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韧带 > 眼睛悬韧带由什么组成

眼睛悬韧带由什么组成

发布时间:2020-03-26 22:52:05

1、眼睛各结构的功能

眼球包括眼球壁、眼内腔和内容物、神经、血管等组织。

1、眼球壁:眼球外层起维持眼球形状和保护眼内组织的作用。

2、眼泪腔:房水由睫状突产生,有营养角膜、晶体及玻璃体,维持眼压的作用。

3、视路:从视网膜接受视信息到大脑视皮层形成视觉的整个神经冲动传递的径路。

4、眼副器:主要功能是保护眼球,由于经常瞬目,故可使泪液润湿眼球表面,使角膜保持光泽,并可清洁结膜囊内灰尘及细菌。

(1)眼睛悬韧带由什么组成扩展资料:

眼睛成像原理:

眼睛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屈光)来改变晶状体焦距获得倒立的、缩小的实像。眼睛所能看到的最远的点叫调节远点,正视眼所能看到的远点在极远处;眼睛所能看到的最近的点叫调节近点,两点之间称为调节范围。正常眼睛的近点在距离眼睛约10厘米处。

明视距离:

近视眼的明视距离一般为10厘米左右,(明视距离指人眼看书时间长而不疲劳的距离),正视眼的明视距离为25厘米左右,人眼在这一距离看书不易疲劳。

2、系统解剖学---眼

角膜和巩膜都市眼球的外膜,只是角膜占据了前面的一部分,两者合起来是全部的外膜,你圈出来的是眼前房。

3、眼睛的结构及功能

眼睛是人类感观中最重要的器官,大脑中大约有80%的知识和记忆都是通过眼睛获取的。读书认字、看图赏画、看人物、欣赏美景等都要用到眼睛。眼睛能辨别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光线,再将这些视觉、形象转变成神经信号,传送给大脑。由于视觉对人如此重要,所以每个人每隔一两年都应检查一次视力。眼睛是人的视觉器官,由眼球和眼的附属器官组成,主要部分是眼球。眼球壁主要分为外、中、内三层。外层由角膜、巩膜组成。前1/6为透明的角膜,其余5/6为白色的巩膜,俗称“眼白”。眼球外层起维持眼球形状和保护眼内组织的作用。角膜是接受信息的最前哨入口。角膜是眼球前部的透明部分,光线经此射入眼球。角膜稍呈椭圆形,略向前突。横径为11.5—12mm,垂直径约10.5—11mm。周边厚约1mm,中央为0.6mm。角膜前的一层泪液膜有防止角膜干燥、保持角膜平滑和光学特性的作用。角膜含丰富的神经,感觉敏锐。因此角膜除了是光线进入眼内和折射成像的主要结构外,也起保护作用,并是测定人体知觉的重要部位。巩膜为致密的胶原纤维结构,不透明,呈乳白色,质地坚韧。中层又称葡萄膜,色素膜,具有丰富的色素和血管,包括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三部分。虹膜:呈环圆形,在葡萄膜的最前部分,位于晶体前,有辐射状皱褶称纹理,表面含不平的隐窝。不同种族人的虹膜颜色不同。中央有一2.5-4mm的圆孔,称瞳孔。睫状体前接虹膜根部,后接脉络膜,外侧为巩膜,内侧则通过悬韧带与晶体赤道部相连。脉络膜位于巩膜和视网膜之间。脉络膜的血循环营养视网膜外层,其含有的丰富色素起遮光暗房作用。内层为视网膜,是一层透明的膜,也是视觉形成的神经信息传递的第一站。具有很精细的网络结构及丰富的代谢和生理功能。视网膜的视轴正对终点为黄斑中心凹。黄斑区是视网膜上视觉最敏锐的特殊区域,直径约1-3mm,其中央为一小凹,即中心凹。黄斑鼻侧约3mm处有一直径为1.5mm的淡红色区,为视盘,亦称视乳头,是视网膜上视觉纤维汇集向视觉中枢传递的出眼球部位,无感光细胞,故视野上呈现为固有的暗区,称生理盲点。
眼内腔和内容物
眼内腔包括前房、后房和玻璃体腔。眼内容物包括房水、晶体和玻璃体。三者均透明,与角膜一起共称为屈光介质。
房水由睫状突产生,有营养角膜、晶体及玻璃体,维持眼压的作用。晶体为富有弹性的透明体,形如双凸透镜,位于虹膜、瞳孔之后、玻璃体之前。玻璃体为透明的胶质体,充满眼球后4/5的空腔内。主要成分为水。玻璃体有屈光作用,也起支撑视网膜的作用。
视神经、视路
视神经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视网膜所得到的视觉信息,经视神经传送到大脑。视路是指从视网膜接受视信息到大脑视皮层形成视觉的整个神经冲动传递的径路。
眼附属器
眼附属器包括眼睑、结膜、泪器、眼外肌和眼眶。眼睑分上睑和下睑,居眼眶前口,覆盖眼球前面。上睑以眉为界,下睑与颜面皮肤相连。上下睑间的裂隙称睑裂。两睑相联接处,分别称为内眦及外眦。内眦处有肉状隆起称为泪阜。上下睑缘的内侧各有一有孔的乳头状突起,称泪点,为泪小管的开口。生理功能:主要功能是保护眼球,由于经常瞬目,故可使泪液润湿眼球表面,使角膜保持光泽,并可清洁结膜囊内灰尘及细菌。
结膜是一层薄而透明的粘膜,覆盖在眼睑后面和眼球前面。按解剖部位可分为睑结膜、球结膜和穹隆结膜三部分。由结膜形成的囊状间隙称为结膜囊。
泪器包括分泌泪液的泪腺和排泄泪液的泪道。
眼外肌共有6条,司眼球的运动。4条直肌是: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和外直肌。2条斜肌是:上斜肌和下斜肌。
眼眶是由额骨、蝶骨、筛骨、腭骨、泪骨、上颌骨和颧骨7块颅骨构成,呈稍向内,向上倾斜,四边锥形的骨窝,其口向前,尖朝后,有上下内外四壁。成人眶深4~5cm。眶内除眼球、眼外肌、血管、神经、泪腺和筋膜外,各组织之间充满脂肪,起软垫作用。

