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神农本草经与养生

神农本草经与养生

发布时间:2020-07-01 11:20:09

1、神农本草经与黄帝内经的医学典籍哪本的知识更加至深至奥?哪本更最适合人体养生治病的科学解释实用性?

《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时期,用阴阳五行阐述了人的生理病理,尤其是经脉别论是临床医生必须参考的。为中医致经典。
《神农本草》只要介绍中药的药性,将中药分成:上品,中品,下品。
上品药属于延年益寿的,可以久服。也作为医家参考。
这两本书皆为经典,不过如今的药材市场以假乱真,想买到真正的地道药材很不容易,况且古人用药需要:依法炮制,现在的人利益熏心为了赚钱改为机械的简单制作,令人伤心。如今的中药只是名称,很难达到治病的效果。所以《黄帝内经》更适合养生。
另外,中医属于玄学不属于科学。不过,中医给人类做出的贡献远大于科学

2、有谁知道神农养生功?真的管用吗?到底是怎么练有知道的吗?

神农养生功
“神农养生功”相传起源于我们的华夏祖先、中医药与农业的发明鼻祖——神农。它经历代道家、医家口耳相传,延续至今。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中医药学的性味归经、经络学说,以及道家修炼内丹、丹药理论奠定了宝贵的基础。可称之为华夏文化的瑰宝、民族财富。“神农养生功”的锻炼方法是遵循自然而然、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法则,与当时人们的生性纯朴和生活的自然环境相契合,所以锻炼方法极其简单,只要用心去练,每个人都可以学会练成。老子的《道德经》“道法自然”[1] 这句话就“一语道破玄机”。经常锻炼“神农养生功”,可以令病弱的身体变得健康强壮,令亚健康的人群恢复健康,对健康人群可预防疾病。所以神农养生功既能使人转弱为强,且能返老为少;不但可驱除疾病,恢复健康,而且能补脑养神,增长智慧,祛除百病、延年益寿。

神农养生功的起源

“神农养生功”相传起源于我们的华夏祖先、中医药与农业的发明鼻祖——神农。它经历代道家、医家口耳相传,延续至今。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中医药学的性味归经、经络学说,以及道家修炼内丹、丹药理论奠定了宝贵的基础。可称之为华夏文化的瑰宝和民族财富。
神农,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他的出现以后,结束了一个时代。据《拾遗记》记载,一天,一只周身通红的鸟儿,衔着一棵五彩九穗谷,飞在天空,掠过神农的头顶时,九穗谷掉在地上,神农见了,拾起来埋在了土壤里,后来竟长成一片。他把谷穗在手里揉搓后放在嘴里,感到很好吃。于是他教人五谷农业,大家称他为神农,其部族因以农业为主,称神农部落。中华大地经过三皇的辛勤努力,又经过漫长的若干年代,伟大的各种神祇人物,应运而生。
神农,民间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他尝遍百草,教人医疗与农耕。也因为此两项重要贡献,被世人尊称为“药王”“五谷王”“五谷先帝”“神农大帝”等,为掌管医药及农业的神祇,不但能保佑农业收成、人民健康,更被医馆、药行视为守护神。
神农尝百草练神农养生功著神农本草经

上古时候,中华大地经过三皇的辛勤努力,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人们的生活依然非常艰难。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药物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粮食可以吃,哪些草药可以治病,谁也分不清。黎民百姓靠打猎过日子,天上的飞禽越打越少,地下的走兽越打越稀,人们就只好饿肚子。谁要生疮害病,无医无药。当神农看到人们有时因误食而中毒,甚至丧生。百姓为疾病所苦,神农瞧在眼里,疼在心头。于是有了“神农尝百草”,定药性,为大家消灾祛病的念头。
西汉时期的《史记》实录:“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神农为“宣药疗疾”,救夭伤人命,使百姓益寿延年,他跋山涉水,行遍三湘大地,尝遍百草,了解百草之平毒寒温之药性。为民找寻治病解毒良药,他几乎嚼尝过所有植物,“一日遇七十毒”。神农在尝百草的过程中,识别了百草,发现了具有攻毒祛病、养生保健作用的中药。由此令民有所“就”,不复为“疾病”,故先民封他为“药神”。

