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去脾湿的养生

去脾湿的养生

发布时间:2020-07-01 16:11:09

1、孔令谦《养生看体质》如何理解脾湿体质

什么叫脾湿?我来讲一个故事,这也是常见的现象吧。有个老专家,他给一个患者看病,看完病,号完脉,开完方子,这个患者问:“老先生,我这是什么病啊?”这位医生说:“你这是脾湿。”然后这患者很奇怪,都笑了,说:“我几年前出车祸,都把脾摘除了,您怎么说我脾湿呢?”医生也笑了,说:“中医对脾的概念,和现代医学是不一样的。我们所说的脾的功能,不是你所说的那个血肉的脾。” 所以我们首先要对脾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脾,不是我们生理解剖学上的那个脾。中医对脾与胃分得非常细。到底是如何细法呢?比如说像胃炎、十二指肠溃疡、浅表性胃炎这类疾病,只要是表现出又吐又泻,上医院一化验,医生会说:“哦,你这可能是胃炎或者说是十二指肠溃疡。”那么,从中医角度上来看呢,一般来说,病症里只表现为吐,是与胃有关系;只表现为泻,是与脾有关系。在这里,它有一个非常严格的界限。因此,中医的概念,是脾胃功能,而非器官。还有一个现象,比如说,一个小孩儿,他吃了一个热馒头,然后,他马上又吃了一根冰棍。于是腹泻了。把他送到医院去检查,医生就可能说,怀疑这孩子是肠炎。到底是不是肠炎,先上抗生素看看。抗生素有效果吗?可以说,一个真正的良医,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在没有给患者确诊的前提下,是不会上来就用抗生素的。如果你化验他的大便,没有菌、没有炎症,按道理来说,是不应该用抗生素的。如果这个时候用抗生素,他肠胃肠道中有助于消化的菌群,往往会被破坏掉。 中医把这种腹泻现象叫做脾虚,或者叫做脾湿。它是一种脾虚腹泻,就是一凉一热导致的。脾胃的升降功能出现了问题,同样会有这种腹泻现象。其实,对于这种情况,只要吃点药,或是平衡一下饮食,基本就好了。因此,脾胃上的疾病,通常是因为饮食不干净或者方式不当导致的。实际上,在生活中,脾胃不和经常被叫做“肝胃不和”。为什么叫肝胃?因为现在的人脾气比较大,有的人爱生气,忧思愤怒都占全了就容易引起肝郁。肝是主疏泄的,如果人爱生气,就影响肝功能。它就不输血。反过来,肝在中医五行里属木,脾在中医里属土,木克土,就会引起脾胃方面的疾病。因此,在临床上,这种消化类的疾病有很多,其实不但和饮食有直接关系,更重要的是与人的情绪有关系。24、脾湿和风邪,风湿的罪魁祸首现代人由于精神压力过大,饮食过剩加之运动量减少,摄入和排出不成正比,久而久之就形成“湿”。体内有湿,外感风寒就形成风湿。这也是现代人群中风湿病患者日益增多的直接原因。从中医上来讲,脾是主运化的,胃是主受纳的。怎么理解运化与受纳?我们可以把人体的胃理解成一个粮仓,你所吃的任何东西,都能保存到里面。那么,脾是什么呢?脾的功能是什么呢?关于脾的功能,我们可以把它比作是现代社会的物流公司。你要把仓库(也就是胃)的东西,经由这个物流公司,运输到你身体需要的部位去。如果这个物流的这个功能出现了问题,就是脾胃不合了。脾胃不合就会导致我们之前所讲的那些疾病的发生。但这些疾病在中医里边,不叫胃炎,也不叫十二指肠溃疡,我们主要是叫胃脘痛。为什么会导致这种情况发生呢?比如说,你的胃能放两公斤的东西,你的物流公司只有两个工人,让这两个工人去搬两公斤的东西,就达到了平衡的状态。如果你突然吃了四公斤的东西,还让这两个工人来劳动,那么,他就要加班加点地干了。所以说,吃多了也不行。吃多了,这工人他就累了。你要不他发奖金,他就不干了。吃少了呢,你同样要这两个工人来干活,那就相当于加大了你的人力资源成本,这也成了问题。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从中医上来讲,就是过饥过饱都不合适。 那么,为什么说脾湿也是现代都市人群的一个体质呢?就是因为,我们现在的人,有这么几种特征:第一,自身压力普遍很大,主要是精神压力过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因为工作紧张;有的是想去自己创业,欲望过强、过高等等。再加上饮食上的过剩,运动量减少,于是,摄入和排出不成正比,久而久之,积留在你体内的这个东西,我们就管它叫湿。而脾湿的概念,刚才我已经讲了,就是物流公司出现问题了,你每天给他很多东西,让他去搬运。他超负荷运载,超量工作,他是搬不完的。这些东西在你体内成为致病的内因。●风邪加脾湿就是风湿体内有湿,外感风寒。