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孙思邈养生长寿歌是怎样的?
唐孙思邈的养生长寿歌《保生铭》、《养生铭》、《枕上记》非常便于记忆。
1.保生铭人若劳于形,百病不能成。饮酒忌大醉,诸侯自不生。寅丑日剪甲,梳发须百度。饱则立小便,饥乃坐旋溺。每夜洗脚卧,饱食终无益。毋去鼻中毛,常习不唾地。但能七星步,令人常寿乐。成多促人寿,不得偏耽思。春夏任宣通,秋冬固阳事。财帛生有分,知足将为利。
2.枕上记侵晨一盘粥。夜饭莫教足。撞动景阳钟,扣齿三十六。大寒与大热,且莫贪色欲,醉饱莫行房,五脏皆翻覆。艾火慢烧身,争如独自宿。坐卧莫当风,频于暖处浴。自死兽与禽,食之多命促。
3.养生铭怒甚偏伤气,思多大损神。神疫心易役,气弱病相侵。勿被悲欢极,当令饮食均。亥寝鸣云鼓,寅兴漱玉津。妖邪难犯己,转气自全身。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纯。寿夭休论命,修行在各人。若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
张群《不老歌》
曾有人向台湾国民党元老百岁翁张群请教长寿之道,他认为,“忘年、不怒、常笑”很重要。他编了一首不老歌:“起得早,睡得好;七分饱,常跑跑;多笑笑,莫烦恼;天天忙,永不老。”他每天坚持散步三千步。并强调说:“不要怕老!如果老字不在我们心中,自然就不老了。”
这些话,都是经验之谈。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心理状态影响生理状态;精神健康促进身体健康”了。
2、怎样养生
3、古代杰出医者孙思邈著作有哪些
据《耀州志》载孙思邈著作有:《老子注》,《庄子注》,《千金要方》三十卷,《千金翼方》三十卷,《千金髓方》二十卷,《千金月令》三卷,《千金养生论》一卷,《养性延命集》二卷,《养生杂录》一卷,《养生铭退居志》一卷,《禁经》二卷,《神枕方》一卷,《五脏旁通道养图》一卷,《医家要钞》五卷。
4、孙思藐的十三养生法
孙思邈养生十叁法,又名耳聪明法:
1.发常梳
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早晚做10次。
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经常做这动作,可以明目 风、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2.目常运
(a) 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覆3次。
(b) 搓手36下,将发热的掌心敷上眼部。
这动作可以强化眼睛,纠正近视和懒视。
3.齿常叩
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轻轻松松慢慢做36下。
这动作可以通上下颚经络,帮助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 4.骨退化。
漱玉津。玉津即津液、口水
(a) 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转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再做一下。
(b) 口微微合下,这次舌头不在牙齿外边,而在口腔里,围绕上下颚转动。左转12圈后吞口水,然后再反方向做一次。吞口水时,尽量想象将口水带到下丹田。
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口水含有大量酵素,能调和荷尔蒙分泌,因此经常做这动作,可以强健肠胃,延年益寿。
5.耳常鼓
(a) 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然后放手,应该有卜一声。重覆做10下。
(b) 双掌掩耳,将耳朵反摺,双手食指
5、孙思邈的著作
《千金要方》
据《旧唐书》载:“自注《老子》、《庄子》,copy撰《千金方》三十卷行于世,又撰《福禄论》三卷,《摄生真录》、《枕中素书》、《会三教论》各一卷。”又据百《耀州志》载孙思邈:“《老子注》,《庄子注》,《千度金方》三十卷,《千金翼方》三十卷,《千金髓方》二十卷,《千金月令》三卷,《千金养生论》一卷,《养性延命集》二卷,《养生杂录》一问卷,《养生铭退居志》一卷,《禁经》二卷,《神枕方》一卷,《五脏旁通道养图》一卷,《医家要钞》五卷。《唐书》(指《新唐书》)与《道藏》及《通志略》中载孙思答邈书尚有二十余种……”
谢谢,望采纳
6、古代保养养生的书籍有哪些?
