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夏季有哪些食疗除湿方法
湿邪侵犯人体,易导致腹部胀满,食 欲不振,大便溏泄,小便混浊,头重如裹,身体沉重困乏,四肢重而不举的表现或白带过多、秽浊不清,湿疹等症状。因此,在夏季除了防暑外,及时清除湿邪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措施。王长松推荐了几款夏季除湿的汤水,在家就能操作。竹叶茶:竹叶5克,白茅根5克,荷叶2克,放入杯中,沸水浸泡,当茶饮用。每日一剂。竹叶甘淡而寒,功善清热除烦,生津利尿;白茅根甘寒,具有清热利尿,凉血止血功效;荷叶味苦微咸,性辛凉,能清暑利湿,祛瘀止血。本方适于夏季皮肤、鼻子容易出血的人。冬瓜海带汤:冬瓜100克切片,海带30克洗净,虾皮、精盐适量,煮汤食用,每日一次。也可加鲫鱼一条,一起炖汤。冬瓜味甘淡性寒凉,能清热利水,消肿解 毒,生津除烦;海带味咸性寒,可清热利水,养阴止血;鲫鱼性味甘平,能健脾益胃,利湿止渴。本方消暑除湿功效显著,多数人都可以食用。三色豆汤:白扁豆、红小豆、绿豆各30克,煮粥食用,每日一次。白扁豆性微温味甘,有健脾化湿,和中消暑的功效。绿豆甘寒,能清热解暑,利尿消肿,滋肤止渴,是常用的消夏食品。红小豆又称赤小豆,善解毒利水,清热去湿,健脾止泻。此汤甘甜可口,可清热除湿。常食有助于解除疲劳。除食疗方外,其他防湿除湿措施也很重要。如用空调的除湿功能及时清除室内湿气。佩戴栀子花、茉莉花,利用芳香化浊除湿等。如果湿邪入侵的症状较严重,应及时到中医科找有经验的中医调治。
2、夏季怎么祛湿
3、夏天湿气怎么祛湿
4、夏季怎样有效的除湿
1、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经常开窗通风,必要时可在卫生间、厨房、地下室等容易受潮发霉的地方加装排风扇。
2、洗完澡后注意及时清理浴抄室地面的水,可用拖把擦干或用小型风扇吹干。
3、洗手池下方和浴室门口可放置双层脚垫或毛巾,利于吸收多余的水,并且毛巾和袭脚垫要勤清洗、晾晒,避免滋生细菌。
4、三伏天家中的电器和电脑要经常开机,利用家电本身的热度去除湿气,避免家电因受潮而损坏。
(4)养生夏季除湿扩展资料
除湿的物品
1、吸湿盒:由于吸湿盒的体积比较小,方便放在知衣柜、橱柜等地方使用,只需要把包装打开,过一段时间就会发现干燥剂越来越少,盒子下面的水越来越多啦!
2、咖啡渣:咖啡渣是很好的天然除湿剂,具有除湿和除臭双重效果,将咖啡渣放入纱布中包好,放在容易潮湿的角落里很好用。
3、蜡烛:如果发现家里实在太潮,可以在道室内点几支蜡烛,燃烧的蜡烛也有干燥空气的作用。
4、保鲜袋:家里一些容易受潮的食材、药材,例如饼干、白砂糖等物可以放在保鲜袋里密封好。如果一不小心受潮了也没关系,放在微波炉里加热一下即可恢复原状。
5、一年四季什么时候祛湿最好
一年四季当然是秋季去湿比较好,天气干燥适合除湿气,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用。
6、夏季湿气重,怎么去湿气
寒湿给人造成的影响:
三伏天马上就要到了,此时不仅天去热,湿气也是出奇的大。因为人在三伏天是不适宜剧烈运动的,所以这给了湿气藏在我们身体的机会。很多人被湿气缠上早已不是一天两天了,只是在夏天的时候会变得更严重。平时拥有以下症状的人基本上确定是被湿气缠上了:
1、身体发沉,四肢无力,嗜睡
2、身体经络不通畅,容易痛经、长囊肿
3、容易抑郁,你在夏天莫名不开心,很可能就是寒湿体质
4、舌头上容易长一层白霜
5、炎症、溃疡不容易好
6、身体阴冷,时常觉得四肢发凉、面色灰暗
7、皮肤病多发,容易起湿疹、风疹、脚癣
8、没有食欲、恶心、腹胀
9、阴囊潮湿、白带多
10、大便不成形,便溏
夏天湿气重,不外乎有三个原因:
1、外热内寒
夏天的时候,人经常会出汗,但是肚子还是凉凉的。这是为什么呢?
