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耻骨与坐骨围成的孔是坐骨大孔吗?
坐骨大孔是坐骨大切迹与骶棘韧带和骶结节韧带围成的孔。 其内走行的结构主要是梨状肌,梨状肌将坐骨大孔分隔为梨状肌上孔和梨状肌下孔内,梨状肌上孔与梨状肌下孔内走形有血管神经。梨状肌上孔走行的结构由外向内:臀上神经、臀上动脉、臀上静脉梨状肌下孔走行的结构由外向内:坐骨神经、股后皮神经、臀下神经、臀下动脉、臀下静脉、阴部内动脉、阴部内静脉、阴部神经。
坐骨大孔及其内的梨状肌一同又构成了骨盆腔的后侧壁。当因为坐骨大孔周围肌肉因麻痹或损伤出现薄弱区时,在腹内压增高情况下,下腹部及盆腔中的脏器即可由此疝出,称为坐骨大孔疝。坐骨大孔疝最主要的疝出部位在梨状肌下孔。肌耻骨孔为一个独立的潜在的孔隙,近似四边形,有上、下、内、外4个边界。下界为骨盆的骨性边缘,此处骨盆为髂骨的前界,由耻骨梳韧带和耻骨肌覆盖,耻骨梳韧带(Cooper韧带)为非常坚实的复合结构,是在耻骨结节与髂耻隆突间加强耻骨梳的骨膜。在内侧与腹股沟韧带相连,形成陷窝韧带(Gimbernat氏韧带)。上界是腹前外侧壁的肌肉,分为两层,浅层由腹外斜肌组成,深层由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组成,深层肌肉在此形成腹股沟镰或联合腱
耻骨肌孔的外侧,由髂腰肌、其增厚的腱膜和覆盖股神经的髂筋膜构成,覆盖髂肌的髂筋膜离开盆腔后,其内侧的增厚,形成髂耻弓。该弓外侧连于髂前上棘,内侧达髂耻隆突。髂耻弓对外科操作无实际意义,但作为下列腹股沟外侧结构的总结合点,该弓有非常重要解剖意义:即腹外斜肌腱膜纤维(腹股沟韧带的纤维)的附着点,腹内斜肌、一些纤维的起点;腹横肌、髂耻束的外侧着点。髂耻弓还是股鞘外侧壁的组成部分。
2、腹股沟疝气对人体有什么影响,做手术应如何做,有什么不良影响,手术费大约多少
腹股沟疝气是小肠段或名为在腹股沟运河里面的腹膜的胃肠床的组分的隆起。 它在inguen国家来由于腹壁的一个弱点。 在腹股沟运河里面是在成年男性的精带,并且那个射击了子宫的韧带在成年女性的被安置。
高度被暴露在开发疝气通常成年男性,肥胖人,并且最近忍受了在腹部的外科调解供给动力的人减弱了外壁。 腹股沟疝气在剃具可能理论上看和成人,但是与年龄的危害加法; 腹股沟疝气也有uped的轮运作在遗传性因素旁边。
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疝,俗称"疝气"。腹股沟疝又分为斜疝和直疝。从斜疝多发于儿童及青壮年男性,直疝多发于老年男性。发病率以腹股沟斜疝占绝大多数。
临床表现:腹股沟斜疝,多为右侧,也可两侧发病,一般发病早期无明显症状;仅在腹股沟区出现一个梨形或椭圆形包块,可有坠胀感觉,随后包块经常反复出现。当成人长久站立、行走或体力劳动,儿童玩耍腹内压增高时出现;休息或平卧后腹内压降低时包块又消失。病程较长时包块往往可以坠入同侧阴囊内。少数患者可形成巨大疝且疝内容物难以还纳入腹腔者可称为"难复性疝"。当疝块被嵌、勒、卡住而完全不能还纳,伴有明显疼痛者则称为"嵌顿疝",严重者可危及生命。腹股沟直疝好发于男性老年人,该部位无先天性潜在通道而系组织薄弱的缘故。其包块呈球形,不进入同侧阴囊,由于疝块基底部宽,一般很少发生嵌顿。
治疗:1岁的婴儿可用疝带压迫6个月,随肌肉渐增强有可能治愈。难以耐受手术的年老体弱者可佩疝带,其他患者原则上均应采取手术治疗。对嵌顿性疝和绞窄性疝必须采取急诊手术治疗,以免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疾病病因(查看内容)
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力增高是腹外疝发病的两个主要原因:
1.腹壁强度降低 引起腹壁强度降低的潜在因素很多,最常见的因素有:
①某些组织穿过腹壁的部位,如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穿过腹股沟管、股动静脉穿过股管、脐血管穿过脐环等处;
②腹白线因发育不全也可成为腹壁的薄弱点;
③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外伤、感染、腹壁神经损伤、老年、久病、肥胖所致肌萎缩等也常是腹壁强度降低的原因。 生物学研究发现,腹股沟疝病人体内腱膜中胶原代谢紊乱,其主要氨基酸成分,羟脯氨酸含量减少,腹直肌前鞘中的成纤维细胞增生异常,超微结构中含有不规则的微纤维,因而影响腹壁的强度。另外发现,吸烟的直疝病人血浆中促弹性组织离解活性显著高于正常人。
2.腹内压力增高 慢性咳嗽、慢性便秘、排尿困难(如包茎、膀胱结石)、腹水、妊娠、举重、婴儿经常啼哭等是引起腹内压力增高的常见原因。正常人虽时有腹内压增高情况,但如腹壁强度正常,则不致发生疝。
病理生理(查看内容)
腹股沟区是前外下腹壁一个三角形区域,其下界为腹股沟韧带,内界为腹直肌外侧缘,上界为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侧缘的一条水平线。腹股沟疝就是指发生在这个区域的腹外疝。 腹股沟疝可分为斜疝和直疝两种。疝囊经过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内环)突出,向内、向下、向前斜行经过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并可进入阴囊,称为腹股沟斜疝。疝囊经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过内环.也不进入阴囊,为腹股沟直疝。
