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季羡林养生

季羡林养生

发布时间:2020-07-01 15:14:49

1、是不是运动量少的人寿命长?季羡林从来不锻炼身体不运动,但是他活了90多岁.

季羡林老先生,“三不养生法”可以自己百度了解下。他当然有运动的,虽然年纪大后,工作繁忙,但也会散步,别小看散步,“百练不如一走”,又经常动脑。老先生的作息规律,饮食清淡,清心寡欲,心胸开阔。反观现在很多人,胡吃海喝,饮食不规律,熬夜,纵欲,心胸狭窄,经常动气上火等等,这样对比,就很明显了吧。

2、季羡林老人家说过长寿的秘诀是什么?

季羡林老先生也许的确不爱运动,但你读他的书会发现,季老就是一位“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人。有一天,我在收看第26届金鸡百花奖颁奖典礼,主持人倪萍向终身成就奖得主张瑞芳表示祝贺,并问她健康长寿的秘诀(老人家已经90...
采纳哦

3、季羡林的母亲是怎样的人

今年10月15日,在学界名流为季羡林先生举行的90寿诞茶话会上,我们终于有机会走近这座学术文化高峰。季老是一座山,近之,愈觉其高;季老是一部书,读之,愈觉其深……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镜头一:金秋,怀着无比自豪与兴奋之情的天之骄子从各地云聚燕园。一位扛着行李的新生,看见一位穿旧式中山装的守门人模样的老头,就请他帮助看一会儿行李,自己去报到。老头没说什么,答应了,老老实实地在那儿守着。9月的北京天气还很热,旁边有人说:“您回去吧,我替他看着。”可老人说:“还是我等他吧,换了人他该找不着了。”那位学生回来后,老头什么也没说就走了。3天后的开学典礼上,这位学子吃惊地认出了台上的副校长、大名鼎鼎的季羡林教授就是那天帮自己看行李的老头!……教授给新生看行李,好像并不难,许多名人达官不也是常上街头搞义务为灾区贫困地区献真情吗?可是刻意为之与本能为之,却有雕琢与率性之别。《中庸》说:“率性之谓道。”人本来都是平凡的,可当许多人都要显得不平凡时,那个衣着和行止都平平常常的人,就自然露出他的不平凡来了。老子所说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就是这个道理。

镜头二:刹那间,季老的小波斯猫毛毛蹿上了他的肩上和头上,正在拜访季老的摄影家魏德运捕捉住这一刹那,照相机喀嚓一声,这个刹那便成了永恒。小猫的突然攻击,按理说似乎会让人大吃一惊,或者会大火一番,然而照片上的季老却安详慈祥,一副含笑不露的表情,显然这次突然袭击带给他的是莫大的欢愉。面对这一刹那留下的永恒,季老曾经感到疑惑:这就是自己吗?但猝然临之,露出的才是真面目啊。联想到对融贯于中国几千年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深信不疑,季老认为,这种思想最生动的表达方式,就是宋代大哲学家张载的两句话:“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与”就是“伙伴”的意思。他不但深信之,而且“笃行之”。这张照片算是一个意外的证明吧。

季老喜爱动物,跟怀有各种各样动机去爱宠物的一些人不同,他关心身边这些“伙伴”的命运,甚至为它们背着沉重的感情十字架,为一些孤苦、弱小生灵的命运伤感、悲苦。他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为一些小猫小狗流泪叹气。有一次,燕园中他平常最爱走的幽径上一棵古藤无故被人砍断,他看到藤萝上初绽的淡紫的一串串的花还没来得及知道厄运信息,还在绿叶丛中微笑,忍不住为它们伤感:“它们仿佛成了失掉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都没有地方了。”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季老的面貌,最让人注意的是两个大大的眼袋。那不是常见的一种寿征,那眼袋里藏的是眼泪;他的眼袋之所以大,是因为感情太深,流了太多眼泪的缘故。

季老有一个永久的悔,就是儿时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季羡林6岁就离开生母,后来有两次短暂的会面,都是由于回家奔丧,呆的时间都很短。想着母亲多少日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他发誓要在大学毕业后迎养母亲。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他上大学二年级时,母亲就去世了。“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此后数十年,季老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直到耄耋之年,面影迷离模糊的母亲仍频来入梦,季老“总是老泪纵横,哭着醒来”。

