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该如何养心呢?
我认为养心需要一些条件。
首先,既然要养心,需要一颗淡定的心。同时不能太浮躁,注意认来真的学习,同时也要培养一个单纯的心,不能太浮躁,同时也要注意好好地学习一下东西,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再有,要记得微笑,爱笑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微笑可以让自己释放源一下内心,也能欣赏到大自然的许多美好,也能让别人看着心里舒服,不像愁眉苦脸一样。
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记得运动,运动可以百放松身心,比如跑步,可以让自己在有度氧运动中得到一些愉快和满足,同时也能思考一些事情,也能让自己的心情愉悦,想通一些事情,也能对我们的心灵起到保护作用。
还有就是可以冥想,冥想其实是国外翻译过来的一个单词,在英文里,它指的是禅修的意思,是瑜伽实现入定的一项技法和途径,把心、意、灵完全专注在原始之初之中;最终目的在于把人引导到解脱的境界。
瑜伽者通过问冥想来制服心灵,并超答脱物质欲念;感受到和原始动因直接沟通。通过简单练习冥想,即可帮助人们告别负面情绪,重新掌控生活。这样的话就能在这个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心灵,让自己更加懂得一些事情,也能起到养心的作用。
2、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如何达到养心境界?
养心贵在静心,心喜静,所以历代养生学家把清心寡欲、调养精神作为养心的主要内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云:“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所谓“静则藏神”、“静以养之”,是指神静,而不妄思,也要防止用神太过。
《黄帝内经》云:“静则神藏,躁则神亡”,静则生阴,只有阴阳协调,才能保养心脏。情绪乃一身之主,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遇事即发,七情失调,心神则失去平和,要知道过喜则伤心,过怒则伤肝,过忧则伤肺,过思则伤脾,过恐则伤肾的道理。一个人如果终日思前想后、欲望不止,难免会百病丛生,说不良情绪是疾病的催化剂一点也不会过分。要消除不良情绪,重要办法之一,就是要学会静心。心静才能气顺,气顺才能健身。静心的最佳途径是炼心,静心的至高境界是乐心。静是要人在一派纷繁的世界里能够独自安静下来。
静是一种心态,如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是指不为名利所困扰的自然静,有助于神气内守。反之,神气的过用、躁动,为名利所诱惑,往往容易耗伤人的元气。因此,心静则神清,心定则神凝,心虚则神浮,心安则神全,有利于身体的健康。当外部环境和内心世界都能宁静自如时才能养心,心静神自安。静可以制怒,静可以除烦,静可以使意定神安。《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就是思想上的安定;虚无是指没有患得患失的思想杂念,无恼怒、忧思与惊恐等。这句话告诉人们,思想上安定清静,没有贪念妄想,那么就会真气和顺,精神内守,体外没有邪气干扰,体内无情绪波动,人体和外界环境协调统一,体内的真气调和而没有损伤,精神充足而不外散,病邪就不可能侵犯人体,人就不会生病。
养心重在养神, 佛家有言,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在人之三宝中,精要化为气,气要化为神;神是精气之和,神乃人之灵魂。所以,养心、静心、乐心,最终要归结到养神上来。神凝才能气定,气定才能心静。养神,说到底就是要净化人的灵魂。如果你的灵魂始终是美丽的,那你就拥有了“不老之药”。
3、如何看一个人中医水平高低。水平最高境界是什么样的
好中医参考一:医德高尚,淡泊名利。
无论中医西医,医德高尚,都是从业者必不可少的一个基本要求,讲求医德,淡泊名利也是成为一个好中医必不可少的素质。很多患者在选择中医时,往往喜欢查看中医师的职称、行政级别等,总觉得只有所谓的“教授”“主任”“专家”才能治好病,笔者以在医疗界近十年的经验敬告各位,中国目前的医疗行政级别和职称高低,往往并不能反映从医之人的真实水平。所以往往一些职称并不高,行政职务比较少的中医师,才更有时间去研读古医书,感悟天人之道,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好中医参考二:细心诊治,慢速看病。
有人说,中医师“慢郎中”,这个“慢”并非指的是中医起效慢,而是指的中医在诊治疾病的时候,细心察验,认真组方,往往看好一个病人需要近十分钟左右才能完成。老病人可能时间会稍短一点,但也绝对不会两三分钟便了事。中医界的鼻祖,汉代的张仲景就曾经批评当时的一些医生“握手不及足,按脉不及尺”“相对斯须,便处汤药”。
好中医参考三:药简而精,价格便宜。
一些病人因为病急而希望速愈,因此央求医生多开贵药好药,在潜意识里觉得贵药就等同于是好药,遇到开方便宜的医生,甚至觉得医生故意刁难自己,不舍得给自己用好药,由此甚至产生医患冲突。这种想法是十分可笑的。因为药价的贵贱与疗效并无直接关系,疗效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中医生的辨证是否精当,用药是否准确。并不是药材越贵,疗效就越好,药价是由市场调节的,比如冬虫夏草,本来是一位普通的补益肺肾的中药材,十几年前价格也没有如今这样贵,然而这些年来,由于媒体和市场的炒作,使得其价格迅速升温,并且由一种补益肺肾的中药材变成了无病不治的“神药”。普通百姓难得一尝,名门权贵趋之若鹜,一些重利的中医师煽风点火,为了经济效益,不管病人是否适合服用,也大量给病人开冬虫夏草这味药,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