风邪与湿相相合,就成为风湿。比如我们所说的风湿性关节炎等,在中医上就叫做痹症。天气变化的时候,人的四肢冰凉,或者是有疼痛的感觉,往往是和你体内有湿有关的。其实,这也很好理解,比如小河沟在冬天来的时候,河水就会结冰。那么,如果你体内的湿气很多,在感受风寒之邪的情况下,你的体内也会结冰。但是,我不是说你真的结冰了,我们就拿结冰来说这种现象。寒性的东西有一个特征,寒主收引、凝滞。收引、凝滞在你体内了,会造成你体内的经脉发生堵塞,从而引起周身疼痛。为什么会痛?通则不痛,不通则痛,就是这个意思。但是,如果你体内没有这个湿,外面来什么风寒,我也不怕。因此,《黄帝内经》上也这么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如果你没有发生疾病的这些内因,体内没有湿气,无论外界有什么“邪”,都不用怕。因此可见,湿邪也是致患的一个重要原因。 葫芦黄酒,化湿保健一招鲜 湿气成邪对人体危害甚大,不要等其发作才来治疗,要提早将湿化掉。葫芦配黄酒化湿法,不管是男女老幼,不分阴虚体质,还是内热体质,或是脾湿体质,都可以作为一种养生保健的方法食用。●思虑过度的周自齐督军脾湿、阴虚、内热往往是相合为病。比如说湿热,以冠心病为例。有人一说冠心病,就说,哎哟,这太可怕了。但实际上,目前,很多人都得了冠心病。在中医里面,我们不管它叫冠心病,我们叫心痛,或者是真心痛,或者是胸痹。导致冠心病的原因有很多,但有一种是极为常见的,也是在临床上多见的,就是“痰湿瘀阻型”。这个痰,不是我们吐的那个痰,而是广义的痰。痰在我们的体内,分两种,一种叫有形之痰,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一种叫无形之痰,就弥漫在人的上、中、下三焦,弥补在你气血周身无处不在的湿气。这个,我们也称之为痰。你具备了这个内在的危险因素,里边有内奸了,在外来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痰聚成核。我们可以举个例子,像女性的这种乳腺结节,也是一种湿。久而久之,聚之为结,聚之为核。痰湿瘀阻型冠心病也是这样的,你体内的这些湿多了,时间长了,瘀阻在你心脏周边的毛细血管里边,造成大面积的瘀阻,就会导致你胸闷、胸憋。实际上,对于这种病的预防,是非常简单的。你平时化湿就可以了,我记得我祖父也给山东的一个名人看过病。就是在上个世纪20年代,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人,叫做周自齐,他曾在山东做过督军。有一回,他在北京,让我祖父帮他看病,我祖父就去了,就是这个病的征兆。他老人家给周自齐开了几副药,就好了。 由此可见预防之法是多么重要。你不要等它发作的时候才来治疗,你要把这些湿给化掉。●葫芦黄酒化湿法关于化湿呢,我在这里给大家一个小配方。这个配方很简单,不管是男女老幼,无论你是阴虚体质,还是内热体质,或是脾湿体质,都可以作为一种养生保健的方法食用。我们要先找葫芦,在农村,哪里都能见到这种葫芦。葫芦分为两种,一种是苦的,一种是甜的。我们要那个甜葫芦,因为这种葫芦没有任何毒性。如果有条件,我们就要新鲜的葫芦,不要旧的。我们找两个葫芦,把其中的一个上面那块儿削掉,把里面的瓤想办法摘赶紧了。之后,把另外一个葫芦洗净,剁碎,把这些碎块儿倒到那个葫芦里。接下来,买些绍兴的花雕,或者买其他特别好的黄酒都可以,把酒倒进去。然后,把葫芦盖封住,放在家里的阴凉处,放10天以上。再打开,每天晚上临睡觉前倒上一小杯,一两就好,温一下。为什么要与黄酒配呢?从中医上讲,任何药物基本上都是入一个经,入两个经,或者说入三个经。但是,《神农百草经》上说,酒是百药之长,可入十二经。你把酒作为药引子,特别是养人而不伤人的黄酒。葫芦有什么功效呢?它是清水利湿的,能通过酒这个药引子,传遍到你身体的各个经络,把你一身的湿气通过小便的形式带走。因此,这种东西可以作为家庭常用的。每天晚上临睡觉前喝一点,但是记住,不要喝多。因为就酒本身来说,喝多了是会伤人的。那么这个东西适于什么症状呢?比如说手脚冰凉,或者有关节炎的朋友。当然,这个是不治病的,它只是能缓解一些症状。比如说还有非运动型损伤的腰肩背疼痛,或者胸憋胸闷,小便不利,还有的女性腿水肿,一按就发暄,都可以拿葫芦泡黄酒来喝,而且没有任何毒副作用。我们都可以来试一试。 关于测试脾湿,我也搞了一个自测表,大家可以来测一测。脾湿自测体质特点 食欲减退、便不成形,胃脘痛,四肢厥冷,舌苔黄腻。武国忠:自我诊断体内湿邪的简易方法 武国忠:薏米红豆汤--疏通湿邪的小偏方 武国忠视频:认识人体湿邪,祛湿方法

