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体运动的杠杆是什么?骨骼?关节?肌肉?韧带?是哪个
存在杠杆原理的人体运动中杠杆的支点是关节,四肢的骨骼,包括手指骨都可以看做运动的杠杆。肌肉是作为动力的来源,通过收缩或舒张来支配骨骼运动。韧带作为肌肉与骨骼,肌肉与关节缔结的桥梁,并且防止运动的过度形变以及一定的扭曲耐受,可以理解为复杂杠杆中的加强缓冲构件。脊柱的运动方式不同于四肢,更多的是转扭压,通过特殊的构造进行压力的分散,形成支撑力。
因此简单的回答是,四肢的骨骼在运动中较多的充当杠杆,其他组织拥有相应的辅助功能。
2、人一共有多少个器官
运动系统
骨
一.中轴骨
(一).椎骨
包括: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尾椎4块
(二).肋骨(从第一到第十二,共12对)
(三).胸骨
(四).胸廓
二.颅骨
(一)脑颅骨
包括:额骨、筛骨、蝶骨、枕骨(各1块)
顶骨、颞骨(各1对)
(二).面颅骨
包括:上颌骨、颧骨、鼻骨、泪骨、腭骨、下鼻甲(各1对)
下颌骨、舌骨、犁骨(各1块)
三.附肢骨骼
(一).上肢骨(共64块,每侧各32块)
1.肩胛骨
2.锁骨
3.肱骨
4.前臂骨
①.桡骨
②.尺骨
5.手骨
①.腕骨(共8块)
包括:手舟骨、月骨、三角骨、豆骨、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
②.掌骨(共5块)
③.指骨(共14块,除拇指2块其余各指均为3块)
(二).下肢骨
1.髋骨(由髂骨、耻骨、坐骨融合而成)。
2.股骨
3.髌骨
4.小腿骨
①.胫骨
②.腓骨
5.足骨
①.跗骨(共7块)
包括:距骨、跟骨、足舟骨、骰骨(各1块)
楔骨3块
②.跖骨(共5块)
③.趾骨(共14块,除拇趾2块其余各趾均为3块)
肌肉
一.头部肌
(一).颅面肌
1.颅顶肌
2.眼周围肌(眼轮匝肌)
3.口周围肌(眼轮匝肌)
(二).咀嚼肌
包括:咬肌、颞肌、翼内肌、翼外肌
二.颈前外侧肌
(一).颈浅层肌和颈外侧肌
包括:颈阔肌、胸锁乳突肌
(二).舌骨上肌群
包括:二腹肌、茎突舌骨肌、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
(三).舌骨下肌群
包括: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甲状舌骨肌、肩胛舌骨肌
(四).椎外侧肌
1.前斜角肌
2.中斜角肌
3.后斜角肌
三.躯干肌
(一).背部深层肌
1.夹肌
包括:头夹肌、颈夹肌
2.竖脊肌
(二).枕下肌
(三).胸部肌
1.肋间肌
①.肋间外肌
②.肋间内肌
③.肋间最内肌
2.膈肌
(四).腹部肌
1.腹前外侧群
①.腹外斜肌
②.腹内斜肌
③.腹横肌
④.腹直肌
2.后群
包括:腰大肌、腰方肌
(五).盆部肌
包括:肛提肌、尾骨肌、梨状肌、闭孔内肌
四.上肢肌
(一).连接上肢与脊柱的肌
1.斜方肌
2.背阔肌
3.菱形肌
4.肩胛提肌
(二).连接上肢与胸壁的肌
1.胸大肌
2.胸小肌
3.前锯肌
(三).肩胛部肌
1.三角肌
2.冈上肌
3.冈下肌
4.小圆肌
5.大圆肌
6.肩胛下肌
(四).上肢肌
1.前群
①.喙肱肌
②.肱二头肌
③.肱肌
2.后群(为肱三头肌)
(五).前臂肌
1.前群第一层
①.肱桡肌
②.旋前圆肌
③.桡侧腕屈肌
④.掌长肌
⑤.尺侧腕屈肌
2.前群第二层(为指浅屈肌)
3.前群第三层
包括:拇长屈肌、指深屈肌
4.前群第四层(为旋前方肌)
5.后群浅层
①.桡侧腕长伸肌
②.桡侧腕短伸肌
③.指伸肌
④.小指伸肌
⑤.尺侧腕伸肌
6.后群深层
①.旋后肌
②.拇长展肌
③.拇短伸肌
④.拇长伸肌
⑤.示指伸肌
(六).手肌
1.外侧群(为大鱼肌)
2.内侧群(为小鱼肌)
