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几首关于 养生 的诗词
1、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步出夏门行·龟虽寿》曹操
诗中以长寿动物神龟为例,说明生老病死的规律。同时也是一曲养生之道的千古绝唱,是曹操给后世养生长寿的渡人金针!今人常用诗中“烈士暮年,壮志不已”来抒发老当益壮的胸襟。
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饮酒》 陶渊明
这首典型的养生诗,境与意会,物与心融,真是妙不可言。
3、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
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
初似饮醇醪,又如蛰者苏。
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
旷然志所在,心与虚空俱。——《负冬日》 白居易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诗作中有不少是抒写养生方法的。他的“养生方法”之一就是勤炼气功。从诗中可以看出,白居易不但爱好气功,而且已修炼到很高的层次。他练功时“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
4、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程颢
健身需健心,“心乐才有身乐”,乐观旷达,内心欢乐,才能健身强体。怎样才能“心乐”呢?北宋名家程颢他认为人的一生,即便老了,生活也应当和少年人一样丰富多彩,以愉悦身心,欢度晚年。
5、羽虫见月争翻翻,我亦散发虚明轩。
千梳冷快肌骨醒,见露气人霜逢根。——《苏沈良方》苏轼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但他却处世达观,淡泊名利,晚年除寄情山水外,还潜心研究医药,收集民间验方,这首诗说的就是他在皎洁的月光下,站立在空旷的轩阁之中,梳发健身的情景。
他还经常练习气功,“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便是他练习气功时清朗精神境界的写照。
6、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
食惟半饱无兼味,酒止三分莫过频。
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
炎凉变诈都休问,任我逍遥过百春。——龚廷《摄养诗》
明代名医龚廷贤活到92岁,他写的《摄养诗》,是根据多年从医治病,保健养生的实践,归纳出的一套有关“吃喝玩乐”的科学规律。
这首诗告诉人们,别轻视“吃喝玩乐”。这四个字是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做的“大文章”,只不过岁月给每个人判的分数不同罢了。“吃喝玩乐”不是人生目的,而是保证身心健康的生活工作手段。
7、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常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得神仙。——陆游
南宋大诗人陆游,一生共走过了85个春秋。他诗中蕴含的独特养生之道,可以使我们参悟到这位诗人的长寿秘诀,对现代人提高健康素养无疑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陆游钟情食养,清淡为主。在诸多食疗方法中,陆游似乎对食粥有所偏好。
他认为丰盛的饮食会加重肠胃的负担,粗茶淡饭为宜。粥系流质食物,老幼皆宜,味美香糯,营养丰富,易为人体消化吸收。如果在粥中加入相应的食品或食物,如莲心、薏苡仁、花生米、羊肉、西洋参、胡萝卜等,还有防治疾病、祛病延年的功用。
2、求助,文言文翻译,
3、翻译文言文
问:“何以战(6)?”公曰:“衣食所安(7),弗敢专也(8),必以分人(9)。”对曰:“小惠未徧(10),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11)。”对曰:“小信未孚(12),神弗福也(13)。”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4)。”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注释:(6)何以战:即“以何战”,凭什么作战。(7)衣食所安: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8)专:独自亨有。(9)人:这里指一些臣子。(10)徧:同“遍”,遍及,普遍。(11)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玉帛,玉石、丝织品。加:虚夸,这里是说以少报多。(12)孚(fú浮):诚信感人。(13)福:作动词,赐福,保佑。(14)狱:诉讼案件。
译文: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亨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曹刿回答说:“这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诚心诚意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种表现,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去。”
4、文言文在线翻译器
营:营生,谋生
蜘蛛对蚕说:“你饱食终日一直到老。口吐出纵横的蚕丝,使它牢固地裹住自己(使动用法,使.......牢固)。蚕妇拿着你们放入到沸腾的水,抽取成为长丝,于是丧失你们的躯体。你口能吐丝虽然巧妙,但用来自杀,难道不愚蠢吗?”蚕回答蜘蛛说:“我本来自寻死路,我所吐的丝,都成为带有花纹的织品,帝王穿礼服,百官祭祀时所穿的礼服,难道不是我吐的丝做成的呢?你现在空腹营造(网),吐出纵横交叉的丝织成网,在那上面等候。看见经过的蚊、虫、蜂、蝶没有不杀了它们而(让)自己(吃)饱的。巧妙是巧妙啊,多么残忍啊!” 蜘蛛说:“为别人着想就做你;为自己着想的宁愿做我。” 唉,世上做蚕不做蜘蛛的人少啊!