冬天的时候很多动物会选择冬眠,因为地面温度太低,而地底比较暖。夏天的时候地面温度很高,但是地底温度很低,就像井水夏天是很凉的。对应在人的身上,夏天温度会跑的人的体表,而五脏六腑还是阴凉的。
2、夏天普遍开空调
夏天天气炎热,容易出汗,进空调房后,人体毛孔会收缩,寒邪会侵入人体,形成寒湿。
夏天皮肤是开泄的,冲凉、睡地板更容易导致寒邪的侵入。
3、夏天食物凉气太重
夏天人们爱喝冷饮、喝冰啤酒、把西瓜放冰箱里冷藏、吃凉菜,这些都很容易造成寒湿侵入人体。虽说夏天吃凉的可以清心火,但是寒凉的食物会伤脾胃,所以吃凉要吃“清凉”而不是寒凉。
夏天做艾灸,排湿最好:
虽然夏天湿气很重,但也很适合排湿。夏天气温高人体血液循环快。肌肤腠理开泄,此时艾灸最能渗入穴位经络直达病处。人体的阳气在夏天达到最旺盛的时候,此时再给予身体补充阳气,加快身体新陈代谢的速度,就能够将身体关节、脏腑里面的湿气排出,看似夏天是湿气侵入人体的“危险期”,其实也这正是利用身体的新陈代谢“祛除”的最佳时机。
艾灸排湿穴位推荐:
中脘穴: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对一般:消化系统疾病、胃病、食欲不振、目眩、耳鸣、青春痘、精力不济很有效。
关元穴:位于脐下三寸处,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温灸有强肾壮阳,增加男性性功能的功效。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用艾条做艾灸,每周艾灸足三里穴1-2次,每次灸15-20分钟,艾灸时应让艾条的温度稍高一点,使局部皮肤发红,艾条缓慢沿足三里穴上下移动,以不烧伤局部皮肤为度。以上两法只要使用其一,坚持2-3个月,就会使胃肠功能得到改善,使人精神焕发,精力充沛。
对于祛除湿气,我们要有一定的耐心,正如他找上我们的时候是“经年累月”一样,我们祛除他们的时候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单从艾灸的角度来看,祛湿的周期都在1-3个月,所以坚持很重要。
7、夏季如何养生 必备十个夏季养生常
夏季养生四原则
1、健脾除湿:湿邪是夏天的一大邪气,加上夏日脾胃功能低下,人们经常感觉胃口不好,容易腹泻,出现舌苔白腻等症状,所以应常服健脾利湿之物。一般多选择健脾芳香化湿及淡渗利湿之品,如藿香、莲抄子、佩兰等。
2、清热消暑:夏日气温高,暑热邪盛,人体心火较旺,因此常用些具有清热解毒清心火作用的药物,如菊花、薄荷、金银花、连翘、荷叶等来祛暑。
3、补养肺肾:中医认为,按五行规律百,夏天心火旺而肺金、肾水虚衰,要注意补养肺肾之阴。可选用枸杞子、生地、百合、桑葚以及酸收肺气药,如五味子等,可防出汗太过,耗伤津气。
4、冬病夏治:夏季养生免不了冬病夏治。所谓冬病夏治,即夏天人体和外界阳气盛,用内服中药配合针灸等外治方法来治疗一些冬天好发的疾病。如用鲜芝麻度花常搓易冻伤处,可预防冬季冻疮;用药膏贴在穴位上,可治疗冬季哮喘和鼻炎。
8、长夏养生重在除湿健脾 如何理解湿邪?