近些年,季老有一些师辈、故友相继故去,他在写悼念文章时,总是充满着悲哀,以至经常“泪眼模糊”,“泪如泉涌”,心灵颤抖。感情的丰富并非是因为年纪大了。1935至1945年,季老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在那里,他有一位“母亲般的女房东”和两位导师:瓦尔德施密特教授和西克教授。1941年季老获得博士学位后,曾一度尝试回国。其时,瓦尔德施密特教授被征入伍,只剩下西克教授,想到一离开德国,“这位像自己父亲一般替自己操心的老人十九是不能再见了。我本来就容易动感情,现更抑制不住了,很想哭上一场。”后来二战爆发,季老终于没走成。战争期间物资缺乏,季老几年都是饿肚子的感觉,做梦都梦见家乡的花生米,因此他发愿要给西克老人增加点营养。他省下一两个月的奶油,又不知从哪里弄到面粉和贵似金蛋的鸡蛋,以及一斤白糖,到最有名的糕点店烤了一个蛋糕。当他像捧宝盒一样把蛋糕捧到老教授家里时,教授双手颤抖,叫来老伴,共同接过去,连声“谢谢”都说不出来了。虽然这给他自己腹中的饥饿之火又加了一把火,但却成了他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之一。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季羡林6岁离开家乡,离开母亲,因为过早失去母爱而抱恨终天;但是,“乡间的坟墓里埋有莎士比亚”,也正是因为6岁离开家乡到济南,他才有可能开始读书识字,中国今日的学术文化也才有季羡林。

1930年高中毕业,季羡林来到北平,同时报考北大和清华,结果被两校同时录取。在清华时,由于旁听了陈寅恪的“佛经翻译文学”,种下了研究梵文和巴利文的种子。

从清华毕业回济南当了一年的中学教员之后,由于“天上掉下来的机遇”——清华和德国学术交换处签订了互派留学生的合同,立即写信报考,结果被录取。

在德国柏林,羞与来镀金的有权有势的子女为伍,来到哥廷根大学。在哥廷根大学的第二学期,瓦尔德施密特教授调到哥廷根大学任印度学的讲座教授,于是季老选修了梵文,几乎是他一个学生“垄断”课堂。瓦尔德施密特教授被征从军后,年已八旬原已退休的西克教授又走上讲台,教的依然是他一个中国学生。并且西克教授不久就告诉季老,要把平生的绝招全部传授给他,包括《梨俱吠陀》、《大疏》、《十王子传》,以及费了20年时间才解读了的吐火罗文。

1946年从德国归来,经陈寅恪推荐,到北京大学。按当时规定,得学位回国的学人最高只能给予副教授职称,可是过了大概个把礼拜,季老就被定为正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文科研究所导师。

即使在受到打击和摧残的时候,这种打击和摧残也往往转为“幸运”的契机,成了命运对他的“垂青”——

“文革”时,季老最初是逍遥过一阵子的,后来由于看不惯北大“老佛爷”的倒行逆施,于是发了牛脾气,“自已跳出来”,反对“老佛爷”,结果被抄家、批斗,被打得头破血流……当他把积攒多时的安眠药片和药水都装到口袋里,最后看一眼共患难的婶母和老伴,准备越墙而出到圆明园去的时候,红卫兵突然来敲门了。他被押去挨了一场十分激烈、十分野蛮的批斗,被打得躺在地上站不起来。痛苦中他一下子得到“顿悟”:“一个人忍受挨打折磨的能力,是没有极限的。我能够忍受下去的!我不死了!我要活下去!”在那千钧一发之际,如果不是红卫兵把他拉去批斗,现在哪有季老?

