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韧带 > 空肠悬韧带

空肠悬韧带

发布时间:2020-10-17 22:20:44

1、什么是Roux-en-Y胃肠道重建

胃大部切除后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即胃大部切除后关闭十二指肠残端,在距十二指肠悬韧带10~15cm处切断空肠,将残胃和远端空肠吻合,距此吻合口以下45~60cm处将空肠与空肠近侧断端吻合。此法临床使用较少,但有防止术后胆胰液进入残胃的优点。
节选自《外科护理学》(第四版)

2、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的分界点是哪个部位?

上下消化道的分界是十二指肠悬韧带也叫Treitz韧带 。

上消化道可以有食管、胃、十二指肠等,下消化道有小肠、大肠等。

医学上指的上消化道,是由食管、胃、十二指肠、胃空肠吻合术后的部分空肠、胆道组成;而下消化道则包含空肠、回肠、结肠、直肠4部分。正常情况下,上、下消化道是以十二指肠空肠曲为分界线的。此处有一标志,称为屈氏韧带,它像一条绳索,将小肠提起并固定在腹后壁.屈氏韧带由平滑肌纤维和结缔组织构成.由于此韧带的存在,使空、回肠的内容物不易返流入十二指肠或胃腔。

拓展内容:

消化道是一条起自口腔延续为咽、食管、胃、小肠、大肠、终于肛门的很长的肌性管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结肠、直肠)等部。

3、肠系膜上动脉综合症能做微创手术吗?

治疗
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的治疗可分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
丨.内科治疗 此法适于轻型病例,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发作时必须卧床休息,可减轻症状。
(2)禁食、胃肠减压,可排出大量胃内容物,必要时用温盐水洗胃
(3)营养不佳、脱水、电解质平衡失调者,要足量的补液,供给电解质,氨基酸维生素等,特别是钾的补给甚儿为重要。必要时可输血、脂肪乳剂等
(4)餐后变换体位(俯卧位戴胸膝位)可减轻呕吐或腹痛症状。
(5)无力型体质、腹壁松驰者,可应用腹带。
(6)饮食疗法:可应用胃十二指肠管在透视下送入空肠上端补给营养
2.外科治疗 鉴于SMAS的本质是十二指肠梗阻,因此治疗的着眼点是解决十二指肠梗阻,恢复肠道通畅。除轻型病例外,一般均需外科手术治疗。根据不同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持点、病理解剖变化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
(1)Treitz韧带切断松解术、此法是切断Treitz韧带和切开部分后腹膜。松解后,十二指肠与空肠交接点的位置下移4cm左右,使十二指肠第三部和第四部的位置下移到较宽大的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之间的间隙中,达到以解除压迫的目的。此法简单易得,创伤小,符合解剖生理要求,是一种理想的方法之一。这种术式仅仅适于十二指肠空肠悬韧带过短、悬吊固定位置过高者。
(2)胃空肠吻合术:此法简单,但吻合口距离梗阻部位较远,吻合口远侧仍留下较长盲袢,不能有效地解决十二指肠滞留问题,也不能消除十二指肠的强烈逆蠕动,因此手术后症状不能缓解。另外,该方法会导致胆汁反流性胃炎、潜在诱发胃癌。
(3)胃大部分切除、胃空肠吻合术:鉴于本病有时并发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如遇此种病例以施行胃大部切除、胃空肠吻合(BillrothII式)为佳。此术式不再使食物通过十二指肠,仅仅是胆汁和胰液的通道,因此不易酿成食物的淤带、潴留。但当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十二指肠明显时,被旷置的十二指肠段的滞留问题仍未解决,而且此术式毕竟未从解部上解除肠系膜上动脉对十二指肠的压迫,因此不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
(4)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1919年Staveley首先倡用。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将横结肠向上翻起显露护大肿胀的十二指肠第三部,横行切开其上横结肠系膜后页,游离十二指肠,将距Treit韧带10cm的近端空肠与十二指肠作侧侧吻合,本手术创伤少,手术简单,本手术团队首创腹腔镜下十二指肠空肠侧侧吻合术,手术创伤小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4、空肠与回肠的区别

Treitz韧带,又称十二指肠悬韧带,从膈肌右角有一束肌纤维索带向下与十二指肠空肠曲回相连,将十二指肠空肠固定在腹后壁答。Treitz韧带为确认空肠起点的重要标志。
空肠和回肠没明确的区分,一般将小肠的前三分之一段叫空肠,后三分之二段叫回肠。回肠血供较空肠丰富,供给回肠血液的血管分级较多,淋巴滤泡呈团聚集,颜色鲜红。 空肠相比就是血管分级较少,淋巴滤泡分散存在,颜色也显得比较粉红。

5、十二指肠悬韧带是空肠起端的重要标志?

屈氏韧带(Treitz韧带)就是所谓的十二指肠悬韧带 是十二指肠和空肠分界点,只在十二指肠的结尾部分

6、识别空肠起端的重要标志是A小肠袢B十二指肠升部C十二指肠降部D十二脂肠悬韧带E十二指肠球部

这道题选D

7、上消化道与下消化道以什么为分界?