中医学理论将一年分为五季,在夏末秋初之间,划出一个“长夏”,时间具体指从大暑、立秋、处暑到白露4个节气。 立秋后,气候还有“秋老虎”,此期被人们视为夏季延长期,故称长夏。湿,是长夏气候的特点,特别容易损伤人的脾胃功能、侵犯肌肤筋骨。故专家强调,长夏养生,注意除湿健脾。 1 如何理解湿邪 中医五行理论认为,长夏季节的“湿”,与人体五脏中的“脾”相对应。因此,防病要提防“湿邪”入侵,养生要注重除湿健脾。 什么是湿邪?中医认为,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称“六气”。当气候变化异常,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人体正气不足,不能适应气候变化而发病时,六气就成了致病因素,变成“六邪”。六邪致病多与季节相关,长夏对应湿邪。 湿气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的特性,最易伤脾土。夏秋之交,湿热熏蒸,水气上腾,湿气最盛,故长夏多湿病。湿邪所致疾病,常表现出重感。所谓湿性重浊,像常见的暑湿型感冒,病人除一般感冒症状外,还会出现头晕、四肢沉重等表现。所谓湿性黏滞,湿病症状不但表现为滞涩不畅,而且起病缓,病程缠绵,典型的像湿疹,常反复发作,不易治愈。而所谓湿性趋下,常伤及人体下部,像水肿、湿疹等病,下肢较为常见。 【保健建议】长夏闷热潮湿,要特别注意饮食起居,可从衣食住行等方面防湿、避湿。衣:出汗或淋雨后要及时更换衣物;衣服没有干透,不要急着收到柜子里,内衣裤、老人和小孩的衣服尤其要在通风、有阳光的地方彻底晾干,以免湿气上身。 2 脾与湿何相干 湿与脾的关系密切。脾是中医所讲的五脏之一,五行属土,脾土与长夏对应。运化食物和水液,是脾的重要功能。 脾的特点是喜燥、恶湿,如果外在湿邪侵入人体,困遏脾气,就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闷热天气,人容易出现腹胀、食欲不振、倦怠等症状,就是“湿困脾”导致的。反过来,如果脾气虚弱,运化水液功能失常,就会导致水液在体内停滞,而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这是“脾生湿”。 一般认为,湿聚为水,水停成饮,饮凝成痰。水湿痰饮是指人体水液代谢失常的产物,即指机体水液代谢障碍。痰饮一旦产生,可随气流窜致全身不同部位,四季均可发病,且伤人缓慢、难以觉察,引起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胸闷心痛、头晕目眩等症状。由于它在临床上形成的病症繁多,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 【保健建议】食:饮食要清淡,容易消化;不要过多食用肥腻、味重食物,甜食要少吃;冬瓜、薏米、鲫鱼、红小豆等有利于化解体内湿热,可适当多吃;淋雨或趟了水,可喝些红糖姜水,帮助驱除体内湿寒之气;过食西瓜、苦瓜等寒凉食物,贪吃冷饮都会令脾胃受伤,影响其运化功能,助长内湿,不利健康。 3 湿邪分寒湿与热湿 湿邪为患,表现或为湿阻、或为寒湿、或为湿热。 如在高温、高湿的环境,或天暑地蒸、嗜食酒酪所致,多为热湿;或居阴冷潮湿之地,嗜食生冷所致,多为寒湿。凡面白阳虚之人,一旦感受湿邪,即成寒湿;面赤阴虚之人,一旦感受湿邪,即成湿热。平素脾胃虚弱者,多感受寒湿;平素胃中积热火盛者,多感受热湿。若过用寒凉之品,湿邪易于寒化;妄用燥热之剂,湿邪易于热化。 寒湿多损脾阳,热湿多损胃阴。而在临床表现上,寒湿者多于湿热者。 【保健建议】住:有雾天气或桑拿天要少开窗;遇到有太阳时,应把受潮的被褥拿出去晾晒;可利用空调的除湿功能干燥居室环境,但要少吹空调,更不要把温度设定过低;不要在潮湿的凳子、石头、草地上坐卧;洗浴之后要尽快把水擦干,应让头发自然干透或完全吹干后再睡觉。 4 祛湿运脾强身 治疗本病,一是祛湿,一是运脾。祛湿即是祛邪,祛除困阻脾胃之因,运脾即是恢复被困之脾胃功能。祛湿有助于运脾,运脾也有助于祛湿。风药可以胜湿,燥药可以除湿,淡药可以渗湿。湿热之证,苦寒之剂燥之;寒湿之证,辛热之剂燥之。 湿困脾胃:症状若表现为肢体困倦而沉重,或头重如裹、胸闷腹胀、食欲不振、口中黏腻无味、便溏等,宜用芳香化湿法。用方:藿香正气散。 湿热中阻:若有脘痞闷痛、大便不爽、口苦黏腻、渴不欲饮、四肢困重等,即说的热伤风病人,常有汗出不畅,汗出热不解的表现症状者,宜清热化湿。选用山栀、法夏、厚朴、石菖蒲、芦根、香豉等。 脾虚湿滞:若为四肢困乏、脘腹痞闷、喜揉按、大便溏薄、神疲乏力、厌食油腻等,宜健脾化湿。方药:香砂六君子汤等。 【保健建议】行:适当运动、适当出汗,有利于内湿的排出,像健走、慢跑、练瑜伽、打太极拳等运动,都能让人微微出汗,又不致于大汗淋漓,是人体在长夏季节除湿的好方法。
9、夏季最好的养生方式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