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韧带 > 膀胱韧带

膀胱韧带

发布时间:2020-10-27 13:38:18

1、膀胱在什么位置

女性膀胱位置:骨盆内子宫后直肠前。男性膀胱位置:位于小骨盆前方,前方有耻骨,位于男性的精囊后壶腹部。

膀胱内面被覆盖粘膜,当膀胱壁收缩时,粘膜聚集成皱襞称膀胱襞。而在膀胱底内面,有一个三角形的区域,位于左、右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之间,此处膀胱粘膜与肌层紧密相连,缺少粘膜下层组织,无论膀胱扩张或者收缩,始终保持平滑,称为膀胱三角。



(1)膀胱韧带扩展资料

保护膀胱注意事项:

1、要及时补充水分。对于膀胱有问题的人来说,饮水充足非常重要。有人为避免内急时找不到厕所,会控制饮水量。然而,喝水少会导致尿液变浓,刺激膀胱内膜,反而使人们在尿量很小的情况下频繁如厕。

2、少吃刺激膀胱的食物。一些食物会刺激膀胱,导致尿频、尿急、尿痛,且每次尿量少,应予以注意。这些食物包括:加工肉类、奶制品(奶酪、酸奶)、番茄以及番茄酱烹制的蔬菜、水果(猕猴桃、柠檬、菠萝)、调味料(辣椒粉、酵母膏)、豆制品、醋、酒、柑橘类果汁、苏打水以及含咖啡因的饮品等。

3、保护肠道菌群。肠道菌群对免疫系统有很大作用,因此对膀胱和尿道健康也很重要。可通过补充益生元和益生菌来促进其健康。此外,减少人工甜味剂摄取量、饮酒以及摄入足够的纤维等也能保护肠道菌群健康。

2、拉开韧带有什么好处

很多地方,现在流传着一句话“筋长1寸,寿延10年”。
抻拉韧带,中医认为,“骨正筋柔,气血自流”,气血通畅,则疼痛能消。因此,拉筋首先表现在祛痛。此外,通过拉筋还可以达到排毒的效果。因为拉筋能打通背部的督脉和膀胱经,而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毒系统,也是抵御风寒的重要屏障,膀胱经通畅,则风寒难以入侵;内毒能随时排出,则肥胖、便秘、粉刺、色斑等症状自然减缓。
拉筋法操作很简单,在办公室或家里都能随时进行。
但需要提醒的是,凡有高血压、心脏病、骨质疏松等症及长期体弱的患者,一定要先请示医生,是否适合做这类拉筋。因为有筋缩的人在拉筋时一定会痛,忍受疼痛时会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有骨质疏松的患者拉筋时容易发生骨折、骨裂;体弱者也可能因疼痛而晕厥,所以一定要避免意外情况发生。老人、病人都不宜操之过急。
如果在拉筋时出现抽筋现象,说明拉伸力度过大,应立即停下来,以后再拉筋时也应减小拉伸的力度。如果拉筋后出现局部疼痛,影响正常运动,可能是肌腱或韧带拉伤,应暂停拉筋,症状3日后仍不缓解或变得更严重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另外,有人担心韧带拉长了就不容易长个了,其实这种担心是没必要的。韧带拉伸会增加孩子身体的柔韧性,同时拉伸还能刺激腿部骨质的增长,不仅不会影响长个,还有促进身高增长的作用。

3、身体膀胱经在哪

你好,膀胱主要固定部分为底部、两侧和前面。膀胱底部固定在前列腺和尿道上,而前列腺和尿道则与尿道生殖膈相连;前面有耻骨前列腺韧带固定于前列腺和耻骨后面;侧面由提肛肌反折所组成之侧韧带固定于盆腔边缘。

4、韧带和膀胱哪个既是感受器又是效应器?

膀胱.因为当尿液达到一定量时膀胱就感受到.在发信号给大脑大脑再决定排还是不排.如果排大脑就发信号给膀胱.膀胱接收到(效应)后收缩把尿液排出体外.

5、人的膀胱总是满的吗?