寓意:选文通过蜘蛛与蚕的对话,描写了人生观截然不同的两种人:一种人利己不利世,自私自利。一种人利世不利己,舍身为人。这个寓言故事,赞扬了蚕的无私,高尚和奉献精神,批评了蜘蛛的冷血和残忍。作者赞扬前一种人,并感叹社会上这种人太少了。
5、《庄子.养生主》的文言文翻译
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护卫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
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它竟然同《桑林》、《经首》两首乐曲伴奏的舞蹈节奏合拍。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无非看见的只是整头的牛。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现在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象视觉停止活动了而全凭精神意愿在活动。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现在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却并不厚,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有余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虽然如此,可是每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分警惧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环顾,一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
6、谁能帮我把这段有关医学的文言文译成白话文
(一)春三月,此谓发陈:
【春三月是指从立春到立夏前一天。这三个月,天地都苏醒了,万物开始生发繁荣。容易复发旧病。】
春季气温变化反复无常,多风、冷暖不定,是多种慢性病(如气管炎、关节炎、胃炎、精神病、肺心病、心脑血管病、胆石症、荨麻疹、过敏性皮炎、鼻炎及眼疾等)容易复发的季节。
春季饮食养生要点:
1、宜甜少酸:“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2、多食温性食物、含水食物:春天干燥易上火,忌食热燥食品,多喝水,宜食润燥含水食品,宜温补。
3、春季不宜吃的食物____发物
春天是“百草发芽,百病发作”的季节,在饮食上,不宜食用“发物”。一些患者春季误食 “发物”,会令旧病复发。
猪头肉 春季食用猪头肉有可能会诱发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偏头痛等旧病,还会出现头晕、胸闷、肢体及面目浮肿等症状。
韭菜 体内阴虚有热或患疮疡、眼疾者,食用韭菜会加重病情,令人神昏目暗。
香椿 曾患过荨麻疹、丹毒、湿疹、中风、惊风、痹证等疾病的人,食用香椿容易使旧病复发。
竹笋 春季正是竹笋上市的时节,笋味鲜美,人多喜食。但竹笋性寒,滑利耗气,食笋引起咳嗽,导致咯血、哮喘复发。
海腥类食物:鱼、虾、蟹
4、春季不能常吃的食物____寒凉抑阳气
黄瓜 冬瓜 西瓜 绿豆芽
5、春季应常吃甘味食物_____补益脾胃
大枣 山药 大米 小米
6、春季应常吃温性食物——块茎类食物
南瓜 土豆 红薯 芋头 栗子 胡萝卜
7、春季宜常吃含水食物——润燥补水
荸荠 莲藕 莲子 各种粥
8、春季应常食用蔬菜____祛阴散寒
韭菜 大蒜 洋葱 大葱
9、春季应常食用蔬菜
减脂生菜 清肠豆苗 活力菠菜 润肺菜花 补肾韭菜 美容油菜
(二)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
【天气温 、地气发、万物滋养,人们应该晚睡早起,多在园林广场中漫步,让头发自然披散,衣带宽松,全身放松慢慢走,让阳气慢慢升起来,使自己情志舒展,肌体活跃起来。让身心倍感舒畅欢悦,以适应春生之气。】