4、眼的结构

简介
眼睛是人和动物的视觉器官,由眼球和眼的附属器官组成,主要部分是眼球。 眼睛结构图
人眼是望远镜放大倍数的基准,就是说放大倍数是1,口径就是人眼瞳孔的大小,它随着光照强度的变化而变化,一般在2到7毫米之间波动。 眼睛是人类感观中最重要的器官,大脑中大约有80%的知识和记忆都是通过眼睛获取的。读书认字、看图赏画、看人物、欣赏美景等都要用到眼睛。眼睛能辨别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光线,再将这些视觉、形象转变成神经信号,传送给大脑。由于视觉对人如此重要,所以每个人每隔一两年都应检查一次视力。
编辑本段器官部位
人的眼睛近似球形,位于眼眶内。正常成年人其前后径平均为24mm,垂直径平均23mm。最前端突出于眶外12~14mm,受眼睑保护。眼球包括眼球壁、眼内腔和内容物、神经、血管等组织。
编辑本段器官结构
眼球壁主要分为外、中、内三层。外层由角膜、巩膜组成。前1/6为透明的角膜,其余5/6为白色的巩膜,俗称“眼白”。眼球外层起维持眼球形状和保护眼内组织的作用。角膜是接受信息的最前哨入口。角膜是眼球前部的透明部分,光线经此射入眼球。角膜稍呈椭圆形,略向前突。横径为11.5~12mm,垂直径约10.5~11mm。周边厚约1mm,中央为0.6mm。角膜前的一层泪液膜有防止角膜干燥、保持角膜平滑和光学特性的作用。角膜含丰富的神经,感觉敏锐。因此角膜除了是光线进入眼内和折射成像的主要结构外,也起保护作用,并是测定人体知觉的重要部位。巩膜为致密的胶原纤维结构,不透明,呈乳白色,质地坚韧。中层又称葡萄膜,色素膜,具有丰富的色素和血管,包括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三部分。虹膜:呈环圆形,在葡萄膜的最前部分,位于晶体前,有辐射状皱褶称纹理,表面含不平的隐窝。不同种族人的虹膜颜色不同。中央有一2.5~4mm的圆孔,称瞳孔。睫状体前接虹膜根部,后接脉络膜,外侧为巩膜,内侧则通过悬韧带与晶体赤道部相连。脉络膜位于巩膜和视网膜之间。脉络膜的血循环营养视网膜外层,其含有的丰富色素起遮光暗房作用。内层为视网膜,是一层透明的膜,也是视觉形成的神经信息传递的第一站。具有很精细的网络结构及丰富的代谢和生理功能。视网膜的视轴正对终点为黄斑中心凹。黄斑区是视网膜上视觉最敏锐的特殊区域,直径约1~3mm,其中央为一小凹,即中心凹。黄斑鼻侧约3mm处有一直径为1.5mm的淡红色区,为视盘,亦称视乳头,是视网膜上视觉纤维汇集向视觉中枢传递的出眼球部位,无感光细胞,故视野上呈现为固有的暗区,称生理盲点。 眼内腔和内容物 眼内腔包括前房、后房和玻璃体腔。眼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三者均透明,与角膜一起共称为屈光介质。 房水由睫状突产生,有营养角膜、晶体及玻璃体,维持眼压的作用。晶状体为富有弹性的透明体,形如双凸透镜,位于虹膜、瞳孔之后、玻璃体之前。玻璃体为透明的胶质体,充满眼球后4/5的空腔内。主要成分为水。玻璃体有屈光作用,也起支撑视网膜的作用。 视神经、视路 视神经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视网膜所得到的视觉信息,经视神经传送到大脑。视路是指从视网膜接受视信息到大脑视皮层形成视觉的整个神经冲动传递的径路。 眼副器 眼副器包括眼睑、结膜、泪器、眼球外肌和眶脂体与眶筋膜。 眼睑分上睑和下睑,居眼眶前口,覆盖眼球前面。上睑以眉为界,下睑与颜面皮肤相连。上下睑间的裂隙称睑裂。两睑相联接处,分别称为内眦及外眦。内眦处有肉状隆起称为泪阜。上下睑缘的内侧各有一有孔的乳头状突起,称泪点,为泪小管的开口。生理功能:主要功能是保护眼球,由于经常瞬目,故可使泪液润湿眼球表面,使角膜保持光泽,并可清洁结膜囊内灰尘及细菌。 结膜是一层薄而透明的粘膜,覆盖在眼睑后面和眼球前面。按解剖部位可分为睑结膜、球结膜和穹隆结膜三部分。由结膜形成的囊状间隙称为结膜囊。 泪器包括分泌泪液的泪腺和排泄泪液的泪道。泪道包括:泪点、泪小管、泪囊、鼻泪管。 眼外肌共有6条,使眼球运动。4条直肌是: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和外直肌。2条斜肌是:上斜肌和下斜肌。上提上睑:上睑提肌和Müler肌。 眼眶是由额骨、蝶骨、筛骨、腭骨、泪骨、上颌骨和颧骨7块颅骨构成,呈稍向内,向上倾斜,四边锥形的骨窝,其口向前,尖朝后,有上下内外四壁。成人眶深4~5cm。眶内除眼球、眼外肌、血管、神经、泪腺和筋膜外,各组织之间充满脂肪,起软垫作用。