文献
延年益寿,人同此心。达官贵胄、方外修真、三教九流,于此莫不关注,故而养生文献不限于医家,诸子百家均有所涉及。中国现存养生类著作约数百种,尚不包括涉及养生内容又非养生专著的书籍。养生书籍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通论类
主要从养生的大旨、理论、指导思想等立论,全面分述各种养生方法,泛而不专,有助于人们了解养生理论,并指导一般的养生,如汉代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梁代[[陶弘景]]著《养性延命录》、唐代[[孙思邈]]著《孙真人养生铭》、宋代陈直著《养老奉亲书》、元代李鹏飞著《三元延寿参赞书》、明代高濂著《遵生八笺》及胡文焕著《寿养丛书》、清代曹庭栋著《老老恒言》等。
食养类
主要从饮食物性味、补泄滑涩的效用与人体状态、天时气候、地理方域等的关系论述养生之道,也包括节食、辟谷等内容。著作如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道藏精华录》收载的《服气长生辟谷法》(著者佚名)、清代简缘老人的《节饮集说》等。
导引类
主要从论述气功、导引练形的理论及具体方法上阐明祛病保身、益寿延年之道,内容包括各种门派、形式的气功,各种导引练形(如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等著述。如后人从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辑出的《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明代尹真人著《性命圭旨》和朱权著《臞仙神隐》、清代马齐著《陆地仙经》,以及南北朝达摩祖师的《易筋经》、明代袁黄的《静坐要诀》、清代娄杰的《八段锦坐立功法图诀》等。
炼丹类
主要是各种炼制丹药法的有关记述,古人曾希望通过对各种矿石药物的复杂烧炼过程制造出令人长生不死、霞举飞升的灵丹,虽说设想荒诞,近于虚幻,但却也得到了一些有疗效的治病丹药,开人类药物化学研究之先河。疗疾者如红升丹、白降丹等,临床已有定论。这类著作主要收藏于道家的汇编类道书《道藏》中,如宋代吴悞著《丹房须知》、金陵子著《龙虎还丹诀》以及著者佚名的《黄帝九鼎神丹经诀》等,记载炼丹术最早、最著名且传世者则是晋代葛洪的《抱朴子》。
7、中国古书中有哪些关于养生的书
通论类
主要从养生的大旨、理论、指导思想等立论,全面分述各种养生方法,泛而不专,有助于人们了解养生理论,并指导一般的养生,如汉代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梁代[[陶弘景]]著《养性延命录》、唐代[[孙思邈]]著《孙真人养生铭》、宋代陈直著《养老奉亲书》、元代李鹏飞著《三元延寿参赞书》、明代高濂著《遵生八笺》及胡文焕著《寿养丛书》、清代曹庭栋著《老老恒言》等。
食养类
主要从饮食物性味、补泄滑涩的效用与人体状态、天时气候、地理方域等的关系论述养生之道,也包括节食、辟谷等内容。著作如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道藏精华录》收载的《服气长生辟谷法》(著者佚名)、清代简缘老人的《节饮集说》等。
导引类
主要从论述气功、导引练形的理论及具体方法上阐明祛病保身、益寿延年之道,内容包括各种门派、形式的气功,各种导引练形(如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等著述。如后人从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辑出的《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明代尹真人著《性命圭旨》和朱权著《臞仙神隐》、清代马齐著《陆地仙经》,以及南北朝达摩祖师的《易筋经》、明代袁黄的《静坐要诀》、清代娄杰的《八段锦坐立功法图诀》等。
炼丹类
主要是各种炼制丹药法的有关记述,古人曾希望通过对各种矿石药物的复杂烧炼过程制造出令人长生不死、霞举飞升的灵丹,虽说设想荒诞,近于虚幻,但却也得到了一些有疗效的治病丹药,开人类药物化学研究之先河。疗疾者如红升丹、白降丹等,临床已有定论。这类著作主要收藏于道家的汇编类道书《道藏》中,如宋代吴悞著《丹房须知》、金陵子著《龙虎还丹诀》以及著者佚名的《黄帝九鼎神丹经诀》等,记载炼丹术最早、最著名且传世者则是晋代葛洪的《抱朴子》。