1、春季生活起居养生——衣着
古人言:“避风如避箭。”
春捂秋冻,不宜厚重。
棉衣不应过早脱,宜上薄下厚。
不要让背部受寒,受寒会伤肺,引起鼻寒咳嗽。
2、春季生活起居养生——防春困
春日昼长夜短,工作时间长极易“春困秋乏”。
伸伸懒腰或参加工间操,让更多的血液供应大脑,使人神清气爽,清除春困。
少吃油腻,不宜过饱。
3、春季生活起居养生——睡眠
春季夜短昼长,应即顺应春季生发之气“夜卧早起”。
要晚睡,以不超过子时(夜里11点)为宜。
要早起,太阳升起时起床最佳(早上六点至七点)。
4、春季生活起居养生——运动:
万木吐翠的春天,正是采纳自然阳气养肝的好时机,而运动则是绝好的方法。中医认为肝主筋,坚持锻炼则能舒筋活络,有益肝脏健康。
(三)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在这万物生长的季节,一定要保护生灵,不能引动杀气;在这播种耕耘的春季,要多付出多给予,少夺取,周济天下有困难者;在这阳气上升的季节,要多奖赏,少惩罚。这就是春季主升的养生之道。】
(四)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如果违背了首先会损害人体的肝脏,此病还会延续到夏季,人体发育将受到影响,许多疾病会因此而滋生。】
1、春天重在养肝
四季特点:春升,夏长,秋收,冬藏。
肝主升发,春季是升发季节,所以春季肝旺。
2、养(保)肝要点
饮食均衡:
要多吃些新鲜蔬菜和低蛋白、低脂肪、高维生素、高矿物质的食品,少吃些酸、辣及油炸、烤、煎的食品;
勤喝水。
戒烟酒。
3、春季精神养生——戒生气发怒
精神调摄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萌生的特点,使精神、情志、气血也能像春天的气候那样,舒展畅达、生机勃发。
春天重在“养肝”,肝喜条达疏泄,恶燥戒怒。
女子在春天容易情绪不稳,古语“女子伤春,男子悲秋”,女子为阴,春天为阳,阴阳失调所致。(玫瑰花茶、加味逍遥丸)
7、管子里修身养性的文言文40字带翻译
《管子》论修身养性
《管子》认为,“人者,身之本。”那么何以“为身”?《管子》说:“道血气,以求长年、长心、长德,此为身也。”“道血气”就是自我修身养性,这是“为身”的方法。而目的却是“长年”,即延年益寿:“长心”即增长智慧;“长德”即提高道德水平。《管子·权修》还说:“有身不治,奚待于人;有人不治,奚待于家;有家不治,奚待于乡;有乡不治,奚待于国;有国不治,奚待于天下……身者,治之本也”。如果世上的人们都自觉地修身养性,一切行为都顺乎规范,那么,天下大治唾手可得。君主更应该成为修身的楷模。修身养性,才能养成良好的品德与风范。
《管子》中有四篇专门讲修身养性,这就是《心术》上下、《白心》和《内业》。文章中反复论述“道”、“精”、“气”、“神”、“性”等概念,论述“心”的功能。“心术”,意即心的功能;“白心”,即纯洁心灵。“内业”与“心术”相通,“内”即“心”,“业”即“术”。因此,《管子》讲的这些玄妙道理就是“内心修养术”。因此,《心术》上开宗明义说:“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空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嗜欲充盈,目不见色,耳不闻声。故曰:上离其道,不失其事,毋代马走,使尽其力;毋代鸟飞,使弊其羽翼;毋先物动,以观其则。动则失位,静乃自得。”
意思是说,心在人体,处于君的地位;九窍各有功能,有如百官的各有职责。心的活动合于正道,九窍就能按常规工作。心充满了嗜欲奢望,眼就看不见颜色,耳就听不到声音。所以说:在上位的脱离了正道,居下位的就荒怠职事。不要代替马去跑,让它自尽其力;不要代替鸟去飞,让它充分使用其羽翼。不要先物而动,以观察事物的运动规律。动则失掉为君的地位,静就可以自然地掌握事物的运动规律了。《管子》认为,通过内心的修养应该达到理想的境界。
善心——“凡道无所,善心安爱。”
定心——“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枝坚固,可以为精舍。”