不的满的啊
成年人膀胱位于骨盆内,为一贮存尿液的器官。婴儿膀胱较高,位于腹部,其颈部接近耻骨联合上缘;到20岁左右,由于耻骨扩张,骶骨角色的演变,伴同骨盆的倾斜及深阔,膀胱即逐渐降至骨盆内。
膀胱壁分为四层:即浆膜层、肌肉层、粘膜下层、和粘膜层。
浆膜层为蜂窝脂肪组织,包围着膀胱后上两侧和顶部。
肌肉层:①逼尿肌:逼尿肌为膀胱壁层肌肉的总称,由平滑肌构成。分为三层,内外层为纵行肌,中层为环形肌。环状肌最厚,坚强有力。②膀胱三角区肌:三角区肌是膀胱壁层以外的肌肉组织,起自输尿管纵肌纤维,向内、向下、向前扇状展开。向内伸展部分,和对侧肌彼此联合成为输尿管间嵴,向下向前伸展至后尿道部分,为贝氏(Bell)肌,另有一组左右肌纤维在三角区中心交叉成为三角区底面肌肉。
粘膜层为极薄的一层移行上皮组织,和输尿管及尿道粘膜彼此连贯。粘膜在三角区由于紧密地和下层肌肉连合,所以非常光滑,但在其他区域则具有显著的皱襞,在膀胱充盈时,皱襞即消失。粘膜层有腺组织,特别是在膀胱颈部及三角区。
粘膜下层只存在于三角区以外的区域,具有丰富血管,有弹性的疏松组织,它将粘膜和肌肉层彼此紧连着。
膀胱的固定
膀胱主要固定部分为底部、两侧和前面。
膀胱底部固定在前列腺和尿道上,而前列腺和尿道则与尿道生殖膈相连;前面有耻骨前列腺韧带固定于前列腺和耻骨后面;侧面由提肛肌反折所组成之侧韧带固定于盆腔边缘。
此外,三个假韧带是脐尿管的残余,为一束带状结构,在胚胎时期,它将膀胱和腹壁,在脐孔处连接在一起。膀胱排空,降至耻骨联合时,起一定牵拉作用。
脐尿管近端为管状组织,远端为筋膜结构,并分为三个韧带,中韧带和脐相连,两个侧韧带则与其动脉残支相连。脐尿管为腹膜外游离膀胱时首先遇到的一个障碍组织。
腹膜在盆腔两侧的反折边缘也称为假韧带,对固定膀胱所起的作用不大。
膀胱后,两侧膀胱上动脉蒂为一坚强的纤维组织,有助于固定膀胱底部和两侧。
腹膜自腹壁前面和侧面反折,遮着膀胱前面和两侧壁,后面在男性则向直肠反折,成为直肠膀胱间隙,在女性则向子宫反折,成为子宫直肠窝。腹膜和膀胱顶部有一小块面积紧密粘着,其余部分较易剥离。膀胱空虚时,腹膜下降到耻骨联合处,充盈时随着膀胱上升,使大部分膀胱位于腹膜以外。
耻骨后间隙
耻骨后间隙为膀胱前壁和耻骨后的一个间隙,其中充满了脂肪蜂窝组织和静脉丛,手术后如果引流不畅,常易在这一间隙中引起感染。
狄农维利埃筋膜
狄农维利埃筋膜位于直肠和膀胱,精囊及前列腺之间,上起自腹膜,下则围绕着精囊和前列腺。它分为前后两叶,其间有一个间隙。前叶紧贴着前列腺,也就是前列腺囊的组成部分,后叶实际上是直肠膀胱膈,位于前列腺、精囊之后。做膀胱全切术,分离精囊及前列腺时,如错误地进入直肠和膀胱间隙之后,也就是说进入了狄农维利埃筋膜后叶和直肠之间,就会损伤直肠,引起粪瘘。
膀胱内部
膀胱内部分为三角区、三角后区、颈部、两侧壁及前壁。
三角区为膀胱内较重要的部分,大半膀胱内病变,均发生在这一区域。三角区的界限:两侧输尿管口至膀胱颈之连接线为三角区两侧缘,两输尿管口之间连接线(输尿管间嵴)为三角底线。自膀胱三角底线左右角朝上,朝外处条状隆起组织为粘膜下输尿管。膀胱三角之两侧缘为三角区和膀胱两侧壁之分界线,三角底线以外区域为三角后区,其他部分为膀胱前壁。做膀胱镜检查时必须熟悉这些解剖位置,方能明确病变部位。输尿管口一般为斜行裂隙状,也可能为卵圆形或圆形。若管口过度向中心倾斜,接近平线,则输尿管插管就比较困难,可使用端部弯曲的输尿管导管。
膀胱与其它结构之关系:膀胱最下面与耻骨联合、耻骨后脂肪、前膀胱静脉、及部分膀胱盆筋膜相连。膀胱两侧面和提肛肌,闭孔内肌、壁层盆筋膜、膀胱前列腺静脉丛等组织相连。
在男性,膀胱底部是和直肠间接相连的,中间有精囊,输精管和壶腹及直肠膀胱筋膜,输尿管靠近精囊所在处进入膀胱。在女性,膀胱后面是与子宫膀胱间隙相连,但和子宫体是隔开的。在这一个腹膜间隙下面,膀胱是与子宫颈、前阴道壁直接相连的。在输尿管外侧,膀胱与前层阔韧带相连,子宫体和底位于膀胱之上。
神经支配
自主神经和体干神经皆参与膀胱和尿道的排尿功能。这两个神经系统,均包含着感觉和运动神经。自主神经包括交感和副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前神经节纤维,来自全部胸椎及第一、二、三腰脊髓段,它通过骶前神经即上腹下神经丛,在第五腰椎处分为左右两支腹下神经。这两支神经和腹下神经节接合后,进入膀胱。副交感神经,来自第二、三、四骶脊髓段,连合成为盆神经,供应膀胱及其颈部。体干神经来自第二、三、四骶脊髓段,以外阴神经为代表,其分支分别支配膀胱、前列腺、会阴、及尿道外括约肌;在女性则支配膀胱、尿道、及阴道。
副交感神经为运动神经,起排尿作用。体干神经主要作用为控制尿道外括约肌的收缩。交感神经为感觉神经,和逼尿神经的运动无关,不起排尿作用。
血液供应
膀胱的主要血液供应来自骼内动脉前支之膀胱上下动脉。膀胱上动脉供应上侧壁,下动脉供应底部、前列腺及上1/3尿道。次要的为痔中、闭孔、及阴部内动脉等。在女性,除膀胱动脉以外,尚有阴道及子宫动脉供应膀胱。
膀胱静脉:膀胱静脉网状分布于膀胱壁层,其主干走向膀胱底部静脉丛,在男性与膀胱及前列腺之间的静脉丛相汇合。