另外,药少而精,一直以来便是中医追求疗效的一种手段。药味错杂,往往导致整张处方药物作用相互抵消,无法发挥临床疗效。中医经典书籍《伤寒论》里的大多数处方,都不会超过十味药,不少处方甚至只有两三味药物,就很能说明这一问题。而目前的一些中医师,处方用药动辄二十多味,药味混杂,不唯无益于病,亦且有害于身。医生为人间司命,手握生死大权,如此处方以求利,不有愧乎?再此也提醒各位,遇到开贵方,大方的医生,也还是躲着点好。
好中医参考四:朴素真诚,不夸海口。
黄帝内经曰:“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朴素真诚,既是中医经典上所认为的有道德修养的人之外在表现,也是一个好的中医师所应该奉行和遵守的修身之道。可以想象,一个喜欢豪车、权力、前呼后拥、大讲排场的人,不仅外在不符合一个中医师应具有的儒雅气质,内在也难于保持住纯正的中医灵魂。
中医既是一门医学,也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修身之道,一个好的中医,带给人的气场,必然是安静、祥和的。古语有云“巧言令色者鲜矣仁”,一代名医张仲景,在年轻的时候给相面家何颙看相时,何颙就评论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说张仲景想问题比较深入,但是人不是很高调,后来张仲景果如所言,成了一代名医。可见,言辞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人,动辄便给病人保证,并不符合传统中医师的气质要求。庄子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中医师所持的是天地之道,天地之大美无需言辞,同样,医生医术的高低也无需多言,一切以病人服药后所产生的疗效为评判标准。气质安静、从容的中医,往往医术也会相对高一些。
好中医参考五:不主动推荐西药与中药同时治疗。
中医与西医是两个不相融合的理论体系,至少在目前,中西医结合的理论体系还远远未能构建起来。医学博大精深,无论中医西医皆如此,因此,同时精通两种医学,并能够融会贯通的医生,还尚未出世。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医开中药,西医开西药,大家各司其责,才是正道,不必越俎代庖。很多中医师限于水平,在临床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为了追求速效,往往推荐病人中西药同时治疗,这样即使有了疗效,也难于说清到底是中药起效还是西药起效,医生的医疗水平也就无法提高。因此,一个有志于在中医上有所成就的医生,在内心上,大都是希望病人在服用自己所开的中药之时,不要另外采用其他疗法,这样才能见到效果。而且,由于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基础尚未建立,也建议大家,不要病急乱投医,同时采用中药西药两种疗法,这样对于患者的身体,也是存在风险的。
总得来说,评判一个好中医的最终标准,还是临床疗效。求医问道,并非一件容易之事,本文所述,主要是为大家提供一些在看病之前,辨别一个好中医的窍门,希望大家能够窥一斑而知全豹,不要为表象所迷惑,最终找到理想的中医师。
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所以,就养生而言,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看一个人也是一样,观相不如观气,观气不如观心。
4、中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
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本来就具足的;人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
健康的根本在心
一切法从心生。心净则身净。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复系统来修复自己的疾病。健康,从调节心性开始。调节心性需要学习圣贤传给我们的大智慧。
正确的观念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因为有了正确的观念,你就会有正确的决定,就会有正确的行为,就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
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与其相信药物,相信检查的数据,不如相信自己的感觉,相信自己所具足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需要在你得道(智慧开了)的前提之下,才能分辨这一切。
顺应自然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那么人如何才能发现自己是否顺其自然了呢?其实这太简单不过了,你有病了,你不舒服了,你不自在了,那你就是违背自然了。要做到顺外面大自然的自然,还要顺自己内在命运的自然,这二者是不可或缺的。