编辑本段人类的“眼睛”是进化了的“复眼”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复眼”只是“昆虫”等的专利,人的眼睛是“单眼”/“摄像头眼”。
●因为像“蜻蜓”、“苍蝇”的“眼睛”在显微镜下,是由很多个“独立眼睛”构成的一个“整体眼睛”,每个“独立眼”都发挥着一个“眼睛”的“功能”。而我们人类的眼睛在“显微镜”下是一个像“单孔摄像头”的“眼睛”,所以人们就将我们的“眼睛”说成是“摄像头眼”。 ●然而当您做完以下的实验,您即将改变以前的看法。我们拿一根不细不粗的线,如耳机线。然后闭上一只眼睛,将耳机线凑到“眼前”,这时候,你将会发现,你是可以“透过”耳机线,看到“后面”的东西的,而且就算是它编成了“网状”,我们也依然能够透过它,看到背后的东西。然而“摄像头”是不行的,会被“挡住”的。那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这个原理和我们用“两只眼睛”看东西时,可以“透”过手指,看到背后东西的“原理”是一样的,就是一只眼睛看到的,补偿了,另一只眼睛没有看到的。那么也就是说:我们的每一颗“眼睛”里的所有“视觉细胞”都是起了“单颗眼睛”的作用,从而互相“补偿”视觉。 ●那么为什么以前人们都没有发现呢?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1.我们的眼睛直观的看,太像“单孔摄像头”了,根本就看不出是由千万只单眼组成的。2.由于人们总是在“学习”别人的知识,也就很难想到要去“检验”这些东西的“正确性”。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这个“实验”很难想到要去做。 ●这样一来,也就是我们“眼睛”都是高级的“复眼”。那么为什么“复眼”会进化成这样子呢?因为这样子,可以“统一”和“随意”的调整“焦距”和“方向”。 ●这点应用到一些“机械设备”或“机器人眼睛”上,也将实现把物体“隐形”的功能。 【眼睛的进化】 眼睛或许是最突出的一个功能强化的例子。达尔文曾经无法解释眼睛这种完美地器官是怎么可能逐渐进化的。通过对生物形态的比较研究,找到了答案。在眼睛产生过程中,最简单最 软体动物眼睛进化阶段
原始的阶段是表皮出现一个感光点。从一开始,这种感光点就具备了选择优势,而且任何有助于提高这一感光点功能的其他表现型改变都受到了选择的支持。这其中包括感光点周围色素的沉积,而且色素的加厚还会导致晶状体、动眼肌及其他一些附属结构的发育,当然最重要的是,类似视网膜的感光神经组织的发育。 在动物序列中至少40次独立地发展出类似眼睛的感光器官,并且仍然可以在现存各种分类群的物种中找到从感光点到脊椎动物、头足动物和昆虫这些动物的复杂眼睛的所有进化阶段(右图,软体动物眼睛的进化阶段,从左往右依次是a色素点b简单的色素杯c在鲍鱼中发现的简单的感光杯d海洋蜗牛和章鱼的具有复杂晶状体的眼睛)。这些进化阶段包括一系列过渡阶段。过去人们一直认为进化树上的40个分支中眼睛的起源是一种独立的趋同进化。现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表明这种观点并不完全正确。最近发现,有一种调节基因(叫做Pax6)似乎在控制着进化树上多数分支的眼睛发育。 【我们“眼睛”让物体“隐形”还有绝招】
除了人类"复眼"(请查阅前面的资料)可以使小物体变得"隐形"外,我们的“眼睛”要使物体变得“隐形”还有两种方法: ①:比如,我们的手指放在书上,遮住了文字,但一旦我们“快速,来回移动手指”,手指即将变得“隐形”。如果是摄像机,每一个”静止的画面”必然都是有东西“遮住”文字的。当然这时候我们通过“摄像机”看到的动画中,我们的手指也是“隐形”的。为什么呢?我们的“眼睛”看东西是会有“图像缓冲”的,也就是说:前一秒左右的“图像”会留在我们眼睛里一段时间,而这些图像,就刚好可以用来“补偿”后来“看不到”的图像了。 ②在大红透明胶片下的淡红色文字会“隐形”。这也许跟“光线”的反射更有关系了,因为这时候,那些淡红色文字都反射不出光了。
编辑本段为什么“视觉神经”要连接到脑后

为什么“人”的“视觉主要大脑功能区”是在大脑的最“后面”,而不直接在前端? ●因为,“视觉”信息是“比较丰富”和“实用”的信息。这样的“形状”就可以使“大脑各部分”都最“快速”、“广泛”的得到“视觉信息”从而进行“知觉活动”。
编辑本段我们“眼睛”注视物体时的神秘现象