据传神农在寻药治病之时得遇一位仙人指点练就了神功。练就此功者可调和身体阴阳、强壮五脏六腑、且可感受体内真气的流动方向、行走经络和穴位;还可自视体内所吃食物消化后所进入的经络和脏腑,感知该食物所起到的作用、药理。最终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作用。又到都广之野登建木上天帝花园取瑶草而遇天帝赠神鞭,神农拿着这根神鞭从都广之野走一路鞭一路回到了烈山。用神功护体尝遍百草感受药性,并记录下每一味药物的性味归经与功效,有无毒性。神农在尝遍百草的过程中多次中毒,最多“一日而遇七十毒”。

神农选定药味365种录入《神农本草经》,流传于世,可以治疗百病。当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根据药物的性能和使用目的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称为“三品分类法”,以应“天地人”三才。上品一百二十种,无毒。大多属于滋补强壮之品,如人参、甘草、地黄、大枣等,可以久服。中品一百二十种,无毒或有毒,其中有的能补虚扶弱,如百合、当归、龙眼、鹿茸等;有的能祛邪抗病,如黄连、麻黄、白芷、黄芩等。下品一百二十五种,有毒者多,能祛邪破积,如大黄、乌头、甘遂、巴豆等,不可久服。这是我国药物学最早分类法,为历代沿用。人们为了纪念他的恩德和功绩,奉他为药王神,并建药王庙四时祭祀。在我国的川、鄂、陕交界传说是神农尝百草的地方,称为神农架山区。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延续了“神农尝百草”做法,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利用毕生精力著作出了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为后代医学界乃至世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由此可见在《神农本草经》的诞生中,“神功”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后世为了纪念“神功”,又因其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养生功效,所以取名为“神农养生功”,经历代道家、医家口耳相传,延续至今。

神农养生功的流传及功能

“神农养生功”的传承一般都是中医药世家或者道家代代口耳相传,从不外授,所以世人知者甚少,给外界平添了不少神秘感。“神农养生功”一直以华夏民族文化为底蕴,承载着医家的悬壶济世和道家的养生思想,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但经数千年之久流传至今,也多有遗失,甚为可惜。据传最初的珍本《神农本草经》所记载“养生功篇”已被遗失,只留下现今我们所看到的药物篇。不过幸好它恰如我们的华夏民族文化一样不曾磨灭,经代代口耳相传而造福后代。传承之人也在最初的基础上将其发扬光大,目前很多功夫都正是在其基础上演变而来,时至今日发展成为了不少流派和练法。当然不同人群的练习达到的效果和目的也不同。就练武术的人而言,可以开砖劈石、强筋健骨、外达皮毛、勇猛无比。而养生的人练习,可以调和身体阴阳、强壮五脏,最终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效果。而对于行医者而言,可以真正的自身感受从而明晓中药的性味归经、经络的走向、穴位的具体位置、脏腑与经络之间的联系等等,避免了医者的人云亦云、拿来主义,不再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知识,达到正真对症下药。

“神农养生功”是与中医同出一脉的华夏文化,是中医吐纳导引养生术,与中医的经络、穴位、针灸、推拿、药学等医学知识相辅相成,可以说是母子关系。如果没有了神农养生功的存在,那么经络、穴位、针灸、推拿、药学等中医医学学说也就不复存在,因为没有神农养生功真气的大小周天、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的运转,就不能感受到经络与穴位的存在和位置,中药的性味与归经也就更无从可知,没有了这些的基础就更谈不上其他中医学的延伸理论知识了,没有了这些远古中医药疗法,那么我们的华夏祖先就不能与当时的疾病相抗衡,也就没有了我们现在的华夏子孙的繁荣昌盛。所以“神农养生功”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神农养生功”注重“真气”的锻炼,经常锻炼“神农养生功”,可以令病弱的身体变得健康强壮,令亚健康的人群恢复健康,对健康人群可预防疾病。所以神农养生功既能使人转弱为强,且能返老为少;不但可驱除疾病,恢复健康,而且能补脑养神,增长智慧,祛除百病、延年益寿。
神农养生功的解读

老子的《道德经》里曾这样形容“养生功”:“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德经》里非常详尽的描述了养生功静功的修炼方法,如:“致虚极,守静笃”;“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大意是:平心静气致虚无状态,无欲无念,坚定守“静”。在守“静”的过程当中会出现一些美妙的感觉,如果没有杂念,你就安心的感受那种虚无美妙的感觉;如果有杂念,欲望丛生,就去感受身体某个具体位置——意指丹田处的美妙感受。只要勤加练习,若有若无的“真气”会周而复始连绵不断的在全身游走,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老子曰:“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如此清净,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得悟道者,常清静矣”。——此即为“道”,此即为“神农养生功”也。