2、脾湿这个病严重吗?

脾湿,没有什么严重的但是也会引起很多身体健康问题,比如湿气重会脸上长痘,头发油腻,月经不调等症状

3、减肥养生第一篇,为什么健身注意饮食就是不瘦之脾湿

和忽然各就各位给我机会

4、脾湿是不是得少喝水

脾湿,病症名,可分为寒湿和湿热,其临床表现为脘腹胀闷,恶心欲呕,口中粘腻,口渴不多饮,便溏不爽,小便短黄,肢体困重,或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面目发黄色鲜明,或皮肤发痒,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脾湿生痰型哮证(脾虚)。中医五行学说认为脾具有“土”的特性,土很容易吸水,所以湿气进入体内最容易伤脾。自检脾胃功能,就能发现你是否脾湿。脾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我们吃到体内的各种食物和水液,把这些物质转化为能够被人体利用的营养物质,为细胞新陈代谢提供能量。大多数人在夏季湿热的环境中,都会出现食欲和消化功能下降。但也有一些人食欲不受影响,有较强的饥饿感,可是吃了东西后马上会有饱胀的感觉,这是胃强脾弱的表现,也是脾湿的征候。

5、中医诊断我肝燥脾湿,哪位高人给开点食补的东西或者中成药

肾虚宜食物品

肾虚者宜吃下列食物。
芝麻
甘平,有补肝肾、润五脏的作用。如《本草经疏》中就曾记载:“芝麻,气味和平,不寒不热,补肝肾之佳谷也。”尤其是肾虚之人腰酸腿软,头昏耳鸣,发枯发落及早年白发,大便燥结者,最宜食之。
粟米
又称谷子、稞子。能补益肾气。《名医别录》及《滇南本草》中都说到“粟米养肾气。”明·李时珍还说:“粟,肾之谷也,肾病宜食之,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
豇豆
又称饭豆、长豆。性平,味甘,能补肾健脾,除脾虚者宜食外,肾虚之人也宜食用,对肾虚消渴、遗精、白浊,或小便频数,妇女白带,食之最宜。《本草纲目》曾这样记载:“豇豆理中益气,补肾健胃,生精髓。”《四川中药志》也说它能“滋阴补肾,健脾胃,治白带,白浊和肾虚遗精。”
骨髓
有润肺、补肾、益髓的作用。《本草纲目》说它能“润肺补肾,泽肌,悦面”。对肾虚羸瘦、精血亏损者,尤为适宜。
狗肉
性温,味咸,除有补中益气作用外,还能温肾助阳,故肾阳不足、腰膝软弱或冷痛,食之最宜。《日华子本草》认为:狗肉“补胃气,壮阳,暖腰膝,补虚劳,益气功。”《医林纂要》亦云:“狗肉补肺气,固肾气。”清代医家张璐还说:“犬肉,下元虚人,食之最宜。”下元虚者,即肾阳虚弱、命门火衰是也。
羊骨
性温,味甘,能补肾强筋骨。《饮膳正要》认为:“羊尾骨益肾明日,补下焦虚冷。”《本草纲目》中记载:“羊脊骨补骨虚,通督脉,治腰痛下痢;羊胫骨主脾弱,肾虚不能摄精,白浊。”唐代《食医心镜》还介绍:“治肾脏虚冷,腰脊转动不得:羊脊骨一具,捶碎煮烂,空腹食之。”对肾虚劳损,腰膝无力怕冷,筋骨挛痛者,最宜食之。
猪肾
性平,味咸。唐·孟诜认为猪肾“主人肾虚”。《日华子本草》说它“补水脏,治耳聋”。水脏者实指肾脏而言。故凡因肾虚所致的腰酸腰痛、遗精、盗汗及老人肾虚耳聋耳鸣,宜常食之。
淡菜
有补肝肾、益精血的功效。《随宜居饮食谱》中说它“补肾,益血填精”。《本草汇言》亦云:“淡菜,补虚养肾之药也,此物本属介类,气味甘美而淡,性本清凉,善治肾虚有热。”所以,凡肾虚羸瘦、劳热骨蒸、眩晕盗汗、腰痛阳痿之人,食之最宜。
干贝
又称江珧柱。性平,味甘咸,能补肾滋阴,故肾阴虚者宜常食之,清代食医王孟英认为:“干贝补肾,与淡菜同。”《本草求真》中也说它能“滋真阴”,实则指滋补肾阴之义。
鲈鱼
又称花鲈、鲈子鱼。性平,味甘,既能补脾胃,又可补肝肾,益筋骨。《本草经疏》曾有记载:“鲈鱼,味甘淡气平与脾胃相宜。肾主骨,肝主筋,滋味属阴,总归于脏,益二脏之阴气,故能益筋骨。”《嘉枯本草》认为:“鲈鱼,多食宜人,作蚱尤良。”凡肝肾阴虚,或脾虚胃弱者皆宜。
桑椹
俗称桑果。性寒,味甘,有补肝、益肾、滋阴的作用。如《滇南本草》云:“桑椹益肾脏而固精,久服黑发明目。”清·王孟英还说:“桑椹滋肝肾,充血液,健步履。”故肾虚之人,尤其是肾阴不足者,食之最宜。