3.中间群(包括:骨间肌7块、蚓状肌4块)
五.下肢肌
(一).髂区肌
1.髂腰肌
2.腰小肌
(二).臀肌和大腿肌
1.臀肌
包括: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梨状肌
2.大腿肌
①.前群
包括:阔筋膜张肌、缝匠肌、股四头肌
②.内侧群
包括:股薄肌、耻骨肌、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
③.后群
包括: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
(三).小腿肌
1.前群
包括:胫骨前肌、拇长伸肌、趾长伸肌
2.外侧群
包括:腓骨长肌、腓骨短肌
3.后群
①.后群浅层
包括:小腿三头肌、比目鱼肌
②.后群深层
包括:趾长屈肌、胫骨后肌、拇长屈肌
(四).足肌
1.足背肌
2.足底肌
3.足固有肌
消化系统
一.口腔
(一).口腔黏膜
(二).口唇与颊
(三).牙龈
(四).腭
(五).牙
(六).舌
二.唾液腺
(一).腮腺
(二).下颌下腺
(三).舌下腺
三.咽
(一).鼻咽
(二).口咽
(三).喉咽
四.消化管
(一)食管
(二).胃
(三).小肠
1.十二指肠
2.空肠
3.回肠
4.盲肠
5.阑尾
6.结肠
7.直肠
8.肛管
五.消化腺
(一).胰
(二).肝
(三)肝外胆道
1.肝总管
2.胆囊
3.胆总管
六.腹膜
(一)腹膜腔
(二).腹膜隐窝
1.肝肾隐窝
2.陷凹
(三).网膜
1.小网膜
2.大网膜
3.网膜囊
七.系膜
(一).肠系膜
(二).阑尾系膜
(三).横结肠系膜
(四).乙状结肠系膜
八.韧带
(一).肝的韧带
1.镰状韧带
2.冠状韧带
3.三角韧带
4.肝圆韧带
(二).脾的韧带
1.胃脾韧带
2.脾肾韧带
呼吸系统
一.鼻
(一).外鼻
(二).鼻腔
1.鼻前庭
2.固有鼻腔
(三).鼻旁窦
1.上颌窦
2.额窦
3.蝶窦
4.筛窦
二.喉
(一).喉的软骨
1.甲状软骨
2.环状软骨
3.勺状软骨
4.会厌软骨
(二).喉的连接
1.环勺关节
2.环甲关节
3.弹性圆锥
4.甲状舌骨膜
(三).喉肌
(四)喉腔
(五).喉黏膜
三.气管和主支气管
(一).气管
(二).主支气管
1.右主支气管
2.左主支气管
四.肺(左右各一)
五.胸膜
(一).胸膜的分部
1.脏胸膜
2.壁胸膜
(二)壁胸膜的分部
1.胸膜顶
2.肋胸膜
3.膈胸膜
泌尿系统
一.肾(左右各一)
(一).结构
1.肾小盏
2.肾大盏
3.肾盂
(二).肾的被膜
1.纤维囊
2.脂肪囊
3.肾筋膜
二.输尿管(左右各一)
三.膀胱
四.尿道
脉管系统
一.心血管系统
(一).血管的种类
1.动脉
包括: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微动脉
2.毛细血管
3.静脉
包括:大静脉、中静脉、小静脉、微静脉
(二).心
1.心壁
包括:心内膜、心肌膜、心外膜
2.心骨骼
包括:纤维三角2个(即:左、右纤维三角)
瓣环4个(即:肺动脉瓣环、主动脉瓣环、二尖瓣环、三尖瓣环)
3.心间隔
包括:房间隔、室间隔
4.心的内腔
①.右心房
包括:固有心房、腔静脉窦
②.右心室
包括:右心室流入道、右心室流出道
③.左心房
包括:左心耳、左心房窦
④.左心室
包括:左心室流入道、左心室流出道
5.心的传导系
①.窦房结
②.房室结
包括:前结间束、中结间束、后结间束
③.房室束
包括:左束支、右束支、浦肯野纤维网
3、23、人体运动的枢纽是( )。 a、骨骼 b、关节 c、肌肉 d、韧带
人体运动的枢纽是( a、骨骼,b、关节,c、肌肉)。
人体的运动系统由骨、关节和骨骼肌(肌肉)三种器官组成。骨以不同形式连结在一起,构成骨骼。形成了人体的基本形态,并为肌肉提供附着,在神经支配下,肌肉收缩,牵拉其所附着的骨,以可动的骨连结为枢纽,产生杠杆运动。
