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养生和养身在中医治未病中的区别是什么
养身就是保养身体、调理身体,偏重在百具体的身体机能上,而且不会太具备长远性。比如说“孕妇刚生产完,要注重养身”;“某运动员受伤后做了手术,要请假养身”等等。
养生,就是指通度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问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养生具有一种长期性、长远性。比如说“王先生30岁就很懂得养生之道,远离烟酒,作息有规律,等等。他常说:‘年答轻时懂得点养生知识,爱护身体,到回年老了也不用担心会得什么大病。’”可见,养生是长期的。它只是中医领域才会出现的一个名词,就是说,在中医里才会有“养生”这概念,西医是没有的。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答个人见解,可能会有一些偏颇之处,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2、怎么有效保证我们的健康,防止未病?
想健康其实很简单,解决三个问题就OK了,最主要的是水,然后是空气,最后是地磁。先说说水吧。请千万不要饮用纯净水,烧水没有水垢的都是纯净水。现在的人都进入一个误区都认为纯净水干净,其实纯净水过滤的太净了,它把有害的东西过滤掉了,同时它把对人体有益的东西也过滤掉了,比如钙、铁、镁、锌、钠等等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都过滤掉了,造成现在的人身体缺素,缺钙以后去补钙,却怎么也补不上来,大夫说你吸收不好,其实不是的,是因为本身纯净水就没有营养,但是进入人体之后还倒吸人体的营养,然后通过汗液和尿液排出体外。在外国纯净水是工业用水,在中国却用来喝。
自来水可以喝,怎么喝呢?这也是个问题,你说不烧开喝吧,水中有细菌,由于现在水污染严重所以不能生饮,如果烧开呢,还没有氧,所有的水在烧开的过程中氧气就挥发了,而钙、铁、镁、锌、钠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在高温下就形成水垢,不被人体吸收,所以自来水烧开喝和凉白开,喝多了容易导致胆结石、肾结石和尿路结石。茶水、啤酒、咖啡都不能长期大量饮用,因为它们都含脱水因子,会把体内的水分大量脱出体外,让你在缺水状态但不给你缺水信号,也就是口渴信号。
点我头像或名字私信我,带您了解什么是好水,为什么喝好水能喝出健康、喝出漂亮、喝出水嫩肌肤。 普通人喝水为了生存,聪明人喝水为了健康。
3、中医如何“治未病”?
4、中医在进行未病先防时,用养生的方法来增强正气时都实施哪些措施?
1. 顺应自然:顺应自然进行衣着饮食调配,起居有常,动静合宜。 2. 养性调神:要做好养性调神,一是要注意避免来自内外环境的不良刺激,二是要提高人体自身心理的调摄能力。 3. 护肾保精:注意房室有节、运动保健、按摩固肾、食疗保肾、针灸药物调治等,从而使人体精充气足、形健神旺,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的目的。 4. 体魄锻炼:注重“形神合一”、“形动神静”。并应注意运动量要适度、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5. 调摄饮食:调摄饮食主要包括注意饮食宜忌及药膳保健两个方面。 ( 1 )注意饮食宜忌:提倡饮食有常,注意饮食卫生,克服饮食偏嗜。 ( 2 )药膳保健:注意因时制宜,药食结合,辨证施膳等。 6. 针灸、推拿、药物调养:药物调养,通过长期服食一些对身体有益的药物以扶助正气,平调体内阴阳,以健身防病益寿;针灸、推拿是通过针灸及各种手法,作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以保健强身
5、中医当中的治未病是怎么回事,怎么治未病?
楼上回答的都挺不错的,都是正解!不过关于这点,作为一名中医爱好者,我也想说下自己对于此的一些观点:
中医有“治未病”的理论与实践。但许多人并不清楚中医“治未病”的具体内容,有人望文生义,有滥用药物“治未病”乃至养生的倾向,因此有必要梳理中医“治未病”的概念并为其“正名”。
古人所说的“治未病”是特有所指的,并不是教人无病服药以强身防病。这源于他们对“疾”和“病”的认识。《说文解字》认为“疾”是指小病;而“病”特指那些危重的疾病。早期“治未病”的含义是治“疾”防“病”。即早治小病,预防大病,目的是及早治疗,防微杜渐。
《黄帝内经》也强调:“病已成而后药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思是说病情加重再去治疗,就如同口渴了才想起打井,该上战场了才想起要铸造兵器一样,那是来不及的。大家耳熟能详的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清晰地描述了蔡桓公病情从“疾”向“病”的发展过程。扁鹊先言“君有疾在腠理”,后言“君之病在肌肤,君子病在肠胃”,亦即由“疾”转“病”,由浅入深,先期要“治已疾而未病”。最后,蔡桓公“病”重而入骨髓,扁鹊自知“病”已难治而遁逃。《抱朴子》:“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是对“治未病”的准确解读。
“是药三分毒”,“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服用任何药物,有病,病受之;无病,人受之。因为“虽甘草、人参之类,误用皆是毒药”。可见中医“治未病”,不是指投药于无疾之人而预防,深层次的意思是告诫人们:未染疾不可滥用药!
当然,中医有“人有所苦谓之病”的疾病观。但是,因劳累导致的身体疲惫,因心情不畅导致情绪不好,或因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而百无聊赖等,现代医学检查可能未见异常,但都可称为“苦”。中医临床每天要面对各种以“苦”为主诉的患者,此时西医理化检查可能未发现异常,在中医看来是有“疾”或者有“病”,当然需要诊治甚至服药。
古人在瘟疫流行时也服药预防,这和“治未病”有相近之处,可以看作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方法,虽有提高人体正气之意,但重点还是针对特定的“传染源”。张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以及叶天士“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等发挥,是对《内经》“治未病”理论的丰富完善与发展,这还是定位在疾病层面。只有完整准确地把握中医精髓,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医药优势。
6、防未病 是什么?
养生。源《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未病先防重在保养正气和防御病邪两方面,主要方法有顺应自然、调摄精神、运动保健、饮食有节、起居规律、劳逸适度等,以增强体质,提高正气抗邪能力;讲究卫生、避免外邪、药物预防、人工免疫等,以防止病邪的侵袭。
7、上医者治未病医道首重养生的原文是什么
孙思邈《千金要方·论诊候第四》,在书中记载:“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於事混淆,即病者难以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