治心——“得一之理,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人。然则天下治矣。”
全心——“全心在中,不可蔽匿,和(知)于形容,见于肤色。”“心全于中,形全于外,不逢天灾,不遇人害。”
大心——“大心而敢,宽气而广,其形安而不移。能守一而弃万苛,见利不诱,见害不惧。宽舒而仁,独乐其身,是谓云气意行似天。”(《管子·内业》)
“心”是“精之所舍而知之所生”的器官。以上是“得道之人”的心理状态,达到以上各种修养标准,就算是做到了“敬除其舍,精将自来”,而不至再发生“馆不辟除,则贵人不舍”的毛病。
怎样才能把“心”修养到理想的境界,《管子》提出了四种方法。
一曰正静。“正”指“四体”言,“静”指“血气”言。《管子·内业》说:“四体既正,血气既静,一意专心。耳目不肖,虽远若近。”四体都能端正,血气都能平静,一意专心,耳目不受外界的迷惑,这样,对于遥远事物的了解就像对于近旁的事物一样。思索产生智慧,懈怠疏忽产生忧患,残暴骄傲产生怨恨,忧郁产生疾病,疾病困迫乃导致死亡。一个人思虑过度而不休息,就会内生困窘,外受胁迫,如不早想办法,生命就离开他的躯体。又说:“形不正,德不来;中不静,心不治。正形摄德,天仁地义,则淫然而自至神明之极,照乎知万物,中守不忒,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是谓中得。”外形不端正的人,是因为德没有养成,内里不虚静的人,是因为心没有治好。端正外形,修饰内德,如天之仁,如地之义,那就将渐渐达到神明的境界,明乇地认识万物。内心守静而不生差错,不让外物扰乱五官,不让五官扰乱内心,这就叫做“中有所得”。
《管子》认为,人如果能进到正和静的境界,身体也就盘韧而骨强,进而能顶天立地,目视如同清水,观察如同日月。只要不失掉这正静,其德行将与日俱新,而且能启蒙知天下事物,以至四方极远的地域。内里有一个完整周全的心是不可能掩蔽的,这将表现在形体容貌上,也能在颜色上看得出来。善气迎人,相亲如同兄弟;恶缺陷迎人,相害如同刀兵。这种不用自己说出来的语言,比打雷击鼓还响亮震耳。这完整周全的心的形体,比日月还更光亮,体察事情比父母了解子女还更透彻。达到正与静的境界,圣人裁定事物,不受事物所支配。保持心安,国也安定;保持心治,国也治理。治理在于内心,安定也在于内心。内里有一个治理好的心,口里摩拳擦掌就会是“治言”,加于民众的就会是“治事”,因而事业振兴而人民顺服,百姓就算治理好了。就能达到“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听”的境界。
二曰平正。平正就是和来中正。它的对立而是“喜怒忧患”。《管子·内业》篇说:“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忧患。是故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守礼莫若敬,守敬莫若静。内静外敬,性将大定”。意思是说;人的生命,一定要依靠平和中正。
生命有失,一定是由于喜怒忧患,可以说,罅仇怒,什么都比不上诗歌,消除忧闷,什么都比不上音乐,节制享乐,什么都比不上守礼,遵守礼仪,什么都比不上保持敬慎,保持敬慎,什么都比不上虚静。内心虚静,外表敬慎,就能恢复精气,精气也将大大的稳定。又说:“凡心之刑,自充自盈,自生自成。其所以失之,必以忧乐喜怒欲利。能去忧乐喜怒欲利,心乃反济。彼心之情,利安以宁,勿烦勿乱,和乃自成。折折乎如在于侧,忽忽乎如将不得,渺渺乎如穷无极。此稽不远,日用其德。”意思是说:心的形体,它本身就能自然充实,自然生成。它之所以有所操作,必然是由于忧、乐、喜、怒、嗜欲和贪利。能除掉忧、乐、喜、怒、嗜欲和贪利,心又可以回到完满的状态。心的我,最需要安定和宁静,保持不烦不乱,心的和谐就可以自然形成。这些道理,有时清楚得好像就在身边,有时恍惚得好像寻找不到,有时又好像渺茫得追寻不到尽头。实际上考察它并不很远,因为人们天天都在享用着它的德惠。
三曰守一。《管子·内业》篇中有“能守一而弃万苛”语。守一就是执一,弃万苛就是不为万事万物所干扰。总之,就是要专心致志。怎样才能达到“守一”的境界?
