有代价,人亦皆有烦恼,要想改变人生,就要付出努力。
7、心理健康与长寿有何关系?
曹操在他的名诗《龟虽寿》中曾这样写道,“神色品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独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此诗说的是有志进取的人,虽然知道年寿有限,然而却雄心勃勃,壮志不衰,并且不相信成败寿夭全由天定。表现了积极进取、奋发有为、自强不息的乐观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十分可贵的,俗话说:“发怒郁闷催人老,经常笑笑变年少。”说明要想延年益寿,应该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保持愉快舒畅的情绪。四川省在对372位长寿老人进行调查时发现,他们中98%以上的人都具有开朗乐观的性格,无一人是孤僻抑郁者。
这些老人之所以成为“老寿星”,皆与他们心情舒畅、心胸宽广、对生活充满信心、对人生抱有希望分不开。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比较艰苦的生活环境中,能够活到70多岁的高龄,实属古来稀,其长寿的原因之一是注重心理健康。他主张,人在老年时要把名利看得淡一些,更不要在身体虚弱时还竭力去追逐名利,因为这样得到的往往是苦恼和烦闷,甚至是疾病。他特别欣赏具有清心寡欲精神状态的人,如对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表示称赞:“贤哉回也。”孔子最反对患得患失,怨天尤人的精神状态,提倡心胸坦荡,刚毅坚强。
众所周知,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有名的大文豪。他的诗,或自然流畅,或气势雄伟;他的词,豪放杰出,气贯长虹。其实,苏东坡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而且精通养生之道,尤其重视心理健康。“达观”是苏东坡极力倡导的,他也是这样做的。他多次遭贬,辗转流离,还受诬入狱,险些被处死,但就是在这样的境遇中,他也一直保持了达观开朗的情绪,即使在最不得志的时候,他也不甘寂寞,或泛舟,或登山,尽情领略山川古迹风光,努力从苦闷中解脱,给自己开拓从内心到外在的广阔世界。
陆游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他对养生也颇有研究,其养生法则之一是重视情绪调整,注重心理保健。陆游认为,能否长寿的关键,与是否重视情绪调整有关。读书忘忧堪称颜回第二的陆游就是从读书中获得心理安慰而有益于健康的。他自称“书痴”。“客来不怕笑书痴”,“老人世间百念衰,惟好古书心未移。”陆游又说:“治心无他法,要使百念空。”意思是人们要想不得心理疾病,必须不追求名利等个人的东西。他生性豁达,即使在穷困潦倒之际,也浩歌不已。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在得到安慰时,体内可产生一种与吗啡结构相近的化学物质——“内生吗啡”,从而对人体产生有益的调节作用。
谢觉哉是我国德高望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1884年生于湖南,1971年逝世于北京,享年87岁。谢老在几十年革命斗争生涯中,历尽艰难曲折,但始终精力旺盛。这与谢老十分重视心理保健是分不开的。
谢觉哉的《长寿十诀》主要有:“暴饮暴食固宜慎之,强进小食亦非所宜,每日于空气清新处行适度运动,决不可剧烈;身体、衣服、居室均宜清洁;每朝入厕一次,务养成习惯,胃腑务使健全;起卧须有定时,睡宜充足;衬衣宜常洗涤,卧具须时曝日光之中;晨起出外呼吸新鲜空气;皮肤勿使强壮;食后不即用脑;当勤厌惰,宜成习惯。”
石克出生于1900年,是我国制药工业的开山者之一。他早在1933年便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挂糖衣机,性能超过了欧美的同类机器。以后石老又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转盘压片机。石老在90多岁时,仍步履稳健,气色红润,脸上连老年斑也没有,看上去还不到70岁。当问起他的长寿之道时,他说:“我认为要想长寿,精神是第一位的,只要你不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有着高尚的理想和追求,就会永远健康。”真是一语道破天机。
中国历代养生家和医家都把精神修养作为养生长寿之大法。在目前,人类已进入“情绪负重的非常时代”的情况下,精神因素将会越来越多地影响人体健康。因此,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健康者,不仅要身体无病,而且要精神愉快、心理健康。
自古以来,书法家大多是长寿的。《耄耋恒言·消遣篇》说:“笔墨挥洒,最是乐事。”这说明常练书法,可使人精力充沛,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在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书法家苏局仙老先生100岁时,上海书画社举办了“苏局仙书法作品展览”。苏老的书法被誉为人书俱老的佳作,苏老先生不仅善于书法,而且擅长写诗,一生共写下一万首诗,辑成《水石居杂缀》、《蓼莪居诗集》多卷,不愧为当今文坛老寿星。
苏老说他的生活准则就是节制嗜欲,清茶淡饭,心情舒畅快活,从不把富贵荣辱放在心上,胸中常养“一团春气”,心理像春天一样生机勃勃、快快活活。“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写的6000首诗被诬为“四旧”,付之一炬,但他并未心灰意冷。“他烧他的,我写我的。”安之若素。苏老说:“谁不想长寿?但最好的办法是,首先将‘生死’二字抛于九霄云外,以卸不必要的思想负担,只有这样,才能像原始森林中的树木那样长寿,这就叫‘寿命不期长而自长也’。”