从运动角度看,骨是被动部分,骨骼肌是动力部分,关节是运动的枢纽。能在体表看到或摸到的一些骨的突起或肌的隆起,称为体表标志。它们对于定位体内的器官、结构等具有标志性意义。
(3)人体骨骼韧带扩展资料:
人体运动系统的主要功能:
(1)运动
运动系统顾名思义其首要的功能是运动。人的运动是很复杂的,包括简单的移位和高级活动如语言、书写等,都是以在神经系统支配下,肌肉收缩而实现的。
(2)支持
包括构成人体体形、支撑体重和内部器官以及维持体姿。人体姿势的维持除了骨和骨连接的支架作用外,主要靠肌肉的紧张度来维持。骨骼肌经常处于不随意的紧张状态中,即通过神经系统反射性地维持一定的紧张度,在静止姿态,需要互相对抗的肌群各自保持一定的紧张度所取得的动态平衡。
(3)保护
人的躯干形成了几个体腔,颅腔保护和支持着脑髓和感觉器官;胸腔保护和支持着心、大血管、肺等重要脏器;腹腔和盆腔保护和支持着消化、泌尿、生殖系统的众多脏器。这些体腔由骨和骨连接构成完整的壁或大部分骨性壁;
肌肉也构成某些体腔壁的一部分,如腹前、外侧壁,胸廓的肋间隙等,或围在骨性体腔壁的周围,形成颇具弹性和韧度的保护层,当受外力冲击时,肌肉反射性地收缩,起着缓冲打击和震荡的重要作用。
4、人体中最小的骨骼是什么?它长什么样子?最好有图片。
听骨为人体中最小的骨,又称为听小骨。 听骨由锤骨、砧骨及镫骨组成,大部分居于上鼓室专内,借属韧带及关节相连接组成听骨链。 锤骨柄在鼓膜的内侧面,位于粘膜层与纤维层之间。 镫骨足板为环韧带连接于卵圆窗。 锤、镫骨之间为砧骨。 听骨韧带:有锤前韧带,锤外侧韧带,锤上韧带,砧骨上韧带,砧骨后韧带和镫骨后韧等,将听骨固定于鼓室内,鼓室内有两条小肌肉,为鼓膜张肌及镫骨肌。
5、人体什么样的骨骼好
听骨为人体中最小的骨,又称为听小骨。 听骨由锤骨、砧骨及镫骨组成,回大部分居于上鼓室内,答借韧带及关节相连接组成听骨链。 锤骨柄在鼓膜的内侧面,位于粘膜层与纤维层之间。 镫骨足板为环韧带连接于卵圆窗。 锤、镫骨之间为砧骨。 听骨韧带:有锤前韧带,锤外侧韧带,锤上韧带,砧骨上韧带,砧骨后韧带和镫骨后韧等,将听骨固定于鼓室内,鼓室内有两条小肌肉,为鼓膜张肌及镫骨肌
6、人类是动物世界的马拉松冠军吗?
说起来很多人可能不相信,人类冲刺速度虽然在动物界排不上个,但耐力相当可以。目前,人类的马拉松世界纪录是大约两小时,而鲜有野生动物能在两小时内跑42千米远的距离。
马拉松比赛
人类为长跑而生
人类在演化过程中对身体设计做了诸多改进,使人体更适于长跑,下面列举几点。
不同于绝大多数哺乳动物的四足行走,人类是两足行走的。两足行走面临着动力不足、提速慢的问题,但相应地也减少了阻力,节省了能耗,更适合长跑。
人类强大的散热能力是动物界绝无仅有的,人体绝大部分皮肤裸露、没有体毛,汗腺十分发达,通过排汗散热远比其他动物通过喘气散热效率高。
与猩猩、长臂猿等猿类相比,人类弹簧一般的韧带和肌腱更适合奔跑。人类胸腔宽阔,更适于奔跑中的深呼吸(猎豹也有类似特征);而腹部和腰部较窄,使我们能在奔跑的同时摆动胳膊,保持重心稳定,使奔跑方向始终向前,而不会左右摇晃。人类的平衡感也更强,能在奔跑中保持头部稳定。
奔跑的男子
臀大肌,是我们人体最大的一块肌肉,这块肌肉几乎专职用来跑步,走路是用不上的。人体骨骼肌中有丰富的肌糖原,健康的普通人体内贮存的肌糖原也够我们跑马拉松了。
足部设计也比猿类更适合奔跑,人类的脚趾较短,大脚趾与其他脚趾一样生在前方,而不是长在一侧,这在跑步中增大了动力,减小了阻力。
此外,人类演化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减重趋势,即身高变高了,但单位身高的粗壮度却下降了。无论是猩猩等现存猿类,还是南方古猿等古代猿类,都远比现代人粗壮。
大猩猩,显而易见猿类是不适合奔跑的
正因为与这么多的适应性演化(当与猿类作对比,就显得尤为明显),人类才能拥有出色的长跑能力。