上下消化道的分界是十二指肠悬韧带,也叫Treitz韧带 。

十二指肠悬肌和包绕其下段的腹膜皱襞共同构成十二指肠悬韧带,是肌纤维性结构。其长短和下端附着范围,与十二指肠空肠曲的高度、角度大小以及十二指肠空肠隐窝的形态变化有关。

它的功能与十二指肠和空肠移行部的固定有关。此韧带在横结肠系膜以下的部分,被以腹膜皱襞,称为特里兹(Treitz)襞,是外科手术时,寻找空肠起端的标志。

(7)空肠悬韧带扩展资料

食物从食道进入胃后,即受到胃壁肌肉的机械性消化和胃液的化学性消化作用,此时,食物中的蛋白质被胃液中的胃蛋白酶(在胃酸参与下)初步分解,胃内容物变成粥样的食糜状态,小量地多次通过幽门向十二指肠推送。食糜由胃进入十二指肠后,开始了小肠内的消化。

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食物在小肠内受到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性消化以及小肠的机械性消化,各种营养成分逐渐被分解为简单的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在小肠内吸收。因此,食物通过小肠后,消化过程已基本完成,只留下难于消化的食物残渣,从小肠进入大肠。

大肠内无消化作用,仅具一定的吸收功能。

8、十二指肠腺癌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一)治疗
十二指肠腺癌原则上应行根治切除术,其术式可根据癌肿的部位和病期选用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或胰头十二指肠切除等术式。对于不能切除的肿瘤可采用姑息性胆肠引流或胃肠引流等术式。据文献报道,20世纪90年代以后,十二指肠腺癌而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率上升至62%~90%,使术后5年生存率达到25%~60%。由于胰头十二指肠切除符合肿瘤手术治疗、整块切除和达到淋巴清除的原则,同时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目前已基本被公认为治疗十二指肠癌的标准术式。现对几种常用术式及注意事项介绍如下:
1.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十二指肠腺癌手术时,淋巴结转移率为50%~65%,尽管很多作者认为淋巴结阳性并不影响术后生存率,但胰头十二指肠切除因其能广泛清除区域淋巴结而倍受推崇。随着手术技巧的提高和围术期管理的加强,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死亡率降至10%以下。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包括保留幽门和不保留幽门两种基本术式,应根据肿瘤所在部位和生长情况加以选择。但应注意的是:十二指肠腺癌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较之胰腺或胆管病变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有更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如胰漏等,其机制可能与软胰结构(softtexture)即胰腺质地正常、胰管通畅有关。一般认为,原发十二指肠癌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应注意下列各点:①采用套入式(Child)法的胰空肠端端吻合为好,特别是胰管不扩张者更为适宜。②十二指肠肿瘤侵及胰腺钩突部机会较少。因此,处理钩突部时在不影响根治的原则下,可残留薄片胰腺组织贴附于门静脉,较有利于手术操作。另外,分离其与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间细小血管支时,不可过度牵拉,避免撕破血管或将肠系膜上动脉拉入术野将其损伤。门静脉保留侧的血管支需结扎牢固,采用缝合结扎更加妥善。③不伴梗阻性黄疸者,胆胰管常不扩张。因此,经胆管放置细T管引流,其横臂一端可经胆肠吻合口放入旷置的空肠襻内,另一端放在近侧胆管,有助于减少胆肠、胰肠吻合口瘘的发生。④伴有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者,除考虑短期TPN治疗外,术中宜于空肠内放置饲食管(经鼻或行空肠造瘘置管)以备术后行肠内营养,灌注营养液和(或)回收的消化液如胆、胰液等,颇有助于术后病人的恢复。⑤对高龄或伴呼吸系统疾病者,应行胃造瘘术。⑥术后应加强防治呼吸系统并发症,尤其是肺炎、肺不张等,采用有效的抗生素,鼓励咳嗽和床上活动等措施。
2.节段性十二指肠管切除术本术式选择适当,能达到根治性切除的目的,其5年生存率不低于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效果,且创面小,并发症少,手术死亡率低。此术式主要适用于水平部、升部早期癌,术前及术中仔细探查,必须确定肠壁浆膜无浸润,未累及胰腺,区域淋巴结无转移。充分游离十二指肠外侧缘,切断十二指肠悬韧带,游离十二指肠水平部和升部,切除包括肿瘤在内的十二指肠段及淋巴引流区域组织,在肠系膜上血管后方将空肠远侧端拉至右侧,与十二指肠降部行端端吻合。若切除较广泛,不可能将十二指肠行端端吻合时,也可行Roux-en-Y空肠、十二指肠和空肠、空肠吻合术。
3.乳头部肿瘤局部切除术对肿瘤位于乳头部的高龄病人或全身情况欠佳不宜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者,可行乳头部肿瘤局部切除术。手术要点为:①纵行切开胆总管下段,探查并明确乳头及肿瘤的部位。通过胆总管切口送入乳头部的探条顶向十二指肠前壁做标志,在其上方1cm处切开做一长5cm的纵行切口,也可做横行切口,在肠腔内进一步辨认乳头和肿瘤的关系。②在十二指肠后壁乳头肿瘤上方,可见到胆总管的位置,在牵引线支持下,距肿瘤约1cm处切开十二指肠后壁和胆总管前壁,并用细纯丝线将两者的近侧切端缝合,其远侧切端亦予以缝合作牵引乳头部肿瘤。用相同的方法,距肿瘤1cm的周边行边切开边缝合十二指肠后壁和胆总管,直至将肿瘤完整切除。在12点~3点方向可见胰管开口,分别将其与胆总管和十二指肠后壁缝合,在切除肿瘤的过程中,小出血点可缝扎或用电凝止血。切除肿瘤后,创面需彻底止血。③经胰管十二指肠吻合口置一口径适宜、4~5cm长的细硅胶管,纳入胰管内支撑吻合口,并用可吸收缝线将其与胰管缝合一针固定。经胆总管切口置T管,其横壁一端置入近侧肝管,另一端伸向并通过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口,入十二指肠腔内,起支撑作用。横行缝合十二指肠前壁切口和胆总管切口,T管从后者引出。④切除胆囊,放置腹腔引流管关腹。⑤乳头部肿瘤局部切除,不仅要求完整切除肿瘤,而且边缘不残留肿瘤组织,应行冰冻切片检查协助诊断。⑥在完成胆总管、胰管与十二指肠后壁吻合之后,如果已放置T管,可不必再行胆总管十二指肠侧侧吻合术。但应保留T管3~6个月以上。⑦术后应加强预防胰瘘、胆瘘、胰腺炎和出血等并发症。使用生长抑素、H2受体阻滞药等。笔者曾有1例十二指肠乳头部腺癌经局部切除后3年复发,再次手术局部切除后共生存近5年。
4.胃大部分切除术对十二指肠球部的早期癌,病灶靠近幽门可采用本术式。注意切缘必须距肿瘤2cm以上,不要误伤周围重要结构。
放疗、化疗对十二指肠腺癌无显著疗效,个别报道化疗能延长存活时间,可在术中或术后配合使用。
(二)预后
十二指肠腺癌总的预后较胰头癌与胆总管下段癌好。其手术切除率70%以上,根治性切除后5年生存率为25%~60%。但不能切除的十二指肠癌预后差,生存时间一般为4~6个月,几乎无长期生存病例。而十二指肠癌根据发生的部位不同其预后亦有差异,一般认为发生于十二指肠第3、4段的腺癌预后比发生于第1、2段者预后好,其原因认为有如下3点:①生物学特征不同,第3、4段肿瘤生物学特征表现为中肠特性,而第1、2段表现为前肠特性。②第3、4段肿瘤临床发现常相对较早,即使肿瘤虽已突破固有肌层,但常不侵犯周围器官而仅侵及周围脂肪组织。③第3、4段腺癌由于可行肠段切除而手术死亡率低。有很多资料显示,十二指肠腺癌预后与淋巴结阳性与否、肿瘤浸润的深度、组织学分化程度及性别等无关。但有胰腺等侵犯,被认为是导致局部复发和致死的原因。