芡实
性平,味甘涩,有益肾固涩、补脾止泄的双重功效。《本草经百种录》称之为“脾肾之药也”。《本草从新》亦说它能“补脾固精”。《本草新编》中还说:“芡实不特益精,且能涩精补肾,与山药并用,各为末,日日米饭调服。”凡肾虚之人遗精、早泄、带下、小便不禁或频多者,宜常食之。
栗子
性温,味甘,除有补脾健胃作用外,更有补肾壮腰之功,对肾虚腰痛者,最宜食用。如唐代养生学家孙思邈曾说:“生食之,甚治腰脚不遂。”明·李时珍亦曾记载:“治肾虚腰脚无力,以袋盛生栗悬干,每旦吃十余颗,次吃猪肾粥助之,久必强健。”
胡桃
性温,味甘,既能补肺止喘,又能补肾固精,还能润肠通便。适宜肾虚喘嗽、遗精阳痿、腰痛脚弱、小便频数、大便燥结之人服食。正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说:“胡桃,为滋补肝肾,强健筋骨之要药,故善治腰疼腿疼,一切筋骨疼痛。为其能补肾,故能固齿牙,乌须发,治虚劳喘嗽,气不归元,下焦虚寒,小便频数,女子崩带等症。”
山药
性平,味甘,为中医“上品”之药,除了具有补肺、健脾作用外,还能益肾填精。如明·李时珍指出:山药“益肾气,健脾胃。”《本草正》亦载:“山药,能健脾补虚,滋精固肾,治诸虚百损,疗五劳七伤。”《本草经读》还说:“山药,能补肾填精,精足则阴强、目明、耳聪。凡上品之药,法宜久服,多则终身,少则数年,与五谷之养人相佐,以臻寿考。”所以,凡肾虚之人,宜常食之。
豇豆
性平,味甘,具有补肾和健脾的双重作用。如《本草纲目》记载:“豇豆补肾健胃,生精髓。昔卢廉夫教人补肾气,每日空心煮豇豆,入少盐食之。”现代《四川中药志》也介绍:“豇豆滋阴补肾,健脾胃。治白带、白浊及肾虚遗精。”对肾虚小便频数者亦宜。
枸杞子
性平,味甘,具有补肾养肝、益精明目、壮筋骨、除腰痛、久服能益寿延年等功用。尤其是中老年肾虚之人,食之最宜。如《本草通玄》记载:“枸杞子,补肾益精,水旺则骨强,而消渴、目昏、腰疼膝痛无不愈矣。”《本草经疏》中也说:“枸杞子,为肝肾真阴不足,劳乏内热补益之要药。老人阴虚者十之七八,故服食家为益精明目之上品。”
冬虫夏草
性温,味甘,有补肾和补肺的作用,是一种平补阴阳的名贵药材。如《本草从新》说它“保肺益肾。”《药性考》亦云:“虫草秘精益气,专补命门。” 《柑园小识》还说:“以酒浸数枚啖之,治腰膝间痛楚,有益肾之功。”冬虫夏草虽然是一种副作用很少的滋补强壮中药,但直接用于方剂者不多。凡肾虚者最宜用虫草配合肉类如猪瘦肉、鸡肉或鸭肉,甚至新鲜胎盘等共炖,成为补益食品,更为有益。
杜仲
性温,味甘微辛,能补肝肾、强筋骨,对肾虚所致的腰脊酸疼、足膝软弱无力、小儿肾虚两下肢麻痹以及妇女肾亏引起的习惯性流产者,最为适宜。正如明代医家缪希雍解释说:“杜仲主腰脊痛,益精气,坚筋骨,脚中酸痛。盖腰为肾之府,动摇不能,肾将惫矣。杜仲补其不足,益肾故也。”
何首乌
有补肝肾、益精血的作用,历代医家均用之于肾虚之人。明·李时珍说过:“何首乌,能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髭发,为滋补良药,功在地黄、天门冬诸药之上。”清代名医黄宫绣亦云:“何首乌,诸书皆言滋水补肾,黑发轻身,备极赞赏。”凡是肾虚之人头发早白,或腰膝软弱、筋骨酸痛,或男子遗精,女子带下者,食之皆宜。
海参
性温,味咸,质地虽阴柔,但能补肾之阳气,为肾阴肾阳双补之品。如《本草从新》中说:“海参补肾益精,壮阳疗痿。”《随息居饮食谱》也说它“滋阴,健阳”。故凡肾虚之人,皆宜食之。
海马
性温,味甘,能补肾壮阳,故凡肾阳不足之人,皆宜食之,包括肾阳虚所致的阳痿、不育、多尿、夜遗、虚喘等,食之颇宜。可用海马研细,每次1~2克,黄酒送服,1日2~3次。
虾子
性温,味甘咸,入肾经,有补肾壮阳的作用。凡因肾气虚弱、肾阳不足所致的腰脚软弱无力,或阳痿,或男子不育症患者,宜多食虾。《食物中药与便方》还曾介绍:“肾虚,阳痿,腰脚痿弱无力:小茴香30克,炒研末,生虾肉90~120克,捣和为丸,黄酒送服,每服3~6克,1日2次。”
此外,肾虚者还宜服食龟肉、鸽肉、猪肉、甲鱼、蛤蚧、莲子、松子、荠菜、韭菜、蜂王浆、灵芝、燕窝、阿胶、紫河车、地黄、锁阳、肉苁蓉等。