斜疝是最多见的腹外疝,发病率约占全部腹外疝的75%—90%,或占腹股沟疝的85%一95%。腹股沟疝发生于男性者占大多数,男女发病率之比约为15:1。右侧比左侧多见。 在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与腹股沟韧带之间有一空隙存在,在腹股沟内侧1/2部分,腹壁强度较为薄弱,这就是腹外疝好发于腹股沟区的重要原因。
腹股沟斜疝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之分。
先天性解剖异常 胚胎早期,睾丸位于腹膜后第2—3腰椎旁,以后逐渐下降,同时在未来的腹股沟管深环处带动腹膜、横筋膜以及各肌经腹股沟管逐渐下移,并推动皮肤而形成阴囊。随之下移的腹膜形成一鞘突,睾丸则紧贴在其后壁。鞘突下段在婴儿出生后不久成为睾丸固有鞘膜,其余部分即自行萎缩闭锁而遗留一纤维索带。如鞘突不闭锁或闭锁不完全,就成为先天性斜疝的疝囊。右侧睾丸下降比左侧略晚,鞘突闭锁也较迟,故右侧腹股沟疝较多。
后天性腹壁薄弱或缺损 任何腹外疝,都存在腹横筋膜不同程度的薄弱或缺损。此外,腹横肌和腹内斜肌发育不全对发病也起着重要作用。腹横筋膜和腹横肌的收缩可把凹间韧带牵向上外方,而在腹内斜肌深面关闭了腹股沟深环。如腹横筋膜或腹横肌发育不全,这一保护作用就不能发挥而容易发生疝。己知腹肌松弛时弓状下缘与腹股沟韧带是分离的。但在腹内斜肌收缩时,弓状下缘即被拉直而向腹股沟韧带靠拢,有利于覆盖精索并加强腹股沟管前壁。因此,腹内斜肌弓状下缘发育
治疗方案(查看内容)
腹股沟疝如不及时处理.疝块可逐渐增大.将加重腹壁的损坏而影响劳动力;斜疝又常可发生嵌顿或绞窄而威胁病人的生命。因此,除少数特殊情况外,腹股沟疝一般均应尽早施行手术治疗。
1.非手术治疗 1岁以下婴幼儿可暂不手术。因为婴幼儿腹肌可随躯体生长逐渐强壮,疝有自行消失的可能。可采用棉线束带或绷带压住腹股沟臂深环,防止疝块突出并给发育中的腹肌以加强腹壁的机会。 年老体弱或伴有其他严重疾病而禁忌手术者,白天可在回纳疝内容物后,将医用疝带一端的软压垫对着疝环填住,阻止疝块突出。长期使用疝带可使疝囊颈经常受到摩擦变得肥厚坚韧而增高疝嵌顿的发病率,并有促使疝囊与疝内容物发生粘连的可能。
2.手术治疗 腹股沟疝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修补。但如有慢性咳嗽、排尿困难、便秘、腹水、妊娠等腹内压力增高情况或糖尿病存在时,手术前应先予处理,否则术后易复发。手术方法可归纳为传统的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和经腹腔镜疝修补术。
(1)传统的疝修补术:手术的基本原则是疝囊高位结扎、加强或修补腹股沟管管壁。 疝囊高位结扎术:显露斜疝囊颈,予以高位结扎或贯穿缝合,然后切去疝囊。这样就能堵住腹内脏器进入疝囊的通道。结扎偏低只是把一个较大的疝囊转化为一个较小的疝囊,不能达到治疗目的。娶幼儿的腹肌在发育中可逐渐强壮而使腹壁加强,单纯疝囊高位结扎常能获得满意的疗效,不需施行修补术。有些绞窄性斜疝因肠坏死而局部有严重感染,通常也采取单纯疝囊高位结扎避免施行修补术,因感染常使修补失败。腹壁的缺损应在以后另作择期手术加强之。 加强或修补腹股沟管管壁:成年腹股沟疝病人都存在程度不同的腹股沟管前壁或后壁薄弱或缺损,单纯疝囊高位结扎不足以预防腹股沟疝的复发,只有在薄弱或缺损的腹股沟管前壁或后壁得到加强或修补之后,才有可能得到彻底的治疗。Ferguson法是加强腹股沟管前壁最常用的方法。它是在精索前方将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腱缝至腹股沟韧带上,借以消灭腹内斜肌弓状下缘与腹股沟韧带之间的空隙,仅适用于腹横筋膜无显著缺损、腹股沟管后壁尚健全的病例。
修补或加强腹股沟管后壁常用的方法有四种:
①Bassini法,把精索提起,在其后方把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腱缝至腹股沟韧带上,置精索于腹内斜肌与腹外斜肌腱膜之间。
②Halsted法与上法很相似,但把腹外斜肌腱膜也在精索后方缝合,从而把精索移至腹壁皮下层与履外斜肌腱膜之间。McVay,法是在精索后方把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腱缝至耻骨梳韧带上。
③Shouldice法。上述三种修补术有一共同缺点,即将不同结构的解剖层次,强行缝合在一起,引起较大张力,也不利于愈合。此外,现代观念认为,所有成年腹股沟疝病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腹横筋膜薄弱或缺损,而Shouldice法就是把疝修补手术的重点放在腹横筋膜这一层次上的。将腹横筋膜自耻骨结节处向上切开,直至内环,然后将切开的两叶予以重叠缝合,先将外下叶缝于内上叶的深面,再将内上叶的边缘缝于髂耻束上,以再造合适的内环,发挥其括约肌作用。然后按bassini法将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踺缝于腹股沟韧带深面。 浅环通常在修补术中显露疝囊前切开,缝合切口时可再塑,使其缩小。
(2)无张力疝修补术:传统的疝修补术都存在缝合张力大、术后手术部位有牵扯感、疼痛和修补的组织愈合差等缺点。现代疝手术强调在无张力的情况下进行缝合修补。常用的修补材料是合成纤维网。其最大优点是易于获得,应用方便,不需要在病人身上另作切口(如利用自体组织作疝修补),节省了手术时间,术后手术部位疼痛较轻。临床上应用的合成纤维网有涤纶网、聚四氟乙烯网、尼龙网、Memilene网和Marlex网等。然而,一种有用的生物合成材料应该具有:
①组织液不能改变其物理性能;