8、道家养生百科
丹者,单也,一者,单也。惟道无对,故名曰丹。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谷得一以盈,人得一以长生。内丹是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以人体为鼎炉,精气神为药物,而在体内凝练结丹的修行方式。从中华道教宗祖轩辕黄帝求道于广成子记载算起,内丹已经经历了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丹道祖经丹道的发源,是非常早的事。《道德经》、《文子》、《列子》、《庄子》、《内业》、《心术》、《楚辞·远游》和《阴符经》以及黄老学派作品可是说是所有丹经必本的祖经,后世一切丹经均从其中发挥而来,一直是内丹法诀的纲要。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进入西方现代实验科学加东方古代经验科学、进行综合研究促进现代科学新发展的新时代,作为中国传统养生科学精华的中国道家养生学核心的道家内丹养生之道,日益受到当今世界中、西方有缘的大科学家的学习与推荐,诸如举世闻名的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博士,在其科学巨著《中国科技史》一书中精辟地指出:“中国的内丹成为人类早期生物化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同时指出:“道家思想一开始就有长生不死概念,而世界上其它国家没有这方面例子,这种不死思想对科学具有难以估计的重要性。”
中国当代著名大科学家钱学森,站在历史的高度、站在高文化素养的基础之上:深知中国道家养生学核心的道家内丹养生之道、为中国传统生命科学和中国传统人天科学精华,因此,对中国道家养生学核心的道家内丹养生之道十分推崇,他在《论人体科学》讲话中精辟地指出:“结合科学的观点,炼功、炼内丹”。钱学森同时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道学名家胡孚琛确立完善:“中国道家内丹养生学科。”经过胡孚琛博士长年千辛万苦、千方百计地努力,中国道家养生学核心的道家内丹养生之道得以完成。走进了本应早走进的现代科学殿堂。成为一门古老而崭新的生命科学学科。此举,对弘扬中国传统生命科学,对于全人类身心健康、事业成功,无疑是千古一大幸事。
世界著名生物遗传科学家牛满江博士,因科学研究工作日繁导致身心状况日衰,又因求中、西医而苦无良策,效果不佳。故于1979年,他来中国北京,向中国道家华山道功名家边智中道长,(俗名边治中)修学了属于中国道家养生学核心的道家内丹养生之道动功的中国道家秘传养生长寿术后、身心短时间回春。故他以大科学家的严谨态度,经过现代科学研究后,确认本功是:“细胞长寿术,返老还童术,系生命科学”。四年之后的1982年牛满江博士并深有感触地向全人类推荐道:“我学炼这种功法已经四年受益匪浅,真诚地希望此术能在世界开花,使全人类受益”。(本文修订之际,适逢世界著名生物遗传科学家牛满江博士于2007年11月8日以95岁高龄辞世,此足见道家内丹养生之道养生长寿效果真实不虚。)
中国道家养生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核心是中国道家内丹养生之道,其理论基础主要为中国传统的生命科学理论:其主旨是让人们的生活方式“道法自然”规律生活,进而因而制之自然规律达到“乐天知命,掌握人类自身生命密码,同时掌握宇宙天地人大自然万物生命变化的规律”,最终让全人类达到健康长寿、平生事业获得成功。用黄帝《阴符经》中讲:“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中国道家养生学及其核心中国道家内丹养生之道主要经典有:《黄帝内经》、《黄帝外经》、《黄帝阴符经》、《黄帝归藏易》、《老子道德经》、《太上老君内丹经》、《老子常清静经》等。现在有很多的网站也都在传播《道德经》等著作,如中国网《道德经》全文[1] 、龙腾辟谷论坛道德经 第十五章 。