6、肝热、胃寒、脾湿,应如何调理?

像你讲的这种情况,中药调理的方子都大同小异,之所以感觉效果不好,一是心里作用,而是在调理期间不良的生活习惯没有改变。
建议:在吃中药调理期间要坚持服药,还有就是良好的生活习惯!

7、哪些中药可以单味泡茶祛脾湿?祛湿力缓而不伤正

祛湿中药可以用茯苓、冬瓜仁、薏苡仁。单味皆可代茶饮。既然有脾气虚,还可以在平时喝的汤中加入黄芪。

8、远离脾湿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里有这样一句话:“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不要看就这么简单的几句话,如果想理解透彻的话,不是一本书就能解释清楚的,我对这几句话的理解也仅仅是停留在皮毛上,因为中医学博大精深,而且解释这些话原则上应该是以经解经的方法,如果用白话来解释往往容易出现偏差。但是,这几句话讲出了养生的大道理,同样对脾湿体质人群的保养也有着现实的指导作用。
中医调治脾湿讲究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对暑热脾湿来说,古代流传下来的治疗处方以清暑益气汤最为著名。方名为清暑益气汤的处方有两个:
一个是金元时代的名医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创制的清暑益气汤,其重在清暑除湿,健脾益气。方用“青陈皮、苍白术、泽泻分消湿热,祛湿健脾;黄芪、人参、麦冬益气生津;黄柏苦寒泻火,清热解暑;升麻一味,升发阳气,以固根本”。此方对于暑热挟湿、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者,颇有效果。
另一个是清代温病大家王孟英在《温热经纬》中创制的清暑益气汤,是治疗夏季感受暑热、气津不足的常用方剂。它将常用清暑之品如黄连、知母、竹叶、西瓜翠衣、荷梗等,与益气养阴药物如西洋参、石斛、麦冬、粳米等两相配合,共成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之效,用于“暑伤气阴,以清暑热而益元气,无不应手而取效也”。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将体内的这些湿气去除,让脾正常运转起来呢?其实有很多办法,首先我建议将不良的生活习惯消除掉,然后再在饮食上进行调理。
主要注意事项有:
第一点,少吃为好,饮食一定不要太饱,只要八成饱就好。
第二点,不要为了解暑而过于贪凉。
第三点,平时常喝浓茶也不好,喝浓茶也容易伤脾,因为茶属寒性的,如果天天喝浓茶,这种湿气也会在体内慢慢聚集。