②化学上是惰性的;
③不引起炎症及异物反应;
④无致癌性;
⑤能够对抗机械性应力;
⑥能够消毒使用;
⑦不引起变态或过敏反应;
⑧可根据需要制作成不同的形状。目前尚无一种合成材料能够完全满足上述的所有要求。 手术方法:分离出疝囊后,将疝囊内翻送入腹腔。无需按传统方法高位结扎疝囊。然后用合成纤维同片制成一个圆柱形花瓣形的充填物,将其填充在疝的内环处以填充疝环的缺损,再用一个合成纤维网片缝合于腹股沟管后壁而替代传统的张力缝合。
(3)经腹腔镜疝修补术:方法有四种:
①经腹膜前法;
②完全经腹膜外法;
③经腹腔内法;
④单纯疝环缝合法。前三种方法的基本原理是,从内部用合成纤维网片加强腹壁的缺损;最后一种方法,用钉或缝线使内环缩小,只用于较小的较轻的斜疝。经腹腔镜疝修补术,目前临床上较少开展。
3.嵌顿性和绞窄性疝的处理原则 嵌顿性疝具备下列情况者可先试行手法复位:
①嵌顿时间在3~4小时以内,局部压痛不明显,也无腹部压痛或腹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者;
②年老体弱或伴有其他较严重疾病而估计肠袢尚未绞窄坏死者。复位方法是让病人取头低足高卧位,注射吗啡或哌替啶,以止痛和镇静,并松弛腹肌。然后托起阴囊,持续缓慢地将疝块推向腹腔,同时用左手轻轻按摩浅环和深环以协助疝内容物回纳。 此法虽有可能使早期嵌顿性斜疝复位,暂时避免了手术,但有挤破肠管,把已坏死的肠管送回腹腔,或疝块虽消失面实际仍有一部分肠管未回纳等可能。因此,手法必须轻柔,切忌粗暴;复位后还需严密观察腹部情况,注意有无腹膜炎或肠梗阻的表现,如有这些表现,应尽早手术探查。由于嵌顿性疝复位后,疝并未得到根治,大部分病人迟早仍需手术修补,而手法复位本身又带有一定危险性,所以要严格掌握其指征。 除上述情况外.嵌顿性疝原则上需要紧急手术治疗,以防止疝内容物坏死并解除伴发的肠梗阻。绞窄性疝的内容物已坏死,更需手术。术前应作好必要的准备,如有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应迅速补液或输血。这些准备工作极为重要,可直接影响手术效果。手术的关键在于正确判断疝内容物的活力,然后根据病情确定处理方法。在扩张或切开疝环、解除疝环压迫的前提下,凡肠管呈紫黑色,失去光泽和弹性,刺激后无蠕动和相应肠系膜内无动脉搏动者,即可判定为肠坏死。如肠管尚未坏死,则可将其送回腹腔,按一般易复性疝处理。不能肯定是否坏死时,可在其系膜根部注射0.25%一O.5%普鲁卡因60~80ml,再用温热等渗盐水纱布覆盖该段肠管,或将其暂时送回腹腔,10—20分钟后,再行观察。如果肠壁转为红色,肠蠕动和肠系膜内动脉搏动恢复,则证明肠管尚具有活力,可回纳腹腔。如肠管确已坏死,或经上述处理后病理改变未见好转.或一时不能肯定肠管是否已失去活力时,则应在病人全身情况允许的前提下,切除该段肠管并进行一期吻合。病人情况不允许肠切除吻合时,可将坏死或活力可疑的肠管外置于腹外,并在其近侧段切一小口,插入一肛管,以期解除梗阻:7—14日后,全身情况好转,再施行肠切除吻合术。绞窄的内容物如系大网膜,可予切除。
手术处理中应注意:
①如嵌顿的肠袢较多.应特别警惕逆行性嵌顿的可能。不仅要检查疝囊内肠袢的活力,还应检查位于腹腔内的中间肠袢是否坏死。
②切勿把活力可疑的肠管送回腹腔,以图侥幸。
③少数嵌顿性或绞窄性疝,临手术时因麻醉的作用疝内容物自行回纳腹内,以致在术中切开疝囊时无肠袢可见。遇此情况,必须仔细探查肠管,以免遗漏坏死肠袢于腹腔内。必要时另作腹部切口探查之。
④凡施行肠切除吻合术的病人,因手术区污染,在高位结扎疝囊后,一般不宜作疝修补术,以免因感染而致修补失败。
4.复发性腹股沟疝的处理原则 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发生的疝称复发性腹股沟疝(简称复发疝)。实际上,包括如下三种情况:
(1)真性复发疝:由于技术上的问题或病人本身的原因,在疝手术的部位再次发生疝。再发生的疝在解剖部位及疝类型上,与初次手术的疝相同。
(2)遗留疝:初次疝手术时.除了手术处理的疝外,还有另外的疝,也称伴发疝,如右侧腹股沟斜疝伴发右侧腹股沟直疝等。由于伴发疝较小,临床上未发现,术中又末进行彻底的探查,成为遗留的疝。
(3)新发疝:初次疝手术时,经彻底探查并排除了伴发疝,疝修补手术也是成功的。 手术若干时间后再发生疝,疝的类型与初次手术的疝相同或不相同,但解剖部位不同,为新发疝。后两种情况,又称假性复发疝。从解剖学、病因及发病时间等方面来看,上述三种情况并不完全相同,分析处理也应有所区别。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再次手术前有时很难确定复发疝的类型。再次手术中,由于前次手术的分离、瘢痕形成,局部解剖层次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要区分复发疝的类型有时也不容易。
疝再次修补手术的基本要求是:
①由具有丰富经验的、能够作不同类型疝手术的医师施行;
②所采用的手术步骤及修补方式只能根据每个病例术中所见
保健贴士(查看内容)
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5:1,右侧比左侧多见。
腹股沟直疝与腹股沟斜疝都属于疝气的一种,且都发生在腹股沟。“腹股沟直疝”是由腹内脏器和组织经腹壁下动脉内侧黑塞尔巴赫三角突出体表为腹股沟直疝。“腹股沟斜疝”是由腹股沟区出现可复性肿块,开始肿块较小,仅在病人站立、劳动、行走、跑步、剧咳或婴儿啼哭时出现,平卧或用手压时块肿可自行回纳,消失不见且右侧腹股沟疝较为多见。
3、斜疝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斜疝的手术原则