编辑本段①

●当我们“注视”一个“物体”,而人却在“运动”时,这个“物体”和它的“背景”在我们“眼睛”的运动是“不同”的。如:我们“注视”面前的一个“物体”,并把身体往下“蹲”,您将会发现,那个“物体”会微微的向上移动,但几乎是“静止”的,然而它的“背景”,却和眼睛一块“向下”移动;当您注视的是“背景”时,“背景”也会微微的向上移动,但基本“静止”,而它前面的“物体”却很快的“向上”移动。我们知道“摄像机”是不会拍出这种特殊“运
动”状态的。 ●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又是“复眼”的一大“功劳”了!因为基本上每个“视觉细胞”都有“单眼”的功能,当我们“注视”一个“物体”我们“瞳孔”周围的部分“视锥细胞”,就好像是和那个物体“捆绑”在一起,而其他“视觉细胞”却是比较自由的,所以就出现了“两种”运动状态!
编辑本段②
●坐火车,或高速汽车等交通工具,并注视窗外景色时,您将会发现眼里的“景象”会绕着“注视点”进行“旋转”。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是“复眼”的功能。换句话说:就是因为我们的每个“视觉细胞”可以充当一个“眼睛”的功能,所以处在眼球下方的“视觉细胞”的“单眼”就和“近景”进行“捆绑”,中间的“视觉细胞”就和“注视点”的“景象”进行“捆绑”,上端的“视觉细胞”就和“远景”进行“捆绑”,最后就像是一根“木棍”,被一个“钉子”钉住了“中间”,当“木棍”的“一端”被“移动”起来后,便自然的“旋转”了起来!
编辑本段③
●当我们“注视”物体(特别是大的),但同时又左右“摆头”时,将会发现自己注视的物体会像播放不连贯“影片”一样“一卡,一卡”的。 ●我们会这样呢?这就是眼睛“图像缓冲”功能的结果,也就是说:我们的眼睛会自动的将整注视物体的“图像”进行“清晰化缓冲”,而当我们把脑袋左右摇摆的时候,“摇摆速度”超过了“缓冲速度”,但于又不至于太快时,是就会造成有比较多的“清晰画面”一卡,一卡的组合在一起,但如果摇摆和太快了,画面来不及“清晰化缓冲”,就会变成一个“模糊”的连续图像,就像是“摄像机”所拍摄的。 ●出自“全集然文明X档案”
编辑本段“眼睛形状”的秘密
我们“眼睛”为什么是“球状”的,而不是“平面”的?今后的“摄像器材”行业会怎么发展? ●除了“调整焦距”的原因外,还有的就是完美的发挥“复眼”的功能。 ●如果“眼睛”是“平面”的,那么和“复眼”相关的“功能”几乎都会变的“毫无用处”,毕竟只有“球状”才能最大范围的进行“视觉补偿”。 ●未来的“摄像器材”行业必然是要往“球状复眼”的“照相”和“摄像”进行发展的,因为这是更先进和有前景的技术领域。
编辑本段人眼只能看到“可见光”吗

我们具有“虚”神经系统! ●“虚”神经系统,的意思是产生“虚拟”事物的“神经系统”。 ●以前人们以为:如果外界没有“光”射入“眼睛”,我们就“见”不到“光”的现象,但是到了晚上,我们躺在床上闭上眼睛,却发现眼前并不完全“黑暗”,如果我们用手指,刺按眼睛,我们将会发现居然眼前出现了“白光”!(按左边时,白光会出现在右边) ●以前人们以为:如果没有声音传入耳朵,我们就听不到“声音”,但是当一切静下来的时候,我们却听到了“耳鸣”! ●一切的“想像内容”都是可以不通过外界的“真实刺激”而存在的,那么答案就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有两套神经系统,他们分别是“实神经系统”(感受现实世界的神经系统)和“虚神经系统”(产生想像中之世界的神经系统)。 ●以前人们没有发现“虚神经系统”,主要是因为这些现象太普通了,所以没有人去重视它们;而且人们又把“思想意识”和“想像力”这些问题想得太“神秘”了,所以就走向了错误的探索方向,最后“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编辑本段我们最“重要”是“视觉”吗?

●其实我我们最重要的是“触觉”,因为没有了“触觉”,我们也就感觉不到疼痛了,而且一切都东西都显得“不真实”,我们就像个“植物人”,而没有了“视觉”我们却还能用“触觉”的辨别出一些“形状”。 ●想象一下,一个“速度快”的“车”撞到你,你是不是感觉有大的“压力感”呢?如果这辆车“速度”减慢,你的“压力感”是不是减小了呢?说明,“速度感”其实和“触觉”有密切的关系。而且我们之所以有“空间感”也是因为“触觉”给我们“制造”了一个“碰壁”弹回的空间假象。 ●也就是说,无论在“现实”中还是在“想像”中,“触觉”的地位都是要高于“视觉”的,而且“触觉器官”——“皮肤”也是我们最大的“知觉器官”。
编辑本段睡眠与眼睛
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一次儿子睡觉时,他发现儿子的眼珠转动起来。他感到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一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会有什么关系呢?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他确实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根据眼珠转动的次数和时间,来测量人做梦的次数与梦的长短。
编辑本段人眼与“可见光”
科学研究表明,眼睛的性能与太阳的关系最为密切。这正如前苏联科学家瓦比洛夫所指出的:“眼睛是人类经过长期的极其复杂的自然选择结果。它是外部世界、外界媒质作用以及生存斗争,人们对外部世界很好适应性水平的总变异”。他同时还认为:“地球上人眼是对太阳光线的适应结果。不掌握太阳知识,就不能明白眼睛的作用机制”。事实上,人眼发展成为今天这样一个复杂灵巧、维妙传神的光学系统,是人类漫长进化的一个必然结果。这正是太阳的杰作。 科学实验和研究表明,宇宙天体发出的电磁波,包括了从无线电波到γ射线波长的很宽范围。对于这些从宇宙空间投来的电磁辐射,地球大气层仅仅留下两个允许通行的“天窗”,一个是波长范围大约在0.39~0.76μm 的光学窗口(或称可见光窗口),另一个是波长大约是1mm~10m左右的射电窗口(或称无线电窗口)。也就是说,地球大气层只对这两个波段的电磁辐射才是“透明”的。 拿太阳来说,它除了发出可见光之外,同时还不断地向四周喷发紫外、红外、无线电波和其它辐射。但是除了上面所说的“两个窗口”所允许通行的以外,其它波段的电磁辐射则由于受到地球大气的吸收,在到达地面之前就已基本“耗尽”。既然它们不能“参与”照明,那么,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眼也就没有必要再为它们“设置”感光细胞了。这就说明了,为什么人眼能够感受的所谓的“可见光”是在这样的一个波段,而不是在电磁波谱的其它波段。 人眼所能接受的光波波长约在390nm~760nm,这个波段范围正好与光学窗口所透过的波段相吻合,这是人眼对大自然(或说对太阳)适应的必然结果。 而另一个电磁波窗口则被现代天文学(射电望远镜)用来探索来自宇宙的射电信息,故称射电窗口。