9、养生之脾湿怎么办

●没有脾何来脾湿? 脾湿是现代人常见的体质之一, 中医养生理论所说的脾胃与现代医学所说的脾胃是一回 事儿吗?脾湿是怎么形成的?对身体造成哪些危害?我们来说说脾湿和它的预防的事儿。 什么叫脾湿?我来讲一个故事, 这也是常见的现象吧。 有个老专家, 他给一个患者看病, 看完病,号完脉,开完方子,这个患者问:"老先生,我这是什么病啊?"这位医生说:"你 这是脾湿。"然后这患者很奇怪,都笑了,说:"我几年前出车祸,都把脾摘除了,您怎么说 我脾湿呢?"医生也笑了,说:"中医对脾的概念,和现代医学是不一样的。我们所说的脾的 功能,不是你所说的那个血肉的脾。" 所以我们首先要对脾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脾,不是我们生理解剖学上的那个脾。中医对 脾与胃分得非常细。到底是如何细法呢?比如说像胃炎、十二指肠溃疡、浅表性胃炎这类疾 病,只要是表现出又吐又泻,上医院一化验,医生会说:"哦,你这可能是胃炎或者说是十 二指肠溃疡。" 那么,从中医角度上来看呢,一般来说,病症里只表现为吐,是与胃有关系;只表现为 泻,是与脾有关系。在这里,它有一个非常严格的界限。因此,中医的概念,是脾胃功能, 而非器官。 还有一个现象,比如说,一个小孩儿,他吃了一个热馒头,然后,他马上又吃了一根冰 棍。于是腹泻了。把他送到医院去检查,医生就可能说,怀疑这孩子是肠炎。到底是不是肠 炎,先上抗生素看看。抗生素有效果吗?可以说,一个真正的良医,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 在没有给患者确诊的前提下,是不会上来就用抗生素的。如果你化验他的大便,没有菌、没 有炎症,按道理来说,是不应该用抗生素的。如果这个时候用抗生素,他肠胃肠道中有助于 消化的菌群,往往会被破坏掉。 中医把这种腹泻现象叫做脾虚,或者叫做脾湿。它是一种脾虚腹泻,就是一凉一热导致 的。脾胃的升降功能出现了问题,同样会有这种腹泻现象。其实,对于这种情况,只要吃点 药,或是平衡一下饮食,基本就好了。因此,脾胃上的疾病,通常是因为饮食不干净或者方 式不当导致的。 实际上,在生活中,脾胃不和经常被叫做"肝胃不和"。为什么叫肝胃?因为现在的人脾 气比较大,有的人爱生气,忧思愤怒都占全了就容易引起肝郁。肝是主疏泄的,如果人爱生 气, 就影响肝功能。 它就不输血。 反过来, 肝在中医五行里属木, 脾在中医里属土, 木克土, 就会引起脾胃方面的疾病。因此,在临床上,这种消化类的疾病有很多,其实不但和饮食有 直接关系,更重要的是与人的情绪有关系。 从中医上来讲,脾是主运化的,胃是主受纳的。怎么理解运化与受纳?我们可以把人体 的胃理解成一个粮仓,你所吃的任何东西,都能保存到里面。那么,脾是什么呢?脾的功能 是什么呢?关于脾的功能,我们可以把它比作是现代社会的物流公司。你要把仓库(也就是 胃)的东西,经由这个物流公司,运输到你身体需要的部位去。如果这个物流的这个功能出 现了问题,就是脾胃不合了。脾胃不合就会导致我们之前所讲的那些疾病的发生。但这些疾 病在中医里边,不叫胃炎,也不叫十二指肠溃疡,我们主要是叫胃脘痛。为什么会导致这种 情况发生呢?比如说,你的胃能放两公斤的东西,你的物流公司只有两个工人,让这两个工 人去搬两公斤的东西,就达到了平衡的状态。如果你突然吃了四公斤的东西,还让这两个工 人来劳动,那么,他就要加班加点地干了。所以说,吃多了也不行。吃多了,这工人他就累 了。你要不他发奖金,他就不干了。吃少了呢,你同样要这两个工人来干活,那就相当于加 大了你的人力资源成本,这也成了问题。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从中医上来讲,就是过饥 过饱都不合适。 