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调节、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所以当人在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心,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
人生最忌是个乱字,心乱了,对外可以紊事,对内可以打扰血气,使之失正常。凡恼怒恐怖喜忧昏疑,都是乱,为多病短寿的根源,不但养病时不应乱,即平居时亦忌心乱。人违背了养生法则,虽不一定会立即得病,但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大大增加得病的机会。这就和交通规则一样,你违背了交通规则,不一定会出事故,但其危险性是显而易见的。
“主发谓之机”,主管发射的那个部位就叫机。箭在弦上要发出去,必须拨动这个机。其他任何事情都是这样,都有一个机,只有触动这个机,事情才会发生,不触动这个机,其他的条件再多,也没办法引发事件。机就是这么一个东西,它是事情发生的最关键因素。它是点,不是面。可是触动这个点,就能带动面。所以,病机就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最关键因素。也可以讲,病机一开,人的病状就会显现出来,人就进入了“病” 的恶性循环当中。
和病机相对的就是“生机”。生机一开,人就会进入康复这个良性循环当中。实际上病机和生机是一个东西的两个方面,是一对阴阳。病机开了,生机就关了,而生机开了,病机也就自然开始关闭了。这个就是辩证法。
现代的医院和法院差不多,动不动就给病人下了死刑判决通知书。而好多情况下,是把不该判死刑的人判了死刑。为什么这么说呢?就以“癌症”为例,癌症现在在人们的心里=死刑。其实如果我们不叫它癌症,那么对于病人来讲,就等于给病人留下了希望,等于留下了生机。事实上讲,没有治不了的病,只是你的心能不能放下,一切病从心生,一切病从心治。只要你还活着,你就有生机。找到了这个生机,对症而治,你就会康复。
养生有一条很重要,就是不能怕死。怕死者阳气不足,阳气不足的时候死神就会找到你。这就是道家所讲的,修炼人要有英雄的气质。仁、智、勇三者缺一不可。很多重病或绝症,都只有一个理由:恨。当这恨没了,病也必一起消失。这世间最难解的是绵延不止的恨,固有解不开的恨,才有治不好的病。
人的健康离不开两大要素
一、足够的气血;
二、畅通的经络(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
人体中的气血也是一对阴阳,血为阴为体,气为阳为用。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不足,易得淤积之病,如肿瘤、血栓等;气太过,易得脑出血之类的病。所以,只有气血平衡,人才能健康。
人生以血气流通为主,气滞可以阻血,血阻可以结毒为疖为瘰,为癌为瘤,皆是血气不流通之故。气以顺为主,血以通为畅。百病无不先由气滞,气郁于内,肝先受伤。
挽救之法,在化除得诀。而化除要诀有二:
1、寻其根,其根在心,心空则一切自化。
2、以药石、按摩助其化除,帮助血气之流通。
人在气不足的时候,不能盲目补气,否则会影响身体健康。如果是因为血不足,就需要先补血,因为血为气之母,否则就成了干烧器皿,把内脏烧坏;如果是因为淤滞不通,就可以增加气血,血气同补。这样才能达到补气的作用。
运动有两点禁忌:
1、不能在气血不足的时候运动;
2、不能在污浊的环境中运动。
运动的作用有二:
1、增加气血的运行速度,促进体内的垃圾排出体外;
2、打开皮肤的毛孔,吸收天地精气。
气以行血,血以补气,二而一也。凡人久视则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七情六欲之过则伤元气、伤心肾。多嗔伤肝,多淫伤肾,多食又伤脾胃。睡时如有思想,不能安着,切勿在枕上转侧思虑,此最耗神。午时属心,此时可散步一刻钟,闭目养神,则心气强。
静养法:安坐(卧)在床上,把身心一齐放下,自己浑身如融化,不许用一毫气力,好像没有这个身子相似。呼吸顺其自然,心也不许它用一点力,一起念便是用力了。把心安在脚底板下,此是引火向下,引水向上,自然全身气血顺畅。
环境对人养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就是为什么人在空气清新的深山老林里,会把痼疾养好的道理。因为深山老林中的精微物质(负离子)会通过人在放松情况下的深呼吸把它吸收到人体内部,从而滋润孕养五脏六腑,使人重新焕发活力。
还有重要的一点常人并不所知,就是人不仅仅是通过口鼻来呼吸,人身体的每个汗毛孔都是可以呼吸的,而且正是它们吸取着天地的精华。人在松静的状态下,慢慢深呼吸就能体会到人和天地精微之气的交换:在吸气时,实际除了肺在吸气,整个身体是在把体内的气向外排,即把人的气释放到天地;而肺在呼气时,实际人是在通过全身毛孔吸收天地的精微之气。
记住,我们偶尔拉肚子、打喷嚏、咳嗽、发烧等都是我们自己的身体修复系统在工作,不要一出现这些症状就滥用药物,否则这些药物就会破坏你自身的修复功能,一旦你的修复功能减弱或丧失,那你就把命运交给这些药物了。只要症状不严重,最好的办法是静养,安心静气让自身的修复系统来完成疾病的修复工作。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慎用药物,让我们自身的修复系统功能恢复起来,这才是真正的健康之道。
当人们掌握了健康的方法之后,会真正享受到那种完全不用担心疾病的自信,这种感觉真好!但愿您能够拥有这份自信,一生健康幸福!