5、睫状肌和悬韧带分别靠什么部位来调节?

睫状肌是位于眼睛内部呈圆环状的平滑肌,作用是改变晶体的形状,以向近或远距离的东西对焦.当我们要把远距离的东西对焦时,睫状肌便会自然放松,把晶体定位的韧带拉紧,这样晶体就会变得扁平和纤薄些.减低晶体的对焦能力,有助我们观看远距离东西.睫状肌作用在于调节焦距,当眼睛往远处看时,睫状肌松弛,若是看近处,睫状肌就会收缩.如果持续看近物久了会造成睫状肌痉挛,导致加重视力度数.比如说,现在的计算机族在操作计算机,看文件,输入文字,抬头看屏幕等重复动作中,眼球活动极其频繁,这些动作都得靠眼球肌肉——睫状肌的控制.
如果真的要回答是哪个部位控制的,我只能说是大脑神经。。。

6、眼睛结构是哪些?

眼球:近似球型,由眼球壁与眼内容物所组成。婴儿出生时眼球较小,前后径为12.5~15.8mm,前后径(称为眼轴)随着年龄生长,至成人时眼球前后径(外径)平均24mm。这在眼科屈光学中有重要的意义——就是从婴幼儿到成人,是一个轻度远视正视化的过程。婴儿常有200~300度(专业论述+2.00D~+3.00D)的远视,至成年时达到正视眼(+0.50D~-0.25D)。前后径超过25mm者已经表现为近视。
(一)眼球壁:分三层,由外到内依次为纤维膜、葡萄膜、视网膜。
1、外层(纤维膜):由角膜、巩膜组成。
角膜:纤维膜的前1/6,内无血管,完全透明。角膜略呈椭圆形,横径为11.5mm~12mm,垂直径为10.5mm~11mm.中央瞳孔区附近大约4mm直径的圆形区内近似球形,其各点的曲率半径基本相等,是入眼光线穿透的区域。角膜分为五层,由前向后依次为上皮细胞层、前弹力层、基质层、后弹力层、内皮细胞层,前弹力层、实质层和内皮细胞层损伤后不能再生,由不透明纤维组织代替。准分子激光近视手术激光的主要切削部位选在基质层。角膜总屈光为+43D,占眼球屈光力的70%。
角膜功能:1)保持眼球一定性状及保护眼内组织。
2)屈光间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3)屈光手术的重要组织。
巩膜:外膜的后5/6部分,质地坚韧,不透明,呈瓷白色,由致密交错的纤维所组成。巩膜向前与角膜相连,后部与视神经交界处分为内外两层,外2/3移行于视神经鞘膜,内1/3呈网眼状,称巩膜筛板,此板很薄,视神经纤维束由此处穿出眼球。
巩膜功能:1)维持眼球外形
2)保护眼内组织以稳定视力。
2、中层(葡萄膜/血管膜):由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组成
葡萄膜的主要功能:营养眼球,是全身含血量最丰富的部位,供应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视锥、视杆细胞。
分述如下:
虹膜:葡萄膜的最前部分,为圆盘状,中央有一小孔即瞳孔,约2.5-4mm,虹膜的肌肉分为两种,即瞳孔括约肌和瞳孔开大肌,两者相互作用,调节瞳孔大小。交感神经支配瞳孔开大肌,副交感神经支配瞳孔括约肌。
虹膜功能:1)营养眼球
2)控制瞳孔大小,调节进入眼内的光线,有利于视网膜成像并减少有害光线损伤视网膜。
睫状体:为宽约6mm的环状组织,位于虹膜与视网膜的锯齿缘之间。前1/3肥厚处为睫状冠,其上有睫状突可分泌房水,后2/3为睫状体平部,晶状体悬韧带附着在睫状体上,位于睫状突和巩膜之间有睫状肌,受来自第三对脑神经的副交感神经纤维支配。睫状肌收缩时,悬韧带张力降低,晶状体依靠自身的弹性回缩而变厚,产生眼的调节作用。
睫状体功能:1)营养眼球
2)分泌的房水营养晶状体和眼前段结构,且有维持眼压的功能。
3)改变晶状体形态, 产生调节作用。
脉络膜:位于巩膜和视网膜之间,是色素丰富的血管性结构,由3个血管层组成:脉络膜毛细血管层、中间的中血管层、外层的大血管层
脉络膜的功能:1)营养视网膜色素上皮和内颗粒层以外的视网膜。
2)散热、遮光和暗房作用。
3)为黄斑中心凹提供血液供应。
3、内层(神经层):视网膜
视网膜:为一透明薄膜,是大脑的延伸部分,也是视觉信息形成的第一站。视网膜外层为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内层为神经感觉层(是视网膜的内9层),两层之间存在一个潜在性间隙,临床上视网膜分离即由此处分离。
视网膜上两个重要的生理结构:
黄斑:视网膜后极部有一直径约2mm的浅漏斗状小凹区,称为黄斑,其中央有一直径约0.1mm小凹,称为黄斑中心凹,黄斑区有密度较大的视锥细胞,约占视网膜视锥细胞总数的10%,在黄斑以外视锥细胞逐渐减少,在黄斑中央0.25mm直径范围之内没有视杆细胞。在此以外视杆细胞迅速增多。视锥细胞感强光(明视觉)褐色决,视杆细胞感弱光(暗视觉),无色视觉,所以黄斑中心凹是视觉最敏锐的部位。视杆细胞含视紫红质,如缺乏维生素A,或某些酶或微量元素锌等代谢障碍时,就会影响视紫红质再合成的过程,导致夜盲。
视盘:黄斑鼻侧约3mm处有一直径约1.5mm边界清楚的淡红色圆盘状的结构称为视乳头(视盘),是视网膜神经纤维汇集穿过巩膜筛板的部位,其中央有一小凹区称为视杯或生理凹陷。视乳头无视细胞,故无视觉,视野中形成生理盲点。
视网膜功能:接受视觉信息并对视觉信息进行处理和传递。

