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棘上韧带炎
棘上韧带炎是多发的软组织疾病,门诊上经常见到。首先你应该放心他是完全不可能从棘突上剥离下来的。这个病也比较容易治愈。在生理上因为腰三棘突比较长所以棘上韧带炎多发于腰三棘突。是由于长时间的活动牵拉,而产生的一种无菌性的炎症。通常疼痛比较剧烈,休息后缓解,活动后加重。
治疗方面可以适当热敷,中医活血止痛的膏药外用。注意休息。疼痛剧烈的可以局部封闭治疗。不要太担心这个病不是很难治愈。也不会引起什么严重的后果。只要坚持治疗注意休息,很快就会好的。
2、棘突韧带炎有什么治疗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
棘突韧带炎是指棘上韧带炎和棘间韧带炎,临床上很难完全分开,常并成为棘突韧带炎,治疗主要通过保守治疗,很少手术治疗,卧床休息及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减少弯腰是基本治疗,可以同时口服消炎止痛药物如扶他林片、芬必得片、乐松片、安康信片、西乐葆片等等,外用膏药或外用涂抹剂型,还可配合局部理疗,效果往往能够很好。
3、求棘间韧带炎的症状及如何治疗方法? 谢谢
不是
棘间韧带劳损:棘间韧带位于相邻的棘突之间,分为三层,以中间层为主,左右各一层。中间层的背侧部分最强,呈三角形与棘上韧带融合。棘间韧带与脊柱的稳定性有关。疼痛在棘突间是棘间韧带劳损的主要症状。好发部位为腰5和骶1间,其次腰4与腰5之间。弯腰活动受限,肌痉挛少见。休息后疼痛好转,劳累可使疼痛加重。
4、棘上韧带和椎体的前纵韧带在脊柱的运动中有什么作用?
系上韧带和椎体的前纵韧带在脊柱的运动中有强烈很大的作用。
5、什么叫胸椎棘间韧带炎求解
建议:脊椎骨各棘突之间有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使其相互连接 。棘上韧带位于浅层,棘间韧带位于深层。在胸椎或腰椎,由于慢性劳损等原因,棘上韧带可以出现炎症反应,以至于部分地从棘突上剥脱或者分离,病人可以有局部的固定性疼痛和压痛,这种情况称为棘上韧带炎,棘上韧带炎常常发生在胸腰交界部位。
6、棘上韧带炎
棘上韧带炎是多发的软组织疾病,门诊上经常见到。首先你应该放心他是完全不可能从棘突上剥离下来的。这个病也比较容易治愈。在生理上因为腰三棘突比较长所以棘上韧带炎多发于腰三棘突。是由于长时间的活动牵拉而产生的一种无菌性的炎症。通常疼痛比较剧烈,休息后缓解,活动后加重。治疗方面可以适当热敷,中医活血止痛的膏药外用。注意休息。疼痛剧烈的可以局部封闭治疗。不要太担心这个病不是很难治愈。也不会引起什么严重的后果。只要坚持治疗注意休息,很快就会好的。
7、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是指那个部位
棘上韧带位于浅层,棘间韧带位于深层。在胸椎或腰椎,棘间韧带位于相邻的两个棘突之间的较深处,其薄而无力,不如棘上韧带坚韧。腰1~腰3的棘间韧带分为前部、前中部、中部和后中部四部分,腰4~腰5和腰5~骶1的棘间韧带只有前、中、后三部分,各部分相互交叉排列。棘间韧带有腰神经后支分布,和棘上韧带起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8、求“棘间韧带炎”的详细介绍
脊椎骨各棘突之间有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使其相互连接,棘上韧带位于浅层,棘间韧带位于深层。由于慢性劳损等原因,韧带可以出现炎症反应,病人可以有局部的固定性疼痛和压痛。
长期埋头弯腰工作的办公室一族,长期固定姿势的坐位工作,不注意定时改变腰部的姿势,易于使腰背部的韧带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而导致慢性劳损性损伤,成为棘间韧带炎。
棘间韧带炎是长期慢性腰痛的常见原因,劳累或者受凉后腰痛加重,弯腰时腰痛加重,休息后症状可以缓解。在治疗上,出现腰痛症状后应适当休息,注意劳逸结合,尽可能避免过度弯腰动作。由于棘上韧带炎病变部位局限,有局部的压痛点,采用局部封闭治疗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另外,还可辅以局部外用消炎止痛膏药或者擦剂,同时使用局部理疗和口服消炎止痛药也有效果,本病无须手术。
9、棘上棘间韧带损伤如何治疗?能不能痊愈?
棘间韧带位于相邻的两个棘突之间的较深处,其薄而无力,不如棘上韧带坚韧。腰1~腰3的棘间韧带分为前部、前中部、中部和后中部四部分,腰4~腰5和腰5~骶1的棘间韧带只有前、中、后三部分,各部分相互交叉排列。棘间韧带有腰神经后支分布,和棘上韧带起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腰背部的屈、伸动作常使棘突分开和挤压,造成棘间韧带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磨擦、牵拉和挤压,日久可引起其变性。在此基础上,一旦加上外伤的因素,该韧带有可能发生松弛、破裂、穿孔,造成棘间韧带损伤。且棘上韧带在腰骶部多缺如,因此,在极度弯腰时,该处棘间韧带所受拉力更大;当在膝关节伸直位弯腰时,骨盆被固定在旋后位,棘间韧带受到高度牵拉,都是棘间韧带损伤好发在腰骶部的原因。在腰4以上的棘间韧带损伤,特别是断裂,多合并棘上韧带同时断裂。
棘间韧带损伤的主要临床表现有明显的外伤史,外伤后即感腰痛,疼痛及压痛位置在两棘突之间的正中处,重压则疼痛加剧。劳累后及弯腰时,可使疼痛加重,休息后疼痛可暂时缓解,奴夫卡因局部痛点封闭后疼痛暂时缓解,待药性消失后压痛如前。腰部前屈功能受限。痛点封闭后拍腰椎前屈状态下侧位片可显示棘突间隙增宽,腰棘间韧带造影可发现部分断裂、完全断裂、松弛或发生穿孔。腰棘间韧带造影虽有一定参考价值,但有病变而造影正常的可高达70%。
治疗方法
1 针刀治疗
患者俯卧,确定棘突间病变处,用龙胆紫标记。皮肤常规消毒,用4号针刀,按四步进针法操作。刀口线与脊柱纵轴平行刺入,深度3cm~4cm,纵行切开剥离,然后将针体向上、下倾斜在上棘突的下缘和下棘突的上缘沿棘突矢状面纵行切开剥离1刀~2刀。出针刀,加拔火罐,出血2ml~20ml,取罐后敷创可贴。腰椎微小移位者,行腰部斜扳手法复正。5~6天治疗1次,最多治疗2次。
2 针刺治疗
主穴为阿是穴(棘突间压痛点),配腰俞穴。患者俯卧,用2.0寸毫针,先在病变棘突间直刺一针,再在两侧旁开1寸处分别向正中方向斜刺一针,深约1.5寸,腰俞穴向上横刺1寸~1.5寸。提插捻转得气后接G6805治疗仪,高频连续波和疏密波交替作用。从针刀治疗后的第2天开始针刺治疗,1次/d,5次为1个疗程,休息2天后进行第2个疗程。
治疗结果
治愈(疼痛消失,腰部活动正常,随访1年无复发)114例;显效(症状基本消失,劳累受凉后有不适感,或经治愈后1年内复发)22例,有效(症状减轻,劳累后又发作,再经治疗可缓解)6例;无效(经治1个疗程后症状无减轻)。治疗次数最少者1次,最多者2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