斜疝的手术原则是疝囊高位结扎和疝修补。对患儿仅作疝囊高位结扎,以免影响精索和睾丸的发育和破坏腹股沟管的生理性掩闭机制。除非腹壁有巨大缺损,一般很少施行疝成形术。
疝囊高位结扎
疝囊高位结扎:为了消灭残留的腹膜鞘状突,必须在横断疝囊后,剥离其近端到内环,该处可见到腹膜外脂肪层,其深面即为壁层腹膜。在此平面用丝线行疝囊颈高位结扎,远端疝囊一般不必切除,囊口任其开放。
疝修补
疝修补:随着斜疝的发展,内环逐渐被撑大,腹壁强度进一步减弱。因此在疝囊高位结扎后必须行疝修补术。疝修补应包括二个概念:即修补被撑大的内环,和修补腹股沟管的薄弱部位。在修补腹股沟管之前必须先探查和修补被撑大的内环,否则复发将不可避免。为此,在疝囊高位强扎后必须继续解剖提睾肌,将其在根部切断,更好地显露撑大的内环及凹间韧带,缝合凹间韧带使内环缩小以只能容纳精索通过为度。
腹股沟管薄弱部位修补
有以下几种:
1.Ferguson法
在精索浅面将腹内斜肌下缘、腹横腱膜弓和联合腱缝合到腹股沟韧带以增强腹股沟管前壁,适用于较小和腹股沟管后壁尚健全的斜疝。
2.Bassini法
将精索游离提起,于其深面将腹内斜肌下缘、腹横腱膜弓和联合腱缝合到腹股沟韧带以增强腹股沟管后壁,精索被移位到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腱膜之间,适用于较大的和腹股沟管后壁强度减弱的斜疝。判断腹股沟管后壁、腹横肌腱膜和腹横筋膜的强度,可于术中用手指伸入内环到其内侧的腹壁向体表方向顶出以体会其强度。该术式目前较常采用。
3.Halsted法
将精索游离提起,于其深面将腹内斜肌下缘、腹横腱膜弓和联合腱缝合到腹股沟韧带上,再将腹外斜肌腱膜上下两叶在精索的深面对合或重叠缝合,精索被移位到皮下。此术式比Bassini法进一步增强了腹股沟管的后壁。适应证同Bassini法,但一般不适用于青少年,因精索移位于皮下可能影响它和睾丸的发育。
4.McVay法
用耻骨梳韧带(Cooper韧带)替代Bassini法中的腹股沟韧带进行修补。于腹股沟管后壁、腹股沟韧带上缘将腹横筋膜切开,将其上切缘连同腹内斜肌下缘、腹横腱膜弓和联合腱与耻骨梳韧带相缝恢复原有正常解剖关系。修补缝合部位深至耻骨上支,除增强腹股沟管后壁外,尚转变了腹内压力的传播方向,适用于巨大斜疝和直疝。但必须注意此术式并不兼有掩闭内环的作用。内环明显扩大者,仍应将其修补或将腹横筋膜上切缘缝合于股鞘前壁,缩小内环以仅能通过精索为度。此术式修补部位深,操作难度较高,若不注意可能损伤股血管。
5.腹膜前修补术
此术式的优点是疝可更高位结扎疝囊,不破坏腹股沟管的解剖结构及其生理掩闭机制,不需切开腹股沟管处的腹横筋膜,即可将腹内斜肌下缘、腹横腱膜弓和联合腱与腹股沟韧带或耻骨梳韧带缝合。它尤其适用于复发性腹股沟疝,可避开原手术造成的粘连和疤痕组织。具体操作方法:取Nyhus入径,在腹股沟管上方约6cm处横形切开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和腹横筋膜,在腹膜筋膜深面向下分离找到疝囊颈,切开囊壁,回纳疝内容物,疝囊高位结扎,行腹膜前疝修补术。如为复发性腹股沟疝,腹股沟区有严重缺损,可采取自体阔筋膜或合成纤维网修补,将移植补片下缘内侧缝于耻骨梳韧带跨越股血管向外侧继续缝于腹股沟韧带和髂耻束,补片外侧缘剪成裤叉状,包绕精索,重建内环,补片上缘及内侧缘分别与腹横筋膜、腹横肌和腹直肌缝斜疝手术中合。
6.Shouldice法
其原理是切除薄弱的腹横筋膜,将其上下两叶叠瓦式缝合,并把上叶边缘再缝于腹股沟韧带,然后将联合腱、腹横腱膜弓、腹内斜肌下缘与腹外斜肌腱膜下叶的深面或腹股沟韧带缝合。具体操作方法是游离并提起精索,用手指伸入内环探查腹横筋膜薄弱程度和范围,沿腹股沟韧带方向从内环到耻骨结节切开腹横筋膜,并切除其薄弱部分,游离下叶到腹股沟韧带处,上叶到腹横肌深面内侧达腹直肌后鞘处,将健全的上下叶叠瓦式缝合,即下叶切缘从耻骨结节处连续向外缝合于上叶的深面,直到构成一个较紧的内环,以恰能通过精索为度,然后将缝线再按相反方向把上叶的切缘缝合到腹股沟韧带上,并返回到耻骨结节处与第一针缝线的另一端打结。再将腹内斜肌下缘、腹横腱膜弓和联合腱缝合于腹股沟韧带和腹外斜肌腱膜的深面,最后在精索的浅面缝合腹外斜肌腱膜。本法强调增强腹横筋膜在疝修补术中的作用,适用于腹股沟管后壁、腹横筋膜较薄弱和内环扩大的斜疝。
7.Madden法
本手术只修补腹横筋膜。在游离并提起精索后,用手指伸入内环以了解其大小和腹横筋膜的薄弱程度以及范围,从内环沿腹股沟韧带切开腹横筋膜,解剖腹横筋膜上下叶到健全处,切除薄弱部分,然后从陷窝韧带起向外间断缝合两叶切缘到精索根部,重建内环。手术与Shouldice法类同,强调增强腹横筋膜的重要性,但不作腹壁其他层次的修补,比较符合解剖原则。由于腹横筋膜修补缝合处张力小,术后伤口无牵拉感。但对巨大斜疝,因腹横筋膜和腹股沟区腹壁强度严重受损,不适用此术式。
疝成形术
疝成形术:巨大斜疝因腹股沟管后壁严重薄弱缺损,腹横腱膜弓、腹横肌和腹内斜肌又已萎缩,无法利用这些组织施行修补,可采用自体阔筋膜、丝绸片或多种合成纤维网行疝成形术。亦可利用腹直肌前鞘向外下方翻转缝合于腹股沟韧带以加强腹股沟管后壁。
嵌顿性疝应紧急手术,切开狭窄疝环,解除嵌顿,回纳疝内容物和做疝囊高位结扎。局部组织如无水肿可同时施行疝修补术。
小儿嵌顿性斜疝可先试行非手术治疗。若为绞窄性斜疝,则不论年龄均应紧急手术。手术目的是解除嵌顿,切除坏死的疝内容物和疝囊高位结扎。禁忌作疝修补术。为增加绞窄性斜疝的手术安全性,术前准备甚为重要。
女性斜疝跟男性腹股发病的机理类似,在发育时期如果腹膜鞘状突没有完全的闭锁并与腹腔形成一个通道的话就形成了一个先天性的疝囊,而子宫圆韧带或者是腹内脏器、组织等从这个残留的腹膜鞘状突穿过腹股沟管向外突出而形成的。