(二)眼内容物: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三者均透明而又有一定屈光指数,通常与角膜一并构成眼的屈光介质。
1、房水:是眼内的透明液体,充满前房和后房,
功能:维持眼内压,营养角膜、晶状体和玻璃体
2、晶状体:富有弹性,形似双凸透镜的透明体,直径约9—10mm,厚约4—5mm前面的曲度较小,曲率半径约为9—10mm,后面的曲率半径较大,曲率半径为5.5mm。晶状体主要由水和蛋白质组成,此外还含有氨基酸、类脂物、微量元素等非蛋白质成分。晶状体本身无血管,其营养来自房水,因此当房水成分发生改变时,会影响晶状体的代谢,导致晶状体混浊形成白内障。
晶状体的功能:1)充当双凸透镜,使进入眼内的光线折射成像。
2)完成眼的调节功能。
3)滤过部分紫外线,保护视网膜。
3、玻璃体:充满眼球后4/5空腔内的无色透明的胶样体,主要有胶原纤维丝及98.5%—99.7%的水组成的胶状物。玻璃体本身无血管,代谢作用很低,其营养来自脉络膜和房水。玻璃体易受各种物理、化学、外伤、炎症类症、退行性变性等影响,发生分解,出现液化现象。表现为眼前有点状、线状、蜘蛛网状等各种形态的漂浮物,并随眼球运动上下浮动。
玻璃体的功能:1)是眼屈光间质之一。
2)对视网膜和眼球壁起支撑作用。
(三)眼附属器:包括眼睑、泪器、结膜、眼外肌、眼眶。
1、眼睑:位于眼球前,对眼球起重要的保护作用,眼睑组织由前向后分为六层,依次为:眼睑皮肤、皮下疏松结缔组织、肌层、肌下结缔组织、纤维层和睑结膜。以下分述前三层:
(1)眼睑皮肤:为全身皮肤中最薄者,但富于弹性,以适应眼睑运动的需要。
(2)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皮下组织疏松,组织液或血液易于在皮下集聚,炎症反应也容易在此扩散。
(3)肌层:包括眼轮匝肌、提上睑肌和muller肌
(4)眼轮匝肌:由第七对脑神经面神经支配。
眼轮匝肌的功能:肌肉收缩时眼睑闭合。
(5)提上睑肌:次肌受第三对脑神经动眼神经支配。
提上睑肌的功能:收缩时提起上睑各部分,包括眼睑皮肤、睑板和睑结膜。
如动眼神经核发育不全或提上睑肌发育不全或提上睑肌发育不良会引起上睑下垂,发生在幼儿,不及时矫治会造成弱视。
(6)muller肌:受交感神经支配
muller肌功能:使睑裂开大
2、结膜:为一薄层透明的粘膜,覆盖在眼睑内面,并翻转覆盖在眼球前部巩膜表面,其上皮与角膜上皮相延续。如以睑缘为口,角膜为底,结膜呈一囊状,故称结膜囊。
临床上结膜分为睑结膜、球结膜和穹隆结膜三部分。
(1)睑结膜为覆盖眼睑内面的部分;
(2)穹隆结膜位于睑结膜与球结膜之间,该处结膜较厚,多皱褶,富扩张力,使眼球与眼睑得以自如活动;
(3)球结膜介于穹隆结膜与角膜之间,覆盖眼球前1/3的巩膜表面,球结膜最薄,最透明,富移动性。

3、眼外肌
包括4条直肌与2条斜肌。
表 各眼外肌的主要及次要动作表
眼外肌 主要动作 次要动作
外直肌 外转眼球 ——
内直肌 内转眼球 ——
上直肌 上转眼球 内转、内旋
下直肌 下转眼球 内转、外旋
上斜肌 内旋眼球 下转、外转
下斜肌 外旋眼球 外转、上转