从“牛棚”出来后,季老被命令看楼门,守电话,成为一个“不可接触者”。他琢磨着找一件会拖得很长,“但又绝对没有什么结果的工作,以消磨时光”。他想到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梵文写的《罗摩衍那》。他就晚上把梵文译成汉文散文,写成小纸条装在口袋里,白天守楼时,脑袋不停止思考,把散文改为有韵的诗。季老后来说,如果没有“文革”,如果自己不跳出来反对那臭名昭著的“老佛爷”,如果当时没有成为“不可接触者”,两万多颂、8卷本的《罗摩衍那》是绝对翻译不出来的。

或许,将来人们可以仿太史公《报任安书》那段著名的话,续上一句:季老看门,《罗摩衍那》。“这就是人生。”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鲁迅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讲,有一个江湖郎中在集市上叫卖治臭虫的妙方,有人出钱买了一个层层密裹的纸卷,打开一看,只有两个字:“勤捉”。季老认为这个妙方“是完全对的”。他的成功经验压缩成两个字是“勤奋”。

季老读中学时,下课后参加一个古文学习班,晚上又到一个英文学习社学习,一直到深夜。天天连轴转,持续了几年时间。在哥廷根大学,他学习了梵文、巴利文、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还选修了其他的课,负担已经很重,而当研究吐火罗文的最高权威西克教授提出要教他吐火罗文时,为了不让老人伤心,他又遵命学了起来。在德国留学的12年中,他的日程就是学习、吃饭、睡觉,与旅游、晚会、跳舞、娱乐都无缘。回国后,为了专心研究,又独自过了16年才把家属接来。

10余年中小学,4年大学,12年留学,再加16年独身治学,40多年的勤奋,才造就了这座学术的高峰。多年的勤奋到老来更加欲罢而不能,工作成了他人生的第一需要。季老80岁时说过:“我计划要做的事,其数量和繁重程度,连一些青年或中年人都会望而却步。”他平生最艰巨的两部书,长达80万字的《糖史》和长达数十万字的吐火罗文A方言(焉耆文)的《弥勒会见记剧本》的译释,都是在耄耋之年完成的。

季老在《罗摩衍那》译后记中说:“我现在恨不能每天有48小时,好来进行预期要做的工作。……我现在不敢放松一分一秒。如果稍有放松,静夜自思就感受到十分痛苦,好像犯了什么罪,好像在慢性自杀。”当他不得不参加一些空话废话居多的会时,季老就在会前、会后甚至会中,构思或动笔写文章。在这种时候,他往往只用一个或半个耳朵去听,就能兜住发言的全部信息,而把剩下的一个或一个半耳朵全部关闭,把精力集中到脑海里,构思,写文章。“积之既久,养成‘恶’习,只要在会场一坐,一闻会味,心花怒放,奇思妙想,联翩飞来;‘天才火花’,闪烁不停;此时思如万斛泉涌,在鼓掌声中,一篇短文即可写成,还耽误不了鼓掌。倘多日不开会,则脑海活动,似将停止,‘江郎’仿佛‘才尽’。此时我反而期望开会了。这真叫做没法子。”这种季老式幽默的内涵,真是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了。

季老在谈王国维所说研究学问三境界中的第三境界时说:“一个人既然立下大志做一件事情……只要努力干下去,而方法又对头,干得火候够了,成功就会到你身边来。”季老曾说机遇或命运特别垂青他,其实,很多机遇原本就是勤奋的结果,正是:“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季老从德国回来前,已经与剑桥大学签了约,可是回国后看到积贫积弱的祖国、苦难的民族和贫困的家庭,想起生为人子、为人父的责任,为了报效祖国,他留了下来,辞去国外的聘请,尽管当时国内没有他所需的研究资料。为祖国、为他人而忘我,是季老终其一生的为人准则。