为什么人类为长跑而进化?一个合理的解释是为了吃肉,在弓箭类武器发明之前,人类重要的狩猎方式就是把野兽跑死。原始人连续一个多小时追赶猎物,当猎物身体过热而跑不动了,人们就可以赶上猎物将其杀死。现在非洲有些土著居民仍采用这种方式狩猎。
奔跑能力在食腐中也占有重要意义,当兀鹫降落,就意味着那个地方有兽尸。非洲充满着鬣狗、兀鹫、胡狼等多种清道夫,原始人必须尽快赶过去,才能分一杯羹。
最著名的奔跑者,墨西哥印第安人Arnulfo Quimare(右),曾一口气跑了90千米山路
人马马拉松比赛
马是唯一一种与人类比赛过长跑的动物,英国威尔士的兰尔提德-韦尔斯小镇每年都举办人马马拉松比赛。比赛自1980年至今已经举办了40届了,人只赢了两次,2004年和2007年。人的最好成绩是两小时零五分,而马的最好成绩是一小时二十分。
人马马拉松比赛
但人马马拉松的赛程比官方马拉松短7千米,只有35千米,而且赛道比较崎岖,这对马比较有利。但马要载着骑手而人没有任何负重,这点对人有利。因此人和马都没有发挥出最高水平。
考虑到马在80分钟内跑完了35千米山路,它在两小时内跑完马拉松是很有希望的。不过,英国纬度比较高,这点对马大大有利,因为马的散热能力远不如人。人跑赢马的两次都发生在天气很炎热的情况下。
人马马拉松比赛成绩统计
动物的耐力
自然界中,多数跑得快的动物耐力都不怎么样。现存跑得最快的动物是猎豹,速度比最快的短跑运动员快三倍。但它身体散热效率非常差,奔跑中产生的热量只有10%能散出去,因此它只能短距离冲刺,一旦身体过热(体温超过40℃)就没法再跑了。
作为耐力狩猎的爱好者,犬科动物散热效率远高于猫科(可达80%左右)。有学者观察到,一只两岁半的年轻母狼追了一头白斑鹿130分钟,跑了21千米的路程。虽然狼和鹿都没有全速跑,但狼想吃肉、鹿想活命,因此这个例子还是能说明一定问题的。此例中狼和鹿的速度只相当于人类马拉松记录的一半,但考虑到野外道路远比马拉松跑道崎岖,也是很不容易的。
此外,一只13岁的老狼用了7分钟追上了一只兔子,之后它气喘吁吁地休息了22分钟,才将兔子埋起来,然后又睡了40分钟的觉。一只周岁大的年轻母狼花3分钟抓住了一只兔子,之后休息了11分钟才将兔子吃掉。
狼追逐鹿
总而言之,与人类相比,浑身长毛的野生哺乳动物在奔跑中散热是一大难题,天气越热,人类的长跑优势越明显。前述几个狼耐力观察记录都发生在北极圈附近。
一些人喜欢举塞伦盖蒂大迁徙的例子,当地角马、斑马和汤氏蹬羚虽然每年迁徙要走1000~2000千米的路程,但它们走走停停,平均时速并不快(只有1千米/小时左右),而且它们边吃边走,还能沿途补充营养。历史上,人类行军也曾完成过比这个更高难度的。
最有希望跑赢马拉松的动物
有趣的是,我查阅资料后发现,最有希望赢得马拉松比赛的居然不是哺乳动物,而是不会飞的大鸟——鸵鸟。鸵鸟也具有两足动物能耗低的优势,而且相对人类,它有以下几个特征更适合奔跑。
鸵鸟和人类腿部构造对比,我们目测的对应结构(绿线)与解剖学揭示的真实对应结构(红线)很不一样
首先是大长腿。鸵鸟腿部构造与我们人类的不太一样,我们看到的鸵鸟大长腿实际是它的脚,看起来像膝盖的部位其实是脚踝,而它的腿尤其是大腿很大程度上被羽毛盖住了,它只用脚趾走路(即趾行性)。
鸵鸟的腿部比例,很大程度上加长了小腿和脚的长度,而缩短了大腿长度,这大大加大了步幅。鸵鸟在奔跑时步幅可达5米。
我们注意到,鸵鸟站立时腿部不像我们人类那么挺直,大腿和小腿成90°夹角,大腿向前弯曲,小腿向后弯曲。这个姿势很像短跑运动员预备跑时的蹲伏姿势,能在起步时获取最大的加速度。但是,人类只有在起步时能把自己摆成这种姿势,而鸵鸟每跑一步就自动回到这种姿势,每一步都能获取额外的加速度。
短跑运动员的起跑姿势,鸵鸟日常就是这种姿势的
与人类的跖行性(整个脚掌着地)相比,鸵鸟的趾行性减小了跑步时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小了摩擦力,节省了体力。