4、成人腹股沟斜疝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一)治疗
1.佩戴疝带成人腹股沟斜疝不能自愈,且可能发生嵌顿或绞窄,故应手术治疗。但遇有特殊情况不宜手术时,可暂缓。手术暂缓期间,可佩戴疝带紧压疝环。因长期佩戴疝带可使疝内容物与疝囊颈粘连,易致难复性疝,故一般不予推荐。
(1)手术暂缓条件:①妊娠6个月以上者,因子宫常将肠襻推向上腹部,疝发生的机会较少;②身体极度衰弱或患有严重心血管及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不能耐受麻醉及手术者;③手术部位有皮肤病患者;④有明显的疝发诱因而未能得到控制者,如前列腺肥大、肝硬化腹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⑤多种疾病活动期的患者,如糖尿病、结核病等(发生疝嵌顿或绞窄性疝必须手术治疗者除外);⑥腹股沟区软组织存有感染病灶者。
(2)疝带禁忌证:下列情况,应视为应用疝带的禁忌:①不可回复、嵌顿,肠梗阻和绞窄性疝是绝对禁忌;②巨大的疝或囊口甚大者;③并发有精索鞘膜积液或睾丸下降不全者,不宜用疝带治疗。
(3)疝带使用法:疝带必须根据病人的体态和疝囊口的大小定制。使用时,首先回纳疝内容物入腹腔,将疝帽覆盖于腹股沟管疝内环处,使腹股沟管恰好闭合,以阻止疝块突出,然后固定腰围。疝带一般白天活动时佩戴,夜间除去。
2.手术治疗腹股沟斜疝不能得到及时处理,腹壁缺损将逐渐加重,不但影响劳动能力,而且给日后手术治疗带来困难。
腹股沟斜疝的手术原则主要是:疝囊高位结扎及加强,修补腹股沟管壁。
(1)疝囊高位结扎术:高位结扎是指在疝囊颈部以上结扎,切除近端疝囊,远端疝囊根据疝囊大小,可切除或留在原位。成人仅适用于斜疝绞窄发生肠坏死的病例。高位结扎的目的,在于消灭残留的腹膜鞘突,恢复腹膜腔在腹股沟区域的正常状态。
操作方法:切开疝囊,检查并回纳内容物,再剥离疝囊至疝囊颈,内荷包缝扎,并缝吊固定于腹肌斜肌深面。
有人行高位疝囊结扎时并不切开疝囊。Irving则采用不切除疝囊,将其内翻送入腹腔外缝合结扎的方法。Potts在结扎前捻转疝囊以达高位结扎目的。还有报道,需切开精索内筋膜,向中枢分离达到腹膜前脂肪水平,或可确认内环和腹壁下动脉水平才达到高位结扎的目的,但要有一定的经验和熟练程度才能做到。一般说来,不论“内荷包”、“外荷包”或其他处理方式,只要结扎线切断后,残端能回缩到腹横肌深面而不再显露于手术野即可。用结扎线穿过腹横肌和腹内斜肌并予固定的方法不妥,这不仅日后肌纤维易撕裂,而且影响这些肌肉运动而失去部分掩闭功能。
(2)腹股沟管壁的修补:腹股沟管壁的修补实际上是利用不同的邻近组织来加强腹股沟管前壁或后壁缺损,即腹壁薄弱处,以及缝闭腹股沟管封闭斜疝的突出通道。由于利用邻近组织和修补方法的不同,衍生出繁多的术式,并以术式创始者的姓名而命名。临床上常用的传统术式有四种。
①Ferguson法:疝囊高位结扎后,在精索浅面将腹内斜肌下缘、腹横腱膜弓和联合腱缝合到腹股沟韧带(图2),以增强腹股沟管前壁,消灭上述两者之间的薄弱区。此法适用较小和腹横腱膜弓无明显缺损、腹股沟管后壁尚健全的斜疝。
②Bassini法:在疝囊高位结扎后,将精索游离提起,于其深面将腹内斜肌下缘、腹横腱膜弓和联合腱缝合到腹股沟韧带以增强腹股沟管后壁,精索被移位到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腱膜之间(图3),适用于成人和腹股沟管后壁强度减弱较大的斜疝。判断腹股沟管后壁、腹横肌腱膜和腹横筋膜的强度,可于术中用手指伸入内环到其内侧的腹壁向体表方向顶出以体会其强度。该术式目前较常采用。
③Halsted法:将精索游离提起,于其深面将腹内斜肌下缘、腹横腱膜弓和联合腱缝合到腹股沟韧带上,再将腹外斜肌腱膜上下两叶在精索的深面对合或重叠缝合,精索被移位到皮下(图4)。与Bassini相比,此法增强了腹股沟管的后壁,但精索在皮下,可能影响其和睾丸的发育,故不适用于青少年,多用于老年人和腹壁肌肉重度薄弱的斜疝。
④McVay法:于腹股沟管后壁,在腹股沟韧带上缘将腹横筋膜切开,将其上切缘连同腹横腱膜弓和联合腱在精索后方与耻骨梳韧带缝合(图5),修补缝合部位深至耻骨上支,除增强腹股沟管后壁外,尚转变了腹内压力的传播方向,加强了腹股沟三角和间接封闭股环。适用于巨大斜疝和直疝。
但必须注意此术式并不兼有掩闭内环的作用。内环明显扩大者,仍应修补内环,或将腹横筋膜上切缘缝合于股鞘前壁,缩小内环以仅能通过精索为度。此术式修补部位深,应注意避免损伤股血管。
近代以来,众多学者对腹股沟区解剖、生理、腹股沟疝病理及发病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以Bassini、Halsted、Ferguson和McVay等为代表的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存在着许多缺陷:A.传统的疝修补术只注意加强腹股沟管的前壁或后壁,而不包括腹横筋膜层,特别是内环的修补(遗留下扩大的内环),即未能纠正或关闭疝发生的缺损部位。按Pascal物理学原则,在封闭窗口的缺损部,承受内容物压力最大,故为术后复发保留了基础;B.传统的疝修补术,特别是McVay手术,缝合修补缺损后,往往存在较大张力,术后易使组织撕裂或因血液循环不良而影响愈合;C.传统的疝修补术,多以腹股沟韧带作为支点来进行修补,而该韧带两端跨度大,为悬索状结构,常不能把“联合肌腱”拉向韧带一侧,而是两者相靠拢,象这样有一定张力的缝合修补只能维持数月;D.腹股沟韧带在解剖层次上实为腹外斜肌腱膜的一部分,其与腹内斜肌弓状下缘和腹横腱膜弓相缝合,是在缺损平面以上的两个不同解剖层次的修补,破坏了腹股沟管的正常解剖;E.传统的疝修补术,造成了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弓状缘的移位、固定,破坏了由于这些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对腹股沟管的正常生理防卫作用;F.传统的腹股沟疝修补手术可导致股疝的发病,据Glassow(1970)报告,25%以上的股疝病人有腹股沟疝修补手术史,因为传统腹股沟疝手术采用腹股沟韧带修补,该韧带被牵拉上提,其张力性缝合修补造成股环口开大,为疝的突出打开了方便之门。