《黄帝内经》与《黄庭经》描述“养生功”的修炼更加系统详尽和明了。尤其是《黄庭经》把修炼“养生功”时的意守,即“存思”,也就是老子所讲“守静”部位、意守时出现的景象、“玉液”即唾液的吞咽方式。如《黄庭经》所述“口为玉池太和官。漱咽灵液灾不干。闭口屈舌食胎津”、三“丹田”与三“黄庭”的具体位置,如《黄庭经》所述:“横津三寸灵所居”、经络穴位部位、修炼后的功效等等讲的更加淋漓尽致,相比《道德经》更加易懂。“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为真”。《黄庭经》里的这一句话就道出了修炼“养生功”和养生之道的核心精髓:所有的得道之人,并非神仙或上天所助,也不是人一生下来就有的,而是需要通过后天的不懈努力,日积月累的锻炼,把真气聚集起来,积累精气才能够健康长寿,长命百岁,也就是所谓的“得道”!

神医华佗在“养生功”的基础上根据模仿猿、鹿、熊、虎、鹤五种禽兽姿态发展创建了健身气功:“五禽戏”。“五禽戏”可以用来防治疾病,同时可使腿脚轻便利索。华佗认为“人体欲得劳动,……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五禽戏”流传到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了一套使全身肌肉和关节都能得到舒展的医疗体操。

神农养生功的原理

《黄帝内经》提出“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无血不生,血无气不行”,气能行血,血能载气,气存在于血液之中,而血液的流动又要依赖于气的动力。所以“气”“血”相互依附,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神农养生功”就是通过有效的方法锻炼这种“气”,而使“气血足,百病不生”,达到“健康长寿,延年益寿”的目的。

既然“气”在人的生命里那么重要,那么这个“气”又是什么呢?“气”就是古人所指的“真气”、“寿元真气”、“先天或后天元气”,经过现代医学验证“真气”就是我们人体的“生理电”。“神农养生功”其实就是一个很快就能把人体的“生理电”聚集在一起的简单有效的方法,依法而行速度很快,对于养生效果也非常的突出。因为“生理电”在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所以练“神农养生功”并不是只有少数人才可以练,而是所有人都适合练。“神农养生功”的锻炼方法是遵循自然而然、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法则,与当时人们的生性纯朴和生活的自然环境相契合,所以锻炼方法极其简单,只要用心去练,每个人都可以学会练成。老子的《道德经》“道法自然”这句话就“一语道破玄机”。

我们都知道人类本身就是生活在一个大磁场里,整个宇宙、太阳系、乃至地球分分寸寸无不充斥着磁场,利用磁场维系整个环境的平衡。人体其实就是一个小磁场,人体所有的生理功能都是要靠生理电的参与来完成:心脏的搏动、思维的转动、每一个微小动作的产生,无不是“生理电”来完成的。电能与磁能在人类社会里一直以来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生理电的强弱决定了人体的健康状态,“生理电”越强,人体就越健康。人体的“生理电”减弱或消失,那么人的身体健康程度就会下降,或者生命将会结束。神农养生功就是把散落在人体组织内的各部位生理电有效的聚集起来,通过人体先天就已经铺设好的特定网络,既经络与穴位,汇聚到一个固有的场所,这个场所就是我们常说的上丹田、中丹田与下丹田,这三个丹田起着收集、收纳、孕育生理电与释放生理电的功能,周而复始,连绵不断,收集的生理电越多,释放时的能量就越大,我们的身体就越健康、潜能就越最大化的激发出来,很多疾病就会不治而愈。

现代医学就有很多利用电疗和磁疗进行治病的方法,效果也不错。现代医生没有让人体自身产生强于平时的电能或者磁能的办法,所以只能借助外力进行治病,比如:利用两个电极激活心脏骤停的病人。经络与穴位可以治疗百病的病例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令我们不得不去信服,对于古人乃至今人利用经络与穴位可以治病的研究到现在国家也没有放弃,可至今也没有具体的定论,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的经络与各穴位在现代解剖学里根本就找不到具体是什么,也看不到是什么,但它却又偏偏真实的存在,这不能不说明我们的祖先是多么的伟大和睿智,同时也证明了人体是多么的奥妙与神奇。但现在的医学与科技证明不了他的存在,却并不代表它就真的不存在。也许,神农氏是洪荒时代的特殊智者,有现代人无法理解的辨别能力,但是现代基因研究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神农尝百草的真实性。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实验室负责人李辉等人发现,中国人体内有一种苦味基因,称为TAS2R16,它能辨识出哪些苦味的植物是有毒的。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奥妙与神奇用现代医学与科技会得到更加精准的解答。而华夏祖先的经典也将代代相传,焕发异彩。

以上回答不知道能不能帮得到您

3、黄帝内经中讲的养生法则主要有哪些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抄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袭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 其基本素材百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度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它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4、《神农本草经》书名被冠以“神农”一称的原因是什么?