膀胱的生理学
膀胱平滑肌、膀胱括约肌及尿道括约肌与排尿动作有关。
平滑肌不同于横纹肌,横纹肌由体干神经支配,具有明显的运动神经纤维。平滑肌由自主神经系统双重神经支配,但未发现有真正的运动神经存在。平滑肌的收缩比较迟钝,但能持久,同时在神经切断以后,并不长期丧失它的紧张性。膀胱平滑肌的收缩是由尿液膨胀刺激引起的。
紧张性和收缩性是膀胱逼尿肌本身赋有的特性。这种特性可能是由于肌球蛋白在肌肉中活动的影响,也可能是血液中化学物质因素所造成。一般认为膀胱逼尿肌和膀胱颈部运动神经的作用是由副交感神经支配的。

正常排尿是一种受意识控制的神经性反射活动。当尿量达到300~400毫升,膀胱内压升至60~70厘米水柱左右时,逼尿肌受到膨胀刺激,发生阵发性收缩。膨胀刺激的冲动,对平滑肌加强以后,排尿感觉由副交感神经感觉纤维,反映到脊髓反射弧,再由薄神经束传导到大脑中枢,随后高级排尿中心,将运动冲动,由降皮质调节束,通过盆神经、副交感神经输出纤维,到达膀胱,使膀胱逼尿肌收缩。排尿开始中间有一个潜伏期,当逼尿肌收缩时,所有膀胱各肌层,除基底圈外,均同时活动,但基底圈紧张性的收缩,仍能维持底盘扁平的形状。因此,膀胱颈仍然是关闭着的。在这一潜伏期间,内外纵肌层的收缩,对三角区肌的牵拉,使底盘开放,开始排尿。待膀胱近乎排空,仍有少量残余尿时,尿道旁横纹肌的收缩能打开底盘,使膀胱有哪些主要解剖结构及功能?
膀胱是一个中空性肌囊,可分为底、体及颈3部分。膀胱颈为膀胱底部下端与尿道连接处。输尿管与膀胱连接处的纵形肌纤维进入膀胱后呈扇形散开,构成膀胱三角。三角区内有3个开口,即两个输尿管开口和一个尿道内口。男性膀胱位于直肠、精囊和输尿管的前方,下与前列腺邻接;女性膀胱位于子宫的前下方和阴道上部的前方。膀胱组织结构也和肾盏、肾盂一样分为3层。膀胱肌肉活动受神经系统的支配与控制。膀胱三角区是炎症、结核及肿瘤的好发部位。
膀胱的生理功能是储存尿液和周期性排尿。在正常情况下,大脑皮层对脊髓排尿中枢起到制约作用,膀胱逼尿肌处于持续的轻度收缩状态,使膀胱内压经常保持在10cmH2O以下,即使当膀胱内尿量增加时,由于膀胱具有较大的伸展性,其容积能随尿量的增多而增大,其内压也无多大变化。当尿量增加到400~500mL时,膀胱内压便超过10cmH2O并明显升高,这时膀胱壁的牵张感受器受刺激而兴奋,神经冲动传入大脑皮层排尿反射中枢,产生排尿欲。如果条件许可排尿,则冲动传出,引起逼尿肌收缩、内括约肌松弛,尿液进入后尿道,并刺激后尿道的感受器,进一步加强其活动,并反射性地使外括约肌开放,尿液就在强大的膀胱内压下被排出。尿液对尿道的刺激还可进一步使排尿反射活动一再加强,直至排完为止。如果条件不许可或不去进行排尿,则膀胱内尿量继续增多,当达到700mL时,膀胱内压也增到35cmH2O,此时逼尿肌出现节律性收缩,排尿欲明显增大,不过,此时还可由意志控制得住。如果等到膀胱内压达到70cmH2O以上时,便会出现明显痛感以致不得不去排尿。
此外,膀胱内容量与排尿感觉之间的关系还受精神因素和下尿路病变的影响。由于排尿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意识的控制,在膀胱充盈不足时也能完成排尿动作,因此,在精神紧张时,通常有人表现为尿意频繁。正常人在每次排尿后,膀胱内并非完全空虚,一般还有少量尿液残留,称为残留尿。正常成人的残留尿量约10~15毫升。残留尿量的多少与膀胱功能有着密切关系。老年人残留尿量通常有所增加。残留尿量的增加是导致下尿路感染的常见原因之一。 尿液排空。

与膀胱韧带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