此外,与人类灵活的腿部关节(想想芭蕾舞演员)相比,鸵鸟的腿部关节相当僵硬,几乎就只能做前后运动。这样,在跑步时鸵鸟的肌肉力量只用来提供动力就可以了,而不用额外费力阻止关节侧向移动。
正因为有上述适应性特征,鸵鸟的冲刺速度远远快于人类,可达72千米/小时。
鸵鸟虽没有人类那样发达的汗腺,但鸟类特有的双重呼吸使其散热效率明显高于同样依靠呼吸散热的哺乳动物。
奔跑的鸵鸟
关于鸵鸟长跑表现的资料是比较缺乏的。毕业于海德堡大学生物学专业、后在动物园中从事鸵鸟研究的学者Nina Schaller,在一篇科普文章中称,鸵鸟只需用40分钟就能跑完马拉松;维基百科中说鸵鸟可以保持48千米的时速跑半个小时。上述数据都未给出实验证据,似乎有点夸张。不过鸵鸟确实很有可能在马拉松比赛中胜过人类。
总而言之,关于野生动物长跑能力的实验数据非常缺乏,现有的理论研究也不足以将这个问题定论,本文仅供抛砖引玉。影响耐力跑的因素挺多的,包括天气状况,地面状况,能不能补水,能不能休息,等等。
非洲布须曼人,耐力狩猎的实践者,现在更喜欢用毒箭狩猎
可以肯定的是,人类由于出色的散热系统,是耐力跑的佼佼者之一。特别是在天热、地面平坦的情况下,人类耐力跑的优势将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7、人体在运动起杠杆作用的应是()A.皮肤B.韧带C.骨骼D.肌
人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由于骨骼肌收缩,并且牵引了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而完成的.因此,由骨、骨连接(如关节)和骨骼肌组成了人体的运动系统.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也有说枢纽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因此,选项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大骨头汤怎么熬 里面都放什么佐料
1.泡骨头
骨头买回来,要用温水洗净,因为油脂在冷水里是洗不掉的。然后用水浸泡,清水会变红,然后换水。换两次差不多水的颜色就很淡了。
2.焯水清洗也有讲究
很多人会说,焯水有什么讲究,清洗更没什么讲究了。根据经验,肉类焯水可以热水下锅,但是骨头类牛肉类,鸭子,内脏等血腥比较重的都冷水下锅,加几片姜,几粒花椒,一起煮开后清洗(温热水清洗),直接加冷水,脏东西还是会附着在骨头上洗不下来。
3.煮汤
骨头汤加几片姜,1个香葱结,2茶匙白醋。相关精彩阅读:骨头汤这样做更有营养
4.撇沫
汤一定要打乏,也就是彻底撇净血沫,只要是荤汤,鸡鸭鱼肉,血沫撇干净汤才干净清澈。如果只是把食材丢进去不管了。汤里面的血沫还在汤里,汤的味道肯定比撇净了血沫的差很多。
5.时间
有的人说骨头汤一个半小时以后营养就损失了,这没有科学依据。一般煲汤2-3小时,汤汁浓郁奶白。做底煮面或者拨面鱼等,超级好吃。随便丢点食材都能成就一碗美味。
值得说明的是:水要一次加足,撇沫的时候会撇去一部分水,大约1碗,然后煲汤的过程虽然要小火,但是也得微微沸腾,电磁炉900瓦。煤气灶内圈最大火。想要熬白骨头汤,最好不要用紫砂锅和电炖锅。相关精彩阅读:骨头汤怎么熬制?推荐2种熬制方法
将骨头汤熬白的技巧
1.注意想烫熬白,既要就要保持锅内高温。避免老是去揭开锅盖看,让热气散走。
2.不要担心锅内水烧干而不停的加水,实在想加,另外烧开水加入,不要直接加冷水。如果觉得火太大,宁可改成中火,也避免不停加水。
3.熬汤时,千万不要忘记而去做别的事情了。
4.熬汤是不要加盐,盐味这些等喝汤时再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