目前疝修补术的观点是:注重内环修补,强调在同一解剖层次上进行无张力的缝合,使疝的病理解剖恢复为正常解剖结构。同时,考虑到腹股沟区的生理性防卫机制,尽量恢复其正常生理机能。由于腹横筋膜是防止疝发生的主要屏障,在疝发生后,腹横筋膜的病理解剖变化最先出现,也最严重。因此,近年来,疝修补术的重点是修复破损的腹横筋膜,恢复其解剖上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手术方式亦在传统手术的基础上加以改进。
(3)Shouldice法:由加拿大Shouldice及其合作者(1950~1953)创作,故又称为加拿大疝修补术。修补要点是从内环到耻骨结节切开腹横筋膜,将此分上下两叶,缝合内环边缘使之缩小后,先将下叶缝在上叶深面。再将上叶重叠于下叶浅面缝于腹股沟韧带上,这是手术关键。其外面将腹横肌、腹内斜肌弓状缘分两层缝合于腹股沟韧带上,共4层缝合。
操作方法:游离并提起精索,用手指伸入内环探查腹横筋膜薄弱程度和范围,沿腹股沟韧带方向从内环到耻骨结节切开腹横筋膜,并切除其薄弱部分,游离下叶到腹股沟韧带处,上叶到腹横肌深面内侧达腹直肌后鞘处,将健全的上下叶叠瓦式缝合,即下叶切缘从耻骨结节处连续向外缝合于上叶的深面,直到构成一个较紧的内环,以恰能通过精索为度,然后将缝线再按相反方向把上叶的切缘缝合到腹股沟韧带上,并返回到耻骨结节处与第1针缝线的另一端打结。再将腹内斜肌下缘、腹横腱膜弓和联合腱缝合于腹股沟韧带和腹外斜肌腱膜的深面,最后在精索的浅面缝合腹外斜肌腱膜。本法强调增强腹横筋膜在疝修补术中的作用,适用于腹股沟后壁、腹横筋膜较薄弱和内环扩大的斜疝(图6)。
(4)Madden法:重点在于切开腹股沟管后壁后,切除腹横筋膜薄弱部分,间断缝合腹横筋膜,重建内环与后壁。
(5)Panka法:强调精确地显露与修补内环,在腹内斜肌弓状缘深面找到腹横肌腱膜弓,将其与髂耻束缝合,再与腹股沟韧带缝合以加强修补。
(6)腹膜前疝修补术(repairofpreperitonealhernia):由Nyhus首先介绍,其优点是可更高位结扎疝囊,不改变或破坏腹股沟管的解剖结构及其生理掩闭机制,不需切开腹股沟管处的腹横筋膜,即可将腹内斜肌下缘、腹横腱膜弓和联合腱与腹股沟韧带或耻骨梳韧带缝合。
操作方法:在内环口上方至耻骨结节上3~4cm处取一横切口,内侧1/3切口在腹直肌前。切开皮下组织、腹直肌前鞘、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向内拉开腹直肌,横行切开腹横筋膜进入腹膜前间隙,显露疝囊以及耻骨梳韧带、髂耻束、股环等。高位结扎处理疝囊后,将髂耻束与耻骨梳韧带缝合即可闭合股环。若为腹股沟斜疝和直疝,将腹横筋膜悬吊带前、后两脚缝合后,再将腹横腱弓与髂耻束或Cooper韧带缝合。
(7)无张力疝修补术(strainlessrepairofhernia):为了修补腹股沟区的薄弱部位,传统的疝修补术常将不同解剖层次的肌腱膜、肌性组织或黏膜组织缝合在一起,使修补后的局部组织结构破坏,组织张力增加,组织代谢障碍,成为手术失败或疝复发的因素之一。20世纪80年代Lichtenstein等依据腹横筋膜缺损和破坏是导致腹股沟疝根本原因的学说,用局部植入式合成高分子网片方法代替传统的修补,提出了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概念。经过20年余年的临床实践,事实证明,无张力疝修补具有不扰乱局部解剖关系、无缝合张力、创伤小、病人术后疼痛不适轻、恢复快、复发率低等优点。
①Stoppa法(腹膜前铺网术):法国医生Stoppa(1975)以涤纶布作为材料,将一张大的不吸收补片叠成伞状,经内环口塞至腹膜与腹横筋膜之间(underlay),以内环口为中心向四周展开,借助腹腔内的压力贴定在腹壁之上,以加强薄弱的腹横筋膜,待纤维增生后即与组织固定。根据缺损的范围,使补片覆盖弓状线以下的单侧或双侧的腹膜前间隙,下面要超过耻骨肌孔,不需缝合。
因其手术切口较长,解剖分离范围广,又有“巨大补片加强内脏囊手术(,GPRVS)”之称。多用于复发疝、巨大疝(包括切口疝,脐疝、造瘘口旁疝)和双侧疝。
②Lichtenstein法(平片修补术):疝囊高位游离和结扎同传统术式,修补内环口,游离精索后将网片平整地放置于腹股沟管的后壁,网片周边与周围组织作连续缝合。
Lichtenstein等(1989~1993年)对3125例成人腹股沟疝患者实施Lichtenstein手术,9年内仅有4例复发,是目前国外(小疝)使用最多的无张力疝修补术式。
③Meshplug法(网塞充填修补术):Shulman和Lichtenstein(1994)基于部分腹股沟疝疝环较小,后壁完好的特点,采用聚丙烯补片卷成“塞子”修补缺损,“塞子”边缘与四周用不吸收缝线固定2~5针。他们主张网塞充填法适用于直径小于3.5cm的复发性腹股斜疝和直疝。