找季老写文章、写序、采访、题字的人,每天有好几拨,季老身边的工作人员,为了他的时间和健康,总是尽可能挡着。季老却说,人活着就是为了有用,我做研究写论文对人有用,跟别人谈话、为别人做事也是对别人有用,都是一样的。他很体恤人,总是替别人着想。北大的司机都愿意给季老出车,因为他从来都是人等车,而从来不让车等人。他的稿子,不管多少页,从来是工工整整,清清楚楚,没有涂改,他说要不然排字工人看起来会困难。你做错了事,他从不批评你,你忘了关楼道的灯,他自己去关,你自己以后就再也不会忘了。季老一生没说过任何人一句坏话,即使对“文革”中批斗打骂过他的人,过后也从不记恨,甚至还提拔人家。他说,这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犯的错误。犯错误的人知错了就行,你不批评他他就已经很难过了。在季老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季老就像那铁皮水壶,外冷内热,看起来很平静,其实是一个感情非常丰富的人。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刘梦溪得季老教诲多年,他说:“不管在什么场合见到季老,总想过去向他致意。可季老只要远远看见我走过去,一定会站起身来。一贯如此。对比我更年轻的后学也如此。后来我们就想了个办法,只有趁他不注意的时候悄悄坐在他旁边,他就没法站起来了。”因此刘梦溪在《季羡林先生90寿序》中深有感触地写道:“先生是‘望之温温,即之也温。晚生后学,可以相亲’。”

在季老面前,晚生后学岂止可以相亲呢?以拍摄文化名人肖像见长的摄影家魏德运,和季老成了忘年交以后,时常去季老家中看望他。“面对季老,我总感受到慈母般的爱。每次去北大,双脚似乎不知不觉地就朝着季老家走去;每次告别,季老总要送我出门,我推辞不过,只好快步离开,可走出好远好远,回头还能看见季老高大单薄的身影……”说这番话时,魏德运这个陕西汉子眼里竟盈满了泪水。

季老的助手和秘书说,跟着季老就像读一部大书,不止是一部关于知识的书,更是一部人格的书。有一次给季老查资料时发现,对于“佛”这个词的语源,胡适、梁启超、陈垣先生都研究过而没搞清楚,是季老解决的。可是从没听季老说,他也不让张扬。季老说,学术问题,解决就完了,我能解决只是因为我学过吐火罗文,并不是什么高下问题。

仁者乐山 仁者静 仁者寿

季老的学生乐黛云教授特别喜欢季老的散文,她说:“文如其人,季先生的四卷散文,无一篇不是出自真情,尤其是那篇《二月兰》。”二月兰是一种常见的野花,花朵不大,紫白相间,花形和颜色都没有什么特异之处。但在季老的笔下,春天的和风吹来,“二月兰一怒放,仿佛从土地深处吸来一股原始力量,一定要把花开遍大千世界,”“只要有孔隙的地方,都是一团紫气,间以白雾,小花开得淋漓尽致,气势非凡,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乐先生不仅喜欢季老文中营造的那种美的情境,更从二月兰的形象中看到了季老的的人格。她深有感触地说:“季先生的二月兰,在他失去亲人、感到无边的寂寞和凄凉时,在文化大革命那些‘一腔义愤,满腹委屈,毫无人生之趣’的日子里,‘依然开放,怡然自得,笑对春风’;十年浩劫结束,人世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二月兰也还是‘沉默不语,兀自万朵怒放,紫气直冲霄汉’!和永恒无穷的大自然相比,人生是多么短暂,世间那小小的悲欢又是多么地不值一提!应该开时,二月兰就开;该消失时,它们就消失,真是‘纵浪大化中’,一切顺其自然,自己无所谓什么悲与喜。每次读先生的《二月兰》,我都仿佛看到先生人格的一个侧面。”

季老年已九旬,还能每天坚持工作近9个小时,他有什么养生保健的秘诀吗?据季老的助手兼秘书李玉洁女士介绍,季老生活非常简朴,最常穿的衣服是中山装,饭菜清淡素简,从不讲究养生。对此,刘梦溪的看法也许能道出个中秘密:“仁者寿。季老为人平易自然,淡泊、阔大、有爱心。他的长寿是内修的结果。”

《左传》记古人话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立德、立功、立言三者兼矣,而数十年乐此不疲,如山之固,是所谓“仁者乐山”。孔子说:仁者乐山;仁者静;仁者寿。季老今年90虚岁,已是“岂止于米”;让我们在这里真诚地对他说——共祝以茶!