表 眼外肌检查的六个注视位置
注视位置 被检查的眼外肌
向右看 右外直肌 左内直肌
向左看 右内直肌 左外直肌
向右上看 右上直肌 左下斜肌
向右下看 右下直肌 左上斜肌
向左上看 右下斜肌 左上直肌
向左下看 右上斜肌 左下直肌

眼外肌
4、视路:是指神经纤维由视网膜到达大脑皮质中枢的传导径路。
包括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视皮质。

7、观察人眼球结构和照相机结构示意图 1.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是什么?在拍照时,镜头、光圈和胶卷分别起什么作用

1、照相机成像原理:小孔成像。

2、眼球的晶状体相当于相机的镜头,瞳孔相当于镜头光圈,视网膜相当于或胶卷底片。

3、小孔成像原理

光的直线传播

原理: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在不受引力作用干扰的情况下沿直线传播。

(1)太阳给人类以光和热,这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光源。但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了白昼和黑夜。每到晚上,黑暗就笼罩着大地。生活在远古的人类祖先,对黑夜是无能为力的。黑暗给人们以可怕、可恶的感觉。不知经历了多少个世纪,人类才发现火也能提供光和热。

(2)开始是使用天然火,以后又发明了人工摩擦取火。人工摩擦取火的发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划时代进步,它“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生活在五十万年以前的北京猿人就已经懂得使用天然火,大约在几万年前人类又学会了用钻木的方法人工取火。

(3)火在长时期里一直是人们唯一可以利用的人造光源,后来人们创造了油灯、蜡烛,还是离不开火,一直到近代光源的发明才取代了火。

(4)通过对光的长期观察,人们发现了沿着密林树叶间隙射到地面的光线形成射线状的光束,从小窗中进入屋里的日光也是这样。大量的观察事实,使人们认识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5)为了证明光的这一性质,大约二千四五百年前我国杰出的科学家墨翟和其学生作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倒像的实验,解释了小孔成倒像的原理。虽然讲的并不是成像而是成影,但是道理是一样的。



(7)眼睛悬韧带由什么组成扩展资料:

眼球结构

1、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眼球的结构接近于球形,位于眼眶内。

2、眼球包括眼球壁、眼内腔和内容物、神经、血管等组织,眼球壁主要分为外(角膜和巩膜)、中(虹膜、睫状体、晶状体悬韧带、脉络膜)、内(视网膜)三层,眼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还有其他辅助眼睛活动的结构、肌肉群、视神经和血管等。

3、正常成年人其前后径平均为24mm,垂直径平均23mm。最前端突出于眶外12~14mm,受眼睑保护。从前到后依次是:角膜、前房、虹膜、晶状体、玻璃体、后房液、视网膜、脉络膜、巩膜。


8、眼晴结构专业知识

人的眼睛近似于球形,位于眼眶内。正常成年人其前后径平均为24mm,垂直径平均23mm。最前端突出于眶外12~14mm,受眼睑保护。眼球包括眼球壁、眼内腔和内容物、神经、血管等组织。

眼球壁
眼球壁主要分为外、中、内三层。外层由角膜、巩膜组成又称为纤维层膜层。前1/6为透明的角膜,其余5/6为白色的巩膜,俗称“眼白”。眼球外层起维持眼球形状和保护眼内组织的作用。角膜是接收信息的最前哨入口。角膜是眼球前部的透明部分,光线经此射入眼球能透射光线为透明状晶片。角膜稍呈椭圆形,略向前突。横径为11.5~12mm,垂直径约10.5~11mm。周边厚约1mm,中央为0.50-0.57mm。角膜前的一层泪液膜有防止角膜干燥、保持角膜平滑和光学特性的作用。角膜含丰富的神经,感觉敏锐。因此角膜除了是光线进入眼内和折射成像的主要结构外,也起保护作用,并是测定人体知觉的重要部位。巩膜为致密的胶原纤维结构,不透明,呈乳白色,质地坚韧。中层又称葡萄膜,色素膜,具有丰富的色素和血管,包括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三部分。虹膜:呈环圆形,在葡萄膜的最前部分,位于晶体前,有辐射状皱褶称纹理,表面含不平的隐窝。不同种族人的虹膜颜色不同。中央有一2.5~4mm的圆孔,称瞳孔。睫状体前接虹膜根部,后接脉络膜,外侧为巩膜,内侧则通过悬韧带与晶体赤道部相连。脉络膜位于巩膜和视网膜之间。脉络膜的血循环营养视网膜外层,其含有的丰富色素起遮光暗房作用。内层为视网膜,是一层透明的膜,也是视觉形成的神经信息传递的第一站。具有很精细的网络结构及丰富的代谢和生理功能。视网膜的视轴正对终点为黄斑中心凹。黄斑区是视网膜上视觉最敏锐的特殊区域,直径约1~3mm,其中央为一小凹,即中心凹。黄斑鼻侧约3mm处有一直径为1.5mm的淡红色区,为视盘,亦称视乳头,是视网膜上视觉纤维汇集向视觉中枢传递的出眼球部位,无感光细胞,故视野上呈现为固有的暗区,称生理盲点。
角膜介绍:角膜分为五层,由前向后依次为:上皮细胞层(epithelium)、前弹力层(lamina elastica anterior又称Bowman膜)、基质层(stroma)、后弹力层(lamina elastica porterior又称Descemet膜)、内皮细胞层(endothelium)。上皮细胞层厚约50um,占整个角膜厚度的10%,由5~6层细胞所组成,角膜周边部上皮增厚,细胞增加到8~10层。过去认为前弹力层是一层特殊的膜,用电镜观察显示该膜主要由胶原纤维所构成。基质层由胶原纤维构成,厚约500um,占整个角膜厚度的90%,实质层共包含200~250个板层,板层相互重叠在一起。板层与角膜表面平行,板层与板层之间也平行,保证了角膜的透明性。后弹力层是角膜内皮细胞的基底膜,很容易与相邻的基质层及内皮细胞分离,后弹力层坚固,对化学物质和病理损害的抵抗力强。内皮细胞为一单层细胞,约由500000个六边形细胞所组成,细胞高5um,宽18~20um,细胞核位于细胞的中央部,为椭圆形,直径约7um。
眼角膜的感觉神经丰富,主要由三叉神经的眼支经睫状神经到达角膜。
如果把眼睛比喻为相机,眼角膜就是相机的镜头,眼睑和眼泪都是保护“镜头”的装置。在我们毫无知觉的情况下,眼皮会眨动,在每次眨眼时,就有眼泪在眼角膜的表面蒙上一层薄薄的泪膜,来保护“镜头”。
由于眼角膜是透明的,上面没有血管。因此,眼角膜主要是从泪液中获取营养,如果眼泪所含的营养成分不够充分,眼角膜就变得干燥,透明度就会降低。角膜也会从空气中获得氧气,所以一觉醒来后很多人会觉得眼睛有些干燥。