④Rutkow法(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高位游离疝囊同传统术式,显露疝环口,如疝囊小无需结扎,如疝囊过大可距疝环4~5cm处横断,近端疝囊缝闭,远端疝囊仔细止血后旷置;自疝环口反转将疝囊回纳入腹腔,疝环口放入锥型填充物(plug),并使填充物的锥底部在疝环口以下,将锥型填充物的外层叶瓣边缘与腹横筋膜缝合固定;游离精索,精索后平整放置成型网片(mesh),网片中留一孔让精索通过,网片周边与周围组织适当缝合固定以防网片卷曲。此术式操作简便、损伤小、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可在局麻下完成,能早期下地,很快恢复日常活动和工作,已成为无张力疝修补的经典术式(图7)。
⑤普理灵三合一无张力疝修补术(proleneherniasystem,PHS):普理灵三合一人工补片是一种定型产品,包括3个部分:底层片,应用腹膜前修补方法对耻骨肌孔行腹膜前修补;中间体,形似锥体的“塞子”,用来修补疝环;表层片,用于修补腹股沟管后壁。
(8)腹腔镜腹股沟斜疝修补术():基于无张力修补术的理论依据和组织相容性良好的高分子材料网片的问世,为实施腹腔镜疝修补术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①疝囊颈夹闭术:经脐部腹腔镜观察孔窥视两侧腹股沟区疝孔。在腹股沟管外部用手指加压,有助于疝孔定位,如有疝内容,在外部用手法复位。证实疝囊空虚后,在同侧脐水平半月线处另穿刺切口,放入12mm套针和套管,由此插入订合器。用钳子夹住疝孔的外侧端,依次每5~6mm各安上一个夹子以闭合疝孔,直至靠近精索。
②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该术式以Stoppa开放式腹膜前修补术为基础,手术经腹腔在腹腔镜下剪开缺损上方的腹膜,解剖腹膜前间隙,切除疝囊后,选择适当大小的补片覆盖在内环口和直疝三角区,然后钉合固定补片。
此方法操作简便,能避免开放手术引起的副损伤,恢复快,疼痛轻微,且术中可同时处理双侧疝或对侧亚临床疝,术后并发症少和复发率低,尤其适用于复杂疝和多次复发疝。并发症主要有疝囊积液、尿潴留、腹股沟部血肿和气肿、阴囊血肿等。
③腹腔内铺网修补法():该法通过腹腔镜把疝内容物还纳后直接把聚丙烯补片覆盖在缺损的腹膜内面固定。手术损伤小、操作简单,近期疗效满意。但因补片与内脏直接接触,可引起肠粘连甚至肠瘘。此术式一度被遗弃,现随着防粘连补片(e-PTFE)的问世又广泛应用。
④完全腹膜外修补法():该术式与经腹腹膜前修补法的主要区别是在腹膜外建立“气腹”,并完成腹膜前间隙的分离操作,避免了腹腔内操作引起的各种并发症,同时还兼有腹膜前修补的优点,在临床上的应用正逐渐增加。但对有腹部手术史的病人和多次复发疝,由于解剖瘢痕和粘连容易造成损伤,选择完全腹膜外修补法时要特别慎重。
腹腔镜疝修补作为一种全新的术式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开展,此类手术给病人造成的术后不适少、疼痛轻、恢复快,可同时检查和治疗双侧腹股沟疝及股疝,对复发疝使用腔镜下疝修补可避免原入路引起的神经损伤和缺血性睾丸炎的发生,越来越多的病人和外科医生选择腹腔镜疝修补手术。
3.手术并发症除与一般外科手术带有共性的并发症外,腹股沟疝手术后可有以下主要并发症。
(1)血肿或残留疝囊积液:血肿多发生在疝囊大而游离时剥离面大者。如剥离限于囊颈区而原位留置疝囊体部,当可减少其发病。疝囊体原位留置而其断口过于狭小者可能导致囊内积液。血肿和残囊积液均可在手术后早期表现为手术区或阴囊肿块,有可能被误认为疝修补失误而复发,但肿块并不向腹内伸延而其上界是可以辨认的。血肿小者可自行吸收,大者则常需抽吸。残囊积液鲜有自行吸收者,可试行抽吸,无效时多需手术,使积液囊敞开,便于液体被周围组织吸收。
(2)腹股沟区灼痛:灼痛部位可涉及阴茎根部、阴囊上部(女性阴阜、大阴唇)和大腿上端内侧皮肤。行走、弯腰和过伸髋部可使灼痛加重。并发灼痛的原因是髂腹股沟神经和生殖股神经生殖支受损(包括切断、缝扎、瘢痕牵扯或压迫等)。前者常发生于切开外斜肌腱膜和外环时,切开或缝合提睾肌筋膜时或腱膜弓与腹股沟韧带或耻骨梳韧带时;后者则常与提睾肌筋膜的切开或缝合有关。
(3)手术区腹肌无力:通常是髂腹下或髂腹股沟神经损伤的后果,并成为腹股沟疝手术后复发的原因之一。髂腹下神经损伤最常见于切开外斜肌腱膜后游离其内上叶时,也可发生于上提已结扎的疝囊颈残蒂固定于腹横肌深面时,固定用缝线扎住了位于内斜肌表面的该神经。
(4)精索损伤:剥离疝囊和为加强腹股沟管后壁而游离精索都可导致精索损伤。如果精索中所含的精索内动脉(睾丸动脉)受到损伤,将导致缺血性睾丸炎或睾丸萎缩,因与它吻合的输精管动脉细小,不足以单独维持睾丸的血供需要。此外,疝修补术中再建的内环和外环如过于狭小而压迫精索血管以及游离的精索被扭曲均可导致精索血流不畅。
(5)膀胱损伤:修补术中把联合肌腱缝至腹股沟韧带或耻骨梳韧带时,如进针太深,有刺入膀胱的可能。游离疝囊颈过高而超越疝门水平时,有可能损害隐于腹膜前脂肪中的膀胱。膀胱作为滑动疝的组成部分,如未被识别,也可在游离疝囊时受到损伤。膀胱损伤在其充盈时更易发生。
(6)血管损伤:腹股沟区有一些较大的血管通过,它们可因粗暴操作、缝针误穿、缝线撕损而导致损伤,有粥样变的血管受损机会更多。内环区的操作(缓解嵌顿、内环整复、腹横筋膜整修等)可损伤腹壁下动脉;显露耻骨梳韧带和McVay式修补时可损伤股静脉;利用腹股沟韧带的修补术,缝合时进针过深可损伤髂外动脉或股动脉。这些血管损伤时,出血多较汹涌,压迫止血难以奏效,需充分显露后结扎或修补。
(7)腹腔镜插口疝:随着腹腔镜疝修补成形手术的问世,近年有一些腹腔镜进腹处腹壁疝的报道。这实际上是一种切口疝,常表现为壁间疝。因疝门不大,此疝可能嵌顿。为避免其发生,拔镜后,其插口应缝合。
(二)预后
手术后大多愈后好,但有4%~10%的复发。
5、请问腹股沟斜疝影响婚检吗?会影响生育吗?