4、关于《季羡林自传》的几个问题

1.涸泽而渔 ( hé zé ér yú ) 解释 抽干池水捉鱼。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出处《文子·七仁》:“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示例《宋书·袁淑传》:“是由~,焚林而狩。” 近义词 竭泽而渔、杀鸡取卵 反义词 从长计议 2.竭泽而渔 【解释】:泽:池、湖。掏干了水塘捉鱼。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也形容反动派对人民的残酷剥削。 【出自】:《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近义词】:杀鸡取卵、不留余地 【反义词】:从长计议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3.“相期以茶” 是中国人祝寿的习惯用语。“米寿”、“茶寿”成为老年人对生命的期望。汉字“米”的形体,一看到便知如同“八十八”合起来的。茶字的形体,很像米字之上加上草字头。草字头“艹”,如同数字“廿”(音念,即20)。这样,米字上加上“艹”就成为108岁了。所以称108岁为“茶寿”。 4.新发于硎 xīn fā yú xíng 近 新来乍到、初生牛犊 反 老气横秋、饱经风霜 【出自】先秦·庄周《庄子·养生主》:“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解释】新发:刚磨过;硎:磨刀石。刀刚在磨刀石上磨过。形容非常锋利或初露锋芒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用于书面语 【例子】清·龚自珍《与吴虹生书》:“今有同乡马孝廉,~,索长安知交书。”

求采纳

5、估计古经贤文里说,要想保持健康就得。

年轻的时候,酗酒熬夜,用力透支身体。

年老的时候,忌口保健,用力维护身体。

透支起来没有节制,养护起来也没有原则。

季羡林曾经说过:很多人为了养生,才逾不惑,就开始挑食,蛋黄不吃,动物内脏不吃,每到吃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窘态可掬,看了令人失笑。

以这种心态而欲求长寿,岂非南辕北辙。

为了养生,听各种各样的讲座,学各种养生的窍门,到头来把生活搞得只有养生,乐趣全无,又有什么意思呢?

庄子《养生主》里讲“安常处顺”,所谓养生,就是人顺应天道自然,处于常态就可以了,不必刻意进补或者修炼。

凡是不能太用力,对待自己的身体,不能放纵欲望,也不能禁止欲望,要养护,但是不能太过。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适度养生,顺其自然,才是最健康的心态。

6、季羡林文章

生命的价值
我们面对的现实
谈老年
养生无术是有术
回头看看
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
一寸光阴不可轻
希望在你们身上
三思而行
园花寂寞红
人间自有真情在
老马识途
珍爱大自然
走向天人合一
寸草心
回忆
寂寞
爽朗的笑声
毁誉
谈礼貌
漫谈撒谎
论恐惧
漫谈消费
坏人
傻瓜
隔膜
送礼
宗教

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
一个信念,一个主旨,一点精神
一个老留学生的话
研究学问的三个境界
治学的态度与方法
学问中没有捷径
我与东方文化研究
漫谈书院
文得修养
谈东方文学
中国传统小说在亚洲
谈西学东传
我和外国文学
追求一个境界
我对未来教育的几点希望
谈文学交流
谈中国书法
漫谈散文
论新体旧诗
语言与文字

出自《忆往述怀》。这么多,够意思吧?

7、季羡林怎样工作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杜长有:他的作息时间,一般的习惯是早上写作,很早,大家还在睡觉的时候他已经起来了,就起来写作,四五点钟的时候就开始干了。像(中午)这个时候他就出来和大家聊聊天了,已经干完活了,就这样的,他有这么个习惯。

大家常常开玩笑说,季老先生就像一台准时的钟表。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张丽霞:每天早上7点多,准从我们那个窗户底下走过。

不仅作息时间规律,季老先生也自有一套养生之道。他曾笑称自己很少锻炼身体,每天的思考就全当给大脑做锻炼了。

北京大学 彭吉象:后来我想想季先生说的非常有道理,这个锻炼其实两个方面,一个是身体的锻炼,一个是脑力的锻炼。对于知识分子来说,他的脑力锻炼其实也在消耗能量,也在锻炼身体,而且永远不停地在思考,永远不停地锻炼,从早到晚,可以说除了睡觉以外,他都在锻炼。季先生还非常幽默,所以应该说这也是他能活到98岁高龄的养生之道。永远在思考,永远在学习。

与季羡林养生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