以上举例说明,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可能长寿。因此,在物质生活较为丰富的今天,人们应该更加重视心理健康。
8、心理健康的十个标准
心理健康十要素
1. 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2. 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出恰当的估价。
3. 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4. 不脱离现实环境。
5. 能保持人格完整与和谐。
6. 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 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 能适度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9. 在符合集体的要求下,能积极地发挥个性。
10. 在不违背社会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心理健康的标准
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是看他或她与大多数人、特别是与同龄人、同性别的人是否一致。因此,心理健康的标准应该包括:
⒈ 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一个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基本条件。在心理咨询中,发现绝大多数来访者这一条都具备。通过说话、察言观色便很容易确定来访者智力是否正常。一般不需要进行心理测验。
⒉ 情绪稳定乐观
情绪稳定乐观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与这一条相对立的是喜怒无常。这并不是说心理健康的人没有情绪低落的时候,而是说他们的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而且他们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⒊ 人际关系和谐
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心理健康的人,能信任和尊重别人,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能以恰当的方式让别人理解自己。因而,无论他或她在哪个单位,和本单位的同学、同事关系都很融洽;对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员很亲近。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不是与别人没有任何矛盾,而是在发生矛盾时能积极地、有效地去解决矛盾,重新让别人理解自己。
⒋ 行动自觉果断
这是心理健康的又一重要标志。心理健康的人干什么事都有明确的目的性,经过深思熟虑以后便果断地采取决定,不盲目、不犹豫、把自己的决定贯彻如一,决不是说是一样而做又是一样。这并不是说不能改变决定,而是说不能轻易地改变决定。
⒌ 热爱学习、生活和工作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热爱生活,感到生活非常有意思;爱学习,如爱学外语、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把学习看作是生活中比不可少的一部分;爱工作,不仅按时上下班,而且创造性地去工作、努力完成工作任务,把分担的工作看作是一种乐事。
⒍ 正确的我观
这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有正确的我观的意思是: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对优点能积极地去发扬,对不足能自觉地去改进;不因为有优点而骄傲自大,也不因为有不足而自卑;总是知不足而进去不懈、为自己取得的成绩而愉快乐观。
上述标准是互相联系的。一个人心理不健康,不一定表现在所有方面,而往往表现在几个方面。对照上面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你觉得你的心理是否健康?
9、养生与养心有什么关系?
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于生命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种养生之道、养生方法也日渐增多,像食疗、药疗、气功、坐禅、健身运动等等,使生活异常纷百呈,也的确起到了很好的防病强身的作用。然而,健身锻炼也好,食疗药疗也好,期望它们取得良好效度果,必须是在心理健康、精神愉快的前提下。一个整天心浮气躁、焦虑不安、悲悲戚戚的人,不管服用何种“灵丹妙药”,无论用何办法滋补,是绝对无法实现精神焕发、体魄健壮的。
养生必须先养心,养身与养心相结合,才能达到在养生意义上的心满意足问。什么是养心?心就是心理精神状态!养心即是通过各种怡情养性的手段,努力使自己保持心理健康,精神愉悦,保持昂扬向上的思想意志。正如现心身医答学所指出的,真正的健康,必须是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完满结内合,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实际上,心与身紧密相关,一个人的精神状态,能至关重要地影响他身体内部的神经体液——内分泌免疫调节系统。而这个系统则决定能否保持机体各个器官的协调关系,保持内环境的容动态平衡,决定是否适应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对各种外来刺激及致病因子做出有效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