那么,为什么说脾湿也是现代都市人群的一个体质呢?就是因为,我们现在的人,有这 么几种特征: 第一, 自身压力普遍很大, 主要是精神压力过大。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 有的是因为工作紧张;有的是想去自己创业,欲望过强、过高等等。再加上饮食上的过剩, 运动量减少,于是,摄入和排出不成正比,久而久之,积留在你体内的这个东西,我们就管 它叫湿。 而脾湿的概念,刚才我已经讲了,就是物流公司出现问题了,你每天给他很多东西,让 他去搬运。他超负荷运载,超量工作,他是搬不完的。这些东西在你体内成为致病的内因。 ●风邪加脾湿就是风湿 体内有湿, 外感风寒。 风邪与湿相相合, 就成为风湿。 比如我们所说的风湿性关节炎等, 在中医上就叫做痹症。天气变化的时候,人的四肢冰凉,或者是有疼痛的感觉,往往是和你 体内有湿有关的。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比如小河沟在冬天来的时候,河水就会结冰。那么,如果你体内 的湿气很多, 在感受风寒之邪的情况下, 你的体内也会结冰。 但是, 我不是说你真的结冰了, 我们就拿结冰来说这种现象。 寒性的东西有一个特征,寒主收引、凝滞。收引、凝滞在你体内了,会造成你体内的经 脉发生堵塞,从而引起周身疼痛。 为什么会痛?通则不痛,不通则痛,就是这个意思。但是,如果你体内没有这个湿,外 面来什么风寒,我也不怕。因此,《黄帝内经》上也这么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 独伤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如果你没有发生疾病的这些内因,体内没有湿气,无论外 界有什么"邪",都不用怕。因此可见,湿邪也是致患的一个重要原因。 ●思虑过度的周自齐督军 那么,我们怎么化湿呢? 脾湿、阴虚、内热往往是相合为病。比如说湿热,以冠心病为例。有人一说冠心病,就说,哎哟,这太可怕了。但实际上,目前,很多人都得了冠心病。在中医里面,我们不管它 叫冠心病,我们叫心痛,或者是真心痛,或者是胸痹。导致冠心病的原因有很多,但有一种 是极为常见的,也是在临床上多见的,就是"痰湿瘀阻型"。这个痰,不是我们吐的那个痰, 而是广义的痰。痰在我们的体内,分两种,一种叫有形之痰,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一种叫 无形之痰,就弥漫在人的上、中、下三焦,弥补在你气血周身无处不在的湿气。这个,我们 也称之为痰。 你具备了这个内在的危险因素,里边有内奸了,在外来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痰聚成核。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 像女性的这种乳腺结节, 也是一种湿。 久而久之, 聚之为结, 聚之为核。 痰湿瘀阻型冠心病也是这样的,你体内的这些湿多了,时间长了,瘀阻在你心脏周边的毛细 血管里边,造成大面积的瘀阻,就会导致你胸闷、胸憋。实际上,对于这种病的预防,是非 常简单的。你平时化湿就可以了,我记得我祖父也给山东的一个名人看过病。就是在上个世 纪 20 年代, 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人,叫做周自齐, 他曾在山东做过督军。有一回, 他在北京, 让我祖父帮他看病,我祖父就去了,就是这个病的征兆。他老人家给周自齐开了几副药,就 好了。 由此可见预防之法是多么重要。 你不要等它发作的时候才来治疗, 你要把这些湿给化掉。 ●葫芦黄酒化湿法 关于化湿呢,我在这里给大家一个小配方。这个配方很简单,不管是男女老幼,无论你 是阴虚体质,还是内热体质,或是脾湿体质,都可以作为一种养生保健的方法食用。 我们要先找葫芦,在农村,哪里都能见到这种葫芦。葫芦分为两种,一种是苦的,一种 是甜的。我们要那个甜葫芦,因为这种葫芦没有任何毒性。如果有条件,我们就要新鲜的葫 芦,不要旧的。我们找两个葫芦,把其中的一个上面那块儿削掉,把里面的瓤想办法摘赶紧 了。之后,把另外一个葫芦洗净,剁碎,把这些碎块儿倒到那个葫芦里。接下来,买些绍兴 的花雕,或者买其他特别好的黄酒都可以,把酒倒进去。然后,把葫芦盖封住,放在家里的 阴凉处,放 10 天以上。再打开,每天晚上临睡觉前倒上一小杯,一两就好,温一下。 为什么要与黄酒配呢?从中医上讲,任何药物基本上都是入一个经,入两个经,或者说 入三个经。但是,《神农百草经》上说,酒是百药之长,可入十二经。你把酒作为药引子, 特别是养人而不伤人的黄酒。葫芦有什么功效呢?它是清水利湿的, 能通过酒这个药引子, 传遍到你身体的各个经络,把你一身的湿气通过小便的形式带走。因此,这种东西可以作为 家庭常用的。每天晚上临睡觉前喝一点,但是记住,不要喝多。因为就酒本身来说,喝多了 是会伤人的。 那么这个东西适于什么症状呢?比如说手脚冰凉,或者有关节炎的朋友。当然,这个是 不治病的, 它只是能缓解一些症状。 比如说还有非运动型损伤的腰肩背疼痛, 或者胸憋胸闷, 小便不利,还有的女性腿水肿,一按就发暄,都可以拿葫芦泡黄酒来喝,而且没有任何毒副 作用。我们都可以来试一试。 关于测试脾湿,我也搞了一个自测表,大家可以来测一测。 脾湿自测表 体质 特点 脾湿 肝 心脾 食欲减退、便不成形,胃脘痛,四肢厥冷,舌苔黄腻 肺 肾 说明 嗜好茶茗,运动量少,形体偏胖,思虑过度 ●浓茶喝多了不是好事 痰湿、脾湿,现代社会之所以有这么多人有这些病症,主要是跟生活饮食习惯有关系。 比如喝浓茶,大家要记住,喝淡茶有利于养生,它可以清热。但是浓茶喝多了,就会伤脾, 因为茶是寒性的。脾伤了自然会出湿。还有就是因暑贪凉 比如从冰箱里拿出来西瓜就吃, 或者到凉啤酒拿过来就喝,同样对脾有伤害。而且,按照春夏秋冬养生来说。夏至日后,一 定不要因暑贪凉。 在这里,我给大家几个方子,大家可以试一试,都是比较简单的,用起来,效果也非常 好。针对肺热,就是用两个鸡蛋。但这两个鸡蛋的方法比较特别,两个鸡蛋不要用油炒,就 是把鸡蛋在碗里搅拌之后, 放一点醋, 不要放油, 也不要放盐, 在锅里炒, 这就是醋炒鸡蛋。 有的人可能说这样没什么咸味,那可以稍微放那么一点点盐,淡淡的就好。这个针对咳嗽有 很好的效果。 咳嗽、 肺热, 其实是会喘的, 从中医来讲, 叫肾主纳气。 大约是牵扯到肾虚。 针对咳嗽, 这里也有个小方子, 就是雪梨汁。 大家可以在市场上买梨榨汁, 再榨萝卜汁, 生姜汁; 然后, 在中药店里买鲜茅根,也榨成汁。之后,用蜂蜜来调,调完之后,每天吃一小羹勺,只一小 勺。这个对于止咳平喘有非常好的效果,这些东西本身都是食品,没有任何的副作用。关于 量的问题,梨一般用两个;姜要少用一些,切个几片,弄成汁就行了。其余的无所谓,多多 少少,不要特别多就好,蜂蜜则是个调味的东西。 ●巧用六神丸 有的人胃火比较大,有的人表现在口臭上,因为心火与胃火是共同的,所以也会生疮。 但是,还有很重要的一个症状,就是有些人可能会牙龈肿,牙痛。出现这种现象怎么办?我 们在药店里边买六神丸。但是,六神丸不是用来吃的。六神丸都是小粒,极其小,大家把六 神丸搁在一个小碗里边,用勺给它弄碎了,然后用水化了,之后再多加些水,就拿这个六神 丸水漱口,对牙痛有奇效。牙疼不算病,疼起来真要命,缓解牙痛,完全没有问题。

与去脾湿的养生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