《管子·内业》篇说:“一物能化谓之神,一事能变谓之智。化不易智,唯执一之君子能为此乎?执一不失,能君万物。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得一之理。”
意思是说,一概听任于物而能掌握物的变化的叫“神”;一概听任于事而能掌握事的变化的叫作“智”。物变化而自己的气不变,事变而自己的知不变,这只有坚持专一的君子才能做到吗?专一而不失,就能够统帅万物了。君子使用万物,不受外物支配,就是因为掌握了专一的原则。意思是说,人们需要记住的是心意专一。清除欲念则心意疏通,疏通则虚静,虚静就可以专一。心意专一则独立于万物之上,独立则明察一切,明察一切就到达神的境界了。神是最高贵的,馆舍不加扫除,贵人就不来居位了。所以说:“不洁则神不处”。所谓“人皆欲知而莫索之”。
就是说,人们所认识的对象是外界事物(彼),而人们认识的主体是心(此),不把心修养好,怎么能认识外界事物?修养心的最好办法,莫如使它处于虚的状态。虚就是无所保留。所以说,能做到连智慧都抛弃掉,就没有什么可追求的了;能做到无所保留,就没有什么可筹划的了。不追求又不筹划就可以做到无虑,无虑就回到虚的境界了。
四曰和成。“正静”、“平正”、“守一”都是直接在“心”上做功夫。所谓“和成”,是指饮食调节。管子认为,吃得太多,就伤胃而身体不好;吃得太少,就骨枯而血液停滞。吃得多少适中,才可以实现舒和,使精气有所寄托,智慧能够生长。
如果是饥饱失度,那就要设法解决。太饱了就要赶快活动,太饿了就要停止思考,老年人就更要珍惜动脑筋思考,饱食也不能消除饿意;老人而不珍惜思虑,衰老的躯体就会加快死亡。心胞宽广而敞亮,意气宽郐而开阔,形体安暄而不游移,能保持心意专一而摆脱各种骚扰,见利不被引诱,见害不生畏惧,心情宽舒而仁慈,自身能独得其乐,这些就叫作“运气”的功夫,而且意念的运行也好像升行在天空一样。
管子的医学养生思想
一. 精气生命观,二.五行脏腑观,三. 养生知识,四.气功思想
摘要:《管子》在自然观上提出精气说,并且较多地从人的生命构成上论述精气,从而把精气看作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形成了精气生命观;《管子》提出的阴阳五行说,也较多地与人体的脏器组织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初步的五行脏腑观。与此同时,《管子》还在精气论和阴阳五行说的框架之下,在养生方面提出了不少合理的观点,在古代气功学方面提出了许多见解。尤其是《管子》的医学养生思想有不少内容是与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相一致的。
关键词:精气;脏腑;养生;气功
中国古代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般认为,形成于战国末期的《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古代医学经典著作,是中国古代医学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该书实际上是对先秦医学思想的集大成,其中的许多思想都是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成书于战国时代的《管子》是先秦重要的典籍之一,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古代哲学、经济、政治、法制、伦理、军事、教育以及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也蕴涵了丰富的医学养生思想,其中也会有不少很可能为《黄帝内经》所吸取。
一. 精气生命观
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管子》中的《心术上》、《心术下》、《白心》和《内业》等四篇把“精气”看作是构成万物的本原,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了系统的“精气说”,因而很受学术界的重视。关于“精气说”的自然观,这在前面的第一章已作过论述。以下主要对从“精气说”自然观衍生出来的医学养生思想作一具体叙述。
《管子·内业》开宗明义便是“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提出了自然万物的本原问题。然而,这一自然观问题实际上并不是该篇所要讨论的主要问题。该篇首先提出自然万物由精气构成,但是,并没有紧接着对这一自然观问题进行详细的论证和深入的展开,而是从自然万物包括人在内是由精气构成的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转而着重探讨了诸如人体的生命构成乃至如何获得身体健康以及长寿等与医学养生有关的问题。笔者通过对《管子·内业》全篇的研读,很早就明确提出“《内业》篇是我国古代最早以养生学为主题的医学专论之一”[1]。当然,在此之前,马非百先生也已经在他的《〈管子·内业〉篇的精神学说及其他》中提出 ......
8、文言文翻译
湖州人刘南坦七十多岁了,吃饭走路和壮年时期(百的样子)没什么区别,喜欢朗诵阅读,爱好文章诗词,旁人都敬佩爱戴他。白度天时与宾客清谈,畅饮知酒水,十分欢乐放纵。晚上在卧室里悬挂一个木桶,让童子搭梯子,爬道进去后就撤掉梯子,坐在桶里。咋冬天的时候,就会养一只白猫用来暖脚,像这样休息,很回久不在床榻上了。人们说,刘南坦得到了养生的秘笈,深刻地懂得养答生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