《神农本草经》书中内容多重视神仙养生、服石炼丹,与东汉时风气也相合。因此,医史界多以东汉为该书的成书年代。关于本书作者,书名冠以“神农”,一是因为古代有“神农尝百草”而发现药物的传说;二是一种尊古托古风气的反映,如同《内经》之前冠以黄帝之名一样。

5、中华养生经典之《黄帝内经》,《伤寒论》,《难经》,《神农本草经》全原文版有岀版吗?在哪能有现货?求

亚马逊,当当网,这是最大的两个网上书城,再者你试试淘宝,淘宝是个很强大的地方,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找不到的,我很多渠道买不到的书,都是在上面买到,这种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淘宝处感觉很爽,祝你好运。

6、黄帝内经养生作息时间表

7、茶与养生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明确指出饮茶可以使人精神愉悦,身体健康。日本僧人荣西法师在其著作《吃茶养生记》的序中说:“茶者,养生之仙药也,延寿之妙术也;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也;人伦采之,其人长命也。”《旧唐书-宣宗纪》中记载,有位130岁的僧人到了洛阳,宣宗召见并问他:“服何药如此长寿?”老僧答曰:“贫僧素不知药,只是好饮香茗,至处唯茶是求。”这是正史中对饮茶长寿的明确记载。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也是倡导饮茶长寿说,说茶“是为最合卫生最优美之人类饮料,””中国常人所饮者为清茶,食者为淡饭’”“穷乡僻壤之人”粗茶淡饭,“不及酒肉”,“常多上寿”。现代国学大师林语堂也说:“我毫不怀疑茶具有使中国人延年益寿的作用,因为它有助于消化,使人心平气和。”

研究表明,世界长寿之乡都位于产茶和茶叶高消费区。日本静冈县市著名的茶乡,茶叶消费量很大,因此静冈县人均寿命很高,远高于日本人的平均寿命,前苏联高加索地区有个闻名世界的“长寿乡”,当地人长寿的秘诀便是饮红菌茶。

现代科学也证明,茶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饮茶能满足人体对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需要,此外茶叶还具有强大的抗衰老作用。茶能治病是因为茶中含有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的咖啡碱、儿茶素、维生素类、矿物质微量元素、氨基酸等物质。日本医学家研究发现:”中国患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脏病的比例比西方低,除了遗传因素、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外,同时与中国人爱饮茶有关。”

中医和现代医学表明,茶叶具有很好的减肥消脂作用。喝茶可以显著提高体内脂肪的氧化分解率,降低胆固醇和血脂含量,使人瘦身健美,因为茶叶中的儿茶素、茶多酚和某些活性酶可以加快体内脂肪燃烧,减少胆固醇在体内的堆积。

由此可见,茶对于我们平时的养生保健及瘦身美体都有重要的功效。

8、中医四大名著(神农本草经)(难经)(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

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上医听声,中医察色,下医诊脉。

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千金要方》卷一“诊候第四”)

这四部书是中医的根本,舍此再无其他。

9、按《黄帝内经》养生理论,四季该如何饮食?!