中国道家养生学核心中国道家内丹养生之道的科学机制为“天人合一”,通过修练中国道家内丹养生之道达到 “返朴归婴”,其主要经典有:老子亲传弟子,尹喜真人《尹真人东华正脉皇极阖辟证道仙经》、鬼谷子《黄帝阴符经注》、魏伯阳《周易参同契》、葛洪《抱朴子》、孙思邈《养生铭》《四言内丹诗》《千金要方》、汉钟离、吕洞宾《钟、吕传道集》《吕祖百字碑》、张伯端《悟真篇》、张三丰《太极拳》和《丹经秘诀》等道家养生著作。中国道家养生学核心是中国道家内丹养生之道,修炼方法为“内炼生命本源精、气、神,返还精、气、神于人体之内”。从而确保修学者能常保自身生命本源精、气、神圆满。经现代生命科学家用现代高科技仪器实验表明:中国道家养生学核心是中国道家内丹养生之道所讲的“精”,即现代生命科学中所讲的脱氧核糖核酸;“气”,即臆肽;“神”,即丘脑。此三者是人类生命赖以生存的本源,同时是人类健康长寿,开智回春、天人合一的根本保障和法宝。
静观记载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二十四史》一目了然:大凡在中国历史上大有作为的各界泰斗人物,大多首选了中国道家养生学的核心中国道家内丹养生之道,做为平生养生与改善命运规律的法宝。并因平生修学中国道家内丹养生之道,而获得身心康寿、开启大智,建成造福人类的万世事业,成为各界泰斗。诸如:中华民族神圣祖先、中华文明始祖黄帝,“东方圣经”《道德经》的作者、中国道家祖师老子,中国儒家圣人、中国教育界祖师孔子,中国兵家祖师《孙子兵法》的作者孙子,中国商业祖师范蠡,中国智慧圣人鬼谷子,中国道学高师黄石公(即黄大仙)中国帝王之师张良,中国道教创始人张道陵,中国“万古丹经王” 《周易参同契》的作者魏伯阳。中国大科学家张衡、中国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中国晋代道家养生名家葛洪、中国药王孙思邈、中国诗仙李白、中国唐,宋时代、道家养生名家汉钟离、吕洞宾、张果老、陈抟、张伯端。中国明、清之际,主要有中国太极拳与中国武当派武术创始人张三丰、中国清代道学名家黄元吉、中国近代道学名家陈撄宁、当代世界著名老寿星吴云青中国了人华山道功名家边智中道长、中国中南山百岁道医李理祥、中国安阳三教寺李岚峰高师、中国武当山百岁高道唐道成、中国四川青城山百岁高道赵百川……
道家养生术源于《黄帝四经》,大约是在战国中期、战国末期、西汉初年或秦汉之际,之后流传至今,期间经历各种演变,但始终不离长生之术。
根据当代世界各地有缘修学、习炼中国道家养生学核心的道家内丹养生之道课程的学员,自己填写的大量效果登记表;根据中国山东省中国医药研究所,所作的大量医学临床报告表明:学习中国道家养生学核心中的道家内丹养生之道课程,短时间内可有效地、大幅度地提高人类的智商和思想水平与思维观念,并能确立一个乐天知命的科学目标而精进。同时,短时间内可有效地增加生命本源精、气、神,提高人体内分泌水平和改善人体各系统功能,从而可使人们显著地达到身心健康、躯体健美、智慧提高、身心整体水平回春。同时,还可以让人类克服亚健康,康复人类所患的各类疑难杂症,诸如:神经系统失眠、忧郁、焦虑等症;肾脏与泌尿系统各类肾病,精力不足、性功能减退等症;内分泌功能失调造成的肥胖与过瘦等症;循环系统糖尿病、心脑血管病,高、低血压等症;呼吸系统各类肺病、哮喘病、鼻炎、过敏等症;消化系统各类胃病、肝病、便秘与腹泄等症;免疫系统、衰老过快和容易疲劳的亚健康等症。
综上所述:修学与忠行中国道家养生学核心中的道家内丹养生之道,短时间内确保您身心能整体水平改善和提升与回春。为您一生取得身心健康、事业成功奠定一个坚实可靠的基础,同时为您修学中国道家养生学核心道家内丹上乘大道,达到天人合一奠定基础。这是古今中外大量修学中国道家养生学核心的道家内丹养生之道者的成功经验,供您借鉴,您不妨一试。
培养元气
元气为生命之本。人要有所追求,但不可奢求。奢求不得,会气阻伤身。人应求其所能求,舍其所不能求,心安自得而培养元气。
安静通气
每天白昼如能保持大脑安静半小时或一小时,可充分发挥脑细胞的潜力,协调生理与情绪,减少热能的消耗。大脑安静使全身肌肉容易放松,气血畅通,达到“心静神安、老而不衰”的境界。
心平气和
认为,情欲与内脏有直接关系,怒气过盛伤肺充血,暴喜过度气血涣散,思虑太甚弱脾胃。心平气和可平衡阴阳,调和六脉,祛病延年。
宽胃养气
人类依靠肠胃以消化和吸收营养,宽胃养气十分重要。饮食无节,烟酒无度,会使胃气不足,气血虚衰。
长啸舒气
长啸时对鼻喉胸腹起按摩和刺激作用。饭后茶余,闲庭信步,或低吟自己喜欢的诗词,或哼唱小调,可舒畅心情,排除杂念,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