5、顺其自然才是养生,养生的至高境界是不是就是“随心而为”?
随心而为并不是养生的最高境界,随心而为喻意就是说,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是养生还是在于一个人的身体素质,虽然心态和一个人的养生有着关系,但并不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一个人想要养生,是有多方面的,养生似乎没有什么最高的境界,只有保护身体,还要保持一个好的心态,两者结合为一,才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想要养生,一定要健身,锻炼身体才能让自己的身体更加的健康。一个人在任何年龄段都可以追求养生,只不过是养生的做法不一样。年轻人普遍对养生这个词没有多大的重视感,例如去健身房,跑步等,其实这样的生活方式也是养生。
然而老年人的养生方式就比较简单,他们会从饮食注意,吃的东西都比较清淡。老人年都会秉持病从口入这个词来围绕自己的生活。所以,在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当中,他们会将“饮食”作为养生之路,只要吃得健康,身体自然就会健康。很多老年人都有饮茶的习惯,饮茶可以通肠胃,让肠胃有一个健康的状态,那么就可以达到养生的效果。
一般养生的人都懂得注意生活质量,养生之前必须养心,这是最基本的养生之道。假如一个人想养生,但是在情绪上总是波动很高,那么最好的养生方式都没有效果。毕竟,一个人养生“心和身”合二为一,才能被称之为最高的养生境界。
6、养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又或者问什么是养生?
其实题主,自然的,适合的,快乐的就是养生最高境界了,因为我们每个人的体质都不同,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而且什么是养生?它是一个动词,也是一个名词。原来的它指的是古法当中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现在的“养生”指的是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
也就是说无论养生的是名词还是动词,其最终的目的都是健康,都是为了自己的健康,要非说一个健康的法子......个人观点啊,天天的早起晚睡可以保证身体的正常运转,这样可以减少因身体作息不正常的身体系统紊乱。
其次,做运动。既然要身体健康,那么强身健体就势在必行,每天跑跑步,打打球,早上运动让自己的身心开启一天的美好时光,夜晚运动让自己消除一天的脑补疲累。
最后食补,健康营养的蔬菜肉类就不说了,推荐吃一点红参黄芪什么的,每天1-2片温开水冲泡,就能弥补一天丢失的元气,还可以慢慢温和的养身,养好生活,对我来说才叫养生,一家人开开心心的生活,这才是需要“养”的。
7、为什么说顺其自然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顺其自然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即规律,规律又有大小之分。一定时空下的规律不是永恒不变的。例如:在常规下,水加温到100度沸腾,可是在喜马拉雅山上,水温到70度即可沸腾。又如:锡在常温下是凝固的,所以可以用作焊接金属,可它在零下五、六十度以下时呈粉末状。
道法自然中的“自然”二字,指宇宙的大规律。这种大规律无始无终,大到无穷,小至无形。谁也看不见,但又随时可以体验到它。
养生能懂得顺其自然,才真正开始接近天地。谁离天地越近,谁就能更多地获得天地的滋养。人生于天地之间,顺则生,逆则亡。
老子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没有私心,没有偏见。它不因牡丹花名贵而让其常开不落,也不因狗尾巴花卑俗而不准其生长;它不为盛夏的百花齐放而欢呼,也不为秋冬的叶落花凋而忧伤。花开必有落,落是开的继续。天地对事物就像对草编的小狗一样没有偏见,没有亲疏,一视同仁。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悟性极高者,也是和天地一样顺其自然,所以使生命经久不衰。而《红楼梦》里的林黛玉不懂自然法则,却为花落而忧伤,终因违背自然规律而早逝。
养生顺其自然见诸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又难以言表;只能用心灵体验的事,语言的表达往往是苍白的。“道法自然”是一种什么状态,难以言表,我们不妨通过一些哲学故事去理解它的含义。
8、养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
据说养生的最高境界是每天都可以吃清淡的以蔬菜为主,几乎不吃主食,不吃有油的东西,我感觉这种境界很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