斜疝不可能自愈,且可能发生嵌顿或绞窄,故应手术治疗。但一周岁以内的患儿,腹壁随生长发育,强度增高,有可能自愈,可暂缓手术。老年体弱如患有其他严重疾患不宜手术,可在回纳疝块后用疝托紧压疝环,夜间休息时可除去。长期使用疝托可造成疝内容物与疝囊颈粘连,一般不予推荐。
斜疝的手术原则是疝囊高位结扎和疝修补。对患儿仅作疝囊高位结扎,以免影响精索和睾丸的发育和破坏腹股沟管的生理性掩闭机制。除非腹壁有巨大缺损,一般很少施行疝成形术。
疝囊高位结扎:为了消灭残留的腹膜鞘状突,必须在横断疝囊后,剥离其近端到内环,该处可见到腹膜外脂肪层,其深面即为壁层腹膜。在此平面用丝线行疝囊颈高位结扎,远端疝囊一般不必切除,囊口任其开放。
疝修补:随着斜疝的发展,内环逐渐被撑大,腹膜强度进一步减弱。因此在疝囊高位结扎后必须行疝修补术。疝修补应包括二个概念:即修补被撑大的内环,和修补腹股沟管的薄弱部位。在修补腹股沟管之前必须先探查和修补被撑大的内环,否则复发将不可避免。为此,在疝囊高位强扎后必须继续解剖提睾肌,将其在根部切断,更好地显露撑大的内环及凹间韧带,缝合凹间韧带使内环缩小以只能容纳精索通过为度。腹股沟管薄弱部位修补的主要术式有以下几种:
1.Ferguson法 在精索浅面将腹内斜肌下缘、腹横腱膜弓和联合腱缝合到腹股沟韧带以增强腹股沟管前壁,适用于较小和腹股沟管后壁尚健全的斜疝。
2.Bassini法 将精索游离提起,于其深面将腹内斜肌下缘、腹横腱膜弓和联合腱缝合到腹股沟韧带以增强腹股沟管后壁,精索被移位到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腱膜之间,适用于较大的和腹股沟管后壁强度减弱的斜疝。判断腹股沟管后壁、腹横肌腱膜和腹横筋膜的强度,可于术中用手指伸入内环到其内侧的腹壁向体表方向顶出以体会其强度。该术式目前较常采用。
3.Halsted法 将精索游离提起,于其深面将腹内斜肌下缘、腹横腱膜弓和联合腱缝合到腹股沟韧带上,再将腹外斜肌腱膜上下两叶在精索的深面对合或重叠缝合,精索被移位到皮下。此术式比Bassini法进一步增强了腹股沟管的后壁。适应证同Bassini法,但一般不适用于青少年,因精索移位于皮下可能影响它和睾丸的发育。
4.McVay法 用耻骨梳韧带(Cooper韧带)替代Bassini法中的腹股沟韧带进行修补。于腹股沟管后壁、腹股沟韧带上缘将腹横筋膜切开,将其上切缘连同腹内斜肌下缘、腹横腱膜弓和联合腱与耻骨梳韧带相缝恢复原有正常解剖关系。修补缝合部位深至耻骨上支,除增强腹股沟管后壁外,尚转变了腹内压力的传播方向,适用于巨大斜疝和直疝。但必须注意此术式并不兼有掩闭内环的作用。内环明显扩大者,仍应将其修补或将腹横筋膜上切缘缝合于股鞘前壁,缩小内环以仅能通过精索为度。此术式修补部位深,操作难度较高,若不注意可能损伤股血管。
5.腹膜前修补术 此术式的优点是疝可更高位结扎疝囊,不破坏腹股沟管的解剖结构及其生理掩闭机制,不需切开腹股沟管处的腹横筋膜,即可将腹内斜肌下缘、腹横腱膜弓和联合腱与腹股沟韧带或耻骨梳韧带缝合。它尤其适用于复发性腹股沟疝,可避开原手术造成的粘连和疤痕组织。具体操作方法:取Nyhus入径,在腹股沟管上方约6cm处横形切开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和腹横筋膜,在腹膜筋膜深面向下分离找到疝囊颈,切开囊壁,回纳疝内容物,疝囊高位结扎,行腹膜前疝修补术。如为复发性腹股沟疝,腹股沟区有严重缺损,可采取自体阔筋膜或合成纤维网修补,将移植补片下缘内侧缝于耻骨梳韧带跨越股血管向外侧继续缝于腹股沟韧带和髂耻束,补片外侧缘剪成裤叉状,包绕精索,重建内环,补片上缘及内侧缘分别与腹横筋膜、腹横肌和腹直肌缝合。
6.Shouldice法 其原理是切除薄弱的腹横筋膜,将其上下两叶叠瓦式缝合,并把上叶边缘再缝于腹股沟韧带,然后将联合腱、腹横腱膜弓、腹内斜肌下缘与腹外斜肌腱膜下叶的深面或腹股沟韧带缝合。具体操作方法是游离并提起精索,用手指伸入内环探查腹横筋膜薄弱程度和范围,沿腹股沟韧带方向从内环到耻骨结节切开腹横筋膜,并切除其薄弱部分,游离下叶到腹股沟韧带处,上叶到腹横肌深面内侧达腹直肌后鞘处,将健全的上下叶叠瓦式缝合,即下叶切缘从耻骨结节处连续向外缝合于上叶的深面,直到构成一个较紧的内环,以恰能通过精索为度,然后将缝线再按相反方向把上叶的切缘缝合到腹股沟韧带上,并返回到耻骨结节处与第一针缝线的另一端打结。再将腹内斜肌下缘、腹横腱膜弓和联合腱缝合于腹股沟韧带和腹外斜肌腱膜的深面,最后在精索的浅面缝合腹外斜肌腱膜。本法强调增强腹横筋膜在疝修补术中的作用,适用于腹股沟后壁、腹横筋膜较薄弱和内环扩大的斜疝。
7.Madden法 本手术只修补腹横筋膜。在游离并提起精索后,用手指伸入内环以了解其大小和腹横筋膜的薄弱程度以及范围,从内环沿腹股沟韧带切开腹横筋膜,解剖腹横筋膜上下叶到健全处,切除薄弱部分,然后从陷窝韧带起向外间断缝合两叶切缘到精索根部,重建内环。手术与Shouldice法类同,强调增强腹横筋膜的重要性,但不作腹壁其他层次的修补,比较符合解剖原则。由于腹横筋膜修补缝合处张力小,术后伤口无牵拉感。但对巨大斜疝,因腹横筋膜和腹股沟区腹壁强度严重受损,不适用此术式。
嵌顿性疝应紧急手术,切开狭窄疝环,解除嵌顿,回纳疝内容物和做疝囊高位结扎。局部组织如无水肿可同时施行疝修补术。
小儿嵌顿性斜疝可先试行非手术治疗。若为绞窄性斜疝,则不论年龄均应紧急手术。手术目的是解除嵌顿,切除坏死的疝内容物和疝囊高位结扎。禁忌作疝修补术。为增加绞窄性斜疝的手术安全性,术前准备甚为重要。
6、对于腹股沟疝,中医的保守治疗是否能治好呢?
对于斜疝(男性)
发病原因是因为睾丸在孕期是位于腹腔里的
于孕8-9个月睾丸内下降至阴囊
因此睾丸的行走路容径为腹壁的薄弱区
由于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者咳嗽便秘等腹压增高原因长期存在
导致从此薄弱区鼓出一个袋子(疝囊)
腹内脏器(最常见小肠)可反复由腹内进出疝囊
这是一个器质性病变
东西已经长了
不会缩回去了
因此认为中医中药作用不大
最好的办法是手术
还有一点请你务必注意
要是疝块一直往复的话
某一次可能出来回不去
称为嵌顿 可造成小肠卡压 需要立即手术 耽误时间引起肠坏死(4--5小时就可能,甚至更短时间)
因此建议尽早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