眼内腔
眼内腔包括前房、后房和玻璃体腔。眼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三者均透明,与角膜一起共称为屈光介质。
房水由睫状突产生,有营养角膜、晶体及玻璃体,维持眼压的作用。晶状体为富有弹性的透明体,形如双凸透镜,位于虹膜、瞳孔之后、玻璃体之前。玻璃体为透明的胶质体,充满眼球后4/5的空腔内。主要成分为水。玻璃体有屈光作用,也可以起支撑视网膜的作用。

视路
视神经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视网膜所得到的视觉信息,经视神经传送到大脑。视路是指从视网膜接受视信息到大脑视皮层形成视觉的整个神经冲动传递的径路。

眼副器
眼副器包括睫毛、眼睑、结膜、泪器、眼球外肌和眶脂体与眶筋膜。
眼睑分上睑和下睑,居眼眶前口,覆盖眼球前面。上睑以眉为界,下睑与颜面皮肤相连。上下睑间的裂隙称睑裂。两睑相联接处,分别称为内眦及外眦。内眦处有肉状隆起称为泪阜。上下睑缘的内侧各有一有孔的乳头状突起,称泪点,为泪小管的开口。生理功能:主要功能是保护眼球,由于经常瞬目,故可使泪液润湿眼球表面,使角膜保持光泽,并可清洁结膜囊内灰尘及细菌。
泪器包括分泌泪液的泪腺和排泄泪液的泪道。泪道包括:上、下泪小点、上、下泪小管、泪总管、泪囊、鼻泪管。
眼外肌共有6条,使眼球运动。4条直肌是: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和外直肌。2条斜肌是:上斜肌和下斜肌。上提上睑:上睑提肌和Müler肌。
眼眶是由额骨、蝶骨、筛骨、腭骨、泪骨、上颌骨和颧骨7块颅骨构成,呈稍向内,向上倾斜,四边锥形的骨窝,其口向前,尖朝后,有上下内外四壁。成人眶深4~5cm。眶内除眼球、眼外肌、血管、神经、泪腺和筋膜外,各组织之间充满脂肪,起软垫作用。

9、眼睛的构造

眼睛包括眼球壁、眼内腔和内容物、神经、血管等组织。

眼球壁主要分为外、中、内三层。外层由角膜、巩膜组成又称为纤维层膜层。由于眼角膜是透明的,上面没有血管。因此,眼角膜主要是从泪液中获取营养,如果眼泪所含的营养成分不够充分,眼角膜就变得干燥,透明度就会降低。

眼内腔:包括前房、后房和玻璃体腔。眼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三者均透明,与角膜一起共称为屈光介质。房水由睫状突产生,有营养角膜、晶体及玻璃体,维持眼压的作用。晶状体为富有弹性的透明体,形如双凸透镜,位于虹膜、瞳孔之后、玻璃体之前。

(9)眼睛悬韧带由什么组成扩展资料

保护眼睛的方法

1、注意工作环境

电脑室内光线要适宜,不可过亮或过暗,避免光线直接照射在荧光屏上而产生干扰光线。定期清除室内的粉尘及微生物,清理卫生时 最好用湿布或温拖把,对空气过滤器进行消毒处理,合理调节风量,变换新鲜空气。

2、注意劳逸结合

一般来说,电脑操作人员在连续工作1小时后应该休息10分钟左右。并且最好到操作室之外活动活动手脚与躯干,散散步,做做广播操,进行积极的休息,或者在室内做眼睛保健操和活动头部。

3、注意保护视力

保护好视力,除了定时休息、注意补充含维生素A类丰富的食物之外,最好注意远眺,经常做眼睛保健操,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

4、注意保持皮肤清洁

保持脸部和手的皮肤清洁,因为电脑荧光屏表面存在着大量静电,其集聚的灰尘可转射到操作者脸部和手的皮肤裸露处,如不注意清洁,时间久了,易发生难看的斑疹、色素沉着,严重者甚至会引起皮肤病变,影响美容与身心健康。

与眼睛悬韧带由什么组成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