我国传统医学对饮食营养的认识有悠久的历史,早在2000多年前的《周礼》中,就有食医的记载,并“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黄帝内经》在饮食治疗和养生方面有明确的治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书《五十二病方》中有大量食物入药的记载,《神农本草经》记载有50种左右的药用食物,《伤寒杂病论》中的食疗内容也很丰富,其中的当归生姜羊肉汤、猪肤汤等,至今仍是临床常用的食疗处方。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列有食治篇,是现存最早有关饮食疗法的专述;孟诜著有《食疗本草》,收集了本草食物200余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饮食疗法专著。宋代陈直《养老奉亲书》对牛乳的食养有详细的说明。元代忽思慧著有《饮膳正要》,是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直到今天,在饮食搭配、合理进食和某些慢性疾病的治疗方面,仍有指导意义。明清时期,食疗本草有了进一步发展,有的还从营养学角度阐述食物的营养价值和治疗价值。近代对营养成分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尤其是将食物进行分子量化、计算热量等,给古老的中医营养学注入了现代科学的内容。
水谷精微是饮食营养的主要来源
水谷精微,又称谷气、食气,泛指各种饮食所提供的精微物质,是饮食营养的主要来源。正如《医宗必读》所说:“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千金要方》说:“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身也。”可见饮食是营养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
关于饮食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素问·经脉别论》有比较详尽的阐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指出了食物的消化、吸收、输布过程,即食物经过胃的受纳腐熟之后,转化为水谷精微,通过脾的“散精”作用,将水谷精微输布于五脏六腑、筋经皮毛,对各脏腑组织进行滋润濡养。其中,“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则指出了水饮在人体的输布代谢过程,即水饮进入胃腑,通过脾的散精作用,将水饮精微上输于肺,通过肺朝百脉的作用,宣发水液以濡润周身,肃降水液以下输膀胱,如此水饮精微布达一身上下内外,全面地对人体进行滋养。
气血精津液是饮食营养的基本物质
饮食进入人体,经过胃纳脾运的消化吸收后,转变成水谷精微,水谷精微进一步化生为气、血、精、津、液等营养物质,对人体进行滋养,使生命活动得以延续,所以气血精津液是发挥营养作用的基本物质。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的营养作用,主要指气为人体脏腑功能活动提供营养物质的作用,“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灵枢·决气》),卫气具有温养肌肉、筋骨、皮肤、腠理的作用,营气更是富含营养精微的水谷精气。
血同样来源于水谷精微,由中焦脾胃运化而来。“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灵枢·决气》),《难经》概括血的功能为“血主濡之”,即血在脉的“壅遏营气”作用下,循行于脉道之中,通过经络系统,将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脏腑组织,使“目得之而能视,耳得之而能听,手得之而能摄,掌得之而能握,足得之而能步,脏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气。是以出入升降,濡润宣通者,由此使然。”(《金匮钩玄》),所以血是营养人体不可缺少的物质,同时,血还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精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精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是与生俱来的生殖之精,后天之精是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精是胚胎形成和发育的物质基础,人出生后,有赖于精的充养,才能维持人体生长发育。肾藏精,精生髓,脑为髓之海。肾又主骨,齿为骨之余。所以肾精充足,则脑髓充足,骨髓盈满,骨骼得到髓的滋养而强健有力,运动敏捷。牙齿得到髓的滋养,则坚固而有光泽。
《灵枢·决气》说:“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为液”,可见津液是人体富有滋润濡养作用的正常液体。其中清稀者为津,浊厚者为液。津的流动性较大,主要分布于皮肤、肌肉、孔窍等部位,并能渗入脉中,以滋润周身;液的流动性较小,主要充养于骨节、脏腑、脑髓等部位,以滋养脏腑组织。
四气五味是饮食营养的基本性质
中医营养学认为食物也有“四气”和“五味”。四气五味理论,不仅是用药治疗的依据,也是饮食养生和饮食治疗的重要依据。
1.四气 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质,其中寒与凉、热与温有其共性,只是程度上的不同,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寒、热、温、凉四性,是与病性的寒、热相对而言的。《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治疗用药之大法,同样也是选择食物时的重要依据。从常见食物来看,平性食物居多,温热性次之,寒凉性更次之。温热性质食物多有温经、助阳、活血、通络、散寒、补虚等作用,适合寒证等选用,如生姜、韭菜、辣椒、羊肉、狗肉、鸡肉、龙眼、橘子;寒凉性质食物多有滋阴、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作用,适合热证等选用,如西瓜、白菜、冬瓜、萝卜、苦瓜、丝瓜、梨、绿豆等。
2.五味 指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中医认为五味入于胃,分走五脏,以对五脏进行滋养,使其功能正常发挥,不同的食物对脏腑的选择性迥异,如《灵枢·五味》说:“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这种五味的划分,不仅适用于五谷,同样也适用于五果、五畜、五菜、五色等,这是中医饮食营养的理论基础。食物中五味的不同,与药物一样具有不同的作用,因此,从五味的角度,又是考察食物功效的一个重要方面。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指出的:“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这将不同功效的五味,按阴、阳不同属性归纳为两大类,即辛、甘、淡味属阳;酸、苦、咸味属阴。在《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四时五藏,病随五味所宜也。”这里进一步明确阐述了由于五味的不同,才有了或散、或收、或缓等功效上的差别。

与神农本草经与养生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