9、消化系统是由那些器官构成的

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
消化管是一条起自口腔延续为咽、食管、胃、小肠、大肠、终于肛门的很长的肌性管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结肠、直肠)等部。 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两种。小消化腺散在于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内,大消化腺有三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和胰,它们均借导管,将分泌物排入消化管内。
消化系统的基本功能是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供机体所需的物质和能量,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除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可以被直接吸收利用外,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物质均不能被机体直接吸收利用,需在消化管内被分解为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才能被吸收利用。食物在消化管内被分解成结构简单、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就称为消化。这种小分子物质透过消化管粘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就是吸收。对于未被吸收的残渣部分,消化道则通过大肠以粪便形式排出体外。 在消化过程中包括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两种形式。 食物经过口腔的咀嚼,牙齿的磨碎,舌的搅拌、吞咽,胃肠肌肉的活动,将大块的食物变成碎小的,使消化液充分与食物混合,并推动食团或食糜下移,从口腔推移到肛门,这种消化过程叫机械性消化,或物理性消化。 化学性消化是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对食物进行化学分解而言。由消化腺所分泌的种消化液,将复杂的各种营养物质分解为肠壁可以吸收的简单的化合物,如糖类分解为单糖,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脂类分解为甘油及脂肪酸。然后这些分解后的营养物质被小肠(主要是空肠)吸收进入体内,进入血液和淋巴液。这种消化过程叫化学性消化。
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两功能同时进行,共同完成消化过程。

10、十二指肠在什么部位?与小肠有什么关系?对消化有什么作用??

小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与回肠三部分。
十二指肠为小肠的起始段,长约25厘米,相当于十二个手指并起来那么长,所以叫十二指肠。除起始段和末端外,其余部分都紧
贴后腹壁,位置较深,也较固定。它上接幽门是位于肠管的交界处。
十二指肠在消化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小肠内的大部分消化过程都在这里进行。胆总管和胰总管共同开口在十二指肠,胆汁和胰液从这里流入小肠,参与消化分解食物。

与空肠悬韧带相关的内容